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開 Mini-STX 應用先例,更具性能的小型電腦
▲ Cubi 2 Plus 配件相當簡單,僅電源配件、VESA 固定配件,與多本使用指南等手冊。
我們先前所測試 Cubi 迷你電腦,MSI 是基於 UCFF(Ultra-Compact Form Factor)架構設計,本質上和 NUC 沒有沒麼差異。而新推出這款 Cubi 2 Plus,追根究柢來說,是依循 Intel 正在推動的 Mini-STX規範設計而來。儘管兩者架構框架不同,但同樣都是小型化機身設計,比自組 Mini-ITX 主機來得不占用空間、容易擺設。
Cubi 2 Plus 和自家兄弟 Cubi 一樣同屬於套裝電腦形式,意即出貨包含必要的處理器,以及基本規格配置的記憶體、硬碟/固態硬碟,未來版本甚至可能包含作業系統。Cubi 設計尺寸為 115 x 111 x 35mm(加裝 2.5 吋儲存裝置底座高度則為 46mm),Cubi 2 Plus 規格標示 155.3 x 147.9 x 62.2mm,比 Cubi 大上一號但不至於太占用桌面空間。
▲ MSI Cubi 2 Plus 外觀相當素雅,採用材質也比較沒有沾黏灰塵、指紋之類困擾。
▲ MSI 在機身兩側開設許多通風孔,藉以增加被動散熱能力。
Cubi 2 Plus 外殼全由塑料材構成,觸摸質感和筆電相仿,上蓋以斜紋和局部鑽石切割紋路裝飾,看來中規中矩並不花俏。此外,整個機身可見的鏡面材質面積不到 1 片指甲大小,這點和 Cubi 一樣令人欣賞。畢竟多數的鏡面材質、處理方式,對使用者而言是難以清理又容易刮傷,這類華而不實的設計實在是多此一舉。
Mini-STX 標準輸出入介面配置,前置 I/O 提供 USB 3.0 Type-A 與 Type-C、音源輸出與麥克風輸入端子各 1 組,Cubi 2 Plus 由於採用舊版規範,音源部分是輸出與麥克風合併設計,而且 USB 3.0 Type-A 不知何故改為 USB 2.0。MSI 還加入額外 2 組 USB 2.0 Type-A 連接埠,以及 SDXC 讀卡機,以及上蓋的 1 組 USB 2.0 Type-A 連接埠,這組額外支援快速充電功能。
至於後置 I/O 是依循標準規範配置,計有 2 組 USB 3.0 Type-A 與 RJ-45 乙太網路連接埠,以及 DisplayPort 和 HDMI 影音輸出介面,雜項則是電源插孔跟 Kensington 鎖孔。Cubi 2 Plus 比 Mini-STX 標準配置多出 3 組 USB、SDXC 讀卡機、CIR 裝置,USB 單就數量來說是足敷使用,不過如果機背也有額外 USB 2.0 會更好。
▲ 機身上蓋除了電源開關,還有支援快速充電的 USB 2.0 連接埠,另外以橡膠防塵蓋蓋住。
▲ 前置 I/O 包含音源輸出入端子、USB 2.0 Type-A 連接埠 3 組、USB 3.0 Type-C 連接埠 1 組、SD 讀卡機、CIR 感應器。
▲ I/O 背板為標準設計,主要有電源插孔、DisplayPort/HDMI 輸出、RJ-45、USB 3.0 連接埠 2 組。
機構設計承襲 UCFF,自行拆裝同樣容易
相當程度而言,Cubi 2 Plus 機構設計是帶有 UCFF 的味道,為了兼容 2.5 吋儲存裝置讓下半身長高。卸下底部 4 顆螺絲即可打開塑膠外蓋,迎面而來金屬機構骨架正是長高的這層,上面包含 2.5 吋儲存裝置固定架,以及 SD 讀卡機、USB 連接埠共用電路板。MSI 沒將之和底蓋合為一體,因而讓內部結構一層層如日式禮盒,想拆解到底得經過 3 道關卡、共 12 顆螺絲。
其 2.5 吋儲存裝置固定架,機構形式可說是沒有裝置高度限制,而且組裝後維持正常水平擺放(即硬碟的上蓋朝上)。這個空間基本上是靠著外殼通風開口,讓空氣流通進而降低儲存裝置運作溫度,核心散熱器理應當不會帶動氣流流動。MSI 在 2.5 吋裝置固定架有點小巧思,硬碟軸心馬達的相對應位置黏貼了導熱膠,藉以增加熱傳導效果。
▲ 一共 3 層的外殼機構,每層都是透過邊角的 4 顆螺絲固定,拆裝算是簡單。
▲ 卸下第一層的外蓋之後,可以見到 2.5 吋儲存裝置固定架。
▲ 樣品機裝配硬碟是 HGST 製 Travelstar Z7K500,容量 500GB、轉速 5400RPM。
▲ 硬碟固定架黏貼了一小塊導熱膠,藉以將硬碟主軸馬達部位的熱量傳導至固定架。
▲ 進一步卸下 4 顆螺絲,即可將中間這層框架拆下。
▲ 讀卡機控制器、插槽以及相關電路,都和前置 I/O 的 2 組 USB 2.0 做在同一張電路板上。
配備 Skylake-S 處理器,性能更合乎使用需求
拆解下固定讀卡機電路板的框架後,再卸下電路板底板的 4 顆螺絲,就能讓 Cubi 2 Plus 金蟬脫殼。Mini-STX 布局和 Mini-ITX 相仿,只是拿掉 PCIe 插槽、電路板尺寸再縮小,主要料件與功能配置都集中在電路板正面,至於外殼機構設計就看廠商如何發揮巧思。Cubi 2 Plus 融合了 UCFF 機構設計色彩,每一層拆裝都是固定 4 顆螺絲,要自行換裝記憶體、M.2 固態硬碟並不算複雜。
Mini-STX 支援 2 種 TDP(Thermal Design Power,散熱設計功率)規格處理器,這牽動處理器散熱器的尺寸規格,Cubi 2 Plus 設定是只能支援發熱量較低的 35W。由於處理器腳位也是 LGA 1151,因此得以自行更換處理器,然而礙於 Intel 並未在台灣零售 TDP 35W 的桌上型處理器,還得自行透過其他管道購買才行。
▲ 取下 Cubi 2 Plus 上蓋,即可見到 Mini-STX 主機板本尊。
▲ Cubi 2 Plus 採用薄型散熱器,故理論上是只能搭配 TDP 35W 處理器使用。
▲ 薄型散熱器為銅底、 2 根熱導管,搭配鋁質散熱鰭片組成。
(下一頁還有:更多設計、配置介紹)
功能配置完備,惟預設規格配置保守
目前已經在台灣銷售 Cubi 2 Plus,分為搭載 Core i5-6400T、Core i3-6100T 處理器兩種版本,所採用晶片組同為 H100,我們取得的樣品機為前者。Cubi 2 Plus 具有 2 個 DDR4 SO-DIMM 記憶體模組插槽,樣品機採用 SK Hynix 製 DDR4-2133 模組,預設配置單支模組容量為 4GB。建議可以斟酌擴增 1 支,除了總和 8GB 容量比較充裕,雙通道傳輸也對效能有所幫助。
無線網路則是採用 Intel 設計方案,為 M.2 Type 2230 版本的 Dual Band Wireless-AC 3165,支援 802.11ac/a/b/g/n、2.4/5GHz 雙頻、1 x 1 天線配置、整合 Bluetooth 4.2,最高理論傳輸速率 433Mbps。與之相疊的 M.2 Type 2280 插槽,得留意只能支援 Type 2280 尺寸模組,而且礙於 PCIe 通道取用自 PCH,故只適合搭配 PCIe 2.0、SATA 6Gb/s 規格的固態硬碟,
▲ 2 組 DDR4 SO-DIMM 記憶體模組插槽,最高支援容量總和為 32GB。
▲ 線路布局並未取用處理器所內建 PCIe 3.0 通道,故 M.2 只能支援 PCIe 2.0 規格固態硬碟,略為可惜。
其餘功能配置部分,乙太網路使用 Intel 設計方案,為常見支援 Gigabit 傳輸速率的 I219-V。音效則是採用 Realtek 製,型號 ALC283 的 HD Audio Codec,這也是 UCFF 架構產品上常見用料。至於讀卡機亦為 Realtek 產品,晶片外觀打印型號 5249S,實際檢索規格資料一無所獲,只能確定是 PCIe 介面控制器。其他零星用料部分,還有 Nuvoton 的 CIR 接收器,基礎功能完備。
▲ Cubi 2 Plus 電路板正面完整一覽。
▲ Intel 製 Gigabit 乙太網路控制器 I219-V。
▲ HD Audio Coedc 為 Realtek 製 ALC283。
▲ Realtek 讀卡機控制器外觀打印型號為 5249S。
測試樣品機細部料號為 004XTW-B564004GXXX,搭載 Intel Core i5-6400T 處理器、4GB 容量 DDR4-2133 記憶體、500GB 硬碟,並未包含作業系統。Core i5-6400T 為 4 核心、4 執行緒架構設計,基礎時脈 2.2GHz、動態超頻 2.8GHz,內建 6MB 容量 Smart Cache(L3 Cache),TDP 部分則為 35W。
Core i5-6400T 所搭配內顯為 HD Graphics 530,代號 Skylake GT2 具有 24 個 EU(Execution Units,執行單元),基礎時脈 350MHz、動態超頻 950MHz。其內建整合的影片解碼加速單元,對應 HEVC / H.265、10bit 格式影片部分,仍然並未支援全硬體解壓縮加速。此外,想要讓 Cube 2 Plus 輸出 4096 x 2304 @ 60Hz 訊號,只能使用 DisplayPort 介面。
▲ CPU-Z 偵測資訊:處理器為 Intel Core i5-6400T。
▲ GPU-Z 偵測資訊:處理器內顯為 HD Graphics 530。
▲ CPU-Z 偵測資訊:出廠預載記憶體模組 SPD 資訊。
▲ Windows 10 裝置管理員顯示裝置資訊。
BIOS 配置與附加軟體簡化,以夠用為原則
某程度上而言,會選購 Cubi 2 Plus 這類型電腦的使用者,理應當不會去觸碰 BIOS 介面,甚至是對這一無所知。因此除了 Intel 自家 NUC,介面、功能設計極為豐富之外,其餘品牌產品大多是簡單夠用,Cubi 2 Plus 同樣也是如此。其設計為傳統選單式 UEFI 配置,如果自行裝配了 M.2 固態硬碟,才有調整 Boot 項目的需要,其餘大可維持預設值即可。
▲ Cubi 2 Plus 主機板 BIOS 介面樣式。
▲ 在基礎硬體配置組態下,還需要調整的大概只有 Windows OS Configuration,選擇開啟或關閉 Fast Boot 之類功能。
受測樣品機並未預載作業系統,從官網下載頁面內容看來,MSI 也沒有準備五花八門的附加軟體,只有 QuickSetting 可以下載。QuickSetting 作用相當純粹,是用來快速開關無線網路、機身上蓋 USB 2.0 連接埠 Super Ccharger 功能,以及調整音效輸出入音量等項目,和筆電快捷按鍵作用相仿。不過如果你是使用 Windows 10,我們想可以試著用系統內建功能,未必需要下載安裝。
▲ QuickSetting 重點作用算是可以控制 super charger 功能。
▲ 內建音效沒有 Dolby 之類附加功能,控制介面也為 Realtek 標準版本。
(下一頁還有:效能實測、總評)
處理器運算性能較佳,耗電量與溫度平衡
開頭提到 Mini-STX 平台與 NUC 類產品的性能差距,是由於行動版低電壓處理器,即便 Core i7 系列也只有 2 個實體核心,反觀代號 Skylake-S 的桌上型 Core i7/i5 有 4 個。下列數據和 Core i5-6200U 概率比較,Cubi 2 Plus 在 Cinebench 的 CPU 項目超前 43~49% 不等幅度,解壓縮軟體也有 22~25% 之多,這再明顯不過的差距足以佐證。
▲ CINEBENCH 測試:左圖 R15 版、右圖 R11.5 版。
▲ 7-Zip 效能測試:整體評等 10406MIPS。
▲ WinRAR 基準測試:速度約為 4477KB/s。
Cubi 2 Plus 測試樣品機只配備 5400RPM 硬碟,透過 CrystalDiskMark 簡單實測,最高存取速度落在 130MB/s 上下。硬碟在跑分測試是比較吃虧些,而且記憶體並非雙通道模式運作,故 PCMark 8 沒能超越比較範例組。Home conventional 和 Creative conventional 模式成績相近,但是 Work conventional 反而落後約 200 分,儲存裝置類型對使用體驗確實會有影響。
▲ CrystalDiskMark:出廠配備 5400RPM 硬碟,最高存取速度在 130MB/s 左右。
▲ PCMark 8 測試:Home、Creative、Work 各測試模式數據。
▲ AIDA64 Cache & Memory Benchmark 測試結果。
利用 BootRacer 來量測 Windows 10 開機啟動速度,總和開機時間約為 55 分,啟用 BIOS 內Fast Boot 功能後縮減至 51~53 秒不等。就實際使用而言,建議添購 M.2 固態硬碟來當系統開機碟,才能獲得最佳使用體驗。至於規格不詳的 SD 讀卡機,以 Lexar Professional 1800x microSDXC UHS-II記憶卡試驗結果來看,支援 UHS-II 匯流排介面算是高規格配置。
▲ BootRacer 測試:預設硬體組態搭配 Windows 10,開機啟動時間接近 1 分鐘。
▲ ATTO Disk Benchmark 測試:實測 UHS-II 記憶卡的速度超過 104MB/s,故合理推斷控制器支援UHS-II 匯流排介面。
藉由變電家輔助觀察,Cubi 2 Plus 待機耗電量在 10~12W 之間浮動,風扇運作噪音量相當低。以 OCCT 測試處理器時,觀測耗電量最高約為 44W,同步透過 HWMonitor 紀錄處理器核心溫度並未超過 70℃。運作噪音或許可以這麼說,在我們辨公室這樣背景噪音略高的環境,與 Cubi 2 Plus 保持一定距離是只有細微聲響,耳朵貼近到 30 公分以內才會清楚可察覺。
▲ OCCT 測試期間 HWMonitor 紀錄運作組態,溫度抑制在 70℃ 以內。
內顯性能受制於記憶體,擴充雙通道是為必要
內顯性能表現部分,示意比較組記憶體是以雙通道模式運作,反觀 Cubi 2 Plus 以理論傳輸速率較低的單通道模式運作,因此會對內顯性能造成一些影響。如 Cinebench 部分是互有領先,3DMark 則是比較組超前,Cubi 2 Plus 只在 Unigine 測試項目占上風。如同系統開機碟部分的建議,為 Cubi 2 Plus 裝配 2 支記憶體模組也是必要的,如此才能讓性能完整發揮出來。
▲ 3DMark:Sky Diver、Cloud Gate 測試模式數據。
▲ 左圖 Unigine Heaven Benchmark 4.0 測試、右圖 Unigine Valley Benchmark 1.0 測試。
最後試驗 4K 解析度、HEVC/H.265 格式影片播放效果,基準如同以往使用 K-Lite Codec Pack,取重點測試結果為例。8bit 影片基於處理器的內顯支援硬體加速之故,播放時處理器使用率都能壓制在 10% 以內,而 10bit 啟用 DXVA2(native)加速模式看似足以應付,然而畫面與音效偶爾會有些頓挫,不排除和記憶體預設配置也有些關聯。
▲ DXVA Checker 偵測資訊:顯示支援 HEVC_VLD_Main 與 HEVC_VLD_Main10 項目,但是對應 HEVC、10bit 格式影片並非純硬體解碼加速。
▲ H.265、8bit、3840 x 2160、29.97fps、總位元速率 25919kbps 格式影片播放。(點圖可放大)
▲ H.265、10bit、3840 x 2160、29.97fps、總位元速率 51402kbps 格式影片播放。(點圖可放大)
性能、耗電量、噪音均衡,更理想的新選擇
這規格配置 Cubi 2 Plus 市場零售參考價格為 17,900 元,相近價位能購買到配備 Core i7 的 NUC 套裝空機(型號:BOXNUC5I7RYH),若以裝配 256GB 容量固態硬碟、8GB 記憶體為標的,Cubi 2 Plus 總花費約為 20,900 元,NUC 則是在 20,950 元左右。兩者價位極為相近,NUC 優點在於極致輕巧,體積大一截的 Cubi 2 Plus 則是運算性能較佳。
換言之,只要 Cubi 2 Plus 那體積不會對你構成問題,是可以提供較佳的性能體驗,或說服役更長一段時間。當然了,就產品設計本質來說,它是有一些值得再進化的空間。像是前置 I/O 的 USB 連接埠過於相近,屬於套裝電腦產品形式又自行增加數量,沒有最佳化配置有點可惜。此外是銷售規格配置,不上不下顯得有些突兀,與其如此倒不如出空機版,讓消費者自行裝配還更為實際。
廠商資訊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