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電腦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41

高階用料的中階主板!MSI B560 TOMAHAWK WIFI 實測

$
0
0
Core i5-11600K 的功耗大很多,主機板的供電能力於是更為重要。這點從 MSI B560 Tomahawk Wi-Fi 的電供設計上,就能窺知一二。

Intel 第 11 代桌上型 Core 處理器的產品線裡,Core i5-11600K 算是打頭陣的中階型號,預期同時也會是電競玩家首選的主力戰將。相較於第十代的 Core i5-10600K,11600K 的功耗來得比較大,而且大很多,主機板的供電能力於是更為重要。這點從 MSI B560 Tomahawk Wi-Fi 的電供設計上,就能窺知一二。

為何說 Core i5-11600K 會是電競領域的主力戰將呢?除非是把解析度鎖定在 1080p,搭配中低階顯示卡運行,不然時下流行的 4K 解析度裡,仍然是顯示卡較吃重,將本來要採購高階處理器(如 Core i9-11900K)的預算轉嫁到顯示卡上,本就是遊戲玩家的家常便飯。

加上這代處理器的 IPC 有明顯成長,尤其在中階型號的單核算力又特別突出,就算不像 Core i9-11900K 有獨佔的 ABT 及 TVB 加速,在遊戲的表現依然存在勝場,或是單核吃重的應用仍然會有亮眼成績。

B560 誠意多,X.M.P 機能下放

B560 晶片組在定位及規格支援上與 Z590 本就有先天落差。最大的差別在於,B560 不支援處理器超頻,因此若是選用了 K 版處理器,最好還是能上 Z590。

然而,B560 相較於上一代的 B460 還是有一定優勢,除了與 Core i5 以上處理器搭配時能全速使用 Gen4,X.M.P 機能的原生支援也是個賣點,因此上至 Core i7-11700、下至 Core i3-10400,也都能享受到以往沒有的記憶體效能增益。 

Intel 官方的 B500 系列晶片比較。

除此之外,一般應用上比較有感的只剩下總頻寬的支援。Z590 可從晶片組拉出 24 條通道,B560 則是 12 條,但不影響原本與 CPU 短徑相接的 PCIe 4.0 通道,因此在 Gen4 SSD 的使用上幾乎沒有差別。除非有一堆 USB 或 PCI-e 高速擴充裝置,單純遊戲或文書應用幾乎感受不到落差。

第 11 代Intel Core 處理器功耗高,電供得到位

也因為 Core i5-11600K 不是省油的燈。比起第十代同型號的功耗,足足多了有將近一百瓦,對主機板會是一大考驗,玩家們這次也不能再以「沒有要超頻高階處理器」當作在電供條件上讓步的藉口了。

以最簡單的配置實際上機測試,Core i5-11600K 在待機時(使用率<5%)排除獨顯,整機電力由變電家測得為 45 瓦,全速運轉時則為 260 瓦。若有意再添購高階獨立顯示卡的玩家,電源的配置得多留意。

微星主機板產品線,在電競型號中可分為三類:最頂級的 MEG 極限機種、效能取向的 MPG、以及平價卻有犀利機能的 MAG 系列。市場策略也很明確,MEG 是技術實力展示,頂尖元件及無微不至的貼近使用者設計,是其最大特色;MPG 則是在搭載超頻系列處理器時,能有充沛而穩固的紮實硬體備援;至於 MAG,反而是這三個產品線裡最絞黠的、用來突破傳統市場缺口的型號。

微星的 B560 產品線裡,只要是 MAG 以上的等級,除了最入門的 Bazooka 只有 8 相,其餘一律都是 12+2+1 的 15 相設計。基本上確保了在不超頻的前提下,處理器的電力能夠得到完整的供應。

微星的 B560 產品線幾乎就是 MAG 及 PRO 系列的大軍。

MSI B560 TOMAHAWK WIFI 外觀諸元

高階用料的中階主板!MSI B560 TOMAHAWK WIFI 實測

VRM 的散熱片面積頗大,但出於產品定位,仍然與高階的 MPG Z590 GAMING WIFI 有做出區隔。兩個散熱片是獨立而分開的,沒有再透過額外的熱導管連在一起,也因此散熱片的下方、介於 VRM 與背板之間留了一定的空間,並且沒有封閉起來,而是直接讓空氣進入。

儘管沒有導熱管,7W/mK 散熱墊仍然存在,機器運行時,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全金屬散熱片的溫度,有效地將元件的熱能傳達。

高階用料的中階主板!MSI B560 TOMAHAWK WIFI 實測

Intel 這一代的 Xe 內顯很強,沒有打算加裝獨顯的話,DisplayPort 與 HDMI 都可輸出 4K60Hz 的影像。後面板 USB 的配置是 1 個 USB 3.2 Gen 2x2 Type C),4 個 USB 3.2 Gen 1 Type A,再加上 4 個 USB 2.0,光靠後面板就能應付高速輸出入及鍵鼠等人機介面。

微星的 B560 產品線(含以上)至少清一色會配置一個 2.5G 的乙太網路埠,這兩年在中高階的分享器已經是標配,用來建高速區網爽度很高。

高階用料的中階主板!MSI B560 TOMAHAWK WIFI 實測

為了保有純淨音質,主機板上的音效元件及走線會被獨立出來,讓訊號不被干擾。使用的晶片是 ALC897,可輸出 7.1 聲道音效。

高階用料的中階主板!MSI B560 TOMAHAWK WIFI 實測

板子邊緣還有一個 6 pin 電源,用來供電給 PCIe。系統風扇與 LED 燈效的針腳則是分組落在主機板的三個方位,方便走線。

高階用料的中階主板!MSI B560 TOMAHAWK WIFI 實測

記憶體是很常見的 Daisy Chain。雖然插槽不像更高階的型號有銀色塗裝,底座仍然做了強化。記得要把模組優先插在第二個與第四個。

SATA 接頭是 4+2 的分散設計,4 個做成正插,2 個做成側插,好處是能夠分散線材的密度。

處理器的供電為 8+4pin。

M.2 與第一個 PCIe x16 帶有鋼鐵裝甲強化,同時也是主機板上最快的兩個內部 I/O。

M.2 旁邊還有個 QRCode,但掃出來的結果不是網頁,應是供廠商識別用。

效能實測

  • 處理器:Intel Core i5-11600K
  • 記憶體:Crucial Ballistix DDR4-3600 8GB x 2
  • 顯示卡:AMD Radeon RX6900XT
  • SSD:Crucial P5 1TB(系統碟) / AORUS NVMe Gen4 SSD
  • 電源:Cooler Master 1000W
  • 散熱:Cooler Master 360 水冷

由於 B560 不支援處理器超頻,這次的測試便完全以預設時脈運行,開啟 X.M.P。記憶體的超頻對遊戲張數會有些許提升,而且只要設置得當,不開白不開,建議既然都上了 B560,就買組頻率高一點的記憶體,才不會浪費了主機板的能耐。

微星這代的 BIOS 介面再經過微調,變得比較清爽、可讀性也更高。處理器的懶人超頻圖示是直接被禁用的,但 X.M.P 可以開啟。

即使如此,進階的超頻選單仍然存在,只是更動的意義不大。進來這通常是為了微調記憶體參數。

第一次開機時,會提示選擇使用的散熱器類型,用來決定處理器的功耗上限。

Hardware Monitor 可以在進入作業系統前就先調整風扇的運作方式,雖然這個功能在各家主機板上存在已久,但圖形化的程度方面,微星設計的非常友善。

CINEBENCH R23 測得數據,MP Ratio 為 6.92x。Core i5-11600K 是 6 核心 12 執行緒,6.92x 的單核效能可謂十分驚人。

X.M.P 預設啟用後,記憶體是以 DDR4-3600MHz 的頻率運行。

手動再透過主機板將記憶體超頻至 DDR4-4000MHz,AIDA64 的成績非常好看,這在以往的 Intel 中階處理器平台並沒有那麼容易達成。

x265 的跑分,成績是 32.63fps,轉一部 60fps 的影片,時間約是 2:1。

x264 的成績是 52.68fps。

用 Gen4 SSD 測試,讀取可上 7GB/s。

高階用料的中階主板!MSI B560 TOMAHAWK WIFI 實測

高階用料的中階主板!MSI B560 TOMAHAWK WIFI 實測

高階用料的中階主板!MSI B560 TOMAHAWK WIFI 實測

遊戲的部份,搭配 AMD Radeon RX6900XT,三款 3A 大作都有 70 張以上的成績。

五千元買中高階用料主板

高階用料的中階主板!MSI B560 TOMAHAWK WIFI 實測

用一句話形容 MSI B560 TOMAHAWK,你看得出來在功能上這是一張中階主板,但用料上卻有不少高階板的影子,Core Boost、2oz 厚度銅 6 層 PCB,Wi-Fi 6E 加上 2.5G LAN,只差在 B560 不方便超頻,其它能給的都給不少。

就電競用途來說,能以五千多元的價格買到這樣的板子,已經算是超值,加上處理器及記憶體,有機會把整體金額控制在一萬五新台幣內,在中階平台要完成同等配置並不容易。最近礦潮未減,連處理器跟硬碟都有不少商家要搭機賣了,精算主機板的成本效益,搭機時才容易知道價格是否美麗。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4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