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期,Android 公司被 Google 收購,並且看起來前景相當光明。但其實在收購發生的六個月前,其情況似乎並不那麼樂觀。那年1月,這家初創公司急需現金,他們的主要任務也和大多數初創公司一樣:急需資金的支持。
資深 Android 工程師查特·哈斯(Chet Haase)撰寫的新書《構建Android作業系統的團隊》中,他採訪了數十名 Google 員工,回顧了 Android 系統早期開發的幕後故事以及被 Google 收購的內幕。
Android Inc.於2003年10月建立。最初開發這個系統的早期方向是建立一個數位相機的作業系統,但是後來才轉向為手機系統。
Android 公司成立之初曾四處尋找風險投資碰壁,最終得到了與 Google 進行了三次談判的機會,為了獲得成功,當時Android 公司專注於三件事:
- 第一,他們需要製作幻燈片來展示自己要做什麼;
- 第二,他們需要闡明自己的願景,並提供資料幫助解釋;
- 第三,他們需要帶著展示資料和幻燈片上路,向潛在投資者推銷他們的產品。
下面就是關於這段期間,所發生了甚麼事情。
初代展示的Android主螢幕
最初的 Android 系統展示由布萊恩·斯威特蘭和克里斯·懷特編寫,後來由Fadden補充,顯示了主螢幕和幾個應用程式,它現在我們看到的 Android 主螢幕完全不同。
安迪·麥可法登(Andy McFadden,團隊中稱他為「Fadden」)加入後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加強展示材料的製作,這是布萊恩·斯威特蘭(Brian Swetland)和克里斯·懷特(Chris White)始終在研究的手機作業系統原型。
實際上,當初這個系統根本無法操作,只是在主螢幕上顯示的一個幾乎與投影片差不多的東西,裡面是寫死的內容和陳舊的數據,不過,這個展示代表了他們對於未來產品在實際出現時,可能會是什麼樣子的願景。
Android的優勢之一:行動硬體帶來的商機
當這個團隊設定他們的願景時,他們製作了幻燈片來加以解釋。這些幻燈片描繪了他們看到的 Android 在市場上的機遇,以及 Android 將如何為投資者賺錢的圖景。
2005年3月的展示包含有15張簡報,足以吸引風投和 Google 的注意。一張簡報對個人電腦和手機市場進行了比較,這讓推銷變得有趣起來。2004年,全球個人電腦出貨量為1.78億台,而同期手機出貨量為6.75億部,幾乎是個人電腦的四倍,但手機的處理器和記憶體僅與1998年的個人電腦相當。
當時在 PalmSource 並最終加入 Android 團隊的黛安·哈克伯恩(Dianne Hackborn),也注意到行動裝置的這種潛力。顯然,行動產業已經做好了大爆發的準備,因為終於有了足夠的力量來建立一個真正的、有能力的運算平台。
哈克伯恩說:「你可以看到這樣的跡象:硬體越來越強大,市場規模已經超過了個人電腦。」
簡報中還指出了行動軟體成本不斷增長的問題。硬體的成本在下降,但軟體的成本沒有下降,這使得它在每部手機的生產成本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但是,手機製造商不是軟體平台開發的專家,也沒有能力或興趣提供日益增長的功能,以使自己的軟體有別於競爭對手的軟體。
因此,這對於Android團隊來說就是機會。
Android的優勢之二:開源
Android 的第二個要點是,開源平台的市場蘊含著巨大的機會。也就是說,Android 將是個免費的作業系統,製造商可以透過開源獲得。公司將能夠在自己的手機上使用和分發這個作業系統,而不需要受制於軟體提供商,也不需要自己構建。
雖然現在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但這種開源方法在當時還是首創。
在當時,微軟提供了一個專有作業系統 Symbian,製造商可以獲得授權,然後移植到他們自己的硬體上。Symbian 主要由NOKIA使用,SONY和Motorola也部分採用。RIM 有自己的平台,只在自己的黑莓設備上使用。但對於那些想要一款功能強大的智慧型手機而又不想構建自己的作業系統、不花大力氣定製現有作業系統、不支付高額授權費的製造商來說,他們別無選擇。
更大問題的是,當時已有的手機系統,並未能為創造出一個應用程式生態系統。Symbian 為作業系統提供了部分核心基礎設施,但UI層留給了製造商,這導致了針對某種 Symbian 機型編寫的應用程式,不一定能在其他類型的手機上使用,即使是來自相同製造商的手機也不通用。
Java語言在伺服器和PC電腦領域被譽為「編寫一次,隨處運行」,它本可以提供這種跨設備應用程式功能,但Java ME在行動領域遠遠達不到這一點。Java ME 確實在設備之間提供了至少相同的語言,其透過提供不同版本的平台,解決了手機中各種外在因素和體系結構的問題。但當不同設備的功能差異很大時,這種方法還是會失敗。
此時,也有廠商認為Linux 是「救星」。
德州儀器(TI)提供了基於 Linux 作業系統核心的開放平台。所有製造商需要的只是 Linux 本身,來自TI的參考硬體,然後是大量的其他模組,製造商必須購買、許可、構建或以其他方式提供這些模組才能創建自己的設備。
德州儀器雖然提供了基於 Linux 的解決方案,但是驅動程式和其他組件的許多細節都留給了製造商,這並不是個令人信服的選擇
Android 希望提供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開源手機平台解決方案。它建立在 Linux 基礎之上,就像德州儀器的產品那樣,但也將提供所有必要的部件,這樣製造商就只有一個系統可以用來製造和發貨他們的設備。
Android 還將為應用程式開發人員提供單一的程式設計模型,這樣他們的應用就可以在運行該平台的所有設備上運行相同的功能。透過擁有一個可以在所有使用它的設備上運行的單一平台,Android 將幫助簡化手機設計和製造。
問題:既然你是開源平台,你要怎麼賺錢?
Android 公司幻燈片的最後部分是 Android 將如何賺錢。幻燈片中描述的開源平台本質上就是 Android 團隊最終構建和發布的平台。但如果這就是全部,那麼這家公司就不值得風投們為其提供資金了。
從拯救世界的角度來看,開發和贈送開源平台聽起來很棒,但回報在哪裡呢?投資者的好處在哪裡?
對於手機領域的其他非開源平台公司來說,獲得收入的路徑相當清晰。微軟透過將其平台授權給 Windows Phone 合作夥伴來賺錢,售出的每台手機都能為微軟帶來收益。RIM既從他們銷售的手機上賺錢,也從他們忠誠的企業客戶簽約的、利潤豐厚的服務合約中賺錢。NOKIA和其他 Symbian 採用者透過銷售他們生產的、搭載 Symbian 作業系統變體的手機來賺錢。同樣,所有其他手機製造商都透過銷售手機產生的收入為自己的軟體開發提供資金。
那麼,Android 的策略是什麼?如何為開發這個他們還沒有建立的、並將免費贈送給其他製造商來製造自己設備的開源平台提供資金呢?
營運商將為基於 Android 作業系統的手機客戶提供應用程式、聯絡人和其他基於雲端的資料服務。營運商將向 Android 支付提供這些服務的費用。斯威特蘭解釋說:「我們不會營運和託管服務(就像 Danger 對 Hiptop 手機那樣),我們會構建服務並將其出售給營運商。」
找不到人投資Android,因緣際會遇上Google
Android 團隊鎖定了幾家風投公司,大部分位於遠離矽谷的東海岸。正如瑞奇·米納(Rich Miner)所說:「麥可法登曾經在Sand Hill Road(矽谷西部的一條主幹道)來回穿梭,當時他向這些投資人介紹 Android 系統作為相機作業系統,但總是遭到拒絕,甚至是他自己擔任EIR(常駐企業家)的Red Point公司。」
之後,他們鎖定了還沒有去介紹過的風險投資公司,在聯繫這些風投的同時,Android 團隊還與 Google 進行了會面。
2005年1月初,Google 聯合創始人賴利·佩吉(Larry Page)邀請麥可法登來 Google 會面。佩吉是麥可法登以前所在公司生產 T-Mobile Sidekick 手機的粉絲,所以他想和麥可法登談談行動產業的趨勢。
這是一次規模較小的會議,Android 方面只有麥可法登和西爾斯,Google 方面有佩吉、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和喬治·哈里克(Georges Harik,Google 的早期員工)。
西爾斯記得那次會面非常隨意,但 Google 顯然對麥可法登和 Android 的所作所為很感興趣。他說:「那次會面一開始,佩吉就說 Sidekick 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手機。佩吉非常希望看到一款更好的手機問世,他知道這正是麥可法登和我們這群人努力的方向。會議結束時,他們說:我們願意幫助你們。」
與三星與HTC會面
與Google的會面令人鼓舞,但對Android團隊來說,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成果。
然後在3月份,他們去 Google 參加了另一次會議。這一次,他們提供了展示內容,並分享了更多他們的計劃。
在那次會議上也沒有發生什麼重要的事情,但 Google 更明確地表示,他們希望幫助Android這家初創公司。
當時,該團隊同時還在尋找潛在的製造合作夥伴。他們去了韓國和台灣,參觀了三星和 HTC 的設施。
當時在與三星的會談時,三星手機部門主管K.T.Lee表示有興趣引入 Android。西爾斯描述了這次會議稱:「K.T.Lee 告訴其我們團隊他的決定,所以我們本來以為這事情已經成了。但後來我們會見了10多名他們的中階經理團隊,他們問:誰來構建你們的作業系統?當我們回答說布萊恩時,他們笑了。光是在三星,他們有300個人在開發自己的作業系統。」
三星詢問 Android 團隊他們是否在做夢。西爾斯說:「不,真的,布萊恩和其他幾個人負責構建作業系統。」他們問這怎麼可能,「我們回答說,這不僅是可能的,而且布萊恩已經在 Sidekick 上實現了。」
商務會議結束後,三星舉行晚宴慶祝新的合作夥伴關系。但 Android 團隊後來瞭解到,這筆交易,還必須要等到他們從電信商那裏獲得訂單才算數,西爾斯承認,這根本不是一筆交易。
雙方最終沒有達成協議,但他們確實確立了設備名稱。當他們後來選擇了後來成為G1的設備時,他們給它起代號「Dream」,以紀念那次會面。
之後從韓國出發,Android 團隊飛往台灣,在那裡他們會見了 HTC 首席執行長周永明。西爾斯記得那次會面:「布萊恩無意中聽到了,周永明提到了希望獲得我們第一款裝置的獨家經營權。」
Google的第三次會議
該團隊繼續向風投公司推銷,並取得了一些成功。之後,Google 邀請他們參加了第三次會議。
這次,房間里有更多的人,麥可法登和他的團隊原以為他們是來介紹公司自上次會議以來所取得最新進展的。但在演講進行到一半時,西爾斯發現,Google 是想要買下 Android。
會議一轉風向,變成由 Google 向他們推銷的會議。 Google 表示,如果 Android 同意被收購,其表現會比其他情況好得多。他們不必應付風險資本家的要求,也不必向客戶和營運商收取專門服務的費用,只需將作業系統做好就好。
事實上,這將比免費更好:Google 從搜尋中獲得的收入或許可以與營運商分享。因此,他們可以與營運商建立合作夥伴關系,而不是向營運商推銷某些東西。
Android 團隊最終與 Google 敲定了收購協議,該團隊於2005年7月11日正式加入 Google。幾周後,他們再次展示了自己的簡報,這次是在 Google 的內部會議上。
斯威特蘭回憶這次會議:「我們展示了簡報,麥可法登做了演講。我記得當他談到如何商業化的事情時,佩吉打斷了他的話,說:別擔心!我希望你們能造出最好的手機,剩下的我們來解決。」
- 本文授權轉載自: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