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電腦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62

未來5年,科技領域將發生10個實質性改變

$
0
0
作者分析了當前的技術和文化趨勢,認為未來5年,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上,將要發生10個具有突破性的改變。513bbf87266870f73a622e2d26e36748

每一年,當我把觀察到的技術和文化趨勢綜合起來分析時,都會去思考這個十分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在未來的5年內,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將發生怎樣實質性的改變?現在,為了把更多相關的內容連接起來、滿足更多創始人的需求,我把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分享出來。這樣可以吸引同樣產生過這些思考的人的關注,又可以結合其他人的看法為創始人提出更豐富的建議。 

雖然我所分享的看法部分來源於我自己投資建立的公司,或是我設計產品的過程,但是,毫無疑問,我對未來趨勢的看法並不局限於自己的經歷,我還綜合分析了技術和文化趨勢,並推理和演繹了未來可能的發展,最後才得出結論。因此,我分享出來的這些是具有前瞻性和突破性的看法,而不是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的趨勢和某些贏家已採用的做法。 

可能發生的10個改變

未來5年內,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將發生實質性改變的10個前瞻性的看法: 

  1. 來自推薦的會取代自己喜愛的:由人工智慧驅動的推薦將取代我們以往的自主選擇。 
  2. 下一代頂尖人才將擁有多個職業,這將改變企業界傳統的職業分布狀況。 
  3. 3D創作的主流將成為身臨其境式體驗。 
  4. 「股東經濟」將重振新興品牌和本土企業,並成為對抗網際網路巨頭和全球市場的最具競爭性的力量。 
  5. 個性化廣告將更受歡迎。 
  6. 服務性導向:消費者的偏好決定一切。 
  7. 企業的每一項工作都將由多人協作完成,員工也會更多地瞭解企業的各項業務。 
  8. 下一代的生活和工作,將有十年時間是遷徙式的,他們也十分喜歡這種方式。 
  9. 「反向特許經營模式」和「就業培訓」將促進小企業成長,使其恢復活力。 
  10. 進入多重身份的時代:我們會發現、融合和表達具有多重內涵的自我。  

來具體體會一下這些趨勢吧…… 

來自推薦的會取代自己喜愛的:由人工智慧驅動的推薦將取代我們以往的自主選擇。

選擇推薦款還是喜愛款?我們都聽說過人們對人工智慧將取代人類工作的擔憂,但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第一個規模最大的替代品是我們的「最愛」。我想,如果我們進行下反思,那麼就會意識到,編制和反覆利用一份自己「最愛」的清單實際上是一種自滿:它讓我們以一種懶惰的方式去生活,只在自己喜歡的模式裡打轉,而不是冒險擴大自己的體驗。 

最近,我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類似的情況:我並沒有把自己發現並喜歡的播放清單強制保存在Spotify上,而是把自己可能會喜歡的歌曲交給了演算法去推測。讓我驚喜的是,以我的曲庫為基礎,新的「增強」(「enhance」)功能完成了我交給它的任務,推測出了我可能喜愛的其他歌曲。這讓現在的我深信不疑:我喜歡的任何一首歌曲都會引出一個自己喜歡的播放清單,而且自己設置的任何一個播放清單總是會不斷地變得更加完美。在我自己的音樂世界裡,推薦的歌曲已經開始取代了我最喜愛的。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類似的取代還會發生在哪些方面呢?自己最喜歡的旅行經歷可能比Google搜尋或旅行社的建議更好嗎?過去,自己作為設計師使用過的字體,以及自己在畫布上使用的任何字體,為我們在特定專案中將要使用的字體提出建議了嗎?(是的,在Adobe工作就會) 

無論我們最喜歡的歌曲,最喜歡的餐廳,還是我們最喜歡的酒店,這些偶然的發現變成了自己的最愛,它們消耗了我們的注意力,而我們也因過多關注自己的最愛而犧牲了自己不知道的新體驗(根據概率法則),甚至是更好的體驗。我們生命中所喜愛的一切,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我們的嘗試範圍。生命是短暫的,我們越是把自己限制在「喜歡的」東西上面,就越不可能發現更好的體驗。人工智卻可以説明我們發現這些。 

下一代頂尖人才將擁有多個職業,這將改變企業界傳統的職業分布狀況

多執行緒發展 

我們的大腦、興趣和潛力從來都不是單執行緒的,我們也不會把自己局限在單一的興趣或技能上。然而,自工業革命以來,傳統的勞動力市場已經把我們固化於這樣的職業形態:一次只能做一份工作,一份工作一做就是幾年。整個系統能提供的各領域的職業,從大學招聘、醫療保健到LinkedIn個人資料和年度納稅申報表等,都是「一對一」形式的。 

這個系統已經不適合在持續充滿手機的叮叮聲、數位化和社會活動中長大的一代人了(例如,從成為Roblox的房地產巨頭,到與世界其他地方的朋友即時聊天,再到線上數學導師,再到在iPad上直播自己的繪畫和油畫......全部這些都可以在一小時內完成)。這一代人已經在二十幾年裡適應了這樣的成長的環境,再讓他們去做朝九晚五的工作,並且只做一件事,他們怎麼可能會接受!我在經歷了一段曲折的職業生涯之後,開始相信兩件事:①當自己的許多興趣和技能在職業上和個人生活中得到充分利用時,自己會感到無比地高興;②在現代的超網路世界裡,我們都能廣泛接觸到可以激發自己興趣的東西,很少會有人與此相反。因此我堅信,職業成就感會逐漸變成自己被充分利用的感受。 

進入職場的下一代人才絕大多數將選擇我所說的「一對多」式的職業。他們想要從多個專案中獲得收入和成就感的願望不僅會增加員工留存率(如果我們的「其他興趣」在其他地方得到了滿足,就不會放棄一份工作),還會提高工作效率(人們沒有更多的見面時間……每個人都會更加繁忙,工作效率會更高),並幫助許多項目和公司吸引頂級人才。如果他們獲得收入和成就感的願望不能實現,公司就難以獲得這樣頂級的人才。無論我們是設計師、工程師、銷售人員還是投資者,一個人的職業將是一個由各個專案組成的集合。錄用通知中的排他性的、傳統的、一對一式的職業要求將很會變得十分可笑。 

但是,充滿「一對多」式職業的世界也會給我們帶來許多問題。在這樣一個分散式的世界裡,應用什麼樣的工具才能幫助我們客觀地設定和衡量工作的績效?在這個勞動力的職業模式不斷變化的大環境中,怎樣保證工作的機密性和網路安全? 

接下來我們就來介紹一些已經出現的具有變革性的產品和技術,它們將支援「一對多」式職業的興起。Polywork是LinkedIn的一個進化版,它從細化的角度也就是根據更細細微性的專案和成就等級(而不是工作等級)來建立我們的個人資料。所以,「推送程式碼」、「更新iOS應用程式」或「在會議上發言」都是新的「找到新工作」的媒介。在「一對多」式的職業生涯中,這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技術產品對於「找到新工作」變得更為重要。 

除Polywork外,還有一家讓我感興趣的公司是Braintrust,它建立了一個分散式的人才網路,在這個平臺上,任何公司都可以雇用到一群自由職業者,讓這一群人協調一致地合作,不需要任何中間人,也不收取傭金。我對未來的希望是,有更多的人能深度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享受自己的工作(Tune-In Jobs),而不是只關注工作時間的多少(Tune-Out Jobs)。世界是由那些享受工作的人推動前進的。  

3D創作的主流將成為身臨其境式的體驗

3D專攻身臨其境式體驗 

我曾向自己承諾過,不會再提起關於元宇宙的內容,但是,在這篇文章中確實是不得不提,因為元宇宙的發展不容忽視。我們將會越來越多地在一個身臨其境式的、與我們實際生活並存的空間中玩遊戲、較朋友、和同事一起工作。在這樣的空間裡,有我們所見過的最大的電影螢幕,它們的問世將違背物理定律,讓我們真正地去探索自己的夢想。在元宇宙裡,我們可以實現各種體驗,而目前還沒有哪一種設備可以作為主流產品來支援在學校、工作和家庭中獲得這些體驗。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設備正在出現,就如同當初使用手機一樣,總有一天我們都將使用這樣的設備。然而,有一件事我可以肯定:如果所體驗的遊戲中沒有豐富的、吸引人的、3D的、互動的和個性化的內容,那麼這種體驗將會非常乏味,而且完全沒有遊戲的效果。吸引人的內容具有釋放新媒體的潛力,身臨其境式的遊戲內容就是如此。唯一的問題就是3D內容非常難製作。從歷史經驗上看,構建3D物件(針對一種體驗來說)需要以用到大量數學知識的、複雜的建模程式為基礎,然後需要一整套其他產品來進一步說明和渲染。 

我們瞭解到,在Adobe工作的大多數設計師都想從一個普通的3D物件著手,而不是從零開始構建,而且普通的3D物件可以參數化(容易操作),可以使創造沒那麼複雜。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產品,稱為物體3D(Substance 3D),其中有一個產品,操作時我們先戴上VR機器去雕刻一個3D物體(很像黏土),然後在桌面產品中再進一步完善它,使它看起來更真實些。我們在不停努力,眾多其他創業公司也渴望把握這個創建3D產品的機會,再加上我們的手機鏡頭具有將物體掃描成3D圖像的能力,一旦身臨其境式體驗成為主流,我們都將在3D中創建一切。 

別忘了,當社群網路成為主流時,人們就表達了對這種身臨其境式體驗的渴望和需求,Facebook也開始支援照片的上傳了。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3D創作中。過去,因為有了手機我們都成了攝影師。在接下來的五年裡,我們都將成為3D藝術家。 

「股東經濟」將重振新興品牌和本土企業,並成為對抗網際網路巨頭和全球市場的最具競爭性的力量。

 「股東經濟」 

品牌已經變得去中心化,並且越來越多地被大眾的認可度、使用度所定義。下一代以社會為導向的專案和企業也會走向去中心化,也就是由新的區塊鏈驅動的組織結構將所有者和客戶轉變為利益相關的共同體。我一直在思考(並寫作),新興品牌和本地企業將如何從這種去中心化的融合中受益,如何證明它是能夠對抗網際網路巨頭的、可以統治全球市場的、最具競爭性的力量。 

當前,品牌的興衰是由大眾所表達的滿意度決定的,而不是由創意機構和廣告投放決定的。目前,除了世界上最知名的品牌,其它品牌的好壞和新鮮感取決於大眾的最新的滿意度和交流評價。自己的朋友關於一個品牌的說法,甚至是一個陌生人所表達的對一個品牌的真實的滿意度或失望度,比超級盃廣告更有影響力(超級盃,指美國橄欖球。在具有美國最高人氣的橄欖球比賽中插播的獨特的創意性廣告,是高水準的優秀廣告)。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仍然渴望品牌具有民眾認可的聲譽,這種聲譽是可以「一傳十,十傳百」的,而且要以信譽為基礎。個人在社群媒體上發表的關於某一品牌的評價對他人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另一個正在發揮作用的、具有顛覆性的力量是分權管理的組織結構,這種組織結構的特點是將企業的客戶(和員工)轉變為所有者。許多人所說的「web 3」實際上只是一個區塊鏈驅動的模型,用於管理、控制、賺取和交易下一環節的平臺和企業的所有權股份。這不禁讓我聯想到,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同樣的技術也會被應用到那些真正由共同體驅動和依賴共同體的小企業中。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最喜歡的線上出版物、電子商務品牌和自己所在城鎮的小企業如餐館、自助洗衣店、霜淇淋店和理髮店等,能夠無阻礙地將所有權分配給每個股東(也就是說:沒有昂貴的「IPO」或需要管理的大規模基礎資產),那麼小公司這種集體所有制下的利益模式會成為大公司的最大威脅嗎?如果這些企業的每一個股東都被鞭策、被激勵去幫助建立、改進、行銷和購買這些品牌的商品,是否會成為對抗大公司的競爭優勢呢?「多對多」的企業會超越「一對多」的企業嗎? 

這種趨勢在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呢?我們也許會對自己經常光顧的許多線上業務和市場,以及自己最喜歡的當地餐館、霜淇淋店和咖啡館等,都將擁有一部分股權。試想一下,自己刊物的每個訂閱者同時成為刊物的股東和讀者,這對「病毒式行銷」會有什麼影響?當自己喜歡某個品牌或服務時,我們就可以購買代幣,或者透過完成明確定義的、可衡量的任務來賺取代幣。也許我們可以在霜淇淋商店用代幣購買霜淇淋? 

個性化廣告將更受歡迎 

個性化廣告 

我對隱私保護和廣告的形式(尤其是對更喜歡透明而不是隱私的下一代來說)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認為,人工智慧將使個性化廣告的效果變得不可思議。當前這種普適的廣告給人帶來的感覺就像是一個舊的翻蓋手機或是在餐館裡隨機點的一道食之無味的菜。消費者都想要被瞭解,廣告必須給他們這種被關注、被愛護的體驗。我們如果收到令人不安的牙齒美白或減肥廣告,相信任何人都會選擇關閉它。坦率地說,「廣告」會讓人自然地聯想到那種懸掛式的煩人的條幅和那種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彈出的視窗。但「個性化體驗」是一種新式廣告,不管我們承認與否,大多數人都更喜歡它。 

我認為,科技會以摩擦更小、規模更大這種最好的方式讓我們回到過去的樣子。大家如果同意我的這一觀點,那麼也許就會產生一個一致的看法:我們希望當地餐館知道自己的名字和喜好;我們想要符合自己口味的體驗;我們希望線上食品市場能隱藏自己過敏的食品;我們希望鞋店記住自己的尺碼;我們希望由人工智慧驅動的身臨其境式體驗能夠更好地瞭解自己,但不能以犧牲我們的安全和舒適為代價。和以往一樣(至少在我看來),應用恰當的設計可以解決上述問題。 

在不損害信任的情況下,我們如何透過使用者體驗(UX,User Experience)、政策和實踐建立客戶關係,讓我們在規模上高度個性化客戶未來的體驗?在這個新世界裡,當我們希望每個人或只是一小部分人都知道我們的某些資訊時,會出現什麼樣的面向消費者的新公司呢? 

服務性導向:消費者的偏好決定一切。

以服務為導向 

某些消費類產品和網路正在崛起,它們的目標商業模式是消除現存的麻煩並降低利益衝突,我對這些產品和網路有著濃厚的興趣。並認為,我們將看到更多類似產品的崛起。優化了「支付訂單流程(Payment For Order Flow)」(一種可能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商業模式)的股票交易應用程式Public作為Robinhood的有力競爭者應運而生了。應用程式「不支付(DoNotPay)」的下載規模十分可觀,可説明消費者反對官僚主義,並透過政府程式這種獨特的方式解決他們的不滿。 

Mos透過幫助學生快速、高效、順暢地申請助學金和獎學金,改善了教育融資領域的服務。我們非常熟悉的HighArc公司的目標是把設計權授予給客戶,讓人們自己,而不是再依賴建築師,去設計自己的房子,下放了所有的創意控制權。所有這些服務的目的都是為了讓那些原來不具有設計權、控制權、在系統中處於被動參與者地位的人們獲得權力。這些產品不僅能幫到人們,還能讓政府和大型企業承擔相關責任。 

企業的每一項工作都將由多人協作完成,員工也會更多地瞭解企業的各項業務。

協作系統將大大提高效率一些公司以協作、透明和更友好的存取介面為核心,從產品、人力資源、財務規劃到採購,正在重新規劃公司的每一項職能。這讓我感到特別興奮。一直以來,公司部門之間相互隔離,這導致跨部門工作需要履行繁雜的程式。從當前的發展看來,這樣的局面繼續存在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了。最近幾個月,我看到了一個類似於虛擬遊戲的開發運營環境,這是一個財務規劃工具,它從本質上取代了各部門之間繁雜的連鎖功能,成為任何部門經理都可以使用的工具。開發運營環境裡的每一個區域都允許公司裡的任何人以不同的許可權等級參與進來,並成為一個利益相關者。否則,對於某些事情,他們永遠不會完全理解。  

無論是隨著協作性變得更強而性能變得較低的應用程式,還是隨著共識驅動變得更強而性能變得較低(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協作)的區塊鏈上的共識驅動協議,我們較少討論和權衡其多人作業系統的成本。對這些產品的價值觀和權衡將存在著代際轉變:人們寧願在延遲更久的情況下一起工作,也不願獨自更快速地工作。 

這些多人作業系統產品的第一階段的形式將是多人使用的2D體驗。但是,我們很快就會看到它們呈現出的第三個維度。想像一下,我們「瀏覽」自己的損益表(P&L)和資產負債表,不僅能夠看到顯而易見的增長率,還能夠「跳到」任何特定的客戶或費用專案上,並以一種完全身臨其境的方式感受自己在運行業務。我們在這樣身臨其境的金融體驗中,能夠進入到一個中立區域,在那裡可以看到來自其他公司的專業人士,可以向他們提出問題,並分享比較結果。這些體驗將會幫助更多的人來瞭解這些功能,就像擬態設計幫助早期的iPhone使用者掌握其功能一樣。下一代企業技術將是由設計驅動的,其目標是「教會所有人(在同一個池塘)如何去捕魚」,而不是將企業劃分為相互依賴又相互隔離的各個部門(筒倉式的組織結構)。 

下一代的生活和工作,將有十年的時間是遷徙式的,他們會喜歡這種方式

遷徙式生活 

我在大學畢業時,首要任務就是找一間公寓,希望能有幾個性格隨和的室友。對於遠端工作,當時沒有大眾化的概念,也沒有接納的標準。更不存在Airbnb,每一套公寓的租期至少是一年,你必須能夠負擔得起才能簽一個更長租期的合約。而現在呢,絕大多數初創公司,甚至許多大公司,都支持遠端業務或者只做遠端業務。還有各種類型的公寓切換式網路和各種價格範圍的Airbnb房源,讓我們能夠在幾周之內一次性選擇好租住地點。 

所以,我對未來的預測是,越來越多的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會選擇在世界各地的某套出租或交換的房屋內度過自己生命中的十年,進行遠端工作,沉浸在不同的共同體和文化中。這樣的經歷將真正改變他們的生活,會把他們培養成具有創造力、開放的、多樣性以及(獲得豐富個人和專業成果的)自我探索能力的人。什麼樣的產品和網路可以讓所有人更容易獲得並支付得起呢?只要產品和公司滿足了這一方向的需求,就會取得成功。 

當然,這打開了遠端工作的潘朵拉盒子。新公司可以為滿足這個時代的需求而建立,但老公司是否可以用一種文化和一套實踐來改造自己,以適應這種新的生活方式?或者,在願意順應和不願意順應的公司之間,是否存在著越來越大的鴻溝?最終的結果不言而喻,我們要麼追隨時代發展的足跡,要麼被遠遠地落在後面。 

「反向特許經營模式」和「就業培訓」將促進小企業的崛起和恢復活力 

 「反向特許經營模式」和「就業培訓」 

相信讀過我去年的預測的人都知道,我長期以來一直對個人和小企業利用大企業優勢的模式很感興趣。按照這種模式去做是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的唯一途徑,或許還可以同時為消費者提供小型企業(關係、服務、當地贊助)和大型企業(更好的使用者體驗、按比例定價、現代技術和介面等)兩者的優勢。總部位於墨西哥的Kolors公司在墨西哥所有的農村和城市地區聯繫當地的家庭公共汽車車主,為他們的公共汽車安裝Kolors預訂系統,提供一層新油漆和一些品牌材料,把公共汽車作為行走的廣告和代銷工具,進行聯營。這就是我所說的「反向特許經營」模式,即現有的小企業聯合起來,在保留一定程度自治權的同時,獲得企業集團的利益。 

然後再說下「就業培訓」的概念,我相信這將是未來幾年內數百萬人職業生涯的一個重大突破。「Eduployment」指的是辨識行業、接受教育、找到工作或創辦公司的縱向整合。我最喜歡的例證仍然是Nana,這家公司培訓電器維修技能(想想獨特品牌的洗碗機等),並幫助學員從一些電器製造商那裡獲得維修服務的工作。還有Hoist公司,會快速地把我們訓練成一個行家,為我們提供所需的一切,可以在30天內讓我們掌握所需技能,從本質上更準確地說,是可以把我們變成一家「特許經營公司」。我希望看到教育就業培訓概念在未來幾年發展起來。 

進入多重身份的時代:我們會發現、融合和表達具有多重內涵的自我

多重內涵的自我

上一個時代的社群網路還容忍並(充其量)允許使用假名,但下一個時代的社群網路將進行最佳化,因為每個參與者將擁有多個身份。事實證明,人們從來就不應該被局限和孤立在一個由自己周圍的人決定的單一身份上。雖然我們總是充滿想像和渴望:希望自己在不同的環境下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而不是別人告訴我們應該成為的人。但是,實現自己的願望會遇到太大的阻力。地理和環境的限制(我們在哪裡出生,我們的長相,我們遇到了誰)起到了很大的決定作用。我們需要更多的勇氣、韌性和挑戰才能突破這些限制。 

將現代社會網路的構建和規範、分散化的藝術專案和網路、容易被接受的網際網路文化載體等各因素融合起來後,多重身份正變得越來越容易被人們所接受。我的朋友斯利拉姆‧克里希南(Sriram Krishnan)最近分享了一個故事,他遇到了一個化名的人,並且認識很久了,透過長期交往後開始對這個人產生了由衷的尊重,但令他震驚的是,這個人一點兒也不像他想像的那樣,完全不被人們關注。這讓我意識到,或許真正的思想菁英只有在沒有單一身份的歷史定位和偏見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產生?在Discorde這樣的網路中,使用者可以用自己選擇的任何名字和大頭貼來代表自己,而在ItsMe中,人們可以選擇富有創意的大頭貼,僅憑大頭貼和名字與感興趣的人聊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看到與化名的人互動、交易和交友的意願大幅增長。我認為這只會讓世界更好玩,更有趣,也更加真實。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62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