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電腦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900

液態金屬散熱膏誰最強?最好?最推薦?5+1 款產品集體評測、原理懶人包一網打盡

$
0
0
「一般散熱膏添加金屬微粒提升熱傳導係數,那麼散熱膏全部都是金屬該有多好!」自從 Intel Haswell 世代產品帶起開蓋上液金的風潮,液態金屬散熱膏(導熱膏)至今已蓬勃發展,PCADV 電腦王這篇除了產品比較測試,更有原因與原理的深入探討,突破都市傳說迷思。

流動性、熱導率

高效能晶片通常也會伴隨著廢熱,若是此廢熱無法依靠晶片封裝與電路板自然散發至空氣之中,我們就會替這個晶片加裝散熱片,加大與空氣接觸的面積。若是加大面積仍無法應付接連產生的廢熱,則可加上風扇加強空氣對流。無論是一般的氣冷/空冷散熱器,或者是水冷散熱器,都脫離不了這基本原理。

由於晶片與散熱器相互接觸的介面並不完美,導致廢熱並無法很好地傳遞,因此多數時候均會塗佈稱之為散熱膏(導熱膏)的熱介面材料。一般而言,散熱膏主要成分為矽油和氧化矽的混合體,也就是大家經常看到俗又大碗的白色散熱膏。若要加強熱傳導效率,可於散熱膏混入其它磨成粉末狀的材質,如銅、銀、金、鑽石、石墨……等。

一般散熱膏成分為矽油和氧化矽,因此外觀呈現白色,若是加入其它金屬氧化物加強熱導率,則大多呈現灰黑色。

若想將熱傳導率最大化,那是不是將散熱膏當中的金屬成分最大化即可?金屬成分最大化的情況,就是內容物百分百由金屬組成;金屬成分最大化,需要解決的問題即為易用性,絕大多數金屬於常溫呈現固態,少數金屬或合金於常溫下為液態,這些材質才適合交由消費者於實際應用時塗抹。

液態金屬≠液態金屬

許多人對於液態金屬的印象,除了俗稱水銀的汞以外,應該都是從乳摸傳得沸沸揚揚的 iPhone 外殼而來,這個都市傳說結果僅有於 SIM 退卡針使用。在正式進入本篇主題之前,有必要先釐清坊間這個「液態金屬」是什麼東西?以免和本篇主題傻傻混在一起,總是搞不清楚。

一般所謂的「液態金屬」,指的是在室溫或是接近室溫呈現液態的金屬,如汞(熔點−38.83°C)、銫(熔點 28.44°C)、鎵(29.76℃)、銣(39.31℃)等,iPhone 包裝附贈的 SIM 退卡針拿在手中顯然不會熔化,那為什麼可以稱之為「液態金屬」?這得要從該金屬合金的製備法說起。

多數金屬或是合金需要加熱至熔融狀態,或是加熱至接近熔融的溫度,才方便於製造過程塑型,冷卻定型後方便使用。一般製程的冷卻時間較長,金屬原子緩慢降溫時內部會逐漸形成晶格固定下來,但原子與原子之間形成晶格同時於多處發生,因此金屬緩慢冷卻後,內部晶格方向並不一致。冷卻速度越快,金屬內部晶格越小,具有較佳的剛性、較低的延展性;冷卻速度越慢,內部晶格越大、具有較低的剛性、較高的延展性。

金屬緩慢冷卻過程中,於內部多處同時形成晶格,晶格的大小可以影響該金屬冷卻後的性質。

了解金屬、合金內部具有晶格狀態特性後,讓我們把焦點移回 iPhone 的 SIM 退卡針,該退卡針採用特殊的合金配方(以鋯為基礎),使其內部更不易形成晶格結構,稱之為 amorphous 非晶質,因此具有比鈦更為堅硬的特質。

發明該合金成分比例的機構為加州理工學院,而後組成 Liquidmetal Technologies 公司,該合金則被稱為 Vitreloy,因此 Liquidmetal Technologies 所製造的金屬在常溫下並不是液態,Liquidmetal 僅作為行銷名詞之用,雖然中文都稱之為液態金屬,但跟本篇所要探討的東西完全不同。

汞、銫、鎵、銣選誰好?

說到室溫下為液態的金屬,多數人的第一個想法均為俗稱「水銀」的汞,不過汞對於生物而言具有毒性,將其密封於玻璃管的水銀溫度計已甚少使用,更別說是可能直接接觸到人體的散熱膏,因此汞雖然符合作為散熱膏的要件,卻因為其毒性而被排除在外。

如上所言除了汞之外,鹼金屬的熔點通常較低,例如銫、鎵、銣等 3 種金屬為潛力股,熔點分別為 28.44°C、29.76℃、39.31℃(鍅的熔點為 24℃,但是半衰期只有 22 分鐘,放射性極高!)。首先評估各金屬的毒性,銫對生物具有少量的毒性,銣雖然會被生物吸收,但並沒有明確的利用機制;安全性反而是銫與銣實際應用最大的缺陷,這 2 種金屬活性相當好,暴露在空氣中容易氧化,銫甚至能夠自燃,因此僅剩下對生物沒有毒性、使用上也較為安全的鎵。

由於鎵合金熔點可低至 10℃ 以下,使用上也比較安全,成為市面多數液態金屬散熱膏的首選。

鎵的熔點為 29.76℃,若要作為散熱膏使用則略高,總不能在夏天組裝電腦,冬天放假半年吃自己(又不是薑母鴨),幸好已知鎵與其它許多種金屬的合金能夠降低熔點(常見的材質為銦、錫),熔點也可以經過調整合金配方比例微調,於是乎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液態金屬散熱膏,幾乎都是採用以鎵為基底的合金成分。

不同比例的鎵合金熔點列表。

Intel 成液態金屬散熱膏推手

鎵合金熔點比室溫 25℃ 還要低的特性,並不是這幾年才被世人所發現,市場上卻是近期才由多家廠商推出液態金屬散熱膏,箇中原因得拜 Intel 之賜。Intel 於 Haswell 微架構世代桌上型處理器,處理器封裝內部晶粒與 IHS(Integrated Heat Spreader)接觸的 TIM(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熱介面材料,過往使用低溫焊錫,該世代卻使用一般的矽基散熱膏。

目前 AMD 和 Intel 於中、低價位產品,處理器封裝內部晶粒與 IHS 金屬上蓋均有使用矽基散熱膏。

雖然說 Haswell 世代產品的發熱量,封裝內部熱介面材料變更為矽基散熱膏也足以應付,但消費市場仍有 K 版超頻、S 版被動散熱的需求,遑論 TDP 不變的情況之下,製程微縮發熱密度更集中。有需求就有供給,加上一般消費者不容易控制低溫焊錫所需環境,遂以鎵合金液態金屬散熱膏替代之,也開啟了「開蓋上液金」的風潮。

豬怕肥、鋁怕鎵

液態金屬散熱膏優點多多,不僅熱傳導係數更高,同時保有矽基散熱膏室溫即可塗抹施作的優點,對於生物也沒有什麼毒性(接觸皮膚時會變黑,請以清水沖洗即可),但總該有些缺點,否則消費市場早就被液態金屬散熱膏所佔據,矽基散熱膏早該洗洗睡下架去。

液態金屬散熱膏顯而易見的缺點,即是金屬本身的導電性,一旦洩漏至電路板,甚至比水冷系統漏水更為致命。實務建議做法為確實塗抹,使用棉花棒推開液態金屬散熱膏,直到完整覆蓋整個晶片,而非傳統矽基散熱膏的中央一粒米法則。液態金屬散熱膏塗抹完畢之後,最好同時於晶片四周塗抹 1 圈矽基散熱膏,作為液態金屬不幸外洩時的第一道防火牆。

由於液態金屬散熱膏具備導電性,建議於塗抹施作區域外圍再加上 1 圈矽基散熱膏,避免液態金屬外溢碰觸到電路板裸露的接點。

另外一個缺點則是與液態金屬的特性有關,當液態鎵碰觸到固態鋁時,會引起鋁的脆化現象,從外部施加應力時,鋁金屬便會粉碎,而非一般可以觀察到的形變。目前這種現象尚未出現經過證實的學說,但綜合多數科學家的看法,大多認為液態金屬與固態金屬互溶的過程當中,破壞原本固態金屬原子與原子間的應力,讓固態金屬失去原本的延展性,一捏就碎。

鋁與鎵互溶時,可以觀察到相當明顯的脆化現象,因此建議玩家至少要選擇銅底散熱器;但由於含量 99.9% 以上的金屬銅相當軟,可能無法長期應付散熱器扣具壓力而變形,因此散熱器銅底大多為銅的合金,倘若此合金製備過程不完善,內部合金比例不太均勻,碰到液態金屬散熱膏也有機會觀察到一個個小圓洞侵蝕。最為保險的方法,在玩家選擇銅底散熱器的同時,銅底區域最好另行鍍鎳或是其它金屬保護層。

除了液態金屬散熱膏,部分廠商也會調整合金材質,推出在室溫下呈現固態的散熱膏「片」,安裝後須燒機至一定溫度才會熔化。由於不含鎵,因此也可以使用在鋁散熱器。

 

(下一頁:5+1 款液態金屬散熱膏介紹)

5+1 款散熱膏齊聚

PCADV 電腦王編輯部在過去 1 年當中,透過一些管道取得 5+1 款液態金屬散熱膏,其中包含與開蓋風潮一同竄起的老先覺 Coollaboratory Liquid Ultra、經常在德國超頻玩家 Der8auer 影片當中出現的 Thermal Grizzly Conductonaut,玩家之間暱稱暴力熊,以及近期加入的台灣廠商 Thermalright Sliver King。

除了上述能夠在台灣通路買得到的產品,這次也從中國淘寶買來 2 款,其一為 Ausbond A8 液態金屬散熱膏,另一款為 SuperMetal。原先預計將淘寶所見的液態金屬散熱膏全部購置,但官方禁運政策的解讀見仁見智,範圍很寬,部分產品可以寄送,部分款式卻被擋了下來,沒有辦法參與測試實屬遺憾。

液態金屬散熱膏要價不菲,1g、1ml 換算下來通常是新台幣數百元不等,但說破了其實就是鎵銦錫合金,各廠商再依據熱傳導性、塗抹便利性、熔點微調配方,因此筆者這次也直接購入不以散熱膏為宣傳主軸的鎵 75.5%+銦 24.5%合金(重量比),熔點約為 16℃,作為另類的選擇、比較。

Ausbond A8 液態金屬導熱膏

液態金屬散熱膏誰最強?最好?最推薦?5+1 款產品集體評測、原理懶人包一網打盡

  • 容量:0.3ml
  • 比重:7g/cm3
  • 熱傳導係數:>128W/mK
  • 工作溫度:-50℃~600℃

首先是來自中國廠商 Ausbond 奧斯邦 A8 液態金屬導熱膏,該公司主要生產產品以膠體為主。A8 液態金屬導熱膏包裝內容算是較為用心的廠商之一,除了容量 0.3ml 的液態金屬散熱膏,另外還附贈 1 條負責防止液態金屬外露的矽基散熱膏。

包裝內部塗抹工具也附贈 2 種,1 種為經常能夠看見的小型刮刀,另外一種則是用來突破液態金屬表面張力的小刷子。淘寶網的販售價格為人民幣 58.6 元,折合新台幣約為 252 元,1ml 售價約為 840 元。(匯率以 4.3 計,以下皆同)

除了液態金屬散熱膏本體之外,包裝另外還附贈 1 條負責防漏的矽基散熱膏。

塗抹工具附贈 2 種,分別為小型刮刀和小型刷子。

Coollaboratory Liquid Ultra

液態金屬散熱膏誰最強?最好?最推薦?5+1 款產品集體評測、原理懶人包一網打盡

  • 容量:0.2ml
  • 比重:6.85g/cm3
  • 熱傳導係數:38W/mK
  • 工作溫度:未標示(熔點 8℃)

跟上開蓋風潮的玩家,一定都聽過 Coollaboratory 這個牌子,記不住英文廠商名的人,也都會認得這個淺藍色包裝,因為這是當是市面上唯一一家推出液態金屬散熱膏的廠商。目前 Coollaboratory 共推出 Liquid Pro、Liquid Ultra、Liquid Extreme 3 種產品,熱傳導係數分別為 79WmK、38W/mK、41W/mK,但可能是塗抹容易度的關係,台灣市場比較容易買到 Liquid Ultra,價格大約是新台幣 450 元,1ml 為 2,250 元。

Coollaboratory 推出之時亦提供安全性報告,報告中指出該 Liquid Ultra 主要成分為鎵、銦,以及少部分的銠、銀、鋅、錫、鉍等元素。頗為特別的是,包裝附屬產品除了清潔棉片以及塗抹用小刷子,另外還有片菜瓜布,讓該散熱膏於金屬表面結晶時,有個移除的工具。

Liquid Ultra 包裝含有清潔用棉片與小刷子。

包裝內還有片菜瓜布,當液態金屬散熱膏於塗抹表面結晶時,作為移除工具之用。

SuperMetal

液態金屬散熱膏誰最強?最好?最推薦?5+1 款產品集體評測、原理懶人包一網打盡

  • 容量:0.5ml
  • 比重:未標示
  • 熱傳導係數:未標示
  • 工作溫度:未標示

這款 SuperMetal 液態金屬散熱膏有著精品級的包裝,一條針筒放置於紙盒中央,外部使用 1 張貼紙標示該產品於美國設計,並申請專利中,只是當筆者收到產品之後,淘寶賣場隨之關閉,其餘店家似乎也沒有販售,推測可能是賣家自行向工廠訂製,一定數量賣完即收。

與 SuperMetal 一同寄送的配件包括 1 個清潔棉片、塗抹棒,以及 1 罐容量不少的華能智研 HY510 矽基散熱膏,塗抹 Ryzen Threadripper 十次以上也沒問題。SuperMetal 液態金屬散熱膏容量也大方給,人民幣 65 元可以買到 0.5ml,折合新台幣約為 280 元,1ml 只需 560 元。

SuperMetal 配件以額外包裝的形式配送,包含 1 罐容量不少的華能智研 HY510 矽基散熱膏。

Thermal Grizzly Conductonaut

液態金屬散熱膏誰最強?最好?最推薦?5+1 款產品集體評測、原理懶人包一網打盡

  • 重量:1g
  • 比重:6.24g/cm3
  • 熱傳導係數:73W/mK
  • 工作溫度:10℃~140℃

德國知名超頻玩家 Der8auer 在自己的處理器開蓋影片當中,經常使用 Thermal Grizzly Conductonaut 液態金屬散熱膏,因此 Conductonaut 也開始變得家喻戶曉。不過暴力熊價格部份就不是這麼親民,1g 包裝要價新台幣約 550 元,換算後大約只有 0.16ml,1ml 價格高達 3,438 元!

配件隨著高昂價格也隨之豐富起來,清潔棉片和塗抹用黑色棉花棒均附上 2 組,Conductonaut 液態金屬散熱膏針頭也有 2 種,其一為塑膠尖頭,其一為金屬尖頭,後者更容易掌握擠出量不至於浪費。

Conductonaut 液態金屬散熱膏清潔棉片和棉花棒均附上 2 組,另外還有請勿使用於鋁製散熱器的警告文宣。

針筒擠出頭附上 2 種,分別採用塑膠與金屬製作而成,後者更容易控制擠出量。

Thermalright Silver King

液態金屬散熱膏誰最強?最好?最推薦?5+1 款產品集體評測、原理懶人包一網打盡

  • 重量:1g
  • 比重:6.77 g/cm3
  • 熱傳導係數:79W/mK
  • 工作溫度:-3℃~140℃

電腦王編輯部在策畫此一專題測試之時,正好耳聞國內廠商 Thermalright 也會推出 1 款液態金屬散熱膏,於是也把這款 Silver King 產品納入評測之中。台灣市場 Silver King 售價約為新台幣 280 元,容量約為 0.148ml,1ml 售價約為 1,895 元,其實也不算太便宜。

由於是後起之秀,包裝內容物融合前輩們的優勢,提供 1 個清潔棉片、2 支棉花棒、1 支小刷子、1 個金屬擠出頭。較為特別的是,官方宣傳品特地指出此款液態金屬散熱膏適合銅鍍鎳散熱器底座,可能針對此一材質略為調整合金比例。

Silver King 配件融合前輩們的優點,附贈 1 個清潔棉片、2 支棉花棒、1 支小刷子、1 個金屬擠出頭。

Ga 75.5+In 24.5 合金

液態金屬散熱膏誰最強?最好?最推薦?5+1 款產品集體評測、原理懶人包一網打盡

  • 重量:10g
  • 比重:6.35 g/cm3
  • 熱傳導係數:20W/mK
  • 工作溫度:16℃ 以上

由於液態金屬散熱膏的主成分為鎵、銦、錫,筆者在好奇心驅使之下,另外購買鎵、銦比例為 75.5%、24.5%的液態合金,加入這次的比較測試行列。之所以選擇這個比例,主要考量到鎵銦錫合金的熱導率與熔點,鎵比例越高熔點越高,接近 30℃ 的熔點不適合台灣地區冬天施作,銦、錫比例越高熔點越低,但合金熱傳導係數也會跟著降低。

由於這款液態合金直接由工廠出貨,不以散熱膏為市場宣傳術語,10g 售價只需要人民幣 35 元,約為新台幣 151 元,1ml 售價不到 100 元相當便宜。至於導熱能力與其它廠牌液態金屬散熱膏特調配方的比較,就請讀者移往下一頁一探究竟。

筆者購買的 Ga 75.5+In 24.5 合金比較偏向科學玩具用途,賣家另外附贈 1 個針頭和數字 4 模具,將此合金注入模具放置於冰箱即可成型,放諸室溫一陣子又可回復至液態。

 

(下一頁:搭配 AMD Ryzen 7 3800X 與 Intel Core i9-10980XE 測試)

實驗設計也是學問

液態金屬散熱膏集體測試,筆者於多年前就想測試一番,但礙於 Intel 高階處理器內部熱界面材料仍為矽基散熱膏,僅於 IHS 與散熱器底座之間塗抹液態金屬散熱膏沒有太大的意義;若要開蓋將熱界面材料替換成液態金屬,那麼每測試一款產品,就要連帶更換處理器封裝內部以及 IHS 金屬上蓋與散熱器底座之間 2 個區域,工序繁複,更怕測試中途換裝多次讓處理器駕鶴歸西。

Intel 主流市場處理器直到 Core i9-9900K、Core i9-9900KS 又再度將封裝內部熱介面材料,換為低溫焊錫。此時為了與 AMD 產品拚搏,時脈設定得相當高,AVX2 指令集燒機測試經常可以突破 100℃,觸發 T state 反而不容易觀察各款液態散熱膏之間的差異。

Intel 於去年年底推出 Core i9-10000X 系列 HEDT 平台處理器,封裝內部使用低溫焊錫作為熱介面材料,AVX-512 指令集燒機時也不會過熱,於是乎 Intel 陣營代表就由 Core i9-10980XE 出任。

AMD 推選測試代表的方式較為簡單,Ryzen 系列處理器從第一代開始即使用低溫焊錫,作為封裝內部與 IHS 的熱介面材料(G 系列部分型號例外)。近期發售的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系列處理器,經過一番測試,可以發現 Ryzen 7 3800X AVX2 指令集燒機溫度比起 Ryzen 9 3900X/3950X 更高一些,但還不到觸發 T state 的程度,因此就由 Ryzen 7 3800X 做為測試代表。

液態金屬散熱膏的塗抹方式,筆者分別塗抹於處理器 IHS 金屬上蓋與散熱器底座;由於測試平台均平放於桌面,四周沒有另外塗上矽基散熱膏,而是退縮塗佈範圍騰出緩衝區讓液態金屬溢流。更換不同款式測試時,使用酒精清潔棉片將前一款產品拭除。

散熱器搭配環節,AMD 平台選用 MSI Core FORZR L 空冷/風冷散熱器,Intel 平台則是使用 Asus ROG RYUJIN 240 一體式水冷。為了避免主機板風扇溫控機制增加變因,上述散熱器風扇、幫浦均設定為 100% 轉速。

AMD Ryzen 7 3800X 搭配風扇全速運轉的 Core FORZR L 散熱器,分別使用 5+1 款液態金屬散熱膏的 AIDA64 FPU 燒機結果。(室溫 22℃)

除了 Ausbond A8 液態金屬導熱膏這款產品以外,其餘 4+1 款液態金屬散熱膏表現相當接近,各款差異僅有 1~2℃ 的空間。綜合 4+1 款 Windows 10 桌面待機與 AIDA64 FPU 10 分鐘燒機數據,Thermalright Silver King 於桌面待機時僅有 29℃(室溫 22℃),在 AMD 平台先行取得優勢。

Intel Core i9-10980XE 搭配幫浦、風扇全速運轉的 ROG RYUJIN 240 一體式水冷,分別使用 5+1 款液態金屬散熱膏的 AIDA64 FPU 燒機結果。(室溫 21℃)

將鏡頭拉往 Intel 平台,由於 HEDT 平台處理器晶粒、封裝較大,5+1 款產品差異也稍微拉大一些。各款 Windows 10 桌面待機表現相差無幾,Coollaboratory Liquid Ultra AIDA64 FPU 10 分鐘燒機數據稍高來到 55℃,Ausbond A8 液態金屬導熱膏則還在一旁劃圈圈,燒機溫度為高得多的 66℃。給予 Ausbond A8 第二次機會,重新塗抹後表現仍相當一致,在此可以確定這款產品於 Intel 平台表現同樣不佳。

SuperMetal、Thermal Grizzly Conductonaut、Thermalright Silver King、Ga 75.5+In 24.5 合金這 3+1 款液態金屬散熱膏,於 Intel 平台表現差異相當少,可以視為同一效能區間產品,Thermalright Silver King 在此以燒機溫度 52℃,對比其它產品降低 1℃,繼續拔得頭籌。

慎選液態金屬散熱膏

「江湖一點絕,說破不值錢!」藉由本文的詳細說明與實際測試比較,讓各位電腦王讀者理解,液態金屬散熱膏其實並不是紫裝+100 神奇的東西,合金主要成分多為鎵、銦、錫,並依據各家廠商智慧再調整比例。

譬如 Coollaboratory Liquid Ultra 添加許多額外的金屬粒子,能夠大幅度降低液態金屬的表面張力,讓該產品略為呈現膏狀、泥狀,即便在 5+1 款產品測試表現非首位,卻十分容易塗抹,與大部分玩家習慣的矽基散熱膏差不多,相當建議初心者購買,其餘產品的表面張力則有可能讓你塗到懷疑人生。

對於熟練的重度玩家而言,使用液態金屬散熱膏就是追求極致導熱表現,Thermalright Silver King 無愧於「銀王」產品名稱,於 AMD 平台、Intel 平台均以些微差距勝過其它產品,1g 售價為新台幣 280 元,1ml 單位售價也低於 Coollaboratory Liquid Ultra 和 Thermal Grizzly Conductonaut,在此獲得編輯推薦。

Thermalright Silver King 液態金屬散熱膏以優秀的效能表現、合理的產品售價,於 5+1 款產品當中獲得編輯推薦。

令人訝異的是,Ga 75.5+In 24.5 合金表現能夠擠進前段班,1ml 單位售價單位售價也不到新台幣 100 元,相當適合好人大量業務使用,若是有公司願意於一般通路上市,或許能夠如同 Y-500 矽基散熱膏的便宜大碗形象,成為每位 DIY 玩家的必備良藥。

最後筆者需再一次提醒,液態金屬散熱膏具有導電性,塗抹時請特別注意作好防護,施作四周另行塗上矽基散熱膏防止溢流。若是塗佈區域四周具有金屬焊點或是電子零件(如裸晶封裝四周經常安排陶瓷基層電容),也可以塗上保護漆進行絕緣,透明指甲油是個不錯的選項(別被女友發現特殊色指甲油怎麼少了一點……)

 

延伸閱讀

測試平台

  • AMD
  • 處理器:AMD Ryzen 7 3800X
  • 散熱器:MSI Core FORZR L
  • 主機板:GIGABYTE X570 AORUS Master
  • 記憶體:Micron Ballistix Elite DDR4-4000 8GB x 2 @DDR4-3200
  •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2080 Ti Founders Edition
  • 系統碟:GIGABYTE AORUS NVMe Gen4 SSD 2T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1000W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909
  • Intel
  • 處理器:Intel Core i9-10980XE
  • 散熱器:Asus ROG RYUJIN 240
  • 主機板:Asus Prime X299 Edition 30
  • 記憶體:Kingston HyperX Fury RGB DDR4-3466 8GB x 4 @DDR4-2933
  •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2080 Ti Founders Edition
  • 系統碟:Plextor M9Pe(G) 512G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1000W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909

你知道電腦王也有 Telegram 頻道嗎?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900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