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 HDMI 2.0b 4K HDR
AMD 今年年初推出內建顯示繪圖功能的 Ryzen 5 2400G 和 Ryzen 3 2200G,在市場投下 2 顆性價比相當不錯的震撼彈,於合理價位提供不錯的 CPU、GPU 效能平衡性,還可以使用 HTPC 玩家喜愛的 Fluid Motion 畫面補插技術,將 24FPS 或是 30FPS 影片補幀至 60FPS,不必再另外安裝獨立顯示卡。
唯獨較可惜的 1 點,當時配套 AMD 300 系列晶片組主機板,甚少支援 HDMI 2.0 規格,HDMI 1.4 僅能輸出 4096x2160@24Hz 或是 3840x2160@30Hz。Asus 利用剛解禁的 B450 晶片組,製作 1 張 ROG STRIX B450-I Gaming Mini-ITX 主機板,並加上 1 顆 Level Shifter Retimer 晶片,使其支援 HDMI 2.0b 規格,讓 Ryzen 5 2400G 和 Ryzen 3 2200G 不再有遺憾,接下來只需等待 AMD 釋出支援 PlayReady 3.0 的驅動程式,即可播放採用 DRM 保護的 4K HDR 影像內容。
▲Asus ROG STRIX B450-I Gaming Mini-ITX 主機板外盒,使用 ROG 眼型標誌和主機板本體照片作為封面。
▲包裝底部列舉規格說明和特色介紹,讓消費者快速得知產品資訊。
▲盒裝附屬零配件一覽,包含無線網路天線、M.2 固定螺絲∕螺柱、可定址 RGB 燈條延長轉接線、前面板延長線、束線帶。
▲背部 I/O 檔版選擇比較容易安裝的鋁箔包覆海綿形式。
▲ROG STRIX B450-I Gaming 主機板本人,Mini-ITX 規格,與前輩 ROG STRIX X470-I Gaming 相當類似卻又有不同之處。
Asus ROG Crosshair VII Hero (Wi-Fi) 規格
- 尺寸版型:Mini-ITX(170 x 170(mm))
- 晶片組:AMD B450
- 支援處理器:AMD 1st/2nd Gen Ryzen、Ryzen with Radeon RX Vega、Athlon(Pro)200GE
- 記憶體插槽:2 組(雙通道),DDR4-2133∕2400∕2666∕2933,DDR4-3600+(超頻、2nd Gen Ryzen),,DDR4-3200+(超頻、1st Gen Ryzen/ Ryzen with Radeon RX Vega),無 ECC、無緩衝,總和最大容量 32GB
- 介面擴充槽:PCIe 3.0 x16 x 1
- 儲存裝置介面:SATA 6Gb/s x 4、M.2 x 1(M key、2242∕2260∕2280、PCIe 3.0 x4、SATA 6Gb/s)、M.2 x 1(M key、2242∕2260∕2280∕22110、PCIe 3.0 x4(與 PCIEX16 共用、安裝 Ryzen with Radeon RX Vega 時不可用))
- 背板 I/O:HDMI x1、USB 3.1 Gen1 x 4、USB 3.1 Gen2 x 2、RJ45 x 1、RP-SMA x 2、3.5mm x 3
- 附件:SATA 線材 x 2、可定址 RGB LED 延長線 x 1、2.4/5GHz 天線 x 1、M.2 固定螺絲∕螺柱 x 2、M.2 2260 轉 2242 套件 x 1、前面板延長線 x 1、ROG 貼紙 x 1
搭載 B450 晶片組
把 X470 和 B450 的規格攤開來看,2 者差異在於 USB 3.1 Gen1 從 6 埠減為 2 埠、SATA 6Gb/s 從 4 埠減為 2 埠、SATA Express/PCIe 3.0 從 2 條減為 1 條、PCIe 2.0 從 8 條減為 6 條、處理器 PCIe 3.0 x16 通道也無法拆分為 2 組 x8 以便支援雙顯示卡串聯運算。
這些差異在 Mini-ITX 主機板有限的面積無法體現出來,更何況 Ryzen 處理器系列為 SoC 設計,部分連結性可由處理器補足,譬如 USB 3.1 Gen1 和 SATA 6Gb/s,因此選用更便宜的 B450 相當合理。B450 晶片組也支援超頻、XFR2 Enhanced、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400 系列晶片組均一律支援 StoreMI。
StoreMI 為 AMD 400 系列晶片組新增功能,由 AMD 與 Enmotus 公司合作,購買授權讓此一系列晶片組使用。StoreMI 可以結合 NVMe SSD 與傳統 HDD、SATA SSD 與 HDD,或是 NVMe SSD 與 SATA SSD 作為 1 個單一儲存集區,近期時常使用的檔案放置於高速儲存裝置,其餘放置在低速儲存裝置,讓使用者同時享受高速存取與便宜大容量的優勢。StoreMI 並不限定 SSD 品牌,因此耐寫量相當不錯的 Intel Optane Memory 也可以作為高速儲存裝置。
▲ROG STRIX B450-I Gaming Mini-ITX 規格限制插槽接口數量,選擇 X470 或是 B450 晶片組沒有太大差異,採用後者的成本卻更低。電路板表面依然絲印多國語言裝飾,包含 ROG 等字樣。
ROG STRIX B450-I Gaming 背板 I/O 提供 4 個 USB 3.1 Gen1、2 個 USB 3.1 Gen2,其中 USB 3.1 Gen1 均連結至處理器,USB 3.1 Gen2 則是連結至 B450 晶片組,USB 3.1 Gen 1 前面板擴充針腳也由晶片組負責。主機板的 4 個 SATA 6Gb/s 均由 B450 提供,2 個由晶片組規格固定為 SATA 用途,另外 2 個則可定義為 1 個 SATA Express 或是 2 個 SATA,這張主機板選擇後者。
▲背板 I/O 共提供 6 埠 USB 3.1,Gen1 5Gbps 連結至處理器、紅色 Gen2 10Gbps 連結至晶片組,未安排介面辨識交換器晶片提供 Type-C。
▲USB 3.1 Gen2 各自安排 1 顆 Diodes PI3EQX1002 Redriver 晶片,加強訊號傳輸完整性與距離。
▲1 組 USB 3.1 Gen1 前面板擴充針腳,旁邊還有 1 組 USB 2.0 針腳。
▲4 個 SATA 6Gb/s 分開位在記憶體插槽的 2 側,均由 B450 晶片組提供。
PCIe 通道配置部分,若安裝第一代或是第二代 Ryzen 處理器,PCIe x16 插槽可以獲得完整的 PCIe 3.0 x16 通道;若是安裝內建 Radeon RX Vega 顯示繪圖的處理器,則僅有 PCIe 3.0 x8 通道。M.2 插槽配備 2 組,1 個位於音訊組合卡之上,支援 PCIe 3.0 x4 或是 SATA 6Gb/s,並附有 1 個散熱片。
另外一組 M.2 則位於主機板背部,使用時須向處理器調撥 PCIe 通道,因此 PCIe x16 降為 PCIe 3.0 x8,被調走的 PCIe 3.0 x8 其中 PCIe 3.0 x4 就用在此處。由於具備 Radeon RX Vega 的處理器,自始至終就沒有這額外的 PCIe 3.0 x8,若是安裝這系列處理器,就無法使用位於背部的 M.2 插槽。
▲BIOS 採用 128Mbit 容量規格,相較 ROG STRIX X470-I Gaming 縮水一半。
▲PCIe x16 根據安裝處理器的不同,支援 PCIe 3.0 x16 或是 PCIe 3.0 x8,外覆金屬層並焊入電路板加強固定。
▲位於音訊組合卡上方的 M.2 插槽可安裝 2242、2260、2280 規格,並支援 PCIe 3.0 x4 和 SATA 6Gb/s。
▲這張主機板的 M.2 散熱片並未安排 Aura RGB LED 燈光效果,背面已預先安裝 Laird 導熱墊。
▲雖然 M.2 散熱片沒有散熱鰭片,但是 M.2 裝置背部與音訊組合卡的空間夠大,多少能夠透過處理器散熱器的風流擾動散熱。
▲背部 M.2 插槽支援 PCIe 3.0 x4,可以安裝 2280 和 2260 規格,2242 需要使用包裝附屬的轉接套件,且安裝內建 Radeon RX Vega 的處理器時無法使用這個插槽。
音訊組合卡與無線網路卡
Mini-ITX 版面空間有限,不太容易擁有較好的音訊設計線路,Asus 在此繼續沿用 ROG STRIX X370-I Gaming 的音訊組合卡設計,上方安排與 Realtek 合作的 S1220A HD Audio codec,立體音效輸出和錄音的 SNR 訊噪比分別為 120dB 和 113 dB,另外還加上 Ti RC4580 和 OPA1688 運算放大器,以及 Nichicon 音響級電容。
▲音訊組合卡主要由 S1220A、RC4580、OPA1688 等晶片組合而成。
▲散熱片雖然沒有安裝 RGB LED,但音訊組合卡共用 ROG STRIX X370-I Gaming 料件,因此保有電源與訊號針腳插槽。
▲3.5mm Line-In、Line-Out、Mic-In 加上 B、G、R LED 設計,方便使用者接駁線材,如不喜歡可於 UEFI 介面選擇關閉。
▲音訊組合卡下方散熱片為 B450 晶片組。
有線網路晶片採用 Intel I211-AT,位於主機板背面,HDMI Level Shifter Retimer 晶片也在背面,選用 TI SN75DP159,以便支援 4K@60Hz 與 HDR 內容輸出。無線網路另外以 1 張 M.2 子卡提供,該卡使用 RTL8822BE,提供 802.11 a/b/g/n/ac 2T2R 867Mbps MU-MIMO 支援能力,以及藍牙 4.2。
▲背板 I/O 處 RJ45 網路孔最高支援 1Gbps 速度,由 I211-AT 晶片負責。
▲無線網路卡採用 RTL8822BE 晶片,最快連線速率為 867Mbps。
▲SN75DP159 負責將內建 Radeon RX Vega 處理器 TMDS/DisplayPort 視訊輸出轉換至 HDMI 2.0b。
Aura Sync RGB LED 燈光特效,於處理器安裝區上方各安排 1 個 +12V、G、R、B 針腳和可定址 +5V、D、G 針腳,記憶體板緣背面則內建 12 顆 RGB LED。上述 RGB LED 控制與燈光效果管理,交由主機板 1 顆 AURA 晶片負責,此外背面還有 1 顆 STMicroelectronics STM32F 072CBU6 微控制器。
▲主機板背面靠近記憶體插槽的板緣,內嵌 12 顆 RGB LED,以 3 顆 1 組方式接受控制訊號。
▲處理器安裝區上方安排 1 個 +12V、G、R、B 以及可定址 +5V、D、G 針腳。
▲Aura 晶片負責 RGB LED 控制。
▲STM32F 072CBU6 微控制器位於主機板背面。
▲主機板角落一隅尚有 CPU、DRAM、VGA、BOOT 簡易除錯燈號。
▲記憶體插槽與前面板 USB 2.0 擴充針腳中間安排 Clear CMOS 與溫度感應器針腳。
▲包含處理器風扇在內,這張主機板一共提供 3 個風扇插座,均支援 PWM 和電壓控速。
6+1 相位設計
處理器供電設計相位保持 ROG STRIX X470-I Gaming 的 6+1 相不變,核心部分用料則從 300 晶片組系列稍稍下滑,MOSFET 從單顆可承受 50A 的 Infineon BSG0813ND,變成單顆 40A International Rectifier IR3553 負責 1 相,每相後方串接 1 個 0.3μH 電感,6 相再並聯 3 顆 820μf 和 4 顆 100μf 固態電容。
筆者分析,換裝 IR3553 可能與增設 HDMI 輸出有關,由於 BSG0813ND 僅整合上、下橋,還需要安排驅動器才可以使用,不若 IR3553 是完整的 Dr.MOS 結構。新增 Level Shifter Retimer 轉換輸出 HDMI,附近區域可能已無多餘空間再安放驅動器,因此才改變 MOSFET 用料。
▲負責處理器核心與 SoC 供電控制的 ASP1405I 晶片
▲處理器電源相位保持 6+1 相設計。
▲核心每相使用 1 顆整合驅動器、上橋、下橋的 IR3553 MOSFET。
SoC 保持單相供電,使用單顆可承受 60A 的 IR3555,只是這張主機板新增 HDMI 輸出,搭配內建 Radeon RX Vega 的處理器可能會稍微緊繃。後端串接 1 顆 0.3μH 電感以及並聯 2 顆 560μf 和 1 顆 100μf 固態電容。這張主機板的圓筒狀固態電解電容,無論是 DIP 或是 SMD 形式,均為 APAQ 105℃ 運作環境 5000 小時壽命版本。
▲SoC 僅使用單相由單顆 IR3555 負責。
▲處理器 MOSFET 散熱片搭配 Ryzen 7 2700X(Wraith PRISM)燒機表面溫度為 54.2℃,可惜沒有接觸到負責 SoC 的 MOSFET,但增設導熱墊接觸核心電感。
DDR4 記憶體主要供電使用單相設計,上、下橋各自由 1 顆標示為 6U0D03 的 MOSFET 組成,後端串接 1 顆 0.3μH 電感,再並聯 3 顆 Panasonic 導電性高分子鋁電解電容 SP-CAP 330μf。
▲記憶體主要供電採用單相設計。
▲2 顆 SP-CAP 330μf 電容放置位置相當靠近 VDD 腳位,求取較快的反應時間。
(下一頁:UEFI 與加值軟體)
保持 UEFI 介面一致
AMD 400 系列晶片組的推出,相較 300 系列在硬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因此 UEFI BIOS 介面也沒有什麼重大改變,Asus 近期加入的 AURA ON/OFF 功能,在這張主機板仍可見到,提供 AURA RGB LED 與主機板狀態 LED 各自獨立的啟閉選項。下面以圖帶文的方式,讓各位讀者了解這張主機板 UEFI 介面與功能。
▲EZ Mode 首頁,提供硬體資訊與簡易調整選項,右上角 Easy System Tuning 調整成 ASUS Optimal,表示使用 Asus 預先設定檔微幅超頻。
▲按下鍵盤 F11,EZ Tuning Wizard 會根據使用者選擇的情境,散熱系統種類等資訊,自行調配超頻幅度。
▲按下 F12 切換為傳統表列式選單,預設進入 Main 分頁,此處展示硬體相關運作資訊,並可設定開機密碼;右方 Hardware Monitor 為固定欄位,無論進入哪個分頁均可快速掌握運作資訊。
▲分頁列表最左方的 My Favorites,能夠自行加入常用的選項,Asus 已經替使用者加入數個預設項目。
▲Ai Tewaker 主司超頻項目,如運作時脈或是電壓調整,記憶體時序及其相關選項也在此處。若要啟動記憶體的 XMP 設定值,需先將 Ai Overclock Tuner 調整為 D.O.C.P. Standard,接著才會出現 D.O.C.P. 選項,讓使用者選擇 XMP Profile 1 或是 Profile 2。
▲Performance Bias 可以針對特定測試軟體,微調相關選項以便獲取更高的分數。
▲記憶體最高等效時脈可以調整至 DDR4-4200。
▲DRAM Timing Control 提供記憶體時序調整介面。
▲External Digi+ Power Control 提供處理器供電 PWM 控制器調整項目,包含 CPU 和 SoC 的 Load-line Calibration。
▲電壓調整項目位於 Ai Tewaker 分頁最底部,Core 和 SoC 電壓值可以直接輸入絕對值,或是選擇 Offset 增減官方數值;若是安裝具備 Radeon RX Vega 的處理器,還會多出內建顯示電壓調整選項。
▲Advanced 分頁以功能性選項為主。
▲若是使用者需要 Ryzen 處理器內建的 TPM 安全功能,請至 Advanced>AMD fTPM configuration>Firmware TPM 調整為 Enable。
▲處理器虛擬化功能位於 Advanced>CPU Configuration>SVM Mode,預設為 Disable 關閉。
▲SATA 介面儲存裝置相關選項位於 Advanced>SATA Configuration,每埠均可重新命名方便標註該儲存裝置功用。
▲Advanced>Onboard Devices Configuration 除了音效、網路等附加晶片的調整,也可以選擇 PCIe 通道速度。
▲Advanced>HDD/SSD SMART Information 顯示 SATA 介面儲存裝置 S.M.A.R.T. 資訊。
▲Advanced>AMD CBS 內部擁有相當細項的功能設定,倘若使用者不熟悉該項功能,則不建議任意調整。
▲Monitor 介面擺放零組件溫度、風扇轉速、電壓等資訊,並可在此調整風扇的溫度轉速對應策略。
▲Qfan Tuning 將對風扇送出不同的 PWM 佔空比或是電壓,找尋該風扇的最低轉速,便可自動套用至內建的轉速調整策略。
▲使用者亦可按下鍵盤 F6 呼叫圖形化 Q-Fan Control 介面,利用滑鼠直接拖拉調整溫度轉速對應曲線。
▲Boot 分頁為開機相關選項,CSM(用以相容過往 BIOS)預設開啟。
Asus 在 UEFI 介面之下的額外功能,均安排在 Tool 分頁,包含 EZ Flash 3 Utility、Secure Erase、User Profile、SPD Information、Graphics Card Informarion。其中 EZ Flash 3 Utility 專司 UEFI 更新,更新檔案來源可從儲存裝置載入,或是自動從網際網路線上下載,Secure Erase 則是同時支援 AHCI 或是 NVMe 介面儲存裝置的資料抹除作業。
▲Tool 分頁放置額外功能,筆者希望可以增加 1 個簡易的 AURA RGB LED 調整介面。
▲EZ Flash 3 Utility 能夠自行上網抓取新版 UEFI BIOS 並更新。
▲Secure Erase 支援 AHCI 或是 NVMe 儲存裝置的資料抹除。
▲若是使用者需要保留多個超頻設定檔,User Profile 可以儲存 8 個不同的 UEFI 設定,亦可從其它的外接儲存裝置載入或匯出。
▲SPD Information 顯示記憶體模組 SPD 內部資訊。
▲安裝 Windows 作業系統第一次進入桌面時,右下角常駐列跳出是否自動上網下載安裝 ASUS Grid 的資訊,此功能也在 Tool>ASUS Grid Install Service 供使用者自行選擇是否開啟。
先前曾經提到 SoC 供電僅使用 1 個耐電流 60A 的 IR3555 MOSFET 負責,可能對於內建 Radeon RX Vega 顯示繪圖的處理器而言略顯緊繃,筆者在此做個小小實驗,安裝 Ryzen 5 2400G 處理器,並於 UEFI 介面選擇 Extreme Mode(GPU:1500MHz)。開機後採用 Furmark 燒機,大約每隔幾秒即可察覺畫面略微遲滯。
開啟 HWiNFO64 觀察 SoC 耗電量,大約在 49W~56W 之間浮動,若是除以電壓 1.061V~1.1V,可以發現電流量相當接近 MOSFET 規格上限 60A。每隔幾秒出現畫面遲滯的情形,猜測應該是某一小段時間電流量頂到保護機制,而此時 IR3555 表面溫度僅為 60.4℃,離 125℃ 運作溫度上限還有不小的距離。當然,若是不超頻維持 1240MHz,則 Furmark 燒機並不會出現問題,SoC 耗電量約為 40W~48W。
▲若是處理器封裝內建繪圖顯示功能,UEFI 自動出現 GPU Boost 選項,Extreme Mode 將運作時脈提升至 1500MHz。
▲使用 Furmark 對繪圖顯示區域施加運算壓力,推測 SoC 供電電流量可達 IR3555 MOSFET 上限,進而觸發保護機制使繪圖效能下降。(點圖放大)
「Grid」hold 住全場
Asus 近來替主機板加上 Grid 功能,只要安裝完畢 Windows 10 之後,右下角常駐程式區即會跳出氣泡提示,詢問使用者是否願意安裝 ASUS Grid 應用程式。若點選同意,則可自動上網下載這款程式,安裝後即可接手驅動程式,加值軟體的安裝工作,等於使用者不必準備光碟機,也不需要隨身碟,即可迅速完整安裝作業,可謂相當便利。
▲第一次進入 Windows 10 作業系統桌面,右下角即會跳出 ASUS Grid 氣泡提示。
▲ASUS Grid 目前為 Beta 測試版本,筆者私心希望可以再擴增 1 個自家公用程式的捷徑頁面。
▲Grid 自行偵測使用者需要的驅動程式和公用程式,使用者也可以自行取消不希望安裝的程式。
先從簡單卻重要的公用程式說起,Ai Charger 負責調整 USB 埠的辨識協定,連結行動產品時採用大於 5V/500mA 的標準充電,RAMCACHE II 則是替儲存裝置加上 1 個讀寫緩衝區(從系統記憶體分割而來),加快存取速度。最重要的公用程式為 AI Suite 3,整合多種主機板控制功能,桌面右下角則顯示 1 個快捷圖示,能夠快速調整系統運作速度。
▲RAMCACHE II 替儲存空間加上讀寫緩衝區,加強讀寫效能。
▲AI Suite 3 的 Dual Intelligent Processor 5 程式畫面,右下角為漂浮於桌面的快捷圖示,能夠快速調整系統運作狀態。
▲調整處理器運作時脈與電壓為公用程式的必要功能。
▲超頻功能之外,也可以選擇讓電腦系統運作更為省電的模式。
▲Dual Intelligent Processor 5 具備風扇溫度轉速對應曲線調整功能。
▲處理器供電 PWM 控制器相關功能也可在此調整。
▲內建 EZ Update 更新小程式捷徑,該程式用以更新硬體驅動程式。
網路部分,Asus 搭配 GameFirst IV 封包 QoS 調整程式,如同其它同類型的網路管理程式,預設值即可加速需要低延遲的網路封包,或是手動選擇加速遊戲、影音串流,自行調整各程式使用網路的優先權。音效搭配 Sonic Studio III 和 Sonic Radar III,前者為音效加強程式,可針對不同使用情境設定檔,如遊戲、音樂、電影,選擇不同的效果與程度,如加強高、低音,提升人物對話音量等;後者 Sonic Radar III 則是將遊戲內部音源方向,採用視覺化方式疊覆在遊戲畫面,讓玩家更容易掌握敵人動向。
▲GameFirst IV 負責管理網路封包的傳輸優先權和頻寬。
▲針對不同的使用情境,使用者可以透過 Sonic Studio III 加強音效效果,並針對多種自家與常用耳機,提供預先調整等化器。
▲Sonic Radar III 將遊戲內部音源方向以圖性化呈現,方便掌握敵人動向。
最後的重頭戲,則是用來控制主機板、周邊裝置、外接 RGB LED 燈條的 AURA 程式,此程式可以分別設定不同裝置或是發光區的效果,亦可統一設定。統一設定時,還可以排列不同裝置發亮的前後順序。設定頁面包含重新定義 +12V、G、R、B 色彩腳位定義,或是可定址 RGB LED 燈條的 LED 數量,還能夠結合 Philips Hue 橋接器,對其它照明燈泡同步控制,整個房間就是你的 LAN Party。
▲AURA 公用程式負責控制 RGB LED 燈光效果。
▲對外還可以透過 Hue 橋接器控制照明燈泡。
(下一頁:Ryzen 5 2400G 和 Ryzen 5 2600 效能測試)
Ryzen 5 2600 風冷 4.2GHz
因應 B450 的市場定位,搭配測試的處理器選用 Ryzen 5 2600,顯示卡則是採用 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580 8GB GDDR5(AXRX 580 8GBD5-3DH/OC),記憶體選擇與 Ryzen 處理器相容的 G.SKILL Sniper X F-3400C16D16GSXW(8GB x 2),前半部一般性測試採用等效時脈 DDR4-2933,後半部超頻測試才會載入 XMP DDR4-3400 設定檔。
由於新增 HDMI 輸出,筆者不排除部分使用者安裝內建 Radeon RX Vega 的處理器,在此也找來 Ryzen 5 2400G 處理器一併測試,但因為時間有限的關係,這組測試平台就不納入文後的超頻測試範圍,記憶體等效時脈同樣選用 DDR4-2933。
▲手動選擇 DDR4-2933 等效時脈與 1T Command Rate,ROG STRIX B450-I Gaming 主機板選擇 16-21-21-49 時序。
▲Ryzen 5 2400G 在 AIDA64 記憶體寫入頻寬較為吃香,Ryzen 5 2600 則是讀取較快,但後者核心數量較多,L1、L2、L3 快取頻寬均較高。(點圖放大)
▲Ryzen 5 2400G 和 Ryzen 5 2600 的 CPU-Z 單執行緒效能差不多,後者核心數量較多因此在多執行緒測試贏得上風。
▲CrystalDiskMark 無論採用何種處理器的測試結果均相近,測試儲存空間目標為 Plextor M9PeGN 512GB。
▲CINEBENCH R15 也是同樣的情形,2 者單執行緒效能相同,但 Ryzen 5 2600 擁有較多核心,因此在多執行緒取勝,大約高出 49%。
▲x264 FHD Benchmark 測試當中,Ryzen 5 2400G 和 Ryzen 5 2600 每秒分別可以壓制 28.4 張和 39 張畫面。(點圖放大)
▲HWBOT X265 Benchmark,Ryzen 5 2400G 和 Ryzen 5 2600 每秒分別可以壓制 19.675 張和 30.24 張畫面。
▲由於 Ryzen 5 2600 搭配 Radeon RX 580 等級顯示卡的關係,PCMark10 分數提升非常多,Essentials 和 Productivity 子項目則不會相差太遠。(點圖放大)
超頻測試採用懶人作法,直接從 UEFI 介面選擇處理器倍頻設定,幾經測試 Ryzen 5 2600 全核心可以穩定運作於 4.2GHz。記憶體則是選擇載入 SPD 內部 XMP 設定檔,等效時脈 DDR4-3400 的時序為 16-16-16-36,此時需要 1.35V 電壓。
▲Ryzen 5 2600 與記憶體雙雙超頻之後,CPU-Z 單執行緒效能提升約 10.8%,多執行緒約為 17%。
▲記憶體超頻之後,讀寫頻寬大約多出 6000MB/s~7000MB/s。
▲x264 FHD Benchmark 效能約提升 18.5%,每秒可壓制 46.2 張畫面。
▲CINEBENCH R15 單、多執行緒分別提升約 10.3% 和 15.5%。(點圖放大)
更親民的 Mini-ITX 主機板
截稿之前尚未收到 ROG STRIX B450-I Gaming 的台灣地區建議售價,但由詳細分析可以得知,相較 ROG STRIX X470-I Gaming 少了 M.2 散熱片 RGB LED 燈光效果,B450 晶片組的售價相較 X370 應該也會低一些,因此筆者預測售價應該在 ROG STRIX X470-I Gaming 和 ROG STRIX B350-I Gaming 之間,更偏向後者一些(2 者市價約新台幣 6,000 元和 3,800 元)。
這款主機板相較前輩多了 HDMI 輸出,比較可惜的 1 點為 SoC 供電部分沒有獲得相對應的加強,內建顯示繪圖超頻時可能會遇到供電不足的問題。不過反過來說,又有多少 Ryzen 5 2400G 的 Radeon RX Vega 11 可以超頻至 1500MHz?或是直接買張外接顯示卡更為實在、效能更高?這部分就留給讀者依據自身需求權衡,除此之外並無重大缺失,Asus Grid 提供相當大的組裝便利性,是塊值得考慮的 Mini-ITX 主機板。
廠商資訊
延伸閱讀
- 細節持續進化,Asus ROG Crosshair VII Hero (Wi-Fi) 主機板搭載 AMD X470 晶片組實測
- StoreMI 才是升級重點!?AMD Ryzen 7 2700X 與 Intel Core i7-8700K 誰有資格成為你的最愛?
測試平台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 處理器:AMD Ryzen 5 2400G、Ryzen 5 2600
- 散熱器:MSI CORE FROZR L
- 記憶體:G.SKILL Sniper X F4-3400C16D-16GSXW
- 顯示卡: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580 8GB GDDR5(AXRX 580 8GBD5-3DH/OC)
- 系統碟:Plextor M9PeGN 512G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1000W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