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安裝作業系統後,我們當然要來用洋垃圾跑一下效能測試囉,看看7年多前的老機器,是否能與當代高階電腦一搏。
洋垃圾戰記全文目錄
雙路處理器、24核、768GB記憶體伺服器抱回家動手拆!洋垃圾戰記(2)
退役的伺服器處理器拔出來再改造,軟體安裝意外順利!洋垃圾戰記(4)
核心數仍大勝
這次測試的主角是2013年上市、採Ivy Bridge EP架構的Intel Xeon E5-2650 v2處理器,並採8核16緒、20MB L3快取記憶體配置,基礎時脈為2.60GHz,最高Turbo時脈可達3.40GHz。由於伺服器能夠安裝2顆處理器,因此總共具有16個處理器核心、32條執行緒。
做為對照組的電腦為筆者目前使用中的主力電腦,處理器為Haswell架構的Intel Xeon E3-1231 v3,雖然只有4核8緒、8MB L3快取記憶,基礎、Turbo時脈可達3.40、3.80GHz,有機會在單核心測試中奪得優勢。由於筆者不方便重灌主力電腦的作業系統,因此僅在關閉所有常駐程式的情況下進行測試,而洋垃圾與主力電腦僅進行1輪測試,直接取測試結果作為成績。
至於額外的效能參考資料,則引用《AMD Ryzen 5000處理器效能實測,最狂遊戲處理器超車Intel成就達成》一文中AMD Ryzen R5 3600XT、Ryzen R9 3900XT、Ryzen R5 5600X、Ryzen R9 5900X、Intel Core i9-10900K等處理器的效能測試數據,相關測試硬體平台與條件請參考該文。
測試平台:
處理器:Intel Xeon E5-2650 v2、Xeon E3-1231 v3
主機板: ProLiant DL380p Gen8、ASRock Fatal1ty Z97 Killer
記憶體:ADATA REG-DDR3-1333 4GBx8、Kingston DDR3-1866 4GBx2 + Patriot DDR3-1600 8GBx2
顯示卡:Matrox G200eh、NVIDIA GeForce RTX 3080 Founder Edition
儲存裝置:Tcell T550 960GB、Intel SSD 760p 512 GB
電源供應器:HP伺服器專用460W電源供應器x2、Corsair RM750x
軟體環境:Windows 10 2004專業版、Windows 10 1909專業版
參賽處理器簡易規格對照表 | ||||||
型號 | 推出年份 | 處理器架構 | 核心/執行緒數 | 基礎/Turbo時脈 | L3快取記憶體容量 | TDP |
Intel Xeon E5-2650 v2 | 2013 | Ivy Bridge EP | 8/16 | 2.6/3.4GHz | 20MB | 95W |
Intel Xeon E3-1231 v3 | 2014 | Haswell | 4/8 | 3.4/3.8GHz | 8MB | 80W |
Intel Core i9-10900K | 2020 | Comet Lake | 10/20 | 3.7/5.3GHz | 20MB | 125W |
AMD Ryzen R5 3600XT | 2020 | Zen 2 | 6/12 | 3.8/4.5GHz | 32MB | 95W |
AMD Ryzen R9 3900XT | 2020 | Zen 2 | 12/24 | 3.8/4.7GHz | 64MB | 105W |
AMD Ryzen R5 5600XT | 2020 | Zen 3 | 6/12 | 3.7/4.6GHz | 32MB | 65W |
AMD Ryzen R9 5900XT | 2020 | Zen 3 | 12/24 | 3.7/4.8GHz | 64MB | 105W |
(下頁開始效能擂台)
歲月不饒人,效能擂台不吃香
整體而言,Xeon E5-2650 v2無論在時脈、IPC(Instructions per cycle,每周期指令)、指令集相容性(僅支援AVX而不支援AVX2)都落後於這次參賽的其他處理器,可以預期在單核效能將敬陪末座。
不過這台洋垃圾透過雙路處理器的方式,拼湊出16個實體核心,則是參賽選手中最高的規格,所以多核心效能表現是否能逆轉勝,才是這場比賽的重點。
在測試項目的挑選上,筆者將專注於處理器的部分,而略過與顯示效能有關的測試,其原因除了可以預期洋垃圾的顯示效能真的跟垃圾一樣之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它甚至無法執行Cinebench R15的OpenGL測試。話說回來看其他對手霸凌僅搭載32MB顯示記憶體的Matrox G200eh顯示卡,好像也沒什麼意義。
效能擂台的精彩賽況,就請各位看倌拖板凳、拿雞排,慢慢觀賞下列的圖表與賽評。
▲透過實際操作錄影可以看到其實2路Xeon E5-2650 v2的實力並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在第2顆處理器的執行緒占用率只有50%左右,導致多核心效能無法完全發揮。
補充資料:NUMA(Non-Uniform Memory Access,非統一記憶體存取架構)節點
簡單地說,NUMA節點就是把SMP(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對稱多處理)的單元細切,每個節點有獨立的記憶體子系統。以本文的洋垃圾為例,單一處理器與其週邊的4組記憶體通道構成1個NUMA節點,而整台伺服器共有2個NUMA節點。
若系統存取的資料為於同一NUMA節點,那麼會因為節點中只有4通道記憶體,而不會有等效8通道的效能。
若存取的資料位於多個不同NUMA,則需要透過QPI等匯流排進行跨處理器資料傳輸,因此還要考慮傳輸耗損與QPI瓶頸,而不會是單純疊加,也無法發揮等效8通道的效能,因此上述記憶體測試成績只能說是「看爽的」,而無法真實反映實際運作情況。
做個簡單的總結,隨著IPC效能與時脈的提升,當代處理器單一核心的效能大約能達到Xeon E5-2650 v2的3倍,因此6核心的處理器就能超越2路Xeon E5-2650 v2共有16核心的表現,若考慮Ryzen R5 5600X的預設TDP只有65W,2路Xeon E5-2650 v2的總合高達190W,當代處理器電力效率也是大幅領先,可真是歲月不饒人,當年叱吒風雲的洋垃圾也要變成貨真價實的垃圾了。
而另一個有趣的題外話,則是可以從這個測試結果看出Intel祖傳工藝的進化,2013年推出的Xeon E5-2650 v2採用22nm節點製程,隨著Intel於2015年的Broadwell微架構進入14nm節點製程後,到2020年推出的Core i9-10900K都是採用「同款但不同師父」的14nm節點製程,隨著設計與電晶體結構的改善,仍能讓Core i9-10900K的單核心效能達到洋垃圾的3倍左右,可見不斷最佳化的祖傳工藝還是有所進步。不過認真地說,Intel在製程工藝上還是有所長進,雖有提升電晶體密度但沒有改變命名方式,所以有點吃了悶虧,詳細解說可以參考筆者先前撰寫的《 半導體製程怎麼命名比較好?Intel:遵照摩爾定律走就對了》一文。
在看完了可能具有一點娛樂性,但沒有什麼實質功用的效能測試後,可以發現洋垃圾雖然有著核心數的優勢,但在整體效能表現上並不吃香,於是筆者最後想到可以「揮霍」多核心數的使用情境……拿來跑Android模擬器。
繼續閱讀 – 退役伺服器處理器改造的家用主機,跑得動幾個Android模擬器?洋垃圾戰記(6)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