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第十代 Core 筆電先行
Intel Core 系列處理器近幾代以來,單一世代不僅對應單一代號處理器,如第八代 Core 行動處理器產品,橫跨 Coffee Lake、Kaby Lake Refresh、Whiskey Lake、Amber Lake 等產品代號。第十代 Core 行動處理器目前則有 2 條產品線,Comet Lake 強調生產力,最高能夠提供六核心十二執行緒,Ice Lake 則強調 Sunny Cove 微架構以及最高達 64 個 EU 的 Iris Plus Graphics。
與此同時,第十代 Core 行動處理器 Ice Lake 導入內建 3D 繪圖效能等級劃分機制,型號命名方式相較過去也有所不同。啟用 32 個 CU 的處理器型號尾部加諸 G1,繪圖名稱採用 UHD Graphics,啟用 48 個 EU、64 個 EU 的處理器型號尾部分別加諸 G4、G7,均屬於 Iris Plus Graphics。
另一方面,Intel 直接於 Ice Lake 晶片設計整合 Thunderbolt 3 控制器,不若 Comet Lake 世代以前需額外加裝晶片,只要 Power Delivery 和 Retimer 電路設計到位,最多可以支援 4 個 Thunderbolt 3 Type-C 連接埠,節省電路板面積開銷與筆電製造成本。
因應內建 Thunderbolt 3 所帶來的頻寬需求,Ice Lake 晶片內部需要提供更好的資料傳輸性能,內部互連架構有著顯著的不同,2 個 CIO Router 與 2 個 FIA 負責 Thunderbolt 3 實際傳輸內容資料的路由與切換,包含 PCIe x4、輸出顯示、USB 3 等。
Ice Lake 內部 Sunny Cove 微架構與 Gen11 內建顯示規格,已於先前的「Intel 架構日」一文公布,在此也就不再贅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超連結文章。Sunny Cove 內部 FMA 執行單元除了能夠支援 AVX-512 指令集,同樣也有 VNNI 指令集(市場行銷術語為 Deep Learning Boost),並新增 Gaussian Neural Accelerator,以低功耗的方式輔助 CPU 與 GPU 進行推理運算(註:GNA 也存在於代號 Gemini Lake、Cannon Lake 處理器當中),顯示輸出更支援 Adaptive-Sync,為 Intel 首款支援動態更新率的處理器世代。
cTDP 上調 25W
若是讀者仔細觀察 Ice Lake 處理器型號規格對照表,可以發現數款型號 TDP 具有 2 個數值,Core i5-1030G4/i5-1030G7/i7-1060G7 為 9W 和 12W、Core i5-1035G1/i5-1035G4/i5-1035G7/i7-1065G7 為 15W 和 25W,各型號較小的 TDP 瓦數為標準規格,較大的瓦數稱之為 Configurable TDP-up,若是製造商願意加強供電與散熱效果,則可將處理器 TDP 設定至該瓦數,獲取較高的效能表現。
Ice Lake U 另外還有個 Configurable TDP-down 瓦數,Core i5-1035G1 最低可配置 13W,Core i5-1035G4/i5-1035G7/i7-1065G7 最低則是 12W。想當然耳,此時就是以較低的效能表現,換取較長的電池使用時間或是裝置體型更為輕薄。Intel 近年來多款處理器型號都具備此類 cTDP 設定彈性,讓製造商可以根據產品規劃、市場需求,更靈活地應用產品。
這次第十代 Core 行動版處理器,代號 Ice Lake 測試產品,為採用 Core i7-1065G7 處理器的 Razer Blade Stealth 13”(Late 2019) Mercury White 筆記型電腦。這台筆記型電腦的基礎設計與 Razer Blade Stealth 13”(Late 2019) GTX 機型相同,但移除 NVIDIA GeForce GTX 1650 Max-Q 獨立顯示卡;移除獨立顯示卡之後留下的餘裕,Razer 選擇把 Core i7-1065G7 的 TDP 上調至 25W,這也是目前市面上少數上調至 25W 的機型之一。
Razer Blade Stealth 13”(Late 2019) Mercury White 規格
- 處理器:Intel Core i7-1065G7 1.5GHz 四核心八執行緒
- 顯示卡:Intel Iris Plus Graphics
- 記憶體:LPDDR4-3733 16GB(四通道、不可升級)
- 螢幕面板:13.3” IPS、1920 x 1080
- 儲存裝置:256GB M.2 SSD(PCIe 3.0 x4)
- 無線網路:Intel Wi-Fi 6 AX201
- I/O連接埠:USB 3.2 Gen1 x 2、USB 3.2 Gen2 Type-C x 1、Thunderbolt 3 Type-C x 1、3.5mm Stereo/Mic x 1
- 電池:53.1Wh
- 其它:RGB 背光鍵盤、Windows Precision 玻璃觸控板、720p 網路攝影機(支援Windows Hello 紅外線)、麥克風陣列、65W Type-C 變壓器
- 尺寸:15.3 x 304.6 x 210(mm)
- 重量:1.36kg
Mercury White 銀色版本
Razer Blade Stealth 13”(Late 2019) Mercury White 外型與 GTX 獨立顯示卡版本相同,由陽極黑色處理鋁製外殼變更為陽極銀色,俗稱 A 蓋的筆記型電腦螢幕背蓋,仍然留有 Razer 三頭蛇商標。外型顏色變更之外,其餘設計均相同,包含前方 1 個 LED 電源指示燈,機身左右 2 側各自擁有 1 個 USB 3.2 Gen 1 Type-A 和 Type-C 連接埠,其中右方 Type-C 支援 Thunderbolt 3,左側則多出 1 個 3.5mm 耳機/麥克風複合孔。
掀開 Razer Blade Stealth 13”(Late 2019) Mercury White 的螢幕,仍舊有著濃濃的蘋果風味,單區 RGB 背光鍵盤採用白色鍵帽,單顆按鍵尺寸約為 15.7 x 15(mm),鍵程按到底約為 0.75mm,在一票輕薄型筆電當中,手感算是前段班,遑論支援 Windows Precision 驅動程式的玻璃觸控板,尺寸約為 111 x 76(mm)。
雖然 Ice Lake 已經支援 Adapive-Sync 功能,不過 Razer 並未替這款筆電搭配動態更新率面板,Mercury White 版本使用 1920 x 1080 解析度 IPS 面板,型號為 Sharp LQ133M1JW41,表面採用 AG 抗反光處理,色域達 100% sRGB,Razer 表示這片面板出廠時經過個別校色。
透過 ColorMunki Design 光譜儀實測,最高亮度可達 632nits,最大對比來到 1504.7:1,戶外強烈日光觀賞沒有太大問題。於 120nits 亮度校色時,白點是相當不錯的 6497K(0.3128,0.3292),但 R、B 2 點略有偏移,以至於色域為 94.9% sRGB。
(下一頁:拆機看內部)
僅支援 M.2 升級
使用星型螺絲起子 T5 卸下筆電底部 10 顆螺絲,便可移除 Razer Blade Stealth 13”(Late 2019) Mercury White 的 D 殼。內部可供升級的零組件僅有 M.2 插槽,M.2 2280 M key 支援 PCIe 3.0 x4 或是 SATA 6Gb/s,官方預載 LITE-ON CA3 256GB M.2 NVMe SSD。一旁的 Intel Wi-Fi 6 AX201 無線網路卡採用可以更換的 M.2 2230 E key 形式,透過 CNVio2 介面與晶片組連接,該插槽也能夠安裝一般 PCIe x1 介面卡。
雙風扇、雙熱導管
Mercury White 版本不具備 GeForce GTX 1650 Max-Q 獨立顯示卡,因此可以觀察到內部電路版有關零組件均為空焊狀態,包含 GPU、顯示記憶體、供電轉換線路……等。散熱器移除原本負責顯示晶片 1 條 6mm 熱導管,其餘橫跨 CPU 與 GPU 的 8mm 熱導管、僅負責 CPU 的 6mm 熱導管,以及雙風扇、雙散熱片設計均獲得保留,將 Core i7-1065G7 的 TDP 設定提升至 25W 也綽綽有餘。
卸除散熱系統,即可見到 Core i7-1065G7 處理器封裝真身,其中較大的晶粒為處理器本體,較小的晶粒為其搭配的晶片組。處理器封裝四周安排 4 個 LPDDR4X-4266 記憶體封裝,為 Samsung K4UBE3D4AA-MGCL 32Gb,受到處理器記憶體控制器的限制,最高僅運作於 LPDDR4X-3733。
1.36 公斤級效能
對於 Blade Stealth 13”(Late 2019) GTX 版本而言,1.42kg(1080p 解析度面板)或是 1.48kg(4K 解析度觸控面板)遊戲筆電並不重,體積甚至堪稱輕薄,不過當 Mercury White 版本移除 GeForce GTX 1650 Max-Q 獨立顯示卡之後,重量仍具有 1.36kg,就顯得有些過重。
1.36kg 當然也不全然都是肥肉,其中包含能夠間接散熱的鋁合金機身,以及較大、效能較高的散熱系統。如下圖所示,Blade Stealth 13”(Late 2019)Mercury White 於室溫 24℃ 環境,Windows 10 桌面待機溫度僅有 28℃,AIDA64 FPU 燒機僅有 63℃(CPU 時脈達 2.3GHz),AIDA64 FPU+GPU 燒機則是 56℃(CPU 時脈為 1.6GHz、GPU 時脈為 950MHz),若是之後 Intel Extreme Tuning Utility 支援 Ice Lake 世代,應該能夠再榨出一些運算效能。
這台筆電標配 256GB M.2 NVMe SSD,扣掉預載 Windows 10 Home 64bit 以及還原空間,剩餘空間並不充裕,幸好 Razer 選擇使用 LITE-ON CA3 系列,搭載 Marvell 88SS1093 控制晶片、獨立緩衝快取 DRAM、KIOXIA 原廠封裝快閃記憶體,即便在一半空間存有資料的情況,也有不錯的表現。
筆記型電腦的電池續航力,同樣也令人關心,在此透過 PCMark 10 Battery 項目進行測試,測試條件為開啟 Wi-Fi 無線網路連線、關閉藍牙訊號、螢幕面板亮度調整為 120nits。電池電力剩餘 5% 進入休眠模式之前,Modern Office 具備 10 小時 45 分鐘續航力,Gaming 則為 2 小時 19 分。
(下一頁:Iris Plus 遇見 Iris Plus)
i7-1065G7、i7-8559U 雙雄對決
Intel 處理器內建顯示繪圖採用 Iris Plus 等級產品並不多,筆者手邊剛好有 NUC8i7BEH 準系統,內建 Core i7-8559U 搭載 Iris Plus Graphics 655(封裝整合 128MB eDRAM),正好可以和 Core i7-1065G7 的 Iris Plus Graphocs 相互比較。
處理器部分,雙方均為四核心八執行緒,但須注意製程、微架構、TDP 設定不同,Core i7-8559U 採用 14nm 製程、Coffee Lake 微架構、TDP 28W,基礎頻率達 2.7GHz;相較之下 Core i7-1065G7 採用 10nm 製程、Sunny Cove 微架構、TDP 調高至 25W,基礎頻率僅有 1.5GHz,卻支援 AVX-512 指令集。
讓我們先來比較一下 CPU 核心的效能差異,由 SiSoftware Sandra 20/20 測試軟體可以得知,Core i7-1065G7 相對 Core i7-8559U 贏多輸少,贏的是能夠從 AVX-512 指令集獲利的測試項目,如影像處理降噪項目增加幅度超過 160%!但較低的基礎頻率於財務分析項目不吃香。
Core i7-1065G7 於 x264 和 x265 影片壓縮測試,以落後 7%~8% 的成績緊追 Core i7-8559U,至於 3D 渲染繪圖,Cinebench R20 採用 Intel Embree 而支援 AVX-512,因此 Core i7-1065G7 單執行緒、多執行緒分別勝出 9.32% 和 0.36%,其餘測試軟體則略有落後。
Core i7-1065G7 內建 Iris Plus Graphics 3D 繪圖,為 Gen11 世代 GT2 等級,內含 64 個 EU/512 個 SP,最高運作頻率達 1.1GHz。Core i7-8559U 則內建 Iris Plus Graphics 655,為 Gen9 世代 GT3e 等級,內含 48 個 EU/384 個 SP,最高運作頻率為 1.2GHz。
3DMark 從 Sky Diver 到 Time Spy,也都是 Core i7-1065G7 的 Iris Plus Graphics 獲得較高的分數,最大差距出現於 Fire Strike 繪圖子項目,可達 33.9%,其餘最低相差 21% 以上。VRMark 同樣由 Core i7-1065G7 的 Iris Plus Graphics 取勝,只是最輕量級的 Orange Room 僅有 34.19FPS 表現。
遊戲測試效能,在此選用 720p 解析度搭配最低畫質設定,Core i7-1065G7 的 Iris Plus Graphics 於多個遊戲均有接近 30FPS 或是 30FPS 以上的表現,突破最低順暢遊玩的門檻,而 Core i7-8559U 的 Iris Plus Graphics 則可達 20FPS 以上。
綜合測試 PCMark 10 Extended 做為測試總結,Razer Blade Stealth 13”(Late 2019) Mercury White 獲得 3811 分,NUC8I7BEH 搭配文末測試平台零組件,獲得 3557 分,其中前者於 Essentials、Productivity、Gaming 表現較佳,NUC8I7BEH 則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子項目分數較高。
Ice Lake 或是 Comet Lake?
目前 Intel 第十代 Core 行動版處理器共推出 2 款代號產品,其中之一為本文撰寫的 Ice Lake,另外則是延續 Coffee Lake 微架構的 Comet Lake。Ice Lake 擁有 AVX-512、VNNI、Iris Plus Graphics 等優勢,Comet Lake 則擁有核心/執行緒優勢,Core i7 等級擁有六核心十二執行緒。
換言之,若是使用者執行程式可從 AVX-512、VNNI 指令集當中受益,或是需要較為強力的 3D 繪圖性能,則應選擇第十代 Core 行動處理器當中的 Ice Lake,處理器型號特徵為包含 G 字樣,更別忘了該系列尚有 TDP 達 28W 的 Core i7-1068G7;若是使用者需要多核心、多執行緒平行處理能力,或是打算購入 Muscle Book 直接攻頂獨立顯示卡遊戲筆電,則應選擇 Comet Lake,處理器型號特徵為 10 開頭的 5 位數字。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產品資訊
Razer Blade Stealth 13”(Late 2019) Mercury White
延伸閱讀
測試平台
- NUC
- 準系統:NUC8I7BEH
- 記憶體:Micron Ballistix Sport LT DDR4-2666 SODIMM 8GB x 2 @DDR4-2400
- 系統碟:Apacer AS2280P4 240GB
- 資料碟:Micron Crucial MX500 1TB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909
- Core i7-8559U顯示驅動程式:26.20.100.7870
- Razer Blade Stealth 13”(Late 2019) Mercury White
- Core i7-1065G7顯示驅動程式:26.20.100.7463
你知道 PCADV 電腦王也有 Telegram 頻道嗎?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