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電腦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62

換裝 12 奈米製程提升效能,AMD 第二世代 Ryzen 7 2700X、Ryzen 5 2600X 與 X470 晶片組主機板動手玩

$
0
0
1 年之前,AMD 以 Zen 微架構處理器代號「Summit Ridge」宣示回歸主流與效能級 x86 市場,1 年過後,透過 12nm 製程小改款 Zen+ 微架構第二代 Ryzen 代號「Pinnacle Ridge」,將效能推往新的層次。合作廠商眼見 AMD 市占率逐漸提升,也願意投注更多心力設計 X470 晶片組主機板。

Ryzen 2000 系列包含 2 種微架構

Intel 第八代 Core 處理器微架構組成相當複雜,包含 Kaby Lake-R(行動版)、Kaby Lake-G(整合 Radeon Vega M 的行動版)、Coffee Lake-U(低功耗行動版)、Coffee Lake-H(主流至頂級行動版)、Coffee Lake-S(桌上型電腦版),未來還有可能再加入 1 款 Cannon Lake(10nm),這些產品通通是第八代 Core 系列處理器的一員。

AMD 第二世代這邊也有些複雜,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利用整合 Radeon Vega 繪圖顯示晶片的「Raven Ridge」推出首波屬於 2000 系列的 Ryzen 處理器,Ryzen 5 2400G 以及 Ryzen 3 2200G,製程維持 14nm,核心微架構同屬第一世代 Ryzen 的 Zen。接著就是 4 月的重頭戲,推出第二世代改採 12nm LP(Leading Performance)製程與 Zen+ 微架構的 Ryzen 7 2700X、Ryzen 7 2700、Ryzen 5 2600X、Ryzen 5 2600。第二世代 Ryzen 處理器均與先前推出的 300 系列晶片組主機板相容,只是未來後綴 X 型號部分自動超頻功能無法使用。


▲AMD Ryzen 2000 系列處理器規格一覽表,X 後綴型號在適當狀況還可以再加 50MHz。(點圖放大)


▲除了 Ryzen 5 1500X 和 Ryzen 3 1300X 還會在市場上留存一陣子,其餘第一世代 Ryzen 處理器都會被逐漸取代。

依據 AMD 的書面資料,這 4 款第二世代 Ryzen 處理器的晶粒面積和電晶體數量都沒有改變,分別為 213mm以及約略 48 億個電晶體,與第一世代相同,因此可以得知這個 12nm LP 實為 14nm 的最佳化版本。透過 12nm LP 製程,最高運作時脈可以往上堆疊 300MHz,操作電壓則是大約下降 50mV,AMD 還提到記憶體操作延遲也有顯著的下降,L1、L2、L3 快取分別下降 13%、34%、16%,記憶體則是下降 11%,如此便可帶來大約 3% 的 IPC 效能提升。


▲Ryzen 7 2700X 與 Ryzen 5 2600X 的比較,記憶體時脈在單面雙通道模式可支援至 DDR4-2933,此外 Ryzen 7 2700X 的 tCTL 依然有 +10℃ 設定,藉以獲得更高的風扇轉速,其餘第二代 Ryzen 處理器均無。


▲筆者以 Ryzen 7 2700X(12nm、Zen+)和 Ryzen 5 2400G(14nm、Zen)均調整至 4GHz,在 GIGIABYTE X470 AORUS Gaming 7 主機板的快取與記憶體延遲比較。可以發現在相同時脈與時序設定,2 者相差並不遠,AMD 宣稱更低的延遲表現應是透過處理器以及記憶體提升時脈而來。(點圖放大)

值得注意的是,此波產品並未推出 Ryzen 7 2800X 型號,不知是否要留一手等待 Intel 出招或是有其它的原因。與此同時,AMD 推出 X470 晶片組(未來還有 B450),硬體功能均與 X370 相同,主要是透過主機板設計更新,當搭配第二世代後綴 X 型號處理器時,支援 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但是此功能尚未開放,目前第二世代先推出 Precision Boost 2 以及 XFR2(Extended Frequency Range 2),未來還有 XFR2 Enhanced(後墜 X 型號)有待推出。


▲AMD AM4 晶片組規格比較。

近日坊間還傳出 AMD 有意再往上推出 1 款 Z490 晶片組,主要是以 X470 功能為基礎,新增 PCIe 3.0 x4 通道,用以彌補目前 AM4 插槽晶片組主機板多數僅支援 PCIe 2.0 的遺憾。無論這消息是真是假,總讓人覺得有些疑惑?為何不直接將當前晶片組 PCIe 2.0 規格全面提升至 PCIe 3.0,而是以外加方式推出?

記憶體時脈支援性部分,Pinnacle Ridge 與 Raven Ridge 相同,最高支援至 DDR4-2933,只是達成條件較為嚴苛,表定僅支援單面記憶體以 2 條模組雙通道方式運作,且要求 6 層電路板佈線。最糟的狀況為雙面記憶體模組,又將全部 4 條記憶體插槽插好插滿,則降至 DDR4-1866。


▲第二世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記憶體組態一覽表。

搭配原廠散熱器壓制 60℃ 以下

溫度與耗電量測試,筆者請出 Asus ROG STRIX X470-F Gaming 主機板,因為沒有配備和 RGB LED 燈光較為單純的關係,盡量減少額外零組件耗電負擔。由於 Ryzen 7 2700X 和 Ryzen 5 2600X 沒有內建顯示核心,另外裝設 1 片 EVGA GeForce GTX 1080 Ti FTW3 GAMING iCX 顯示卡,而記憶體和 SSD 則是選擇 G.SKILL Sniper X F4-3400C16D-16GSXW 以及 Plextor M9PeGN 512GB。

Ryzen 5 2600X 以及 Ryzen 7 2700X 盒裝均有配備 1 個散熱器,前者為沒有 LED 效果的 Wraith Spire,後者則是 Wraith Prism(預設為 L 低轉速檔),加上第二代 Ryzen 處理器採用銦合金焊錫結合 IHS 與晶粒,使得整體散熱效果相當良好,即便是原廠盒裝散熱器,使用 AIDA64 穩定性測試選擇 FPU 燒機十分鐘,在室溫 24℃ 狀況之下,2 者最高溫度僅有 59℃。


▲Ryzen 5 2600X 以及 Ryzen 7 2700X 在室溫 24℃ 的耗電量和溫度比較,溫度均壓制在 60℃ 以下。

 

(下一頁:ASRock X470 Taichi Ultimate)

前次開箱文請點我

ASRock X470 Taichi Ultimate 規格

  • 尺寸版型:ATX(305 x 244(mm))
  • 晶片組:AMD X470
  • 支援處理器:AMD AM4 Socket Ryzen Series(Summit Ridge、Raven Ridge、Pinnacle Ridge)
  • 記憶體插槽:4 組(雙通道),DDR4-2133∕2400∕2666∕2933,DDR4-3466+(OC),ECC,無緩衝,總和最大容量 64GB,
  • 介面擴充槽:PCIe 3.0 x16 x 2(x16/x0、x8/x8)、PCIe 2.0 x16 x 1(x4)、PCIe 2.0 x1 x 2
  • 儲存裝置介面:SATA 6Gb/s x 8、M.2 x 1(M key、2260∕2280∕22110、PCIe 3.0 x4、SATA 6Gb/s)、M.2 x 1(M key、2230∕2242∕2260∕2280、PCIe 2.0 x4(與 PCIE5 共用)、SATA 6Gbs)
  • 背板 I/O:RP-SMA x 2、PS/2 x 1、USB 3.1 Gen1 x 6、Clear CMOS x 1、HDMI x 1、RJ45 x 2、USB 3.1 Gen2 x 1、USB 3.1 Gen1 Type-C x 1、3.5mm x 5、TOSLINK x 1
  • 附件:I/O檔板 x 1、SATA 線材 x 4、M.2 固定螺絲 x 2、NVIDIA SLI HB 橋接器 x 1

驚人的 16 相供電

ASRock 把太極產品線往高階走,推出 X470 Taichi Ultimate,原本該廠所注重的處理器供電轉換部分變得更豪華,並非採用雙相並聯設計,而是不折不扣的 12+4 相。由於市面上並沒有如此多相位的 PWM 控制器,想當然耳倍相器是少不了的零組件。這款主機板使用 Infineon IR35201 PWM 控制器,輸出 6+2 相訊號之後,每相利用 IR3598 的倍相器模式增為 2 相,因此可達 12+4 相。

12 相位使用在處理器核心供電身上,每相安放 1 顆 TI CSD87350Q5D 同步降壓電源模組,內含上下橋 MOSFET,單顆輸出 25A 電流最高轉換效率可達 95%,最高可輸出 40A,SoC 供電轉換的 4 相規模同樣採用這顆 CSD87350Q5D。每相串接 1 個 0.22μH 電感,核心 12 相並聯 11 顆 Nichicon 560μf 導電性高分子鋁固態電解電容,SoC 4 相則並聯 6 顆。除了音響級電容之外,這張主機板上的固態電解電容均為 12000 小時/105℃ 長壽命規格。

記憶體主要供電同樣不馬虎,PWM 控制晶片選用 uPI uP1674P,並以 2 相規模設計,單相同樣使用 1 顆 CSD87350Q5D,對於 DDR4 記憶體來說實在太奢侈了。但也就是這種豪華奢侈感,替 ASRock 主機板增加不小的賣點。


▲處理器以及 SoC 採用 12+4 相供電轉換設計,在 X470 晶片組主機板之中可謂相當豪華,散熱片當然也少不了熱導管。


▲PWM 控制器選用 IR35201。


▲每個 IR35201 的 PWM 訊號輸出針腳,後端都接著 1 顆倍相器 IR3598,將 8 相訊號倍增成 16 相。


▲單相使用 1 顆 CSD87350Q5D,內含 2 個 MOSFET 各自負責上下橋。


▲核心 12 相並聯 11 顆 560μf 固態電容,SoC 則是並聯 6 顆。


▲記憶體主要供電使用 2 相設計,單相也使用 1 顆 CSD87350Q5D。

PCIe 插槽和 M.2 插槽配置方式與大多數 X470 主機板類似,靠近處理器的 M.2 插槽直接連結至處理器,支援 PCIe 3.0 x4 或是 SATA 6Gb/s,而第二組 M.2 插槽則需要與最後 1 條 PCIe x16 插槽共享 PCIe 2.0 x4 頻寬。處理器的 16 條 PCIe 3.0,則可以 x16/x0 或是 x8/x8 分配給 2 條外覆金屬片固定強化的 PCIe x16 插槽。


▲PCIe 與 M.2 通道分配與絕大部分主機板相似,最後 1 條 PCIe x16 插槽需要與 M2_2 共享 PCIe 2.0 x4 通道。

這張主機板除了使用常見的 Intel I211AT 提供 RJ45 網路孔最高 1Gbps 連線速率,另外還加上 Aquantia AQC107 這款 10Gbps/5Gbps/2.5Gbps/1Gbps/100Mbps 5 模速率有線網路晶片,因此在 X470 晶片組有限的 PCIe 通道之下,另外加裝 ASMedia ASM1184e 1 上 4 下 PCIe 2.0 交換器晶片,用它負責 2 個 PCIe 2.0 x1 插槽、I211AT 有線網路晶片、無線網路。

說到這兒,這張主機板選用的無線網路或許是唯一不搭嘎的地方,Dual Band Wireless-AC 3168 支援雙頻 802.11ac 1T1R 以及藍牙 4.2,最高無線連線速度僅有 433Mbps 而已。或許廠商也考慮到無線網路前端接著 1 個 PCIe 交換器晶片,想要留一些頻寬餘裕給有線網路和 2 個 PCIe 2.0 x1 插槽。


▲AQC107 10Gbps 有線網路晶片位於散熱片下方。


▲I211AT 負責另外 1 個有線網路。


▲Dual Band Wireless-AC 3168 無線網路卡,規格似乎與處理器豪華供電不相襯。

SATA 6Gb/s 除了 X470 晶片組的 6 個連接埠,再加上 1 個 ASM1061 SATA 控制晶片額外提供 2 個。X470 晶片組 USB 3.1 Gen2 銜接至背板 I/O,因距離關係加裝 Diodes Pericom PI3EQX1004 雙埠 Redriver,Type-C 則加裝 ASM1543 交換器與 CC 邏輯晶片。前置面板則提供 1 組 X470 的 USB 3.1 Gen1 針腳,以及由 ASM3142 控制晶片和 ASM1543 提供的 1 組 USB 3.1 Gen2 針腳。


▲X470 晶片組提供 6 個 SATA 6Gb/s,2 個由 ASM1061 控制晶片轉接而來。


▲背板 I/O 一覽,保留 1 個 HDMI 視訊輸出。


▲背板 I/O USB 3.1 Gen2 加裝 PI3EQX1004 redriver 晶片。


▲前置面板 USB 3.1Gen2 由 ASM3142 和 ASM1543 提供。

音效部分沒有意外採用 Realtek ALC1220,並使用多個 Nichicon Fine Gold 音響級電容。前置面板安排 1 個 NE5532 運算放大器,最高支援 600Ω 阻抗耳機。主機板右下角安排電源以及重置按鈕,與除錯用雙位數 7 段顯示器;在背板 I/O 電路板處還有個空焊的 BIOS_FB1 標示,可能原本要納入免安裝處理器與記憶體即可獨立燒錄的微控制器,最終評估被拿掉,或是與其它的型號共用電路板設計。


▲音效區使用 ALC1220 以及多個音響級電容,運算放大器則位於主機板背部。


▲電源與重置按鈕、除錯用雙位數 7 段顯示器。


▲空焊的 BIOS_FB1 區域。


▲擺放 BIOS 韌體的快閃記憶體容量增為 256Mbit。

 

(下一頁:Asus ROG STRIX X470-F Gaming)

前次開箱文請點我

Asus ROG STRIX X470-F Gaming 規格

  • 尺寸版型:ATX(305 x 244(mm))
  • 晶片組:AMD X470
  • 支援處理器:AMD 1st/2nd Gen Ryzen、Ryzen with Radeon Vega、7th Gen A-Series、Athlon X4
  • 記憶體插槽:4 組(雙通道),DDR4-2133∕2400∕2666∕2933,DDR4-3466+(OC),無 ECC,無緩衝,總和最大容量 64GB,
  • 介面擴充槽:PCIe 3.0 x16 x 2(x16/x0、x8/x8)、PCIe 2.0 x16 x 1(x4)、PCIe 2.0 x1 x 3
  • 儲存裝置介面:SATA 6Gb/s x 6、M.2 x 1(M key、2242∕2260∕2280∕22110、PCIe 3.0 x4、SATA 6Gb/s)、M.2 x 1(M key、2242∕2260∕2280、PCIe 3.0 x2(與 PCIe x1_1、PCIe x1_3 共用)、SATA 6Gbs)
  • 背板 I/O:PS/2 x 1、 USB 3.1 Gen1 x 5、DisplayPort x 1、HDMI x 1、USB 3.1 Gen1 Type-C x 1、USB 3.1 Gen2 x 2、RJ45 x 1、3.5mm x 5、TOSLINK x 1
  • 附件:SATA 線材 x 4、RGB LED 延長線 x 1、可定址 RGB LED 延長線 x 1、M.2 固定螺絲∕螺柱 x 2、NVIDIA SLI HB 橋接器 x 1

SoC 4 相供電轉換規模

Asus 這張主機板在背板 I/O 擺放 1 個 DisplayPort 以及 1 個 HDMI,因此在 SoC 供電轉換部分使用 4 相設計規模,而處理器核心供電部分則安排 6 相。PWM 控制器使用自家與電源晶片廠商合作的 ASP1405I,選擇 6+2 相 PWM 訊號輸出方式,其中 2 相訊號利用 2 顆 Infinion IR3599 倍相器擴增為 4 相,控制 SoC 供電轉換 MOSFET。

核心 6 相供電每相使用 1 個 IR3555 PowIRstage,最高能夠輸出 60A 電流,SoC 每相也使用 1 顆相同的 MOSFET,接著核心與 SoC 每相後方均串接 1 個 0.68μH 電感,核心 6 相電感之後並聯 8 顆 560μf 固態電容,SoC 4 相輸出至處理器插槽之前並聯 4 顆 560μf 固態電容。

記憶體主要供電部分採用單相規模,上橋與下橋 MOSFET 分別採用 2 顆 On Semiconductor NTMFS4C10B 並聯降低電阻與增強電流負載量,之後銜接 1 顆 1.2μH 電感,接著並聯 3 顆 560μf 固態電容。


▲ROG STRIX X470-F Gaming 處理器供電轉換使用比較簡單的散熱片,中間並沒有使用熱導管相連。


▲處理器供電轉換控制晶片採用 ASP1405I。


▲核心供電單相使用 1 顆 IR3555,SoC 供電也使用相同的料件。


▲SoC 供電轉換的 4 相 PWM 訊號,由 2 顆 IR3599 倍相而來。


▲核心供電輸出至處理器插槽之前並聯 8 顆 560μf 固態電容,SoC 則是並聯 4 顆 560μf 固態電容。


▲記憶體主要供電使用 2 上 2 下供電規模,上下橋 MOSFET 均為 NTMFS4C10B。


▲放置 BIOS 韌體的快閃記憶體容量增為 256Mbit,以便支援未來新增的處理器型號。

這張主機板安排 3 個 PCIe x16 插槽,唯有 2 條外覆金屬殼加固的 PCIe x16 連結至處理器,能夠調整成 PCIe 3.0 x16/x0 或是 x8/x8 通道配置方式,最後 1 條雖然也有金屬焊入主機板加強固定,內部卻是連結至 X470 晶片組 PCIe 2.0 x4,同時也要跟 PCIe x1_1 和 PCIe x1_3 共享頻寬。

共享頻寬情形也發生在 M.2_2 插槽,該插槽支援 PCIe 3.0 x2 或是 SATA 6Gb/s,倘若 PCIe x1_1 或 PCIe x1_3 其中之一安裝介面卡,則 M.2_2 插槽只剩下 SATA 6Gb/s,唯有接近處理器插槽的 M.2_1 擁有 PCIe 3.0 x4 通道且不與它人共享,同時支援 SATA 6Gb/s。


▲主機板配備 6 條 PCIe 插槽,需要注意各插槽之間頻寬共用情形。


▲靠近處理器的 M.2_1 插槽享有獨立 PCIe 3.0 x4 頻寬,也可以支援 SATA 6Gb/s 介面。

USB 3.1 配置有些特別,背板 I/O 共有 6 個 USB 3.1 Gen1,其中 4 個連接至處理器,2 個來自於 X470 晶片組,來自於晶片組的 USB 3.1 Gen1 其中 1 埠為 Type-C  形式。背板 USB 3.1 Gen2 則是全部安排 Type-A 形式,由 ASMedia ASM1142 控制晶片負責。X470 晶片組 USB 3.1 Gen2 則是作為 1 組前置面板針腳,並以 Diodes Pericom PI3EQX1004 雙埠 Redriver 加強訊號品質。


▲背板 I/O 一覽,安排 1 組 DisplayPort 以及 1 組 HDMI,Type-C 連接埠規格為 USB 3.1 Gen1。


▲背板 2 個 USB 3.1 Gen2 連接埠由 ASM1142 晶片負責。


▲前置面板連接埠安排 1 組 USB 3.1 Gen1 以及 1 組 USB 3.1 Gen2,USB 3.1 Gen2 路徑加裝 PI3EQX1004 增強訊號品質。

SATA 6Gb/s 由 X470 晶片組負責 6 個連接埠,不與其它插槽共用,有線網路選擇 Intel I211AT 晶片,網路變壓器部份另外獨立使用 LAN Guard 設計,加強傳輸品質同時也增加抗雷擊能力。音效使用 SupremeFX 設計,S1220 codec 以金屬屏蔽蓋隔離,+5V 電壓由 UTC LD2117AG 低壓差線性穩壓器負責轉換,另外加上 TI RC4580 以及 OPA1688 運算放大器和 Nichicon 音響級電容。


▲銜接至 X470 晶片組的 6 個 SATA 6Gb/s。


▲I211AT 晶片負責 RJ45 有線網路。


▲LAN Guard 獨立網路變壓器,提升有線網路抗雷擊能力。


▲音效 codec 使用 S1220,並以 LD2117AG 低壓差線性穩壓器負責 +5V,另外加上 2 個運算放大器以及音響級電容。

 

(下一頁:GIGABYTE X470 AORUS Gaming 7 WiFi)

前次開箱文請點我

GIGABYTE X470 AORUS Gaming 7 WiFi 規格

  • 尺寸版型:ATX(305 x 244(mm))
  • 晶片組:AMD X470
  • 支援處理器:AMD AM4 插槽處理器
  • 記憶體插槽:4 組(雙通道),DDR4-2133∕2400∕2666∕2933,ECC,無緩衝,總和最大容量 64GB,支援超頻
  • 介面擴充槽:PCIe 3.0 x16 x 2(x16/x0、x8/x8)、PCIe 2.0 x16 x 1(x4)、PCIe 2.0 x1 x 2
  • 儲存裝置介面:SATA 6Gb/s x 6、M.2 x 1(M key、2242∕2260∕2280∕22110、PCIe 3.0 x4、SATA 6Gb/s)、M.2 x 1(M key、2242∕2260∕2280、PCIe 2.0 x4(與 PCIEX4 共用))
  • 背板 I/O:Power x 1、Clear CMOS x 1、RP-SMA x 2、USB 3.1 Gen1 x 6、USB 3.1 Gen2 x 1、USB 3.1 Gen2 Type-C x 1、USB 2.0 x 2、RJ45 x 1、3.5mm x 5、TOSLINK x 1
  • 附件:SATA 線材 x 4、RGBW LED 延長線 x 1、可程式化 RGB LED 延長線 x 1、測溫線 x 2、2.4/5GHz 天線 x 1、M.2 固定螺絲∕螺柱 x 2、NVIDIA SLI HB 橋接器 x 1、G Connector x 1

鋁鰭片散熱設計回歸

多年以前,處理器電源轉換 MOSFET 以及晶片組散熱片的裝飾氣氛還沒有那麼濃厚,眾廠家的散熱片設計不是切削鋁片,就是利用鋁鰭片焊接而成。筆者很高興這種實用性設計又在 X470 AORUS Gaming 7 WiFi 主機板處理器電源轉換 MOSFET 散熱片回歸,而非近期較為流行,裝飾成分較大的鋁塊設計。

這張主機板處理器電源轉換 PWM 控制器為 Infineon IR35201,選擇 5+2 相 PWM 訊號輸出配置,GIGABYTE 再於核心電源安排 5 個 IR3599 倍相成 10 相,單相使用 1 個 IR3553 PowIRstage,單顆整合驅動器、上下橋 MOSFET、溫度偵測,最大輸出電流可達 40A。SoC 則安排 2 相設計,單相使用 1 個 IR3556 PowIRstage,最大輸出電流為 50A。 

無論是核心或是 SoC 轉換區,單相後端均串接 1 個 0.15μH 電感,核心 10 相再並聯至 7 顆 Nichicon 560μf 導電性高分子鋁固態電解電容。SoC 2 相電感接著則是並聯 2 顆 560μf 固態電容以及 2 顆 APAQ AP-CAP ACAS 330μf 鋁固態電解電容。記憶體供電選擇 1 上 2 下的單相規模,上橋和下橋 MOSFET 均為 On Semiconductor NTMFS4C10N,後端串聯 1 個 1μH 電感和並聯 3 顆 560μf 固態電容。


▲處理器核心與 SoC 供電轉換區 MOSFET 散熱片使用鋁鰭片焊接而成,下方則是利用直觸式熱導管設計串接 2 邊的散熱片。


▲處理器供電轉換 PWM 控制晶片為 IR35201。


▲核心 PWM 訊號透過 IR3599 把單相訊號變為 2 相。


▲核心 MOSFET 單相使用 1 個 IR3553。


▲SoC MOSFET 單相使用 1 個 IR3556。


▲核心電壓輸出至處理器之前並聯 7 顆 560μf 固態電容,核心部分則並聯 2 顆 560μf 固態電容以及 2 顆 330μf 固態電容。


▲記憶體主要供電採用單相設計。


▲記憶體插槽旁邊安排自動超頻 OC 按鈕。

RGB LED 燈光效果一直是 GIGABYTE 強項,這張主機板除了 I/O 飾蓋、雷雕導光飾板、記憶體插槽、PCIe 插槽、晶片組散熱片,新增 M.2 安裝區域 RGB LED 燈光,該 M.2 插槽支援幾種外觀規格,下方就安排幾顆 RGB LED 燈光。外接 RGB LED 燈條依然使用 +12V、G、R、B、W 針腳以及可程式化針腳,可程式化針腳另可選擇 +12V 或是 +5V 電壓輸出,單組針腳最大輸出電流都是 2A。


▲RGB LED 燈光效果新增 M.2 插槽區域。

PCIe 插槽一共提供 5 條,其中使用強化固定金屬裝甲以及 RGB LED 燈光效果的 2 條 PCIe x16 連結至處理器,能夠使用 PCIe 3.0 x16/x0 或是 x8/x8 配置方式,最下方的 PCIe x16 插槽則安排晶片組的 PCIe 2.0 x4 通道,並與附近 M2B_SOCKET 共用。


▲主機板一共安排 5 條 PCIe 插槽,包含 RGB LED 燈光效果的 2 條 PCIe x16 插槽連結至處理器,其餘皆由晶片組提供,最尾端的 PCIe x16 插槽則與 M2B_SOCKET 共用 PCIe 2.0 x4 通道。

SATA 6Gb/s 提供 6 個連接埠,不與 M.2 插槽共用,較接近處理器的 M2A_SOCKET 支援 PCIe 3.0 x4 或是 SATA 6Gb/s。背板 I/O 4 個 USB 3.1 Gen 1 連結至處理器,使用 USB3.0 DAC-UP 設計的 2 個 USB 3.1 Gen1 則連結至 X470 晶片組,X470 剩餘 4 個 USB 3.1 Gen1 再安排 2 組前置面板針腳。背板  USB 3.1 Gen2 由 ASMedia ASM1143 控制晶片提供,Type-C 加裝 TI HD3SS3220 DRP 控制器與多工器晶片;至於 X470 晶片組提供的 USB 3.1 Gen 2  則安排至前置面板擴充針腳。


▲X470 晶片組的 6 個 SATA 6Gb/s 連接埠。


▲SATA 6Gb/s 連接埠附近安排簡易除錯燈號。


▲背板 I/O 一覽,黃色 USB 3.1 Gen 1 連接埠包含 DAC-UP 功能機制。


▲背板 USB 3.1 Gen2 由 ASM1143 控制晶片提供,Type-C 再加裝 1 個 HD3SS3220 晶片。


▲主機板提供 1 組 USB 3.1 Gen2 和 2 組 USB 3.1 Gen1 前置面板針腳。

有線以及無線網路均使用 Intel 產品,分別為 I211AT 以及 Dual Band Wireless-AC 9260,無線網路支援雙頻 802.11ac Wave 2 MU-MIMO 2T2R,由於支援 160MHz 頻寬的關係,最高連線速度可達 1.73Gbps,此無線網路晶片也包含藍牙 5.0。音效部分使用 Realtek ALC1220 以及多個 Nichicon 音響級電容調音,背板 I/O 3.5mm 立體音效輸出額外加裝 ESS SABRE9018Q2C DAC 和 WIMA 金屬薄膜電容。


▲RJ45 有線網路連接埠由 I211AT 晶片負責。


▲無線網路卡為 Dual Band Wireless-AC 9260。


▲ALC1220 Codec 和音響級電容。


▲SABRE9018Q2C DAC 和 WIMA 金屬薄膜電容負責背板 I/O 3.5mm 立體聲類比輸出。

 

(下一頁:第二世代 Ryzen X系列測試)

核心數量多又多,平行工作跑得快

參與本次測試的處理器共有 2 顆,Ryzen 5 2600X 以及 Ryzen 7 2700X,主機板則有前述 3 款,每組測試項目共可獲得 6 個成績。記憶體搭配 AMD 一同送測的 G.SKILL Sniper X F4-3400C16D-16GSXW 16GB 雙通道套裝,使用 Thaiphoon Burner 查看為著名的 Samsung B-die。SSD 則是選擇近期上市 Plextor M9PeGN 512GB,雖採用 TLC 顆粒但調校得宜,循序讀寫均有 3000MB/s 以及 2000MB/s 以上的成績。

顯示卡使用 EVGA GeForce GTX 1080 Ti FTW3 GAMING iCX,原先想利用這張顯示卡相互比較 AMD Ryzen 7 2700X 以及 Intel Core i7-8700K 在遊戲上的表現,無奈  AMD 送測一如既往地悠哉,Intel 測試部分有待完成,未來有機會再來捉對廝殺。


▲手動選擇 DDR4-2933 等效時脈以及 1T,各主機板時序選擇情形和 CPU-Z 內建測試得分。


▲AIDA64 快取與記憶體頻寬測試,各家表現各有千秋,Ryzen 5 2600X 和 Ryzen 7 2700X 的差距體現於 L1 和 L2 快取,L3 快取以及記憶體則表現相當。


▲x264 FHD Benchmark 大家都在伯仲之間,Ryzen 7 2700X 效能高出接近 20%。


▲Ryzen 7 2700X 在 HWBOT x265 Benchmark 相對 Ryzen 5 2600X 多出接近 30% 的表現。


▲POV-Ray 同樣是 Ryzen 7 2700X 領先 30% 左右。


▲M.2 SSD 讀寫部分,X470 AORUS Gaming 7 WiFi 連續讀寫部分效能較低,還在與廠商確認中。


▲由於 Ryzen 5 2600X 和 Ryzen 7 2700X 均為相當高階的產品,因此 2 者在 PCMark10 表現差距不大,反而是 GeForce GTX 1080 Ti FTW3 GAMING iCX 拉抬不少分數。

等等!還有軟體與 i7-8700K 的比較

受限於時間關係,筆者盡最大努力表達每個產品的特色以及效能實測,但是終究有些不如意的地方,譬如新版 Ryzen Master 超頻軟體的演進,以及 StoreMI 軟體可以如何替消費者省荷包又加快儲存空間存取速度,更重要的是與 Intel Core i7-8700K 的相互比較。

這些遺憾有待來日文章繼續補完,但就 Ryzen 5 2600X 和 Ryzen 7 2700X 散熱表現而言相當不錯,使用原廠散熱器還能夠享受小幅超頻的樂趣,相較對手K  版處理器售價較高還不含散熱器,Ryzen 5 2600X 和 Ryzen 7 2700X 依然是較為經濟的選擇。

 

廠商資訊

美商超微半導體台灣分公司 https://www.amd.com/zh-hant

華擎科技 http://www.asrock.com.tw/index.tw.asp

華碩電腦 https://www.asus.com/tw/

微星科技 https://tw.msi.com/

延伸閱讀

測試平台

  • 記憶體:G.SKILL Sniper X F4-3400C16D-16GSXW
  • 顯示卡:EVGA GeForce GTX 1080 Ti FTW3 GAMING iCX
  • 系統碟:Plextor M9PeGN 512GB
  • 電源供應器:Sea Sonic Platinum 1000W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709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62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