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435

Intel Alder Lake處理器效能實測,新款i5輾壓前代i9讓AMD瑟瑟發抖

萬眾期待的Intel Alder Lake第12代Core i處理器終於在今天正式上市,效能測試也同步解禁,先講結論,Intel這場贏得有點不講武德啊!

萬眾期待的Intel Alder Lake第12代Core i處理器終於在今天正式上市,效能測試也同步解禁,先講結論,Intel這場贏得有點不講武德啊!

主機板內建超大固態硬碟散熱片

我們在上週為大家帶來了Alder Lake處理器的搶先開箱報導,並且也搭配Intel Innovation與Open House活動,詳細介紹了處理器的規格與「大小核」混合架構等細節。由於上述2篇文章中已經詳細說明Alder Lake特色,這邊就不再多做贅述。

而這次筆者收到的主機板測試樣品為GIGABYTE AUROS Z690 Master,具有強化的19(VCore) +1(VCCGT) +2(VCCAUX)相電力設計,可容納最高105A大電流,支援4條DDR5-5600記憶體。PCIe通道的規劃部分,則有從處理器直出的PCIe Gen5x16顯示卡插槽、PCIe Gen4x4 M.2插槽各1組,加上由PCH提供的2組PCIe Gen3x4(採16x尺寸)插槽與1組PCIe Gen3x4 M.2插槽,此外還有6組SATA 3端子可以連接各種儲存裝置。

值得注意的是,AUROS Z690 Master的PCIe Gen4x4 M.2插槽不但在正面設有大到誇張的立體化散熱片,底部也有具有散熱片,並在雙面都預先貼好散熱墊,可以從固態硬碟的正反兩面同時排除廢熱,能夠有效緩解過熱造成的降速問題。

這次GIGABYTE在Z690全系列主機板導入頻寬高達20Gbps的USB 3.2 Gen2x2端子,以及USB 3.2 Gen2 Type-C前置面板擴充端子,並在部份產品中直接導入Thunderbolt 4端子。以AUROS Z690 Master為例,它總共提供下列USB端子

  • USB 3.2 Gen2x2 Type-C(20Gbps):2組
  • USB 3.2 Gen2 Type-C(10Gbps):1組
  • USB 3.2 Gen2(10Gbps):5組
  • USB 3.2 Gen1(5Gbps):8組
  • USB 2.0:4組
  • (部分需連接至前置面板或透過擋板擴充)

並預留Thunderbolt Header,可透過擴充卡補完Thunderbolt 4傳輸功能。

(若下方表格無法完整顯示,請點選我看圖片版)

12代Core i與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規格簡表
處理器型號核心/執行緒基礎時脈最大Boost時脈L2快取記憶體L3快取記憶體PCIe通道數內建顯示運算單元、時脈TDP定價(美金)
Core i9-12900K8+8/16+83.2/2.4GHz5.2/3.9GHz10/4MB30MB16x PCIe Gen 5 + 4x PCIe Gen 432EUs、1.55GHz125W$589
Core i9-12900KF8+8/16+83.2/2.4GHz5.2/3.9GHz10/4MB30MB16x PCIe Gen 5 + 4x PCIe Gen 4125W$564
Core i7-12700K8+4/16+43.6/2.7GHz5.0/3.8GHz10/2MB25MB16x PCIe Gen 5 + 4x PCIe Gen 432EUs、1.5GHz125W$409
Core i7-12700KF8+4/16+43.6/2.7GHz5.0/3.8GHz10/2MB25MB16x PCIe Gen 5 + 4x PCIe Gen 4125W$384
Core i5-12600K6+4/12+43.7/2.8GHz4.9/3.6GHz7.5/2MB20MB16x PCIe Gen 5 + 4x PCIe Gen 432EUs、1.45GH125W$289
Core i5-12600KF6+4/12+43.7/2.8GHz4.9/3.6GHz7.5/2MB20MB16x PCIe Gen 5 + 4x PCIe Gen 4125W$264
Ryzen 9 5950X16/323.4GHz4.9GHz6MB64MB24x PCIe Gen 4105W$799
Ryzen 9 5900X12/243.7GHz4.8GHz4MB32MB24x PCIe Gen 4105W$549
Ryzen 7 5800X8/163.8GHz4.7GHz4MB32MB24x PCIe Gen 4105W$449
Ryzen 7 5700G8/163.8GHz4.6GHz4MB16MB24x PCIe Gen 38CUs、2000MHz65W$359
Ryzen 5 5600X6/123.7GHz4.6GHz3MB32MB24x PCIe Gen 465W$299
Ryzen 5 5600G6/123.9GHz4.4GHz3MB16MB24x PCIe Gen 37CUs、1900MHz65W$259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這次測試使用的主機板為GIGABYTE AUROS Z690 Master。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GIGABYTE AUROS Z690 Master外觀以沉穩的黑色為主軸。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主機板背面有強化背板包覆。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處理器供電部分由4組4Pin的12V電源端子組成,供電模組也具有散熱片。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供電模組散熱片與I/O背板區域以半透明飾板覆蓋,上方佐以類似光碟片的彩色反光。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記憶體部分具有4組DDR5 DIMM插槽,僅支援UnBuffered記憶體。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PCIe Gen4x4 M.2插槽上的散熱片長得又高又大,並且背面也有散熱機構,能夠強化散熱效果。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O背板總共提供10組USB端子,並搭載Aquantia 10 GbE乙太網路以及Intel Wi-Fi 6E(IEEE802.11ax)2x2無線網路。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主機板仍然具有6組SATA 3端子,能夠連接傳統硬碟、固態硬碟與光碟機。

測試平台與環境

這次測試的主角為旗艦款Core i9-12900K與中堅款Core i5-12600K,在對照組部分,則是請出競爭對手AMD的旗艦款Ryzen9 5950X,以及核心、執行緒規格數量較接近的Ryzen7 5800X進行捉對廝殺,顯示卡部分則選擇公板NVIDIA GeForce RTX 3080 Founders Edition。

在測試過程中將開啟Smart Access Memory功能,除了燒機與Handbreak轉檔測試因為耗時較長,且根據經驗這些項目的測試誤差不大,所以只進行1輪測試,其於所有成績都是進行3輪測試,在確定沒有極端值後取平均,遊戲測試部分除了《特戰英豪》為手動遊玩「超激發戰」模式並以NVIDIA FrameView測量之99%百分位FPS(代表遊戲過程只有1%的速度慢於該數值)之外,其餘遊戲使用遊戲內建的測試模式,並在1080p、2K、4K解析度搭配最高畫質設定,若有設定範本則套用最高範本,若無則將所有畫質相關項目調至最高,關閉VRS或動態解析度等設定,並僅進行開、關光線追蹤功能的調整。

由於筆者提早進行AMD平台測試時,AMD處理器搭配Windows 11的效能問題尚未修正,所以使用Windows 10,Intel平台則為了滿足Thread Director對混合核心最佳化的需求,所以使用Windows 11,才會造成2種平台使用不同作業系統的狀況。

測試平台:
處理器:Intel Core i9-12900K、Core i5-12600K,AMD Ryzen R7 5800X、Ryzen R9 5950X
散熱器:MSI Coreliquid 360R
主機板:GIGABYTE Z690 Aorus Master,GIGABYTE X570 Aorus Ultra
記憶體:GIGABYTE DDR5-4800 8GB x 2,Team Xtreem ARGB DDR4-4000 8GB x 2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3080 Founder Edition
儲存裝置:Seagate FireCuda 520 SSD 1TB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rime Platiunm 1300W
軟體環境:Windows 11專業版(Intel平台)Windows 10 20H2專業版(AMD平台),GeForce Game Ready 496.13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這次測試的主角是Intel Core i5-12600K與Core i9-12900K。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主機板選用支援DDR5記憶體的GIGABYTE Z690 Aorus Master,記憶體的時脈與時序設定為DDR5-4800 40-39-39-76。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搭配的顯示卡為NVIDIA GeForce RTX 3080 Founder Edition,並開啟Resizable BAR。

(下頁還有效能實測)

處理器效能測試

在效能測試部分,我們先看看與處理器關連性較高的運算效能、快取與系統主記憶體頻寬、綜合效能與溫度、功耗等測試項目。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在Cinebench R20處理器渲染測試中,Core i9-12900K展現壓倒性的勝利,單核心領先23.37%,多核心部份則以16核24緒的配置,領先16核32緒的Ryzen R9 5950X達9.38%。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在Cinebench R23處理器渲染測試中,Core i5-12600K無論單、多核心的效能直接超越上代旗艦款Core i9-11900K相當可怕。附帶一提,Apple M1 Max的單、多核心成績約為1550、12400分左右。(Core i5-11600K、Core i9-11900K之數據取自本文,下同)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POV-Ray光線追蹤渲染測試中,Core i5-12600K依然有下剋上超車Core i9-11900K的精彩演出,多核心效能也可以10核16緒的配置,領先12核24緒的Ryzen R7 5800X達14.47%。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在3DMark最新加入的CPU Profile測試中,Core i5-12600K與Core i9-12900K的領先幅度雖然隨執行緒數量增加而越來越接近對照組,但是除了在16執行緒部分之外,始終能保持領先。(筆者註:由於Core i9-12900K由8個效能大核與8個效率小核組成,因此16條執行緒測試項目之表現可能無法與具有16個處理器核心的Ryzen R9 5950X相比)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在影片轉檔測試使用X264 Benchmark、X265 Benchmark進行測試,並以Handbreak將4K解析度、H.265編碼的MOV容器影片轉檔為1080p解析度、H.265編碼的MKV容器,皆使用處理器進行編碼運算。Intel陣營取得全面勝出。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處理器的快取記憶體與系統主記憶體的測試則使用AIDA64測量,需要注意的是即便使用最新版,程式還是會跳出對Alder Lake處理器尚未最佳化,可能會影響測試結果的警示。從測試結果來看,採用Zen3的AMD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能在L1快取記憶體取得頻寬優勢。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L2快取記憶體頻寬也是由AMD陣營勝出,領先幅度由52.78%~253.49%不等。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2大陣營的L3快取記憶體頻寬表現則比較接近。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在主記憶體頻寬部分,因為Intel陣營受益於DDR5記憶體較高傳輸時脈的關係,頻寬表現比較出色。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至於延遲部份,AMD陣營使用的DDR4則有較為理想的表現,且處理器中的快取記憶體延遲表現也都比較好。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在綜合效能測試項目PCMark10 Extendend中,Core i5-12600K小幅落後於Ryzen R7 5800X,但差異並不明顯。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在BAPCo最新推出的CrossMark中,Intel陣營的領先幅度大到不太正常,Core i5-12600K總得分領先28.21%,Core i9-12900K則為45.42%,筆者曾與Intel官方討論可能的原因,但並未得到實繼答覆。附帶一提,CrossMark可以免費由Windows市集下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玩玩看。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在燒機溫度部分,使用AIDA64進行燒機測試,因測試日期差異,AMD平台測試時環境溫度為攝氏24.7度,Intel平台則為24度。Core i9-12900K就算在FPU壓力測試下,溫度依然沒有超過100度,可以說是製程精進所帶來的改善。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在燒機功耗中,Core i5-12600K與Core i9-12900K都能碰到並維持在Maximum Turbo Power的150W、241W左右,雖然耗電量比AMD陣營高,但有助於在散熱與電源供應良好的條件下,長時間輸出更高的運算效能。

遊戲效能表現

至於跟讀者們更息息相關的遊戲效能,就讓我們直接看圖表。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3Dmark部分我們跳過以Direct X 11為基礎的Fire Strike,直接進入採用Direct X 12搭配2K(2560 x 1440)解析度的Time Spy。雖然使用相同顯示卡所以各選手的圖像分數都相近,但在處理器分數則由Intel陣營勝出,Core i9-12900K領先達可怕的65.44%。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Time Spy Extreme將解析度提升至4K(3840 x 2160)並增加運算負擔,Core i9-12900K的領先幅度縮小至17.43%。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接下來在遊戲測試部分先看到《大地長征5》,由於這款遊戲的效能瓶頸發生在顯示卡(GPU Bound),所以各處理器跑出的FPS效能相差不遠。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開啟光線追蹤後,應該會加劇顯示效能瓶頸的狀況,所以各處理器跑的表現幾乎相同。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古墓奇兵:暗影》在1080p解析度關閉光線追蹤的狀況下,可以看到尚未達到顯示效能瓶頸,瓶頸發生在處理器(CPU Bound),所以效能較強的Core i9-12900K可以在相同顯示卡的前提下創造9.08%的FPS效能領先,2K解析度也有3%領先。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1080p解析度、開啟光線追蹤下,Core i9-12900K還是有6.96%領先,不過2K解析度就遇到顯示效能瓶頸。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看門狗:自由軍團》的趨勢也相當接近,甚至是Core i5-12600K都能越級超車AMD旗艦處理器。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開啟光線追蹤之後,Intel陣營也是全面領先。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戰慄深隧:流亡》中各處理器的FPS效能差距並不大,但Core i5-12600K還是無情雙殺Ryzen R7 5800X、Ryzen R9 5950X。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開啟光線追蹤之後, GPU Bound的情況讓各處理器的FPS效能差距縮小至可忽略的狀況。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最新推出的《極地戰嚎6》由於繪圖負擔較低,所以瓶頸主要發生在處理器,讓Core i9-12900K能拉開21.98%的顯著差距。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開啟光線追蹤的顯示效能瓶頸會發生在4K解析度,不過個處理器的FPS效能都能超過60幀關卡,值得佳獎。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火線獵殺:絕境》對處理器效能的需求較為遲頓,無論是何種解析度大家的表現都差不多。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刺客任務III》Dubai(杜拜)測試項目包含多種場景與NPC角色,整體負擔較低,各處理器的差異大約在5%以內。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不過《刺客任務III》Dartmoor(達特穆爾)測試項目則包含許多槍枝射擊與爆炸效果,充滿物理與粒子模擬,對處理器與顯示卡的考驗更加嚴苛。可以看到Core i9-12900K強勁的效能可以在1080p解析度拉開25.39%的差距。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筆者選用《特戰英豪》驗證這些處理器在競技類遊戲的表現,由於它並沒有測試模式,以實際遊玩的方式測試可能會因為每輪遊玩狀況不同而產生較大的誤差。不過可以看到在追求超高FPS的情境下,AMD平台無論快取或主記憶體都有較低延遲,所以有著較佳表現。

從上方測試數據可以看到,Intel這次下手相當重,代號為Alder Lake的第12代Core i處理器不但討回先前被推進至Zen 3架構的AMD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超車的面子,也毫不留情讓中階產品超越自家前代旗艦,這管牙膏不擠則罷,要是認真一擠可是連自己都會害怕。

雖然Alder Lake仍然採用原本名稱為10nm節點的製程技術(改名後為Intel 7節點),從名號上看來感覺矮人一截,但實際「技術金含量」並不會落後太多,可以從Alder Lake大幅改善上代產品過熱、功耗過高的缺點,一窺Intel這幾年並非原地踏步,仍然端出讓人滿意的牛肉。

比較可惜的是,受到工作時間與測試樣品不足的限制,筆者僅能測試支援DDR5記憶體的主機板,不克測試DDR4記憶體版本,因此無法驗證2種記憶體所造成的整體效能差異。不過筆者還是會進行內建顯示的效能測試,以服務在不知道還要持續多久的顯卡荒中,買不到顯示卡的讀者,請參考下方目錄繼續閱讀。

系列文章:
Intel Alder Lake處理器搶先開箱,直擊最強遊戲處理器 Intel Core i9-12900K真面目
Intel Open House提到更多Alder Lake細節,第12代Core i處理器與Z690晶片組規格詳細看
Intel Alder Lake處理器效能實測,新款i5輾壓前代i9讓AMD瑟瑟發抖(本文)
Intel Alder Lake內建顯示效能實測,時脈拉高的Xe是否能正面迎擊Vega?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435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