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liMouse Explorer 3.0 經典外型
說到滑鼠界的經典設計,除了使用木頭與開關拼湊造出的世界第一支滑鼠,以及 Apple 觸控手勢滑鼠 Magic Mouse,許多人想到的應該是那支被「致敬」無數次的 Microsoft IntelliMouse Explorer 3.0。但是當年 IntelliMouse Explorer 3.0(以下稱 IE 3.0)也並非一推出市場就造成轟動,而是後繼者始終都無法超越那舒適外型,在被玩家不斷地比較之後,使得 IE 3.0 逐漸站穩歷史地位,也成為其它廠商設計滑鼠時臨摹的對象。
IE 3.0 受歡迎的程度,讓 Microsoft 於第一代產品停產後推出 IE 3.0 復刻版,IntelliEye 光學引擎技術從 6000FPS 提升至 9000FPS,但是該產品也早已停產,450DPI 要應付現今 1080p 甚至是 4K 螢幕也有些力不從心。幸好 Microsoft 再度以 IE 3.0 優秀的外觀,略加改良推出 Classic IntelliMouse,規格提升同時販售價格甚至比復刻版還要低。
▲符合近期設計潮流,Classic IntelliMouse 外盒相當簡潔,只是無法如同過去露出滑鼠讓人試握。
▲底部安排多國語言特色介紹。
▲上掀外盒即可露出 Classic IntelliMouse 滑鼠本體,左方為說明書,右方為產品規格與有害物質限用清單。
Microsoft Classic IntelliMouse 規格
- 設計:右手專用
- 滾輪:有段雙向
- 程式化按鈕:3
- 光學感應器:PAW3808EK-CJMU
- 介面:USB
- USB 回報率:1000Hz
- DPI 調整:400DPI~3200DPI、間距 200DPI
- 尺寸:132 x 69 x 43(mm)
- 線材長度:1.8m
- 重量:129g
經典手感再現
即便外型變化不大,或者幾乎可以說是沒有變化,Microsoft 還是替 Classic IntelliMouse 加入現代設計元素,原本的銀紅黑配色,變為更低調的灰黑配色,灰色還帶有些許金屬反光粒子,在較為強烈的攝影棚光線照射之下略為呈現藍色。
滑鼠底部在那個年代相當流行的紅色透明配色不再是合宜的配置,現在改為深灰色半透明塑料,連帶滑鼠尾部原先突起的 IntelliEye 光學引擎標誌也不再發射紅光,更改為不張揚的白光,IntelliEye 標誌也變成 Micorsoft 單色四格窗型。側鍵配色並非突出的跳色設計,變更成與側邊相同的深灰色,並施以類似皮革漆或是橡膠漆的親膚材質。
▲Classic IntelliMouse 滑鼠本人,USB 線材長度約 1.8m,使用稍微有些彈性的橡膠線材。
▲USB 2.0 Type-A 連接插頭外型縮短,並去除 EMI 磁環設計。
▲由其不對稱外型可以得知,此款為右手專用滑鼠。
▲滑鼠滾輪為傳統雙向設計,沒有左右功能,表面為橡膠層並使用凹凸設計增加摩擦力。
▲尾部變更為不透明的 Micorsoft 單色四格窗型標誌。
▲側鍵改成與滑鼠側邊相同的灰黑色親膚塗料材質。
▲右側讓無名指依靠的凹槽設計沒有變更,同樣也有親膚塗料。
▲鼠腳依然採用橢圓形鐵氟龍材質,相容市面上大多數第三方鼠腳。
▲尾部具備低調不刺眼的白光。
▲筆者的甜不辣手握持示範,可以看到相當貼近人手自然倚靠弧度。
▲右側無名指凹槽倚靠區相當重要,這也是其它廠商致敬時經常遺漏的重點。
內部以現代化設計大改
拆開滑鼠就可以理解,為何 Microsoft 不再延用 IE 3.0 名稱,因為內部結構整個 180 度大轉變,足以稱作是另外 1 支滑鼠,特別是滾輪和側鍵機構,讓人感受到滿滿的誠意。滾輪設計已拋棄多數滑鼠採用一邊連接編碼器,一邊搭上微動開關的設計,Classic IntelliMouse 把編碼器直接內建在滾輪當中,與微動開關接觸點也就不是滾輪軸,而是不會滾動的滾輪機構外殼,另外還為了增加手感安排 1 個小彈簧調整按壓壓力。
側鍵部分由原先的機械式結構觸發位於內部電路版的微動開關,直接增加 1 片電路子板於側鍵內側直接按壓微動開關。滾輪中鍵和側鍵均使用中國凱華微動開關,而左右鍵使用中國製 OMRON 微動開關,型號為 D2FC-F-7N(20M)。感應器型號為 PAW3808EK-CJMU,依照編碼規則判斷應為 Pixart 特別供應給 Microsoft 的訂製產品,支援 BlueTrack 技術可在玻璃表面使用,而 USB 微控制器則使用 SunplusIT SPCP866E2A。
▲內部結構大變動,與 IE 3.0 設計相差十萬八千里。
▲滾輪內建編碼器安裝於滑鼠上部外殼機構,並額外加裝小彈簧調整手感。
▲側鍵使用 1 片電路子版,將微動開關直接安裝於按鍵後方。
▲滑鼠中鍵使用凱華微動開關,左右鍵使用 OMRON 中國製 D2FC-F-7N(20M)。
▲PAW3808EK-CJMU 光學感應晶片。
▲SPCP866E2A USB 微控制器晶片。
▲Classic IntelliMouse 外殼多數採用 ABS 材質,左右鍵部分添加 PC 材質。
▲尾部另外安排白光 LED 以及導光片。
(下一頁:軟體與實際操作手感)
簡單易用的 Microsoft 滑鼠和鍵盤中心
滑鼠包裝沒有附贈驅動程式光碟,實際上也不需要(不相容 Mac OS X、iOS、Android),使用者只要進入原廠網站下載公用程式調整滑鼠功能即可。Microsoft 滑鼠和鍵盤中心介面相當清爽,各個按鍵與 DPI 設定一字排開,游標掃過該按鍵字樣立即於左方滑鼠圖案反藍標示。DPI 預設值為 1600,使用者可以在 400DPI~3200DPI 之間,以 200DPI 間距自行選擇。
滾輪按鈕和側鍵支援自訂功能,點擊後進入該按鍵設定,能夠調整的功能以條列方式跳出,可以調整功能、錄製按鍵組合或巨集、調整 DPI,更支援遊戲時降低 DPI 的輔助瞄準功能(預設 50%,以 1% 間距於調整範圍 10%~90%)、180° 迴轉等。基本設定之外,該軟體還提供應用程式專用設定機制,滾輪按鈕和 2 顆側鍵能夠在不同應用程式底下指定不同的功能,加速日常作業程序。
▲Microsoft 滑鼠和鍵盤中心設定相當直覺,游標掃過該按鍵設定即在左方滑鼠圖案反藍顯示。
▲滾輪捲動速度與方向可以恣意調整。
▲滾輪按鍵和 2 個側鍵支援自訂功能,各種可設定功能以條列方式顯示。
▲支援不同應用程式切換不同按鍵功能。
▲使用 Mouse Rate Checker 檢測該滑鼠的 USB 回報率確實為 1000Hz。
辦公來就補、順便吃下低階電競滑鼠市場
因為是滑鼠產品,最終筆者還是談談這幾天使用後的感想。Microsoft Classic IntelliMouse 沒有背離當初 IE 3.0 身為辦公室滑鼠的初衷,以舒適外型和合宜的按鍵配置宣洩工作壓力(疑?),特別是對於工作內容需要經常觀看技術文件的筆者來說,加速滾輪功能特別適合翻閱大量文件以及瀏覽網頁,側鍵變更設計之後也不會過於軟弱無力或是異常鬆動。
多數時候更換滑鼠大約要經過數天的適應期,掌握該滑鼠的個性,但 Classic IntelliMouse 可以說是完全沒有這段時間,握感部分的適應性相當優異。滑鼠本身按鍵雖然不多,透過 Microsoft 滑鼠和鍵盤中心能夠在多種不同軟體之間指定按鍵功能或巨集,加速繁複且重複性高的作業。
至於能否吃下電競遊戲這一塊,筆者認為可以代替同樣價格等級的電競滑鼠,畢竟入門市場的滑鼠多數組裝鬆動,而 Classic IntelliMouse 無論是品質或是選料都具有一定水準。實際遊玩量子裂痕(Quantum Break),才會發現需要適應的地方,包含轉身時的移動距離需要讓肌肉學習記憶,隨著感應器位於鼠身的位置不同,也要調整手腕角度(筆者習慣使用 Mad Catz R.A.T 7)。滾輪段落分明,但似乎有些硬朗,經常更換武器類型有些累人。
因為滑鼠幾乎是中空且沒有金屬配重塊的關係,使得滑鼠重心被線材往上拉,可以感受到遊戲中細微操作不太順暢。當然這是跟數千元的電競專用滑鼠相較之下所做的結論,實際上 Classic IntelliMouse 確實是對得起自身的開賣價位新台幣 1,209 元,也相當符合辦公室應用的舒適與功能需求,吃下千元等級電競滑鼠市場只是順便而已。
廠商資訊
台灣微軟 https://www.microsoft.com/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