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 Mini-ITX 超越十核心
電腦系統持續走向高度整合,以往儲存裝置介面、網路、顯示、音效……等需要額外安裝介面卡才可獲得的功能,漸漸整合進入處理器封裝或是主機板,雖然整合的品質、效能並不一定比獨立介面卡來得好,但對於多數消費者而言足敷使用,也就沒有購置大張 ATX 主機板的必要性。
如同汽車一般,不少玩家喜愛追求小而美的鋼砲類型主機,體積小型化方便移動、不占空間,必要時又能夠發揮不輸大體積主機的效能。Ryzen 9 3900X、Ryzen 9 3950X 整合 2 個實體八核心 CCX 晶粒,將主流平台推向 12 核心、16 核心,過去玩家選擇 HEDT 平台 ASRock X299E-ITX/ac 主機板與 Core i9-7980XE/9980XE/10980XE 處理器才能獲得的運算能力,如今更便宜的主流平台也可提供。
Asus ROG Strix X570-I Gaming 為目前台灣 4 大主機板廠商之中,第 3 款上市的產品,第一款為電腦王編輯部已撰寫過的 GIGABYTE X570 I AORUS Pro WiFi,第二款為 ASRock X570 Phantom Gaming-ITX/TB3,後者採用 Intel LGA 115x 散熱器孔位和 Thunderbolt 3,定位更特殊一些。
相對於自家另外一款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定位於最強小板 Mini-DTX 市場,ROG Strix X570-I 採用更大眾化的 Mini-ITX 版型,相容多個獨立工作室/廠商所推出的 5 公升以下迷你機殼;背板 I/O 更具備視訊輸出埠,搭配 Ryzen with Radeon Graphics 處理器,自組自建 1 公升主機或是改裝成無風扇被動式散熱同樣來就補,目標更大範圍的迷你系統玩家。
Asus ROG Strix X570-I Gaming 規格
- 尺寸版型:Mini-ITX(170 x 170(mm))
- 晶片組:AMD X570
- 支援處理器:AMD 2nd/3rd Gen Ryzen、1st/2nd Gen Ryzen with Radeon Vega
- 記憶體插槽:2 組(雙通道),DDR4-2133∕2400∕2667∕2933∕3200、DDR4-4800+(超頻),無 ECC,無緩衝
- 介面擴充槽:PCIe 4.0 x16 x 1、
- 儲存裝置介面:SATA 6Gb/s x 4、M.2 x 2(M key、2242∕2260∕2280、PCIe 4.0 x4/SATA 6Gb/s)
- 背板 I/O:DisplayPort x 1、HDMI x 1、USB 3.2 Gen2 x 3、USB 3.2 Gen2 Type-C x 1、USB 3.2 Gen1 x 4、RJ45 x 1、3.5mm x 3
- 附件:SATA 線材 x 4、ARGB LED 延長線 x 1、無線網路天線 x 1、前面板 I/O 延長線 x 1、前面板音效轉接線 x 1、M.2 安裝套件 x 1、M.2 螺絲包 x 1、束線袋包 x 1、ROG 貼紙 x 1
堆疊結構提升容積率
Mini-ITX 主機板的腹地面積狹小,原本容納零組件的空間即已捉襟見肘,再加上近年來 M.2 SSD 興起,向主機板追討安裝位置,因此 Mini-ITX 不僅往上蓋起多層結構放置零件,更往下挖地下室安放於電路板背面。
ROG Strix X570-I GAming 於主機板背面安排 1 個 M.2 2260/2280 SSD 安裝空間(搭配 M.2 安裝套件可支援 2242),正面於 AMD X570 晶片組上方加裝 1 片電路子板,此電路子板主要負責類比音效轉換處理,另透過軟排線同時賦予另外 1 個 M.2 2260/2280 SSD 安裝空間。處理器供電轉換散熱片,也向背板 I/O 借了一些安裝空間。
這片向上發展的電路子板,主要擔負音效處理與類比輸出的工作,最重要的音效處理晶片使用與 Realtek 合作的 S1220A,支援類比輸出負載阻抗偵測功能,並加裝 TI OPA1688、RC4580 運算放大器晶片,Nichicon 音響級電容同樣也是少不了的必需品。
ROG Strix X570-I Gaming 市場定位較為大眾化,考量到玩家有可能安裝內建 Radeon Graphics 顯示輸出功能的 Ryzen G 系列處理器,於背板 I/O 安排 1 個 DisplayPort 1.4 和 1 個 HDMI 2.0b,並依據該平台處理器與晶片組規格,加裝 Genesys Logic GL9901、GL9950 等 redriver 晶片,負責背板 USB 3.2 Gen 2 訊號加強作業。
這張主機板網路連結均採用 Intel 產品,無線網路選擇近期便宜、好用,目前消費市場唯一一張支援 Wi-Fi 6/802.11ax 的 Wi-Fi 6 AX200 無線網路卡,5GHz 支援 160MHz 頻寬,最高連線速度可達 2402Mbps,並整合藍牙 5.0 功能。有線網路部分則是選擇 I211-AT,最快支援 1Gbps 連線速度。
較為可惜的是,雖然 ROG Strix X570-I Gaming 負責安放 UEFI 的序列式快閃記憶體容量達 256Mb,為一般 128Mb 的 2 倍,可容納未來新款 AM4 處理器微碼,但並未安排 Flashback 免安裝處理器、記憶體更新 UEFI 機制。此機制需要另行安裝微控制器,有可能是 Mini-ITX 版型空間不足,衡量後放棄該功能。
雙風扇加強散熱
為了在有限的 Mini-ITX 空間當中,滿足 Ryzen 9 3950X 供電需求,最好還有些餘裕讓玩家超頻,Asus、ASRock、GIGABYTE 均採用驅動器、上橋 MOSFET、下橋 MOSFET 整合封裝的 Dr.MOS,於有限的空間裡放置多相降壓電路。更有甚者,Asus 與 GIGABYTE 均採用 Infineon 70A 功率級晶片,前者處理器核心供電採用 4 相並聯設計,後者則為 6 相設計。
ROG Strix X570-I Gaming 處理器採用 4 相與雙相供電轉換設計,前者負責核心供電、後者負責 SoC 供電。負責這 2 區供電轉換 PWM 控制晶片為 ASP1405I,據悉這款 Asus 與 International Rectifier(已被 Infineon 收購)合作的晶片,最大支援 6+2 相 PWM 訊號輸出。
Asus 近期設計的原則為不添加 PWM 訊號倍相器,求取較佳的暫態反應表現,降低因晶片負載變化而造成的電壓 overshoot 過衝和 undershoot 下衝現象,因此僅取 ASP1405I 其中 4 相負責處理器核心供電,單相並聯 2 個功率級;SoC 供電則取用 ASP1405I 另外 1 組 2 相 PWM 訊號,單相採用 1 個功率級。
理解 ROG Strix X570-I 處理器供電相位電路拓樸,接下來就是得知用料規格。無論是核心供電或是 SoC 供電,各個功率級均採用 1 個 TDA21472 OptiMOS Powerstage 以及 1 個鋁金屬電感,後端負責平滑電壓起伏的電容,因為電路板面積有限需深入處理器插槽扣具區域,因而採用多顆高度較低的 Panasonic 導電性高分子鋁電解電容 SP-Cap 470μf。其餘柱狀固態電容,也都是採用 105℃/5000 小時長壽命版本。
功率級 MOSFET 的散熱工作,Asus 導入主動式設計,MOSFET 往後向背板 I/O 區商借一些空間,並於此處安裝 Delta 台達電子 30mm 溫控風扇,軸承壽命長達 6 萬小時。X570 晶片組也採用相同的設計手法,於散熱片安裝 30mm 溫控風扇,更內嵌 1 條熱導管加速引導晶片組廢熱。
Mini-ITX 版型主機板,通常只有 2 條記憶體插槽,因此 Asus 於 VDD供電僅安排單相供電規模,由 1 個位於電路板背面的 Richtek RT8125D 降壓 PWM 控制器負責。此外可能是考量到散熱的關係,記憶體 VDD MOSFET 採用比較大的 SO-8 FL 封裝,上橋使用 1 個 4C10B、下橋使用 1 個 4C06B,而 Asus 於 ATX 版型的雙相供電規模 MOSFET 則是採用 PowerPAK 1212-8 封裝。
(下一頁:UEFI、公用程式、Ryzen 9 3950 超頻測試)
DIP5 與 Armoury Crate
ROG Strix X570-I Gamign 屬於玩家共和國的一員,UEFI 介面自然以紅色作為主要的視覺設計基調,初始介面則選擇 Advanced Mode,玩家也可以按下鍵盤 F7 切換至 EZ Mode,或是進入 Advanced Mode 的 Boot>Boot Configuration>Setup Molde 修改。
鍵盤功能快捷鍵 F3、F4、F6、F9、F11 分別安排 My Favorite 我的最愛分頁、AURA RGB LED 燈光開關、Qfan 風扇轉速控制、搜尋、EZ Tuning Wizard 超頻精靈等功能,玩家能夠隨時隨地呼叫出上述功能。受限於產品定位,Ai Tweaker 頁面並沒有出現 Tweakers Paradise 等細項功能頁面。
Asus 主機板自家特色內容,整合於 Advanced Mode 的 Tool 分頁,計有 EZ Flash 3 Utility、Secure Erase、Flexkey、User Profile、SPD Information、Graphics Card Information、Armoury Crate 等 7 種功能。
Windows 作業系統公用程式,包含已經有相當歷史的 AI Suite III,整合 Dual Intelligent Processors 5、EZ Update、System Information 等 3 大程式。如名稱所述,Dual Intelligent Processors 為 Asus 自家 TPU 與 EPU 2 種微控制器的總稱,分別負責頻率調整以及電力機制管控,EZ Update 負責 UEFI 以及驅動程式、軟體的更新作業,System Information 則提供系統運作資訊。
Armoury Crate 為 ROG 系列主機板近期加入的功能,當完成 Windows 10 作業系統安裝,自動於桌面右下角自動跳出 Armoury Crate 安裝提示,免去以往 DVD 或是 USB 隨身碟的驅動程式、公用程式安裝程序。Asus 自家 AURA RGB LED 燈光控制介面,如今也整合進入 Armoury Crate,若是玩家喜歡更進一步的客製化,也會引導使用者安裝另外一套 AURA Creator 編輯軟體。
3950X 全核心 4.2GHz
標準效能驗證環節,筆者選用 AM4 插槽平台最高階處理器 Ryzen 9 3950X 處理器,為 x86 主流市場第一款實體十六核心產品,記憶體則是搭配 Micron Ballistix Elite DDR4-4000 8GB x 2 雙通道模組,將等效時脈固定於 DDR4-3200。SSD 和顯示卡同樣是一時之選,為 GIGABYTE AORUS NVMe Gen4 SSD 2TB 和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Ti Founders Edition。
超頻測試環節,透過 ROG Strix X570-I Gaming UEFI 畫面調整 Ryzen 9 3950X 處理器倍頻,不手動調整電壓的狀況(意即交由主機板自行決定),實體十六核心全體可以飆上 4.2GHz,並通過如 CINEBENCH R20、HWBOT x265 Benchmark 等採用 AVX2 指令集的壓力測試。
由於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 Infinity Fabric 時脈仍舊與記憶體相互掛勾,多數處理器 1:1 除頻比例的最高數值大約在 1866MHz 左右,若是記憶體時脈再往上飆,除頻比例就需要採用 1:2,實際讀寫速度不見得更好,因此筆者選擇等效時脈 DDR4-3733,再往下調整時序,最終能夠採用 15-17-16-36 1.4V 設定正常運作。
小細節、決勝負
Asus 終於在台灣市場引進 ROG Strix X570-I Gaming,正好可以跟電腦王編輯部先前測試過的 GIGABYTE X570 I AORUS Pro WiFi相互比較。雙方預設目標市場相同,ROG Strix X570-I 售價約為新台幣 8,300 元,X570 I AORUS Pro WiFi 約為 7,700 元~7,800 元左右,在用料規格差不多的情況之下,雙方信仰的差距透過價格呈現出來。
以功能性而言,X570 I AORUS Pro 略勝一籌,視訊輸出多出 1 個 HDMI 2.0,Q-Flash Plus 支援面安裝處理器、記憶體更新 UEFI,也支援 ECC 記憶體模組,有意組裝迷你型工作站的玩家可以留意;ROG Strix X570-I 優勢在於音效處理以電路板子卡方式取得空間,提供更豪華的陣容,USB 3.2 Gen 1 多出 2 埠,UEFI 容量多出 1 倍,倘若 AMD 未來仍繼續於 AM4 插槽推出新處理器,放棄舊款處理器微碼的可能性較小;當然,許多人選擇 Asus 主機板的原因,不外乎 UEFI 調整選項、功能較為豐富。
除了 ASRock X570 Phantom Gaming-ITX/TB3 採用不同的市場策略,Asus 和 GIGABYTE 於 X570 晶片組 Mini-ITX 主機板看法一致,雙方訂價也相當接近,上述的少量功能差異,將成為雙方在市場上的決勝點。
產品資訊
延伸閱讀
測試平台
- 處理器:AMD Ryzen 9 3950X
- 記憶體:Micron Ballistix Elite DDR4-4000 8GB x 2 @DDR4-3200
-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Ti Founders Edition
- 系統碟:GIGABYTE AORUS NVMe Gen4 SSD 2T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SS-1000XP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909
你知道電腦王也有 Telegram 頻道嗎?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