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市場競爭因素,目前消費性市場主流機種,絕大多數都已經改採用 TLC 架構顆粒。這是因為固態硬碟單價一再往下砍,然而製造成本卻逆勢喊漲,製造商只好透過科技手段來確保獲利。TLC 理論抹寫次數(Program/Erase Cycle)最為人詬病,然而基於前述單價、成本變動因素,走向普及化是不可逆的趨勢。
多數人往往忽略,半導體製程演進過程中,MLC 耐用度其實也在下降。TLC 理論抹寫次數固然不及 MLC,但是結合新一代糾錯技術,理論耐用度倒也未必那麼不堪。企業級市場亦然,有些應用追求極高資料吞吐量,有的需求是偏重超大儲存容量。特別是像後者,這類在意每單位儲存成本的應用,TLC 顆粒也正逐步被導入應用。
▲ Micron 5100 系列提供 2.5 吋、M.2 形式與不同容量產品選擇。
Micron 甫推出 5100 系列固態硬碟,針對不同應用型態提供 5100 ECO、5100 PRO、5100 MAX 機型選擇,都是為資料中心所最佳化設計大容量產品。其特點在於採用自家 3D eTLC 顆粒,如同 MLC 當紅時期企業級機種常見 eMLC,都是晶圓廠測試封裝特別挑選的優質品,擁有比一般等級顆粒更好的理論耐用度。
5100 系列為 SATA 6Gb/s 介面機種,5100 ECO 和 5100 PRO 提供 2.5 吋 / 7mm 高度、M.2 兩種形式選擇,而 5100 MAX 只有 2.5 吋版。其中 5100 ECO 的 2.5 版本容量選擇達 7680GB,5100 PRO 則是只有一半容量的 3840GB,5100 MAX 又更小僅 1920GB,至於 M.2 部分最高容量同為 1920GB。
▲ Micron 5100 系列容量、主要性能參考資訊。
設計耐用度也稍有差別,規格明確標示 TBW(Total Byte Written,總寫入位元組數),以及 DWPD(Device Write Per Day,裝置每日寫入量)這兩項評估指標。5100 ECO 規格標示 0.45~8.4PB、DWPD <1 不等,而 5100 RPO 是略佳的 0.65~17.6PB、DWPD 1~3,至於 5100 MAX 為 2.2~17.6PB、DWPD 5。
Micron 借助 FlexPro 架構設計,使 5100 系列兼具可靠度與性能,以及同樣重要的儲存成本等條件。即便是主打超大容量和較低儲存成本的 5100 ECO,與採用 MLC 顆粒的個人用機種相較,理論設計耐用也是有過而無不及。面對 TLC 這不可逆的趨勢洪流,大家或許該學著放寬心看待,要品質好、夠耐用、價格一再跳水,這豈有可能?!
▲ 5100 MAX 官方宣稱性能、效益參考資訊。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低調現身零售通路,Intel 低價位 PCIe NVMe 固態硬碟 SSD 600P 已開賣
鎖定升級與新組裝入門電腦市場,WD Green SSD 性能評測
WD 再戰個人固態硬碟市場,Blue SSD 性能一致性實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