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夠用正流行,一般玩家未必需要追逐高價品
依銷售中產品市價來看,採用 B350 晶片組的主機板價格區間在 2,800~3,800 元,定義為高階平台的 X370 則是在 4,700~10,500 元之譜。B350 相較於 X370 主要是部分 I/O 經過刪減,實際配置為 USB 3.1 Gen 1 共 6 組、SATA 6Gb/s 共 4 組、PCIe 通道共 6 條,此外還拿掉雙路顯示卡支援,但是處理器等超頻機能保留著。
若以搭配 Ryzen 5 系列處理器來看,選擇 B350 可以將組合價格壓低至 8,800~12,800 元左右,比起攻上 X370 便宜約 1,900~6,700 元不等,妥善運用這差額能讓電腦配置更加理想。例如將顯示卡提高一個性能等級、固態硬碟改選其他顆粒製品或加大容量等,這些調整能提升系統整體性能、使用體驗,現在亦有不少人如此組裝電腦。
這次我們同樣挑選兩款產品來短兵相見,分別為 Asus Prime B350-Plus 和 MSI B350 Tomahawk,參考市場價格依序是 3,290 元與 3,490 元,兩者的價位和規格設定接近。植基於 B350 晶片組採用ATX 尺寸設計,本質上都屬於電競、遊戲議題導向產品,所配備 I/O 元素大同小異,以下讓我們進一步來檢視與比較之。
▲ Asus Prime B350-Plus vs. MSI B350 Tomahawk。
▲ Asus Prime B350-Plus 配件有使用手冊、驅動程式光碟、SATA 排線、I/O 擋板。
▲ MSI B350 Tomahawk 配件有使用手冊、快速安裝指南、驅動程式光碟、SATA 排線 2 條、I/O 擋板。
Asus 這款 Prime B350-Plus,承襲以往的 Pro Gaming 系列視覺設計風格,全黑印刷電路板搭配紅色印刷字樣與燈光效果,藉以勾勒出遊戲、電競氣息。如果你還記得我們曾經提過,Asus 於去年重整產品線,策略之一是提高 Pro Gaming 系列的等級,並且變更為 ROG Strix 系列。Prime 系列仍然出現相似設計元素產品,是基於特定市場喜好、需求因素,因此未能完全斷根。
至於 MSI 的 B350 Tomahawk 就比較純粹,原本即屬於電競、遊戲導向產品,歸納在遊戲軍火庫產品家族。MSI 依情境設定推出多種分支,所搭配晶片組也相當多樣,構成綿密的中低價位產品線。MSI 是以戰斧巡弋飛彈作為產品印象發想,然而黑色印刷電路板穿插灰色條紋,搭配電源迴路方正與晶片組那稍有設計感的兩塊散熱片,我們並未感受到什麼 Tomahawk 氣息。
▲ Asus Prime B350-Plus 樣式設計和已經不復存在的 Pro Gaming 系列相仿。
▲ MSI B350 Tomahawk 設計樣式是有點難以和戰斧巡弋飛彈聯想在一起。
▲ 此等級產品在印刷電路板背面,通常不會留下什麼伏筆(指堆料),重點只有處理器散熱器固定座的背板。
I/O 配置 USB 3.1 成關鍵,音效用料亦懸殊
因應遊戲風格導向,兩款產品的 I/O 背板配置,皆提供 PS/2 與 2 組 USB 2.0,適合用來連接鍵盤、滑鼠。至於現階段還無用武之地的影像輸出,同樣都有 DVI-D、D-Sub、HDMI 1.4b,最高理想支援解析度為 2560 x 1440 @ 60Hz。想當然耳,日後搭配 APU、Athlon 處理器欲輸出 4K @ 60Hz 訊號,並不會是這種導向產品所在意的應用模式。
兩款產品皆有 4 組 USB 3.1 Gen 1 得以運用,同樣都是由處理器端供應,差異點在於 B350 Tomahawk 其中 1 組連接埠為 Type-C,而 Prime B350-Plus 另外還從晶片組拉出 2 組 USB 3.1 Gen 2。至於晶片組所內建 4 組 USB 3.1 Gen 1,Prime B350-Plus 只規劃 1 組 19pin 擴充埠,B350 Tomahawk 則是有 2 組得以完整利用。
▲ Prime B350-Plus 的 I/O 背板配置特點是有 2 組 USB 3.1 Gen 2,只不過同為 Type-A。
▲ Prime B350-Plus 影像輸出配套設計 Realtek 製 RTD2166 轉換晶片。
▲ Prime B350-Plus 只提供 1 組 USB 3.1 Gen 1 規格 19pin 擴充埠。
▲ Prime B350-Plus 雖然缺乏 USB Type-C 連接埠,但是加上了訊號中繼器。
▲ B350 Tomahawk 的 I/O 背板提供 Type-C 連接埠,但規格為 USB 3.1 Gen 1。
▲ B350 Tomahawk 影像輸出配套設計是採用 ITE 製 IT6516BFN 轉換晶片。
▲ B350 Tomahawk 備有 2 組 USB 3.1 Gen 1 規格 19pin 擴充埠。
▲ B350 Tomahawk 所配備 USB 3.1 Gen 1 Type-C 連接埠,有加上 Type-C 辨識邏輯晶片。
內建網路與音效都是採用 Realtek 設計方案,乙太網路控制器同為 RTL8111H,支援主流的 Gigabit 傳輸速率。其中 Prime B350-Plus 附加 LANGuard 防護設計,利用抗 EMI 電容等電子元件,構成靜電保護與突波防護機制。而 B350 Tomahawk 也標示有相對應功能,官方命名為 Lan Protect,兩造標榜突波保護等級都是 15kV。
雙方採用的 HD Audio Codec 型號分別為 ALC887、ALC892,都支援類比 7.1 環繞聲道輸出,不過 Prime B350-Plus 輸出端子實際上只能支援 5.1 聲道,而 B350 Tomahawk 除了支援 7.1 聲道更採用 OFC 鍍金端子。共通點是都有聲道分離與可發光隔離線路設計,音響電容 Prime B350-Plus 只配置 4 顆 Nichicon 產品,B350 Tomahawk 則是 Chemi-Con 製品共 10 顆,視覺爽度較高。
▲ Prime B350-Plus 內建乙太網路附加 LANGuard 硬體防護設計。
▲ Prime B350-Plus 音效迴路全貌。
▲ Prime B350-Plus 所採用音響電容器只有 4 顆。
▲ B350 Tomahawk 乙太網路標榜具備 Lan Protect 防護功能設計。
▲ B350 Tomahawk 音效迴路全貌。
▲ B350 Tomahawk 音效迴路用料看起來比較豐富,日系電容器總數達 10 顆。
(下一頁還有:更多硬體設計介紹)
磁碟與匯流排介面配置相近,使用限制一致
磁碟介面配置首先從 M.2 插槽看起,雙方產品設計都是連結至處理器,安裝 Ryzen 處理器得以支援 PCIe 3.0 x4,若為 APU、Athlon 處理器則會縮水為 PCIe 3.0 x2。產品設定除了相容 NVMe 通訊協定,亦可裝配 SATA 6Gb/s 固態硬碟模組,惟 Prime B350-Plus 無論使用哪種規格固態硬碟,SATA 5、6 這 2 組連接埠都將會無法使用。
Prime B350-Plus 這限制其來有自,因為設計上 SATA 1~4 是由晶片組負責,而 SATA 5~6 來自處理器端,和 M.2 同屬一個群組。反觀 B350 Tomahawk 雖然只有 4 組連接埠,但是都由晶片組供應,自然就不存在這樣的使用限制。但是得留意,若是想要裝配 PCIe 3.0 固態硬碟,選擇 M.2 形式產品會比 PCIe 介面卡式來得合適。
▲ Prime B350-Plus 所配備 M.2 插槽支援 Type 2242~22110 尺寸模組。
▲ Prime B350-Plus 總共有 6 組 SATA 連接埠,圖右 SATA 5~6 和 M.2 插槽有連動關係式。
▲ B350 Tomahawk 的 M.2 插槽位在 2 根 PCIe x16 插槽之間,支援模組長度 Type 2242~22110。
▲ B350 Tomahawk 可用 SATA 6Gb/s 連接為 4 組。
匯流排介面插槽配置部分,唯一預設給顯示卡用的 PCIe 3.0 x16 插槽,是由處理器端供應 PCIe 通道,Ryzen 可提供 16 條、APU 和 Athlon 只有 8 條,基於晶片組限制只支援單路顯示卡運作模式。其餘介面插槽還有 PCIe 2.0 x16(通道最多 4 條)、PCIe 2.0 x1 與 PCI 各 2 根,這些是由晶片組負責,因此我們前面提示固態硬碟建議使用 M.2 形式產品。
B350 晶片組並未支援 PCI 介面,兩款產品都是透過 ASMedia 型號 ASM1083 橋接器來提供,特別是舊電腦升級或許有機會用到。另外得留意,晶片組本身只 6 條 PCIe 2.0 通道,扣除乙太網路、PCI 橋接器占用部分,可利用數量只剩下 4 條。因此 PCIe 2.0 x16 插槽預設只配置 2 條通道,若裝配 PCIe x4 介面卡,2 組 PCIe 2.0 x1 插槽將會無法使用。
▲ Prime B350-Plus 匯流排介面插槽安排適中,裝配獨立顯示卡之後,第 1 根 PCI 插槽通常會無法使用。
▲ Prime B350-Plus 第一根 PCIe x16 插槽結合 SafeSlot Core 強化設計,尾端卡榫底下有配備 LED 燈號。
▲ B350 Tomahawk 各匯流排介面配置良好,幾乎不會有阻礙問題發生,惟 M.2 可能會有散熱疑慮。
▲ B350 Tomahawk 第 1 根 PCIe x16 插槽採用 Steel Armor 強化設計。
供電架構等級相同,系統散熱配置有較大差異
B350 晶片組雖然支援超頻,但是由於主機板多為中低價位導向,處理器電源迴路自然不會採用高規格設定,兩款產品大抵看來都是 4 + 2 相配置。Prime B350-Plus 以自家 DIGI+ VRM 數位電源管理晶片為主軸,不過相較於以往,近來比較少強調其他搭配用料。而 B350 Tomahawk 是採用 Richtek 製品,型號 RT8894A 多相 PWM 控制器,依舊主打搭配 Military Class 4 軍規等級元件。
▲ Prime B350-Plus 電源迴路配置。
▲ Prime B350-Plus 處理器電源迴路採用自家 DIGI+ VRM 控制晶片。
▲ Prime B350-Plus 記憶體端電源迴路配置。
▲ B350 Tomahawk 處理器電源迴路全貌。
▲ B350 Tomahawk 採用 Richtek 型號 RT8894A 多相 PWM 控制器。
▲ B350 Tomahawk 記憶體端電源迴路配置。
其餘零星配置部分,Prime B350-Plus 在處理器一旁配置了 RGB 燈號插座,可以用來連接控制相容的處理器散熱器。B350 Tomahawk 並沒有這項配置,所以如果裝配如 AMD 原廠 Wraith Spire 散熱器,就會少了點樂趣。但 B350 Tomahawk 優點在於提供 EZ Debug LED 除錯燈號,雖然簡易但遇上問題時,有這設計算不無小補。此外是系統風扇插座總共有 4 組,而且配置位置得當,反觀 Prime B350-Plus 只有 2 組,而且也沒有另外支援水冷幫浦風扇。
▲ Prime B350-Plus 額外特點是配備 RGB 燈光插座。
▲ B350 Tomahawk 額外特點之一是具有 EZ Debug LED 除錯燈號。
▲ B350 Tomahawk 配備較多系統風扇插座,另外也支援水冷幫浦風扇。
(下一頁還有:UEFI BIOS 與附加軟體介紹)
UEFI 配色欠缺最佳化,產品區隔有衝突感
雙方產品的 UEFI BIOS 介面與功能配置,都是套用自家近期設計風格,理應當無須再多做介紹。我們倒是有個觀點,與自家兄弟產品線相比,兩款產品都有區隔模糊的傾向。拿 Prime B350-Plus 當範例來說,包裝盒與印刷電路板都是走舊有 Pro Gaming 系列風格,然而 UEFI 卻沒有連動更改配色,直接套用 Prime 系列基礎樣式顯得有點半調子。
▲ Prime B350-Plus 其 UEFI BIOS 簡易操作介面,整體配色沒有 Pro Gaming 風格感。
▲ Prime B350-Plus 處理器超頻選項為填入倍頻數值,若裝配超頻記憶體模組,記憶體時脈選項會多出 D.O.C.P. 時脈選擇。
▲ Prime B350-Plus 處理器與系統風扇皆支援 DC 與 PWM 模式。
▲ B350 Tomahawk 其 UEFI BIOS 簡易操作介面,配色同樣沒有自我風格感,乍看下猶如其他兄弟產品。
▲ B350 Tomahawk 處理器超頻選項是直接填入時脈,搭配超頻記憶體模組時會出現 A-XMP 選項。
▲ B350 Tomahawk 可裝配系統風扇數量較多,亦都支援 DC 與 PWM 模式。
附加軟體數量迥異,實用價值因人而異
附加功能軟體簡單來說,Prime B350-Plus重點項目只有 AI Suite 3,我們一直認為是有安裝的價值,其他部分如網路流量、封包管理等功能軟體則是從缺。而 B350 Tomahawk 可以用不設限來形容,MSI 並未因產品定位、價位等級有所區隔,提供的項目和高價位產品相當。不過到底哪些最值得安裝,我們想主要是 Gaming App 吧,至於 Gaming LAN Manager 則視個人需求而定。
▲ Prime B350-Plus 附加功能軟體精簡,比較推薦安裝的是 AI Suite 3。
▲ B350 Tomahawk 並未受到差別待遇,附加軟體幾乎和高階產品相當。
和硬體層有直接關聯的音效軟體,兩款產品都是採用 Realtek 音效晶片,軟體控制台同為客製化版本,實際上只有介面樣式不同而已。軟體提供喇叭組態選擇,並附加音場效果器功能,有些人可能覺得多餘,但還是比透過 Windows 調整來得便利。其中 B350 Tomahawk 另外附加 Nahimic 功能軟體,安裝驅動程式時可以自選是否安裝,軟體內能夠針對不同使用情境,進一步最佳化音效體驗。
▲ Prime B350-Plus 內建音效並未附加其他功能。
▲ B350 Tomahawk 內建音效控制台也是植基於 Realtek 設計方案,只是介面風格不同而已。
▲ B350 Tomahawk 另外提供音效附加功能軟體 Nahimic。
Prime B350-Plus 主要附加軟體 AI Suite 3,基礎功能 DIGI+VRM、TurboV EVO 提供有限的核心運作組態簡易調整,而 Fan Xpert 2+ 風扇管理機能尚稱完整。其 LED Control 是用來控制音效隔離線路燈光,只不過功能相當精簡,只有開、關、恆亮、呼吸模式得以選擇。至於 Fan RGB LED Control,如果裝配具有 LED 燈號的 AMD 原廠散熱器,可以用來控制發光顏色。
B350 Tomahawk 所提供整合型功能軟體 Gaming App,提供超頻、遊戲、靜音等情境模式,可以快速自動將系統運作組態最佳化。比較奇特附加項目為鍵盤、滑鼠具集功能,不分品牌裝置都能通用,好處是無需安裝一大堆軟體。而 LED 控制項目,同 Prime B350-Plus 也是控制音效隔離線路的燈光,發光模式為相去不遠的呼吸、閃爍、雙重閃爍、隨機等。
▲ Prime B350-Plus 主要附加軟體 AI Suite 3 內,LED Control 項目是用來控制音效隔離線路燈光。
▲ Prime B350-Plus 主要附加軟體 AI Suite 3 內,Fan RGB LED Control 主要是控制處理器散熱器燈光用。
▲ B350 Tomahawk 安裝 Gaming App,可針對音效隔離線路調整 LED 發光模式。
(下一頁還有:性能簡測、總評)
I/O 速度有較大差異出現,基礎性能差異甚微
性能簡測處理器部分採用 Ryzen 5 1500X,搭配 Kingston 原生 DDR4-2400 記憶體模組 16GB 容量 2 支,這是個不受 Ryzen 記憶體控制器支援能力限制的組合。期間我們也試驗過一些超頻模組,只不過由於雙方產品的相容性有別,難以用來衡量相容性優劣,因此就不提出來讓大家參考。
搭配 Samsung SSD 960 Pro 512GB 這款 PCIe 3.0 x4 NVMe 固態硬碟,進行 M.2 磁碟傳輸性能簡測,兩款產品都能發揮出和 Samsung 標示相當的最高存取速度。只不過 4K 表現是 Prime B350-Plus 好上一截,除了 4K 讀取在寫入與 4K Q32T1 存取部分,都出現不小的差距。SATA 連接埠則是搭配 Seagate 600 SSD 240GB 進行,Seq 最高存取速度相當接近,但是這回合 B350 Tomahawk 的 4K Q32T1 表現反而超前。
下列左圖 Prime B350-Plus、右圖 B350 Tomahawk
▲ M.2 插槽 PCIe 3.0 x4 NVMe 固態硬碟表現。
▲ SATA 6Gb/s 連接埠連接固態硬碟表現。
USB 3.1 Gen x 簡測部分,我們使用 Seagate 600 SSD 240GB 搭配 AKiTio Neutrino USB3.1 外接盒進行,I/O 背板的 USB 3.1 Gen 1 是 Prime B350-Plus 速度較佳,尤以 4K Q32T1 數倍差異最為明顯。但是這現象在 19pin 擴充埠部分縮小了,其他部分大抵上相差不多,由此也可以看出 B350 晶片組所負責的 19pin 擴充埠,傳輸速度是比處理器端略高一些。
下列左圖 Prime B350-Plus、右圖 B350 Tomahawk
▲ I/O 背板 USB 3.1 Gen 1。
▲ 19pin 擴充埠 USB 3.1 Gen 1。
另外針對 Prime B350-Plus 個別配置,加以試驗了 SATA 連接埠 5,以及 I/O 背板上的 USB 3.1 Gen 2。SATA 連接埠 5~6 經過反覆測試,雖然 4K Q32T1 速度比晶片組內建的高一點,但是其餘項目反而較低,尤其 4K 暴低顯示設計配置或調校有些狀況。而 USB 3.1 Gen 2 表現算是平穩,得以讓裝置近乎完整發揮,特別是最高存取速度未必亞於接在 SATA 端。
▲ 左 SATA 連接埠 5、右 I/O 背板 USB 3.1 Gen 2。
在此硬體搭配組合下,顯示卡採用 MSI Radeon RX 580 Gaming X 8GB,執行 3DMark 與 PCMark 測試所得結果互有高低,但差異都在正常測試誤差範圍內。另外透過變電家觀測,兩款產品於 Windows 10 閒置待機時,耗電量都在 39W 左右。利用 OCCT 燒機時,Prime B350-Plus 尖峰耗電量約 165W,B350 Tomahawk 略高些許來到 170W。
下列上圖 Prime B350-Plus、下圖 B350 Tomahawk
▲ 3DMark - Time Spy 測試模式。
▲ 3DMark - Fire Strike Extreme 測試模式。
▲ 3DMark - Fire Strike 測試模式。
▲ PCMark 8 - Home conventional 測試模式。
▲ PCMark 8 - Creative conventional 測試模式。
▲ PCMark 8 - Work conventional 測試模式。
Asus Prime B350-Plus 參考市場價格是 3,290,MSI B350 Tomahawk 則為 3,490 元,這 200 元價差確實存在一些有感的差異。B350 Tomahawk 系統風扇、音效迴路日系電容器、附加功能軟體,論數量都比 Prime B350-Plus 多,惟 M.2 插槽安排位置可議,此外磁碟 I/O 性能還有進步空間。因此要論性價比,B350 Tomahawk 看來占上風,Prime B350-Plus 則是平實、平順掛帥,並且多了 USB 3.1 Gen 2 可運用,就看自己在意的點來選擇勝出者了。
廠商資訊
微星科技 http://tw.msi.com/
測試平台
- 處理器:AMD Ryzen 5 1500X
- 記憶體:Kingston ValueRAM KVR24N17D8/16 x 2
- 系統碟:Plextor M6e 256GB
- 顯示卡:MSI Radeon RX 580 Gaming X 8GB
- 電源供應器:FSP PT-550M
-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bit 中文版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