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入主流性能市場,性能胸有成足但價格待商榷
精確來說,Ryzen 7/5/3 系列處理器暨平台,本質上是屬於一般個人用性能等級產品。不過處理器挾架構設計特性與核心數量優勢,Ryzen 7 系列是足以挑戰宿敵 Intel,稱為 HEDP(High End Desktop Processors)的旗艦產品線。事實上 AMD 也有類似產品規劃,目前外傳訊息處理器可能有 12 甚至是更多核心,並搭配 X390 晶片組構成平台。
而新登場的 Ryzen 5 系列,官方強調將以 300 美元以內大眾化價格,帶來頂級運算性能和遊戲體驗。約 5,000~10,000 元價位處理器,一般將之定義為主流性能產品,性能表現與價格帶居中。無論是多數玩家或要求更高性能的普羅大眾,已經習以為常接受這價格區間,市場銷售量不容小覷。換言之,這一仗的重要性並不亞於 Ryzen 7,甚至將是立足市場的關鍵。
▲ Ryzen 7/5/3 涵蓋高中低價位市場,Ryzen 5 是跨入主流性能市場的關鍵。
不過有一點狀況依舊,AMD 對於台灣市場零售價格,主導能力並不如 Intel 與 NVIDIA 理想。Ryzen 5 價格分布在 169~249 美元,是和 Intel 的 Core i5 系列完全對上,然而台灣市場預估價格並非這麼一回事。撰稿期間已知預購價格,依下列圖表排序分別為 9,000元、7,800元、6,800元、6,000 元,Intel 相對應價格產品是在 Core i5-7400 至 Core i7-7700 之間。
實際以 Ryzen 5 1500X 當範例來看,照理說對手應為 Core i5-7400,因為 Intel 官網標示參考價格是 182 美元。然而 Core i5-7400 台灣市場參考價格僅 5,850 元,Ryzen 5 1500X 預估價格卻要 6,800 元,以價格為標的來比較時顯得尷尬。那麼 Ryzen 5 預估價格是否有下修的可能性呢?其實算一算這匯率是和 Ryzen 7 相仿,因此我們認為不用特別期待。
▲ Ryzen 5 同 Ryzen 7,台灣市場預估價格高出建議售價一截。
實體核心數量刪減,使得熱設計功耗有些變動,Ryzen 5 1600X 和 Ryzen 7 1800X/1700X 同為 95W,反觀 Ryzen 5 1600/1500X/1400 皆設定在 65W。其中 Ryzen 5 1500X 僅為 4 核心、8 執行緒架構,基礎耗電量條件不同於其他高階兄弟產品,因此得以設定為 65W 而非 95W,AMD 還破例將包含 Wraith Spire 原廠散熱器一同銷售。
為加強 Ryzen 5 性價比,AMD 建議搭配 B350 晶片組製品,主機板市場價格在 2,800~3,800 元之間,較 X370 落點 5,000~10,500 元便宜一截。B350 相較於 X370,除了拿掉雙路顯示卡支援,USB 3.1 Gen 1、SATA 6Gb/s、PCIe 等皆有刪減。但大致上來說仍然足敷使用,而且超頻彈性與內建 RAID 功能俱在,挺適合時下主機板穩定、功能夠用就好的採購行為。
▲ Ryzen 適用晶片組重點規格表。
附帶一提,Ryzen 平台推出以來確實存在些許問題,AMD 並未否認這點,正持續修正、提供解決之道。主機板廠商同樣不斷進行除錯作業,從新版 BIOS 發布密集度來說,應當已經開始趨於平穩。最後一塊拼圖,大致上不脫離記憶體支援性這枷鎖,就看 AMD 到底是否能從韌體等層面著手改善。那麼屆時就可以說,依循物美價廉老路線的 Ryzen 平台,合適進場時間點到了。
▲ 為改善 Windows 對於 AMD SenseMI Technology 支援性問題,AMD 近日釋出專用的電源計畫檔。
預估價格略高,戰線由 Core i5 擴及 Core i7
AMD 這次送測樣品為 Ryzen 5 1600X,同時還準備另一批主機板、記憶體模組,連同 Wraith Spire 散熱器等零組件。不過現實和先前測試 Ryzen 5 1800X一樣,在收到樣品之前我們已經自選零組件,預先進行比較組產品測試。這次除了 Ryzen 平台改採用 Asus Crosshair VI Hero(AMD X370)主機板,其餘零組件和軟體組態並沒有變動,因此前後篇文章的數據尚得以一同比較,我們亦沿用了比較組數據。
▲ Ryzen 5 1600X 本尊,外觀同樣打印斗大的 Ryzen 字樣。
測試平台
- 主機板:Asus Crosshair VI Hero(AMD X370)、Asus Z270-A(Intel Z270)
- 記憶體:Crucial CT2K16G4DFD824A(DDR4-2400 16GB x 2 Kit)2 組
- 系統碟:Plextor M6e 256GB
-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1060 創始版
- 電源供應器:FSP PT-550M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中文版
Ryzen 5 實體核心數量比 Ryzen 7 少,時脈相對容易往上拉,例如 Ryzen 5 1600X 就和 Ryzen 7 1800X 一樣,設定為基本 3.6GHz、動態超頻 4GHz。那麼特別是單核心運算時,Ryzen 5 能否會有突出表現,這還得視快取記憶體配置而定。自 Ryzen 7 1800X/1700X/1700 到 Ryzen 5 1600X,L1 資料與指令快取是每個核心分別配置 32KB 和 64KB,L2 Cache 每個核心 512KB,而 L3 Cache 總和容量皆為 16MB,這確實存在一些想像空間。
▲ CPU-Z 偵測資訊:Ryzen 5 1600X 亦配備 16MB 容量 L3 Cache。
▲ CPU-Z 偵測資訊:Ryzen 7 1800X/1700X/1700 也都是配備 16MB 的 L3 Cache。
比較組產品部分,依據 AMD 官方建議售價來挑選,對上市場參考價格 7,750 元的 Core i5-7600K(4 核心、4 執行緒,基礎 3.8GHz、動態超頻 4.2GHz)最為合適。但是礙於手邊樣品因素,我們選擇用 Core i5-6600K(4 核心、4 執行緒,基礎 3.5GHz、動態超頻 3.9GHz)替代之,就 Kaby Lake 與 Skylake 本質結構差異而言,性能差異近乎只是時脈設定不同所影響。
如前面提到,Ryzen 5 台灣市場預估價格並不怎麼樂觀,Ryzen 5 1600X 要價可能約 9,000 元,只比 Core i7-7700(4 核心、8 執行緒,基礎 3.6GHz、動態超頻 4.2GHz)便宜不到 500 元。我們手邊同樣欠缺這樣品,因此以 Core i7-7700K(4 核心、8 執行緒,基礎 4.2GHz、動態超頻 4.5GHz)代替,實測差異只要斟酌時脈變數,還是能衡量出 Ryzen 5 1600X 性能落點。
▲ 為使比較組數據統一,我們沿用自備的測試環境,AMD 所提供樣品只能留待改天再把玩。
▲ 伴隨 Ryzen 推出的 Wraith Max 散熱器。
▲ Wraith Max 熱設計功耗對應規格上限約為 140W。
(下一頁還有:性能實測、總評)
多核心優勢一如預期,視應用軟體型態挑選為佳
綜觀 Sandra 運算性能測試表現,Ryzen 5 1600X 與 Core i5-6600K 相較,多核心大抵而言是樂勝,差異達到並非同一等級產品的程度。和 Core i7-7700K 相比時,基於核心數量優勢互有領先,可超前的幅度並不算少,落後部分斟酌價差因素概略看來也合理。不過其罩門一如預期,單線程表現雖然時而領先 Core i5-6600K 不等幅度,但是落後的差距也頗大,更遑論要和 Core i7-7700K 相比。
編按:同先前測試,測試項目色塊差異,上為多核心 / 線程、下為單核心 / 線程。
▲ Sandra 處理器運算性能測試。
下列專注在特定運算模式的測試軟體,Ryzen 5 1600X 多核心是得以完全壓制 Core i5-6600K,而且也能有在 Core i7-7700K 之上的表現。單核心依軟體的不同有別,在 3D Particle Movement 落後 Core i5-6600K 平均近乎 20%,Cinebench 則是約為 5%,POV-Ray 反倒是勝出 66.31%。想當然耳,落後部分與 Core i7-7700K 相較的差異更大,領先幅度也會縮減一些。
▲ 性能測試軟體試驗結果。
日常可見內建性能測試功能的應用軟體,在 7-Zip 部分 Ryzen 5 1600X 完全壓制 Core i5-6600K,而且也在 Core i7-7700K 之上,尤以解壓縮差距達到 25.34% 最多。WinRAR 對上 Core i5-6600K 仍然是樂勝,跟 Core i7-7700K 相比雖然落後些許,若是和合理對手相比是有機會勝出。FantaMorph 部分 Ryzen 5 1600X 完全討不到便宜,但 HandBrake 轉檔可能受惠於實體核心數量,可減少 13~46% 左右的等待時間。
▲ 應用軟體試驗結果。
7-Zip 測試字典檔大小 256MB。HandBrake 影片轉檔,將 4K 解析度 HEVC 壓縮格式片(994MB、片長 2 分 42 秒、29.976FPS、 總流量 51.4Mbps),降轉為 Full HD 解析度、原始幀數、H.264 格式(其餘細部設定維持軟體預設值)。
3DMark 測試所得結果可以簡單的這麼說,Ryzen 5 1600X 即便在處理器 / 物理分數占有一定優勢,總分卻未必那麼突出。其總分得以超越 Core i5-6600K,只以些微之差不敵 Core i7-7700K,若加以參考前面提到的變數,表現可說是平分秋色。至於 2 款範例組遊戲,看來 Intel 平台仍然占上風,即便 AMD 宣稱陸續著手最佳化,當下要和 Core i5 比拚還是略顯吃力。
編按:遊戲項目色塊差異為上 2560 x 1440 解析度、下 1920 x 1080 解析度,3DMark 使用預設值。
▲ 遊戲性能測試結果。
Ryzen 性能表現與價格固然可取,然而閒置與燒機期間的耗電量,看來是會略高於競爭產品些許。Ryzen 7 1800X/1700X/1700 與 Ryzen 5 1600X 閒置時能控制在 40W 或以內,比 Intel 主流性能產品高出將近 10W 尚屬合理,不過這會連帶反應在燒機功率反差上。除了核心架構差異,像 Ryzen 5 1600X 實體核心比 Core i7-7700K、Core i5-6600K 多 2 個,也是影響的關鍵之一。
▲ 測試平台耗電量觀測結果。
綜觀 Ryzen 5 1600X 表現,假使台灣價格和 Core i5-6700K 相近,那麼憑藉實體 6 核心這優勢,確實能帶來可觀的多工性能增益。只不過沒有意外的話,終將得和 Core i7-7700 正面交戰,雖然說多工的優勢依舊存在,單工、單線程這罩門相對突出。如果你能掌握常用軟體的架構特性,偏重多工選擇 Ryzen 5 1600X 可謂經濟實惠,畢竟它時而有進逼 Core i7-6800K 的實力,甚至可將之視為 Intel HEDP 替代選擇,反之 Core i7-7700/K 會是較佳首選。
廠商資訊
AMD http://www.amd.com/zh-hant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AMD Ryzen vs. Intel Kaby Lake,晶片組 I/O 傳輸效率比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