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段時間,網際網路上的一切似乎都是免費的。
免費的電子郵件,免費的網站託管服務,免費軟體,免費雲端空間,免費的圖片儲存等等。每個社群媒體網站、每個搜尋引擎、每個新聞網站都是免費的,驅動網路伺服器的軟體也是免費的。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什麼地方是免費的,那就是網際網路。有些已經免費的東西甚至還有進一步免費的空間。還存在不同的程度的免費:「免費」如啤酒,又或者像言論,唾手可得,於是我們對其狼吞虎咽、來者不拒。Bruce Schneier(美國網路安全領域專家)在Data and Goliath(中文名為《數據與格利亞》,是一本關於大數據時代數據倫理、數據隱私和數據權益等網路安全方面的書)中寫道:「免費是一種特殊的價格,各種各樣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免費的情況下不會理性行事。」
我們的行為確實不夠理性。
一些人說,如果有些東西「像言論一樣自由」,他們就準備為之付費。但我們大多數人都是來拿免費贈品的。開源許可提供的自由是一項額外選項。有多少人下載了Firefox或GIMP並開始更改底層程式碼?絕大多數人只是對沒有明碼標價這件事感到高興。如果你在網路或大數據方面沒有特別深入或較高層次的要求,那就完全可以在網上不花一分錢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都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在網路上,沒有所謂的付費午餐,一直都是免費午餐。每個網站都是「數位化自助餐」,你想要的應有盡有。當軟體在吞噬世界的時候,世界也在吞噬軟體。在有這麼多可隨時獲取的免費資源面前,對新聞、電子郵件或照片儲存服務收費的想法就站不住腳了。如果你提供收費的服務,那麼這項服務就不會被使用。許多現在已經倒閉的付費服務公司,在經歷苦苦掙扎之後終於發現了這一點。1996年,John Perry Barlow(約翰·佩里·巴洛,美國網際網路先驅和思想家、全球最著名的駭客之一)在A 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網路空間獨立宣言》)中寫道:「你們這些冰冷的網路巨人令人厭煩。我們不歡迎你們。」似乎經濟學法則也不受歡迎。
如果你在網際網路或大數據方面沒有特別深入或較高層次的要求,那就完全可以在網上不花一分錢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其實,不只是我們消費者對免費的東西不理性,提供這些服務的公司也並不是完全理性的。報社對紙質報紙收費,但在網路上這些內容卻是免費的。這在經濟上講不通。
「免費」看起來如此可信的原因之一是,有太多的科技資金在流動。估值極高,種子資金源源不斷。微軟的Windows 10沒有收費。2014年,Dropbox獲得了10億美元的融資,估值達到100億美元,但它沒有聘請一位CFO,而首席財政長這個職務是大多數超100億美元規模的公司都認為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認為,管好位元,就能自動管好財務。
一種觀點認為,一旦應用(或文章)編寫完成,就不存在額外的製造成本。正如許多人指出的那樣,邊際成本趨向於零。但事情不止於此。公司在免費提供需要花費成本的服務。人們在業餘時間編寫程式碼,然後發有到網路上。在科技世界裡,金錢似乎與眾不同。你不會看到建築工人結束一天的工作下班回家,免費蓋了一堆房子。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海盜行為竟然奇怪地被接受了。有這麼多免費的東西,讓民眾覺得「免費」似乎就是網路的價格。在功能完全相同的情況下,為什麼一種產品是免費的,而另一種不是,原因目前還不清楚。一個反盜版組織表示,「你不會偷車」,但汽車公司不會免費贈送汽車。「你無法下載披薩」,他們說。但是免費的披薩,我們一定會下載。
隨著時間的推移,甚至像WhatsApp這樣收取少量費用(每年1美元)的服務,也放棄了。WhatsApp在2016年寫道:「人們可能想知道,我們計劃如何讓WhatsApp在不收取訂閱費的情況下繼續營運。」WhatsApp解釋說他們不會引入第三方廣告。但他們如何賺錢就不那麼清楚了,或者他們是否真的想要獲利。當Facebook以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時,技術顧問Ben Bakarin(班·巴卡林)對英國廣播公司BBC Radio 4頻道表示:「即使他們不把這個產品貨幣化,Facebook也能讓接下來的10億名智慧型手機消費者進入他們的生態系統。」所有人想要的,似乎就是獲得顧客。把這些顧客變成錢是明天的問題。
儘管他們看到了一些警告訊號,但這一切都有一些近乎慈善的東西。科技公司從他們的核心產品中賺了很多錢,於是可以利用那些董事的善良之心來補貼其他服務。免費業務涉及廣泛,除非有特殊的使用需求,否則你永遠不需要付費。這是一種類似社會主義的田園生活。富人補貼我們其餘的人。科技公司的技術人員非常喜歡程式設計,他們一邊做專案,一邊為世界造福。這一切似乎好得令人難以置信。
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如此。
儘管WhatsApp發出了抗議,儘管古典經濟學似乎已經終結,儘管這些公司有著高尚的追求,儘管免費內容正在興起,但現實要平淡得多。這個市場是有利可圖、有錢可賺的,只是肉眼看不見而已。有實實在在的投資資金和廣告。正如Andrew Lewis(安德魯·路易斯)所指出的,有句話已經變得非常普遍,幾乎不值得再重複:「如果你不付錢,你就不是客戶;而是產品。」
廣告基本是網路上唯一賺錢的方式,因為現在所有東西都是免費的(或者更準確地說,在使用時對消費者來說是零成本),總得有個賺錢的地方。與其說網際網路是一個免費的樂園,不如說它是一個廣告牌的國度。
我們一直被警告:科技公司實際上在引誘我們,待我們深入其中時將我們禁錮在裡面。他們拿走了我們的個人資料。他們在售賣我們的注意力。他們降低價格以排擠競爭對手,並計劃在壟斷後提高價格。所有那些寫著「免費」和「無限」的橫幅最終都將被金錢符號所取代。這並不是說我們沒有傾聽建議或警告(儘管我們沒有那麼認真地傾聽),而是我們沒有選擇。我們在Flickr的1TB免費照片儲存和Google Photos上無限免費照片儲存之間進行選擇。較小的公司逐漸倒閉或被收購。Dave Egger(戴夫·艾格)有一本關於矽谷的諷刺作品《圓圈》,這本書以魚缸裡的一條鯊魚結束,這條鯊魚逐漸吃掉其它小魚,變得越來越胖。其像徵意義幾乎顯而易見,大魚吃小魚這樣的結局也令人反感。
我注意到,照片儲存方面的服務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2018年,Flickr宣布終止1TB免費照片儲存。「不幸的是,『免費』服務實際上對使用者來說幾乎不是免費的,」他們寫道,「使用者用自己的資料或時間付費。」今年6月1日,Google Photos也終止了他們的無限照片儲存服務。他們寫道:「這一變化也讓我們能夠與日益增長的儲存需求保持一致的節奏。」
在某種程度上,這些變化是不可避免的。當Yahoo!收購photodrive.io時,Jeff Bargmann(傑夫·巴格曼,技術構架師)對Marissa Meyer(瑪麗莎·梅耶爾,Google 產品經理和工程師)說:「你在玩一個別人玩不了的遊戲」,「結果發現沒人能玩得了這個遊戲,」他後來補充說。Google photos儲存了4兆張照片,每秒上傳4.6萬張。2013年,照片儲存公司Everpix每月的AWS帳單超過了3.5萬美元。一年後,Picturelife報告稱,他們的AWS託管成本每年超過100萬美元。兩家公司都倒閉了。Amazon慷慨的AWS免費架構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免費,或者免費程度並不高。即使是Google ,軟體發行的邊際成本可能很低,但不是零。這4兆張照片需要儲存和備份,對它們進行管理的軟體也需要修補和更新。
當然,除了Flickr和Google Photos,還有其他選擇。但我注意到免費等級越來越受限,付費等級被綁到更大型的收費服務中。如果你有Amazon Prime服務,那麼其雲端照片儲存是「免費的」。Google Photos是Google One的一部分。iCloud儲存是Apple的同類產品Apple One的一部分,上面寫著「免費試用Apple One」,「免費」旁邊有一個星號,你不能點擊星號來閱讀小字,因為它是註冊按鈕的一部分。如果你確實找到了附加條款,你會發現「免費」意味著試用,點擊試用之後,你會發現系統自動註冊了每月14.95美元起的訂閱。然後我們會收到警告,這是一個長達十年的誘餌和交換計劃的一部分。我們被誘騙了,個人資料也被調了包。
儘管經濟規律是不可避免的,「免費網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出售、利用我們個人數據的障眼伎倆,但我感到失望的是,儘管Perry Barlow(佩里·巴洛)在《網路空間獨立宣言》裡對這種伎倆進行了批評和揭露,但仍阻擋不了這些令人厭煩的利潤和金錢巨頭氣勢洶洶的腳步,它們已成功接管了網路。網際網路是一個特殊的地方,它似乎顛覆了正常的經濟秩序,使其變得更加貪婪。營利性公司被迫免費提供服務,或者被巨頭市場壓迫,造成服務無法發揮效用的後果。Apple提供免費的iCloud儲存空間,其補貼來自硬體銷售。現在,越來越多的iPhone功能需要付費才能享受到線上服務,這種「服務」是Apple增長最快的領域。向底部的競爭已經變成了向頂部的競爭。如果邊際成本很低,就不再是降價的理由,而是增加利潤的機會。
多年前,我們重新定義了「自由」,包括多種類型的自由。現在我們把「自由」寫在引號裡,後面加星號,用小字說明它並不是真正的自由。正是利用這種扭曲的語言形式,Amazon 雖然收費119美元,卻將其定義為「免費次日送貨」。
前幾日和朋友聊天時,他建議玩《星際大戰前線》遊戲,這是他「免費」獲得的。他表示:「我花錢訂閱了一個網站,這個遊戲是其附帶贈送的。」這就是他自己對於「免費」的定義。
我們都知道,免費這種好事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總有一天要付出一定的費用。但提供免費服務的公司規模太大,利潤太豐厚,他們提供服務時如此自信,就好像他們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東西,已經找到了讓這種新模式奏效的方法。如果說我們對什麼事感到驚訝的話,這件事或許應該是,這麼長時間支票才到期,而免費服務卻被額外付費服務所取代。
- 資料來源:We Have Reached the End of Free
- 本文授權轉載自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