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電腦王
Viewing all 629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AMD 桌上型 Ryzen 3000 系列處理器最新進展,UCLK 可與記憶體等效時脈 1:1 掛勾

$
0
0
AMD Zen/Zen+ 微架構處理器,為了減少資料越過不同頻率域的延遲影響,將 Infinity Fabric 和記憶體控制器運作時脈與外部記憶體時脈掛勾,實則為記憶體等效時脈的一半,如今主機板廠開始收到新版 AGESA 預備支援未來上市產品,內部多了一些有趣設定。

AMD 桌上型 Ryzen 3000 系列處理器,有很大的可能性將於今年 Computex 展期發表,上市時間緊追在後,近期主機板廠多已收到新版 AGESA 0.0.7.2,內部多出一些設定,預計用以支援未來的處理器產品。譬如桌上型 Ryzen 3000 處理器將以運算核心晶粒和 I/O 核心晶粒組合而成,以八核心為 1 個運算晶粒如今稱之為 Compute Die(CCD)。

Reddit 網站已有網友針對 Biostar 所釋出的 UEFI 更新檔進行分析,CCD 核心數量控制有著(1+1)、(2+0)、(3+0)、(2+2)、(4+2)、(3+3)等選項,若以 AM4 封裝版本塞入 2 個 CCD chiplet 而言,最高可以推出 16 核心 32 執行緒的產品,最低則是 12 核心 24 執行緒。

另一個更為有趣的地方,則藏在 XFR Enhancement 選項當中,除了能夠設定 FCLK(Infinity Fabric 的運作時脈)與 MEMCLK(外部記憶體時脈),UCLK(記憶體控制器時脈)新增 1:1 除頻選項。在 Zen/Zen2 微架構當中,FCLK 和 UCLK 與 MEMCLK 掛勾,實作上是以 DDR4 等效時脈一半 2:1 方式運作,也就是當使用者插上 DDR4-2666 記憶體,FCLK 和 UCLK 即以 1333MHz 時脈運作。

Reddit 已有網友分析 Biostar 所釋出含有 AGESA 0.0.7.2 的 UEFI 更新檔,UCLK 將提供 MEMCLK 1:1 或是 2:1 選項
▲Reddit 已有網友分析 Biostar 所釋出含有 AGESA 0.0.7.2 的 UEFI 更新檔,UCLK 將提供 MEMCLK 1:1 或是 2:1 選項。

新版 AGESA 0.0.7.2 於 XFR Enhancement 選項多出 UCLK==MEMCLK 和 UCLK==MEMCLK/2 等 2 種選項,表示採用 Zen 2 微架構的桌上型 Ryzen 3000 系列處理器記憶體控制器,除了擁有與現行 Zen/Zen+ 相同的 2:1 除頻比例,再多出與 DDR4 等效時脈相同的頻率運作的選項,預計可以增加記憶體存取表現。

另一方面,若是記憶體控制器不在 CCD chiplet 身上,而是整合到 I/O 核心內部,那麼處理器核心存取記憶體則多出 CAKE(Coherent AMD socKet Extender)-IFOP(Infinity Fabric On-Package)-IFOP-CAKE 這段路徑,反之亦然,該如何解決增加的延遲時間也是個問題。當然,以上只是根據現有資料推測,詳情最終還是要等到 Computex 才會明朗。

 

資料來源

Biostar motherboard AGESA 0.0.7.2 rollout begins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向廣告宣戰,Firefox 66 預設禁止自動播放影片,更加入 Windows Hello 免密碼登入

$
0
0
Mozilla 基金會在本周釋出 Firefox 66 正式版本,此版本除了常見的臭蟲修復與效能改進,最大的特點就是預設關閉網頁影片的自動播放功能,避免影片閃閃爍爍影響網頁瀏覽體驗,或是突然的聲響嚇到自己,在安靜的公眾場合引起大家關注。

由於網路連線頻寬的增加,以及線上影視服務的興盛,越來越多網頁都會內崁影片內容,有時是與網頁內容相關的影片,絕大多數則以廣告居多。Mozilla 基金會於本周釋出 Firefox 66 網頁瀏覽器,預設禁止此類影片自動播放行為,除了能夠提升網頁瀏覽品質之外,對於採用網路流量計費的使用者而言,也可以省下 1 筆金額開支。

Firefox 66 版網頁瀏覽器於本周釋出,重點擺在打擊影響瀏覽體驗的內容呈現方式。
▲Firefox 66 版網頁瀏覽器於本周釋出,重點擺在打擊影響瀏覽體驗的內容呈現方式。(圖片來源:The Mozilla Blog

由於禁止自動播放影片為預設值,若是使用者想讓部分的網站內容影片能夠自行播放,使用者也可以在權限設定當中,將目標網站加入至例外清單內。另一種惱人的經驗,就是圖片影像或是廣告下載速度不佳,當使用者已往下捲動頁面之後才載入,造成網頁亂跳的狀況,Firefox 66 版開始加入捲動錨定(scroll anchoring)功能,瀏覽器會記憶網頁捲動位置,不受緩慢載入的圖片或是廣告影響。

Firefox 66 使用者也可以在權限設定當中,將希望開啟影片自動播放功能的網站加入至例外清單。
▲Firefox 66 使用者也可以在權限設定當中,將希望開啟影片自動播放功能的網站加入至例外清單。(圖片來源:The Mozilla Blog

近期很紅的 FIDO2 身分識別功能,可以搭配生物辨識功能達成免帳號密碼登入,而 W3C 也在前一段時間批准 WebAuthn 為正式 Web 規格,網頁可透過此 API 呼叫使用 FIDO2 驗證機制,目前 Microsoft 帳戶已支援此項技術。Firefox 66 更進一步與 Windows Hello 結合,可透過 Windows Hell 生物辨識驗證登入網路服務,目前此功能已對 Windows 10 19H1 內部測試者開放,預計今年春天推出的正式版就會自動開啟此項機制。

其餘功能更新包含更好用的搜尋分頁與隱私瀏覽模式搜尋介面、macOS Touch Bar 基礎支援、於 Windows、macOS 32 位元作業系統增加 AV1 影片格式支援性,並將網頁內容載入程序的數量由 4 個倍增為 8 個,增加效能並減少當機頻率,在 30 個分頁同時開啟 100 個網頁時,大約需要額外 6% 記憶體容量開銷。

 

Firefox 66 版本官方下載點:

Windows 32bit64bit

Linux 32bit64bit

macOS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Google將Sandboxed API開源,瞭解沙盒技術如何保障安全

$
0
0
Google宣佈將旗下Sandboxed API技術轉為開源項目,讓更多開發者可以自由使用經過實務考驗的沙盒技術,保護系統不受惡意或有心人士的侵犯,並避免檔案、網路連線等資源被竊取,目前雖然僅提供Linux版本,但未來會陸續移植至BSD、macOS、Windows等系統。

透過沙盒隔離惡意程式

簡單地說,沙盒是種在隔離環境中執行程式的安全機制,被放置於沙盒中的程式無法存取外部檔案與系統資源,程式的行為也不會影響沙盒外的作業系統,因此能避免惡意程式對系統造成危害。

但是因為現在的程式越來越複雜,可能在無心的情況下產生一些資安漏洞,造成記憶體毀損,或是由語法分析錯誤造成的Bug,讓正常、非惡意的程式也可能成為安全隱憂。

在沙盒的協助下,開發者可以確保程式與使用者只能存取指定的檔案、網路連線或是其他作業系統資源,如此一來即便在最壞的情況下,惡意程式或攻擊者入侵沙盒環境,他們也只能在沙盒內進行破壞或竊取資料,系統其他區域並不會受到危害。

所以反過來說,沙盒技術的關鍵在於它是否足夠牢固,讓惡意程式或攻擊者無法逃出它的限制範圍。雖然目前有許多工具能夠提供充分保障的沙盒系統,但可能在操作上比較複雜,需要花費較多時間進行安全邊界的設定。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Google決定以開放原始碼的方式提供旗下的Sandboxed API(以下簡稱SAPI)技術,讓開發者可以透過SAPI針對不同的軟體函數庫分別建立資安策略,並透過可重覆套用且安全的機制保障系統安全。

目前僅支援Linux環境下的C語言程式

Google表示目前SAPI僅支援以C語言所撰寫的程式與函數庫,在運作的過程中,會將要放入沙盒的程式拆分成主機端執行檔(Host Binary)與沙盒內程式(Sandboxee)等2獨立的作業系統處理程序(OS Process),當函數庫發出呼叫時,會由主機端的API進行統籌並透過程序間通訊(Intercrosses Communication)的方式傳送到沙盒內程式,沙盒內程式則會以遠端程序呼叫(Remote Procedure Call,簡稱RPC)的方式將呼叫轉送至原始函數庫。

由於API物件(API Object)、SAPI物件以及RPC存根(RPC Stub)都能透過介面產生器(Interface Generator)自動產生,所以使用者只需設定沙盒的運作策略、允許的系統呼叫與資源存取權限,就能開始使用沙盒,並將設定套用至其他程式,節省後續設定時間。

目前SAPI僅支援C語言,並且只提供Linux版本,Google表示未來將會支援更多程式語言與執行環境,並陸續移植至BSD(FreeBSD、OpenBSD)、macOS、Windows等系統。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前往GitHub取得原始碼,並參考說明文件程式範例使用SAPI。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Intel 下一世代繪圖架構 Gen11 資訊正式公布,效能接近 3 倍快!

$
0
0
事前沒有任何的警訊,Intel 就在自家網站悄悄地公布下一世代 10nm 代號 Ice Lake 處理器,預計整合的內建顯示繪圖架構 Gen11 白皮書。白皮書當中不僅有 Gen11 的詳細資訊,GT2 版本預計提供 1TFLPOS 運算能力,另外也可以稍微窺探 Ice Lake 處理器的變與不變。

長久以來,Intel 內建顯示繪圖一直都被玩家視為雞肋般的存在,直到近幾年加入相當優秀的視訊硬體加速編、解碼功能,才讓人感受到它的存在。在去年所舉辦的 Architecture Day當中,Intel 宣示下一世代的內建顯示繪圖的效能將有爆炸性的提升,能夠遊玩一些休閒遊戲,最常採用的 GT2 配置將有 1TFLOPS 運算效能。

GDC 舉行期間,Intel 悄悄地於自家網站公布 Intel Processor Graphics Gen11 Architecture 白皮書,內容長達 33 頁,頗為詳盡地完整介紹 Gen11。該份白皮書主要針對 GT2 配置撰寫,在 Gen11 GT2 配置當中,EU 數量將從 Gen9 GT2 的 24 個大幅提升至 64 個,若是不計較 Gen11 其它架構變化,運算效能至少是現今 Gen9 GT2 的 2.66 倍。

Intel 採用 Gen11 世代繪圖架構的處理器 SoC 示意圖
▲Intel 採用 Gen11 世代繪圖架構的處理器 SoC 示意圖。

由於 Gen11 與處理器 SoC 其它部分一同建構在矽晶圓上,因此也會揭露些許下一世代 10nm 製程代號 Ice Lake 處理器的資訊。即便陸續有實體核心數量將提升至十個的消息傳出,Ice Lake 內部多個區塊的資訊交換依舊採用 ring 匯流排,包含連接處理器核心、LLC、System Agent,以及本文重點 Gen11 繪圖顯示區塊。LLC 容量依舊可讓處理器與繪圖核心共享使用,但白皮書內並未指出 Ice Lake 的 LLC 配置大小,尚待決定。

Gen11 GT2 配置有 1 個 Slice,每個 Slice 內部 Sub-Slice 從 Gen9 的 3 個大幅提升至 8 個,但 Sub-Slice 內部 EU 數量保持 8 個不變,單個 Slice 還有一些固定功能單元以及大家一起共用的區塊,如 Media Fix Function 區塊用以視訊編解碼、Slice Common 則包含光柵單元、Z 軸剃除、像素配發與後端引擎等。

Media Fix Function 媒體固定功能區塊與 Gen9 或是 Gen9.5 差不多,包含 Multi-format Codec(MFX)、Visual Quality Enhancement(VQE)、Scaler and Format Conversion(SFC)等單元,但 MFX 單元從 Gen9 的 1 個變成 2 個,除了能夠同時處理編碼、解碼之外,同一視訊串流工作也可以分給 2 個 MFX 同步進行,如此即可降低該單元的運作時脈加強省電性。

MFX 的 VP9 解碼功能因應 HDR 所需,位元深度進階至 10bit,且 HEVC 和 VP9 的色度抽樣支援 4:2:2 和 4:4:4,編碼部分則加入 VP9 支援性與提升 HECV 編碼壓縮時的畫質表現,VQE 單元同樣將硬體去噪點的處理位元深度提升至 10bit。位於 System Agent 的視訊控制器,Gen11 支援 Panel Self Refresh 面板自我更新省電功能,USB Type-C 子系統則能夠透過 Type-C 輸出視訊畫面,並支援 DisplayPort Adaptive Sync。

Gen11 Slice 架構
▲Gen11 Slice 架構。

Gen11 功能區塊圖,L3 資料快取從 Gen9 的 768KB 大幅提升至 3MB
▲Gen11 功能區塊圖,L3 資料快取從 Gen9 的 768KB 大幅提升至 3MB。

Gen11 Slice 還有個架構上的改進,Shared Local Memory 從 Slice L3 移出,移入 Sub-Slice 內部,每個 Sub-Slice 共享 64KB。此舉可提升存取 Shared Local Memory 的效率,因為不用再透過 Data port 從 L3 取出。

以 SoC 視野繪製的記憶體階層與理論峰值頻寬,Gen11 向 LLC 每個 ring 時脈均可讀寫 64Byte
▲以 SoC 視野繪製的記憶體階層與理論峰值頻寬,Gen11 向 LLC 每個 ring 時脈均可讀寫 64Byte,

深入 EU 結構,每個 EU 內部包含 2 個 SIMD 處理運算類型的 Arithmetic Logic Unit(ALU),每個 ALU 可並行處理 4 個 32bit 浮點或是整數運算,16bit 則提升至 8 個。EU 每個時脈週期可處理 16 個 FP32 浮點運算(2 ALU x SIMD-4 x 2 Op (Add + Mul)),FP16 運算則是再加倍。

Gen11 單一 EU 結構
▲Gen11 單一 EU 結構。

繪製技巧部份,Gen11 導入 Coarse Pixel Shading(CPS),原理與現在受到矚目的 Variable Rate Shading 相當類似,可透過降低 shading rate 減少運算量,實作上卻更進步一些。CPS 可將整體畫面依據需求分割成 1x1~4x4 區塊進行繪製,但除了色彩著色頻率比較低之外,物件依舊可以保持清晰邊緣。

Coarse Pixel Shading 的示範比較畫面,CPS 可在表持物件邊緣銳利度的情況下,降低色彩著色頻率,畫質比起直接降低繪製解析度再升頻來得好
▲Coarse Pixel Shading 的示範比較畫面,CPS 可在保持物件邊緣銳利度的情況下,降低色彩著色頻率,畫質比起直接降低繪製解析度再升頻來得好。

Gen11 另外還支援 Position only Tile-Based Rendering(PTBR),眾所周知 tile-based 渲染方式只需要處理小範圍畫面,因此運算所需資料減少至可以放入更接近運算處理管線的快取區當中,減少對於記憶體頻寬的需求,這對於分享電腦記憶體作為繪圖專用記憶體的內建顯示繪圖而言,能夠減少因頻寬不足帶來的效能損失。

導入 Position only Tile-Based Rendering 的流程圖
▲導入 Position only Tile-Based Rendering 的流程圖。

透過升級至 Gen11 GT2,Intel Ice Lake 處理器內建顯示繪圖效能預計可以和 AMD Ryzen 3 2200G 的 Radeon Vega 8 相提並論,對於 AMD 今年下半年具有一定程度的壓力,特別是新一代 Ryzen APU 預計不會這麼快跟隨桌上型 Ryzen 3000 系列處理器問世。當然除了 Gen11 內建顯示改朝換代之外,玩家也會期待獨立顯示卡 Xe 的到來。

 

資料來源

Intel Processor Graphics Gen11 Architecture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PS4模擬器達成畫面輸出里程盃,但是目前只能看到錯誤訊息

$
0
0
筆者先前介紹過的Orbital是款以虛擬化技術為基礎的Sony PlayStation 4模擬器,先前的開發進度停留在能讓模擬器開機並進行初始化,然後在進入安全模式時當機,但全程都沒有畫面輸出,這次的進度則推進至能夠顯示畫面,可以說是相當重大的突破。

至少看得到畫面啦

在上次介紹的文章中,開發者Alexandro Sanchez是透過UART介面連線至模擬器的方式,將除錯資訊顯示於資訊面板上,所以我們無法看到任何畫面。

然而這次在它所上傳的展示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啟動模擬器後,除錯資訊會持續更新,然後模擬器能夠將主機的錯誤畫面會顯示出來,但在這之後仍然會當機,無法進行後續操作。

開發者說明他已經透過Valkan達成完全模擬AMD的顯示處理器,並將GCN核心位元組碼(Bytecode)轉譯至SPIR-V中間語言(Intermediate language),這代表著開發進度的一大進展。

至於顯示於畫面的CE-343XX錯誤訊息,則是歸因於他所使用了錯誤的映像檔,所以算是預期中的情況。

PS4模擬器達成畫面輸出里程盃,但是目前只能看到錯誤訊息

▲執行到錯誤畫面時模擬器就會當機,不過這仍然是相當重大的進展。

由於目前Orbital還在很初期的開發階段,所以沒有提供完整的執行檔,有興趣的讀者可至GitHub下載原始碼並自行編譯,Alexandro Sanchez也表示他未來會將把GCN轉換為SPIR-V的方式寫成說明文件供大家參考。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UP Xtreme迷你電腦升級再登場,最高可選U系列Core i7處理器

$
0
0
筆者先前曾介紹過的UP Squared是搭載Apollo Lake處理器的迷你電腦,而這次推出的UP Xtreme則將處理器大幅升級,除了推進至2018年推出的Whiskey Lake世代之外,還提供Core i3、i5、i7等不同等級的選擇,讓使用者可以依照效能需求挑選不同產品。

針對AI運算設計

UP Xtreme與先前推出的開發板最大的區隔在於運算能力與擴充能力,高階版本UP Squared的處理器選用Intel Pentium N4200,或許還能勝任打造物聯網或小型裝置的任務,但是對於運算需求更龐大的人工智慧來說可能力有未逮。

UP Xtreme具有Intel Core i3-8145U、i5-8265U、i7-8565U等處理器選擇,前者為2核4緒,後2者為4核8緒架構,最高時脈分別可達3.9GHz、3.9GHz、4.6GHz,能夠帶來充沛的運算能量。

此外UP Xtreme還能透過Minicard(支援PCIe x1、mSATA、USB 2.0傳輸模式)、M.2 2230 E Key(支援PCIe x1、USB 2.0)、以及2組M.2 2242/2280 B/M Key (支援PCIe x1、SATA)擴充各式周邊裝置,以及如UP AI Core XM 2280這類l搭載Intel Movidius處理器的神經運算加速裝置,最高可帶來4TOPS人工智慧效能表現。

在儲存裝置方面,能夠透過eMMC ver 5.1介面連接128GB以下儲存媒體,或是透過SATA(主機板上附SATA電源)連接硬碟,此外具有HDMI/DisplayPort複合、eDP、2組乙太網路(Intel i210/i211 + i219LM PHY)、音訊輸出、麥克風、4組USB3.0、2組USB2.0、2組COM埠等端子,以及28組GPIO,SPI、I2C、PWN各2組, ADC、I2S、UART各1組。

目前UP Xtreme的價格尚未公佈,但從Core i3-8145U 處理器的建議售價為美金281元(約合新台幣,元)來看,或許低階板的價格會落在合新台幣10,000元左右。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EVGA Nu Audio 架構分析實測,這是你等待已久的真.音效卡

$
0
0
Microsoft 自廢武功砍掉 DirectSound,加上主機板廠商逐漸重視整合音效品質,音效卡的需求越來越式微,但依舊有 1 群較為重視電腦類比輸出的玩家,投入外接 USB DAC 懷抱。EVGA 透過旗下資源,並與英國 Audio Note 合作,推出 Nu Audio 音效卡,找回過往的熱情。

AMD 創辦人之一、曾長期擔任 CEO 的 Jerry Sanders 曾經說過:「有晶圓廠的才是真男人!」(“Real men have fabs.”),EVGA NU Audio 音效卡的誕生過程也相當類似。EVGA CEO Andrew Han 本身就是愛玩音響的同好中人,因此讓自己的公司開發 1 款音效卡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NU Audio 音效卡鎖定在雙聲道立體音處理,因此沒有多聲道 DAC 轉換處理功能(可透過光纖 TOSLINK 輸出數位 5.1 訊號),也不具有 3D 模擬多聲道的華麗變身;主動式零件均是一時之選,被動式零件則採用英國知名 Audio Note 電容與電阻。由於近期廠商對於 PCIe 介面音效的投資並不多,NU Audio 採用 USB 外接式 DSP 處理晶片內化的方案,再透過 PCIe USB 控制晶片進行轉換。

NU Audio 包裝一隅切角做出造型
▲NU Audio 包裝一隅切角做出造型。

背面以多國語言描述 NU Audio 音效卡的特色以及規格
▲背面以多國語言描述 NU Audio 音效卡的特色以及規格。

紙質說明書包含硬體、軟體各 1 份,以及提醒使用者更換運算放大器時,須注意插槽供應的電壓(詳情後述)
▲紙質說明書包含硬體、軟體各 1 份,以及提醒使用者更換運算放大器時,須注意插槽供應的電壓(詳情後述)。

考慮到許多玩家的設備依舊採用 3.5mm 規格為大宗,因此附上 6.3mm 公轉母 3.5mm 轉接頭、RCA 梅花公轉母 3.5mm 轉接頭各一
▲考慮到許多玩家的設備依舊採用 3.5mm 規格為大宗,因此附上 6.3mm 公轉母 3.5mm 轉接頭、RCA 梅花公轉母 3.5mm 轉接頭各一。

NU Audio 採用單槽設計,外部覆蓋 1 片壓印近期 EVGA 顯示卡多邊形設計意象的金屬屏蔽蓋,音效卡側邊一隅與金屬屏蔽蓋均有開孔,方便內部晶片與線性穩壓器散熱。近期流行的 RGB LED 燈光效果似乎也被認為是不可或缺的成分,於側邊安排 1 組,並可透過軟體控制或完全關閉。

NU Audio 音效卡,正面覆蓋 1 片金屬屏蔽蓋
▲NU Audio 音效卡,正面覆蓋 1 片金屬屏蔽蓋。

金屬屏蔽蓋與音效卡側邊均有開孔,利於內部晶片與線性穩壓器散熱
▲金屬屏蔽蓋與音效卡側邊均有開孔,利於內部晶片與線性穩壓器散熱。

音效卡右上方線性穩壓器處理器,額外加裝 1 組散熱片排除廢熱
▲音效卡右上方線性穩壓器處理器,額外加裝 1 組散熱片排除廢熱。

I/O 檔板支援 2 個 RCA 梅花線路輸出、1 個 6.3mm 耳機輸出、1 個 3.5mm 線路輸入、1 個 3.5mm 麥克風輸入,此外還有 1 個 S/PDIF TOSLINK 光纖輸出
▲I/O 檔板支援 2 個 RCA 梅花線路輸出、1 個 6.3mm 耳機輸出、1 個 3.5mm 線路輸入、1 個 3.5mm 麥克風輸入,此外還有 1 個 S/PDIF TOSLINK 光纖輸出。

音效卡側邊安排 RGB LED 燈光效果,一旁針腳用以連接機殼前置面板
▲音效卡側邊安排 RGB LED 燈光效果,一旁針腳用以連接機殼前置面板。

NU Audio 音效卡電路板一覽
▲NU Audio 音效卡電路板一覽。

EVGA Nu Audio 規格

  • DSP 處理器:XMOS XU216-512-TQ128
  • DAC:AKM AK4493(384kHz/32bit、DNR:123dB)
  • ADC:AKM AK5572(Line-In、384kHz/32bit、DNR:121dB)、Cirrus Logic CS5346(Mic-In、192kHz/24bit、DNR:103dB)
  • 運算放大器:Analog Devices AD8056(Line-Out、可更換)、Analog Devices OP275(Headphone、可更換)、TI OPA1652(Line-In)
  • I/O:Line-Out(RCA R/L)、Headphone(6.3mm)、Line-In(3.5mm)、Mic-In(3.5mm)、TOSLINK、前置面板針腳
  • 連接介面:PCIe 2.0 x1
  • 輔助電源:SATA power
  • 作業系統:Windows 7/8/8.1/10 64bit

USB 橋接架構

Nu Audio 的數位音訊 DSP 處理核心採用 XMOS XU216-512-TQ128 多核心微控制器,這顆微控制器對外主要透過 USB 2.0 High-Speed 與主機溝通,因此 EVGA 在這張音效卡上安排 ASMedia ASM1042A USB 3.1 Gen1 控制器,作為 PCIe 與 USB 介面相互轉換的橋樑。

ASM1042A USB 3.1 Gen1 控制器,將 PCIe 訊號轉換為 USB 訊號並與後端 XMOS 晶片溝通
▲ASM1042A USB 3.1 Gen1 控制器,將 PCIe 訊號轉換為 USB 訊號並與後端 XMOS 晶片溝通。

XU216-512-TQ128 多核心微控制器採用 RISC 架構,內部共有 2 組區塊,每個區塊共有 8 個實時處理邏輯核心,在這張音效卡主要用來作為 DSP 數位訊號處理。除了晶片運作所需 24MHz 晶體震盪器之外,XU216-512-TQ128 附近還有 NIHON DEMPA KOGYO(NDK)低相噪 22.579MHz 與 24.576MHz 晶體震盪器,各自負責 44100Hz 及其倍數,以及 48000Hz 及其倍數取樣之用。

XU216-512-TQ128 多核心微控制器
▲XU216-512-TQ128 多核心微控制器。

低相噪 22.579MHz 與 24.576MHz 晶體震盪器,各自負責 44100Hz 與 48000Hz 及其倍數的取樣之用
▲低相噪 22.579MHz 與 24.576MHz 晶體震盪器,各自負責 44100Hz 與 48000Hz 及其倍數的取樣之用。

線性穩壓設計

進入 DAC 與類比訊號處理階段之前,先來看看這張音效卡的電源供應設計,絕大部分的電力供應(特別是與類比訊號處理部分)都不是擷取自 PCIe 插槽,而是由 SATA power 電源插座提供,再藉由多個線性穩壓器轉換所需電壓。由於音效卡同時從 +3.3V、+5V、+12V 汲取電流,因此無法使用一般的 Molex 4pin 轉 SATA power 轉接線。

NU Audio 從 SATA power 電源插座同時汲取 +3.3V、+5V、+12V,因此無法使用 Molex 4pin 轉 SATA power 轉接線,少了 +3.3V 無法正常驅動音效卡
▲NU Audio 從 SATA power 電源插座同時汲取 +3.3V、+5V、+12V,因此無法使用 Molex 4pin 轉 SATA power 轉接線,少了 +3.3V 無法正常驅動音效卡。

SATA power 輸入 +12V 之後,先行利用交換式電源結構升壓至 +16.5V 並轉換出 -16.5V,接著分別利用 TI TPS7A4701 與 TPS7A33 超低噪音線性穩壓器降壓至 +14.5V 與 -14.5V,提供耳機輸出放大器以及輸出緩衝所需。另一方面,透過 μA7810C 和 LM337 先行降壓成 +10V、-10V,接著同樣利用 TPS7A4701 與 TPS7A33 降壓至 +5V、-5V,提供 DAC、LPF、線路輸出放大器、電位器使用。此外 DAC 所需 +3.3V 電壓,則從 SATA power +5V 經過 Unisonic UZ1084 線性穩壓器轉換而來。

+14.5V/-14.5V、+5V/-5V 線性轉換區,外圍設有接地銅片隔離 +16.5V/-16.5V 交換式電源升壓雜訊
▲+14.5V/-14.5V、+5V/-5V 線性轉換區,外圍設有接地銅片隔離 +16.5V/-16.5V 交換式電源升壓雜訊。

+10V/-10V 以及 +5V 線性穩壓晶片貼有導熱墊,透過 1 個散熱片溢散廢熱
▲+10V/-10V 以及 +5V 線性穩壓晶片貼有導熱墊,透過 1 個散熱片溢散廢熱。

UZ1084 線性穩壓器負責轉換出 +3.3V
▲UZ1084 線性穩壓器負責轉換出 +3.3V。

NU Audio 音效卡上所見 Nichicon 固態電容主要作為電壓轉換後的儲能工作,類比處理晶片電源輸入的濾波去耦電容則採用 Audio Note 和 Panasonic FC 電解電容
▲NU Audio 音效卡上所見 Nichicon 固態電容主要作為電壓轉換後的儲能工作,類比處理晶片電源輸入的濾波去耦電容則採用 Audio Note 和 Panasonic FC 電解電容。

類比輸出可換設計

負責將數位音訊訊號轉換成類比訊號的 DAC 晶片,NU Audio 音效卡選擇 Asahi Kasei Microdevices(AKM)AK4493EQ,這裡設定的 PCM 音訊最高支援 384kHz/32bit、DSD256(11.2MHz),晶片原始規格動態範圍和訊噪比都是 123dB,總諧波失真加雜訊則可達 -113dB。該晶片還加入 6 種音色濾波器可供選擇,稍後軟體部分一併介紹。

AK4493EQ 為雙聲道 DAC 晶片,音效卡並未預留升級成多聲道的擴充針腳,晶片作為雙聲道使用的動態範圍與訊噪比均為 123dB
▲AK4493EQ 為雙聲道 DAC 晶片,音效卡並未預留升級成多聲道的擴充針腳,晶片作為雙聲道使用的動態範圍與訊噪比均為 123dB。

DAC 轉換輸出之後,左右聲道各安排 1 顆 LME49724 全差動音訊放大器,應是作為 LPF 低通濾波與放大之用,期間自然少不了採用 Audio Note 電解電容與電阻,以及 WIMA 薄膜電容。之後透過 Analog Devices AD8056 電壓回授型放大器,將差動訊號轉為單端訊號,輸出至左、右聲道 RCA 梅花插座線路輸出。

2 顆 LME49724 負責 LPF 低通濾波與訊號放大
▲2 顆 LME49724 負責 LPF 低通濾波與訊號放大。

類比訊號處理大多透過 Audio Note 電解電容與電阻、WIMA 薄膜電容,其中電阻均為 ±1% 規格
▲類比訊號處理大多透過 Audio Note 電解電容與電阻、WIMA 薄膜電容,其中電阻均為 ±1% 規格。

AD8056 電壓回授型放大器負責將差動訊號轉換成單端訊號至線路輸出,-3dB 頻寬達 300MHz,跳越率(slew rate)則為 1400V/μs
▲AD8056 電壓回授型放大器負責將差動訊號轉換成單端訊號至線路輸出,-3dB 頻寬達 300MHz,跳越率(slew rate)則為 1400V/μs。

接著進入耳機輸出處理,左、右聲道訊號先行進入 Dallas Semiconductor(已被 Maxim Integrated 收購)DS1882 雙聲道音訊數位電位器調整音量,因此 PCM 音訊除了可以透過 XU216-512-TQ128 調整 EQ、音量之外,播放 DSD 輸出至耳機時也能夠調整大小聲。

DS1882 雙聲道音訊數位電位器讓 DSD 音訊也能夠在輸出耳機時調整音量,並避免採用軟體調整音量壓縮動態範圍
▲DS1882 雙聲道音訊數位電位器讓 DSD 音訊也能夠在輸出耳機時調整音量,並避免採用軟體調整音量壓縮動態範圍。

調整音量大小之後,DS1882 輸出訊號至 OP275 運算放大器進行放大作業。選擇這顆的原因不外乎能夠驅動阻抗 600Ω 的耳機與調音,若是玩家不喜歡的話, DIP-8 直插腳座的設計可自行更換,但須注意運算放大器適用電壓範圍,NU Audio 於耳機放大處提供 +14.5V/-14.5V,線路輸出則是 +5V/-5V。接著左、右聲道再分別進入 1 顆 LME49600 高電流耳機緩衝晶片。

OP275 運算放大器負責耳機輸出孔的放大作業
▲OP275 運算放大器負責耳機輸出孔的放大作業。

2 顆 LME49600 高電流耳機緩衝晶片放在 OP275 和耳機 6.3mm 插座之間,以便更好地驅動低阻抗耳機
▲2 顆 LME49600 高電流耳機緩衝晶片放在 OP275 和耳機 6.3mm 插座之間,以便更好地驅動低阻抗耳機。

線路、麥克風雙輸入

Nu Audio 雖未留下升級類比多聲道輸出的可能性,卻依舊留有線性、麥克風等 2 種 3.5mm 雙聲道輸入。先從較為簡單的麥克風輸入說起,訊號進入音效卡之後,經過一些電容、電阻交連訊號,直接進入 Cirrus Logic CS5346 ADC 晶片的麥克風輸入腳位,內建 32dB 的前置放大,最大取樣規格為 192kHz/24bit。

麥克風輸入處理路徑較為簡易,直接將訊號輸入至 CS5346 ADC 晶片
▲麥克風輸入處理路徑較為簡易,直接將訊號輸入至 CS5346 ADC 晶片。

線路輸入的處理路徑比較複雜,訊號輸入音效卡先行經過 OPA1652 放大訊號,雙聲道再各自進入 THS4551 全差動放大器,將單端訊號轉換為差動訊號,再餵給後端 AK5572 雙通道 ADC 晶片。EVGA 將此 AK5572 ADC 晶片取樣規格設定與音效卡的輸出相同,均為 384kHz/32bit。

線路輸入訊號先行經過 OPA1652 放大
▲線路輸入訊號先行經過 OPA1652 放大。

透過 2 個 THS4551 全差動放大器,分別將線路輸入 2 個聲道的單端訊號轉換為差動訊號
▲透過 2 個 THS4551 全差動放大器,分別將線路輸入 2 個聲道的單端訊號轉換為差動訊號。

2 個差動訊號最終輸入 AK5572 ADC 晶片進行處理,取樣規格最高設定在 384kHz/32bit
▲2 個差動訊號最終輸入 AK5572 ADC 晶片進行處理,取樣規格最高設定在 384kHz/32bit。

NU Audio 音效卡電路板除了電容、電阻、各類晶片之外,還可以見到 3 顆 NEXEM(前身為 NEC Tokin)UC2 系列繼電器,其中 1 顆放置在線路輸出之前,應是作為開機防爆音之用,另外 2 顆分別安排在耳機 6.3mm 插座之前以及電路板中央,負責耳機輸出、麥克風輸出的背板、前置面板路徑切換,不若部分音效卡採用另外 1 組較差的 DAC、ADC 路徑。(機殼前面板的設計與製造品質又是另外一回事……)

音效卡電路板安排多顆 UC2 系列繼電器,讓前置音效面板輸出也可以享受到背板輸出的品質
▲音效卡電路板安排多顆 UC2 系列繼電器,讓前置音效面板輸出也可以享受到背板輸出的品質。

NU Audio 音效卡類比輸出路徑示意圖
▲NU Audio 音效卡類比輸出路徑示意圖。

NU Audio 音效卡類比輸入路徑示意圖
▲NU Audio 音效卡類比輸入路徑示意圖。

 

(下一頁:軟體控制面板與試聽)

軟體功能不花俏

目前在 EVGA 官方網站上,Windows 7、Windows 8/8.1、Windows 10 等 64 位元作業系統,均有推出 Nu Audio 音效卡對應的驅動程式,其中 Windows 7、Wíndows 10 64 位元作業系統均有最新 0.1.2.3 版,Windows 8/8.1 64 位元則停留在今年 1 月 16 號的 0.1.0.1 最初釋出版本。

Nu Audio 音效卡相對應的軟體控制面板同樣稱為 Nu Audio,介面配色採用近期藍、紫、黑等顏色,首頁 Main 分頁提供輸入、輸出訊源切換,以及音量大小調整,每個音訊訊號均可連動調整左、右聲道音量或是獨立設定,方便配合使用者的器材進行修正。

軟體控制面板同樣稱為 Nu Audio,Main 分頁提供訊號切換、音量調整、麥克風增益等調整選項,下方則提供 DSP 取樣設定,調整範圍為 44100Hz/16bit~384000Hz/32bit
▲軟體控制面板同樣稱為 Nu Audio,Main 分頁提供訊號切換、音量調整、麥克風增益等調整選項,下方則提供 DSP 取樣設定,調整範圍為 44100Hz/16bit~384000Hz/32bit。

如同先前所述,音效卡硬體提供耳機輸出與麥克風輸入切換繼電器,可依據使用者使用的插孔自動選擇,亦可在軟體面板當中手動切換。麥克風輸入除了具備上述左、右聲道獨立調整、繼電器切換輸入路徑,還有手動選擇訊號增益等級的功能。

按下畫面左右方的箭頭,則可進入 EQ 調整介面,介面提供 10 個頻段可供調整,調整範圍分別為 -12dB~+12dB,並提供 6 組空白欄位供使用者儲存調整結果與快速切換。需注意的是,若當取樣率超過 192kHz(不包含 192kHz),為了保持音訊輸出延遲在一定範圍之內,10 個 EQ 頻段將降為 4 個頻段。

EQ 調整介面提供 10 個頻段,並保留 6 組空白欄位供使用者儲存調整結果
▲EQ 調整介面提供 10 個頻段,並保留 6 組空白欄位供使用者儲存調整結果。

當取樣頻率設定值超過 192kHz,EQ 調整頻段數量降為 4 段
▲當取樣頻率設定值超過 192kHz,EQ 調整頻段數量降為 4 段。

Nu Audio 音效卡側邊 RGB LED 燈光效果,將控制介面獨立放置於 LED 分頁當中,內建多種變換效果讓使用者選擇,部分效果可自訂 1 種~3 種燈光顏色。由於是音效類產品,因此也有著與聲音連動的功能,如 Sonic 效果就是以前很常見的 VFD 顯示器音壓計顯示功能。

Nu Audio 音效卡側邊 RGB LED 燈光功能獨立成單一分頁,具備多種轉換特效,不喜歡的使用者也可以完全關閉
▲Nu Audio 音效卡側邊 RGB LED 燈光功能獨立成單一分頁,具備多種轉換特效,不喜歡的使用者也可以完全關閉。

音效卡側邊 RGB LED 透過 SONiX SLED1734J LED 驅動 IC 控制
▲音效卡側邊 RGB LED 透過 SONiX SLED1734J LED 驅動 IC 控制。


▲Nu Audio 音效卡 RGB LED 燈光特效示意影片。

按下控制面板右上角的 Setup 設定,即可跳出 Asahi Kasei Microdevices DAC/ADC 所提供的音色數位濾波器設定畫面,AK4493EQ 提供 6 種,AK5572 則提供 4 種。音色數位濾波器主要是藉由改變時域的波型變化,提供多種不同的音色效果,建議玩家可以自行選擇適合的濾波器使用。

AK4493EQ DAC 晶片提供 6 種音色數位濾波器選項,線路輸入 AK5572 也有 4 種
▲AK4493EQ DAC 晶片提供 6 種音色數位濾波器選項,線路輸入 AK5572 也有 4 種。

由於 Asahi Kasei Microdevices 音色數位濾波器藉由改變時域的波型變化達成,官方也提供各種濾波器設定的比較
▲由於 Asahi Kasei Microdevices 音色數位濾波器藉由改變時域的波型變化達成,官方也提供各種濾波器設定的比較。

選料帶來溫潤聽感

近期音效卡市場其實沒有什麼相對應的產品能夠與 Nu Audio 進行比較,唯有 Asus 於 2014 年所推出的 Essence STX II,但是距今也有 5 個年頭。電源處理部分,雙方都具有升壓再透過線性穩壓器降壓的特色,也都選用相同的 TPS7A4701、TPS7A33,只是 Nu Audio 在耳機放大選用 ±14.5V,Essence STX II 選擇 ±13V,因此讓 Nu Audio 耳機輸出達 8Vrms,Essence STX II 則為 7Vrms。由於 Nu Audio 於 ±5V 也使用 TPS7A4701、TPS7A33,此處的電源雜訊相較之下也會更低一些。

整體架構部分,DSP 處理器 XU216-512-TQ128 與 DAC 晶片 AK4493EQ 的 384kHz/32bit 組合,在規格上自然勝過 AV100 和 PCM1792A 的 192kHz/24bit(DNR 和 SNR 帳面規格倒是小輸一些),DSP 處理具備 2 個取樣頻率不同的低噪聲晶體震盪器,更具備音色數位濾波器提供 6 種風格選擇。不過筆者建議此處視為經過時間推移所取得的優勢,畢竟 Nu Audio 晚推出 5 年。

類比輸出路徑部分,雙方都有提供讓使用者自行替換的部分,Essence STX II 為雙聲道的 I/V 轉換以及線路輸出緩衝,Nu Audio 則是線路輸出放大與耳機放大。後者均採用 Analog Devices 產品,因此自然帶有該廠商略為偏暖的感覺,人聲的感情較多。但 OP275 在玩家的眼中,可能還不是心中最好的運算放大器,因此 Nu Audio 採用可替換設計,避免無謂地拉高成本,卻又調成玩家不喜歡的走向。

採用不鏽鋼耳管的 JVC HA-FD01 試聽之後,EVGA 第一次的音效卡嘗試並未砸自己的腳,對比高階主機板的設計(指 HD Audio codec 之外,另外安排獨立 DAC、運算放大器),Nu Audio 確實表現出音樂情感豐沛的一面,不若主機板內建音效的冷、硬聲底。


▲Whitney Houston-I Will Always Love You 透過 Nu Audio 的演繹,傳達出歌手隱藏在音高之間的情感。(FLAC、48000Hz/24bit)


▲屬於另類、獨立曲風的 Panic! At The Disco-High Hopes,Nu Audio 音效卡表現也不俗。(FLAC、96000Hz/24bit)

EVGA Nu Audio 音效卡台灣建議售價為新台幣 7,999 元,若是符合官方認定的菁英會員,還可再折價 1,000 元。音效類產品在消費性電腦市場當中已算是相當特殊的存在,不採用內建音效,轉向購買獨立處理的使用者,類比輸出想必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此時數位架構更為先進的 Nu Audio 就是不錯的改造對象,而直接購買上機安裝的使用者,也能夠獲得比內建音效更高層級的音質。未來除了採用更高階的硬體設計(如左、右聲道各自使用 1 顆 DAC),也會希望加強軟體功能設計,譬如導入 Dolby 或是 DTS 等大廠的音訊處理技術,更別忘了 Creative 還有尚未推出的 Sound BlasterX AE-9。

 

產品資訊

EVGANu Audio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模組化懷舊主機Polymega硬體完工,確定採用Coffee Lake S處理器以及M.2儲存裝置

$
0
0
Polymega是款模組化設計的懷舊主機,能夠透過更換模組讀取不同遊戲主機的卡匣,還能讓玩家將卡匣資料抽出並儲存於主機內,它最早以Retroblox的名稱在2017年初發表,到了2018年9月更名為Polymega,開發團隊也在2019年遊戲開發者大會(Game Developers Conference)宣布更多細節。

採用35W Coffee Lake S處理器

在這之前開發團隊並沒有提到太多關於主機硬體的細節,先前已確定的消息包括它採用HDMI 2.0影音輸出介面,並具有雙頻Wi-Fi無線網路與Gigabit有線網路、2組USB 2.0等連接能力。在關鍵零組件方面,僅提到會採用Intel Coffee Lake系列處理器,但並沒有明確指出是哪顆處理器。

在這次的資訊更新中,開發團隊表示Polymega的硬體設計部分已經完工,會採用Intel Coffee Lake系列中TDP為35W的處理器。這項情報縮小了我們猜測的範圍,符合條件的處理器包括Celeron G4900T、Pentium Gold G5400T / G5500T、Core i3-8100T / 8300T、Core i5-8400T / 8500T / 8600T、Core i7-8700T等9款。

筆者個人推測考量模擬器所需的效能,比較可能的選項Celeron G4900T或Pentium Gold G5500T,前者為2核2緒架構,最高時脈為2.9GHz,但內建繪圖處理器為僅有12個運算單元(EU)的Intel UHD Graphics 610,在3D顯示效能上比較薄弱。後者則為2核4緒架構、最高時脈為3.2GHz,內建繪圖處理器升級為具有24個運算單元(EU)的Intel UHD Graphics 630,理論上能帶來2倍的3D顯示效能。

此外開發團隊也提到,主機能在未來送回授權維修中心升級處理器,以流暢執行更多不同的模擬器與功能。

搭載M.2儲存裝置並大幅提升遊戲相容性

另一方面Polymega也確定支援M.2 2280介面固態硬碟(支援NVMe)與SD卡,使用者能夠自行擴充儲存媒體以容納更多遊戲。

開發團隊提到,Polymega只會內建由他們研發或取得合法授權的軟體,這也暗示著主機與Retro Freak一樣只提供模擬器,使用者需要自行將原板卡匣、光碟中的遊戲轉存至主機內才能進行遊戲。

此外開發團隊還特別提到,為了紀念Sega Saturn上市25週年,他們很榮宣布他們的Saturn具有99%的遊戲相容性,HLE BIOS(使用模擬方式達到BIOS功能,而不使用具智慧財產權的官方BIOS檔案)也能達到相容99%的Saturn遊戲陣容,並能讓遊戲全速運作。

此外在Sony PlayStation方面,HLE BIOS則有90%以上的相容性,並會在近期持續改進,任天堂Super Famicom(即超任)模擬器也能夠支援搭載SA1、SuperFX、CX-4、DSP-1/2 、S-DD1等特殊晶片的卡匣。

▲從Polymega的遊戲選單啟動Saturn版《特異功能組 Vs. 快打旋風》,可以看到遊戲執行狀況相當流暢。

▲Saturn版《飛龍騎士》也相當流暢。

▲Polymega也支援NeoGeo CD,不過並沒有忠實模擬漫長的讀取時間。

不過讓人覺得難過的是,開發團隊表示受Intel處理器供貨短缺的影響,他們的交貨日程被排在許多大公司之後,所以可能會影響到產品上市的時間,目前以能在2019年夏季上市為目標。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Asus ProArt PQ22UC 4K HDR OLED 螢幕將於四月上市,你需要新台幣 19 萬才能請回家

$
0
0
距今 1 年多,Asus 發表針對專業工作者所設計的 ProArt PQ22UC 4K HDR OLED 螢幕,採用日版 JOLED 所製造的 21.6吋OLED 4K 面板,由於 OLED 自發光的特性,原生對比度可達百萬:1,4 月終於要在多個國家零售市場推出,售價為 4,999 歐元。

OLED 螢幕已廣泛使用於手機等行動產品,諸如輕薄、高對比、可視角度廣等特行,成為高階產品必備的選項之一。由於其像素自發光原理,不若 LCD 液晶面板需要有背光源讓黑階走鐘,OLED 也被視為可取代 LCD 的技術之一,只是目前 LCD 依然在大尺寸高解析度面板佔有成本優勢,因此消費市場電腦用 OLED 螢幕並不常見。

Asus 於去年 CES 展期展示的 ProArt PQ22UC 4K HDR OLED 螢幕,目前已於部分零售商店上架。該螢幕採用日本 JOLED RGB 印刷式 OLED 製程,21.6 吋對角線可視範圍解析度為 3840 x 2160,採用 10bit 驅動器控制面板,處理晶片內部 LUT 處理位元深度則達到 14bit。由於 ProArt PQ22UC 是在 VESA DisplayHDR True Black發表之前已規劃的產品,因此縱使具備靜態對比百萬:1、最大亮度 140nits/330nits(HDR),依舊不及 DisplayHDR True Black 400 所要求的 400nits。

Asus ProArt PQ22UC 4K HDR OLED 螢幕將於四月上市,你需要新台幣 19 萬才能請回家
▲Asus ProArt PQ22UC 4K HDR OLED 螢幕搭配腳架可作為一般桌上型螢幕使用。

細部規格部分,ProArt PQ22UC 出廠硬體校色 Delta E<2,表示使用者購買後即可上機使用,整片面板的亮度均勻程度也來到 95%,HDR 規範則支援影片內容所使用的 HDR10,以及廣播內容 HLG,據悉其色域表現可涵蓋 99% 的 DCI-P3。除了針對專業市場之外,ProArt PQ22UC  0.1ms(黑到白)的反應速度也瞄準電競玩家,只是螢幕更新率最高僅有 60Hz,也不支援任何形式的自適應同步技術。

Asus ProArt PQ22UC 4K HDR OLED 螢幕將於四月上市,你需要新台幣 19 萬才能請回家
▲ProArt PQ22UC 也有 1 片輕質的皮革保護蓋,可將螢幕隨身帶著走,也可折疊作為螢幕支撐架。

Asus 替 ProArt PQ22UC 輸入介面安排了 2 個 USB Type-C(DisplayPort 1.2)和 1 個 Micro HDMI(HDMI 2.0b)。目前已經可以見到英國 Wex Photo Video與奧地利 I-CS上架,價格分別為 4,699 英鎊與 5,610.9 歐元,而建議零售價格約為 4,799 英鎊,折合新台幣約為 195,100 元。考慮到歐元區 3C 價格一向較高,美元定價可能會落在美金 5,000 元左右,但無論如何,晉升 OLED 電腦螢幕的代價依舊頗高。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13.3吋AeroBook筆電僅1.26公斤、15,500元,重量、價格輕鬆無負擔

$
0
0
先前筆者曾介紹過由Chuwi推出的SurBook平板、筆記型雙用電腦,這次他們推出的產品為搭載Intel Core m3-6Y30處理器的純筆記型電腦AeroBook,它的重量約為1.26公斤,雖然只能排在筆電的中段班,但是它的價格只要新台幣15,500元,也不失為文書機的選擇。

以舊款省電處理器壓低價格

AeroBook為採薄邊框設計的筆記型電腦,其機身尺寸與12.3吋的筆記型電腦差不多,但卻塞入解析度高達1920 x 1080的13.3吋螢幕,重量則為2.77磅(約為1.26公斤),可以算得上市攜帶方便的輕薄機種。

它採用第6代Intel Core m3-6Y30處理器,具有2個核心、4個執行緒,基礎運作時脈為900MHz,Turbo時脈可達2.20GHz,搭配具有12個處理單元(EU)的Intel HD Graphics 515內建繪圖處理器,支援4K影片硬體解碼,最高時脈為850MHz,其TDP僅4.5W,省電性不在話下,雖然效能表現不會太好,但仍比SurBook採用的Intel Celeron N3450處理器高了1個檔次,能夠勝任一般文書與基本的上網、多媒體娛樂需求。

AeroBook搭載8GB雙通道LPDDR3記憶體,但無法自行升級更換,儲存裝置部分則內建128GB eMMC,並提供預載128GB或256GB固態硬碟的M.2插槽,以及MicroSD讀卡機,方便使用者能夠自行擴充儲存容量。

I/O端子豐富

現在有許多筆記型電腦為了讓機身更加輕薄,而移除了許多I/O端子,衝擊到使用的方便性,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全機只留下1組USB Type-C與耳機端子的MacBook。

AeroBook的機身兩側仍提供豐富的I/O端子,包括2組USB 3.2 Gen1,以及USB Type-C、耳機端子、Micro HDMI、MicroSD讀卡機各1組,但充電功能並沒有整合至USB Type-C,所以也留下充電端子。在無線傳輸部分,支援2.4GHz/5 GHz雙頻Wi-Fi 5(IEEE 802.11b/g/n/AC),以及藍牙4.0。

AeroBook除了搭載支援多點觸控功能的觸控板之外,比較特別的是它也搭載背光鍵盤,算是在這個價位帶比較難得的功能。

AeroBook預到於2109年4月上市,具有256GB與384GB等不同的版本,前者的儲存裝置為128GB eMMC + 128GB固態硬碟,價格為美金499元(約合新台幣15,500元),後者為128GB eMMC + 256GB固態硬碟,美金549元(約合新台幣17,060元),兩者都預載Windows 10作業系統。

雖然說AeroBook的重量並不算特別輕,但在這個價位帶已經算是相對出色的表現,相比以搭載相同處理器的Asus Chromebook Flip C302,兩者的重量相當接近,但AeroBook能在價位較低的前提下包含Windows 10作業系統授權,而Chromebook Flip C302的市場價格超過新台幣20,000元,且只具有免費的Chrome OS作業系統,相較之下AeroBook還是有一定的價格優勢。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Firefox Lockbox 從 iOS 延伸 Android 平台,管理、自動輸入於 Firefox 瀏覽器儲存的登入資訊

$
0
0
不少人利用電腦或是筆電瀏覽網站時,習慣讓網頁瀏覽器記憶登入資訊,再次瀏覽時就不用反覆輸入帳號密碼。同樣的場景移轉至行動平台,不少使用者均會安裝該網站服務特有的行動版應用程式,此時 Firefox Lockbox 即可將儲存於網頁瀏覽器的登入資訊,應用於行動裝置應用程式的身分認證。

雖然近年行動裝置的效能與功能大幅進步,其使用體驗與操作方式依然與傳統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大相逕庭,因此不少網路服務均替行動裝置推出行動版應用程式 App,最佳化行動裝置使用體驗以便留住使用者族群。

透過網頁瀏覽器使用網站服務時,多數使用者均會讓瀏覽器記住該網站的登入資訊,下一次使用就不必頻繁輸入,但這種使用場景無法從網頁瀏覽器無縫接軌至行動版應用程式。Firefox 先前已針對 iOS 平台推出 Lockbox 行動版應用程式,可將使用者儲存於 Firefox 瀏覽器的帳號密碼資訊,自動填入其它行動版應用程式,如今也將腳步跨足至 Android 作業系統。

irefox Lockbox 可以讓使用者在行動裝置存取儲存於 Firefox 瀏覽器的登入資訊,並透過 AES-256 加密技術保護登入資料
▲Firefox Lockbox 可以讓使用者在行動裝置存取儲存於 Firefox 瀏覽器的登入資訊,並透過 AES-256 加密技術保護登入資料。


▲Firefox Lockbox 運作原理介紹影片。

Firefox Lockbox 使用多種加密與金鑰產生技術,確保在各裝置之間的登入資訊同步作業安全性;不過在使用之前,使用者須先申請 1 組 Firefox 帳號密碼,以便利用這組帳號進行同步作業,並且於 Firefox 瀏覽器的同步選項勾選登入資訊。於 Android 作業系統下載並安裝 Firefox Lockbox,首次啟動將會帶領使用者至自動填入設定頁面,此時請將服務提供者轉換至 Firefox Lockbox,如此便可透過 Firefox Lockbox 擷取 Firefox 瀏覽器的登入資訊,並自動填入相對應的行動應用程式。

首次使用 Firefox Lockbox,將帶領使用者將自動填入的服務提供者轉換為 Firefox Lockbox
▲首次使用 Firefox Lockbox,將帶領使用者將自動填入的服務提供者轉換為 Firefox Lockbox。(圖片取自 Firefox Lockbox FAQ

 

下載連結

Firefox Lockbox for iOS

Firefox Lockbox for Android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不用寫程式,ActivePuzzle機器人玩具直接將程式碼化作實體積木

$
0
0
有許多著重STEM教育的玩具,會將焦點放在撰寫程式的部分,透過Scratch這類簡化的圖型式程式開發工具,讓小朋友可以在動手玩的過程中學習程式的基本概念,ActivePuzzle則是進一步簡化程式開發的方式,直接將實體積木拼湊就能「編寫」程式。

提供更自然的學習方式

STEM是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等4個英文單字字首的組合,分別代表科學、科技、工程、數學,STEM教育的理念是融合科學探究、科技技術、工程設計與數學分析等不同領域,強調學科知識與實務技術的結合,著重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的整合應用與動手實作,培養學生體會運用工具及技能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雖然目前已有許多將當簡單、適合完全沒有程式背景知識小朋友使用的STEM玩具,但是在學習程式的過程中,還是需要一定的理解力,才能寫出能夠控制玩具的基本程式,ActivePuzzle的開發團隊決定將產品的適用年齡往下延伸,進一步簡化使用方式。

ActivePuzzle將各種程式常用的概念化為實體積木,積木上具有輸入與輸出端,並代表AND、OR和NOT等布林運算子的積木,小朋友只需將積木拼在一起就能產生基本程式,如此一來就小朋友就能透過「試誤」法,不斷嘗試如何拼湊出需要的功能,以更貼近人類學習語言的方式,讓小朋友能夠自然而然地熟析程式。

多種積木自由組合

目前ActivePuzzle總共具有19種功能不同的積木,輸入端積木具有紅外線接收、光線感應、溫度感應、距離感應、電位器等功能,可以用於感測外界環境的狀態,並透過AND、OR、NOT、導線、絕緣體、波形產生器、A2D轉換器等邏輯運算積木「撰寫」程式,最後再將結果輸出至燈泡、馬達、蜂鳴器、電壓表、紅外線發射等輸出端積木,與外界互動。

在小朋友逐步熟悉後,如果想要進一步學習撰寫真正的程式,也可選購ActivePuzzle進階組,利用Arduino微控制器搭配程式控制各種輸入、輸出端積木的行為,製做功能更複雜的裝置,並藉此鑽研程式技巧。

包含22個積木的ActivePuzzle進階組預定售價為美金175元(約合新台幣5,420元),預定上市時間為2019年6月。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Firefox測試導入使用Windows根憑證,解決SSL憑證與防毒軟體衝突問題

$
0
0
先前Firefox在瀏覽網頁時,會透過內建的根憑證檢驗網站的SSL憑證,以確保網站的真實身份,並避免釣魚網站危害使用者的安全。但在Firefox 65推出後,則因與防毒軟體提供的憑證衝突,造成網頁無法開啟的狀況,Mozilla表示目前正在測試使用儲存於Windows根憑證,以排除問題。

SSL憑證惹的禍

在電腦資安領域中,憑證的功能在於確認持有人的身分,可以理解為網路上的身份證。信任鏈的起點由根憑證(Root Certificate)開始,由稱為根憑證頒發機構的政府機關或Google 、Let's Encrypt等專職公司自行簽發,然後根憑證頒發機構也能簽發中介憑證,讓其他具有中介憑證的單位能夠繼續簽發終端憑證,如此一來就能形成樹狀的結構,所有中介、終端憑證會因根憑證可被信任,而具有信任基礎。

Firefox在瀏覽網頁的過程中,會透過內建的根憑證檢驗網站的SSL憑證,而不是使用Windows管理的根憑證,這個設計可以讓Firefox完全控制信任的根憑證,有助於確保安全性。

部份包括Avast、Bitdefender、Kaspersky在內的防毒軟體為了掃瞄SSL連線的安全性,會將自家的憑證安裝至Firefox與Windows。但是在Firefox更新至65版之後,則會因為Firefox無法正確使用防毒軟體的憑證,造成網頁無法正常開啟的問題。

Firefox測試導入使用Windows根憑證,解決SSL憑證與防毒軟體衝突問題

Firefox測試導入使用Windows根憑證,解決SSL憑證與防毒軟體衝突問題

Firefox測試導入使用Windows根憑證,解決SSL憑證與防毒軟體衝突問題

Firefox測試導入使用Windows根憑證,解決SSL憑證與防毒軟體衝突問題

利用Windows根憑證解決問題

目前有2種方式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第1種是直接關閉防毒軟體的掃瞄SSL連線功能,但是這樣會因為沒有檢查SSL連線是否安全,進而導致增加資安風險的副作用,所以並不建議這樣做。

第2種則是開啟Firefox中的「security.enterprise_roots.enabled」設定,讓Firefox使用儲存於Windows根憑證,詳細的操作方式可以參考下方圖片的流程,進階設定畫面,將「security.enterprise_roots.enabled」的設定值改為True,就能解決問題。

Firefox測試導入使用Windows根憑證,解決SSL憑證與防毒軟體衝突問題

Firefox測試導入使用Windows根憑證,解決SSL憑證與防毒軟體衝突問題

根據Firefox的錯誤回報網頁記錄, Firefox在66版中開始對Windows 8、Windows 10的使用者推送測試,如果系統的防毒軟體不是Windows Defender的話,就會自動將「security.enterprise_roots.enabled」設為True,在確認不會導致其它問題,並經過更詳盡的測試之後,Firefox應該就會正式導入該功能,避免防毒軟體造成網頁無法開啟的問題。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Intel 想開了,Pentium 與 Celeron 處理器可獲得 Optane Memory 智慧加速技術

$
0
0
雖然 Intel 並未正式公告,但是近日更新的 Optane Memory 系統加速使用者介面與驅動程式,拿掉僅能使用在 Core 系列處理器的限制,將支援性延伸至更入門的 Pentium 與 Celeron 系列處理器,讓預算拮据的消費者也可享受 3D XPoint 記憶體的低延遲存取速度。

隨著 2018 年 SSD 售價腰斬的狀況,Intel 主要用來加速傳統機械式硬碟存取與反應速度的 Optane Memory 智慧型加速技術,也出現市場定位改變,除了今年於 CES 展期宣布,推出結合 QLC 紀錄形式快閃記憶體的 Optane Memory H10,近日也透過軟體、驅動程式更新的方式,將 Optane Memory 使用權利下放到桌上型 Pentium 與 Celeron 處理器。

Intel 想開了,Pentium 與 Celeron 處理器可獲得 Optane Memory 智慧加速技術
▲Optane Memory 智慧型加速技術主要用來提升傳統硬碟的反應速度與讀寫頻寬,如今將下放讓 Pentium 與 Celeron 處理器平台使用。

在最新的 Optane Memory User Interface and Driver for System Acceleration 17.2.0.1009 版本當中,把 Optane Memory 智慧加速技術限制於 Core i 系列處理器的枷鎖移除,納入更入門、低階的第八代桌上型 Pentium、Celeron 處理器。但整體而言依舊需要 Intel 第七代處理器以上、B360 晶片組以上、B250 晶片組以上、行動版 HM175 晶片組以上等硬體配合,才可以安裝並使用 Optane Memory 智慧型加速技術。

支援 Intel Optane Memory 的平台列表

  • Intel Optane memory support extended to desktop Intel Pentium and Intel Celeron processors starting with Intel 8th generation systems and Intel RST 17.2 driver or later. You must have the corresponding system BIOS for support. Consult your motherboard/system vendor for more information.
  • Intel 300/240 Series Chipset Family: Desktop, High End Desktop (HEDT), Workstation (WS)- Intel H370 Chipset, Intel Q370 Chipset, Intel B360 Chipset, Intel C246 Chipset (WS), Intel Z370 Chipset, Intel Z390 Chipset
  • Intel 200 Series Chipset Family SATA AHCI/RAID Controller - Intel Q270 Chipset, Intel Z270 Chipset, Intel H270 Chipset, Intel Q250 Chipset, Intel B250 Chipset
  • Intel 8th Generation Core Processor Family Platform I/O SATA AHCI/RAID Controller Mobile Low Power (LP) - Premium-U, Base-U
  • 7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Processor Family Platform I/O SATA AHCI/RAID Controller- Premium U
  • Intel 100 Series/C230 Series Chipset Family SATA AHCI/RAID Controller - Intel HM175 Chipset, Intel QM175 Chipset, Intel CM238 Chipset, Intel C236 Chipset

由於去年 SSD 價格下降速度比坐溜滑梯還要快速,預計採購 Core i9、Core i7、Core i5 處理器的玩家,從口袋當中應該不難撥出 1 筆 SSD 預算。反倒是預算相當拮据的 Pentium、Celeron 使用者,在有限的金額內想要獲取較大的儲存空間,有可能會捨棄 SSD 轉而購買傳統硬碟,Intel 此舉給予不錯的 Optane Memory 購買誘因,讓預算不多的使用者,能夠享受傳統硬碟的大容量,又可以擁有 3D XPoint 的低存取延遲與頻寬速度。

目前 Optane Memory 16GB 與 32GB 台灣售價約為新台幣 700 元與 1,250 元,且安裝硬體與驅動程式即可使用,不若 SSD 還需要搬移系統資料等動作。

 

Intel Optane Memory 系統加速的使用者介面和驅動程式

Windows 10 64bit 17.2.0.1009

 

延伸閱讀

有驚喜也有必然的組合,Intel Optane Memory H10 結合 3D XPoint 與 QLC 快閃記憶體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煩惱要選哪邊站?NVIDIA 419.67 Creator Ready 與 Game Ready 的 GeForce RTX 2080 Ti 簡單測

$
0
0
頂級顯示卡市場不僅提供玩家最好的遊戲體驗,透過 GPGPU 通用運算的概念延伸,不少能夠藉由程式化平行運算獲得利益的工作,也可以丟給 GPU 執行。NVIDIA 驅動程式於 419.67 出現針對內容創意工作者的分支,執行效能與一般遊戲用驅動程式有差異嗎?

NVIDIA GeForce 顯示卡驅動程式於近期推出的 419.67 出現 2 個不同分支,其中之一為我們所熟悉的 Game Ready 驅動程式,另外則是針對內容創意工作者的 Creator Ready 驅動程式。NVIDIA 官方文件並未釋出太多相異性資訊,只強調 Creator Ready 專為創意工作內容軟體提供最佳化的相容性與效能,並通過相關工作流程測試,支援 GeForce GTX 1050 以上顯示卡。當然,GeForce RTX 特有的 RT 核心和 Tensor 核心,可加速 3D 模型的即時渲染速度。

依據 NVIDIA 說明,Creator Ready 驅動程式提供 Autodesk Arnold、Unreal Engine 4.22、REDCINE-X PRO!Adobe Lightroom、Substance Designer 等軟體最佳化使用體驗。相對於前次 415 版本驅動程式相比,分別於 Blender Cycles、Adobe Photoshop CC、Adobe Premiere Pro CC、CINEMA 4D 約有 8%~13% 成長幅度。但本文聚焦在 419.67 Creator Ready 和 419.67 Game Ready 差異性,下列先行選用 Blender 渲染時間比較,並採用官方網站釋出的範例檔作為標準測試專案。

Intel Core i9-9900K 以及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Ti 使用 419.67 Creator Ready 和 419.67 Game Ready,Blender 場景渲染時間比較
▲Intel Core i9-9900K 以及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Ti 使用 419.67 Creator Ready 和 419.67 Game Ready,Blender 場景渲染時間比較。

由上圖可以得知,在透過 CUDA 作為 NVIDIA GPU 渲染硬體加速時,無論是 419.67 Creator 或是 419.67 Game Ready 驅動程式,雙方的場景渲染時間其實相當一致,目前同一個驅動程式版本號效能均相同。接下來則是遊戲測試部分,選用 3DMark 作為首個標準測試目標。

GeForce RTX 2080 Ti 使用 419.67 Creator Ready 或 419.67 Game Ready 驅動程式,3DMark 得分比較圖
▲GeForce RTX 2080 Ti 使用 419.67 Creator Ready 或 419.67 Game Ready 驅動程式,3DMark 得分比較圖。

以 3DMark 測試結果而論,419.67 Game Ready 對比 419.67 Creator Ready 分數為略為增進,但是成長幅度相當細微,單論繪圖子項目分數最高僅有 1%~2% 成長,可視為測試誤差。焦點挪到真實遊戲身上,Tom Clancy's Ghost Recon: Wildlands「 火線獵殺:野境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古墓奇兵:暗影 」、Metro Exodus「 戰慄深隧:流亡 」,3 個遊戲可說是不相上下。

GeForce RTX 2080 Ti 無論使用 419.67 Creator Ready 或是 419.67 Game Ready 驅動程式,雙方遊戲效能並無顯著的差異 Tom Clancy's Ghost Recon: Wildlands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Metro Exodus
▲GeForce RTX 2080 Ti 無論使用 419.67 Creator Ready 或是 419.67 Game Ready 驅動程式,雙方遊戲效能並無顯著的差異。

由以上結果可以得出 1 個小結論,那就是 419.67 Creator Ready 與 419.67 Game Ready 驅動程式的效能差異並不明顯,唯有在 3DMark 才有一面倒向 419.67 Game Ready 的情勢,但這傾斜角度只能說是微風吹拂。因此無論玩家顯示卡主力應用於內容創意生產或是遊戲,閒暇之餘偶爾跨界應用至另外一方,無需特地轉換驅動程式。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 Extreme
  • 記憶體:Team Group T-FORCE NIGHT HAWK Legend RGB DDR4-3200 8GB x 2 @DDR4-2666
  • 系統碟:Plextor M9Pe(G) 512GB
  • 資料碟:Micron Crucial MX500 1T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SS-1000XP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803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Sega官方迷你MD收錄40款遊戲,二手行情破萬的惡魔城也玩得到

$
0
0
Sega在2018年的Sega Fes 2018活動上,由代表取締役會長里見治紀發表了Mega Drive Mini懷舊主機,時隔1年之後,里見治紀在Sega Fes 2019發表了更多詳細資訊,除了確定會以日幣6,980元的價格在9月19日上市外,也透露了總共將收錄40遊戲的其中10款。

做工精巧,忠實還原可動零件

Mega Drive Mini與我們對迷你懷舊主機的期待相同,有著與原始主機相同但縮小的外觀,並可以透過HDMI將720p或480p的畫面與聲音輸出到電視或電腦螢幕,在現代的顯示裝置上享受懷舊遊戲,並具有即時存、讀檔功能。

Mega Drive Mini吸收了先前任天堂推出迷你懷舊主機的經驗,最早推出的Famicom Mini(迷你紅白機)因為手把尺寸也被縮小,所以造成操作上的不便,於是在後續推出的Super Famicom Mini(迷你超任)就將手把回復原始尺寸。Mega Drive Mini的控製器採用6鍵手把,並採用原始尺寸,給予玩家較順手的操作手感。

Mega Drive Mini的一大特色就是忠實還原主機的外觀,連卡匣插槽防塵蓋、電源開關、重置鍵、耳機音量滑鈕都採用活動件設計,讓玩家可以動手操作這些機關。從官方釋出的影片中,可以看到質感與還原度都比先前AtGames在Sega授權之下推出的迷你懷舊主機還出色,但Sega版主機並無法像AtGames版主機插入、執行原版卡匣遊戲,擴充性稍差。

 

首波公布10款遊戲就夠本了!

Mega Drive Mini的軟體部分將交由開發《Sega Ages》與《Sega 3D復刻計劃》的M2負責,盡可能地追求忠實呈現原始遊戲,並帶來舒適的操作感。

Sega在先前的Mega Drive Mini收錄作品國民投票中(メガドライブ ミニ収録タイトル国民投票),列舉了3組遊戲讓玩家票選,選項與投票結果如下:

1. 音速小子 / 音速小子2(58%得票率勝出)
2. 魔法氣泡 / 魔法氣泡通(78%得票率勝出)
3. 光明與黑暗續戰篇 眾神的遺產(62%得票率勝出) / 光明與黑暗續戰篇II古代封印

Sega也在這次的活動中公布了全部預計收錄40款遊戲中的10款,上述3款投票勝出的遊戲都在其中,而落選的都沒有出現。或許Sega在挑選陣容時,為了顧及遊戲的多樣性,所以只會挑選系列作中的其中1款,而不會重覆收錄多款系列作(說不定留給Mega Drive Mini第2彈)。

以下筆者就以圖文方式進行說明目前公布的10款遊戲。

或許我們可以從Mega Drive Mini收錄《太空哈利II》,而非Super 32X版《太空哈利》這個線索推測,如果這個選擇不是基於授權因素(都是Sega自家遊戲,不太可能有授權問題),而是模擬器相容性的原因,那麼可以猜測Mega Drive Mini或許是使用Genesis Plus GX這款不支援Super 32X的模擬器,而非PicoDrive,好在2款模擬器都支援SVP特殊繪圖晶片,因此我們還是可以期待《VR賽車》進入40款大名單。

單手把Mega Drive Mini的預定售價為日幣6,980元(約合新台幣1,970元)2818,雙手把版則為日幣8,980元(約合新台幣2,530元),全球上市日期預定為2019年9月19日,玩家可以關注官方網站以掌握後續情報。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最新PSV越獄來了,你有6週時間準備逃出沙盒的前置作業

$
0
0
開發者TheFlow在GitHub公開了Sony PlayStation Vita原生破解工具的最新資料,這此使用的漏洞為內建的Sony PlayStation Portable模擬器,在破解之後能夠跨出模擬器的沙盒,並取得完整的PlayStation Vita控制權限,,功能與先前推出的Henkakuh-encore等破解工具相近。

逃出ePSP沙盒

TheFlow先是感謝大家的耐心等待與支持,在過去的半年間,h-encore已經創造50萬次的下載量,而大家的等待也將告一段落。

最初的PlayStation Vita破解,就是針對內建Sony PlayStation Portable模擬器(以下簡稱ePSP)推出的VHBL,它能取得ePSP的使用者模式權限,讓玩家可以執行模擬器等自製程式。

後期出現的TN則屬於核心模式漏洞,使用者可以取得完整ePSP的控制權限,除了具有VHBL的功能外,還能達到使用金手指、佈景主題等外掛程式,以及執行備份遊戲的功能。

這次TheFlow推出的破解工具支援3.69以及最新的3.70版韌體,雖然它也是以ePSP作跳板,但是卻能夠逃出ePSP沙盒,並執行原生Arm程式碼,進而取得完整的PlayStation Vita控制權限,在功能上等同Henkaku、h-encore等破解工具。

為了要執行破解工具,玩家需要先上網啟動連結至主機的PSN帳號,並在主機中安裝至少1款PlayStation Portable遊戲,然而Sony卻可以透過韌體更新來修補漏洞,所以TheFlow會在6至8週之後才釋出破解工具(即2019年5月中至月底的期間),讓大家有足夠的時間,能在Sony推出更新檔之前進行前置準備。

最新PSV越獄來了,你有6週時間準備逃出沙盒的前置作業

請先啟動帳號並下載體驗版PSP遊戲

如果玩家手上的主機韌體為3.60以下版本的話,可以使用Henkaku,若是3.61至3.68之間的話則可使用h-encore。如果是3.69的話,則建議升級至3.70。

當主機已經升級至3.70之後,首先請在PlayStation Vita主機登錄PSN帳號(建議新建立1組免洗帳號),並在主機上登入PSN,確定已經透過網路將帳號啟動。

接著可以下載任意PlayStation Portable遊戲作為日後破解的跳版,跳版遊戲可以是完整版或體驗版的PlayStation Portable遊戲或PSP Mini遊戲,但需注意PS One遊戲無法作為跳版。

總結來說,筆者建議大家先將PlayStation Vita主機格式化並重置所有設定,然後在初期設定時建立免洗帳號,接著登入PSN下載樂克樂克2太空戰士水晶守護者等遊戲的體驗版,,並開啟遊戲確定可以執行,如此一來就能確保已完成啟動帳號與跳板遊戲等前置準備,接下來只需要耐心等待6至8週的時間,當TheFlow釋出破解工具時就能進行越獄。

此外玩家也可以利用QCMA備份跳板遊戲,以免主機中跳板遊戲的被誤刪,導致未來無法使用,也無法重新透過PSN下載的問題。

最新PSV越獄來了,你有6週時間準備逃出沙盒的前置作業

最新PSV越獄來了,你有6週時間準備逃出沙盒的前置作業

TheFlow表示他目前尚未決定這個破解工具的名稱,也歡迎大家可以提供意見,筆者個人認為將Escape與ePSP等2個英文單字結合的「ePScaPe」不錯,大家覺得如何呢?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
0
0
不少消費者都會迷信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這次進入編輯部測試的 Team Group MP34 SSD 可謂顛覆大家的印象,採用 PS5012-E12 8 通道快閃記憶體控制器,以及 Toshiba 3D 堆疊 64 層 TLC 快閃記憶體,不僅循序讀寫快速,IOPS、髒碟測試也有令人滿意的表現。

SSD 設計進入成熟期

說到 SSD 這項產品開始進入市場的時機點,除了以高速讀寫、IOPS 表現、不怕震動等凌駕於傳統硬碟的優勢之外,不少人應該還有韌體不成熟的印象,小則運作中途些微凍結,大則重開機容量縮水,甚至是資料喪失再起不能。這些問題近年來已甚少發生,甚至連二、三線廠商 SSD 產品也具有一定的穩定度。

由於先前多家 SSD 產品發生不少穩定性事故,致使消費者心中已種下舶來品效能較佳的印象,此次進入編輯部接受評測的 Team Group MP34 SSD 可謂顛覆傳統觀念,1TB 容量版本循序讀寫表定為 3000MB/s 和 2600MB/s,實測效能躍升至 3450MB/s 和 3050MB/s以上,已是 NVMe TLC 版本前段班等級,總耐寫量更突破 1PB。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Team Group MP34 M.2 SSD 採用紙盒吊卡設計,編輯部測試 1TB 容量版本,右上角註明 3 年保固資訊。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盒裝背面標示介面、電源需求、環境溫度、各容量版本讀寫速度,並附有簡易圖解安裝說明。

Team Group MP34 M.2 PCIe SSD 規格

  • 產品型號:TM8FP4001T0C101
  • 外觀形式:M.2 M key 2280
  • 介面速度:PCIe 3.0 x4 NVMe
  • 容量:1TB
  • 寫入壽命:1660TBW
  • 電源需求:3.3V/2.5A
  • 其它:1800000hrs MTTF

Phison 公版設計

MP34 SSD 1TB 容量外型採用 M.2 2280 雙面上料形式,分別於電路板正、反 2 面安排 DRAM 快取記憶體與 NAND 快閃記憶體,產品最大厚度來到 3.5mm 左右。將規格貼紙撕開之後,可以觀察到這是款採用 Phison 參考設計的產品,與之採用相同設計的 SSD 尚有 Corsair Force Series MP510(電路板防焊漆改為黑色)、Silicon Power P34A80、Pioneer APS-SE20G。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MP34 SSD 正面貼上型號規格貼紙,標註序列號碼、電源需求。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背面安排 1 顆 DRAM 快取記憶體與 2 個快閃記憶體封裝。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撕下 MP34 正面規格貼紙,可見 SSD 控制器、1 顆 DRAM 快取記憶體、2 個快閃記憶體封裝。

MP34 的控制器選用 Phison PS5012-E12,算是上市不久的控制器之一,去年上半年發表,下半年開始量產。PS5012-E12 在 Phison 自家 SSD 控制器產品線屬於旗艦型規格,最新釋出的最高循序讀寫速度可達 3450MB/s 和 3150MB/s,4K 隨機讀寫均為 600K IOPS。PS5012-E12 功能支援硬體加密技術,但 Team Group 在這款 MP34 並未開啟。

PS5012-E12 對外採用 PCIe 3.0 x4 通道與主機溝通,支援 NVMe 1.3 規範;對內支援 3D 堆疊 TLC 形式快閃記憶體並採用 LDPC,透過 8 通道/32CE 與快閃記憶體顆粒進行讀寫作業。應用於 M.2、2.5 吋尺寸規格最高支援 2TB、8TB 容量,並選擇 TSMC 28nm 製程製造。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PS5012-E12 導入自家 LDPC 3.0 引擎以便支援 TLC 甚至是 QLC 紀錄形式快閃記憶體,效能表現屬於前段班。

DRAM 快取記憶體於 MP34 1TB 版本電路板正、反雙面各自安排 1 顆 SK hynix H5AN4G4NBJR-UHC,結構為 1Gb x4,2 顆正好組成 1GB 容量,速度達 DDR4-2400。1TB 版本快閃記憶體一共安排 4 顆 Toshiba TABBG55AIV 256GB 封裝顆粒,內部為 BiCS3 3D 堆疊 64 層 TLC 紀錄形式,採用 15nm 製程。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H5AN4G4NBJR-UHC 記憶體容量與速度分別為 4Gb 和 DDR4-2400,MP34 1TB 分別於電路板正反面各安排 1 顆組成 1GB 容量。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TABBG55AIV 快閃記憶體封裝容量為 256GB,1TB 版本共安排 4 顆,內部為 BiCS3 3D 堆疊 64 層 TLC 紀錄形式。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電源管理轉換晶片也是 Phison 自家產品,型號為 PS6102-22。

耐寫量突破 1PB

SSD 從 MLC 進入 TLC 時代,不少消費者計較寫入壽命問題,縱使快閃記憶體轉向 3D 堆疊製程可有效拉長寫入壽命,一般使用情況也不會在保固期間寫滿 TBW 上限,但許多消費者依舊把這項數字指標擺在比較列表的前幾名。MP34 依據容量版本,256GB、512GB、1TB 總寫入量可達 380TBW、800TBW、1660TBW,其中 1TB 容量版本已達 PB 等級。

Team Group 所提供的 TBW 規格數字相當優秀,甚至超越採用 MLC 紀錄形式 Samsung SSD 970 Pro。對比使用同樣硬體設計的 Force Series MP510,240GB、480GB、960GB、1920GB 容量分別為 400TBW、800TBW、1700TBW、3120TBW,其保留固定的快閃記憶體容量供控制器使用,Corsair 版本總寫入量甚至再往上攀升一些,可見 MP34 的 TBW 並非空穴來風。

若與其它同樣採用 Toshiba BiCS3 快閃記憶體的消費級 SSD 相互比較,並沒有辦法找出可與之比擬的產品,絕大多數需要 2TB 容量等級耐寫量才能夠突破 1PB,因此可以推論 PS5012-E12 控制器在糾錯與校正方面的能力相當好,甚至大幅拉近 TLC 與 MLC 天生的差距。以 3 年保固期推算,MP34 容量版本由小至大的 DWPD 為 1.36、1.43、1.52,突破玩家心理門檻。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MP34 不同容量的規格比較表,TBW 總寫入量在 TLC 產品當中表現優異。

循序讀寫效能部分,不意外地出現在最高容量版本 1TB,分別為 3000MB/s 和 2600MB/s,256GB、512GB 則為 2700MB/s 和 850MB/s、3000MB/s 和 1700MB/s。4K 隨機讀寫則由 256GB、512GB 容量表現最佳,均為 190000IOPS 和 160000IOPS,1TB 版本讀取部分則是稍微略後的 180000IOPS。只是筆者聲明在先,廠商表定效能數值似乎相當保守,建議以文後的效能測試為主。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MP34 1TB 容量版本於 Windows 10 桌面待機溫度為 33℃(室溫約 22℃),採用 NVMe 1.3 傳輸規範,韌體版本為 ECFM12.1。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MP34 1TB 容量版本實際可用容量為 976762MB,約 953.9GB。

SSD Toolbox 免安裝

Team Group SSD 所搭配的管理軟體 SSD Toolbox,是屬於免安裝的綠色軟體,從官方網站下載回來解壓縮即可使用。功能包含必載的磁碟資訊、S.M.A.R.T. 資訊、健康度資訊,還更直接整合資料資料遷移功能,不必另外再下載 1 套數百 MB 軟體,即可將當前系統資料移轉至 MP34,方便性算是數一數二。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SSD Toolbox 的磁碟資訊包含溫度、使用容量、介面等基礎資訊。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Data Migration 資料遷移功能直接內建於 SSD Toolbox,玩家不必另外下載即可搬移作業系統。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Life Span 介面提供 SSD 剩餘使用壽命預測資訊。

 

(下一頁:實測數據突破官方規格)

晉升 PCIe 3.0 x 4 SSD 前段班

MP34 SSD 1TB 容量版本雖然表定速度不高,但是實際測試卻是一頭從柵欄竄出的野獸,直接朝向高階 M.2 NVMe TLC SSD 狂奔而去。速食型 CrystalDiskMark 測試程式,預設 1GB 測試範圍與隨機亂數,循序讀寫分別可達 3474.4MB/s 和 3057.4MB/s,4KB 佇列深度 32 單執行緒則為 531.9MB/s 和 485.1MB/s,表現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MP34 SSD 1TB 版本在 CrystalDiskMark 開場測試,就給人印象深刻的表現。

AS SSD Benchmark 循序讀寫速度並非 MP34 的專長,1TB 版本讀寫僅有接近 2500MB/s 表現,但是 4K 與 4K-64Thrd 表現相當不錯,因此最後分數加總突破 6000,以 6230 分作結。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AS SSD Benchmark 循序讀寫雖然不是 MP34 擅長的地方,但憑藉 4K 項目讓最後總分來到 6230 分。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AS SSD Benchmark 切換至 IOPS 數據呈現,可以觀察到比廠商表訂規格高得多的數值。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透過 AS SSD Compression-Benchmark,得知 MP34 所採用的 PS5012-E12 控制器傳輸速度不受資料可壓縮度影響,呈現該控制器特有的圓弧狀下降曲線。

ATTO Disk Benchmark 勾選 Direct I/O,佇列深度調整為 32,MP34 1TB 大約在 32KB 傳輸區塊大小之後達最高速,讀寫最高速分別為 3.22GB/s 和 2.85GB/s。IO/s 表現則從一開始 512Byte 直到 16KB 均有不錯的結果,讀取最高約 177K IO/s,寫入最高約 160K IO/s。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ATTO Disk Benchmark 傳輸區塊 32KB 之後,MP34 1TB 版本即可達最高讀寫速度。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MP34 1TB 從 ATTO Disk Benchmark 512Byte 開始即可享有不錯的讀寫 IO/s 性能,不若其它 SSD 寫入部分有個緩升曲線。

MP34 1TB 於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取得 15961.88 分,讀取部分並不是相當突出,因此僅有 5068.37 分,寫入則因為 4K 各種佇列深度表現不錯,在此獲得 10893.51 破萬分。負責模擬遊戲、內容創意工作、辦公室軟體的 PCMark 8 Storage 子項目測試,頻寬突破 600MB/s 來到 666.36MB/s。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MP34 1TB 於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寫入部分表現較為突出,總分為 15961.88 分。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PCMark 8 Storage 子項目頻寬來到 666.36MB/s,分數為 5098分。

MP34 這款 SSD 也如同其它採用 TLC 紀錄形式的SSD,控制器動態劃設部分儲存區域,作為 SLC 快取加速寫入作業。筆者先以 HD Tune Pro 進行測試,MP34 1TB 容量版本 SLC 快取容量約為 23GB~24GB,期間寫入速度約為 2350MB/s~2450MB/s,此範圍之外寫入速度約為 1000MB/s。另外也可以觀察到寫入測試之後接續的讀取速度不平穩,應是 Phison PS5012-E12 控制器 SLC 快取回收機制較積極。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透過 HD Tune Pro 測試,MP34 1TB 容量的 SLC 快取區約為 23GB~24GB,期間寫入速度約為 2350MB/s~2450MB/s,之後約為 1000MB/s。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若以 IOMeter 去除檔案系統轉換的影響,MP34 1TB 真實寫入速度約為 1050MB/s 左右。

髒碟寫入效能一致性採用 IOMeter 測試軟體以及自行設定的腳本,先替 MP34 填寫 2 倍容量以上的資料,接著採用 4K 100% 隨機寫入 3 小時,以每 5 分鐘為取樣點輸出 IOPS 數值,繪製成折線圖供讀者參考。測試 1 小時之後,MP34 1TB 即進入效能穩定態勢,此時寫入約在 13000IOPS~14000IOPS 之間,斜率為 0。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MP34 1TB 大約經過 1 小時密集寫入即可達穩定態,此時寫入表現約在 13000IOPS~14000IOPS。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MP34 1TB IOMeter 4K 隨機寫入一致性測試數據表。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IOMeter 測試劇烈操駕,MP34 1TB 溫度表現為 70℃(室溫約 22℃),官方建議運作溫度為 0℃~70℃。

透過 IOMeter 測試腳本自由化設定,也可以用來觀察 SSD 讀寫效能與佇列深度的關係式,筆者在此同樣以 4K 100% 隨機存取為基礎,但讀取與寫入指令各佔 70% 和 30%,佇列深度從 1 開始以 2 的次方逐漸拉高至 65536 為止。下方統計圖表可以觀察到,MP34 1TB 約從佇列深度 8 即可達效能平原區直至 65536,佇列深度 2048 和 4096 則各有 1 次的效能巔峰。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MP34 1TB 大約從佇列深度 8 即達效能平原區。

Team Group MP34 M.2 NVMe PCIe SSD 1TB 測試,國產 SSD 也有不俗的效能與耐寫量
▲IOMeter 4K 隨機 70% 寫入、30% 讀取,MP34 的 IOPS 效能資料。

效能、耐寫量均有亮點

Team Group 近期以 SATA 6G/s SSD 價格下殺程度,成為玩家口中津津樂道的品牌之一,高階定位 MP34 M.2 NVMe SSD 的出現,說明該廠商並不只是能夠打價格戰,也有能力端出高效能的產品。1TB 版本實測循序讀寫突破 3450MB/s 和 3050MB/s,4K 隨機也有 450000IOP 和 650000IOPS 以上。

耐寫量則是另外 1 個亮點所在,MP34 規格大約是現行 TLC SSD 的 2 倍左右,惟可惜它廠在此效能等級 SSD 提供 5 年保固,MP34 無論容量大小均只有 3 年,這點會不會成為消費者裹足不前的障礙,有待市場反應。目前 MP34 已開賣 512GB 版本,售價為新台幣 3,499 元,256GB 和 1TB 價格預計落在新台幣 1,900 元和 6,000 元左右。

 

產品資訊

Team GroupMP34 M.2 PCIe SSD

你知道電腦王也有 Telegram 頻道嗎?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Wi-Fi 6/802.11ax 世代輪替,Netgear 推出 3 頻 Nighthawk AX12 RAX200 與雙空間流 AX4 RAX40

$
0
0
無線網路晶片製造商對於 Wi-Fi 6/802.11ax 規格標準的掌握度,似乎比 Wi-Fi 4/802.11n 和 Wi-Fi 5/802.11ac 來得更為成熟。Netgear 先前以 Broadcom 和 Qualcomm 晶片組發表無線網路路由器 RAX80 與 RAX120,近日則加碼推出 3 頻 RAX200 與雙空間流 RAX40。

若是讀者還有印象,802.11n 無線網路規格在市場上的演進相當緩慢,除了讓 Atheros(已被 Qualcomm 收購)與 Broadcom 各自推出 108G/Super G 和 125 High Speed Mode/Afterburner 的 802.11g 自有規格擴展技術,接下來甚至還有 802.11n draft 草案規格之亂,不同廠商、不同草案規格的產品相容性只能靠人品。

有了前車之鑑,Wi-Fi 5/802.11ac 採用雙階段推行方式,第一階段 Wave 1 產品主要焦點在提升連線速度,單一空間流從 150Mbps 提升至 433Mbps,第二階段則以導入新技術為主,如 80MHz+80MHz/160Mhz 頻寬、4 空間流、下載方向 MU-MIMO 等,即便如此,Wave 1 和 Wave 2 產品上市時間依舊相差數年以上。

經過 Wi-Fi 5/802.11ac 無線網路規格的歷練,廠商推出 Wi-Fi 6/802.11ax 產品更得心應手,Netgear 推出 Nighthawk AX8 RAX80 和 Nighthawk AX12 RAX120 之後,再度延伸戰場縱深,往上推出具備 3 頻無線網路路由器 Nighthawk AX12 RAX200,往下推出同步雙頻雙空間流 Nighthawk AX4 RAX40,成為少數擁有較完整 802.11ax 無線路由器產品線的廠商之一。

Nighthawk AX12 RAX200 雖然前半部的型號與另外 1 款 Nighthawk AX12 RAX120 相同,但把 5GHz 的 8 空間流拆半,形成 2 組 5GHz 4 空間流無線網路,與 2.4GHz 頻段組合成 2.4GHz/5GHz/5GHz 3 頻 802.11ax 無線網路,各頻段均為 4 空間流規格。內部晶片應與 Nighthawk AX8 RAX80 採用相同的 Broadcom 解決方案,只是多了 1 個 BCM43684 無線網路晶片負責第二組 5GHz 無線網路。前次報導 Nighthawk AX8 RAX80 提到網路 SoC 具備 SGMII+,這次 Nighthawk AX12 RAX200 終於安排 1 顆實體層晶片最高支援 2.5Gbps,晶片型號應為 BCM84880。

Netgear Nighthawk AX12 RAX200 為 3 頻 802.11ax 無線網路路由器,並額外加上 NBASE-T/802.3bz 實體層晶片
▲Netgear Nighthawk AX12 RAX200 為 3 頻 802.11ax 無線網路路由器,並額外加上 NBASE-T/802.3bz 實體層晶片。

Nighthawk AX12 RAX200 背部連接埠數量與 Nighthawk AX12 RAX120 相同,但 Nighthawk AX12 RAX200 的 NBASE-T/802.3bz 僅支援至 2.5Gbps,Nighthawk AX12 RAX120 則是 5Gbps
▲Nighthawk AX12 RAX200 背部連接埠數量與 Nighthawk AX12 RAX120 相同,但 Nighthawk AX12 RAX200 的 NBASE-T/802.3bz 僅支援至 2.5Gbps,Nighthawk AX12 RAX120 則是 5Gbps。

802.11ax 無線網路產品出現 4 空間流、8 空間流、3 頻等規格之後,也開始往中、低階產品發展,Nighthawk AX4 RAX40 為 802.11ax 同步雙頻規格,2.4GHz 和 5GHz 各自支援雙空間流,2.4GHz 最高連線速度約為 574Mbps,5GHz 最高約為 2402Mbps。依照無線網路晶片廠商的供應時程,以及雙核心網路 SoC資訊,推測 Nighthawk AX4 RAX40 所採用的晶片解決方案應與 Asus RT-AX58U 相同由 Intel 提供,網路 SoC 為 Intel FHCE2732,2.4GHz 和 5GHz 各由 1 個 WAV654 無線網路晶片負責。

802.11ax 規格逐走向親民路線,Nighthawk AX4 RAX40 即是 1 款雙空間流的同步雙頻 Wi-Fi 6/802.11ax 產品
▲802.11ax 規格逐走向親民路線,Nighthawk AX4 RAX40 即是 1 款雙空間流的同步雙頻 Wi-Fi 6/802.11ax 產品。

Nighthawk AX4 RAX40 背部 RJ45 網路連接埠最高支援 1Gbps,並具有 1 個 USB 3.1 Gen1 連接埠
▲Nighthawk AX4 RAX40 背部 RJ45 網路連接埠最高支援 1Gbps,並具有 1 個 USB 3.1 Gen1 連接埠。

目前 Samsung Galaxy S10 系列為首款支援 Wi-Fi 6/802.11ax 雙空間流的行動裝置,採用 Broadcom BCM4375 無線網路晶片,正好與 Nighthawk AX4 RAX40 相輔相成。Nighthawk AX12 RAX200 正在 Amazon 預購當中,建議售價為美金 599.99 元,折合約新台幣 18,500 元;Nighthawk AX4 RAX40 並無確切地開賣日期,建議售價預估為 200 歐元出頭,折合新台幣約 7,000 元以上。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Sega接連宣布亞洲、北美、歐洲版迷你MD,收錄遊戲與日本版有所不同

$
0
0
Sega日前在Sega Fes 2019發表了更多關於Mega Drive Mini懷舊主機的詳細資訊,並公布第1波10款遊戲陣容,而Sega官方亞洲部落格也接著發表了亞洲版Mega Drive Mini與北美版SEGA Genesis Mini等2款衍生版本的資訊,並照例公布2款主機各10款遊戲陣容。

亞洲版更換2款陣容

從部落格文章與圖片可以看出,亞洲版的Mega Drive Mini與日本版在外觀上並無不同(原始主機就是如此),而北美版SEGA Genesis Mini除了商標不一樣之外,16-BIT自樣也從金色變成白色且尺寸不太一樣,重置鍵也由淡藍紫色變成白色,忠實反映原始北美版主機的外觀。

另一方面,Sega官方歐洲Twitter帳號也公部了歐洲版Mega Drive Mini的資訊,外觀當然也忠於原始主機,但遊戲陣容尚為明朗。

部落格文章也透露亞洲版與北美版主機皆隨附2個控制器,也就是說不會有價格比較便宜的單控制器版本,強迫玩家購買雙控制器版。另個值得玩味的訊息,就是文章的這段

SEGA至今依舊享有人氣的系列作品『Sonic』、『Shining』系列皆是在此誕生;而『Phantasy Star』更是因此而成為不可撼動的人氣作品。

暗示著《夢幻之星》應該會收錄至最終遊戲陣容。

比較第1彈,亞洲版與日本版主機,可以發現《出租英雄》與《魔導物語I》被更換為美式RPG遊戲《石中劍》與未來科幻賽車遊戲《OutRun 2019》,其於陣容皆相同。

Sega接連宣布亞洲、北美、歐洲版迷你MD,收錄遊戲與日本版有所不同

 

Sega接連宣布亞洲、北美、歐洲版迷你MD,收錄遊戲與日本版有所不同

Sega接連宣布亞洲、北美、歐洲版迷你MD,收錄遊戲與日本版有所不同

Sega接連宣布亞洲、北美、歐洲版迷你MD,收錄遊戲與日本版有所不同

Sega接連宣布亞洲、北美、歐洲版迷你MD,收錄遊戲與日本版有所不同

Sega接連宣布亞洲、北美、歐洲版迷你MD,收錄遊戲與日本版有所不同

北美版替換5款遊戲

在北美版SEGA Genesis Mini首波公開的10款遊戲中,僅有5款與日本版相同,筆者將遊戲陣容整理如下,括號中保留即為與日本版相同部分。

北美版SEGA Genesis Mini首波公開遊戲陣容:
太空哈利II(保留)
獸王記
音速小子
ToeJam & Earl
光明與黑暗續戰篇 眾神的遺產(保留)
蛋頭博士的神奇機器(本遊戲為魔法氣泡的北美版)
海豚大冒險
銀河快槍手(保留)
惡魔城 血族(保留,本遊戲為吸血鬼獵人的北美版)
漫畫地帶(保留)

自日本版陣容移除遊戲:
音速小子2
魔法氣泡通
暴力足球
出租英雄
魔導物語I

Sega接連宣布亞洲、北美、歐洲版迷你MD,收錄遊戲與日本版有所不同

Sega接連宣布亞洲、北美、歐洲版迷你MD,收錄遊戲與日本版有所不同

Sega接連宣布亞洲、北美、歐洲版迷你MD,收錄遊戲與日本版有所不同

Sega接連宣布亞洲、北美、歐洲版迷你MD,收錄遊戲與日本版有所不同

Sega接連宣布亞洲、北美、歐洲版迷你MD,收錄遊戲與日本版有所不同

對於身為《魔法氣泡》迷的筆者而言,亞洲版將《魔導物語I》移出陣容固然讓我失望,但隨著亞洲版消息的曝光,也讓人開始期待傳說中的中文官方遊戲《三國志列傳 亂世群英》(著名台詞為「劉備,本月想搞什麼」)是否也會收錄於最終陣容。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Viewing all 629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