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Zen 2 微架構產品線
AMD Zen 2 微架構產品,陸續推出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系列、第二代 EPYC 伺服器系列、HEDT 平台 Ryzen Threadripper 系列、Ryzen 4000 行動版系列之後,看似差不多告一段落,但其實 Ryzen 5 3400G 和 Ryzen 3 3200G 這 2 款包含 Radeon Vega 內建顯示的產品,採用前一世代 Zen+ 微架構。
可能是為了完善 Zen 2 微架構產品線,也可能是盡量利用 TSMC 7nm 產線,更重要的是即將面對 Intel 第十代 Core 系列處理器 F 版大舉進攻,AMD 於近期填補 Ryzen 3 系列產品缺憾,於 Ryzen 3 3200G 上、下加入 Ryzen 3 3300X 與 Ryzen 3 3100,採用最新的 Zen 2 微架構 TSMC 製程,且不包含內建顯示功能。
Ryzen 3 3300X 和 Ryzen 3 3100 均為實體四核心八執行緒,基礎時脈分別為 3.7GHz 和 3.6GHz,自動超頻時脈為 4.2GHz 和 4.0GHz,L3 快取均為 16MB。不過可能是為了拉開這 2 款產品的效能差距,並盡量利用產線產能,Ryzen 3 3300X 四核心均位於同一 CCD 當中同一 CCX,Ryzen 3 3100 四核心則是分成 2+2,分屬同一 CCD 內部 2 個 CCX。
眾所皆知,AMD 採用 Infinity Fabric 銜接處理器內部各個功能區塊,CCX 和 CCX 之間也不例外,因此 Ryzen 3 3100 內部分屬不同 CCX 核心若要相互溝通時,將比 Ryzen 3 3300X 多出 1 個層級的延遲。不過這 2 款處理器依舊維持 AMD 產品開放調整倍頻的策略,未來也可搭配中階 B450 主機板。
這 2 款產品除了核心設計有所差異,IO 部分並未縮減,同樣支援 PCIe 4.0,16 條通道可供獨立顯示卡使用,4 條則可支援 M.2 SSD,或是改成 2 埠 SATA 6 Gb/s,記憶體支援 JEDEC DDR4-3200 雙通道,亦可從處理器接出最多 4 條 USB 3.2 Gen 2。Ryzen 3 3300X 和 Ryzen 3 3100 內部仍舊使用低溫焊錫填補 IHS 與晶粒之間的空隙,導熱效果比起矽基散熱膏更好。
B550 稍後推出
Ryzen 3 3300X 建議售價為美金 120 元,Ryzen 3 3100 建議售價為美金 99 元,均屬入門款產品,若要以這 2 款產品搭配 X570 晶片組主機板,頗有大砲打小鳥之感。風中傳聞許久的 B550 晶片組,終於和這 2 款產品一同解禁,預計於 6 月推出。B550 晶片組本質上並不支援 PCIe 4.0,只是透過世代換新,連帶更動主機板用料與設計,使其能夠支援處理器 PCIe 4.0 與 USB 3.2 Gen 2。
B550 晶片組主機板尚有個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僅支援 Ryzen 3000 系列(不含內建顯示版本)以及即將推出的 Zen 3 微架構處理器,箇中原因不外乎中、低階主機板受限成本,不會使用採用容量較大 UEFI BIOS 快閃記憶體,致使能夠容納的微碼有限,因此 B550 主機板不會提供 Ryzen 2000、Ryzen 1000 系列的向後相容性。
Wraith Stealth 散熱器
Ryzen 3 3300X 和 Ryzen 3 3100 市售盒裝版本附屬 1 個 Wraith Stealth 散熱器,TDP 解熱標準正好是 65W。於室溫 25℃ 進行燒機測試,Wraith Stealth 可以滿足 Ryzen 3 3100 散熱需求,AIDA64 FPU 燒機 10 分鐘最高僅為 80℃。
Ryzen 3 3300X 則稍微捉襟見肘,無論是 AIDA64 FPU 或是 Blender Benchmark 均可達 95℃,致使自動超頻時脈無法突破 4GHz,此時約為 3980MHz。考量 Ryzen 3 3300X 產品定位,筆者建議最好能夠搭配 1 款千元等級以內的空冷散熱器,讓 Ryzen 3 3300X 能夠完整發揮效能,甚至還可以小幅度超頻。
微架構 IPC 效能提升
測試環節除了上述 Ryzen 3 3300X 和 Ryzen 3 3100 處理器,筆者另行準備 Ryzen 5 3400G 測試數據,可提供前、後代微架構 Zen+、Zen 2,以及大容量 16MB L3 快取的比較之外,更能夠觀察這些產品在定位上的微妙之處。測試所搭配的主機板均採用 Asus ROG Strix X570-I Gaming,記憶體為 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RGB DDR4-3466 8GB x 2,但因 Zen+ 和 Zen 2 世代記憶體 JEDEC 標準支援度不同,前者手動固定於 DDR4-2933,後者則是 DDR4-3200。
Zen 2 相對於 Zen+ 微架構,IPC 效能提升是必然狀況,這點從上方 CPU-Z 效能比較即可察覺。另一方面,雙方均支援 AVX2 延伸指令集,但實作做法不盡相同,Zen/Zen+ 浮點運算單元寬度僅有 128bit,Zen 2 製程提升至 7nm 容納更多電晶體,浮點運算寬度為完整 256bit,因此遇到相關運算時,Zen 2 架構效能可達 2 倍左右,讀者可以細細品嘗下方 SiSoftware Sandra 20/20 測試結果差異。
7-Zip 壓縮、解壓縮檔案同樣受惠於微架構的進步幅度,Ryzen 3 3300X/3100 均有高出一截的表現,此種狀況同樣發生在影片轉檔、3D 渲染繪圖測試。至此可看出,Ryzen 3 3100 雖然運作時脈相較 Ryzen 5 3400G 為低,微架構的進步使其可以挑戰上位者。
更多讀者關心的是,Ryzen 3 3300X 和 Ryzen 3 3100 搭配顯示卡玩遊戲時,是否能夠展現顯示卡的效能,因此筆者將此部分的測試移動至文章後方完整說明。測試分別搭配 PowerColor Red Dragon RX5500XT 8GB GDDR6 和 Sapphire PULSE RX 5600 XT 6G GDDR6,往上搭配更高階的顯示卡則有頭重腳輕之感。
依 PCMark 10 Extended 分數結構分析,Ryzen 3 3300X/3100 勝過 Ryzen 5 3400G 不是太大的問題,倘若單獨抓出遊戲、繪圖分析,Ryzen 3 3300X/3100 同樣能夠提供相較 Ryzen 5 3400G 更好的效能,而 Ryzen 3 3300X 表現則能夠略高一些。
另一方面,VRMark 和 3DMark 提供不同的場景,採用不同畫面品質與運算複雜度測試顯示卡的運算效果。若是畫面較為簡單,運算壓力不在顯示卡,而是處理器能夠送出多少的繪製指令時,Ryzen 3 3300X 效能提升幅度較為明顯,例如 VRMark 的 Orange Room、3DMark 的 Sky Diver 和 Night Raid。
相反的,若是 3D 場景複雜、運算量較大較高,則壓力回歸至顯示卡身上,Ryzen 3 3300X 和 Ryzen 3 3100 差距並不明顯,但仍舊可以提供相對 Ryzen 5 3400G 高一級的表現。
遊戲部分,筆者選擇畫面較為簡單的 F1 2019 賽車遊戲,以及畫面特效十分複雜的 Metro Exdus「戰慄深隧:流亡」末日生存遊戲進行測試。縱使 Ryzen 3 3300X/3100 都可以提供相對 Ryzen 5 3400G 更好的畫面張數表現,仍舊無法彰顯 Radeon RX 5500 XT 和 Radeon RX 5600 XT 之間的差距,因此建議 Ryzen 3 系列最高搭配 Radeon RX 5500 XT 等級顯示卡即可。
部屬兵力防範進攻
Intel 第十代 Core 系列桌上型處理器即將開賣,AMD 此時考慮到入門市場依靠 Ryzen 5 3400G 和 Ryzen 3 3200G 無法抵禦對手 Core i3 系列等級的攻擊,遂推出以 Zen 2 微架構為基底的 Ryzen 3 3300X 和 Ryzen 3 3100,憑藉較高的 IPC 效能與 16MB L3 大型快取,處理器運算效能甚至把型號定位更高 Ryzen 5 3400G 比下去。
電競遊戲市場雖不乏台幣戰士與 RGB 加成魔法,但也有不少休閒玩家,若要以 Ryzen 5 3400G 和 Ryzen 3 3200G 吃下這個市場,則遊戲畫面解析度須調整至 720p;AMD 推出 Ryzen 3 3300X 和 Ryzen 3 3100 處理器,輕電競玩家便可搭配以往 Radeon RX 500 系列或是現今 RDNA 架構 Radeon RX 5500 XT 顯示卡,於 1080p 解析度享受廝殺快感。
當然,Ryzen 5 3400G 和 Ryzen 3 3200G 的任務尚未結束,這 2 款仍舊是包含內建 3D 繪圖顯示的桌上型處理器當中,3D 效能數一數二的型號,更別提至今仍舊有不少玩家擁抱 Fluid Motion 自組 HTPC,這點可能要等到代號 Renoir 桌上型版本現身,Ryzen 5 3400G 和 Ryzen 3 3200G 才可退休享清福。
產品資訊
延伸閱讀
- Picasso 再次定義內顯效能高度,AMD 第二代 Ryzen 5 3400G 處理器測試
- AMD Next Horizon Gaming Tech Day: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 Zen 2 微架構發威
- AMD Next Horizon Gaming Tech Day:揚眉吐氣 Zen 2 微架構深度解析,同場加映 Matisse 封裝技術
- AMD Ryzen 7 3700X、Ryzen 9 3900X、X570 晶片組主機板實測,Zen 2 微架構的首場戰役
- 嚴選最高基礎時脈晶粒,AMD 第三代八核心十六執行緒 Ryzen 7 3800X 測試與超頻
- AMD Ryzen 9 3950X 處理器散熱與效能評測,AM4 主流平台飆上16 核心
測試平台
- 主機板:Asus ROG Strix X570-I Gaming
- 記憶體:Kingston HyperX Fury RGB DDR4-3466 8GB x 2 @DDR4-2933(Ryzen 5 3400G)/@DDR4-3200(Ryzen 3 3300X/3100)
- 顯示卡:PowerColor Red Dragon RX5500XT 8GB GDDR6、Sapphire PULSE RX 5600 XT 6G GDDR6
- 系統碟:GIGABYTE AORUS NVMe Gen4 SSD 2T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SS-1000XP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909
你知道 PCADV 電腦王也有 Telegram 頻道嗎?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