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電腦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62

支援 HDMI 2.0b 4K HDR 輸出,Asus ROG STRIX B450-I Gaming Mini-ITX 主機板分析評測

$
0
0
Ryzen 5 2400G 和 Ryzen 3 2200G 推出之時,整合不錯的繪圖顯示效能至處理器 SoC 單一晶粒,可惜當時市面上能夠完整支援 4K HDR 輸出的主機板並不多。隨著 AMD B450 解禁,Asus 推出 1 張 ROG STRIX B450-I Gaming Mini-ITX 主機板,支援 HDMI 2.0b。

支援 HDMI 2.0b 4K HDR

AMD 今年年初推出內建顯示繪圖功能的 Ryzen 5 2400G 和 Ryzen 3 2200G,在市場投下 2 顆性價比相當不錯的震撼彈,於合理價位提供不錯的 CPU、GPU 效能平衡性,還可以使用 HTPC 玩家喜愛的 Fluid Motion 畫面補插技術,將 24FPS 或是 30FPS 影片補幀至 60FPS,不必再另外安裝獨立顯示卡。

唯獨較可惜的 1 點,當時配套 AMD 300 系列晶片組主機板,甚少支援 HDMI 2.0 規格,HDMI 1.4 僅能輸出 4096x2160@24Hz 或是 3840x2160@30Hz。Asus 利用剛解禁的 B450 晶片組,製作 1 張 ROG STRIX B450-I Gaming Mini-ITX 主機板,並加上 1 顆 Level Shifter Retimer 晶片,使其支援 HDMI 2.0b 規格,讓 Ryzen 5 2400G 和 Ryzen 3 2200G 不再有遺憾,接下來只需等待 AMD 釋出支援 PlayReady 3.0 的驅動程式,即可播放採用 DRM 保護的 4K HDR 影像內容。

Asus ROG STRIX B450-I Gaming Mini-ITX 主機板外盒,使用 ROG 眼型標誌和主機板本體照片作為封面
▲Asus ROG STRIX B450-I Gaming Mini-ITX 主機板外盒,使用 ROG 眼型標誌和主機板本體照片作為封面。

包裝底部列舉規格說明和特色介紹,讓消費者快速得知產品資訊
▲包裝底部列舉規格說明和特色介紹,讓消費者快速得知產品資訊。

盒裝附屬零配件一覽,包含無線網路天線、M.2 固定螺絲∕螺柱、可定址 RGB 燈條延長轉接線、前面板延長線、束線帶
▲盒裝附屬零配件一覽,包含無線網路天線、M.2 固定螺絲∕螺柱、可定址 RGB 燈條延長轉接線、前面板延長線、束線帶。

背部 I/O 檔版選擇比較容易安裝的鋁箔包覆海綿形式
▲背部 I/O 檔版選擇比較容易安裝的鋁箔包覆海綿形式。

ROG STRIX B450-I Gaming 主機板本人,Mini-ITX 規格,與前輩 ROG STRIX X470-I Gaming 相當類似卻又有不同之處
▲ROG STRIX B450-I Gaming 主機板本人,Mini-ITX 規格,與前輩 ROG STRIX X470-I Gaming 相當類似卻又有不同之處。

Asus ROG Crosshair VII Hero (Wi-Fi) 規格

  • 尺寸版型:Mini-ITX(170 x 170(mm))
  • 晶片組:AMD B450
  • 支援處理器:AMD 1st/2nd Gen Ryzen、Ryzen with Radeon RX Vega、Athlon(Pro)200GE
  • 記憶體插槽:2 組(雙通道),DDR4-2133∕2400∕2666∕2933,DDR4-3600+(超頻、2nd Gen Ryzen),,DDR4-3200+(超頻、1st Gen Ryzen/ Ryzen with Radeon RX Vega),無 ECC、無緩衝,總和最大容量 32GB
  • 介面擴充槽:PCIe 3.0 x16 x 1
  • 儲存裝置介面:SATA 6Gb/s x 4、M.2 x 1(M key、2242∕2260∕2280、PCIe 3.0 x4、SATA 6Gb/s)、M.2 x 1(M key、2242∕2260∕2280∕22110、PCIe 3.0 x4(與 PCIEX16 共用、安裝 Ryzen with Radeon RX Vega 時不可用))
  • 背板 I/O:HDMI x1、USB 3.1 Gen1 x 4、USB 3.1 Gen2 x 2、RJ45 x 1、RP-SMA x 2、3.5mm x 3
  • 附件:SATA 線材 x 2、可定址 RGB LED 延長線 x 1、2.4/5GHz 天線 x 1、M.2 固定螺絲∕螺柱 x 2、M.2 2260 轉 2242 套件 x 1、前面板延長線 x 1、ROG 貼紙 x 1

搭載 B450 晶片組

把 X470 和 B450 的規格攤開來看,2 者差異在於 USB 3.1 Gen1 從 6 埠減為 2 埠、SATA 6Gb/s 從 4 埠減為 2 埠、SATA Express/PCIe 3.0 從 2 條減為 1 條、PCIe 2.0 從 8 條減為 6 條、處理器 PCIe 3.0 x16 通道也無法拆分為 2 組 x8 以便支援雙顯示卡串聯運算。

這些差異在 Mini-ITX 主機板有限的面積無法體現出來,更何況 Ryzen 處理器系列為 SoC 設計,部分連結性可由處理器補足,譬如 USB 3.1 Gen1 和 SATA 6Gb/s,因此選用更便宜的 B450 相當合理。B450 晶片組也支援超頻、XFR2 Enhanced、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400 系列晶片組均一律支援 StoreMI。

StoreMI 為 AMD 400 系列晶片組新增功能,由 AMD 與 Enmotus 公司合作,購買授權讓此一系列晶片組使用。StoreMI 可以結合 NVMe SSD 與傳統 HDD、SATA SSD 與 HDD,或是 NVMe SSD 與 SATA SSD 作為 1 個單一儲存集區,近期時常使用的檔案放置於高速儲存裝置,其餘放置在低速儲存裝置,讓使用者同時享受高速存取與便宜大容量的優勢。StoreMI 並不限定 SSD 品牌,因此耐寫量相當不錯的 Intel Optane Memory 也可以作為高速儲存裝置。

ROG STRIX B450-I Gaming Mini-ITX 規格限制插槽接口數量,選擇 X470 或是 B450 晶片組沒有太大差異,採用後者的成本卻更低。電路板表面依然絲印多國語言裝飾,包含 ROG 等字樣
▲ROG STRIX B450-I Gaming Mini-ITX 規格限制插槽接口數量,選擇 X470 或是 B450 晶片組沒有太大差異,採用後者的成本卻更低。電路板表面依然絲印多國語言裝飾,包含 ROG 等字樣。

ROG STRIX B450-I Gaming 背板 I/O 提供 4 個 USB 3.1 Gen1、2 個 USB 3.1 Gen2,其中 USB 3.1 Gen1 均連結至處理器,USB 3.1 Gen2 則是連結至 B450 晶片組,USB 3.1 Gen 1 前面板擴充針腳也由晶片組負責。主機板的 4 個 SATA 6Gb/s 均由 B450 提供,2 個由晶片組規格固定為 SATA 用途,另外 2 個則可定義為 1 個 SATA Express 或是 2 個 SATA,這張主機板選擇後者。

背板 I/O 共提供 6 埠 USB 3.1,Gen1 5Gbps 連結至處理器、紅色 Gen2 10Gbps 連結至晶片組,未安排介面辨識交換器晶片提供 Type-C
▲背板 I/O 共提供 6 埠 USB 3.1,Gen1 5Gbps 連結至處理器、紅色 Gen2 10Gbps 連結至晶片組,未安排介面辨識交換器晶片提供 Type-C。

USB 3.1 Gen2 各自安排 1 顆 Diodes PI3EQX1002 Redriver 晶片,加強訊號傳輸完整性與距離
▲USB 3.1 Gen2 各自安排 1 顆 Diodes PI3EQX1002 Redriver 晶片,加強訊號傳輸完整性與距離。

1 組 USB 3.1 Gen1 前面板擴充針腳,旁邊還有 1 組 USB 2.0 針腳
▲1 組 USB 3.1 Gen1 前面板擴充針腳,旁邊還有 1 組 USB 2.0 針腳。

4 個 SATA 6Gb/s 分開位在記憶體插槽的 2 側,均由 B450 晶片組提供
▲4 個 SATA 6Gb/s 分開位在記憶體插槽的 2 側,均由 B450 晶片組提供。

PCIe 通道配置部分,若安裝第一代或是第二代 Ryzen 處理器,PCIe x16 插槽可以獲得完整的 PCIe 3.0 x16 通道;若是安裝內建 Radeon RX Vega 顯示繪圖的處理器,則僅有 PCIe 3.0 x8 通道。M.2 插槽配備 2 組,1 個位於音訊組合卡之上,支援 PCIe 3.0 x4 或是 SATA 6Gb/s,並附有 1 個散熱片。

另外一組 M.2 則位於主機板背部,使用時須向處理器調撥 PCIe 通道,因此 PCIe x16 降為 PCIe 3.0 x8,被調走的 PCIe 3.0 x8 其中 PCIe 3.0 x4 就用在此處。由於具備 Radeon RX Vega 的處理器,自始至終就沒有這額外的 PCIe 3.0 x8,若是安裝這系列處理器,就無法使用位於背部的 M.2 插槽。

BIOS 採用 128Mbit 容量規格,相較 ROG STRIX X470-I Gaming 縮水一半
▲BIOS 採用 128Mbit 容量規格,相較 ROG STRIX X470-I Gaming 縮水一半。

PCIe x16 根據安裝處理器的不同,支援 PCIe 3.0 x16 或是 PCIe 3.0 x8,外覆金屬層並焊入電路板加強固定
▲PCIe x16 根據安裝處理器的不同,支援 PCIe 3.0 x16 或是 PCIe 3.0 x8,外覆金屬層並焊入電路板加強固定。

位於音訊組合卡上方的 M.2 插槽可安裝 2242、2260、2280 規格,並支援 PCIe 3.0 x4 和 SATA 6Gb/s
▲位於音訊組合卡上方的 M.2 插槽可安裝 2242、2260、2280 規格,並支援 PCIe 3.0 x4 和 SATA 6Gb/s。

這張主機板的 M.2 散熱片並未安排 Aura RGB LED 燈光效果,背面已預先安裝 Laird 導熱墊
▲這張主機板的 M.2 散熱片並未安排 Aura RGB LED 燈光效果,背面已預先安裝 Laird 導熱墊。

雖然 M.2 散熱片沒有散熱鰭片,但是 M.2 裝置背部與音訊組合卡的空間夠大,多少能夠透過處理器散熱器的風流擾動散熱
▲雖然 M.2 散熱片沒有散熱鰭片,但是 M.2 裝置背部與音訊組合卡的空間夠大,多少能夠透過處理器散熱器的風流擾動散熱。

背部 M.2 插槽支援 PCIe 3.0 x4,可以安裝 2280 和 2260 規格,2242 需要使用包裝附屬的轉接套件,且安裝內建 Radeon RX Vega 的處理器時無法使用這個插槽
▲背部 M.2 插槽支援 PCIe 3.0 x4,可以安裝 2280 和 2260 規格,2242 需要使用包裝附屬的轉接套件,且安裝內建 Radeon RX Vega 的處理器時無法使用這個插槽。

音訊組合卡與無線網路卡

Mini-ITX 版面空間有限,不太容易擁有較好的音訊設計線路,Asus 在此繼續沿用 ROG STRIX X370-I Gaming 的音訊組合卡設計,上方安排與 Realtek 合作的 S1220A HD Audio codec,立體音效輸出和錄音的 SNR 訊噪比分別為 120dB 和 113 dB,另外還加上 Ti RC4580 和 OPA1688 運算放大器,以及 Nichicon 音響級電容。

音訊組合卡主要由 S1220A、RC4580、OPA1688 等晶片組合而成
▲音訊組合卡主要由 S1220A、RC4580、OPA1688 等晶片組合而成。

散熱片雖然沒有安裝 RGB LED,但音訊組合卡共用料件,因此保有電源與訊號針腳插槽
▲散熱片雖然沒有安裝 RGB LED,但音訊組合卡共用 ROG STRIX X370-I Gaming 料件,因此保有電源與訊號針腳插槽。

3.5mm Line-In、Line-Out、Mic-In 加上 B、G、R LED 設計,方便使用者接駁線材,如不喜歡可於 UEFI 介面選擇關閉
▲3.5mm Line-In、Line-Out、Mic-In 加上 B、G、R LED 設計,方便使用者接駁線材,如不喜歡可於 UEFI 介面選擇關閉。

音訊組合卡下方散熱片為 B450 晶片組
▲音訊組合卡下方散熱片為 B450 晶片組。

有線網路晶片採用 Intel I211-AT,位於主機板背面,HDMI Level Shifter Retimer 晶片也在背面,選用 TI SN75DP159,以便支援 4K@60Hz 與 HDR 內容輸出。無線網路另外以 1 張 M.2 子卡提供,該卡使用 RTL8822BE,提供 802.11 a/b/g/n/ac 2T2R 867Mbps MU-MIMO 支援能力,以及藍牙 4.2。

背板 I/O 處 RJ45 網路孔最高支援 1Gbps 速度,由 I211-AT 晶片負責
▲背板 I/O 處 RJ45 網路孔最高支援 1Gbps 速度,由 I211-AT 晶片負責。

無線網路卡採用 RTL8822BE 晶片,最快連線速率為 867Mbps
▲無線網路卡採用 RTL8822BE 晶片,最快連線速率為 867Mbps。

SN75DP159 負責將內建 Radeon RX Vega 處理器 TMDS/DisplayPort 視訊輸出轉換至 HDMI 2.0b
▲SN75DP159 負責將內建 Radeon RX Vega 處理器 TMDS/DisplayPort 視訊輸出轉換至 HDMI 2.0b。

Aura Sync RGB LED 燈光特效,於處理器安裝區上方各安排 1 個 +12V、G、R、B 針腳和可定址 +5V、D、G 針腳,記憶體板緣背面則內建 12 顆 RGB LED。上述 RGB LED 控制與燈光效果管理,交由主機板 1 顆 AURA 晶片負責,此外背面還有 1 顆 STMicroelectronics STM32F 072CBU6 微控制器。

主機板背面靠近記憶體插槽的板緣,內嵌 12 顆 RGB LED,以 3 顆 1 組方式接受控制訊號
▲主機板背面靠近記憶體插槽的板緣,內嵌 12 顆 RGB LED,以 3 顆 1 組方式接受控制訊號。

處理器安裝區上方安排 1 個 +12V、G、R、B 以及可定址 +5V、D、G 針腳
▲處理器安裝區上方安排 1 個 +12V、G、R、B 以及可定址 +5V、D、G 針腳。

Aura 晶片負責 RGB LED 控制
▲Aura 晶片負責 RGB LED 控制。

STM32F 072CBU6 微控制器位於主機板背面
▲STM32F 072CBU6 微控制器位於主機板背面。

主機板角落一隅尚有 CPU、DRAM、VGA、BOOT 簡易除錯燈號
▲主機板角落一隅尚有 CPU、DRAM、VGA、BOOT 簡易除錯燈號。

記憶體插槽與前面板 USB 2.0 擴充針腳中間安排 Clear CMOS 與溫度感應器針腳
▲記憶體插槽與前面板 USB 2.0 擴充針腳中間安排 Clear CMOS 與溫度感應器針腳。

包含處理器風扇在內,這張主機板一共提供 3 個風扇插座,均支援 PWM 和電壓控速
▲包含處理器風扇在內,這張主機板一共提供 3 個風扇插座,均支援 PWM 和電壓控速。

6+1 相位設計

處理器供電設計相位保持 ROG STRIX X470-I Gaming 的 6+1 相不變,核心部分用料則從 300 晶片組系列稍稍下滑,MOSFET 從單顆可承受 50A 的 Infineon BSG0813ND,變成單顆 40A International Rectifier IR3553 負責 1 相,每相後方串接 1 個 0.3μH 電感,6 相再並聯 3 顆 820μf 和 4 顆 100μf 固態電容。

筆者分析,換裝 IR3553 可能與增設 HDMI 輸出有關,由於 BSG0813ND 僅整合上、下橋,還需要安排驅動器才可以使用,不若 IR3553 是完整的 Dr.MOS 結構。新增 Level Shifter Retimer 轉換輸出 HDMI,附近區域可能已無多餘空間再安放驅動器,因此才改變 MOSFET 用料。

負責處理器核心與 SoC 供電控制的 ASP1405I 晶片
▲負責處理器核心與 SoC 供電控制的 ASP1405I 晶片

處理器電源相位保持 6+1 相設計
▲處理器電源相位保持 6+1 相設計。

核心每相使用 1 顆 IR3553 MOSFET
▲核心每相使用 1 顆整合驅動器、上橋、下橋的 IR3553 MOSFET。

SoC 保持單相供電,使用單顆可承受 60A 的 IR3555,只是這張主機板新增 HDMI 輸出,搭配內建 Radeon RX Vega 的處理器可能會稍微緊繃。後端串接 1 顆 0.3μH 電感以及並聯 2 顆 560μf 和 1 顆 100μf 固態電容。這張主機板的圓筒狀固態電解電容,無論是 DIP 或是 SMD 形式,均為 APAQ 105℃ 運作環境 5000 小時壽命版本。

SoC 僅使用單相由單顆 IR3555 負責
▲SoC 僅使用單相由單顆 IR3555 負責。

處理器 MOSFET 散熱片搭配 Ryzen 7 2700X(Wraith PRISM)燒機表面溫度為 54.2℃,可惜沒有接觸到負責 SoC 的 MOSFET,但增設導熱墊接觸核心電感
▲處理器 MOSFET 散熱片搭配 Ryzen 7 2700X(Wraith PRISM)燒機表面溫度為 54.2℃,可惜沒有接觸到負責 SoC 的 MOSFET,但增設導熱墊接觸核心電感。

DDR4 記憶體主要供電使用單相設計,上、下橋各自由 1 顆標示為 6U0D03 的 MOSFET 組成,後端串接 1 顆 0.3μH 電感,再並聯 3 顆 Panasonic 導電性高分子鋁電解電容 SP-CAP 330μf。

記憶體主要供電採用單相設計
▲記憶體主要供電採用單相設計。

2 顆 SP-CAP 330μf 電容放置位置相當靠近 VDD 腳位,求取較快的反應時間
▲2 顆 SP-CAP 330μf 電容放置位置相當靠近 VDD 腳位,求取較快的反應時間。

 

(下一頁:UEFI 與加值軟體)

保持 UEFI 介面一致

AMD 400 系列晶片組的推出,相較 300 系列在硬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因此 UEFI BIOS 介面也沒有什麼重大改變,Asus 近期加入的 AURA ON/OFF 功能,在這張主機板仍可見到,提供 AURA RGB LED 與主機板狀態 LED 各自獨立的啟閉選項。下面以圖帶文的方式,讓各位讀者了解這張主機板 UEFI 介面與功能。

EZ Mode 首頁,提供硬體資訊與簡易調整選項,右上角 Easy System Tuning 調整成 ASUS Optimal,表示使用 Asus 預先設定檔微幅超頻
▲EZ Mode 首頁,提供硬體資訊與簡易調整選項,右上角 Easy System Tuning 調整成 ASUS Optimal,表示使用 Asus 預先設定檔微幅超頻。

EZ Mode 首頁,提供硬體資訊與簡易調整選項,右上角 Easy System Tuning 調整成 ASUS Optimal,表示使用 Asus 預先設定檔微幅超頻
▲按下鍵盤 F11,EZ Tuning Wizard 會根據使用者選擇的情境,散熱系統種類等資訊,自行調配超頻幅度。

按下 F12 切換為傳統表列式選單,預設進入 Main 分頁,此處展示硬體相關運作資訊,並可設定開機密碼;右方 Hardware Monitor 為固定欄位,無論進入哪個分頁均可快速掌握運作資訊
▲按下 F12 切換為傳統表列式選單,預設進入 Main 分頁,此處展示硬體相關運作資訊,並可設定開機密碼;右方 Hardware Monitor 為固定欄位,無論進入哪個分頁均可快速掌握運作資訊。

分頁列表最左方的 My Favorites,能夠自行加入常用的選項,Asus 已經替使用者加入數個預設項目
▲分頁列表最左方的 My Favorites,能夠自行加入常用的選項,Asus 已經替使用者加入數個預設項目。

Ai Tewaker 主司超頻項目,如運作時脈或是電壓調整,記憶體時序及其相關選項也在此處。若要啟動記憶體的 XMP 設定值,需先將 Ai Overclock Tuner 調整為 D.O.C.P. Standard,接著才會出現 D.O.C.P. 選項,讓使用者選擇 XMP Profile 1 或是 Profile 2
▲Ai Tewaker 主司超頻項目,如運作時脈或是電壓調整,記憶體時序及其相關選項也在此處。若要啟動記憶體的 XMP 設定值,需先將 Ai Overclock Tuner 調整為 D.O.C.P. Standard,接著才會出現 D.O.C.P. 選項,讓使用者選擇 XMP Profile 1 或是 Profile 2。

Performance Bias 可以針對特定測試軟體,微調相關選項以便獲取更高的分數
▲Performance Bias 可以針對特定測試軟體,微調相關選項以便獲取更高的分數。

記憶體最高等效時脈可以調整至 DDR4-4200
▲記憶體最高等效時脈可以調整至 DDR4-4200。

DRAM Timing Control 提供記憶體時序調整介面
▲DRAM Timing Control 提供記憶體時序調整介面。

External Digi+ Power Control 提供處理器供電 PWM 控制器調整項目,包含 CPU 和 SoC 的 Load-line Calibration
▲External Digi+ Power Control 提供處理器供電 PWM 控制器調整項目,包含 CPU 和 SoC 的 Load-line Calibration。

電壓調整項目位於 Ai Tewaker 分頁最底部,Core 和 SoC 電壓值可以直接輸入絕對值,或是選擇 Offset 增減官方數值;若是安裝具備 Radeon RX Vega 的處理器,還會多出內建顯示電壓調整選項
▲電壓調整項目位於 Ai Tewaker 分頁最底部,Core 和 SoC 電壓值可以直接輸入絕對值,或是選擇 Offset 增減官方數值;若是安裝具備 Radeon RX Vega 的處理器,還會多出內建顯示電壓調整選項。

Advanced 分頁以功能性選項為主
▲Advanced 分頁以功能性選項為主。

若是使用者需要 Ryzen 處理器內建的 TPM 安全功能,請至 Advanced>AMD fTPM configuration>Firmware TPM 調整為 Enable
▲若是使用者需要 Ryzen 處理器內建的 TPM 安全功能,請至 Advanced>AMD fTPM configuration>Firmware TPM 調整為 Enable。

處理器虛擬化功能位於 Advanced>CPU Configuration>SVM Mode,預設為 Disable 關閉
▲處理器虛擬化功能位於 Advanced>CPU Configuration>SVM Mode,預設為 Disable 關閉。

SATA 介面儲存裝置相關選項位於 Advanced>SATA Configuration,每埠均可重新命名方便標註該儲存裝置功用
▲SATA 介面儲存裝置相關選項位於 Advanced>SATA Configuration,每埠均可重新命名方便標註該儲存裝置功用。

Advanced>Onboard Devices Configuration 除了音效、網路等附加晶片的調整,也可以選擇 PCIe 通道速度
▲Advanced>Onboard Devices Configuration 除了音效、網路等附加晶片的調整,也可以選擇 PCIe 通道速度。

Advanced>HDD/SSD SMART Information 顯示 SATA 介面儲存裝置 S.M.A.R.T. 資訊
▲Advanced>HDD/SSD SMART Information 顯示 SATA 介面儲存裝置 S.M.A.R.T. 資訊。

Advanced>AMD CBS 內部擁有相當細項的功能設定,倘若使用者不熟悉該項功能,則不建議任意調整
▲Advanced>AMD CBS 內部擁有相當細項的功能設定,倘若使用者不熟悉該項功能,則不建議任意調整。

Monitor 介面擺放零組件溫度、風扇轉速、電壓等資訊,並可在此調整風扇的溫度轉速對應策略
▲Monitor 介面擺放零組件溫度、風扇轉速、電壓等資訊,並可在此調整風扇的溫度轉速對應策略。

Qfan Tuning 將對風扇送出不同的 PWM 佔空比或是電壓,找尋該風扇的最低轉速,便可自動套用至內建的轉速調整策略
▲Qfan Tuning 將對風扇送出不同的 PWM 佔空比或是電壓,找尋該風扇的最低轉速,便可自動套用至內建的轉速調整策略。

使用者亦可按下鍵盤 F6 呼叫圖形化 Q-Fan Control 介面,利用滑鼠直接拖拉調整溫度轉速對應曲線
▲使用者亦可按下鍵盤 F6 呼叫圖形化 Q-Fan Control 介面,利用滑鼠直接拖拉調整溫度轉速對應曲線。

Boot 分頁為開機相關選項,CSM(用以相容過往 BIOS)預設開啟
▲Boot 分頁為開機相關選項,CSM(用以相容過往 BIOS)預設開啟。

Asus 在 UEFI 介面之下的額外功能,均安排在 Tool 分頁,包含 EZ Flash 3 Utility、Secure Erase、User Profile、SPD Information、Graphics Card Informarion。其中 EZ Flash 3 Utility 專司 UEFI 更新,更新檔案來源可從儲存裝置載入,或是自動從網際網路線上下載,Secure Erase 則是同時支援 AHCI 或是 NVMe 介面儲存裝置的資料抹除作業。

Tool 分頁放置額外功能,筆者希望可以增加 1 個簡易的 AURA RGB LED 調整介面
▲Tool 分頁放置額外功能,筆者希望可以增加 1 個簡易的 AURA RGB LED 調整介面。

EZ Flash 3 Utility 能夠自行上網抓取新版 UEFI BIOS 並更新
▲EZ Flash 3 Utility 能夠自行上網抓取新版 UEFI BIOS 並更新。

Secure Erase 支援 AHCI 或是 NVMe 儲存裝置的資料抹除
▲Secure Erase 支援 AHCI 或是 NVMe 儲存裝置的資料抹除。

若是使用者需要保留多個超頻設定檔,User Profile 可以儲存 8 個不同的 UEFI 設定,亦可從其它的外接儲存裝置載入或匯出
▲若是使用者需要保留多個超頻設定檔,User Profile 可以儲存 8 個不同的 UEFI 設定,亦可從其它的外接儲存裝置載入或匯出。

SPD Information 顯示記憶體模組 SPD 內部資訊
▲SPD Information 顯示記憶體模組 SPD 內部資訊。

安裝 Windows 作業系統第一次進入桌面時,右下角常駐列跳出是否自動上網下載安裝 ASUS Grid 的資訊,此功能也在 Tool>ASUS Grid Install Service 供使用者自行選擇是否開啟
▲安裝 Windows 作業系統第一次進入桌面時,右下角常駐列跳出是否自動上網下載安裝 ASUS Grid 的資訊,此功能也在 Tool>ASUS Grid Install Service 供使用者自行選擇是否開啟。

先前曾經提到 SoC 供電僅使用 1 個耐電流 60A 的 IR3555 MOSFET 負責,可能對於內建 Radeon RX Vega 顯示繪圖的處理器而言略顯緊繃,筆者在此做個小小實驗,安裝 Ryzen 5 2400G 處理器,並於 UEFI 介面選擇 Extreme Mode(GPU:1500MHz)。開機後採用 Furmark 燒機,大約每隔幾秒即可察覺畫面略微遲滯。

開啟 HWiNFO64 觀察 SoC 耗電量,大約在 49W~56W 之間浮動,若是除以電壓 1.061V~1.1V,可以發現電流量相當接近 MOSFET 規格上限 60A。每隔幾秒出現畫面遲滯的情形,猜測應該是某一小段時間電流量頂到保護機制,而此時 IR3555 表面溫度僅為 60.4℃,離 125℃ 運作溫度上限還有不小的距離。當然,若是不超頻維持 1240MHz,則 Furmark 燒機並不會出現問題,SoC 耗電量約為 40W~48W。

若是處理器封裝內建繪圖顯示功能,UEFI 自動出現 GPU Boost 選項,Extreme Mode 將運作時脈提升至 1500MHz
▲若是處理器封裝內建繪圖顯示功能,UEFI 自動出現 GPU Boost 選項,Extreme Mode 將運作時脈提升至 1500MHz。

使用 Furmark 對繪圖顯示區域施加運算壓力,推測 SoC 供電電流量可達 IR3555 MOSFET 上限,進而觸發保護機制使繪圖效能下降
▲使用 Furmark 對繪圖顯示區域施加運算壓力,推測 SoC 供電電流量可達 IR3555 MOSFET 上限,進而觸發保護機制使繪圖效能下降。(點圖放大)

「Grid」hold 住全場

Asus 近來替主機板加上 Grid 功能,只要安裝完畢 Windows 10 之後,右下角常駐程式區即會跳出氣泡提示,詢問使用者是否願意安裝 ASUS Grid 應用程式。若點選同意,則可自動上網下載這款程式,安裝後即可接手驅動程式,加值軟體的安裝工作,等於使用者不必準備光碟機,也不需要隨身碟,即可迅速完整安裝作業,可謂相當便利。

第一次進入 Windows 10 作業系統桌面,右下角即會跳出 ASUS Grid 氣泡提示
▲第一次進入 Windows 10 作業系統桌面,右下角即會跳出 ASUS Grid 氣泡提示。

ASUS Grid 目前為 Beta 測試版本,筆者私心希望可以再擴增 1 個自家公用程式的捷徑頁面
▲ASUS Grid 目前為 Beta 測試版本,筆者私心希望可以再擴增 1 個自家公用程式的捷徑頁面。

Grid 自行偵測使用者需要的驅動程式和公用程式,使用者也可以自行取消不希望安裝的程式
▲Grid 自行偵測使用者需要的驅動程式和公用程式,使用者也可以自行取消不希望安裝的程式。

先從簡單卻重要的公用程式說起,Ai Charger 負責調整 USB 埠的辨識協定,連結行動產品時採用大於 5V/500mA 的標準充電,RAMCACHE II 則是替儲存裝置加上 1 個讀寫緩衝區(從系統記憶體分割而來),加快存取速度。最重要的公用程式為 AI Suite 3,整合多種主機板控制功能,桌面右下角則顯示 1 個快捷圖示,能夠快速調整系統運作速度。

RAMCACHE II 替儲存空間加上讀寫緩衝區,加強讀寫效能
▲RAMCACHE II 替儲存空間加上讀寫緩衝區,加強讀寫效能。

AI Suite 3 的 Dual Intelligent Processor 5 程式畫面,右下角為漂浮於桌面的快捷圖示,能夠快速調整系統運作狀態
▲AI Suite 3 的 Dual Intelligent Processor 5 程式畫面,右下角為漂浮於桌面的快捷圖示,能夠快速調整系統運作狀態。

調整處理器運作時脈與電壓為公用程式的必要功能
▲調整處理器運作時脈與電壓為公用程式的必要功能。

超頻功能之外,也可以選擇讓電腦系統運作更為省電的模式
▲超頻功能之外,也可以選擇讓電腦系統運作更為省電的模式。

Dual Intelligent Processor 5 具備風扇溫度轉速對應曲線調整功能
▲Dual Intelligent Processor 5 具備風扇溫度轉速對應曲線調整功能。

處理器供電 PWM 控制器相關功能也可在此調整
▲處理器供電 PWM 控制器相關功能也可在此調整。

內建 EZ Update 更新小程式捷徑,用以更新硬體驅動程式
▲內建 EZ Update 更新小程式捷徑,該程式用以更新硬體驅動程式。

網路部分,Asus 搭配 GameFirst IV 封包 QoS 調整程式,如同其它同類型的網路管理程式,預設值即可加速需要低延遲的網路封包,或是手動選擇加速遊戲、影音串流,自行調整各程式使用網路的優先權。音效搭配 Sonic Studio III 和 Sonic Radar III,前者為音效加強程式,可針對不同使用情境設定檔,如遊戲、音樂、電影,選擇不同的效果與程度,如加強高、低音,提升人物對話音量等;後者 Sonic Radar III 則是將遊戲內部音源方向,採用視覺化方式疊覆在遊戲畫面,讓玩家更容易掌握敵人動向。

GameFirst IV 負責管理網路封包的傳輸優先權和頻寬
▲GameFirst IV 負責管理網路封包的傳輸優先權和頻寬。

針對不同的使用情境,使用者可以透過 Sonic Studio III 加強音效效果,並針對多種自家與常用耳機,提供預先調整等化器
▲針對不同的使用情境,使用者可以透過 Sonic Studio III 加強音效效果,並針對多種自家與常用耳機,提供預先調整等化器。

Sonic Radar III 將遊戲內部音源方向以圖性化呈現,方便掌握敵人動向
▲Sonic Radar III 將遊戲內部音源方向以圖性化呈現,方便掌握敵人動向。

最後的重頭戲,則是用來控制主機板、周邊裝置、外接 RGB LED 燈條的 AURA 程式,此程式可以分別設定不同裝置或是發光區的效果,亦可統一設定。統一設定時,還可以排列不同裝置發亮的前後順序。設定頁面包含重新定義 +12V、G、R、B 色彩腳位定義,或是可定址 RGB LED 燈條的 LED 數量,還能夠結合 Philips Hue 橋接器,對其它照明燈泡同步控制,整個房間就是你的 LAN Party。

AURA 公用程式負責控制 RGB LED 燈光效果
▲AURA 公用程式負責控制 RGB LED 燈光效果。

對外還可以透過 Hue 橋接器控制照明燈泡
▲對外還可以透過 Hue 橋接器控制照明燈泡。

 

(下一頁:Ryzen 5 2400G 和 Ryzen 5 2600 效能測試)

Ryzen 5 2600 風冷 4.2GHz

因應 B450 的市場定位,搭配測試的處理器選用 Ryzen 5 2600,顯示卡則是採用 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580 8GB GDDR5(AXRX 580 8GBD5-3DH/OC),記憶體選擇與 Ryzen 處理器相容的 G.SKILL Sniper X F-3400C16D16GSXW(8GB x 2),前半部一般性測試採用等效時脈 DDR4-2933,後半部超頻測試才會載入 XMP DDR4-3400 設定檔。

由於新增 HDMI 輸出,筆者不排除部分使用者安裝內建 Radeon RX Vega 的處理器,在此也找來 Ryzen 5 2400G 處理器一併測試,但因為時間有限的關係,這組測試平台就不納入文後的超頻測試範圍,記憶體等效時脈同樣選用 DDR4-2933。

手動選擇 DDR4-2933 等效時脈與 1T Command Rate,ROG STRIX X370-I Gaming 主機板選擇 16-21-21-49 時序
▲手動選擇 DDR4-2933 等效時脈與 1T Command Rate,ROG STRIX B450-I Gaming 主機板選擇 16-21-21-49 時序。

Ryzen 5 2400G 在 AIDA64 記憶體寫入頻寬較為吃香,Ryzen 5 2600 則是讀取較快,但後者核心數量較多,L1、L2、L3 快取頻寬均較高
▲Ryzen 5 2400G 在 AIDA64 記憶體寫入頻寬較為吃香,Ryzen 5 2600 則是讀取較快,但後者核心數量較多,L1、L2、L3 快取頻寬均較高。(點圖放大)

Ryzen 5 2400G 和 Ryzen 5 2600 的 CPU-Z 單執行緒效能差不多,後者核心數量較多因此在多執行緒測試贏得上風
▲Ryzen 5 2400G 和 Ryzen 5 2600 的 CPU-Z 單執行緒效能差不多,後者核心數量較多因此在多執行緒測試贏得上風。

CrystalDiskMark 無論採用何種處理器的測試結果均相近,測試儲存空間目標為 Plextor M9PeGN 512GB
▲CrystalDiskMark 無論採用何種處理器的測試結果均相近,測試儲存空間目標為 Plextor M9PeGN 512GB。

CINEBENCH R15 也是同樣的情形,2 者單執行緒效能相同,但 Ryzen 5 2600 擁有較多核心,因此在多執行緒取勝,大約高出 49%
▲CINEBENCH R15 也是同樣的情形,2 者單執行緒效能相同,但 Ryzen 5 2600 擁有較多核心,因此在多執行緒取勝,大約高出 49%。

x264 FHD Benchmark 測試當中,Ryzen 5 2400G 和 Ryzen 5 2600 每秒分別可以壓制 28.4 張和 39 張畫面
▲x264 FHD Benchmark 測試當中,Ryzen 5 2400G 和 Ryzen 5 2600 每秒分別可以壓制 28.4 張和 39 張畫面。(點圖放大)

HWBOT X265 Benchmark,Ryzen 5 2400G 和 Ryzen 5 2600 每秒分別可以壓制 19.675 張和 30.24 張畫面
▲HWBOT X265 Benchmark,Ryzen 5 2400G 和 Ryzen 5 2600 每秒分別可以壓制 19.675 張和 30.24 張畫面。

由於 Ryzen 5 2600 搭配 Radeon RX 580 等級顯示卡的關係,PCMark10 分數提升非常多,Essentials 和 Productivity 子項目則不會相差太遠
▲由於 Ryzen 5 2600 搭配 Radeon RX 580 等級顯示卡的關係,PCMark10 分數提升非常多,Essentials 和 Productivity 子項目則不會相差太遠。(點圖放大)

超頻測試採用懶人作法,直接從 UEFI 介面選擇處理器倍頻設定,幾經測試 Ryzen 5 2600 全核心可以穩定運作於 4.2GHz。記憶體則是選擇載入 SPD 內部 XMP 設定檔,等效時脈 DDR4-3400 的時序為 16-16-16-36,此時需要 1.35V 電壓。

Ryzen 5 2600 與記憶體雙雙超頻之後,CPU-Z 單執行緒效能提升約 10.8%,多執行緒約為 17%
▲Ryzen 5 2600 與記憶體雙雙超頻之後,CPU-Z 單執行緒效能提升約 10.8%,多執行緒約為 17%。

記憶體超頻之後,讀寫頻寬大約多出 6000MB/s~7000MB/s
▲記憶體超頻之後,讀寫頻寬大約多出 6000MB/s~7000MB/s。

x264 FHD Benchmark 效能約提升 18.5%,每秒可壓制 46.2 張畫面
▲x264 FHD Benchmark 效能約提升 18.5%,每秒可壓制 46.2 張畫面。

CINEBENCH R15 單、多執行緒分別提升約 10.3% 和 15.5%
▲CINEBENCH R15 單、多執行緒分別提升約 10.3% 和 15.5%。(點圖放大)

更親民的 Mini-ITX 主機板

截稿之前尚未收到 ROG STRIX B450-I Gaming 的台灣地區建議售價,但由詳細分析可以得知,相較 ROG STRIX X470-I Gaming 少了 M.2 散熱片 RGB LED 燈光效果,B450 晶片組的售價相較 X370 應該也會低一些,因此筆者預測售價應該在 ROG STRIX X470-I Gaming 和 ROG STRIX B350-I Gaming 之間,更偏向後者一些(2 者市價約新台幣 6,000 元和 3,800 元)。

這款主機板相較前輩多了 HDMI 輸出,比較可惜的 1 點為 SoC 供電部分沒有獲得相對應的加強,內建顯示繪圖超頻時可能會遇到供電不足的問題。不過反過來說,又有多少 Ryzen 5 2400G 的 Radeon RX Vega 11 可以超頻至 1500MHz?或是直接買張外接顯示卡更為實在、效能更高?這部分就留給讀者依據自身需求權衡,除此之外並無重大缺失,Asus Grid 提供相當大的組裝便利性,是塊值得考慮的 Mini-ITX 主機板。

 

廠商資訊

AsusROG STRIX B450-I Gaming

延伸閱讀

測試平台

  • 處理器:AMD Ryzen 5 2400G、Ryzen 5 2600
  • 散熱器:MSI CORE FROZR L
  • 記憶體:G.SKILL Sniper X F4-3400C16D-16GSXW
  • 顯示卡: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580 8GB GDDR5(AXRX 580 8GBD5-3DH/OC)
  • 系統碟:Plextor M9PeGN 512G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1000W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803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62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