Quantcast
Channel: 電腦王
Viewing all 657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跨平台連線、切換使用,Logitech M720 Triathlon 多工無線滑鼠試用

$
0
0
因應智慧型行動裝置崛起,素以鍵盤、滑鼠聞名的 Logitech,產品逐漸朝向跨平台相容設計。M720 Triathlon 滑鼠的特點是具有 2 種無線連結方式,能和 3 個電腦、裝置配對連線,並允許隨意切換使用,相較於擁有相同功能的旗艦鼠王 MX MASTER,這款產品的價位也更加平實。

人體工學曲線、體積、重量適宜,手感果真合手

Logitech M720 Triathlon
▲ Logitech M720 Triathlon 包裝紙卡印製簡易使用說明,附加軟體則是需自行到官網下載使用。

相較於 K780、K480、K380 等鍵盤,由於是迎合智慧型行動裝置搭配應用設計,產品尺寸乃至於按鍵排列偏屬緊湊,使用體驗並不同於桌上型電腦大鍵盤。M720 Triathlon 跨平台無線滑鼠乍看下個頭似乎也是偏小,官方規格標示尺寸為 115 x 74 x 45mm、重量 135 公克,不過實際拿到產品後立即讓人改觀,它如同 MX MASTER 是為典型桌機環境適用產品。

M720 Triathlon 有著適中的尺寸,不像 MX MASTER 那樣碩大,又比自家其他藍牙、可攜式滑鼠大一些,概觀而言是和 M705 Marathon 這款經典產品相近。我們認為這樣的塊頭對東方人而言,是比較容易意會官方所宣稱「合手設計」體驗,可以一手掌握靈活操作亦兼具支撐性。不過得留意,其人體工學曲線是針對右手專用設計,包含左右兩側凹槽、左高右低的上部、按鍵排列等。

另外和相近價位兄弟產品相比,全消光黑處理讓它看起來相當低調,表面大量披覆橡膠材質藉以增加柔軟、不冰冷的觸感,僅按鍵與白色的底部等處除外。相較於常見的皮革漆處理方式,M720 Triathlon 除了更加容易清理,理應當也不會那麼容易變質、膠化、脫落。就外部整體設計而言,包含人體工學曲線設計握感、觸感增進材質選用等,M720 Triathlon 皆具有良好的平衡點。

Logitech M720 Triathlon
▲ M720 Triathlon 表面除了 2 個主要按鍵以外部位,都披覆觸感柔軟的橡膠材質。

Logitech M720 Triathlon
▲ M720 Triathlon 人體工學曲線設計僅合適右手使用者。

7 組可見按鍵,外加隱藏手勢按鍵可運用

至於按鍵編排部分,M720 Triathlon 標示總計有 8 個按鍵,其中 1 個採用隱藏式設計。左、右 2 個主按鍵,按壓回饋感明確不拖泥帶水,官方強調可承受 1000 萬次按擊。至於四向的超高速傾斜滾輪,加上有刻紋的橡膠增加止滑效果,左、右傾斜與壓到底所需力道和回饋感適中。此滾輪具備分段捲動模式,能增加捲動時的定位精準度,其模式切換鍵的鍵程長需要較多力道按壓,平常並不會導致誤觸。

左側 3 個可見與手勢按鍵,前 2 個可見按鍵預設為上、下一頁,至於後端第 3 個作用是連線裝置切換,一旁附加指示燈號方便辨識。而下方隱藏手勢按鍵,單純按壓或按著它同時上、下、左、右移動滑鼠,可以自訂 5 種功能使用。如此操作需要一點巧勁,才不會覺得還要同時移動滑鼠,顯得卡卡、彆扭。這些按鍵大致上是維持正常握持姿勢,使用大拇指指腹都能按壓到,當然這可能因個人習慣而異。


左/右主按鍵、電源指示燈號、滾輪捲動模式切換鍵、四向超高速滾輪


▲ 上/下一頁按鍵、裝置切換按鍵(複合設計,長壓為開啟配對模式)、隱藏手勢按鍵。


▲ 左高右低曲線設計,握持貼合度佳,有著良好的支撐感。


▲ 右側曲線處理不較為平緩,不像左側那樣深凹。


(下一頁還有:更多設計介紹、總評)

雙無線連結設計,電腦、手機跨平台皆能用

在內部結構部分,M720 Triathlon 只採用先進光學感應器,原生解析度為 1000 dpi,並非多種表現材質皆適用的 Darkfield 雷射感應器。以其 1,999 元建議售價而言看似可惜,但由於並非可攜式產品,在室內場合大可搭配滑鼠墊使用,理應當不至於構成什麼問題。驅動方式則是  1 顆 3 號(AA)電池,並未採用內建充電式電池設計,官方標榜電池壽命最長可達 24 個月。

M720 Triathlon 內建自家 Unifying 與 Bluetooth Smart 無線連結機能,Unifying 迷你接收器內藏於底部,可用於連接桌機、筆電等電腦設備,相容作業系統包含 Windows 10/8/7、Mac OS X 10.05、 Chrome OS、Linux 等。Bluetooth 相容環境大致上相同,另外增加支援 Android 5.0,因此智慧型手機等裝置也能使用,iOS 基於其架構因素並不在支援行列之中。


▲ 電源開關位於底部,養成手動開、關習慣,能獲得更長電池續航力。


▲ 推開底蓋可以看到內藏 Unifying 接收器,收納在此能避免弄丟。


▲ 驅動電力只需要 1 顆 3 號電池,官方標榜續行力最長可達 24 個月。

按鍵自行定義、操作設定軟體 Logitech Options,目前官網只提供 Windows 10/8.x/7 適用版本,若是在  Mac OS 環境看來是會喪失設定彈性。其設定項目一如多數滑鼠,不外乎是更改預設按鍵用途、水平捲動速度、指標速度等,另外還能針對不同應用程式個別設置組態。至於那半隱藏的手勢按鍵,單純按壓和長壓四向滑動操作,可自行定義合乎使用習慣的 5 種用途。


▲ Logitech Options 滑鼠頁面:可自訂超高速滾輪、側面前 2 個與手勢按鍵的作用。


▲ Logitech Options 滑鼠頁面 - 手勢按鈕:預設提供多種操作行為選擇,可視使用習慣調整設定。


▲ Logitech Options 指向與捲動頁面:設定選簡單明瞭,另外可在右上角點擊「所有應用程式」,為不同程式設定使用組態。

Logitech 藉由兩種無線傳輸模式,使 M720 Triathlon 達成 3 個裝置同時連線、切換使用的可能性,而且可以全數透過 Bluetooth 連線,並未侷限非得混搭 Unifying 不可。其裝置切換是 1 > 2 > 3 依序跳號,使用中按一下會亮起當前使用裝置代表燈號,想要切換裝置則是繼續按壓跳號。其中已完成配對並且連線使用中者,相對應燈號閃爍 2 次之後會恆亮約 2 秒,反之閃爍 5 秒左右後熄滅。

切換按鍵長壓 3 秒即可進行重新配對,而且即便混搭 Unifying 使用,也能自由編排順序。其中 Bluetooth 是於切換後迅速自動重新連線,並不像 KVM 是藉由模擬訊號讓裝置常處於連線狀態,如此兼具使用便利性與節能。在不同電腦之間切換的延遲甚微,幾乎是按下切換之後立即可以操作,惟手機受限於其系統架構因素,會有 1~2 秒不等長度的等待時間、延遲。


▲ 在電腦端簡單試驗 Bluetooth 重新連結的速度,程序為 1 作用中 > 切換至 2 > 切換至 3 > 切換回 1。由 Windows 顯示狀態可以看出,切換至其他裝置會中斷連線。

M720 Triathlon 就使用體驗而言,基於適中的尺寸與重量,再加上人體工學曲線設計、按鍵編排合宜,握持操作感令人相當滿意。再者是 3 個裝置配對連線、切換使用功能,格外適合有多台裝置同時使用的情境,無須花錢買一堆鍵盤、滑鼠,並且占用那麼多桌面空間。其建議售價為 1,999 元,依其設計而言我們認為是值得推薦,未來如果能推出更相襯的鍵盤,或是鍵盤與滑鼠套裝產品那就更棒了。

廠商資訊

Logitech  http://www.logitech.com/zh-tw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玩家觀點:漫談遊戲的最佳化

$
0
0
玩家不僅喜歡玩遊戲,也會在意遊戲是否最佳化。最佳化的遊戲會受到玩家讚揚,反之則是無情的吐槽。話說回來,最佳化的定義到底是什麼?是否最佳化又該怎麼判定呢?本文將探討最佳化的概念,以及各種衍伸議題,幫助大家對遊戲最佳化有更具體的認識。

首先我們要有一個認知:「遊戲的最佳化」並不等於「計算機理論的最佳化」,兩種最佳化在本質上截然不同。在計算機理論中,最佳化指的是設計一個理想的處理程序,讓程序以更高的效率計算出相同的結果。

舉例來說,下面有一個處理程序:

a = b*c + b*c + b*c

裡面有3個乘法與2個加法。如果我們要將其最佳化,大概會變成這樣:

d = b*c

a = d + d + d

在結果相同的前提下,只需要1個乘法與2個加法,可以省下2次乘法計算的時間。

▲對大部分玩家來說,《俠盜獵車手5》堪稱是經過最佳化的好遊戲。

然而對遊戲而言,最佳化指的是強化遊戲實機表現,呈現出較佳的遊戲感受,就算結果與原本不同也沒關係。遊戲程式是否最佳化,是根據主觀的感受,而非客觀的運算結果或運算效率。換言之,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客觀標準來評斷遊戲是否最佳化。

「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準確判定遊戲是否經過最佳化。」開發商Croteam的資深工程師,狄恩.西古力(Dean Sekulic)指出,「我們只能以主觀意識體驗遊戲,用自己的標準來判斷遊戲的最佳化程度。值得注意的是,遊戲檯面下的運作遠比表面來得複雜,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影響遊戲表現。」

當你發現遊戲效能不盡理想,很可能是某個環節出現問題。畫面選項對效能的衝擊格外明顯,所以經常是開發商進行最佳化的首要目標。

▲4K解析度帶來更沉重的運算負擔。

解析度攸關整體畫質,也直接影響效能表現。遊戲解析度從早期的1280 x 1024變成1080p,然後演變為4K,每一次的躍進都會大幅加重運算負擔。4K畫面內的像素數量是1080p的4倍,運算負擔也是4倍,對效能的衝擊在所難免。

反鋸齒是一把雙面刃,雖然可以提昇畫質,卻會嚴重衝擊效能。目前的反鋸齒種類眾多,每一種都有其優缺點。MSAA效果普通但是效能傑出、SSAA原理單純卻很吃資源,其他還有FXAA與TXAA等等。開發商必須謹慎評估各種反鋸齒的特性,針對遊戲需求選擇反鋸齒,並調適反鋸齒的細節表現,讓遊戲兼顧畫質並維持流暢度。

▲反鋸齒的效果與效能表現不盡相同。

一般而言,PC遊戲會提供各種不同的反鋸齒,家用主機版則沒有這種福利。受限於硬體規格,家用主機版偶爾必須關閉反鋸齒來換取校能,或是採用動態反鋸齒技術。反鋸齒的使用時機,以及反鋸齒該如何調適,都足以令開發商傷透腦筋。

光影效果對環境表現與氣氛營造影響甚鉅。開發商得處理每一個場景的光源與陰影,反覆檢測光線的投射容積與形狀,確保其演出可以達到需求。全域照明(Global Illumination)與體積照明(Volumetric Lighting,泛指從高空或雲隙間灑下的光芒)是效能殺手,必須搭配適合的地形才能呈現理想效果。

在現實世界裡,只要有光源就會有陰影。可是遊戲世界不比現實,就算弄出一個光源,也未必能夠產生理想的陰影。早期遊戲一律採用直接投影,只要環境中有光源,物件就會產生對應的投影。直接投影的原理簡單且容易實作,缺點是無法呈現細節的陰影,導致場景風貌不夠逼真,一看就知道是遊戲的場景。

▲《異塵餘生4》天際灑下來的光芒十分逼真。

為了彌補直接投影的缺憾,環境遮蔽(Ambient Occlusion)便因應而生。《末日之戰》是最早使用環境遮蔽的名作遊戲,將畫質推展至嶄新境界。可惜當年玩家配備普遍不足以使用環境遮蔽,使得末日之戰成為一款曲高和寡的遊戲。

時至今日,環境遮蔽已成為遊戲的普世標準,還衍伸出各種提升畫質的應用方式。《古墓奇兵:崛起》所使用的VXAO(Voxel Ambient Occlusion)便是一例,其品質不輸一般的環境遮蔽,還可以大幅降低運算負擔。某些新作遊戲甚至替遠距離物件加入環境遮蔽,讓場景突破虛擬的藩籬,呈現出直逼現實的質感。

▲場景中的陰影就是環境遮蔽,可以有效提升畫質。

光影效果的代價十分可觀。開發商得花上許多時間調適,將細節部分去蕪存菁,換取較流暢的效能,還得避免被玩家找到破綻。有必要的話,開發商會採用預處理光影效果,也就是將場景內的動態光影變成靜態光影,藉此壓低運算負擔。

舉例來說,玩家進入一個點燃油燈的房間,發現只有牆上的油燈可以照亮環境,手上的火把卻無法照亮環境。這是因為遊戲將油燈與火把設定為無法與環境互動的靜態光源,才會出現點燃火把卻無法照亮環境的詭異現象。

 

(後面還有:其他關於遊戲最佳化的議題)

▲接觸硬化陰影會柔化遠距離的陰影,呈現出逼真的質感。

若想要突顯空間的遠近感,就得導入景深效果。然而景深效果非常吃運算資源,必須經過最佳化才能夠端上桌。螢幕空間反射(Screen Space Reflection)可以呈現平滑表面的鏡像,效能高於傳統的鏡像效果,但是數量一多仍然可以拖垮效能。接觸硬化陰影(Contact Hardening Shadow)會根據光源、陰影與物件的距離,動態柔化陰影邊緣,強化陰影的逼真度。

最後是現代遊戲的必備效果「物理運算」。從人物衣服與頭髮,野外的枝葉與雲霧,甚至是仆街的屍體,都是物理運算的工作項目。物理運算對CPU與GPU負擔很大,尤其是那些強調物件破壞的遊戲,一個沒弄好就會產生延遲。

▲《塔羅斯的法則》畫面選項相當詳盡。

玩家在遊戲中可以看見好幾種預設的畫面設定,像是「低」、「中」、「高」、「最高」之類的,指引玩家盡速選出適合的設定,這方面同樣需要最佳化。細心的開發商會將預設的畫面設定拿捏得恰到好處,免除玩家反覆嘗試的時間。

開發商首先會將每一個畫面選項區分為CPU重視、GPU重視、記憶體重視,然後找出畫質與效能負擔均在中間值的一套設定,將其定義為「中」。接著調整選項的設定值,逐一拼湊出其他預設的畫面設定。

光是畫面選項就有這麼多需要最佳化的地方,開發商的處境就不難想像了。那麼,玩家該怎麼評斷一款遊戲是否經過理想的最佳化呢?

▲垂死之光的畫質精美,前提是必須擁有高檔的配備。

首先來看看《垂死之光》,垂死之光是款開放性世界遊戲,場景精美華麗,可視範圍非常遠,具備日夜交替的動態時間設定,玩家必須擁有強悍的配備才可以發揮遊戲的潛力。不少玩家對垂死之光不甚滿意,抱怨PC版在特效全開的情況下很難維持流暢度,替這款遊戲貼上「缺乏最佳化」的標籤。

事實上,PC版的垂死之光表現得相當不錯。PC版的運算距離比家用主機版還要遠,提供豐富的畫面選項,畫面表現猶勝一籌。然而玩家的配備普遍不足以發揮PC版的完整潛力,反而讓玩家誤解為這款遊戲缺乏最佳化。

後來開發商將運算距離縮短為原本的一半,犧牲畫質來解決延遲問題,不過似乎為之過晚。倘若開發商一開始就將PC版的運算距離縮短,或許就不會有這麼多的批評。

▲人類岐裂因為畫質設定導致效能低落。

另一個例子是《駭客入侵:人類岐裂》。這款遊戲採用8x的MSAA以及延期著色(Deferred Shading),這兩者放在一起會嚴重衝擊效能,導致玩家紛紛跳出來抱怨這款遊戲缺乏最佳化。其實只需稍微調整畫面選項,效能低落的問題便能迎刃而解。因為一時疏忽導致遊戲被罵翻,這恐怕是開發商始料未及的。

再來是2010年的《戰慄深隧》,這款遊戲頻繁使用體積照明,使得效能大受影響,在當時飽受玩家抨擊。可是若用現代的配備來跑這款遊戲,就能得到十分理想的效能。由於配備需求過高而被誤認為缺乏最佳化,開發商簡直就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體積照明是襯托氣氛的絕佳工具。

畫面選項固然是最佳化的重點項目,卻不代表最佳化的一切。手把操控性、流程與節奏控制、UI設計與配置、自動存讀檔的設定、線上對戰的玩家配對,以及遊戲除錯,全部都是最佳化的目標,這方面的學問多到可以出成好幾本書。

最佳化,這個名詞幾乎涵蓋遊戲的所有環節,絕非單純的「幀數是否流暢」或是「畫面是否漂亮」而已。以後當我們檢視一款遊戲時,應該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切入,得到一份客觀的結果,再決定是否要貼上最佳化與否的標籤。了解最佳化所代表的意義,對遊戲做出正確的評論,這才是一位玩家所應具有的風範。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GIGABYTE 翻新 BRIX 迷你電腦產品群,換裝 Kaby Lake 平台

$
0
0
GIGABYTE 所推出 BRIX 迷你電腦,是植基於 UCFF(Ultra-Compact Form Factor)架構規範設計,亦宛如 Intel 自家 NUC 的孿生產品。近來改朝換代的動作相當快速,只要 Intel 推出新處理器暨平台,GIGABYTE 總會很快地跟進翻新產品,這次也沒有意外的奪下頭香。

因應 Intel 推出代號 Kaby Lake,一般稱第七代 Core 行動處理器暨平台,GIGABYTE 遂將 BRIX 系列產品線翻新,已規劃出至少 6 款產品換裝這最新平台。最新機種分屬於 BRIX 與 BRIX s 系列,前者為薄型版本,後者可以加裝 2.5 吋儲存裝置,故機身高度略厚一些。除此之外,處理器配置分為 Core i7/i5/i3 等版本,因此這 6 款產品的差異區隔其實很容易釐清。

GIGABYTE BRIX Kaby Lake
▲ BRIX 機身高度僅 34.4mm,是以薄型化為訴求。


▲ BRIX s 機身高度 46.8mm,能夠額外安裝 1 個 2.5 吋儲存裝置。

BRIX 系列目前已知機型為 GB-BKi3A-7100、GB-BKi5A-7200、GB-BKi7A-7500,從型號不難看出,依序分別配置 Core i3-7100U(2.4GHz、2 核心/4 執行緒、HD Graphics 620)、Core i5-7200U(2.5GHz/3.10GHz、2 核心/4 執行緒、HD Graphics 620)、Core i7-7500U(2.7GHz/3.50GHz、2 核心/4 執行緒、HD Graphics 620)處理器。

BRIX s 系列機型則是 GB-BKi3HA-7100、GB-BKi5HA-7200、GB-BKi7HA-7500,所配備處理器相同,就本質而言只是機構不同於 BRIX 系列。BRIX 系列機身高度為 34.4mm,BRIX s 系列則是厚一點的 46.8mm,因而得以加裝 1 個 2.5 吋儲存裝置。至於其他基礎規格設定與用料,這 6 款產品可視為相同,差異只在於處理器與機構空間配置。

內部配備 2 組 SO-DIMM 記憶體插槽,支援 DDR4-2133 時脈、最高 32GB 容量,主要儲存裝置為 M.2 Type 2280 插槽,相容 PCIe、SATA 規格模組。另一 M.2 Type 2230 插槽,預設裝配 Intel Dual Band Wireless-AC 3168 無線網路模組,規格為 802.11a/b/g/n/ac、433Mbps、1 x 1 天線、2.4/5GHz 雙頻、整併 Bluetooth 4.2。


GIGABYTE BRIX Kaby Lake
▲ 上圖 BRIX、下圖 BRIX s,兩者 I/O 背板配置相同。

而乙太網路也是採用 Intel 設計方案,型號 i219LM 屬於實體層控制器,支援 10/100/1000Mbps 傳輸速率。音效部分則是使用 Realtek,型號 ALC255 的 HD Audio Codec,於前置 I/O 提供典型的 3.5mm 音源輸出、麥克風輸入端子 1 組。此外,GIGABYTE 加入 ASMedia 的 USB 3.1 Gen 2 控制器,於前置 I/O 配備 Type-C 與 Type-A 連接埠各 1 組。

其餘配置大抵上如舊,I/O 背板另有 2 組 USB 3.0 連接埠、1 組乙太網路,以及 HDMI 2.0 和 Mini DisplayPort 1.4 各 1 組,標示顯示輸出皆可支援 3840 x 2160 @ 60Hz 規格。就前一兩代產品經驗來說,GIGABYTE 或許會在年底、明年初,才正式引進台灣銷售。由於時間間隔不算太長,近期如果有打算採購這類型產品,不妨多加留意 GIGABYTE 引進時程。

延伸閱讀

骷顱頭再現蹤,Intel 正式發布性能版迷你電腦 Skull Canyon NUC

Intel 下一代 NUC 規格外傳,採用 Kaby Lake 平台並配備 Thunderbolt 3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WD 進軍個人固態硬碟市場,Blue、Green 雙色標一同上陣

$
0
0
硬碟廠商的未來雖然被唱衰,其實各家也很積極布局固態硬碟市場,尤以企業級產品為主力。其中 WD 透過併購途徑,已經握有 HGST 與 SanDisk 兩大品牌的資源,要進一步擴大固態硬碟市場涵蓋範圍再簡單不過。據悉,WD 甫發布 Blue、Green 系列固態硬碟,便是源自 SanDisk 的產品。

WD 完成 SanDisk 併購與合併之後,SanDisk 方面陸續冠上 WD 品牌進行行銷,代表雙方已經正式融合為一體。WD 近日發表兩款新產品,固然沿用 Blue、Green 系列色標,但屬於固態硬碟產品,而且推測是源自 SanDisk。只不過兩造目標市場有別,WD 設定 Blue 合適一般個人使用者,而 Green 偏屬入門、價格導向,反觀 SanDisk 是橫跨商用與個人市場。

WD Blue SSD
▲ Blue 系列設定最高容量達 1000GB,M.2 Type 2280 版同樣如此。

Blue 系列推測源自 SanDisk 商用產品線 X400 系列,提供 2.5 吋與 M.2 Type 2280 兩種形式版本,採用 Marvell 製 88SS1074 控制器,故為 SATA 6Gb/s 介面產品。其容量設定較高,計有 250、500、1000GB 容量選擇,設計耐用度依容量由小至大為 100、200、400TBW(Total Byte Written,總寫入位元組數),是由 SanDisk 的 15nm 製程 TLC 顆粒構成。


▲ Blue 系列官方規格表。

據了解,WD 取 X400 變裝成 Blue,韌體與容量等部分設定做了些調整,或許改進了 X400 不足之處。其標示性能以 500、1000GB 容量最佳,循序存取速度可達讀取 545MB/s、寫入 525MB/s,4K 隨機存取則為讀取 100K IOPS、80K IOPS。至於有限保固期為 3 年,依據其設計方案等條件來看,確實是鎖定主流消費族群。

WD Green SSD
▲ 入門定位、價格導向設定的 Green 系列,最高容量只有 240GB。

入門定位的 Green 系列,固然也有 2.5 吋與 M.2 Type 2280 兩種形式版本,但只提供 120、240GB 容量選擇。所採用 SMI 型號 SM2256S 控制器,同為 SATA 6Gb/s 介面規格,也是搭配 SanDisk 的 15nm 製程 TLC 顆粒,其前身可能為 SSD Plus 之類產品。規格標示設計耐用度略低,依容量由小至大為 40、80TBW,與 Blue 系列之間有所區隔。


▲ Green 系列官方規格表。

Green 系列性能標示理所當然是 240GB 較佳,循序存取速度達讀取 540MB/s、寫入 465MB/s,4K 隨機存取則為讀取 37K IOPS、寫入 68K IOPS。與 Blue 系列 250GB 容量相較,可看出兩者之間基於設計方案與定位差異,性能有著不小的差距。儘管性能等級與價位不同,WD 同樣提供 3 年有限保固服務,並未將之縮短至 2 年之類條件。

固態硬碟目前市場主流,仍以 2.5 吋、SATA 6Gb/s 規格為主,在價格競爭等諸多因素帶動下,改採用 TLC 顆粒是不可逆的趨勢。因此 WD 現在跨足個人市場,推出主流規格產品固然不意外,但是對消費者而言可能缺少了點驚喜,而且還要和諸多競爭廠商一同混戰。WD 品牌是否能有加分效用,就看台灣分公司引進時程與價格規劃,以及其性能表現來驗證。

延伸閱讀

搶搭 PCIe NVMe 列車,ADATA 發表 XPG SX8000 固態硬碟

強化 3D TLC 快閃記憶體支援,SMI 新推出 SM2258 固態硬碟控制器

PCIe 3.0 NVMe 固態硬碟新選擇,Plextor M8PeY 性能實測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802.11ac 2.4/5GHz 雙頻,TOTOLINK EX750 無線訊號強波器試用

$
0
0
想要增加無線網路訊號涵蓋範圍,使訊號強度與連線傳輸速率提升,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適當布建無線訊號延伸器。TOTOLINK 這款 EX750 無線訊號強波器,支援 802.11ac 規範 2.4/5GHz 雙頻,理論傳輸速率可達 300Mbps + 433Mbps,是消弭訊號不良問題的好幫手。

802.11ac 2.4/5GHz 雙頻、5dBi 大天線配置

TOTOLINK EX750
▲ TOTOLINK EX750 配件包含快速安裝手冊、乙太網路線等。

TOTOLINK 所推出無線網路產品,普遍有著一個顯著特色,那就是會搭配不算小的全向性天線,就算 USB 無線網路卡也如此配置。在設計與搭配良好的前提下,這確實有助於能提升無線訊號收發強度,進而增加涵蓋範圍。型號 EX750 這款無線訊號強波器,承襲家族產品設計特色,並支援當前已經算是普遍應用的 802.11ac 無線網路規範。

就無線訊號強波/延伸器之類產品而言,不由得說 EX750 體型還真是大,規格標示不包含天線為 60.4 x 107.4 x 43mm。至於那 5dBi 全性向固定天線長度大約為 17.1cm,全展開布建使用所需空間高度將近 26.3cm,若因故而將天線橫置,那麼所需空間更是超過 37cm。相較下,機身體積反而不大會構成阻礙,即便要占用 2 組電源插座空間,恐怕也是天線超長所導致。

TOTOLINK EX750
▲ TOTOLINK EX750 天線長達 17.1cm,在某些布建情境可能反而成為阻礙。


▲ 所配備 2 根 5dBi 全性向固定天線,可彎曲、旋轉彈性算是高。


▲ 電源插頭為可更換式設計,機身兩側與背面有開設一些通風口。

EX750 符合 802.11a/b/g/n/ac 無線傳輸標準,並支援 2.4GHz/5GHz 雙頻,天線為 2T2R 規格配置。產品型號由來和傳輸速率有關,官方文宣寫道 11AC 750Mbps,實為 802.11ac 433Mbps 加上 802.11n 300Mbps,這是個趨近理論數據加總的標示法。另外少不了的 1 埠乙太網路,是為 10/100Mbps 傳輸速率規格,尚未進化到 Gigabit 世代。

其設計於機身正面,提供易於辨識狀態的指示燈號,包含電源、處理器、5GHz/2.4GHz 無線頻段、乙太網路等。而對角的 WPS 按鍵,將 5GHz/2.4GHz 頻段各自獨立,按壓 2 秒可以快速和無線路由器之類前端設備連線。規格標示運作耗電量 5W,使用者除了自訂無線訊號開、關時程來節能,在機身側面也有著獨立電源開關,可以手動控制使用時機。

TOTOLINK EX750
▲ 機身正面除了各必要的狀態顯示燈號,還有易於簡單快速設置連線的 WPS 按鍵。


▲ 底部配備 1 組乙太網路連接埠,其規格為 10/100Mbps。


▲ 機身左側提供獨立電源開關,以及設定值重置按鈕。

 

(下一頁還有:設定介紹、布建試驗、總結)

支援 3 種運作模式,設定選單直覺易懂

初始化設定 EX750,透過 WPS 與既有前端網路設備連結,是最為省事、快速的方法,若想要進階設定、改變運作模式,才需要使用乙太網路相連。其設定選項規劃為「基本設定」、「進階設定」兩大類,「基本設定」能查看運作狀態、進行無線設定、韌體升級,其中無線支援 AP 存取點、Client 網路卡、Extender 延伸擴展等 3 種運作模式,基礎設定不消 3 分鐘就能完成。


▲ EX750 設置主頁面,設定選項分為「基本設定」、「進階設定」兩大類。 


▲ 無線網路設置提供 3 種運作模式選項,亦可以選擇停用。

「進階設定」可視為「基本設定」的延伸、擴充,可以另外設置「無線 MAC 位址控制」,藉以限制裝置連結權限。產品設計配備實體電源開關,但是也能在「無線排程」內設定 2.4/5GHz 運作時間,以星期、時段來設置無線訊號開啟、關閉。而「進階設定」是用於設定無線規格,例如 5GHz 頻段能以 11ac/11n 混合、11ac、11n 等模式運作,得以視需求自由選擇之。


▲ 進階設定模式可以自訂終端裝置 MAC 位址黑、白名單。


▲ 除了手動開、關電源,無線網路訊號部分也可以自訂運作時段。


▲ 進階設定內可以針對 2.4/5GHz 頻段,設置其運作規格。

「進階設定」底下的「系統工具」,「區域網路設定」能用以設定 EX750 本身的 IP、DHCP 等項目,單純當延伸器時是不大需要額外設置。另外在「其他設定」內,假使你認為 LED 燈號在夜晚會擾人,那麼可以在 LED Mode 設定啟用時段或完全關閉之。而自動定期重啟則是有些意思,用途如其字義,設定的必要性見仁見智。就整體而言,基本應有項目算是完整,操作設置也當相當直覺、簡單。


▲ 區域網路可以設置 EX750 所使用 IP、DHCP 等項目。


▲ 如果覺得 LED 燈號在夜間擾人,可以選擇啟用時段或永久關閉之。

我們在辦公室環境進行試驗,前端以 D-Link 的 DIR-865L 無線路由器作為基礎(802.11ac 1300Mbps、乙太網路 Gigabit 規格),筆電搭配 Netgear 製 A6200 無線網路卡(802.11ac 867Mbps、2.4/5GH 雙頻)。下列參考圖、表,近端是指筆電與 DIR-865L 相距約 1 公尺,遠端則是 20 公尺外的樓層大廳,EX750 則是布建在近端與遠端走道中間位置(與 DIR-865L 距離約 10 公尺)。


▲ 5GHz 頻段連線參考狀態:由左至右為近端、遠端、遠端搭配 EX750。


▲ 2.4GHz 頻段連線參考狀態:由左至右為近端、遠端搭配 EX750。

上圖為 Windows 顯示連線速率、訊號強度參考資訊,DIR-865L 與遠端位置之間,有一牆之隔與機房設備等干擾因素。在遠端 5GHz 頻段仍可連線使用,實際傳輸速率倒也不差,但 2.4GHz 並無法完成連線。加入 EX750 之後,5GHz 遠端連線品質、速率有所提升,而原本無法連線的 2.4GHz 頻段也得以使用。我們是依環境格局直覺的概略布建 EX750,未必有擺放到最合宜的位置,但還是能見到其效用。


▲ iperf 以 TCP Window 設置為 2048KB 測試結果。

EX750 參考市場價格為 1,499 元,在 802.11ac 雙頻(2.4GHz 300Mbps、5GHz 433Mbps)規格相同性質產品裡,價位算是比較低的之一。這類型產品的功能並不複雜,因此各家產品設計大多是簡單易用,EX750 最大賣點或許為配備外接 5dBi 天線。隨著 802.11ac 與 2.4/5GHz 日趨普遍,如果有解決無線訊號涵蓋、強度需求時,我們認為值得將這類規格產品列為優先選擇。

廠商資訊

台灣吉翁電子  http://www.totolink.tw

    延伸閱讀

    600Mbps 無線網路免千元,TOTOLINK N600R 無線路由器測試

    TP-Link Archer C2 無線路由器讓好人過年免驚,802.11ac 與 GbE 規格千元有找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MSI Cubi 2 迷你電腦,搭載 Kaby Lake 平台前置 I/O 配置更好

    $
    0
    0
    MSI 去年才推出首款 UCFF(Ultra-Compact Form Factor)架構產品,命名為 Cubi 並以此為基礎,衍生出配備入門 SoC 處理器的 Cubi N。最新亮相機種 Cubi 2,由於外觀與結構設計並未大改,重點在於換裝 Intel 最新一代處理器,理應當是用於接替 Cubi 的新機種。

    如先前提到,因應 Intel 處理器暨平台改朝換代,除了筆電廠商紛紛跟進推出新機種,迷你電腦廠商也開始更新產品線。MSI 很快速地加入行列推出 Cubi 2,除非官方產品規劃有著什麼特別盤算,否則 Cubi 2 就是 Cubi 繼任者,型號冠上世代別以方便消費者辨識。除了 Cubi 既有特色設計,Cubi 2 前置 I/O 也做了些調整,藉此進一步滿足使用者需求。

    UCFF 架構產品前置 I/O 標準設計,由左至右配備 USB 3.1 Gen 1(早期機種或為 USB 2.0)連接埠 2 組、3.5mm 音源輸出/麥克風輸入混合端子,Cubi 亦遵循此規範設計。Cubi 2 則是將第 2 組 USB 3.1 往右移,並且變更為 Type-C 連接器,應該是為了迎合時下潮流。此外,MSI 還將音源端子一分為二,讓輸出與輸入各自獨立,解決以往可能發生的窘境。

    MSI Cubi 2
    ▲ Cubi 2 前置 I/O 配置大改,第 2 組 USB 3.1 右移並且更改為 Type-C 形式,一旁音源端子亦將輸出、輸入分離。

    其核心升級至 Intel 代號 Kaby Lake,最新第七代 Core 微架構處理器,預設搭配 Core i7-7500U(2.7GHz/3.50GHz、2 核心/4 執行緒、HD Graphics 620)、Core i5-7200U(2.5GHz/3.10GHz、2 核心/4 執行緒、HD Graphics 620)、Core i3-7100U(2.4GHz、2 核心/4 執行緒、HD Graphics 620)處理器,屬於當前常見組合。

    內部結構大致如舊,變動在於記憶體改為支援 DDR4,2 組 SO-DIMM 插槽支援 DDR4-2133 時脈,32GB 容量。主要儲存裝置為 M.2 Type 2280,並沒有明確標示相容性,推測基本支援規格會是 PCIe 2.0、SATA 6Gb/s,反觀 Cubi 是採用 mSATA 介面。至於預留的 SATA 6Gb/s 連接埠,得另外選購硬碟底座,才能擴充裝配 1 組 2.5 吋儲存裝置。

    MSI Cubi 2
    ▲ I/O 背板配置一如標準規範,變動是新一代處理器開始支援 HDMI 2.0 規格。

    規格可見變動包含網路配置,無線網路卡變更為 Intel Dual Band Wireless-AC 3168,規格特性大致上和 Cubi 所採用 Intel Dual Band Wireless-AC 3160 相仿,為 802.11a/b/g/n/ac、1T1R、2.4GHz / 5GHz 雙頻、最高傳輸速率僅 433Mbps、整併 Bluetooth 4.2。乙太網路情況相似,仍然採用 Realtek 的 Gigabit 設計方案,惟控制器是較新的 RTL8111H。

    Cubi 2 機身尺寸與基本重量如舊,但是加上新的硬碟底座總和重量,規格標示比 Cubi 輕了數十公克。此外仍然相容於 VESA 懸掛規範,機身依舊提供黑、白兩種顏色選擇,套裝電腦版本將會預載 Windows 10 作業系統。同樣的,隨著廠商陸續發布採用 Kaby Lake 平台的新產品,最近如果有意購買 UCFF 架構電腦,我們建議停、看、聽才能買到最滿意的機種。

    延伸閱讀

    GIGABYTE 翻新 BRIX 迷你電腦產品群,換裝 Kaby Lake 平台

    骷顱頭再現蹤,Intel 正式發布性能版迷你電腦 Skull Canyon NUC

    Intel 下一代 NUC 規格外傳,採用 Kaby Lake 平台並配備 Thunderbolt 3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Asus MO322N-W 顯示器機殼自作 PIO 電腦,花費比 AIO 更省

    $
    0
    0
    AIO 電腦占用桌面空間少,廠商又會美化外觀設計,是輕度電腦族的理想選擇。若你喜歡 AIO 形式,卻對產品價格、性能等級不滿,那麼 PIO 是個新選擇。Asus 這款 MO322N-W 顯示器機殼,配備 32 吋廣視角顯示面板,能自選特定主機板、顯示卡等零組件來組裝,可謂經濟實惠。

    所謂 All-in-One 電腦,是加大顯示器機背內部空間,置入一個完整功能的電腦平台。將兩種元素融合為一體,固然具有節省占用空間等優點,然而擴充、升級彈性卻極為有限,頂多只能擴充記憶體與儲存裝置。而 Parts-in-one 可視為 All-in-One 的延伸,擺放電腦平台的空間更大,而且有條件允許更換包含主機板在內的零組件,可說是能夠自行 DIY 的 All-in-One 電腦。

    Asus 嘗試推出這樣的產品,型號為 MO322N-W,設計上採用 32 吋 IPS 類型顯示面板。其原生解析度是 1920 x 1080,最高顯示亮度為 250 cd/㎡,標準對比值可達 1200:1。不過顯示訊號輸入介面有限,只提供 1 組 DVI-D 介面,難以進一步利用顯示器。此外,機身側面固然提供 3.5mm 音源輸出入端子、2 組 USB 2.0 連接埠,但是欠缺內建喇叭看來是還有進步空間。

    Asus MO322N-W
    ▲ Asus MO322N-W 機背突出部位等同機殼,能夠自選特定電腦零組件進行安裝。

    就正面來看 MO322N-W,腳架設計不同於典型顯示器,是挺有液晶電視機的味道。玄機在於機背,凸出幅度猶如加上薄型平躺式機殼,這正是 Parts-in-one 帶來自組彈性的關鍵。MO322N-W 自家相容主機板,目前有 PIO-B85M 與 PIO-B150M 兩款,從型號不難看出採用何種晶片組。處理器散熱器搭配方面,機構空間是足以容納 Intel 原廠盒裝風扇,省得消費者還要傷腦筋挑選。

    其機構是將顯示卡橫置,藉以減少不必要的空間耗用,主機板上的 PCIe 3.0 x16 插槽方向已連帶改變。介面卡容納空間方面,規格標示 290 x 160 x 60mm、標準雙槽高度,是能塞入非重量級散熱設計的中高階顯示卡。電源供應器可用空間則為 125 x 100 x 63.5mm,適合搭配 SFX 或 mini ATX 機種,依電源供應目前發展狀況來看,要獲得 400~500W 供電量是不成問題。


    ▲ Asus MO322N-W 內部樣式。(引用自原價屋)

    至於儲存裝置部分,MO322N-W 機構能夠安裝 2.5 吋與 3.5 吋裝置各 1 個,主機板以 PIO-B150M 當範例來說,除了 2 組基本的 SATA 6Gb/s 連接埠,另外還有 M.2 Type 2280 插槽(支援 PCIe、SATA)。Asus 並未將無線網路列為基本元素,得藉由如 PIO-B150M 主機板上的 mPCIe/mSATA 插槽,自行購買相容模組來擴充,若想外接天線可能免不了要 DIY。

    MO322N-W 機身尺寸為 730 x 510 x 212.7mm,猶如時下常見 32 吋薄邊框液晶電視,DIY 打造的好處無非是節省荷包,亦有利於應用在空間有限環境。Parts-in-one 概念已經誕生幾年,但是截至目前為止並未廣為興起,難免還是存在一些採購、升級限制,以及未來維護的疑慮。MO322N-W 如同 Asus 的試金石,儘管設計、規格配置還有些討論空間,至少已經踏出產品化的第一步。

    延伸閱讀

    MSI Cubi 2 迷你電腦,搭載 Kaby Lake 平台前置 I/O 配置更好

    GIGABYTE 翻新 BRIX 迷你電腦產品群,換裝 Kaby Lake 平台

    小電腦也能自己選配桌上型處理器,ASRock DeskMini 110 試用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搏君一笑:幫助玩家組裝一台能夠撐過末世浩劫的電腦

    $
    0
    0
    末世浩劫的遊戲充滿絕望氣氛,著實令人膽戰心驚。如果末世浩劫不幸成真,一般的電腦想必無法撐過去,玩家就沒有電腦可以玩遊戲了,這可不太妙!本文將從惡搞的角度出發,以末世浩劫確實發生為前提,提出電腦組裝的各種建議,幫助玩家組裝一台能夠撐過末世浩劫的電腦

    浩劫後世界可不是鬧著玩的,雖然不用上班上課,外面卻有各種危險,玩家沒辦法出門抓寶,也沒辦法去超市買泡麵。玩家勢必要調整生活作息,才可以熬過這段日子。

    ▲浩劫後世界環境險惡,一般的電腦很難繼續正常運作。

    以下試著整理出玩家在末世浩劫的生活作息表:

    • 懷著恐懼睡在浴缸內,手裡抓著心愛的手機以及動漫抱枕:6小時
    • 抱著一絲希望調整收音機頻率,期盼接收到有用的資訊:4小時
    • 將散彈槍的槍管鋸短,因為電影都是這麼演的:2小時
    • 哭著蜷縮在角落發抖,在心中暗唱初音未來的歌壯膽:3小時
    • 前往附近的藥局搜刮,希望找到療傷的藥草或噴霧劑:1小時
    • 緊張地守在家門口,防止不速之客衝進來洗劫你的收藏:4小時
    • 拋開現實壓力,在遊戲內展開另一場末世冒險:4小時

    對玩家而言,最後一點至關重要。玩家永遠不會改變,即使處在惡劣的環境,依舊會想辦法擠出時間放鬆一下,這樣才不會愧對玩家的身分。

    一般的電腦很難撐過末世浩劫的洗禮,玩家勢必要預先做好準備,才能在浩劫後世界繼續享受遊戲的樂趣。

    ▲回家就可以玩遊戲了,再忍耐一下吧。

    電力

    浩劫後世界什麼都缺,電力自然也不例外。無論是核子戰爭還是外星人侵略,發電廠總是首當其衝。在這個緊要關頭,理工畢業的強者或許願意自告奮勇,冒著危險前往發電廠修理發電機。

    可是他們勢必會遇到戲劇性的阻礙,像是被幽浮綁架,或是接受鋼鐵兄弟會的臨時委託,帶領夥伴展開另一場高潮迭起的末世冒險,把維修發電機的重責大任忘個精光,徒留玩家等待著永遠不會到來的電力,嗚呼哀哉。

    ▲電量計數器可以測量電器的耗電量。

    靠別人不如靠自己,玩家得自行籌備電力來源,當務之急就是搞清楚電腦的耗電量。電量計數器(Kill A Watt)是個不錯的工具,能夠測量家電的耗電量,價格約在1000元至2000元不等。沒有電量計數器也沒關係,網路上有許多免費資源可以估算電腦的耗電量,OuterVisionCooler Master都是不錯的選擇。

    ▲許多網站可以幫助玩家計算主機耗電量。

    下一步是發電機。汽油發電機在平時尚稱堪用,卻不適合用在浩劫後世界,因為汽油是極珍貴的資源,各方勢力很樂意為了取得汽油而大開殺戒,跟他們爭奪汽油無疑是自尋死路。此外,汽油發電機會發出巨大聲響,很可能引來某些致命的生物,像是死亡爪或沙漠巨蠍。相信我,你不會想跟這些生物打交道的。

    ▲汽油發電機以珍貴的汽油為動力,使用前請三思。

    太陽能發電值得考慮,可惜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台灣氣候陰濕多雨,穩定放晴的日子並不多,火山爆發或核爆的灰塵很可能長期遮蔽陽光,化學酸雨會腐蝕珍貴的太陽能板。風力發電同樣具有風險,運轉的風車等於告訴大家這裡有人活動,強盜很快就會前來找碴。

    腳踏車發電經常被人拿出來吐槽,用在浩劫後世界卻出奇適合。只要持續踩腳踏車,就可以替手機或小型電器充電,不會有噪音或空氣污染,還可以順便鍛鍊肌肉與放鬆情緒。但是玩家的目標是要讓電腦正常運作,腳踏車發電能夠提供足夠的電力嗎?

    ▲想要電力嗎?去騎腳踏車吧!

    「腳踏車發電的平均效率是66%,如果要產生100瓦的電力,就必須踩出150瓦的能量。」腳踏車發電機製造商Human Dynamo的總裁,麥克.塔傑特(Mike Taggett)表示,「職業腳踏車選手一小時可以踩出300瓦的能量,等同於200瓦的電力。不過一般的腳踏車騎士只能踩出大約75瓦的能量,也就是50瓦的電力。」

    ▲發電機的噪音可能引來死亡爪,不可不慎。

    當代電腦的耗電量動輒突破350瓦,50瓦的電力連開機都辦不到。就算玩家能夠找來好幾位職業腳踏車選手來騎腳踏車,還得提供充足的空間放置腳踏車,得考慮選手運動後的疲勞與飲食問題,保證搞到焦頭爛額。

    塔傑特還指出,如果用他們的腳踏車替咖啡機供電,只要一個人騎半小時就可以泡出一杯香噴噴的咖啡。

     

    (後面還有:其他配件的組裝建議)

    ▲Define XL R2的外鋼板頗為堅硬,可惜仍然無法防彈。

    機殼

    浩劫後世界很危險,玩家得和許多勢力駁火交戰,如惡魔、外星人、黑幫分子、特殊感染者,開槍將他們徹底轟殺。問題在於開槍勢必產生許多惱人的副產物,如內臟、血漿、碎骨、彈殼與彈頭,任何一個副產物噴到電腦都可能釀成災害。

    為了保護心愛的電腦,玩家非得準備一個堅固的機殼不可,市面上真的有這種高防護力的機殼嗎?

    ▲Define XL R2的前一代產品,Define XL被散彈槍射擊的影片。

    開發商Fractal Design旗下的機殼《Define XL R2》具有優異的密封能力,可以阻絕內部噪音與外部汙染,抵擋散彈槍的遠距離射擊,但是無法阻擋近距離射擊,也無法抵擋手槍的子彈。浩劫後世界的敵人動輒使用格林機槍或電漿步槍等致命武器,光靠Define XL R2似乎力有未逮。

    乾脆把整台電腦塞進動力裝甲內,這麼一來就萬無一失了。

    顯示卡

    浩劫後世界變化多端,就算在安全的家園內玩遊戲,仍然可能碰上危險的突發狀況,將主機搞到炸開,光碟風扇顯示卡記憶體全部噴出來,一整個悲劇。如果玩家手邊有一把散彈槍,還有機會替主機報仇,倘若手邊沒有武器,就得發揮創意,抓一個東西當成武器來用。

    要拿什麼東西當武器比較好呢?滑鼠太小,鍵盤不夠重,螢幕又太重,主機板被鎖在機殼上,顯示卡……顯示卡的長度適合抓在手上,加上銳利的邊緣與粗糙的表面,具有可觀的傷害力,就拿顯示卡當武器吧!

    ▲ZOTAC GeForce GTX 980Ti AMP!,玩遊戲或當武器都很適合。

    ▲ZOTAC GeForce GTX 980Ti AMP!尺寸比其他顯示卡還大。

    顯示卡的缺點是重量較輕,玩家必須挑選較重的顯示卡,才可以發揮出殺傷力。綜觀市面上的顯示卡,會發現ZOTAC的AMP系列顯示卡頗為沉重,尤其是GeForce GTX 980Ti本體加風扇重達2.4公斤,比其他廠牌還要重,效能表現也綽綽有餘,就是這張卡了!

    由於浩劫後世界無法送修顯示卡,可以的話還是拿散彈槍作戰,避免使用顯示卡。

    散熱裝置

    ▲風扇簡單實用,可是會發出惱人的噪音。

    台灣位處亞熱帶,電子產品經常碰到散熱的問題,而且最近的電腦配件耗電特別兇,產生的廢熱足以將主機變成烤箱,浩劫後世界沒有多餘的電力開冷氣,是故玩家一定要做好散熱的準備。

    最簡單的散熱方式就是加裝風扇。可是風扇的噪音頗大,可能招惹不必要的困擾。尤其是執行3D遊戲的時候,顯示卡風扇會發出媲美戰鬥機起降的巨響,附近的義勇軍巡邏隊勢必會前來查水表,太危險了。

    既然風扇行不通,那就換成水冷式吧。不過水在浩劫後世界裡面就和汽油一樣珍貴,用水來散熱好像太奢侈了。有沒有其他價值低賤,而且容易取得的液體呢?

    ▲用雙頭牛的尿液來冷卻主機?太瘋狂了。

    尿液或許值得嘗試,荒野裡面的雙頭牛這麼多,跟牠們借一點尿液應該不會怎麼樣。可是尿液裡面含有許多雜質,鹽分會腐蝕金屬。核子可樂裡面的碳酸比鹽分更具腐蝕性,連嘗試的價值都沒有。伽瑪射線酒內含微量輻射,有輻射汙染的危險。外星人的血液可以試試看,可惜外星人行蹤不定,很難找到外星人讓玩家抽血做實驗。

    看來只剩下最原始的方式:拿扇子替主機搧風。不過玩家的雙手要拿來玩遊戲,得找其他有志之士來幫忙搧風才行。

    資料保護

    ▲按下按鈕就可以銷毀硬碟。

    面對現實吧,浩劫後世界極端危險,玩家很可能一命嗚呼,電腦主機被當成戰利品搬回家。玩家砸重金購入的遊戲被敵人免費玩,花費數千小時練起來的人物帳號被敵人接收,辛苦蒐集的美女圖與動作愛情片被敵人拿去用,真是有夠慘。

    為了維護最後的尊嚴,玩家必須準備一套資料自毀系統,不讓敵人掠奪自己的成果。製造商RunCore就針對這點推出特殊款式的SSD硬碟,僅需將特殊線材接上硬碟,按下按鈕,硬碟的資料就會自動銷毀,和《新虎膽妙算》的情節有異曲同工之妙。祝你幸運,龍頭。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2.5 硬碟容量推升至 5TB,應用範疇不再聚焦筆電

    $
    0
    0
    2.5 吋硬碟受制於碟片可用空間,儲存密度增加速度與提升幅度,總無法和 3.5 吋機種相比。幾年過去了,1TB 仍然是大家最為熟悉、容易取得的產品,這容量早已不再能夠應付需求。好在有新磁錄技術幫忙,突破 2TB 站上 3TB 不久之後,4TB 甚至 5TB 產品也得以實現。

    想要提升硬碟的儲存容量,首要是增加碟片磁錄密度,其次是塞入更多碟片與磁頭,相輔相成便能有效提升容量。這對 3.5 吋機種並不算太高難度挑戰,目前技術已經能以 7 張碟片、14 顆磁頭實現 10TB 容量,而且並未影響到機身高度等條件。然而 2.5 吋機種除了碟片尺寸小,本身體積更只有 3.5 吋機種的 4 分之 1 不到,機身高度成為塞入更多核心組件的天限。

    2.5 吋機種機身的主流高度為 9.5mm,從 15mm、12.5mm 一路演變過來,力求薄型化和早年筆電興有所關聯。9.5mm 在既有技術上,只能容量 2 張碟片、4 顆磁頭,直到前些年因應智慧型行動裝置興起,廠商看中潛在商機才開始致力研發薄型化結構。因此可見到 7mm 甚至 5mm 硬碟誕生,其中 7mm 得以塞入 2 張碟片,此類技術應用在 9.5mm 身上,將也能塞入 3 張碟片。


    ▲ 2013 年前後出現的 7mm、5mm 高度硬碟,是極盡可能擠出內部結構空間,甚至縮小電路板尺寸設計之。(左起 5mm、7mm、9.5mm)


    ▲ Seagate 去年底、今年初推出的 ST2000LM07,在 7mm 高度機身內塞入 3 張碟片、6 顆磁頭,達成 2TB 容量。

    不過廠商並未普遍如此設計,因為同時期固態硬碟正崛起,而且快速侵蝕硬碟產品既有市場,廠商只好將重心逐步分散轉移到其他應用上。固態硬碟存取速度快但是每單位儲存成本高,硬碟廠商索性大舉衝刺外接備份儲存商機,藉以平衡遭受衝擊的損失。由於目標市場不再鎖定筆電,而是以外接儲存應用為新焦點等因素,硬碟機身高度大可跳脫 9.5mm 這枷鎖,因此變通設計接連出爐。

    所謂變通設計,無非是讓機身高度走回 12.5mm 甚至是 15mm,如此塞入更多碟片、磁頭組,便能實現容量提升這目的。因此自跨越 1TB 容量的新里程碑 2TB 開始,而後包含 3TB、4TB 甚至是最新的 5TB 產品,硬碟廠商都放棄薄型化的念頭,改以提升儲存容量滿足外接儲存需求為目標。基於這樣的時空背景使然,即使是 2TB 產品到了現在,機身高度普遍至少達 12.5mm。


    ▲ 現存三大硬碟廠,2TB 以上容量 2.5 吋產品,機身高度普遍為 15mm 高度設計,已不再刻意追求薄型化。


    ▲ 以 Seagate 新推出 BarraCuda 為例,3~5TB 容量的機身高度皆為 15mm。

    以上只談到核心組件牽動機身高度部分,其實磁錄技術同樣也有所轉變,絕大多數 2.5 吋硬碟是採用 PMR(Perpendicular Magnetic Recording,垂直式磁紀錄)技術,單張碟片容量最高在 750GB 左右。故 2TB、3TB 容量產品,普遍是以 3~4 張碟片構成,機身高度在 12.5~15mm 不等。其中有些變數,例如 Seagate 曾推出 9.5mm 高度 2TB 產品,這屬於少數。

    進入 4TB 世代起,目前看來 SMR(Shingled Magnetic Recording,疊瓦式磁紀錄)似乎會成為新主力,如此才能使單張碟片容量達 800GB 或以上,使用 5 張碟片便能達成 4TB 容量。最早導入應用廠商 Seagate,便曾表明 4TB 是採用 SMR 磁錄技術,最高容量更於日前推升至 5TB。而 WD 甫推出不久的 4TB 產品,據悉同樣轉進 SMR,意味 PMR 已經難以再擠出牙膏。


    ▲ Seagate 率先進入 5TB 世代,碟片與磁頭組是採用 SMR 技術產品構成。


    ▲ WD 最新一代 My Passport 外接硬碟容量提升至 4TB,沒意外的話 4TB 也是採用 SMR 技術。

    筆電採用固態硬碟的比例,截至目前為止已經大約有 40% 或以上,未來幾年還會持續快速成長。2.5 吋硬碟雖然首當其衝,不過加速容量推升並做成外接式產品,與固態硬碟競爭是有截長補短這效用。除此之外,隨著儲存容量已能滿足主流需求,在 UCFF 迷你電腦、力求迷你化的桌機等,諸如此類應用仍然有所商機。唯一問題就是,廠商也要適當考量開放零售,才能帶動這類應用風氣與需求。

    延伸閱讀

    輕薄筆電好幫手,Seagate Mobile HDD 2TB 薄型硬碟實測

    3TB 不夠看,2.5 吋硬碟今年容量發展將達到 4TB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SMI 控制器搭 SK Hynix 顆粒,Plextor S2 系列固態硬碟實測

    $
    0
    0
    不過就在 4 月,Plextor 推出 M7V 系列固態硬碟,作為旗下首款 TLC 顆粒應用產品,提供 2.5 吋 M.2 兩種版本。Plextor 近期又再推出 S2 系列,同樣採用 TLC 顆粒並提供 2.5 吋與 M.2 版本選擇,儘管市場價格看來稍有高低之別,仍然難掩兄弟鬩牆的可能性。

    新設計方案主打入門市場,非用於取代既有產品

    Plextor S2
    ▲ Plextor S2 系列同時推出 2.5 吋、M.2 兩種版本,包裝形式與配件和 MV7 系列相仿,2.5 吋版(S2C)有簡易安裝使用手冊,M.2 版(S2G)則是提供 1 顆固定螺絲。

    Plextor 指出,旗下 TLC 應用產品並非只有一個方案,最早推出的 M7V 系列,是以 Marvell 控制器搭 Toshiba 顆粒構成。而在相近時期開案的 S2 系列,是採用 SMI 控制器搭 SK Hynix 顆粒,儘管有 TLC 這個共通點,本質結構與特性等部分是有些差異。S2 市場定位在 M7V 之下,鎖定入門、價格導向、首購等族群,因此並非用來繼承、取代 M7V,兩者會並存於市場。

    S2 系列 2.5 吋版完整產品名稱為 S2C,M.2(尺寸為 Type 2280)版則是 S2G,型號末碼編碼原則同 M7V 系列。產品容量選擇依然只有 128、256、512GB 等 3 種,OP(Over-Provisioning,預留空間)設定也是維持較低占比策略,而且還沒有挺進 TB 容量級距的規劃。反觀國際大廠很積極提升容量,現在 1TB 級距不過是所謂大容量的基本值,更甚者已達 2TB 或以上。

    Plextor S2
    ▲ S2 系列為 SATA 6Gb/s 介面機種,S2C 機殼高度 7mm,S2G 則為 Type 2280 長度規格。

    Plextor S2
    ▲ S2G 線路布局為單面,得以相容於各式主機板、筆電等裝置。

    以 S2C 為例來看市場參考價格,依容量由小至大分別為 1,399 元、2,099 元、4,099 元,M7VC 方面 128GB 除外分別是 2,299 元、4,599 元。S2C 與 M7VC 兩者之間,是有 200 元甚至 500 元不等的價差,官方強調 S2 系列屬於入門產品是成立。只不過這價差終究有限,消費者難免會認為都是 TLC 那挑便宜的買,S2 或許會擠壓到 M7V 生存空間也說不定。

    S2 系列採用台廠設計方案,控制器來自 SMI,是為最新一代的 SM2258。其特徵包含 4 通道、支援 3D TLC NAND,並具備 SLC 模擬快取功能等。另一變動重點是快閃記憶體,所採用 SK Hynix 的 TLC 顆粒,是透過 16nm 製程生產。至於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搭配,128GB 版配備 256MB,256GB 與 512GB 同為 512MB 容量,反觀 M7V 系列 512GB 版配置達 768MB。


    ▲ 採用 SMI 最新一代 SATA 6Gb/s 控制器,表面打印型號 SM2258G。


    ▲ 快閃記憶體來自 SK Hynix,為 16nm 製程生產 TLC 類型顆粒。


    ▲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為 DDR3L-1600 規格,最高配置容量 512MB。

    Plextor 仍然為 S2 系列提供 3 年有限保固服務,但參考設計耐用度訂在 M7V 系列之下,適切反映出產品定位與價格等差異。官方並未明確標示各容量版本的 TBW(Total Bytes Written,總寫入位元組)資訊,依據我們所取得資料來看,512GB 版 150TBW、256GB 版 75TBW 這部分確定,至於 128GB 版我們推測可能只有 37.5TBW 左右。

    以受測樣品 256GB 容量版本為推算範例,每日資料寫入承受量大約是 68.5GB,相等於 0.27DWPD(Device Write Per Day,每日寫入量),意味寫入負載能力是產品標示容量的 25% 左右。反觀相同容量設定的 M7V 系列,官方標示數據依容量由小至大分別達 80、160、320TBW,可見 S2 設定是比較迎合基本應用面向。

    上圖 S2C、下圖 S2G


    ▲ CrystalDiskInfo 偵測資訊:如同 M7V 系列,並未支援 DEVSLP(Device Sleep)省電模式。

    官方標示性能是 512GB 版最佳,至於我們所實測 256GB 版本,S2C 和 S2G 最高循序存取速度同為讀取 520MB/s、寫入 480MB/s,4K 隨機存取 S2C 為讀取 98000IOPS、寫入 72000IOPS,S2C 為讀取 96000IOPS、寫入 73000IOPS。反觀 M7V 系列,最高循序存取速度讀取 560MB/s、寫入 530MB/s,4K 隨機存取讀取 98000IOPS、寫入 84000IOPS,兩造連同概觀性能也有差別。

    上圖 S2C、下圖 S2G


    ▲ S2 系列官方性能、規格簡表。

     

    (下一頁還有:性能實測、總評)

    概觀性能輕鬆達標,表現未必亞於 M7V 系列

    儘管 M7V 系列性能領先屬於合理,不過 S2 在 ATTO Disk Benchmark 測得速度是有過而無不及,而且都超出官方標示數值,特別是平穩度也明顯優於 M7V 系列。另外參考 AS SSD Benchmark、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數據,互有領先的表現堪稱良好,惟 4K-64Thrd、4K QD4 寫入項目落後給 M7V 相當幅度,我們推測可能是韌體調校或控制器特性所導致。

    上圖 S2C、下圖 S2G


    ▲ ATTO Disk Benchmark - Neither 測試模式。


    ▲ ATTO Disk Benchmark - I/O Comparison Random 測試模式

    左圖 S2C、右圖 S2G

    ▲ AS SSD Benchmark 測試 - MB/s 單位


    ▲ AS SSD Benchmark 測試 - IOPS 單位

    上圖 S2C、下圖 S2G


    ▲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測試

    左圖 S2C、右圖 S2G

    ▲ CrystalDiskMark 測試 - 隨機亂數


    ▲ CrystalDiskMark 測試 - 循序存取

    上圖 S2C、下圖 S2G


    ▲ PCMark 8 Storage 測試

    S2C 具備 SLC 模擬加速功能,官方將之稱為 PlexNitro,以下藉由 HD Tune Pro 簡測來觀察其設定與表現。就 256GB 受測品來說,SLC 模擬加速作用區間只有產品設定容量的 2~3% 而已,換言之並不超過 8GB。作用區間寫入速度可達 400MB/s,反觀 M7V 系列並不到 350MB/s,快取飽和之後真實寫入速度落在 200MB/s 附近,這速度與 M7V 相仿但變動相對更為平穩。


    ▲ HD Tune Pro 寫入測試。

    值得列舉比較的 TLC 應用產品並不少,與 M7V 相同設計方案的有 Kingston SSDnow UV400,價格可是比 S2 還要犀利。而 S2 相近條件對手,是來自 Intel 的 SSD 540s,不過價格還比 M7V 高一點。各廠產品比較都會碰上 Crucial 的 MX300,要論每 GB 儲存成本、性能一致性、附加功能設計等,它近乎是個挑戰標的。因此該如何選起,就看個人的考量點是什麼了。

    廠商資訊

    Plextor  http://www.goplextor.com/tw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Core i7-4770K
    • 主機板:Asus Z97-PRO(Wi-Fi ac)
    • 記憶體:Kingston HyperX Genesis PnP DDR3-1600 4GB x 2
    • 系統碟:Kingston HyperX SSD 240GB
    • 作業系統:Windows 8.1 Pro 64bit 中文版

    延伸閱讀

    Plextor M7V 固態硬碟評測,採用 TLC 顆粒 2.5 吋與 M.2 版同步登場

    Crucial MX300 固態硬碟實測,2050GB 滿足你對容量的渴望

    搭載 3D 架構 TLC 快閃記憶體,Crucial MX300 固態硬碟實測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海韻 Sea Sonic PRIME Titanium 系列,850W 電源供應器解構實測

    $
    0
    0
    電腦用電源供應器的轉換效率維持在白金等級已有一段時日,這期間部分廠商反而回頭製作金、銀等級的產品,藉由小改版增加賣相迎合消費者需求。海韻也在回頭推出多款產品之後,即將推出 PRIME 系列,首先上市的就是 Titanium 鈦金版,未來也會有 Platinum 和 Gold 版本問世。

    鑒於 80 PLUS 的轉換效率測試方式,低負載輸出時要達到認證門檻並不容易,加上高品質料件本身價格也會比較高,因此大多數廠商也會往較高輸出瓦數的方向設計產品,在價格和輸出功率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海韻 PRIME Titanium 系列目前從 650W 起跳推出 3 款,尚有 750W 和 850W 產品,此次測試的產品為 850W 版本。

    Sea Sonic PRIME 850W Titanium 規格

    • 尺寸標準:ATX(深度 170mm)
    • 輸出功率:850W、80 PLUS Titanium
    • 散熱風扇:135mm、液態軸承
    • 接頭:ATX 20+4pin、ATX 12V/EPS 4+4pin x 2、PCIe 6+2pin x 6、SATA x 10、Molex 4pin x 5、Berg 4pin x 1,全模組化

    全新外觀質感

    即使是輸出最大的 850W 版本,產品深度僅 170mm,適合安裝在絕大多數的機殼當中,線材全部模組化設計,不需要的線材與接頭暫不裝上,方便機殼內部理線以及通風,也方便近期盛行的線材改裝,讓玩家選擇喜歡的第三方線材。

    外殼採用霧面消光漆加上 PRIME 金屬亮面貼紙,營造出不同過往產品的質感。通風口使用稍扁的六角形縷空,側邊採用類似跑車進氣壩造型開孔,風扇進風處則是額外加上 1 片多邊形亮面金屬飾板,甚至連固定風扇的螺絲也改用內六角造型,讓方正的電源供應器也有美麗外觀見客,擁有大面積透明側窗機殼的玩家們或許會多看幾眼。


    ▲包裝產品內部零組件一覽,附贈可重複使用的魔鬼氈整線帶。


    ▲電源供應器使用絨布袋包裝,此絨布袋也可用來放置用不到的線材。


    ▲850W 版本深度為 170mm,模組化插座處沒有特別突出,並直接標示各組插頭用途。


    ▲側邊雙邊均有造型設計,且無論風扇朝上或朝下安裝,都不會顛倒字體方向。


    ▲本款的輸出瓦數相關說明,650W、750W、850W 的 +5Vsb 最大輸出均為 15W。


    ▲風扇進風處採用 1 片亮面金屬提升外觀質感,連固定螺絲也採用內六角規格。

    ▲排風處加上商標金屬名牌,位於電源開關旁的按壓鈕用以選擇風扇運作模式,按下時採用 Hybrid 模式,低溫時風扇將停止轉動;浮上時風扇隨著內部溫度變更轉速

    PCIe 線材獨立不分接

    850W 版本具備 2 組 ATX 12V/EPS 4+4pin 線材、6 組 PCIe 6+2ping 線材,且每條 PCIe 線材僅有 1 組電源接頭,沒有採用其它產品常用的 1 分 2 形式,對於模組化接頭的電流負擔較小。除了提供軟碟機或其它設備電源的 Berg 4pin 線材採用 22AWG 之外,其餘皆採用 18AWG 規格;ATX 20+4pin 線材額外使用編織網包覆,其它均為較易彎折的扁平線材。


    ▲ATX 20+4ping 外表使用編織網包覆。


    ▲1 條 PCIe 線材僅有 1 個 PCIe 6+2ping 接頭。


    ▲SATA 接頭採用刺破型。


    ▲線材長度以及規格一覽表。

     

    下一頁:拆開產品看內部

    Hold-up Time 提升至 30ms 以上

    近來高階電源供應器產品的結構均走向 LLC 諧振加上直流轉換,本款設計也是如此,具體來說為主動式 PFC、全橋 LLC 諧振、+12V 同步整流、+3.3V∕+5V 直流轉換,加上電路最佳化和選擇高效率料件,達成 80 PLUS 鈦金等級,表定輸出負載 10% 的轉換效率即可達 92.18%,50% 提升至 94.67%(市電輸入均為 115VAC/60Hz)。


    ▲內部主要電路板一覽。

    兩階電源輸入 EMI 濾波部分零件使用小型電路板與電源插座焊在一起,部分則是安排在主要電路板,當中安排壓敏電阻吸收突波,之後經過 2 組並聯的橋式整流器 Vishay LVB2560 進入 APFC 調整。此處安排的高壓電容容值比其它相同輸出瓦數等級的產品為高,2 顆電容加起來的容值為 1100μF,因為如此才能夠讓 Hold-up Time 大於 30ms(目前 Intel 的標準為全負載輸出最少須達 17ms、PWR_OK 訊號則為 16ms)。


    ▲電源輸入濾波,部分零件和插座焊在一起,並使用金屬罩屏蔽,2 條電線再通過 1 組磁環連結至主要電路板。


    ▲2 組橋式整流器中間夾著散熱片。


    ▲2 顆高壓電容容值共計 1100μF,照片上也可看到黑色的 NTC(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Thermistor、負溫度係數電阻)和繼電器,因此開關機會有「搭」的聲響。


    ▲全橋電路所使用的 4 顆功率電晶體,以正反各 2 顆的方式安裝在獨立的散熱片上。

    經過全橋 LLC 之後進入 +12V 同步整流,在此採用 2 組 4 顆英飛凌 BSC014N04LS,晶片安排在電路板背部,藉由導熱墊將廢熱導至外殼散去,電路板正面也同時加裝散熱片;經過固態和電解電容交互使用的 CLC 濾波之後輸出 +12V,+3.3V 和 +5V 直流轉換也從這裡擷取電源。+5Vsb 部分直接接取自 APFC 電路之後,本款輸出電流最大 3A。


    ▲+12V 同步整流安排多組金屬散熱片,接近電路板較為矮小的金屬片同時肩負傳遞電流工作。


    ▲直流轉換以獨立子卡方式安裝。


    ▲+5Vsb 電路部分。


    ▲偉詮電子 WT7527V 監控晶片,本款具備過功率、過電壓、低電壓、過電流、過溫、短路等保護機制。

    模組化輸出插座部分則是直接使用電路板相互焊接,再加上金屬條強化電流乘載能力,電流路徑不使用電線。板上也有為數不少的固態電容進行儲能濾波作業,背部則安排陶瓷電容去除高頻雜訊,廠商宣稱電壓漣波不超過 20mV。風扇使用鴻華 HA13525M12F-Z,直徑 135mm,轉速部分採用溫度控制。


    ▲模組化插座輸出電路板,下方電解電容用於 +3.3V 和 +5V 輸出。


    輸出電路板背部焊上許多陶瓷電容。


    ▲鴻華 HA13525M12F-Z 風扇,直徑 135mm、液態軸承。

     

    下一頁:上機測試

    半載電壓浮動低於 1%

    因應輸出規格 850W,測試採用 Intel Core i7-6900K 超頻至 4.2GHz 加上 MSI GeForce GTX 980 Gaming 4G 的燒機組合;進入 Windows 桌面待機時市電輸入端量測到的耗電量約為 70W,使用 OCCT Power Supply 測試項目時增加至 440W~470W 左右,並使用 3 用電表量測 +3.3V、+5V、+12V 的電壓浮動狀況。

    在 Windows 桌面環境待機下,+3.3V、+5V、+12V 實際量測數值為 +3.34V、+5.01V、+12.08V,燒機時電壓僅有些微增高,分別提升至  +3.37V、+5.04V 和 +12.14V,波動幅度為 0.9%、0.6% 和 0.5%,比較標準 ±5% 來說相當不錯,也符合廠商 +3.3V/+5V 和 +12V 電壓波動範圍不超過 ±1% 和 ±2% 的宣傳訴求。

    ▲+3.3V 待機與燒機的電壓量測。(左方為待機、右方為燒機,下圖亦同)


    ▲+5V 待機與燒機的電壓量測。


    ▲+12V 待機與燒機的電壓量測。

    依據測試結果,海韻將電腦用電源供應器又往上推了一個標準,對其它廠商來說造成不小的壓力,畢竟高品質電源供應器無法以堆料達成,還需輔以良好的電路設計。以本款本系列來說,輸出端直接和模組化插座電路連接降低路徑損失,選用直徑 135mm 和液態軸承的風扇,NTC 湧浪保護使用繼電器加強頻繁啟閉的安全性和提升整體效率,Hold-up Time 更提升至 30ms 以上。

    海韻 PRIME Titanium 預計年底在台推出,價格方面未定,但依據國外建議售價來看,不可避免比自家現行白金等級產品還要高。但是一分錢一分貨,想要擁有 10 年保固的產品,藍色小朋友離家出走的數量也會更多一些。PRIME 系列架構未來預計也會有白金和金牌等 80 PLUS 認證產品推出,以及無風扇的版本,是否全部引進台灣則視市場反應而定。

    廠商資訊

    海韻電子 https://seasonic.com/?lang=zh-hant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Core i7-6900K @4.2Ghz
    • 主機板:ASRock X99 Taichi
    • 記憶體:Crucial DDR4-2133 8GB x 2
    • 顯示卡:MSI GeForce GTX 980 Gaming 4G
    • 儲存空間:Intel SSD 535 120GB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64bit 專業版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NVIDIA GeForce GTX 1050 Ti/1050 規格確定,本月 25 號上市

    $
    0
    0
    NVIDIA 代號 Pascal 架構顯示晶片,先推出高階產品而後往中階推行,現在輪到中、低階產品線翻新。先前外傳兩款產品 GeForce GTX 1050 Ti/1050,型號與規格配置於今日確定,參考價格分別是 139 與 109 美元,將用於取代 GTX 950/750 Ti 等舊世代產品。

    對於 Pascal 家族產品,NVIDIA 將 GeForce GTX 1080 定調為性能指標性產品,要價達 2 萬元以上,主要鎖定預算充足的極度熱血玩家。而 GeForce GTX 1070/1060 聚焦重度遊戲玩家市場,價格帶分布在 1 萬元上下,即將登場的 GeForce GTX 1050 Ti/1050 則定義為中階、入門產品,無須高昂的代價即可擁有。


    ▲ GeForce GTX 1050 Ti/1050 設計以 1920 x 1080 解析度,提供 60fps 流暢遊戲體驗為目標。

    NVIDIA 官方表示,GeForce GTX 1050 Ti/1050 標準設計 TDP 僅 75W,沒有連接 PCIe 輔助電源的必要。因此使用 2~3 年半新不舊的電腦,只要電源供應器達 300W 規格,擴充升級時是無須一併換新。相較於 GeForce GTX 650,GeForce GTX 1050 系列性能提升 3 倍,對上 GeForce GTX 750 Ti 則是有 1.7 倍提升幅度,新產品可以提升 60fps 流暢遊戲體驗。


    ▲ GeForce GTX 1050 Ti/1050 身為 Pascal 架構一員,擁有相同重點結構、功能設計,只差在並未列入 VR Ready 產品清單內。

    GeForce GTX 1050 Ti/1050 承襲 Pascal 各主要特色功能設計,並未因定位而刪減什麼功能,關鍵差異是基於性能等級考量因素,並未將之列入 VR Ready 產品清單之中(搭配 Oculus 之類設備使用,建議起始規格是 GeForce GTX 1060)。此外透過 Game Ready 驅動程式等軟體層輔助,能協助不黯遊戲設定的使用者,快速、簡單獲得最佳設定值,相較於中高階產品多了分人性化訴求。

    GeForce GTX 1050 Ti

    ▲ GeForce GTX 1050 Ti/1050 易於設計成 Mini-ITX 合適短板尺寸,超頻性能版則由各卡廠自行發揮設計,甚至可能會加入 PCIe 6-Pin 輔助電源需求。

    GeForce GTX 1050 Ti 參考價格為 139 美元,折合新台幣約為 4,351 元,至於 GeForce GTX 1050 是便宜一些的 109 美元,折合新台幣約為 3,412 元。兩者將分別用於取代 GeForce GTX 950/750 Ti,但 NVIDIA 並未預設舊品降價清倉策略,特別是已經普遍降到 5,000 以內的 GeForce GTX 950,降價續存或下架得由各卡廠自行決定之。

    GeForce GTX 1050 Ti
    ▲ GeForce GTX 1050 Ti 官方規格配置表。

    GeForce GTX 1050 Ti/1050 正式規格如上、下圖所示,GeForce GTX 1050 Ti 具有 768 個 CUDA 核心,GeForce GTX 1050 雖然只有 640 個,但基礎與動態超頻時脈反而比較高,記憶時脈則是同為 3504MHz(等效 7Gbps)。其中 GeForce GTX 1050 Ti 配備 4GB 容量 GDDR5 記憶體,更能符合時下大作、熱門遊戲,於 1920 x 1080 解析度條件運作的要求。

    GeForce GTX 1050
    ▲ GeForce GTX 1050 官方規格配置表。

    NVIDIA 官方於此刻解禁、公開,包含產品正式型號、規格配置,以及些許性能參考資訊。至於性能測試數據解禁與開賣時間,是訂在 10 月 25 號晚間 9 點(台灣時間),有興趣的人不妨拭目以待。

    延伸閱讀

    NVIDIA GeForce GTX 1050 即將推出,2 種規格設定 10 月開賣

    NVIDIA GeForce GTX 1060 實測,新中階強卡性能堪比 GeForce GTX 980

    搭載 Aura RGB 燈光可接系統風扇,Asus ROG Strix GeForce GTX 1070 實測

    免插電短卡設計,MSI GeForce GTX 950 2GD5 OCV2 顯示卡實測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Plextor 推出 S1 系列固態硬碟,採用你所偏好的 MLC 顆粒

    $
    0
    0
    先前提到,Plextor 固態硬碟有著眾多設計方案產品,會在不同時間點陸續推出。如上半年才推出首款 TLC 應用產品 M7V 系列,稍早前又再推出同樣採用 TLC 顆粒,但是設計方案不同的 S2 系列。至於甫亮相 S1 系列,由型號命名可看出和 S2 系列屬於同一家族,差異在於採用 MLC 顆粒。

    Plextor 雖然帶來了新意,然後除了限量是殘酷的現實,這系列產品更只會在東南亞市場銷售。S1 與 S2 系列屬於同一家族產品,較晚亮相的 S1 系列採用 Toshiba 快閃記憶體,而且是令人趨之若鶩的 A19nm 製程 MLC 顆粒。至於控制器不難猜測到會是台灣設計方案,和 S2系列同樣來自 SMI,只不過是屬於舊款的 SM2246(編按:搭配 MLC 應用的影響倒是有限)。

    Plextor S1C
    ▲ Plextor S1C 為 2.5 吋、7mm 高度規格設計。

    S1 系列同樣有 2 種版本之分,S1C 為 2.5 吋版本,S1G 則是 M.2 Type 2280(單面),傳輸協定層同為 SATA 6Gb/s。產品設定容量並不高,只會提供 256GB 與 128GB 選擇,循序讀取速度皆可達 510MB/s,寫入則分別為 440MB/s、310MB/s。至於 4K 隨機讀取達 74,000IOPS,寫入依序分別是 79,000IOPS、64,000IOPS,概觀性能表現居中。

    Plextor S1G
    ▲ Plextor S1G 為 M.2 Type 2280 尺寸規格設計。

    就產品定位來說,官方將 S1 與 S2設定為入門產品,故規格設定與性能調校等部分,是無法和中高價位的 M6S Plus 甚至 M6 Pro 相較。儘管並非性能導向機種,先前評測 S2 系列倒是有點令人出乎預料,概觀性能表現並不亞於定位略高的 M7V系列。換言之,S1 系列或許會接近已經停產的 M6V,至少就一般使用體驗而言是可能成立。


    ▲ S1 系列概要性能參考資訊。

    但無論如何,S1 系列只限定在東南亞銷售,在台灣是看不到也吃不到。2.5 吋、SATA 6Gb/s 規格產品微利化,現在還會採用 MLC 顆粒的廠商越來越稀少,如同討論區人們所說「MLC 買一顆少一顆」。即使我們認為 S1 系列設定有些微妙,但是看在 Toshiba 製 MLC 顆粒這誘因的份上,大家或許可以試著展現強烈購買欲望,看是否能打動官方也在台灣銷售。

      延伸閱讀

      SMI 控制器搭 SK Hynix 顆粒,Plextor S2 系列固態硬碟實測

      Plextor M7V 固態硬碟評測,採用 TLC 顆粒 2.5 吋與 M.2 版同步登場

      Crucial MX300 固態硬碟實測,2050GB 滿足你對容量的渴望

      搭載 3D 架構 TLC 快閃記憶體,Crucial MX300 固態硬碟實測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華擎首張 Mini-STX 主機板 H110M-STX ,小機殼電腦也可 DIY 囉

      $
      0
      0
      你是否已經厭倦傳統桌機偌大的機殼,不但相當佔空間,而且看來也給人相當沉重的感覺,然而想要尋找小機殼套裝電腦時,卻又找不到理想的規格,這時候華擎科技推出的 H110M-STX 主機板就是你的好選擇,它採用小巧的 Mini-STX 尺寸規範,體積比 Mini-ITX 還要更小。

      可自己 DIY 的超級小板

      H110M-STX 是華擎科技最新推出的迷你主機版,採用新一代 Mini-STX 規格,尺度大小只有5 x 5,比目前最小的 mini-ITX 規格(6.7 x 6.7)還要小上許多,其實際尺寸為 14.0 cm x 14.7 cm,讀者不妨自己在紙上描繪一下這麼大的方塊,實際體驗一下H110M-STX有多麼迷你。

      H110M-STX的獨特之處在於具有標準規格的處理器插槽,能夠支援採用 Socket 1151 腳位且 TDP 小於 65W 的第六代 Intel Core i7、i5、i3以及Pentium、Celeron等處理器。

      為了進一步節省空間,主機板的供電採用外接式變壓器解決方案,當使用 TDP 為 65W 的處理器時,官方建議選購規格為 19V/120W 的變壓器,若使用較省電 TDP 為 35W處理器,則是建議選購 19V/95W 變壓器。

      ▲H110M-STX 是華擎科技最新推出的 Mini-STX 主機版。


      ▲Mini-STX 尺寸規範,體積比 Mini-ITX 還要更小,可以裝入更迷你的小型機殼。


      ▲H110M-STX能夠支援第六代 Intel Core i7 處理器,也能夠支援原廠風扇或纖薄風扇。


      ▲記憶體支援兩條 DDR4 SO-DIMM 模組,最高可支援 DDR4 2133、32GB。


      ▲為了節省空間,H110M-STX使用外接式變壓器。

      影音、網路、儲存都不妥協

      迷你主機板最讓人擔心的隱優,就是擴充性比較受限,主機板內建的功能可能不如全尺寸的主機板,使用者也無法自行安裝各種介面卡擴充功能。這個問題依然困擾著 H110M-STX,不過受益於 M.2 能省下許多空間,所以 H110M-STX 除了無法安裝獨立顯卡外,實用的規格一樣都沒少。

      在顯示部分,由於無法安裝獨立顯卡,因此只能使用內建於處理器的 Intel HD Graphics 顯示,不過主機板上具有 D-Sub、HDMI、DisplayPort 1.2 等影像輸出埠,最大解析度分別支援 1920x1200、4096x2160、4096x2304,能夠滿足基本使用與影音播放的需求。

      H110M-STX本身內建了 Intel 網路晶片,支援10/100/1000 Mb/s 等規格有線網路,並支援最新 M.2 Key-E 插槽擴充 WiFi 模組,使用者可添購高速 802.11ac WiFi 2.4/5 Ghz 雙頻無線網卡。在儲存部分,H110M-STX 除了擁有兩個 SATA 6Gb/s 接頭之外,還有一組頻寬高達 32Gb/s的PCIe Gen3 x4 Ultra M.2 插槽,使用者可以添購高速 PCIe M.2 SSD,依照預算與需求自由選購 SSD 或2.5、3.5 吋機械式硬碟。

      如果使用者還需要連接其他擴充裝置或外接硬碟,H110M-STX 具有三組 USB 3.0 (Type-A & Type-C 於前面板,一組位於後背板) 與三組 USB 2.0 (一組位於後背板,兩組需以擴充接頭連接至機殼),能夠提供充足擴充能力。官方也建議可搭配包括銀欣、Akasa 等等廠牌推出的 Mini-STX 規格機殼,發揮H110M-STX 的最大效益。


      ▲主機板內建D-Sub、HDMI、DisplayPort 1.2 等常用的影像輸出埠,最大解析度可達 4096x2304。


      ▲有線網路部分採用Intel I219V網路晶片,最高速度可達 1000 Mb/s。


      ▲無線網路可透過M.2 Key-E 插槽擴充 WiFi 模組,另一組 M.2 插槽可用於安裝高速 PCIe M.2 SSD。


      ▲H110M-STX 還有兩個 SATA 6Gb/s 接頭,可以額外連接兩顆內接式SSD或機械式硬諜。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玩家觀點:女性殺必死的爭議與必要性

      $
      0
      0
      動漫與遊戲的世界裡面經常出現各種殺必死(Service),讓人看得血脈賁張。然而殺必死總有物化女性之嫌,又經常遊走法規邊緣,難免產生各種爭議,看在女性眼中似乎也有失尊重。殺必死是否有其必要性?殺必死文化是否有任何改進的空間呢?

      愛梅莉.庫克(Amelia Cook)來自美國,她喜歡日本的動漫文化,經常利用Crunchyroll(美國的影音串流網站)收看動畫,她也是一位男女平權主義者。

      愛梅莉十分欣賞動漫的創意,不過她對那些「利用女性生理特徵來吸引觀眾」的手法頗不以為然,認為此舉對女性有欠尊重。為了發揚男女平權的理念,愛梅莉設立了網站《動畫平權》,給網友一個討論動漫與兩性議題的空間,順便進行動漫理念的交流。

      ▲殺必死是當今動漫的主流。

      「我從90年代開始接觸日本動畫,後來因為收看動畫的成本過高,尋找動畫又不方便,就停了一段時間。」愛梅莉說,「直到最近影音串流技術普及,我才重拾動畫的興趣。不過網路社群的討論重心普遍放在喜歡與討厭的動漫情節上,願意討論兩性議題的網友並不多,所以我才會創立動畫平權網站,希望聚集到對動漫與兩性議題感興趣的網友。」

      愛梅莉希望動漫中的女性角色維持自主性,不要被物化或是當成小孩子對待。愛梅莉很欣賞《惑星奇航》的其中一個橋段:男性與女性一起在工作室內執行任務,男女之間平起平坐,是她心目中兩性平權的典範。

      ▲2003年的《惑星奇航》是款寫實風格的科幻作品。

      幾乎所有的動漫與遊戲都會利用人物的性別特徵來吸引觀眾,只是程度的差別不同。像是《出包王女》或《學園默示錄》,女性殺必死俯拾即是,故事主線反而無關緊要。然後是《秋葉原物語》,這款遊戲的主打特色就是脫衣服,被脫的對象清一色為女性。

      近期的《Active Raid》雖然以機甲為主打特色,裡面同樣安排了性暗示的橋段。某一個場景中,鏡頭先是放在女主角的胸部,然後才轉到臉部,其意圖不言可喻。此外,故事中不乏裙子走光,或是女性穿內衣的場景,這些畫面固然滿足了男性觀眾,卻也在同時冒犯了女性觀眾。

      ▲《Active Raid》鏡頭先放在胸部,然後才移到臉孔。

      你或許會感到不服氣,想說「不過是動畫中的殺必死,幹嘛這麼認真」。可是對正經且嚴肅的作品而言,殺必死既無法增加故事渲染力,又不能強化人物性格描述,唯一的用途就是取悅男性觀眾,那加入殺必死究竟有什麼實質意義?如果想要殺必死,大可以去看《聖痕煉金士》或《天降之物》,享受徹頭徹尾的殺必死,而不是那些搔不到癢處,又會破壞作品協調性的殺必死。

      愛梅莉強調,她設立動畫平權網站並非為了消滅殺必死,而是希望大家在討論動漫之際,將部分目光放在女性身上,像是動漫的女性描述手法,以及在動漫界中活躍的女性等等。

      ▲《輕拍翻轉小魔女》深入描寫兩位女主角的情感。

      愛梅莉還提到《輕拍翻轉小魔女》,她對這部動畫頗為讚賞,藉由兩位女主角的互動,帶出一篇篇的精采故事。隨著劇情發展,女主角被觸手緊緊纏住,露出引人遐思的部分,又變成殺必死的典型展開。許多觀眾(尤其是男性觀眾)很喜歡這種場面,艾梅利則是認為這一幕有些廉價,而且沒有必要。

      愛梅莉指出,現實中有許多的人,包含女性、同性戀者、非二元性別者,以及有色人種,都可以告訴我們「為什麼殺必死一事必須認真看待」。上面這些人都曾經被其他人歧視與誤解,或是被當成消遣的對象,能夠理解箇中的苦澀滋味。

      ▲入浴的殺必死可能冒犯女性觀眾。

      就算不參考那些人的意見,殺必死的存在價值還是僅限於取悅男性,對故事與人物描述等方面的幫助十分有限,甚至是有害。只穿單薄的內衣就衝進殭屍群中大開殺戒、將鏡頭集中在性特徵的描寫上,這些殺必死對作品到底有多少加分效果,著實令人懷疑。

      殺必死的確有其存在意義,然而大家喜歡的是恰到好處的殺必死,而不是多到嗆死人的殺必死。殺必死如同調味料,巧妙使用將是絕佳點綴,濫用則會破壞料理風味。放眼回顧動漫與遊戲史,真正的經典作品絕對不會倚賴殺必死,反觀當今作品動輒狂放殺必死,頗有捨本逐末之嫌。

       

      (後面還有:動畫平權網站的影響力)

      ▲《刀劍亂舞》裡面是否會有女性向的殺必死呢?

      日式動漫是日本文化的具體實現,愛梅莉希望藉著動畫平權網站,讓歐美觀眾可以深入動漫的世界。大家可以提出問題加以討論,交換彼此的見解,即使是帶有爭議性的殺必死,同樣可以獲得討論的機會。

      動畫平權網站目前採用部落格的方式經營,特約作家張貼新番動畫的評論,點出可能讓網友產生困惑的部分加以澄清。他們討論殺必死,討論同性戀的歧視橋段,討論那些被認為不受尊重的女性,將兩性平權的概念帶進動漫社群。

      ▲真正的經典不需要倚靠殺必死。

      「我們尊重日本的動漫文化,不會去反對或要求管制殺必死。」愛梅莉說,「我們偶爾會聽見平權主義的網友說出『我不喜歡動漫中的女孩被那樣對待』,少數主見較強烈的網友則是表示『這部動漫的表示手法讓我感覺被冒犯』,這些都是重要的討論方向。」

      愛梅莉表示,「在動畫平權網站的討論區內,網友普遍對兩性平權有所認知,可以自由討論兩性議題,比較不用擔心受到針鋒相對。動畫平權網站倚賴網友的資助才能運作,所以我們得公平對待每一位網友。」

      ▲《出包王女》殺必死才是重點。

      世界上有許多人打著平權主義的大旗,對動漫與遊戲展開盲目攻訐,不過愛梅莉並不屬於這類人物。雖然愛梅莉對殺必死有很多意見,可是她本質上仍是殺必死的支持者。事實上,愛梅莉今年就在社群網站《The Mary Sue》發表了3篇關於動漫的文章,駁斥某些人對動漫文化與殺必死的惡意批評。

      Mary Sue是文學批評的用語,泛指過於理想的空想人物。

      「在我發了那幾篇文章後,有網友叫我去自殺,寄了屍體、絞索、槍械的照片給我,還傳給我一大堆的侮辱與攻訐。」愛梅莉以自嘲的語氣說,「網友搜索我的LinkedIn,寄信到我任職的公司,要求將我解雇,連我投稿的雜誌社都不放過。在我成立動畫平權網站之前,我就已經做好再次面對這些惡意的心理準備了。」

      ▲殺必死的意圖有時候並不容易區別。

      愛梅莉擇善固執,願意站出來替動漫文化發聲,讓她受到許多網友的攻擊。就在同時,許多網友被愛梅莉的精神感動,他們紛紛站出來擁護愛梅莉,認為動漫社群應該容納多元意見,不該對意見相左的人發動獵殺魔女的活動。

      「我身邊有許多朋友放棄了動漫,其中一部分的理由是:不容易找到善待女性的動漫作品。在美國有許多人對動漫抱持興趣,卻因為動漫含有物化女性與孩童賣弄風騷的情節,最後選擇敬謝不敏。」愛梅莉無奈地表示。

      ▲《競女!!!!!!!!》殺必死風格異常強烈。

      愛梅莉講到一個重點:你不在意,不代表別人也不在意。美國算是觀念開放的國家,對殺必死這種動漫文化仍然有些抗拒。如果日式動漫與遊戲想要打進美國的文化圈,非得調整殺必死的使用方針不可。

      「推薦動漫作品給同好以外的人並非易事。如果動漫能夠拿捏殺必死的分寸,不沾上無謂的殺必死,讓殺必死侷限在《競女!!!!!!!!》之類的特殊取向作品內,動漫社群就有機會往外擴張,我對此深信不疑。」愛梅莉說。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免插電遊戲、影音娛樂俱佳,NVIDIA GeForce GTX 1050 Ti/1050 實測

      $
      0
      0
      NVIDIA 最新繪圖顯示架構 Pascal,由上而下推出取代 Maxwell 世代產品,隨著 GeForce GTX 1050 Ti/1050 上市,Pascal 家族將涵蓋各價格帶。GeForce GTX 1050 Ti/1050 為免插輔助電源設計,前者用於取代 GeForce GTX 950,後者則是要讓 GeForce GTX 750 Ti 徹底除役。

      就定位與價格來說,GeForce GTX 1050 Ti 鎖定廣大的中階市場,各卡廠產品預估價格至少落在 4,500~5,500 元之間,用於取代 GeForce GTX 950 實屬世代交替合理的布局。至於入門定位的 GeForce GTX 1050,預估價格在 3,500~4,500 元上下,NVIDIA 已經有段時間沒推出這價格帶新品,目的很明顯是要讓 GeForce GTX 750 Ti 徹底除役。

      我們所預估價格帶,正由前述兩款 Maxwell 世代舊產品盤據,NVIDIA 表示沒有降價出清舊產品的規劃,交由各卡廠自行擬定銷售策略。換言之,各卡廠為求去庫存,理應當會讓舊產品降價求售,因此新舊世代產品相爭的局面無可避免。不過基於晶片供貨時程差異,首波同步上市產品以 GeForce GTX 1050 Ti 居多,GeForce GTX 1050 或許要到 11 月初才會比較齊全。


      ▲ 撰稿期間,GeForce GTX 950 價格帶在 4,390~4,990 元區間,GeForce GTX 750 Ti 則是 3,690~4,590 元之間。(引用自 原價屋)

      TDP 重返 75W,問鼎免插 PCIe 輔助電源卡王

      GeForce GTX 1050 Ti/1050 規格配置部分,可以參考先前的介紹文章,我們想應該是無須再贅述些什麼。身為 Pascal 家族一員,由於 GeForce GTX 1080/1070/1060 性能都媲美高兩階的舊世代產品,難免會讓人對 GeForce GTX 1050 Ti/1050 有所期待,是否能和 GeForce GTX 970/960 相比。對於這個有趣的議題,產品設定已經暗示了答案,未必如你所願。

      GeForce GTX 1050 Ti/1050
      ▲ GeForce GTX 1050 Ti/1050/950/750 Ti 規格比較表。

      關鍵在於耗電量與配套設計,GeForce GTX 1050 Ti/1050 兩者 TDP(Thermal Design Power,散熱設計功耗)皆訂為 75W,得以透過 PCIe 匯流排直接供電。反觀 GeForce GTX 970/960 皆需要 PCIe 輔助電源,兩者 TDP 分別為 145W、120W,基於吃多少電給幾分效能這定理或說限制,GeForce GTX 1050 Ti/1050 正好成為各面向因素的分水嶺。

      無論 NVIDIA 是刻意要做 75W 規格省電產品,或者有意構成天然屏障以區隔定位,看來 GeForce GTX 1050 Ti/1050 是不大可能上打高兩階的舊品。至少就標準設定而言是如此,GeForce GTX 1050 Ti 如若有接近 GeForce GTX 960(TDP 120W)表現已屬理想,至於 GeForce GTX 1050 合理堪比對象則是 GeForce GTX 950(TDP 90W 或 75W)。

      GeForce GTX 1050 Ti
      ▲ GeForce GTX 1050 Ti 架構示意圖。

      支援 8K 解析度,HEVC、VP9 編解碼同步跟上

      相對而言,GeForce GTX 950 升級 GeForce GTX 1050 Ti 的意義,可能不及 GeForce GTX 750 Ti 升級到 GeForce GTX 1050 那樣實在,得往上提高一階才會得到更加有感的體驗。除非你在意的並非只有遊戲性能,像是也看重超高解析度影片播放解碼效率,或者是有搭配超高解析度顯示器之類作業需求,那麼 GeForce GTX 1050 Ti/1050 是具有立即升級的誘因。


      ▲ GeForce GTX 1050 Ti/1050 顯示輸出標準配置為 DisplayPort 1.4、HDMI 2.0b、Dual Link DVI-D 各 1 組。

      首先就影像輸出介面來看,Pascal 家族具有 HDMI 2.0b 與 DisplayPort 1.4,設計輸出解析度可達 7680 x 4320 @ 60Hz。GeForce GTX 950 即便有 HDMI 2.0 和 DisplayPort 1.2,一般應用僅支援 4096 × 2160 @ 60(就單一線材連接使用而言),而 GeForce GTX 750 Ti 更可說是和新的 4K 顯示器絕緣(2 組 DVI 連接方式屬於早年過渡時期作法)。


      ▲ 以 60Hz、YUV 4:4:4 標準色彩深度、單一線材連接為基準,GeForce GTX 1050 Ti/1050 借助 DisplayPort 1.4 得以支援 7680 x 4320 解析度,GeForce GTX 950 僅能達到 4096 x 2160,GeForce GTX 750 Ti 是更低的 2560 x 1440。

      至於所內建超高解析度影片編、解碼單元,GeForce GTX 10 系列的規格小有提升,HEVC 支援解析度提高到 8K 等級,而 VP9 格式部分首度加入 10bit 色彩深度支援,而且對應解析度亦可達 8K。前述特點 GeForce GTX 950 並未具備,而且支援解析度只到 4K 等級,更遑論古老的 GeForce GTX 750 Ti,它基本上而言是與 HEVC、VP9 解碼加速無緣。

      DXVA Checker GeForce GTX 1050 Ti
      ▲ DXVA Checker 偵測資訊:GeForce GTX 1050 Ti。

      DXVA Checker GeForce GTX 1050
      ▲ DXVA Checker 偵測資訊:GeForce GTX 1050。

      DXVA Checker GeForce GTX 950
      ▲ DXVA Checker 偵測資訊:GeForce GTX 950。

      我們實際找來一些 8K(VP9 格式)解析度影片進行試驗,透過 PotPlayer 播放來查看系統資源耗用狀態,這對 GeForce GTX 1050 Ti/1050 來說猶如喝開水般容易,啟用硬體解碼加速時處理器使用率不超過 3%。至於對照組 GeForce GTX 950 並未支援該解析度,無法開啟硬體解碼加速只能透過處理器解壓縮,因此時脈飄高而且使用率動輒超過 50%。

      影片格式:VP9 壓縮、7680 x 4320 解析度、24FPS、總流量 36Mbps

      ▲ GeForce GTX 1050 Ti。(點圖可放大)


      ▲ GeForce GTX 1050。(點圖可放大)


      ▲ GeForce GTX 950。(點圖可放大)

       

      (下一頁還有:更多介紹)

      易於短板設計,超頻版可外加 PCIe 6pin 輔助電源

      GeForce GTX 1050 Ti/1050 兩款產品,NVIDIA 並未推出公版樣品或 Founders Edition(創始版),而是交由各卡廠自由發揮設計。依晶片半導體製程,以及耗電、廢熱量等條件來說,是很容易製作合適 Mini-ITX 應用的規格(總長度約 18cm)。除了強調散熱性的產品,散熱模組甚至電路板會略長一些,重裝超頻版亦允許加入 PCIe 6pin 輔助電源,因此設計規模可能會更龐大。

      性能實測部分,GeForce GTX 1050 Ti 代表組為 Asus 所提供 DUAL-GTX1050TI-4G,GeForce GTX 1050 則由 NVIDIA 安排了 MSI 的 GeForce GTX 1050 2G OC。主要對照組我們只準備 GeForce GTX 950,為 NVIDIA 先前所提供 GIGABYTE 的 GV-N950WF2OC-2GD,至於 GeForce GTX 750 Ti 早已被 NVIDIA 除役,因此不再列為比較對象。

      Asus DUAL-GTX1050TI-4G
      ▲ GeForce GTX 1050 Ti 測試樣品:Asus DUAL-GTX1050TI-4G。

      Asus DUAL-GTX1050TI-4G
      ▲ Asus DUAL-GTX1050TI-4G 為散熱強化導向產品,故長度達 21.1cm(電路板連同 I/O 背板),電路板上緣附加防彎曲支架。

      GeForce GTX 1050 Ti
      ▲ GeForce GTX 1050 Ti 晶片型號 GP107-400-A1,Asus DUAL-GTX1050TI-4G 是搭配 Samsung 製,單顆容量 1GB 的 GDDR5 記憶體共 4 顆

      GeForce GTX 1050 Ti
      ▲ GPU-Z 偵測資訊:Asus DUAL-GTX1050TI-4G 時脈如同 NVIDIA 官方標準規格,核心基礎時脈1291MHz、動態超頻 1392MHz,記憶體則為 1752MHz(傳輸速率 7Gbps)。

      MSI GeForce GTX 1050 2G OC
      ▲ GeForce GTX 1050 測試樣品:MSI GeForce GTX 1050 2G OC。

      MSI GeForce GTX 1050 2G OC
      ▲ GeForce GTX 1050 2G OC 採單風扇設計,
      電路板連同 I/O 背板長度大約 15.1cm,但是由於散熱模組較長因素,使得總體長度變為 17.7cm。

      GeForce GTX 1050
      ▲ 
      GeForce GTX 1050 晶片型號是 GP107-300-A1,MSI GeForce GTX 1050 2G OC 搭配 SK Hynix 製,單顆容量 512MB 的 GDDR5 記憶體共 4 顆。


      ▲ GPU-Z 偵測資訊:MSI GeForce GTX 1050 2G OC 為超頻設定,核心基礎時脈 1405MHz、動態超頻 1519MHz(官方規格標示 1404/1518MHz,可能是軟體判斷誤差),相較於 NVIDIA 標準設定分別高出約 3.6%、4.3%,記憶體則為 1752MHz(傳輸速率 7Gbps)。

      標準供電量受限,上打高一階舊產品為標的

      如先前提到,GeForce GTX 1050 Ti/1050 並未列為 VR Ready 產品,這是受制於性能等級因素。以 Steam VR 效能測試結果為例,GeForce GTX 1050 Ti/1050 兩款產品雖然評定為足以運行,但是平均保真度分別只有 3.1(中等)、2.1(低),並不足以提供穩定、流暢的體驗。面對 VR 遊戲應用這個大錢坑,GeForce GTX 1060 等級產品不過是張門票,得要 GeForce GTX 1080 才能用得長久一點。


      ▲ Steam VR 測試結果:GeForce GTX 1050 Ti。


      ▲ Steam VR 測試結果:GeForce GTX 1050。

      基於供電量差異,我們認為 GeForce GTX 1050 Ti 性能若接近 GeForce GTX 960,而 GeForce GTX 1050 近乎 GeForce GTX 950,相當於提高一個等級的表現就已經算是良好。基準性能測試 3DMark 所得結果如預期,GeForce GTX 1050 Ti 只落後 GeForce GTX 960 不到 3.5%。而 GeForce GTX 1050 甚至比 GeForce GTX 950 高出 4.8% 或以上,惟 DirectX 12 模式以 2% 這些許之差落後。

      Unigine 兩款軟體測試結果呈階梯狀,GeForce GTX 1050 Ti/1050 表現都在我們預設目標之上,Heaven 部分 GeForce GTX 1050 Ti 分別超前 12.8% 與 8.4%,GeForce GTX 1050 領先比較組幅度是更高的 16.4% 和 12.7%。至於 Valley 方面 GeForce GTX 1050 Ti 領先 12.0%、11.4%,GeForce GTX 1050 Ti 還是較多的 16.1%、18.3%,平均而言新更勝於舊這點成立。


      ▲ 軟體內建預設組態。 


      ▲ 軟體內建預設組態。 


      ▲ 設定值:Quality:Medium、Tessellation:Moderate、Anti-aliasing:x2。


      ▲ 設定值:Quality:Ultra、Tessellation:Extreme、Anti-aliasing:x8。


      ▲ 設定值:Quality:Medium、Anti-aliasing:x2。


      ▲ 設定值:Quality:Ultra、Anti-aliasing:x8。


      (下一頁還有:更多性能實測、總評)

      性能勘比高一階舊品,同時耗電量也更低

      DirectX 12 遊戲代表組測試結果顯示,GeForce GTX 1050 Ti 具有 4GB 記憶體,有時會比 GeForce GTX 960 標準配置 2GB 來得吃香。因而在 Ashes of the Singularity 總評分取得 18.2% 與 14.3% 領先幅度,GeForce GTX 1050 和 GeForce GTX 950 雖然同樣只有 2GB 記憶體這限制,可能基於晶片架構、遊戲最佳化之類因素影響,因此也領先 1.4% 和 7.0% 幅度。

      至於 Rise of the Tomb Raider 情況相反,4 款產品的差異相當小,近乎能以正常測試誤差看待之。GeForce GTX 1050 Ti 在中等品質設定,是落後 GeForce GTX 960 約 3.7%,非常高品質設定則是以 0.3% 微幅超前。而 GeForce GTX 1050 中品質設定是領先 GeForce GTX 950 約 2.2%,至於非常高品質設定兩造差距小到可忽視,得以判定為打成平手。


      ▲ 軟體內建預設組態。 


      ▲ 軟體內建預設組態。 


      ▲ 軟體內建預設組態。 


      ▲ 軟體內建預設組態。 

      前述兩款遊戲在 DirectX 11 模式,Ashes of the Singularity 極高品質設定 GeForce GTX 1050 Ti 領先幅到達數倍,可是 24.2fps 對上 6.6fps 之多,GeForce GTX 1050 情況相仿,以 14.5fps 對上 6.9fps 達到倍數。至於 Rise of the Tomb Raider 的變動,非常高品質設定時 GeForce GTX 1050 Ti 超前幅度提升至 15.5%,GeForce GTX 1050 則是反而落後 3.2%。


      ▲ 軟體內建預設組態。 


      ▲ 軟體內建預設組態。 


      ▲ 軟體內建預設組態。 


      ▲ 軟體內建預設組態。 

      下列遊戲首先來談 Grand Theft Auto V,基於記憶體容量配置不同因素,我們一律以 2GB 預設組態為測試基準,GeForce GTX 1050 Ti/1050 得以分別領先對照組 3.1%、10.7%。其餘大抵上可以看出一個脈絡,GeForce GTX 1050 Ti 贏面縮小了些,僅 Far Cry Primal 極高品質設定有顯著的 5.2% 勝出,其他反而是落後 6.x~7.x% 不等幅度。

      Pascal 可說是由 Maxwell 架構再精進,並且結合新半導體製程生產而來,本質設計規模具有一定影響性。GeForce GTX 960 終究是高一階的舊產品,其 CUDA 核心數量達 1024 個,較 GeForce GTX 1050 Ti 多出約 33%。GeForce GTX 1050 Ti 利基點是在於具有較多記憶體,要拚運算性能 GeForce GTX 960 未必一定落後,因此兩者是會互有輸贏。

      至於 GeForce GTX 1050 對上 GeForce GTX 950 則是單純許多,畢竟兩者的設計規模落差較小,CUDA 核心數量僅有 17% 左右之差。因此靠著架構最佳化與時脈比較高這兩點,在 Far Cry Primal、Tom Clancy's Rainbow Six Siege、Tom Clancy's The Division 等遊戲,少則能有 3.x~7.x% 不等領先幅度,更甚者甚至是達到 15.1% 之多。


      ▲ 軟體內建預設組態。 


      ▲ 軟體內建預設組態。 


      ▲ 軟體內建預設組態。 


      ▲ 軟體內建預設組態。 


      ▲ 軟體內建預設組態。 


      ▲ 軟體內建預設組態。 


      ▲ 軟體內建預設組態。 

      下列耗電量與溫度資訊,測試與擷取方式如舊,由於沒有 NVIDIA 公版卡當基準,因此所得結果僅供參考。GeForce GTX 1050 Ti/1050 於 FurMark 燒機期間,平台耗電量差異不到 5W,而且都並未超過 130W。GeForce GTX 1050 Ti 性能和 GeForce GTX 960 互有高低,但是參考耗電量差異高達 83W,至於堪比 GeForce GTX 950 的 GeForce GTX 1050 則是省了 47W,兩者電力效率比同樣出色。


      ▲ 測試平台耗電量觀測紀錄。


      ▲ GPU-Z 紀錄溫度資訊。

      性能、耗電量、影音機能兼具,再合適不過的裝機卡

      綜觀 GeForce GTX 1050 Ti 表現,相較於 GeForce GTX 950 性能提升 11~30% 不等幅度,更甚者達到倍數之多。再者,基於配備 4GB 容量記憶體這優勢,表現是堪比 GeForce GTX 960。NVIDIA 宣稱可提供 1080p、60fps 流暢遊戲體驗,就主流遊戲適中的貼圖設定而言,這點確實是得以成立。其性能枷鎖在於標準供電量,不過與 GeForce GTX 960 之間差異,相當於 1 張免插輔助電源的顯示卡,可謂有性能又省電。

      至於 GeForce GTX 1050,則是明顯優於 GeForce GTX 950,性能超前 1~18% 不等幅度。GeForce GTX 950 和 GeForce GTX 750 Ti 相較,性能增益最高達 50% 以上,如此不難推估出 GeForce GTX 1050 與之相較的結果。其耗電量與 GeForce GTX 950 相比減少了相當幅度,就算與同為 75W 的 GeForce GTX 950 比較,把比較組的性能會連帶低一些等條件考量進來,GeForce GTX 1050 電力效率比同樣可圈可點。

      如開頭提及,基於產品設定、性能增益等因素,GeForce GTX 1050 Ti/1050 會比較適合首購族群,無論是新組裝電腦或沒有獨顯的舊電腦皆然。至於舊產品使用者部分,比較推薦的還是隔代升級,並且視情況往上提升 1 個等級。無論你基於什麼理由採購 GeForce GTX 1050 Ti/1050,它除了良好的電力效率比,所配備顯示輸出介面支援 8K 解析度,並且擁有相對應解析度的超高畫質影片解碼功能,實屬遊戲、影音娛樂俱佳的經濟選擇。

      廠商資訊

      NVIDIA  http://www.nvidia.com.tw

      Asus   https://www.asus.com/tw/

      MSI  https://tw.msi.com/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Core i7-5820K
      • 主機板:GIGABYTE GA-X99M-Gaming
      • 記憶體: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HX430C15PB2K4/16
      • 系統碟:Plextor M5 Pro 256GB
      • 電源供應器:FSP PT-550M
      • 驅動程式:v375.57
      • 顯示卡:Asus DUAL-GTX1050TI-4G、MSI GeForce GTX 1050 2G OC、GIGABYTE GV-N950WF2OC-2GD、MSI GTX 960 GAMING 2G(存檔數據)

      延伸閱讀

      NVIDIA GeForce GTX 1050 Ti/1050 規格確定,本月 25 號上市

      NVIDIA GeForce GTX 1060 實測,新中階強卡性能堪比 GeForce GTX 980

      搭載 Aura RGB 燈光可接系統風扇,Asus ROG Strix GeForce GTX 1070 實測

      NVIDIA 發布 GeForce GTX 1060 顯示卡,Pascal 架構轉向布局中階市場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EIZO 推出 FlexScan EV2780 顯示器,內建 USB Type-C 可傳輸影音訊號和供電

      $
      0
      0
      USB Type-C 結合 USB Power Delivery 應用,最高能支援 100W 電力傳輸,足以幫筆電之類較為耗電的 3C 裝置充電,相容產品正慢慢地逐一出現。專業顯示器知名品牌 EIZO,商用平價產品線最新機種 FlexScan EV2780,結合 USB Type-C 可傳輸影音訊號,並且提供 30W 電力輸出。

      EIZO 是極少數專精於顯示器的廠商之一,FlexScan EV 系列定位偏屬辦公室商用機種,價位相對比較平實一些。最新機種 FlexScan EV2780 是採用 27 吋顯示面板,標示屬於 IPS 類型 LED 背光規格,原生解析度為 2560 x 1440。該面板顯示色彩深度 16.77 百萬色,典型亮度最高 350cd/m2,對比則是一般水準的 1000:1,反應時間為 5m(灰階-灰階)。

      EIZO FlexScan EV2780
      ▲ EIZO FlexScan EV2780 採用薄邊框設計,提供黑、白兩色選擇。

      影像輸入介面計有 3 組,分別是 DisplayPort、HDMI 與 USB Type-C,皆支援 HDCP(High-Bandwidth Digital Content Protection,高頻寬數位內容保護)。其 USB Type-C 具備 DisplayPort over USB Type-C(DisplayPort Alternate Mode)功能,因而可以用來傳輸數位影音訊號,只不過訊號來源端也得要支援相同功能才行。

      這組 USB Type-C 兼具上行端(UpStream)作用,基於 USB 3.1 Gen 1 規格並支援 USB Power Delivery 功能,使機身上的 USB 集線器能提供 2 組 USB Type-A 連接埠。該 USB Type-C 本身具備 15W(5V/3A)與 30W(9V/3A、12V/2.5A、20V/1.5A)供電能力,得以為支援 USB Power Delivery 功能,包含超輕薄筆電、可變形筆電、智慧型手機等裝置充電。

      EIZO FlexScan EV2780
      ▲ 機身配備 USB Type-C 支援 DP Alt Mode 與 USB Power Delivery,能傳輸影音訊號和供電。

      其餘附加設計如以往,主機本體採用薄邊框設計,得以調整高度、傾/仰角度、左右旋轉、旋轉 90 度使用。此外內建 Auto EcoView 環境光源感應,能自動調節亮度以降低眼睛疲勞,以及總計 2W 輸出功率的喇叭(1W + 1W)與 3.5mm 耳機輸出端子。隨著 USB Type-C 相關產品逐漸變多,未來採購各式裝置不妨多加留意相容資訊,或許能早一步構成完整的應用環境。

      延伸閱讀

      4K、120Hz、OLED 超高規格,Dell UltraSharp UP3017Q 顯示器索價 15 萬元

      FSP 推出輕薄 USB Type-C 變壓器,60W 供電量手機、筆電皆可用

      VESA DisplayPort 與 USB Type-C 融合,一條 USB 線也能傳輸 4K 訊號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WD Blue、Green 系列固態硬碟登台,預定 11 月 1 日開賣

      $
      0
      0
      本月中旬,WD 美國官網釋出 2 款固態硬碟產品,沿用大家耳熟能詳的 Blue、Green 色標命名規則,正式大舉進軍消費性市場。儘管台灣市場規模有限且競爭激烈,WD 仍然將之列為首波上市國家之一,預定將於 11 月 1 日開賣,屆時即可在各零售通路購得。

      WD 台灣分公司總經理郭德麟表示,隨著公司事業體系擴增,WD 已經跳脫硬碟製造商單一角色,近期會有各式儲存相關應用產品推出。固態硬碟只是其中一個品項,Blue 與 Green 系列採用主流規格設定,提供 2.5 吋與 M.2 形式選擇。就台灣市場而言,M.2 應用當前占比僅約 5%,但是預估明年會進入快速起飛期。屆時,WD 不排除會推出如 PCIe NVMe 規格,更高性能產品來滿足消費者需求。

      WD Blue、Green SSD
      ▲ WD 正式大舉進軍個人用固態硬碟市場,由 Blue 藍標與 Green 綠標打頭陣。

      由於 SanDisk 已經完全整合進 WD,內部資源共享是很合理的事,因此 WD 並未避談產品設計細節。官方透露 Blue 與 Green 系列,確實是以 SanDisk 既有產品為設計基礎,但韌體部分是自行調校。WD 強調,過去累積豐厚的韌體開發經驗,固態硬碟同樣通過功能完整性測試實驗室認證(F.I.T. Lab)才推出。即便是兄弟產品,仍然有自信使用一段時日之後,會發現 WD 產品確實有所不同。

      WD Blue SSD
      ▲ Blue 系列 2.5 吋與 M.2 形式版本,最高容量皆可達 1TB。

      主流定位的 Blue 系列,適合高與極高作業負載量作業應用,舉如遊戲、多媒體、創意設計等。其核心是採用 Marvell 控制器,搭配來自 SanDisk 的 15nm 製程 TLC 類型顆粒,提供 250、500GB 與 1TB 容量選擇。其參考價格依容量由小至大,落在 2,499~9,099 元之間,3 款容量與 2.5 吋、M.2 形式版本,都會在台灣市場銷售。

      WD Green SSD
      ▲ Green 系列同樣有 2.5 吋與 M.2 形式版本,但是最高容量皆僅 240GB。

      至於 Green 系列是合適中度工作負載量,舉如一般個人電腦、初次採購固態硬碟、以價格為採購導向,諸如此類入門應用環境。其控制器是採用 SMI 製品,同樣搭配 SanDisk 的 15nm 製程 TLC 類型顆粒,只提供基礎的 120GB 與 240GB 容量。台灣分公司有著不錯的行銷策略,Green 系列只會引進 120GB 容量版本銷售,其參考價格為 1,499 元。


      ▲ WD 所製作資料寫入負載、產品設計耐用度、合適產品參考資訊。

      參考上圖,WD 相當強調這 2 款產品的設計耐用,期間以 TBW(Total Byte Written,總寫入位元組數)為範例,介紹合適應用差異。中度工作負載量以每日寫入 20GB 資料量為估算標的,即便 Green 系列在台灣只銷售 120GB 版本,其 40TBW 規格耐用度仍至少可達 5.6 年。至於在每日 40GB 甚至是 80GB 重度作業環境,Blue 系列少則可確保 3.5 年使用無虞,多則能長達 28 年之譜。


      ▲ Blue 與 Green 系列正式上市後,或許可以期待 Black 系列早日到來。

      WD 官方表示,Blue 與 Green 系列已經在進行通路上架,預估 11 月 1 日當天起,即可在各大零售通路購得。至於其銷售利基點,官方認為絕大多數消費者並不是那麼熟悉電腦,WD 過去所累積的品牌知名度與口碑,相信是可以獲得消費者青睞。此外,這 2 個系列產品都提供 3 年有限保固,而且有著和硬碟產品線一致的服務標準,相近這對於行銷也是會有加分效果。

      延伸閱讀

      WD 進軍個人固態硬碟市場,Blue、Green 雙色標一同上陣

      搶搭 PCIe NVMe 列車,ADATA 發表 XPG SX8000 固態硬碟

      強化 3D TLC 快閃記憶體支援,SMI 新推出 SM2258 固態硬碟控制器

      PCIe 3.0 NVMe 固態硬碟新選擇,Plextor M8PeY 性能實測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玩家觀點:令玩家不知所措的線上包養行為

      $
      0
      0
      現實世界有包養,線上遊戲的世界也有包養。如果你的角色是一位美型女性,其他玩家可能為你慷慨解囊,換取你的角色做出性感動作,或是乾脆向你索取手機號碼。為何玩家會做出這種包養的舉動?線上遊戲的包養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克莉絲汀.卡尼基(Kristin Carnage)正在玩她最喜歡的線上遊戲《魔獸世界》。當她在城鎮內行動時,她的女性角色突然被一位陌生人叫住。這位陌生人是一位男性角色,他走近克莉絲汀,和她進行交易,把成堆的金幣塞到她的懷中。

      隔了沒多久,卡尼基開始解任務,剛才塞錢給她的那位玩家再次現身,幫助她完成任務,還將幾份小玩意寄到她的角色信箱。

      ▲你願意為了其他玩家,將自己打扮成性感小野貓嗎?

      「我覺得很奇怪。」28歲的卡尼基說,「我通常會回絕這類從天而降的禮物,或是支付相對的金錢。我不希望因為自己是女性,就去占別人的便宜。」

      在9年的線上遊戲過程中,卡尼基曾經被其他玩家索討過各種玩意,像是手機號碼、本尊照片、網路性愛,以及用某些福利來換取遊戲的伴侶關係。

      「他們的舉動充滿算計,令人備感壓力。」卡尼基說。

      ▲線上遊戲的女性角色對男性玩家頗具吸引力。

      在線上遊戲裡面,女性玩家可以過得比較輕鬆,這是當今的遊戲生態,也可以說是一種糟糕的社群運作模式。女性玩家利用自己的女性風采,以現實照片、網路性愛或遊戲伴侶關係為誘餌,從男性玩家身上榨取各種福利,如金幣、禮物、快速衝等、跳級解任務等等。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這類行為根本就等於包養。

      ▲打開交易視窗,將禮物送到對方手中。

      線上遊戲的包養並不算新鮮事,翻開現實的分類廣告,就有機會看見徵求遊戲包養的要求。2007年,一位31歲的女性登出廣告,願意用一夜情來換取《魔獸世界》的金幣。

      「我需要5000枚金幣來購買飛天坐騎。」這位女性在廣告中表示,「為了回報,你可以獲得騎我的權利。」

      聽起來很誇張,不過這位女性可是很認真的。後來這位女性回覆自己的廣告,表示她只花了1小時就找到買主,順利得到她想要的飛天坐騎。

      「你們可能得花上數千小時才能農到一匹飛天坐騎,簡直就是白癡。」這位女性說。

      ▲美型的女性角色擁有隱性的優勢。

      線上遊戲是現實社會的縮影,我們可以看見老手主動幫助低等級的菜鳥,玩家送禮物給好友,或是公會幫助會員解任務。少數玩家則是把現實的黑暗面帶進遊戲內,將「恩惠」扭曲為「包養」,讓線上遊戲的生態變成現在這副德性。

      奇雅是一位27歲的Final Fantasy 14女性玩家,她的角色也是女性。她經常收到其他男性玩家的禮物或金幣,藉此換取她的角色做出某些情緒動作。在FF14裡面,女性角色的某些情緒動作帶有濃厚的暗示,像是「/blowkiss」會讓女性角色彎下腰,做出飛吻的性感動作,足以令對方小鹿亂撞。

      開發商Square Enix最近還替FF14追加其他的情緒動作,人物可以用各種姿勢躺在地上,頗具挑逗的意味。

      ▲左邊的女孩做出飛吻動作,看起來就像真的接吻。

      另一位名叫切爾希的玩家指出,她的女精靈在城鎮中經常受到某位男性玩家的騷擾。對方老是塞一大筆錢給她,希望她做出帶有性暗示的情緒動作。切爾希不理會對方,可是對方仍黏著她不放,堅持不肯放棄,令她感到煩不勝煩。

      「那位玩家一直向我索求某個特定的情緒動作。」切爾希說,「我的女精靈勉為其難地對他拋出飛吻,結果他卻將角色走到我的女精靈面前,要求我再做一次飛吻的動作,這樣我們兩個人看起來就很像是在嘿咻。」

      除了金錢以外,那位玩家偶爾還會提出幫切爾希打蠻神(Primal):由他對付蠻神,切爾希可以撿拾掉落的神兵利器。每當切爾希碰到那位玩家,她就會嘆口氣,告訴對方她打算下線,然後去和現實的男友約會。

      ▲各種顏色的蠻神之馬齊聚一堂,令人眼花撩亂。

      隔了沒多久,那位玩家騎著蠻神之馬(Primal Ponies,全身裹著豔麗火焰的坐騎,非常稀有)出現在切爾希面前,再次提出他的要求。切爾希很想要蠻神之馬,她不禁開始認真思考,是否要接受那位玩家的要求。

      「那位玩家一直纏著我,我的決心似乎也跟著慢慢瓦解。」切爾希說。

       

      (後面還有:其他的線上包養行為,以及當事人的反應)

      ▲如果穿成這樣出門冒險,想必會收到一大堆私密訊息。

      並非每一位玩家都會表現出積極的包養行為。23歲的玫琪雅是韓國線上遊戲《瑪奇》的玩家,她與一位陌生玩家並肩冒險好幾個小時,兩人並沒有太多的言語交流。後來玫琪雅與這位玩家聊了起來,兩人聊了沒多久,這位玩家就打開交易視窗,將一件貓咪圖案的長袍送給她。

      「他說這件長袍很適合我的角色。」玫琪雅回憶道。

      這位玩家沒有提出特別的要求,只希望玫琪雅穿上長袍。玫琪雅覺得這件長袍很可愛,就收下長袍,然後穿著長袍趴趴走。

      ▲玫琪雅穿著貓咪長袍趴趴走。

      幾天後,公會同伴看見玫琪雅身上的長袍,感到非常驚訝,因為這件長袍非常稀有,價格昂貴至極。玫琪雅連忙登入虛擬錢包,希望儲值足夠的金錢支付給那位玩家,可是這件長袍實在太貴了,她根本付不起。

      玫琪雅與那位玩家的互動日漸熱絡,那位玩家不斷送她禮物,像是裝備之類的。玫琪雅很感激對方的好意,不過她還是希望靠自己的力量變強,不要老是依賴別人的恩惠。

      「我告訴自己應該要自立自強,有朝一日才能償還這些人情。」玫琪雅說。

      ▲女性角色衣不蔽體是時代的趨勢。

      30歲的德蕾經常收到其他玩家的禮物,但是她不知道自己為何這麼有異性緣。

      「這一切看起來是如此自然,他們會說『嘿,妳的角色真漂亮!』,然後將幾份食物或道具塞給我,然後我會說『哇,謝謝!』。」德蕾說,「不過對方偶爾會帶有明顯意圖,我就曾經碰過一個玩家,他老是跟在我後面,跟我說他的等級很高,可以帶我衝等。我婉拒他的好意,不過對方似乎並不領情。這讓我以為自己還待在現實世界,被其他人吹口哨搭訕。」

      一份2015年的研究報告針對《魔獸世界》的2300件玩家互動案例進行研究,發現女性角色『無庸置疑』比較容易獲得遊戲內的幫助,和現實的情況頗為類似。唯一的差別是:在現實世界裡,主動協助女性可能被對方當成困擾,甚至是侮辱;在遊戲中就比較沒有這種情形。

      ▲在線上遊戲裡,男性角色的吸引力通常比較弱。

      在線上多人遊戲裡面,如果你從線上好友身上獲得好處,對方就有可能對你做出某些暗示,希望你提供相對的回報。受訪問的女性玩家們不約而同地指出,對方索取回報的舉動令她們膽戰心驚。扮演女性角色的男性玩家也可能碰到類似的狀況,他們心中的困惑與矛盾並不比女性玩家來得少。

      統計網站statista曾經對2014年美國線上遊戲的玩家性別比例進行調查,發現女性玩家的比例約為40%。另一份調查報告指出,男性玩家的態度比較容易根據對方的角色性別而改變。少數接受訪談的男性玩家表示,他們會刻意扮演女性角色,藉此換取其他男性玩家的幫助。

      ▲夜精靈德魯伊具有優美的儀態。

      38歲的魯德在魔獸世界中扮演女性夜精靈德魯伊,理由是他喜歡女性夜精靈的優美儀態。魯德表示,雖然他使用女性角色,可是他從來不會刻意偽裝成女性玩家。不過魯德也尷尬地承認,偶爾會有玩家將他誤認為女性,給他許多方便,然後他就順勢收下對方的好意,沒有告訴對方他其實是男的。

      「當我還是低等級菜鳥的時候,一位高等級的男性角色主動帶我衝進度,將金錢、道具與所有需要的東西全部送給我,讓我在那一陣子玩得很輕鬆。另一位陌生人替我打造高等級的德魯伊皮甲套裝,還替我調配了一打的藥水。」魯德說,「不過我發誓,我從來不曾主動宣稱自己是女性,藉此騙取任何好處。」

      ▲三頭身的可愛女性角色們。

      布蘭登玩線上遊戲的時間已經有數十年了,無論玩的是什麼遊戲,他都是使用女性角色。布蘭登的理由很單純:女性角色比男性好看。布蘭登是一位女性超級英雄的重度粉絲,他心想,何不在遊戲中扮演女性超級英雄呢?正因為這樣,布蘭登經常收到其他玩家的禮物與好處。

      「別人將金幣、坐騎、出征機會,以及道具的命名權送到我的手上,希望我將角色身上的衣服脫光光。他們實在是太白癡、太失禮了。這點在我玩《星際大戰:銀河戰將》的時候尤其嚴重,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有人對我傳悄悄話,從禮貌性的請求到下流猥褻的話題應有盡有。」布蘭登說。

      布蘭登表示,每當他向對方闡明自己的男性身分,讓對方自討沒趣,就會感到一種莫名的滿足感。「我認為隨便對人提出要求很失禮,無論是否有拿東西交換。我是一位父親,我的女兒也對遊戲很有興趣。當女兒看見我玩遊戲,又剛好看見我遇到的狀況,我就會替她擔心,或許她將來也得應付相同的狀況。」

      ▲可愛的女性角色人見人愛。

      卡尼基指出,玩線上遊戲的9年以來,她總是盡量避開任何想要包養她,或是毫無理由想給她好處的玩家。玩家對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如影隨形,令卡尼基不堪其擾。所以她以雙倍的努力玩遊戲,希望與其他男性玩家平起平坐,證明自己不需要利用女性角色的魅力來牟利。

      「如果我不堅持原則,就會被其他人瞧不起。」卡尼基說,「我從來不會占人便宜,更不會提出逾矩的要求。」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Asus H110S1 主機板實測,Mini-STX 規格可玩性更高

      $
      0
      0
      Mini-STX 規範正式頒布之後,除了準系統和套裝電腦形式產品,相關的主機板與機殼也正陸續上市。Asus 於 Computex 2016 曾展出前述各形式產品,其中主機板產品 H110S1,已經於日前在台灣開賣。基於規範限制,各家 Mini-STX 主機板頗為雷同,且看 Asus 如何同中求異。

      Asus 先前展出 Mini-STX 主機板計有 3 款,型號分別為 H110S1、H110S2、Q170S1,不難看出分別採用 Intel 的 H110 與 Q170 晶片,定位差異無非是家用與商用之別。而 H110S1 和 H110S2 這兩兄弟,基礎規格配置大抵上相同,惟後者內建 2 組乙太網路,因此合適應用與目標族群不盡相同。以下讓我們實際動手,來看已經在零售通路開賣的 H110S1,是否足夠吸引人。

      歸類為常態性產品,非成本導向精簡化設計

      Asus H110S1
      ▲ Asus H110S1 配件組包含使用手冊、快速安裝指南、驅動程式光碟、I/O 背板、SATA 排線 2 條、SATA 電源轉接線、M.2 螺絲組 2 包。

      H110S1 整體設計承襲自家同級主機板產品,並非針對 Mini-STX 應用導向、目標價位,以價格或說成本為導向開設新設計案,因此沒有一絲一毫的廉價感。舉如黑色印刷電路板,以及電容器、電晶體等用料,乃至於電路設計規模、手法等,都完整保留自家 Skylake 世代產品的風格。除了外觀看來如此,包含 UEFI 韌體與附加功能軟體,也都是直接移植套用在 Mini-STX 產品線。

      Asus H110S1
      ▲ H110S1 正面設計布局一覽。

      Asus H110S1
      ▲ H110S1 背面設計布局一覽。

      基於機殼相容性限制因素,前置 I/O 依循標準配置,USB Type-A 與 Type-C 連接埠是由 H110 晶片組所提供 USB 3.1 Gen 1。其中 USB Type-C 從用料與規格來看,是沒有加入 USB Power Delivery 功能,故供電量為標準的 5V/0.9A。至於內建音效是採用 Realtek 晶片,該 HD Audio Codec 型號為 ALC3236,提供類比 2 聲道輸出、入,並未額外整併 S/PDIF 光纖數位輸出功能。


      ▲ 前置 I/O 左起 2 聲道音效輸出、USB 3.1 Gen 1 Type-C 與 Type-C 連接埠、麥克風輸入。


      ▲ 音效晶片為 Realtek 製 ALC3236,類比輸出、入皆為 2 聲道。

      I/O 背板部分,H110S 所配置 2 組 HDMI,支援輸出解析度為 4096 x 2160 @ 24 Hz、2560 x 1600 @ 60 Hz,DisplayPort 則是可達 4096 x 2304 @ 60 Hz 。至於 2 組 USB Type-A 也是由 H110 晶片組供應,由上而下分別為 USB 2.0/3.1 Gen 1,亦屬於標準配置。乙太網路是採用 Intel 方面,型號 I219-V 屬於實體層晶片而非獨立控制器,支援 10/100/1000Mbps 傳輸速率。


      ▲ 左起電源插孔、2 組 HDMI、DisplayPort、乙太網路、USB 2.0/3.1 Gen 連接埠。


      ▲ 乙太網路由 Intel 製 I219-VWGI219V)晶片負責,屬於和晶片組搭配用的實體層晶片。

      採用標準 SATA 連接器,另具備 LVDS 顯示輸出

      所配備 2 組 SO-DIMM 插槽,基本支援時脈 DDR4-2133、最高總和容量 32GB,支援 X.M.P. 超頻功能。而 M.2 Type 2230 插槽,支援 PCIe 與 USB 規格模組,預設裝配無線網路模組之用。至於 M.2 Type 2280 是由晶片組供應 PCIe 2.0 x4 通道,因而兼容 SATA 固態硬碟模組,但不適合 PCIe 3.0、NVMe 高性能產品搭配應用,是否該列為不足之處見仁見智。


      ▲ 2 組 SO-DIMM 記憶體插槽,支援 DDR4-2133、32GB 容量、X.M.P. 規格。


      ▲ M.2 Type 2280/2230 插槽堆疊配置,一旁 H110 晶片組亦沒有加上散熱片之類處理。

      儲存介面典型元素還有 2 組 SATA 6Gb/s,H110 晶片組只具備 AHCI 運作模式,並未支援整合 RAID 功能的 IRST。H110S1 採用標準連接器配置,是無須使用特別的轉接線材,包含電源供應端同樣如此。Mini-STX 是由變壓器供應 DC 直流電力,不像典型電源供應器具有 SATA 電源連接器,故 Asus 另外提供標準接頭的轉接線材,得以連接 2 個 SATA 儲存裝置。


      ▲ 2 組 SATA 連接埠採用標準連接器,一旁則為 SATA 電源接頭,搭配隨附轉接線材使用。

      H110S1 奇特設計在於具備第 3 種顯示輸出,但是其介面為 LVDS(Low-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低電壓差分訊號),在電路板背面可以看到該 40pin 連接器。至於電路板正面晶片組一旁,另有 8pin 電源供應連接器,以及 2 組相關的電壓調整跳線器。這能用來連接液晶顯示面板與其背光驅動模組,絕大多數人並不會接觸到這類應用,意味 Asus 另有商業應用的銷售考量。


      ▲ 第 3 種顯示輸出介面為 LVDS,連接器位在電路板背面,是採用 Parade 型號 PS8625 訊號轉換器。


      ▲ 背光驅動模組的電源插槽,位在電路板正面晶片組一旁,周邊還有相對應的跳線器。

      H110S1 電路設計與用料,和自家相同等級產品相仿,所有設計以 Protection II 為名。乙太網路具備 LANGuard 設計,標榜可提高網路傳輸穩定度,並整合突波與靜電保護。而在晶片組、連接埠、音訊轉碼器等部位,藉由內建電壓調節器,降低供電品質不佳的影響。至於靜電放電保護設計,涵蓋範圍與過電壓防護相仿,另外還有 DRAM 過電流防護,藉以預防短路影響。

      處理器電源迴路由 DIGI+ VRM 電源管理晶片掌控,搭配 Semiconductor 功率電晶體,以及低內阻電容器等元件構成。所對應支援處理器,是代號 Skylake 的第六代 Core i7/i5/i3,以及 Pentium、Celeron 等系列。不過得留意 Mini-STX 規範限制,基本上是只支援 TDP(Thermal Design Power,散熱功耗設計)65W 與 35W 規格,要避免使用不鎖倍頻處理器。


      ▲ 處理器插槽與周邊核心供電迴路配置一覽。


      ▲ 電路板背面核心供電迴路附加用料配置一覽。

       

      (下一頁還有:更多介紹、實測、總評)

      韌、軟體層完全移植,提供一致使用體驗

      簡單來說,Asus 將 H110S1 視為通路版產品線的常態產品,因此沿用這等級產品的設計手法,並未因成本之類考量選擇新開精簡化設計。故 UEFI 韌體會是何等樣式,無須多做介紹也能猜測到,就是套用最新一代的設計。介面設計與基礎功能配置一致,額外附加功能只簡單提供 HDD/SSD SMART Information,特別之處是因應硬體設計因素,增加必要的 LVDS 相關控制選項。


      ▲ UEFI 韌體簡易操作介面。


      ▲ UEFI 韌體進階操作介面。


      ▲ 進階項目如同其他自家 Skylake 世代產品,不同處在於增加 LVDS 控制選項。

      除了 UEFI 韌體層使用體驗一致,所附加軟體同樣如出一轍,主軸為 AI Suite III 套裝工具軟體,內部實用附加項目為 Fan Xpert 與 USB 3.0 Boost。AI Suite III 我們相當推薦安裝使用,至於 Ai Charger、Media Streamer、Asus WebStorage、PC Diagnostics Utility、Asus Boot Setting 等,我們認為必要性並不高,可視需求自行斟酌安裝與否。


      ▲ 附加軟體 AI Suite III 主操作介面。


      ▲ Fan Xpert 可以自行設定各散熱風扇的運轉策略,實用性頗高。


      ▲ USB 3.0 Boost 提供自家 UASP 驅動程式,即便是一般隨身碟也能獲得加速效果。


      ▲ 內建音效採標準設計,並未額外加入 Dolby、DTS 之類處理機能。

      運作平穩,僅 M.2 Type 2280 規格配置稍嫌可惜

      性能簡測部分,處理器如同先前只使用 Core i3-6100(TDP 51W),原由無非是運算性能體驗,堪比搭載 Core i7 的 UCFF 架構機種,但兩造標準報價卻有數倍之差。至於有點傷腦筋的電源供應端,使用 AcBel(康舒科技)相容變壓器,19V/120W 輸出規格支援 TDP 65W 處理器。而記憶體模組與主儲存裝置依舊,惟散熱器部分變動,改使用 Core i7-2600K 盒裝附屬品。

      首先透過 AIDA64 確認,其 M.2 Type 2280 插槽確實由晶片組供應 PCIe 2.0 通道,即便支援 NVMe 也不具有多大意義,因為頻寬並不足以讓 PCIe 3.0 固態硬碟發揮性能。就現實來說,個人市場的 PCIe NVMe 產品應用量可能不到 1%,只能說這設定不完美尚稱不上是缺點。至於其他性能表現,由於主機板是高度成熟化產品,基礎性能難以有莫大差距,因此就不贅述之。


      ▲ AIDA64 偵測資訊:M.2 Type 2280 的 PCIe 來自 H110 晶片組。


      ▲ MaxxMEM:記憶體傳輸評分 24.20GB/s。 


      ▲ CrystalDiskMark:最高存取速度在讀取 680MB/s、寫入 577MB/s 左右。




      PCMark 8:Home、Creative、Work 各測試模式數據。




      ▲ 3DMark:Time Spy、Sky Diver、Cloud Gate 測試模式數據。


      ▲ BIOS 維持出廠預設值進行測試,整體閒置耗電量在 15~16W 之譜,利用 OCCT 燒機最高達 63W 左右。

      綜觀 H110S1 整體設計,硬體、韌體乃至於軟體,皆承襲自家通路版設計手法,功能性之豐富、整合與完整度之高,使用體驗無異於其他自家產品。其中 SATA 訊號與其電源端,皆使用標準型連接器,省得日後可能產生不便利的問題。而附加 LVDS 顯示輸出,儘管這對普羅大眾來說不具有意義,若你能力或特定商業系統整合需求,它是能帶來一些額外應用發揮彈性。

      撰稿期間,H110S1 市場參考價格為 2,890 元,和同樣採用 H110 晶片組的 Mini-ITX 製品相當。可購得的相關配套零組件,如 SilverStone 相容機殼 VT01 參考價格是 1,000 元,至於變壓器則是約為 1,300 元。自組 Mini-STX 電腦的花費並不算高,只是現階段各式產品選擇性有限而已,如果你也想擁有性能高於 UCFF 的迷你電腦,我們很推薦選擇 H110S1 當平台基礎。

      廠商資訊

      Asus  https://www.asus.com/tw/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Core i3-6100
      • 記憶體:HyperX Impact DDR4 SO-DIMM(HX421S13IBK2/16)
      • 系統碟:Plextor M6e 256GB
      • 變壓器:AcBel 19V/120W 

      延伸閱讀

      自組 Mini-STX 小型電腦的開端,ASrock 宣布推出 H110M-STX 主機板

      小電腦自己動手裝,SilverStone 正式推出首款 Mini-STX 機殼 VT01

      小電腦也能自己選配桌上型處理器,ASRock DeskMini 110 試用

      Mini-STX 應用風潮逐漸成形,取代入門桌機指日可待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Viewing all 657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