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CES 2016 首度公諸於世之後,既有 Mini-ITX 桌上型電腦主機板尺寸規範,與迷你電腦 NUC(架構規範為 Ultra-Compact Form Factor,簡稱 UCFF)兩者之間,多了個全新的 Mini-STX。Mini-STX 相較於 Mini-ITX 尺寸更小,與 NUC 相比則是採用桌上型低電壓處理器,並且能夠提供自行更換的彈性。Intel 先前如火如荼敲定規範細節,不過在產品正式大舉登場之前,卻難掩詭異跡象。
▲ Intel 近年力推的小型、微型化平台參考資訊。
Mini-STX 基於擴充彈性,給人的想像是比較趨近 Mini-ITX,也就是帶有 DIY 的味道。不過最大不同點在於以往 Mini-ITX、microATX、ATX 等規範,只會在主機板一邊提供連接埠,通常將之稱為 I/O 背板。而 Mini-STX 是轉向 NUC、Mini Lake 靠攏,除了典型 I/O 背板在靠近使用者這端,相當於所謂前置面板處也規劃提供連接埠,可參考下方 Intel 早先設計規範示意圖。
▲ Intel 舊版 Mini-STX 設計規範,主機板完整布局配置。
Mini-ITX 設計規範幾經修改,已經不像 Mini-ITX 等規範的 I/O 背板開口尺寸皆相同,主機板廠商得以依照產品設定自由配置連接埠,然後提供相對應的擋板。Mini-STX 和 NUC 一樣,前後連接埠配置規劃固定,主機板與機殼廠商必須遵循這統一規範來設計產品,否則將會出現無法相容的問題。因此 Intel 規範如何制定相形重要,然而 CES 2016 展出樣品新舊版本混雜,仔細看會發現不尋常的地方。
▲ 可說是最終版本的 Mini-STX 設計規範,前置 I/O 硬塞了另外 1 組音源輸出入端子,2 組端子相距約 44.06mm。
如上圖所示,Intel 原始規劃前置面板位置,只提供 1 組音源輸出入端子,以及 USB Type-A 與 Type-C 連接埠各 1 組。據悉,Intel 後來接納了主機板廠商建議,新增 1 組音源輸出入端子(即上圖最右方那組)。也就是說,原始設計除了用來提供 3.5mm 類比音源輸出,亦可設計為整併麥克風輸入功能,端看主機板廠商如何設定產品。
▲ SilverStone 於 CES 2016 展出樣品機殼,是採用舊版規範設計。(引用自 sweclockers)
▲ MSI Cubi 2 Plus 亦是採用 Mini-STX 舊版規範設計,前置面板上方只有 1 組音源輸出入端子。(下方的 2 組 USB 連接埠與讀卡機,是 MSI 基於產品設定為套裝電腦因素,自行額外增設)
這設計建議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方便使用者連接耳麥,然而詭異之處在於線路布局並未經過最佳化調整,所得結果是形同硬塞了 1 組輸出入端子進來。在 CES 2016 搶先展出的樣品上面能見到這新舊設計差異,新版規範的 2 組音源輸出入端子之間,隔了 2 組 USB 連接埠。基本上而言,最左側那組設定為音源輸出,而最右邊的設定為麥克風輸入,當同時需要使用 USB 裝置就會顯得怪異。
▲ ASRock 於 CES 2016 展出樣品是採用最新版規範設計,前置 I/O 提供 2 組音源輸出入端子。
▲ ECS 所設計 Mini-STX 主機板 H110SU-02,前置 I/O 只有音源輸出入端子與 USB Type-C 連接埠各 1 組,看來是採用早期版本設計規範。
為了設備連接相容性,耳機廠商採用 Y 型導線設計時,端子至交會點之間會預留一定長度(相對來說就是開合度、兩端各自完成連接後的間隔距離),以避免無法連接至音源設備。因此 Mini-STX 那看來詭異的最新版規範,事實上並不見得會造成什麼困擾,然而想要使用位在兩條導線中間的 USB 連接埠時,難免會覺得這設計實在是很突兀。
▲ 耳麥產品的音源輸入與麥克風輸出,常見設計仍為導線各自獨立。
據了解,經過多次修改調整之後,Mini-STX 設計規範已經拍板定案。Intel 確認前置 I/O 提供 2 組音源輸出入端子、2 組 USB 連接埠,而 I/O 背板並未採納協力廠商的建議,使用傳統擋板設計形式。換言之,遊戲規則和 UCFF 完全相同,可變化性近乎是為零。而最近一次這修改,使得產品量產推出時程受到影響,預估在 Computex 2016 那時間點才有機會登場。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