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k here to view.

在晶片的製做流程中,除了需要由晶圓廠生產裸晶之外,後續還需要透過封測廠進行封裝與測試,而先進封裝也被視為半導體產業的重要發展關鍵。
不只製程,封裝也很重要
面對運算需求的增加,處理器除了歷經IPC效能成長、時脈提升,也具有越來越多核心,帶來更強大的整體效能輸出。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在處理器效能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對於資料吞吐量的需求也跟著提升,需要更快速地將資料送進處理器,才能夠維持高效能、高輸出的運算結果。
然而這將衍生增加資料傳輸所需功耗的問題,需要改善大量資料傳輸的效率,才能節省電力消耗,並確保散熱不成問題。
- 延伸閱讀:
- Intel於IFS Direct Connect 2024宣布與聯電合作,並發表Intel 14A與多項「4年5節點」之後發展路線圖
- 晶片是如何製造的?科技沙子的一生:從石英砂到晶片的生產流程
- Intel IFS Direct Connect 2024分析:IFS晶圓代工服務
- Intel在IFS Direct Connect 2024重申藉由先進製程持續推進摩爾定律,在四年內完成五個制程節點的開發
- Intel投資先進製程與封裝技術,推進IDM 2.0轉型策略,擴展全球晶圓代工能力(本文)
以採用靜態記憶體(SRAM)結構的處理器快取記憶體(Cache)為例,儲存1bit資料通常需要6個電晶體,雖然它的運作速度能拉高到與處理器核心相同,但會占用許多晶片面積(換言之就是成本很高),且功號也相對較高。
而系統主記憶體則為動態記憶體(DRAM)結構,儲存1bit資料僅需1個電晶體與1個電容,雖然占用的晶片面積較小(成本較低,且單位面積的儲存容量較高),但是運作速度就慢了許多。
高頻寬記憶體(HBM,High Bandwidth Memory)則是這2者之間的折衷產物,它透過TSV(Through-Silicon Via)堆疊多個晶粒,能在單一封裝提供1024bit通道寬度,有利於此提供更大的儲存空間與更高的傳輸頻寬,但在設計上需要更高密度、更先進的封裝技術,並且盡可能地將HBM封裝至靠近處理器的位置,以確保資料傳輸不會耗損。
由此可見,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不斷精進,在微縮製程、提高電晶體密度的同時,也能夠透過先進封裝技術持續在單一晶片加入更多元件以及電晶體,也是持續推動摩爾定律以及半導體產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ntel先進封裝展望
Intel擁有EMIB、Foveros、Co-EMIB等多種先進封裝技術,詳細說明可以參考筆者先前撰寫的《晶片是如何製造》一文,這邊就不再贅述。
這些技術有助於持續延續摩爾定律,在推動整體系統運算效能升級的同時,盡可能控制功耗在一定的範圍內,避免造成系統設計的散熱問題影響過大,為系統設計帶來額外的負擔與影響。
Intel將持續推動先進封裝技術的發展,提升晶粒(Die)、模塊(Tile)之間互連(Interconnect)的頻寬與密度,並降低單位資料傳輸時消耗的電力,除了仰賴封測廠的生產技術之外,也需要整個產業生態系在系統、電路板、封裝、複合晶粒體(Die Complex)等環節的共同合作。
系統層級項目透過改良晶粒和封裝架構,降低每單資料傳輸所需功耗,電路板層級包含整合光學傳輸,以利持續提升傳輸頻寬與密度。Intel提出結合晶片、封裝、系統層級的完全解決方案,並持續縮小間距,達成異質製程整合,並在設計系統設計之初,就將溫度管理和電源供應等無法事後追加、修改的因素納入考量。
Intel也不斷提升電路板和封裝基板的品質、改善佈線技巧、降低導線粗糙度,並導入介電材料耗損係數(Dielectric Material Loss Tangent)較佳的材料,有助於提升訊號傳輸品質,接收端能夠判斷0與1等數位訊號。
不過提升電氣訊號傳輸速度伴隨著更高的功耗,並且可預見將會超越整個封裝所能夠負荷的尺寸,因此改採光學訊號是未來持續拓展傳輸頻寬與密度的必要手段。Intel已經在2023年Hot Chip大會完成封裝整合光學訊號傳輸的展示,在交換器封裝上以電氣介面連結交換器晶粒與光子引擎元件,未來將進一步透過EMIB 連結兩者,進一步提升頻寬並降低功耗。
由於先進封裝能夠將多種不同製程、功能的異質晶粒整合至單一封裝之內,增加了散熱與供電的難度,有賴封裝層級部分的改進,使用次世代熱界面材料(TIM)改善散熱,在IHS(Integrated Heat Spreader,俗稱處理器鐵蓋)與晶粒之間,填入金屬熱界面材料(Metallic 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以解決來自多家不同晶圓製造廠的晶粒達成良好的相容性,同時解決先進封裝當中內部晶粒高度差異的問題。
此外也透過封裝基板的特殊結構Coax MIL作為全整合穩壓器(FIVR,Fully Integrated Voltage Regulator)的電感使用,相較以空氣作為磁芯的電感可提升 3%~4%的效率,有利於提升電源傳輸效率。未來Intel也會為Coax MIL 導入High Q 電感,達成10%~12%的電源供應效率改善,並計劃在未來4至5年讓其電感值翻倍成長。
複合晶粒體(Die Complex)目標在制定如UCIe(Universal Chiplet Interconnect Express)等互連標準規範,提升晶粒間的互連頻寬。UCIe規範由Intel主導,以十分成熟的PCI Express與Compute Express Link業界標準為基礎,並獲得AMD、Arm、ASE、Google Cloud、Meta、Microsoft、Qualcomm、Samsung、TSMC(台積電)等眾多廠商支持,讓來自不同廠商、代工廠的晶粒能夠在封裝內相互溝通。預計將透過持續演進,成為滿足未來10 年預期需求的開放式標準,滿足不斷提升每單位晶片面積的頻寬需求。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ntel現在正戰略性地投資製程與製造量能,進一步推進IDM 2.0轉型策略和晶圓代工藍圖,先前已於2023年第2季宣布將在德國建立2個半導體先進製程設施,並計劃在波蘭建立1個新的封裝和測試設施,擴大在歐洲的營運規模。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