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上週我們測試Ryzen 7 9700X、Ryzen 5 9600X等2顆8、6核心處理器之後,這週我們繼續看看採用Zen 5架構的16、12核心Ryzen 9 9950X、Ryzen 9 9900X表現如何。
測試環境與條件
在這邊我們就不著墨於背景資訊與架構說明,「前情提要」的部份請讀者參考下列文章。
- 系列文章:
AMD Tech Day 2024(一):Zen 5、RDNA 3.5、XDNA 2架構齊發,Ryzen 9000系列桌上型處理器架構解析 ,加映Ryzen 9 9950X超頻破世界記錄- AMD Tech Day 2024(二):Ryzen AI 300系列行動版處理器架構解析,Zen 5、RDNA 3.5、XDNA 2完全體登場
- AMD Tech Day 2024(三):XDNA 2 AI運算架構解析,Block FP16資料類型運算效率倍增
- Zen 5架構詳解(一):桌上型、行動版差異以及Zen 5、Zen 5c差異解說
- Zen 5架構詳解(二):Zen 5、RDNA 3.5、XDNA 2架構解說
- Zen 5效能實測(一):Ryzen 7 9700X、Ryzen 5 9600X搶先上市,單核心效能增益最高達20%
- Zen 5效能實測(二)Ryzen 9 9950X、Ryzen 9 9900X篇(本文)
在測試平台的部分,由於先前使用的電源供應器的12VHPWR電源線或許因為時常拔插,次數遠遠超過規格表定的拔插30次,所以終於發生了線材燒融的狀況。與廠商討論之後,為確保安全而更換整組電源供應器,同時升級為功率更高的MSI MEG Ai1300P PCIE5。
測試過程中除了手動開啟EXPO功能之外,其餘BIOS / UEFI的設定階維持預設值。在此主機板的預設狀態下,PBO處理自動超頻的設定植為「Auto」,並會開啟顯示卡的Resizable BAR功能。
所有成績除了Handbreak影片轉檔僅執行1輪之外,其餘項目都是進行2輪測試,在確定沒有極端值後取平均,遊戲效能使用遊戲內建的測試模式,而《絕對武力2》為手動操作進行與電腦BOT於Dust 2地圖之對戰,搭配NVIDIA FrameView進行測試。
遊戲部分在1080p、2K、4K解析度搭配最高畫質設定,若有設定範本則套用最高範本,若無則將所有畫質相關項目調至最高,關閉VRS或動態解析度等設定,並僅進行開、關光線追蹤功能的調整。
至於對照組的成績則取自《10大處理器效能實測2024開幕版,AMD Ryzen 7000系列對決Intel第14代Core i》一文,部份新增項目先前無測試而無列出成績。需要注意的是,該測試為2024年初進行,使用的UEFI/BIOS版本較舊,也尚未「修正」第13、14代Core i處理器的電壓、效能問題,成績可能會與更新UEFI/BIOS之後有所落差。
測試平台:處理器:AMD Ryzen 9 9950X、Ryzen 9 9900X
散熱器:MSI MEG Coreliquid S360
主機板:ASRock X670E Taichi(UEFI版號:3.06.AS01 – AMD AGESA ComboAmSPI 1.2.0.0)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5 Neo 16GBx2(@DDR5-6000)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4090 Founders Edition
儲存裝置:Solidigm P44 Pro 1TB
電源供應器:MSI MEG Ai1300P PCIE5
軟體環境:Windows 11專業版23H2(Build 22361.3880),GeForce Game Ready 560.70,AMD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 24.10.24
▲圖左為測試平台使用的GeForce RTX 4090於GPU-Z所顯示的資訊,圖右則為這2款處理器搭載的內建顯示晶片。
(若手機版瀏覽器無法顯示表格,請點我看完整表格)
Ryzen 9000系列處理器規格簡表 | |||||||||
處理器型號 | 核心/執行緒 | 基礎時脈 | 最大Boost時脈 | L2快取記憶體 | L3快取記憶體 | 可用PCIe通道數 | 內建顯示運算單元、時脈 | TDP | 發表當時定價(美金) |
Ryzen 9 9950X | 16 / 32 | 4.3 GHz | 5.7 GHz | 16 MB | 64 MB | 24x PCIe Gen 5 | 2CUs、2200MHz | 170 W | $649 |
Ryzen 9 9900X | 12 / 24 | 4.4 GHz | 5.6 GHz | 12 MB | 64 MB | 24x PCIe Gen 5 | 2CUs、2200MHz | 120 W | $499 |
Ryzen 7 9700X | 8 / 16 | 3.8 GHz | 5.5 GHz | 8 MB | 32 MB | 24x PCIe Gen 5 | 2CUs、2200MHz | 65 W | $359 |
Ryzen 5 9600X | 6 / 12 | 3.9 GHz | 5.4 GHz | 6 MB | 32 MB | 24x PCIe Gen 5 | 2CUs、2200MHz | 65 W | $279 |
(下頁還有測試數據分析)
Ryzen 9 9950X、Ryzen 9 9900X處理器運算效能分析
在效能測試的前半部,我們先看看Ryzen 9 9950X、Ryzen 9 9900X處理器的運算的效能表現。
需要至注意的是,對照組中前代Ryzen陣營處理器的選手為8核16緒的Ryzen 7 7700X、16核32緒的Ryzen 9 7950X,以及2款透過3D V-Cache技術擴充L3快取記憶體容量的強化版本,Intel陣營的Core i9-14900K則為8P + 16E核心、32執行緒配置。
當代選手則為16核32緒的Ryzen 9 9950X以及12核24緒的Ryzen 9 9900X,需要注意核心數的差異。
遊戲效能分析
接下來我們繼續分析Ryzen 9 9950X、Ryzen 9 9900X在遊戲部分的效能表現。
生產力掛帥,遊戲可等X3D
綜合這2次的測試結果,可以看到Zen 5架構帶來的效能提升相當顯著,尤其是採用16核32緒的Ryzen 9 9950X能在多種生產力應用輸出高效能,並提高3D渲染、影音編輯等創作者應用工作效率,相當適合有專業運算需求的使用者選購,並用於組裝「入門級工作站」,若對核心數量有更高需求的使用者,也可以考慮AMD的Threadripper系列處理器,最高可以因此最高可以在「家用」平台達成96核心的組態。
遊戲應用方面則是比較尷尬的問題,相較於把預算放在採購具有最高「預設」Boost時脈的Ryzen 9 9950X,筆者認為倒不如購買Ryzen 7 9700X,甚至回頭購買前一代的Ryzen 7 7800X3D,並將剩餘的費用轉移至升級更高接的顯示卡,並透過PBO自動超頻或是自行手動超頻,來壓榨出更多效能,如此一來不但能帶來更流暢的遊戲體驗,也具有更高的投資效益。
雖然目前AMD尚未公布「X3D」版本Ryzen 9000系列的消息,但根據先前產品規劃的慣例,很可能會在2024年上半推出透過3D V-Cache擴充L3快取記憶體的強化版本,若玩家不急著現在升級,等待未來的「Ryzen 7 9800X3D」也是個不錯的採購策略。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