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電腦王
Viewing all 658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科技MeetUP免費講座#8】剛性超硬、導電導熱超高、厚度超薄的超級材料:石墨烯

$
0
0
石墨烯的硬度很高,莫氏硬度甚至大於目前硬度最高的鑽石,它的厚度很薄,只有2~3nm,它的導電度超高,散熱效果又好,同時又是幾乎完全透明的。光看這些特性,產業界似乎找到一個很完美的材料,因此石墨烯也被視為是未來的「超級材料」可以在應用在許多的領域。

【免費報名】2016/9/22(四)剛性超硬、導電導熱超高、厚度超薄的超級材料:石墨烯


▲石墨烯現階段已經可以應用在許多的領域。(圖片來源:安炬科技

石墨烯是一種可以從石墨中被分離出來的材料,但在2004年之前它一直被認為只是一種假設性的結構,無法單獨穩定的存在。不過2004年,兩位英國科學家成功的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證明石墨烯是一種可以單獨穩定存在的物質,而這兩位科學家也因此獲得了201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如果我們來看石墨烯的特性:它的硬度很高,莫氏硬度甚至大於目前硬度最高的鑽石;而以楊氏模量來算,能受的正向應力也只略小於鑽石。它的厚度很薄,只有2~3nm,它的導電度超高,散熱效果又好,同時又是幾乎完全透明的。光看這些特性,似乎找到了一個很完美的材料,可以把它應用在各行各業。所以在之前的報導中,石墨烯似乎成為了一種極為神奇的材料,在各個領域都可以解決許多的問題,被視為是未來的「超級材料」。


▲這黑色的薄膜可不是複寫紙,而是高科技的石墨烯。

因為石墨烯高導電和高導熱等等特性,可以被加入不同的材料中,來增強原有的特色。因此使用在很多複合材料中。像現在手機是每個人人手必備的設備之一,我們對手機的功能要求愈來愈高,又要螢幕大,解析度高,GPS、藍牙、WiFi都要開,因此在手機的散熱和電池的容量上,要求也愈來愈嚴格。但手機的體積很小,沒法像筆電一樣加裝個風扇來散熱,所以在手機背後都會貼上散熱膜。最早使用銅來導熱,現在高階手機用的是人工石墨的材質來散熱,但人工石墨效果好價格也貴;如果能在銅上貼一片石墨烯,就能有效的提高散熱的效果,而價格也不如人工石墨那麼貴,這是石墨烯的應用之一。甚至也有試圖將少量石墨烯加入到電池正極中的嘗試。除了3C產品外,高階的單車將石墨烯加到輪胎中,可以提高輪胎的抗磨損程度,或把石墨烯加入碳纖維中,可以強化碳纖維的硬度;甚至也可以把石墨烯變成油漆的塗料,讓它的應用範圍更廣泛。

在9/22的科技MeetUP中,我們請來了兩位石墨烯的專家,分別是安炬科技的謝承佑博士和紡織研究所的吳定宇博士來分享關於石墨烯的發展現況與應用。


▲在碳纖維中加入1%的石墨烯,可以增加15%的強度。(圖片來源:安炬科技

第一位講者是安炬科技的謝承佑博士。安炬科技早年開發電池相關技術,近年來則致力於研發石墨烯材料與其相關應用技術,並獲得多項國際專利。石墨烯高導熱性也常被應用在智慧型手機或是筆電型電腦的散熱片、散熱膜上,或是將石墨烯塗佈在LED燈的燈罩上做為熱管理應用,這都是安炬科技擅長的領域。而石墨烯的高透明度和低阻抗,可以讓使用石墨烯材料的太陽能電池轉化率更高,或是把石墨烯應用在超級電容的電極塗層,可以提高電容量和循環壽命。謝博士會為我們簡單的介紹石墨烯相關的背景知識,並分享現階段石墨烯在實務上的應用。

▲把石墨烯整合到輪胎裡,可強化輪胎。(圖片來源:安炬科技

第二位講者是紡織研究所的吳定宇博士。談到石墨烯和紡織的關係,一般人也許覺得很關聯很遙遠,但是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自主研發了石墨烯的乾式量產技術,能夠在5坪大小的空間中,年產150噸的石墨烯,大幅度的降低了石墨烯的成本,也因為成本的降低讓石墨烯成為一種可能被選擇材料。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在石墨烯領域的研究,已屬於國際一流的地位。同時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也解決了技術問題,把石墨烯製成紡織用的線材,可以在紡織機上使用生產具導電功能又能水洗的衣物。在業界普遍開發研究穿戴式裝置的同時,這種石墨烯所織成的衣物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吳定宇博士將會為我們介紹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在量產技術的突破,以及在整合石墨烯相關半成品及應用技術。


▲石墨烯製作的線材,強度已經可以在縫紉機上使用。

石墨烯出現的時間不算長,但它的特性讓各界都對都有很大的想像,也已經應用在多個領域上。不過目前缺少殺手級的應用,讓它始終處於一個配角的角色。不過因為石墨烯的材料特性讓許多人對它寄予厚望,也希望現在正在進行中的各項研究,能讓石墨烯有突破性的發展。

一般關於石墨烯的研討會,大多為相關產業的人士所舉辦的。在這次的科技MeetUP中,我們會為一般的讀者設計,讓大多數的人都以理解這個明日之星的材料。如果你對於石墨烯相要有更精準的認識和了解,或是想知道石墨烯和你所在產業的關連,有沒有辦法應用在你的產業,歡迎參加9/22晚上的「科技MeetUP」講座。

【免費報名】2016/9/22(四)剛性超硬、導電導熱超高、厚度超薄的超級材料:石墨烯

活動時間:2016年9月22日(四) PM7:00 - PM9:00

活動流程:

時間活動講者
18:30~19:00來賓報到
19:00~19:10活動開場T客邦副總經理陳皓朋
19:10~19:50石墨烯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安炬科技的謝承佑博士
19:50~20:30石墨烯乾式量產及紡織相關產業的應用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吳定宇博士
20:30~21:00現場交流

活動地點:

 台灣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二段141號6F(捷運「行天宮站」2號出口)

參加方式:

Step1: 填寫報名表 

無法來現場的朋友,也可以看《電腦王》臉書粉絲團的現場直播

 

【注意事項】
《電腦王》(以下稱主辦單位)保有修改活動內容之權力。本活動限額 50 名,以報名時間為優先順序,報名成功會收到確認函以及入場簡訊。

為提供訂購、行銷、客戶管理或其他合於營業登記項目或章程所定業務需要之目的,家庭傳媒集團(即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城邦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書虫股份有限公司、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原創股份有限公司),於本集團之營運期間及地區內,將以 mail、傳真、電話、簡訊、郵寄或其他公告方式利用您提供之資料(資料類別:C001、C002、C003、C011等)。利用對象除本集團外,亦可能包括相關服務的協力機構。如您有依個資法第三條或其他需服務之處,得致電本公司客服中心電話 0800-020-299 請求協助。相關資料如為非必填項目,不提供亦不影響您的權益。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No Man’s Sky》因誇大不實的宣傳而飽受批評

$
0
0
No Man’s Sky》可能是今年最令玩家失望的遊戲。這款遊戲打著宇宙開放性世界的大旗,宣稱擁有超高自由度與極佳遊戲性,結果實際表現遠不如預期,遭受各方的猛烈抨擊,玩家紛紛嚷著要退錢。這款遊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以至於淪落到現在這般局面?

▲No Man’s Sky,毀譽參半的爭議作品。

No Man’s Sky之所以被罵得狗血淋頭,只能怪自己太貪心,對玩家許下太多的承諾,讓別人誤以為這是一款劃時代的偉大遊戲。開發商Hello Games甚至將遊戲售價訂為59美金,這可是3A遊戲的價碼喔。不過稍微冷靜想想,Hello Games只有15名員工,又缺乏3A遊戲的開發經驗,他們的承諾真的有機會兌現嗎?

所謂爬得越高摔得越重,No Man’s Sky推出後惡名如潮,玩家抱怨遊戲品質低落,充斥許多詭異的臭蟲,而且有一大堆承諾沒有兌現。憤怒的玩家湧上社群網站,指責這款遊戲欺騙他們的感情,甚至有玩家將No Man’s Sky的跳票內容整理成清單,痛批開發商信口開河,害他們砸重金買到一顆宇宙級的地雷。

▲神奇的臭蟲:地表消失了,萬物浮在空中。

「我不打算再批評這款遊戲,但是我也不會同情開發商的處境。」一位玩家在Kotaku的討論區這麼表示。

No Man’s Sky為什麼表現這麼糟糕?Hello Games沒有多做說明,即使他們真的跳出來說明,玩家也不太可能接受。Hello Games無疑是個優秀的開發團隊,然而他們本質上仍是一家小規模的獨立開發商,即使要求每位員工瘋狂加班,想打造一款3A遊戲仍然力有未逮。

開發遊戲任重而道遠,難免會有不盡理想之處,可是No Man’s Sky的實際表現遠低於預期,開發商恐怕無法用『不盡理想』的理由蒙混過去。

▲遊戲世界生機盎然,可惜互動性並不高。

「開發人員的原則:你不該討論一個沒有在遊戲內出現的要素,免得別人將你講的話誤認為承諾。」一位遊戲開發者這麼表示。

當3A遊戲大廠宣傳遊戲時,總是小心選擇用詞遣字,避免造成玩家的錯誤期望。然而No Man’s Sky則不然,西恩.莫瑞(Sean Murray,Hello Games首席設計師)宣傳遊戲時總是說得天花亂墜,絲毫沒有考慮後果。最後就如我們所見,錯誤的宣傳像是一記重拳,重創Hello Games的聲望。

玩家對No Man’s Sky感到憤怒,劣質的遊戲內容固然是主因,開發商的態度也有很大的問題。Hello Games只承諾將會修正遊戲的臭蟲,可是這個承諾就和先前的承諾一樣缺乏誠意。Hello Games與莫瑞至今沒有對No Man’s Sky的差勁表現做出任何表態,沒有虛心的道歉,沒有解釋承諾為何跳票,什麼都沒有。

▲Hello Games的推特留言仍停留在上個月,根本是在裝死。

就算是EA或Ubisoft這種3A大廠,推出雷作之後仍舊會向玩家致歉,並做出實質承諾來撫平玩家的不滿,像是盡速推出更新檔,或是將付費DLC改為免費下載等等。反觀Hello Games拒絕與玩家互動,使得玩家更加憤怒,替遊戲行銷做出最壞的示範。

「為了行銷遊戲而信口開河,這並不是一種罪。但是當玩家跑來興師問罪,你卻選擇沉默以對,這就是一種罪。」一位不滿的玩家表示,「我想知道開發商跳票的理由,想知道他們保持沉默的原因。如果開發商保持沉默是因為懶得開口,那我也懶得追問下去了。」

 

(後面還有:No Man’s Sky的退費爭議)

▲能去的星球很多,值得一遊的星球卻屈指可數。

No Man’s Sky推出不到一星期,就有無數的玩家跳出來要求退錢,簡直就是去年《阿卡漢騎士PC版》退錢風潮的翻版。受害的經銷商包含PS Store、Amazon以及Steam。

No Man’s Sky的退錢議題頓時席捲社群網站,推特、Facebook、Reddit,到處都有玩家詢問退錢的方法與管道。某些玩家信誓旦旦地宣稱,只要購買No Man’s Sky,無論遊戲時數有多長,都可以無條件退錢。各種退錢條件紛紛冒了出來,玩家看得眼花撩亂,不知道這些說法究竟是真是假。

為了澄清玩家的疑慮,Steam在No Man’s Sky的販賣頁中以橘色外框特別註明「這款遊戲適用Steam的標準退錢機制,沒有任何例外」。PS Store與Amazon沒有特別跳出來說明,不過據說他們仍舊沿用原本的退錢機制。

▲No Man’s Sky在Steam獲得普遍負評,完全不意外。

大部分的玩家十分老實,不過還是有人想趁機占便宜。一位玩家花了十幾個小時在No Man’s Sky上面,還大言不慚地要求退錢。「這款遊戲宣稱可以讓玩家玩數百,甚至數千個小時,區區十幾個小時根本不算什麼。既然我花錢買遊戲,就有資格要求退錢。」老天,連我都替這位玩家感到丟臉。

前Sony娛樂總監,薩西德.亞莫(Shahid Kamal Ahmad)對No Man’s Sky的退錢風潮有感而發,在推特上表達自己的看法。「如果你玩了50小時的遊戲後還跑來退錢,那你就是一個賊。」、「我們不是在討論消費品的經銷概念,我們討論的是一件藝術品,你不能將藝術品當成無足輕重的小玩意。」

▲『如果你玩了50小時的遊戲後還跑來退錢,那你就是一個賊』。

根據SteamSpy的資料,No Man’s Sky至今在Steam總共賣出74萬套,銷售量頗為可觀。其實No Man’s Sky的銷售量一度達到79萬套,現在卻剩下74萬套,代表有5萬名玩家購買後立刻退錢。5萬名玩家聽起來很多,不過仍在合理範圍內。PC Gamer指出,就算是《The Witcher 3》或《毀滅戰士》之類的人氣大作,照樣有許多玩家選擇退錢。相較之下,No Man’s Sky的玩家人數下滑並不稀奇。

平實而言,No Man’s Sky並不是那麼糟糕的遊戲。No Man’s Sky擁有出色的創意與潛力,技術表現不輸其他3A大作,倘若Hello Games不把時間浪費在宣傳與吹噓,而是專心埋首於電腦前面,這款遊戲或許可以擁有更好的表現。可惜Hello Games做出一連串的錯誤決定,加上惡劣的行銷手段,終於造成無可彌補的災難性結果。

▲西恩.莫瑞,讓玩家產生錯誤期待的始作俑者。

開發商不專心開發遊戲,跑去擔任推銷員,弄出一款中看不中用的遊戲,讓不知情的玩家支付這筆爛帳,事後還避不見面,數著從玩家手中騙來的鈔票,Hello Games的行徑簡直是荒謬透頂。

如果遊戲業沒有從這件事中學到教訓,繼續放任開發商隨便亂搞,將來想必會出現第二個Hello Games。最後賠上的不只是玩家的信任,還可能葬送獨立遊戲的名聲,甚至是遊戲業的發展。

▲PC Gamer大篇幅報導No Man’s Sky,現在看起來真有夠諷刺。

無論如何,No Man’s Sky的案例相當有研究價值。廠商的宣傳、遊戲的表現、市場的脈動、社群的動向,這些要素產生微妙的交互作用,使得No Man’s Sky成為遊戲史上的奇葩,一款毀譽參半的爭議作品。

我們見證了一場偉大的宣傳,也見證了一款遊戲的殞落。回首No Man’s Sky的美好宣傳,再看看最後的實際表現,我們只能哀怨地搖搖頭,在心中對自己苦笑。或許No Man’s Sky應該把遊戲標題改為No Gamer’s Sky,這還比較符合現實。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固態硬碟市場趨勢:2.5 吋、SATA 機種 TLC 顆粒取代 MLC 成主流

$
0
0
固態硬碟普及至今,產品單價一跌再跌,使得 2.5 吋、SATA 機種微利化,廠商無不極盡可能維持獲利。日漸成熟的 TLC 顆粒,成為廠商眼中最佳解決方案,而且轉眼之間已經充斥市場,今年新推出的產品甚少採用 MLC。即便你執著認為 TLC 就是不勘,仍然得試著改變心態接受它。

就個人用市場的需求而言,固態硬碟主流產品形式仍為 2.5 吋、SATA 6Gb/s 機種,反觀性能令人激昂的 PCIe NVMe/AHCI 產品,其實現階段銷售占比仍然非常低。因為對普羅大眾來說,2.5 吋、SATA 6Gb/s 機種所提供性能已經足敷使用,而且產品價格相對來說物美價廉,故現階段僅少數高階玩家會考量購買 PCIe NVMe/AHCI 固態硬碟。

如果要將兩造差距數字化,那麼每 10 款銷售出去的產品裡,2.5 吋、SATA 6Gb/s 占比會是超過 9 台,PCIe NVMe/AHCI 只占冰山一角而已。其實從網路論壇討論量也以可端倪出來,採購挑選議題仍然以 2.5 吋、SATA 6Gb/s 最為普遍,PCIe NVMe/AHCI 出現機率只占了極少數,反觀對於 TLC 的糾結討論還更為熱門、常見。


▲ 試舉通路報價為例,圖例包含 8 款產品,於今年新推出的計有 3 款,而且全為 TLC 應用產品。其中部分 MLC 產品,已經推出好一段時間,正陸續進入清倉階段。(引用自原價屋)

環顧今年新推出的 2.5 吋、SATA 6Gb/s 機種,一時間還真有點令人難以回想起,究竟有幾款產品仍然採用 MLC 顆粒,看來看去幾乎清一色是 TLC。如同市場調查研究機構前些年的報告,指出 TLC 將會取代 MLC 成為中低價位產品應用主流,這點如實成為不可逆的事實,甚至是連 PCIe NVMe 產品有 Intel 當領頭羊導入 TLC 顆粒應用。

2.5 吋、SATA 6Gb/s 機種的轉變就現實結果來說,國際一線大廠都已經棄守 MLC 顆粒,現行少數銷售中的產品停產之後,以後普遍能見到的只有台灣控制器搭 TLC 顆粒組合。即便少數廠商仍然願意推出採用 MLC 的產品,其設定也必然為高階機種,只恐怕每 GB 儲存成本會令人卻步,這是大家橫豎都得接受的一個現實問題。


▲ 晶圓廠正逐漸大開 TLC 產能,更甚者已進入 3D Nand 製程世代,由於 TLC、MLC 產品供應量占比改變,使得 MLC 合約價連漲數個月。(引用自 DRAMeXchange)

TLC 的種種是個有趣議題,過去可以拿它與 MLC 機種之間價差那麼少來說嘴,我們也不否認這點。畢竟先前 TLC 量產規模不大,報價自然無法和 MLC 相比,但近來隨著晶圓廠將產能轉投 TLC,MLC 價格已上漲並逐漸拉開差距。另外別忘了前面才剛提到,固態硬碟廠商已經不再推行 MLC 機種,這個比較基準點會隨著時間拉長,漸漸地消失不復存在。

至於要談 TLC 有多麼不勘、不耐用,我們認為可以更理性點來看待,廠商為產品所提供保固服務期,便是對於設計耐用度的信心。MLC 機種保固以 3 年居多,少數廠商提供較長的 5 年,然而 TLC 產品保固條件幾乎都相同,並未因故刪減變短。售後服務可是個成本無底洞,廠商得經過推算、實測驗證、評估後才制定,若自知不可能那麼耐用,理應當不會挖坑給自己跳。


▲ 國際一線大廠通常會標示 TBW 相關資訊,圖例 Crucial 主力產品標示值,是以 3 年有限保固、耐用 5 年為基準。反觀其他品牌,所標示 TBW 通常是和保固相對應,得留意其中差異。

得留意,設計耐用度別過度糾結在部分點上,例如只看顆粒的平均理論抹寫次數(Program/Erase Cycle),而忽略廠商的使用條件設定。固態硬碟和硬碟一樣有工作負載限制,通常以 TBW(Total Byte Written,總寫入位元組)當標的,連動參考值為 DWPD(Device Write Per Day,裝置每日寫入量),工作負載和顆粒寫入損耗息息相關。

TBW 和 DWPD 如同在反應,超過設計規格的不當使用行為,只會加速顆粒寫入損耗而已,這超出什麼顆粒比較耐用的正規討論範疇。當然了,並非每家廠商都會標示 TBW 相關資訊,因此採購前不妨自己多做點功課,針對應用型態來挑選合宜的產品。像是當系統開機碟,挑 TBW 高一點的機種較為合適,至於當外接資料碟大可放寬要求,反向多權衡價位因素。


▲ 順應潮流趨勢,除了新推出的 SATA 6Gb/s 控制器普遍支援 TLC 顆例,已或即將推出的個人用 PCIe NVMe 控制器,也將 TLC 列入支援,圖例為 SMI 新品。

總而言之,廠商並非公益單位,推出產品銷售自然需要獲得一定利潤回報。然而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玩家所偏好 MLC 設計方案成本,已經逼近壓到難以再壓的臨界點。這時間點恰好 TLC 成熟度已經提升不少,上場救援成為新寵兒,是時勢所趨的必然結果。如果你很執著就是要 MLC,建議要嘛趕快去搶末代 MLC 產品,再不然就是等著轉進中高價位 PCIe NVMe 吧!

延伸閱讀

手機帶動需求提升,DRAMeXchange 預估記憶體合約價格將上漲

固態硬碟滲透率再下一城,筆電採用量預估在 2018 年超過 50%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Samsung 擬推出 SSD 950 EVO 固態硬碟,搶占低價 PCIe 3.0 x4 NVMe 市場

$
0
0
固態硬碟一線大廠,大多有投入布局 PCIe 3.0 x4 NVMe 產品市場,除了企業與高階個人用產品線,亦有廠商試圖開拓低價位市場。據傳 Samsung 即將推出 SSD 950 EVO,基於 M.2、PCIe 3.0 x4、NVMe 規格設計,採用最新 48 層 TLC 3D-VNAND,是款價格導向設定產品。

Samsung 固態硬碟市占率全球第一,儘管很可惜的並未在台灣零售,產品規劃動向仍然值得注意,因為可以從中窺探未來發展趨勢。其自有品牌零售產品部分,分為高階 SSD PRO 與價格導向 SSD EVO 兩大系列,完整型號如 SSD 840 PRO、SSD 840 EVO。高階產品已經演進至 SSD 950 PRO,價格導向產品仍停留在 SSD 850 EVO 世代,未來動向引人注目。


▲ Samsung 具有自主開發控制器能力,代號 Polaris 控制器為 PCIe 3.0 x4 NVMe 規格設計。(引用自 Tom's Hardware)

據外媒報導指出,Samsung 已經準備推出 SSD 950 EVO,目前看來未必是要取代 SSD 850 EVO,而是並存以擴大產品線陣容。現行 SSD 850 EVO 計有 2.5 吋、M.2、mSATA 形式選擇,都是植基於 SATA 6Gb/s 控制器設計,最高容量選擇達 4TB。傳聞即將推出的 SSD 950 EVO 將只有 M.2 版,但是採用最新 Polaris 控制器,規格升級至 PCIe 3.0 x4 NVMe。

Samsung 固態硬碟市占率之所以這麼高,OEM 出貨量占去相當比例,因此新產品推出時程甚至早於自有品牌,故外媒推測 SSD 950 EVO 是 OEM 產品線 PM961 孿生兄弟。模組本身為 M.2 Type 2280 單面線路布局設計,特徵是採用最新 48 層 3D-VNAND 快閃記憶體,用以建構提供 128、256、512GB 與 1TB 容量選擇。PM961 於上半年發表推出,Samsung 先前展出標示性能,最高循序存取速度達讀取 3000MB/s、寫入 1150MB/s。


▲ PM961 概略規格資訊。(引用自 HEXUS.net)

SSD 950 EVO 更多規格細節目前未知,據傳除了 M.2 也會推出搭配 PCIe 轉接卡版本,預估 10 月將在特定零售通路市場開賣。其實 Samsung 並非首度推出此規格產品,如去年推出的 PM951,獲得 Microsoft 採用於 Surface Book。因此即將推出 SSD 950 EVO 進行零售,其企圖理應當和 Intel 近期舉動一致,都是劍指 PCIe NVMe 當前欠缺的低價位市場。

延伸閱讀

固態硬碟市場趨勢:2.5 吋、SATA 機種 TLC 顆粒取代 MLC 成主流

低調現身零售通路,Intel 低價位 PCIe NVMe 固態硬碟 SSD 600P 已開賣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回顧遊戲史上的傳奇事蹟:擊敗沉睡者

$
0
0
沉睡者(The Sleeper)是線上遊戲《無盡的任務》的怪物,一頭巨大的水晶龍。沉睡者原本被設定成無敵的怪物,玩家卻超越可能的極限,硬是合力將其擊敗,在遊戲史上留下輝煌的一頁。本文將帶領大家回顧這個傳頌至今的事蹟,重新見證玩家所締造的不朽傳奇。

無盡的任務是早期的知名線上遊戲,與《線上創世紀》、《天堂》並稱為當時最受歡迎的線上遊戲,至今仍有為數不少的玩家。2000年底,第2款資料片《維洛絲傷痕》問世,玩家可以前往冰雪覆蓋的維洛絲大陸冒險,參與巨人、矮人以及龍族這三大勢力的爭鬥,進而發現沉睡者的存在。

根據故事設定,龍后薇仙(Veeshan)是最早來到這個世界的巨龍,她孕育了龍族的祖先,隨後便離開這個世界。在薇仙離開之前,她警告龍族彼此之間不可進行異種通婚,否則將帶來嚴重後果。千年後,火龍納迦芬(Lord Nagfen)與冰龍維科斯女士(Lady Vox)打破禁忌通婚,而他們的孩子名叫克拉夫,一頭巨大的水晶龍。

▲沉睡者克拉夫,一頭巨大的水晶龍。

長話短說,克拉夫替龍族與世界帶來空前的浩劫,龍族決定將克拉夫封印在沉睡者之墓,並指派四頭巨龍擔任守護者,沉睡者的傳說就這麼流傳下來。一旦玩家進入沉睡者之墓並擊敗四頭守護巨龍,就會喚醒克拉夫。

克拉夫醒來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宰掉釋放他的玩家。克拉夫擁有壓倒性的實力,玩家幾乎無法傷其分毫。當克拉夫把沉睡者之墓的玩家全部殺光後,就會傳送到龍族的根據地天聖堂(Skyshrine),宰掉裡面所有的龍族,最後以勝利者的姿態消失無蹤。

喚醒沉睡者在當時是玩家間的熱門話題,無數的公會想挑戰克拉夫,藉以證明自己的實力。可惜早期玩家實力有限,根本無法對抗克拉夫。而且喚醒沉睡者的事件只能進行一次,如果挑戰失敗,克拉夫就再也不會重新出現,『擊敗沉睡者』無疑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與活生生的沉睡者正面對決,教人熱血沸騰。

直到2003年11月,也就是第6款資料片《諾瑞斯失落地城》問世後的2個月,瑞羅賽克伺服器(Rallos Zek)將近有200位玩家聚集在沉睡者之墓,成功擊殺克拉夫,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沉睡者被擊敗的消息很快就傳了開來,玩家莫不感到好奇,他們到底是怎麼擊敗克拉夫的?

締造紀錄的瑞羅賽克伺服器可不是普通的伺服器。無盡的任務的伺服器清一色採用PvE設定,唯獨瑞羅賽克採用PvP設定。在瑞羅賽克裡面,玩家可以任意互毆,掠奪對方的寶物,不會受到任何懲罰。為了活下去,玩家紛紛投身公會尋求保護,單打獨鬥絕對是死路一條。

當時的瑞羅賽克有三大公會,分別是伍丹(Wudan)、黎明升起(Ascending Dawn)與MIM。公會之間不斷互相爭鬥,殺與被殺的戲碼每天都在上演。

「身處隨時可能被其他玩家攻擊的環境,要進行Raid並不容易。」當時參與擊敗沉睡者的Jon回憶道。Jon是伍丹的指揮官,扮演半身人德魯伊。

▲落坐於東荒地的沉睡者之墓入口,必須有鑰匙才能進入。

Jon指出,與其他伺服器相比,瑞羅賽克的故事進度明顯偏慢。玩家將全副心思用於自保與擊敗對手,很難抽空去解主線任務。相對地,瑞羅賽克的玩家全部是菁英中的菁英,身穿高級裝備、具備正確概念、擁有精準的微控技巧。如果真的要挑戰沉睡者,他們無疑是最佳人選。

「雖然三大公會每天打打殺殺,我們彼此還是做出公開協議,不要去喚醒沉睡者。」Jon說,「我們也同意不去獵殺擔任守護者的四隻巨龍,這意味著我們無法取得巨龍身上的精良裝備。」

即使三大公會做出協議,後來卻發生一個事件,導致事態急轉直下。事件起因於一位名叫Stynkfyst(臭拳)的蜥蜴人武僧,他原本是黎明升起的會員,與公會發生齟齬而憤然離開,加入由一群聲名狼藉的玩家所組成的公會「詛咒(The Curse)」。

Stynkfyst還做出一個驚人的宣言:他決定無視三大公會的協議,逕自率眾喚醒沉睡者。

▲沉睡者之墓內部有許多水晶魔像,隨時準備揍扁玩家。

以當時玩家的實力水平,要擊敗沉睡者之墓的四隻巨龍並非難事,Stynkfyst可說是勢在必行。Stynkfyst的宣言很快就傳遍整個伺服器,他意圖破壞三大公會的協議,違反玩家間的不成文規定,這是十分不道德的舉動。三大公會對此莫不同仇敵愾,齊聲譴責Stynkfyst的行徑。

「三大公會決定放下成見,合作阻止Stynkfyst與詛咒公會的不良意圖。」一位暱稱為Riduiz的玩家表示,「一旦沉睡者被喚醒,沉睡者之墓的掉寶清單名單就會刷新,未來的公會就永遠無法打到以前的寶物。」

三大公會開始集結戰力,阻止任何意圖喚醒沉睡者的行動,不過他們很快就決定改變目標:他們將親自喚醒沉睡者。

「沉睡者之墓位於極寒的東荒地(Eastern Wastes),墓穴以無數堅冰建構而成。玩家必須一路殺進去,才能在墓穴最深處發現困在結界內的沉睡者,以及在四周徘徊的四頭守護巨龍。」Jon回憶道,「要進入沉睡者之墓並不容易,玩家必須完成一連串任務,集結公會力量推倒特定怪物,才能夠讓一位玩家取得沉睡者之墓的鑰匙。」

當年還沒有副本的概念,特定怪物死亡後,必須等待一段時間才會重生,重生時間從3天到7天不等。

▲結界內的克拉夫醒了過來,準備大開殺戒。

2003年11月15日,三大公會的眾多成員湧入沉睡者之墓,打算喚醒沉睡者。當時有200多人擠在這個區域內,導致伺服器出現嚴重延遲。為了降低延遲,公會要求玩家改用MSN或AIM之類的通訊軟體來交流,避免使用遊戲頻道。

三大公會很快就將沿路的小怪掃蕩殆盡,四頭守護巨龍也跟著被推倒。第四頭巨龍死亡的下一瞬間,克拉夫便出現在原本的位置,用傳送術將離他最近的玩家傳送到自己面前,對這名玩家發動即死攻擊。第一位受害者倒地後,克拉夫朝其他玩家奔去,準備大開殺戒。

克拉夫與三大公會的史詩之戰,就此揭開序幕。

 

(後面還有:沉睡者事件的後續發展)

▲沉睡者之墓的四條守護龍,擊敗他們就會釋放沉睡者。

200位玩家對克拉夫發動一波又一波的凌厲攻勢,火球、閃電、箭矢、利刃、拳擊,各種攻擊不斷招呼在克拉夫身上。然而對克拉夫而言,這些攻擊不過是一陣騷癢。

克拉夫的攻擊非常痛,每一回合可以發動4次攻擊,傷害力從2000至6999不等,而且會持續發動震怒,非戰士系的玩家被震怒掃到幾乎就是秒殺。即使玩家等級已經達到65級,又有後期資料片的精良裝備加持,仍舊陷入苦戰。

「老實說,這場戰鬥還挺無聊的。」Jon說,「我被克拉夫打趴,隨即被隊友復活,然後又被打趴,死亡與復活的過程不斷重複。我的德魯依法術幾乎無法命中克拉夫,我只好專心替隊友補血,或是替隊友放傷害護盾,將傷害反彈給克拉夫。」

「我們以為大家會全部死在這裡。」Jon說出當時的想法。

這場戰役演變為漫長的抗戰。克拉夫的攻勢凌厲無比,卻無法擊潰玩家的防線。玩家意識到他們的確有勝算,有機會擊敗大名鼎鼎的沉睡者,內心為之一振。戰士、聖騎士與闇騎士擋在克拉夫面前,只要有任何一人敗下陣來,另一位戰士就立刻遞補上去。法師不停施展閃電與火球,不給克拉夫任何喘息的機會。牧師將隊友的屍體拖到後方,施展復活術將其復活,還得找機會替前線隊友補血。

▲克拉夫在前面大開殺戒,後面的隊友忙著復活同伴。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克拉夫的生命值不斷降低。筋疲力竭的玩家們持續輸出傷害,期盼克拉夫趕快掛掉,他們才可以掠奪屍體裡面的神兵利器(如果有的話)。

不知不覺過了3小時,克拉夫的生命值剩下26%,擊敗他只是時間的問題。如果克拉夫真的被擊敗,故事主線勢必將大幅改寫,這個世界將何去何從?答案很快就出現在玩家面前,而且充滿戲劇性。

當克拉夫的生命值掉到25%,他就消失了,澈澈底底消失了。

在場所有玩家莫不面面相覷,不知道究竟發生什麼事。克拉夫並沒有死亡,他也沒有按照計畫飛往天聖堂,整個沉睡者之墓一片寂靜,沒有任何事件發生。無數疲累的玩家呆立在原地,他們經過3小時的長達抗戰而渾身疲倦,反覆死亡導致經驗值大幅滑落,少數玩家的等級甚至因此降低。

很快地,玩家從困惑變成狂怒。三大公會的指揮官找來GM,質問對方這究竟是怎麼回事。Jon仍保留當時與GM對話的截圖與Log,根據Jon提供的資料,克拉夫的消失是上層的授意。

「開發商SOE(Sony Online Entertainment)沒料到沉睡者會被擊敗,所以沒有安排任何的事件。」GM對他們表示,「就我所知,這個地城並不是為了讓玩家擊殺沉睡者而設計的。」

▲克拉夫的HP只剩下11%,還差一點!

GM的答覆當然無法說服現場的玩家。沒多久,整個瑞羅賽克的玩家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玩家群情激憤,認為他們被開發商耍著玩。這股怒火延燒至其他網路社群,震撼了無數玩家。

「我們感覺像是被強盜洗劫。」Brian,黎明升起的成員,在13年後回憶道,「SOE想必被我們的勝利給嚇到了。」

「是的,沉睡者消失是SOE授意的結果。」先前在SOE任職的高階主管表示,「當時的客服部門認為克拉夫不可能被擊敗,玩家想必是利用遊戲漏洞,或是某種不明的違規手段。所以他們便私自做出決定,讓克拉夫消失在玩家眼前。」

部分玩家在社群網站發文,說明當時的情況,以及事後的官方處置。「上個星期,瑞羅賽克伺服器的幾個公會向沉睡者挑戰。不幸的是,這場戰役最後因為某個明顯的臭蟲而被迫中斷,這個臭蟲導致NPC不會積極面對玩家角色,所以SOE決定提前終止這個事件。」

對後世玩家而言,SOE的鴨霸決定完全沒有道理,根本就是權力的傲慢。

▲克拉夫掛掉了,可喜可賀!

「這是SOE的神來一筆。」彼得.魯德洛(Peter Ludlow)在他的著作《The Second Life Herald》裡面表示,「SOE為了保護遊戲裡面的『無敵』怪物,不惜採取蠻橫的手段。他們覺得自己快要輸掉比賽,就把球與球拍往包包一塞,拍拍屁股揚長而去。」

魯德洛以嘲弄的說法替SOE緩頰,Jon認為SOE以拙劣手段掩飾臭蟲,還被玩家的實力震撼得不知所措。瑞羅賽克的故事主線仍舊維持不變,SOE認為這場Raid是臭蟲所導致的鬧劇。絕大多數的玩家則是認為,SOE是在掩飾他們對玩家顛覆秩序的恐懼。

2003年11月17日,SOE對先前採取的手段向玩家致歉,並將沉睡者之墓還原成原先的狀態。瑞羅賽克的三大公會再次集結於沉睡者之墓,準備澈底終結這頭巨龍的性命。

事件發展與上次相同,克拉夫奮力與眾多玩家周旋,卻無法突破玩家的包圍。他好不容易甦醒過來,等在眼前的命運居然是死亡,命運就是這麼諷刺。

這場戰役持續了將近4小時,克拉夫最後在冰冷的地板上倒了下來,嚥下最後一口氣,柯拉夫的不敗傳奇正式畫下句點。擊殺克拉夫的玩家是一位女性巫師Trylun,她隨後獲得英雄般的讚頌,獲得超過400位玩家的祝賀簡訊。

▲這是2代的沉睡者之墓,畫質比1代華麗許多。

根據Log紀錄,克拉夫在這場戰役中擊殺一千多位玩家,牧師們也施展一千多次的復活術,玩家對克拉夫施加的傷害超過300萬。無數玩家見證這場史詩戰役的結局,他們將克拉夫死亡的截圖上傳社群網站,隨即被其他網友轉貼分享。若他們知道自己有幸參與這個遊戲史上的重要事件,想必會感到振奮不已吧。

我們還想知道一件事:克拉夫有掉寶嗎?

「沒有,他身上是空的。」Jon提到這點時還有些忿忿不平,「我可以理解,畢竟SOE根本沒料到克拉夫會被玩家推倒。」

擊敗沉睡者的事件發生至今已過了13年,其話題性依舊不減。我們可以從整個事件得到許多啟示,虛擬與現實的界限變得模糊,齊心合力達成不可能的任務,玩家與開發商之間的衝突與應對,都對後世的遊戲業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沉睡者的傳說能夠被傳誦至今,的確是名不虛傳。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採用 AllPlay Wi-Fi 傳輸平台,Asus Clique R100 無線音樂串流器試用

$
0
0
藍牙礙於傳輸頻寬因素,並無法滿足高音質體驗的要求,因此基於 Wi-Fi 架構而生的無線音源傳輸技術興起,有多家大廠爭相主導不同規範。Asus 所推出 Clique R100 無線音樂串流器,是採用 Qualcomm 推動的 AllPlay 傳輸協定設計,能夠簡單快速地讓既有音響/喇叭類裝置無線化。

小花費、簡單設定,老音響也能無線播放音樂

Asus Clique R100
▲ Clique R100 配件包含變壓器,S/PDIF 光纖轉接頭、簡易使用指南等。

Asus 先前頗積極耕耘音效卡、USB DAC 等,以音質為訴求的電腦音效周邊產品,因此推出這款 Clique R100 無線音樂串流器,看似跨足市場但仍然不脫離本業。其實 Clique R100 已經露臉好一段時間,但 Asus 直到近期才準備正式引進台灣銷售,建議售價為 2,690 元。官方表示,在 11 月 9 日前購買並完成線上註冊、登錄,還可以獲得 ZenPower 行動電源(10050mAh 版)。

Asus Clique R100
▲ Clique R100 全黑外觀簡單素雅,前方電源開關兼具重置等功能,是機身上唯一按鍵開關。

Clique R100 尺寸僅 90 x 59.5 x 15mm,以塑料材質構成全黑色外殼,體積輕巧相當容易擺設在音響類設備一旁。長方形小盒子樣貌的線條簡單素雅,除了上蓋品牌字樣沒有其他綴飾,不像 Chromecast Audio 之類同性質產品那樣花俏。前置面板的部位,所配置電源開關帶有 LED 狀態指示燈號,而這也是機身上唯一操作按鍵,附加作用包含重置等部分。


▲ 機身底部螺絲孔可黏貼橡膠腳墊,藉以增加止滑效果。

介面配置精省,尚具備 S/PDIF 光纖輸出

後端一如多數樣式相仿的 3C 產品,Clique R100 配置了音效輸出與電源輸入,其 3.5mm 音源輸出端子混合了 S/PDIF 輸出功能。除了方便連接支援數位輸入的音響系統,如果認為 Clique R100 類比輸出不夠對味,可藉由數位輸出途徑改善之。至於類比輸出採用 RCA 端子、數位改為 RCA 同軸是否會更好,以這價位產品可能會搭配的音響/喇叭裝置等級而言,似乎沒有絕對必要性。

Asus Clique R100
▲ 機背僅有 3.5mm 類比/數位輸出端子,以及 microUSB 電源輸入。


▲ 類比與數位輸出共用同一端子,S/PDIF 光纖輸出需要搭配轉接頭使用。

Clique R100 電源供應採用 microUSB 介面,設計輸入規格 5V/1A,可以使用自己手邊相容的 USB 充電器替代。Asus 所提供配件是對外採購,樣品機搭配 DVE(帝聞企業)所生產美規接頭轉 microUSB 變壓器,並非搭配打印自家品牌的 USB 充電器。官方表示,由於 Clique R100 只有電力傳輸需求,因此提供這形式變壓器是更為簡單、純粹。


▲ 電源採用 microUSB 介面帶來了應用彈性,搭配行動電源帶出門使用也並非難事。


▲ microUSB 變壓器設計供電規格為 5V/1A。

想要窺探 Clique R100 內部設計相當容易,拆下底蓋 4 顆螺絲即可一覽無遺,如下圖所示,底蓋做了局部訊號遮罩處理。而眼前電路板為主要電路的背面,將之撬開之後可以看到,音效與無線網電路板採取分離設計,兩者之間透過軟排線相接。除了伴隨造型而生的內部可用空間因素,電路板分離是亦有將射頻訊號干擾因素考量在內,這樣的設計手法算是相當常見。


▲ 底蓋局部加入遮罩處理,藉以降低訊號相互干擾。


▲ 主電路板與無線網路電路板分離,透過 2 條軟排線相連。

 

(下一頁還有:更多細部介紹、總評)

AllPlay 模組即為平台基礎,支援 2.4/5GHz 雙頻

其網路模組加上金屬遮罩,因此難以窺探其內部用料,條碼貼紙上可查看到型號為 CUS227。從 WikiDevi 檢索資料得知,該模設計方案來自 Qualcomm Atheros,無線規格為 IEEE 802.11a/b/g/n、2 x 2 天線配置、2.4GHz/5GHz 雙頻。這是款符合 Allplay 功能規範的模組產品,Qualcomm 官方將之稱為 AllPlay Smart Audio Module,並未支援 802.11ac 的影響理應當不大。


▲ 無線網路模組為 AllPlay Smart Audio Module 製品。

至於主電路板用料部分,關鍵的 DAC(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數位類比轉換器),是採用 Ti 型號 PCM5101A 晶片。設計規格為立體雙聲道,支援解碼規格可達 32bit/384kHz,信噪比與動態範圍同為 106dB,總諧波失真加噪音則為 92dB。而 Clique R100 產品實際設定,規格標示信噪比 106dB,支援 24bit/192kHz 規格音源,其中後者是受到 AllPlay 平台限制。


▲ 數位類比轉換器型號是 PCM5101A。

設置使用簡易,唯當前 iOS 相容 App 較少

Clique R100 設定再簡單不過,開機後先使用手機等裝置透過 Wi-Fi 相連,理應當會如下圖自動進入設定頁面,未必需要自行開瀏覽器並輸入 IP。所需要或說能做的設定,就是為 Clique R100 取個識別名稱,並且將改連結至既有的無線網路資源。限制是必須和使用使用相同網路(即 SSID),由於支援 AP 模式,音源裝置播放音樂之餘,同時間也能夠連上網際網路。


▲ Clique R100 本身設定只需要 2 個步驟,連結至使用環境現有的無線網路即可,由於 AllPlay 支援多組接收器同步串流,因此能自訂名稱以便於識別。

Clique R100 基於 AllPlay 平台設計,標準設計規範相容於 MP3、AAC、AAC+、FLAC、WAV、ALAC、PCM 等格式音源,最高支援規格為 24bit/192kHz,基本常見音樂壓縮格式都相容。Asus 並未另外為手機使用者提供自家專屬 App,需要自行另外下載如 AllPlay Jukebox,這支由規範主導廠商 Qualcomm 所開發的播放程式。

AllPlay Jukebox 介面樣式可參考下列截圖,音樂檔案以簡單的文字模式陳列,坦白說操作感只能是普通。另外在 Music Services 項目內可以直接下載其他相容 App,如自家的 AllPlay Radio 能用來收聽網路電台,另外還有 Spotify、Rhapsody、SomaFM、Aupeo、Astroplayer、DAR.fm 等。需要留意的是,官網表列 App 都有支援 Android 裝置,唯獨相容 iOS 的數量相對比較少。


▲ 以 AllPlay Jukebox 為例,安裝後第一次開啟需要偵測、確認 AllPlay 裝置。


▲ 在裝置清單點選「Group」,能加入多組接收裝置同時播放音樂,至於其音樂播放操控為文字選單陳列。


▲ AllPlay Jukebox 能對裝置端進行設定,查看網路相關資訊、韌體版本與更新、密碼設置、回復出廠設定等。


▲ Qualcomm 除了推出音樂播放程式 AllPlay Jukebox,亦可免費下載 AllPlay Radio 收聽網路電台。

Clique R100 使用體驗大多主掌在 App 手上,但是這並非由 Asus 撰寫提供,因此我們就不深入細究。回歸到主角,我們將 Clique R100 拿來和充當電腦喇叭的音響系統搭配,使用類比傳輸和 Cambridge Audio Azur 340C 擴大器相連,喇叭則是 Acoustic Energy Aegis EVO 1。參考對照組是電腦音源,裝配音效卡為 Asus Essence STX II,透過 Foobar 播放相同的音樂檔案來粗略比較。

就單獨聽感來說,Clique R100 所給人第一印象並不差,儘管說不上是令人驚豔的程度,似乎也沒什麼顯著不足之處。之後與對照組 A/B 切換比較,以流行樂為例子來說,Clique R100 音場較小而且低頻略多,高頻表現相較下也稍偏暗沉。其聽感是人聲較為集中且豐厚些,細緻度等部分也可察覺無法相比,雖然整體走向並非清晰、透亮那樣容易第一時間吸引人,但相對而言是不會出現尖銳、壓迫感。

聲音感受因人喜好而異,再加上比較組等級相差頗大,所以我們不多加著墨些什麼。Clique R100 類比輸出大抵而言是平順,沒給人極端的不佳聽感,衡量價格等條件我們認為算是不差矣。畢竟這價位產品的重點在於無線傳輸便利性,用來搭配多媒體喇叭之類設備,我們認為音質是足以匹配。如果你也想將有線音效裝置無線化,是可以參考選用 Clique R100,享受 Wi-Fi 所帶來的便利性。

廠商資訊

Asus  https://www.asus.com/tw/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EA 公布 Battlefield 1 電腦版硬體需求,也許你需要更高等級顯示卡

$
0
0
EA 即將推出的遊戲新作 Battlefield 1,稍早前曾舉行 Beta 測試,官方宣稱測試玩家人數創下自家歷史新高點,而遊戲預定將於下個月上市。Battlefield 1 戰爭場面遼闊、載具眾多,可預期這也是個頗吃資源的遊戲,尤以顯示卡的負擔為最重,讓我們來看官方建議配備為何。

EA 所推出 Battlefield(戰地風雲),算是款經典熱門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想要享受系列新作帶來的戰爭場面體驗,電腦配備也得適當與時俱進。該系列新作 Battlefield 1,預定將於 10 月 21 日正式上市,包含電腦、Xbox One、PlayStation 4 等版本。其中電腦版的硬體配備需求,相較於 Battlefield 4 又再往上提高了不少,建議處理器與顯示卡皆提升至接近萬元等級。


▲ Battlefield 1 預告片。

Battlefield 1 最低備配要求部分,處理需為 AMD FX-6350 或 Intel Core i5-6600K,相較於稍早前的熱門作品如 Tom Clancy’s The Division 等,要求是有更高、更新的傾向。至於顯示卡為 AMD Radeon HD 7850 2GB 或 NVIDIA GeForce GTX 660 2GB,乍看下並不是什麼高標準要求,而系統記憶體 8GB、磁碟空間 50GB,在現代說來也是小菜一碟。

至於建議配備方面,處理器為 AMD FX 8350 或 Intel Core i7-4790,雖然並非最新產品,但是像後者當初可是要價達 10,000 元左右。顯示卡則是開出新世代產品清單,使用 AMD Radeon RX 480 4GB 或 NVIDIA GeForce GTX 1060 3GB,要價在 7,500~8,500 元不等。同時間,系統記憶體建議提升至 16GB 容量,稍早前的大作遊戲較少有此類要求。


▲ Battlefield 1 電腦版硬體配備要求資訊。

Battlefield 1 推薦使用 NVIDIA GeForce GTX 1060 3GB,其 6GB 版本的性能可是媲美 GeForce GTX 980,之前甚少有遊戲開出此等級要求,由此可看出 Battlefield 1 胃口之大。就實務經驗來說,遊戲廠商所推薦配備,通常是以 1920 x 1080 解析度的基本遊玩流暢度為基準。如果需要調高解析度,或者想完整體驗各式貼圖特效,推薦配備相當程度上可視為低標。

像是 Tom Clancy’s The Division 推薦使用 NVIDIA GeForce GTX 970,實測 1920 x 1080 開最高貼圖品質流暢度不足 60fps,當解析度提升到 2560 x 1440 更不到 40fps。前述數值是以該遊戲內建跑分模式,所測得的平均結果,並未達到普遍認定的流暢度低標 60fps,在某些場景會出現時而流暢時而頓挫的現象,想上 4K 解析度必然是更加有難度。


▲ Tom Clancy’s The Division 實測參考數據。

換言之,如果近期打算為了玩遊戲,著手組裝新機或升級特定零組件,建議配備得再斟酌一下。處理器倒是未必要用旗艦平台,一般 Core i7 理應當游刃有餘,而配備 16GB 記憶體已經未來低標。至於顯示卡如前述變因,建議盡可能多擠出一些預算,將採購目標提高一兩個等級。這樣才能確保新配備環境,遊玩大作可以流暢體驗貼圖特效,或是滿足較高解析度環境要求。

延伸閱讀

新遊戲大作接力登場,推薦顯示卡提升至萬元等級

新一波遊戲大作登場,電腦是否給力決定你的遊玩樂趣

玩新遊戲大作不只顯示卡要夠給力,你還需要容量更大的固態硬碟!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FSP 推出輕薄 USB Type-C 變壓器,60W 供電量手機、筆電皆可用

$
0
0
FSP 在消費性市場,除了電腦電源供應器聞名,變壓器產品也時有所見,能在品牌筆電、迷你電腦上看到。因應 USB Type-C 未來發展趨勢、潛在市場需求,FSP 新推出 FSP060-D1 系列變壓器,支援 Power Delivery 規範最大供電量可達 60W,適合較高耗電量裝置使用。

手機、平板之類消費性裝置,普遍採用 USB 充電器來供應電源,一改傳統帶著線的變壓器應用型態。而在 USB-IF 頒布 Power Delivery 規範之後,除了既有 5V 亦支援 9V/12V/15V/20V 電壓,最大供電量可達 100W。USB 供電觸角將能延伸至更耗電的裝置,舉如 3.5 吋或多碟外接儲存裝置、筆電、顯示器等,結合 USB Type-C 連接器同時兼具便利性。

因應這未來趨勢,FSP 日前新推出 FSP060-D1 系列變壓器,型號分別是 FSP060-D1AR4 與 FSP060-D1BR4。官方為利用接地線增加穩定度與安全性,輸入端採用典型外接線材設計,故分別推出 C14(FSP060-D1AR4)與 C6(FSP060-D1BR4)兩種接頭形式版本。所支援輸入電壓範圍則是 100~240V,出國只需要換條線,或者搭配轉接頭即可使用。


▲ FSP060-D1AR4 電源輸入接頭形式為 C14。

FSP060-D1 系列輸出端採用 USB Type-C 連接器,而且支援 Power Delivery 規範,能夠輸出 5V/9V/12V/15V/20V 等多種電壓,額定電流上限 3A,最大輸出功率可達 60W(20V x 3A)。官方強調內建過電流、過電壓、過熱、短路等,多種過負載安全設計,此外兼具 88% 高轉換效率,符合美國能源部六級高效能標準(DoE 等級 VI)。


▲ FSP060-D1BR4 電源輸入接頭形式為 C6。

機構設計部分也力求輕薄化,尺寸僅 92 x 77.3 x 25.4mm,重量則是 215 公克。小巧輕薄,使其功率密度達到 6.01 W/in3 之譜,相當容易攜帶外出使用。相較於一般 USB 充電器,FSP060-D1 系列這種設計形式,確實較為適合大功率輸出應用,便利性稍差但是可靠度較佳。未來隨著 USB Type-C 應用加深,採購第三方供電產品時,不妨多加參考同性質產品。

延伸閱讀

行動工作最佳夥伴,Innergie PowerGear ICE 65 萬用筆電充電器試用

充電速度與容量兼具,Asus 行動電源 ZenPower Combo、ZenPower Ultra 實測

支援 Quick Charge 2.0 快速充電,華碩 ZenPower Pro 行動電源實測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Thunderbolt 3 飆速體驗,GIGABYTE 主機板搭 AKiTiO 硬碟外接盒

$
0
0
截至目前為止,Thunderbolt 的應用仍然不普遍,在 Windows 電腦環境更是罕見。Thunderbolt 3 具有 40Gbps 介面傳輸速率,這是 USB 3.1 Gen 2 的 4 倍,同時更兼容多種介面訊號。在外接儲存應用上,它能帶來怎樣的性能優勢、建構彈性,讓我們經由簡單實測體驗來探討之。

Thunderbolt 成本仍偏高,專業用途居多

轉眼間,Thunderbolt 介面也推出了好幾年,只不過在 Windows 環境仍然算是稀客,Mac OS 方面相形下熱絡許多。事實上打從 Thunderbolt 推出,便有主機板廠商嘗試導入推廣,然而礙於組建成本與使用需求等因素,終究難以帶動風潮。Thunderbolt 最大受益者或說可發揮用處,還是以架構相對封閉而且難以擴充,舉如 iMac、Mac Pro 這類形式電腦環境為主。

特別是影音從業工作者,為數不少偏好使用 Apple 電腦產品,然而礙於硬體配備調整、擴充彈性較小等限制,大量儲存需求只能依賴外接裝置來滿足。如果單純只是要備份、傳遞資料,那麼物美價廉的 USB 3.x 外接硬碟,便已經足敷使用。反觀如影音剪輯這類需要大量高速儲存空間的作業,Thunderbolt 兼容 PCIe 訊號具有更高頻寬,可以化身為外接工作碟角色。


▲ Apple 揚棄典型桌機改為精緻、小型化設計,連帶限制了磁碟擴充彈性,轉而仰賴高速外接傳輸介面,藉以滿足典型資料備份、額外工作碟等應用需求。

所謂的外接工作碟很容易理解,例如影音、影像工作者將拍攝所得檔案,從讀卡機讀取出來之後直接存進外接工作碟裝置內,此舉是必要的轉存動作而非備份。至於後續編輯乃至於成品輸出,都直接在外接工作碟裝置上讀取、寫入,資料完全不用繞道電腦端的內接儲存裝置。只不過外接工作碟本身的存取效率也要夠高才行,這除了取決於傳輸介面頻寬,儲存裝置類型也有一定影響。

這樣子的限制,在 Windows 環境電腦上較少發生,畢竟若相近形式電腦難以擴充,大不了購買傳統大型主機便迎刃而解。除了使用者需求影響,Thunderbolt 控制器報價相較於 USB 3.x 已屬高昂,再加上驗證既耗時又耗費等問題,導致終端產品價格居高不下。對 Windows 電腦使用者而言,已經不是那麼必要價格卻又太高,自然是難以吸引人踏入 Thunderbolt 世界。


▲ Thunderbolt 3 頻寬充裕,得以讓多種兼容訊號同時傳遞,而應用在外接儲存裝置上,更為適合搭配固態硬碟建構高速工作碟,這是 USB 3.1 Gen 2 所無法比擬的一點。

Windows 環境醞釀已久,受關注度依舊偏低

話說回頭,過去我們一直關注 Thunderbolt,甚至是曾經進行實測體驗。儘管 Thunderbolt 3 是在去年發布推出,基於還不夠普遍這因素,現在來試試也不算太晚。我們借來 GIGABYTE GA-Z170X-Designare 主機板,以及 AKiTiO 所推出 Thunder3 Quad 硬碟外接盒,搭配固態硬碟組建 RAID 0 磁碟陣列模式,體驗它和 USB 3.x 機種可提供的性能差異。

GIGABYTE 近來相當支持 Thunderbolt 3,如先前提到支援產品至少已經有 12 款,數量居各大主機板廠之冠,同時間也推出了相對應周邊裝置。GA-Z170X-Designare 屬於第二波產品之一,是採用 Intel Z170 晶片組構成,附加特點包含內建 2 組乙太網路,以及 U.2 磁碟介面等。市場參考價格為 9,900 元,雖然價位看來有點高,但是以其內建功能而言並不算貴。

GIGABYTE GA-Z170X-Designare
▲ GIGABYTE GA-Z170X-Designare。

至於 Thunderbolt 3 部分,所採用控制器型號是 DSL6540,概略特點為 PCIe 3.0 x4 匯流排介面、可提供 2 組 USB Type-C 連接埠、內建整合 USB 3.1 Gen 2 控制器。基於聯外介面頻寬限制,Thunderbolt 3 傳輸速率為標準設定 40Gbps,並未因配備 2 組連接埠而改變。差異在於,當其中 1 組菊鏈串接 Thunderbolt 3 設備時,還有 1 組可用來連接 USB 3.x 裝置。


▲ GA-Z170X-Designare 於 I/O 背板提供 2 組 USB Type-C 連接埠。


▲ Thunderbolt 控制器型號為 DSL6540。

目前國內所能購買到的 Thunderbolt 裝置,最常見品牌可說是 AKiTiO,這次我們借得樣品機為 Thunder3 Quad。這款硬碟外接盒為 4-bay 設計,可拆卸磁碟托架相容 3.5 吋與 2.5 吋磁碟裝置,因此可以直接安裝固態硬碟,無須搭配轉接架之類配件。其機構設計提供了攜帶手提把,方便專業工作者視作業需求搬動,隨時轉變工作場合或搭配不同電腦使用。

AKiTiO Thunder3 Quad
▲ AKiTiO Thunder3 Quad。

其背板具有 2 組 Thunderbolt 3 連接埠,得以菊鏈串接 Thunderbolt 3 與 USB 3.x 裝置設備,另外還有獨立的 DisplayPort 連接埠,可以另外連接 1 台相容顯示器。Thunder3 Quad 特殊之處在於它是款單純的硬碟外接盒,磁碟控制器並未具備 RAID 功能,可藉由 Windows 動態磁碟功能替代。其參考價格為 13,800 元,與 USB 3.x 產品相較,無可否認價格高出一大截。


▲ Thunder3 Quad 為 4-bay 設計,抽取式磁碟托架支援 3.5 吋與 2.5 吋磁碟裝置。


▲ Thunder3 Quad 除了 2 組 USB Type-C 連接埠,另外有獨立的 DisplayPort 可用來連接顯示器。

GA-Z170X-Designare 搭配 Thunder3 Quad 使用,在 Windows 裝置管理員內能看到 4 個來自 Thunder3 Quad 的磁碟控制器,意味每個各控制 1 個硬碟槽。AKiTiO 官網標示,單碟最高傳輸速度可達 370MB/s,4 個磁碟能夠獨立運作。此外,亦可利用 Windows 動態磁碟,組建等量磁碟區(等同 RAID 0)或鏡像磁碟(等同 RAID 1)等模式使用,具有相當高的使用彈性。


▲ 在 Thunderbolt 控制可以看到裝置相關資訊,AkiTiO 是 inXtron 通路品牌之一,故廠商標示為 inXtron。


▲ Thunder3 Quad 架構設計是配備 4 個 PCIe 轉 SATA 橋接器,故 Windows 裝置管理員會出現 4 個磁碟控制器。

 

(下一頁還有:性能實測體驗、總評)

Thunderbolt 3 頻寬占優勢,外接工作碟非空談

我們在 Thunder3 Quad 裝入固態硬碟,分別是 Seagate 600 SSD 240GB,以及 Plextor M5 Pro 256GB 各 2 顆。首先簡單驗證 Thunder3 Quad 單碟速度表現,概略看來和 AKiTiO 官方宣稱值相仿,最高速度落在 370MB/s 附近。由於這並不足以讓 SATA 6Gb/s 機種發揮完整實力,即便各產品性能傾向不一,在此速度枷鎖下的表現倒是大多相近。

下列左圖 600 SSD、右圖 M5 Pro

▲ CrystalDiskMark:Seq 項目最高速度都在 370MB/s 左右,符合官方標示值。


▲ AS SSD Benchmark:各項目表現互有高低,其中代表最高速度的 16MB 單位,差距較小而且達到裝置頻寬上限。

下列上圖 600 SSD、下圖 M5 Pro


▲ AS SSD Compression-Benchmark 測試:讀取速度分別接近 369MB/s 與 367MB/s,亦符合官方標示值。

接著在 Windows 10 環境,使用動態磁碟組建成等量磁碟區,藉以窺探這等同 RAID 0 的速度增益。下列各測試軟體表現不一,綜觀最佳存取速度是能達到讀取 1396MB/s、寫入 1228MB/s 之譜,保守一點則是讀取可達 1200MB/s、寫入 1000MB/s 左右。大抵上而言,官方標示讀取最高 1375MB/s,寫入約為 1000MB/s,同樣相符合沒有出現大幅度落差。


▲ ATTO Disk Benchmark - Neither 模式:最高存取速度約為讀取 1396MB/s、寫入 1228MB/s。


▲ ATTO Disk Benchmark - I/O Comparison Random 測試模式:最高存取速度約為讀取 1178MB/s、寫入 1223MB/s。


▲ AS SSD Benchmark 測試:Seq 單位表現讀取 1361.18MB/s,寫入是較低的 709.14MB/s。


▲ AS SSD Compression-Benchmark 測試:讀取曲線算是平穩,速度接近 1394MB/s。


▲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測試:Seq 4MB 單位讀取 1297.85MB/s、寫入 1039.59MB/s。


▲ CrystalDiskMark 測試:Seq 測試結果略低些許,但仍然有讀取 1126MB/s、寫入 978MB/s 或以上。

另外使用 AJA Syatem Test 試驗之,測試條件如圖所示,編碼格式皆以 AJA RAW 12bit DNG 為基準,測試 1080p 與 UltraHD/4K 表現。1080p 寫入幀數達 362,意味即使採用其他更複雜的編碼格式,理應當也能穩定達 60~120 幀或以上。當提高解析度到 UltraHD/4K 等級,基礎表現可達 90 幀,惟改變編碼格式或是將解析度提升至 4096 x 3112,幀數會降低至 60 以內。


▲ AJA Syatem Test 測試:由上而下解析度為 1920 x 1080、3840 x 2160、4096 x 3112。

撇開成本之類因素不談,以我們借測產品為例,可看出 Thunderbolt 確實是夠格做外接工作碟應用。搭配固態硬碟組建 RAID 0,存取速度可達 1000~1370MB/s 左右,儘管無法和內接 PCIe 3.0 x4 NVMe 固態硬碟相比,卻也沒有更好的選擇。再者,它兼顧容量需求,使用 4TB 機種組建 RAID 0,可用容量將能達到 16TB。就速度與容量來說,Thunderbolt 3 具有較佳平衡點,USB 3.1 Gen 2 難以相比。

傳輸介面各具優點,Thunderbolt 勝在彈性高

想要比較 Thunderbolt 3 與 USB 3.x 優劣,首先得有一個認知,那就是橋接器都有性能折損問題。USB 3.1 Gen 2 介面最佳理論傳輸頻寬達 1.25GB/s,無論橋接器支援多少個裝置,都得共享這有限的真實頻寬,而且不能忽略橋接器性能折損影響。以現今 SATA 6Gb/s 固態硬碟表現而言,這只能滿足 2 顆同時運作的頻寬需求,因此是比較適合搭配硬碟應用。

反觀 Thunderbolt 3 固然有同樣限制,但頻寬終究是 USB 3.1 Gen 2 的數倍,因此基本應用的癥結主要在於橋接器部分,包含架構設計與對外 PCIe 匯流排介面規格等。Thunderbolt 3 運用在硬碟外接盒,像 Thunder3 Quad 架構設計是為每個槽配置獨立橋接器,4 個磁碟裝置能各自享有完整真實可用頻寬,迴避了橋接器對外頻寬共享這個問題。

就我們過去測試第三方 SATA 6Gb/s 磁碟控制器的經驗來推測,若有廠商推出 PCIe 3.0 x1 轉 SATA,或者同時兼具 RAID 0 功能的 PCIe 3.0 x4 橋接器,單碟最高傳輸速度有機會上看 500MB/s 也說不定。這意味 Thunderbolt 3 應用在外接儲存,就長遠來看是有性能提升空間,不像 USB 3.1 Gen 2 已經被介面頻寬限制住,速度沒有再往上提升的可能。

對於 Windows 環境使用者而言,無可否認 Thunderbolt 3 建置成本因素,是很容易讓人望之卻步。非得在 iMac、Mac Pro、筆電等,這類磁碟難以擴充取得容量與速度兼具,得以滿足工作需求的應用情境,才能看出它高昂代價所可提供效益。至少與 USB 3.1 Gen 2 相較,Thunderbolt 3 在性能面是穩占優勢,如果真的有這類應用需求,購買後並不至於後悔。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Core i5-6600K
  • 主機板:GIGABYTE GA-Z170X-Designare
  • 記憶體:Crucial CT2K16G4DFD824A(DDR4-2400 16GB x 2)
  • 系統碟:Kingston SSDnow V300 120GB

延伸閱讀

GIGABYTE 力挺 Thunderbolt 3,相容主機板已累計 12 款

USB 3.1 主控制器性能有沒有差別?ASMedia vs. Intel 飆速比一比

Asus USB 3.1 解決方案實測,800MB/s 速度好快啊!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Rivet Networks 新一代網路控制器 Killer E2500,性能表現搶先看

$
0
0
說起網路卡,資深玩家對 3Com 這家公司應該還有印象,其產品在 10/100Mbps 世代,搶頻寬能力備受推崇。進入 Gigabit 世代之後,新竄起的 Killer 較為人知,主機板廠商常用於電競、遊戲產品上。其新一代控制器 Killer E2500,有外媒率先取得可測試樣品,讓我們來看其表現如何。

隨著寬頻網路普及,現代人使用電腦越來越依賴網路,包含上網瀏覽、下載檔案、玩遊戲、即時通訊軟體等,無不需要網路資源。然而資源分配、優先權會衍生延遲問題,這是線上遊戲玩家格外重視的一點,因此隨之而生一些解決方案,近期是以 Killer 最為知名。Killer 設計方案包含網路控制器,以及網路存取管理軟體兩個部分,廣受 MSI、GIGABYTE 等主機板廠商採用。

Killer 先後推出型號 E2200、E2400 等乙太網路控制器,在主打電競、遊戲訴求的主機板上,不難看到其身影。雖然 Killer 成功帶動這股風氣,不過主機板廠商腦筋也動的快,未必會採用其解決方案。反而是如法炮製網路管理軟體,搭配如 Intel 的乙太網路控制器,藉以提供相似使用體驗。無論其中優劣如何,因應新世代平台需求,Killer 日前推出新控制器 E2500,主機板廠商仍然買單。


▲ Killer E2500 整合 Advanced Stream Detect 2.0 技術功能設計。

國外媒體 HEXUS.net,率先取得搭載 Killer E2500 控制器的主機板,實測比較表現結果值得參考一番。HEXUS.net 盡可能使用相同配備進行試驗,其中由於乙太網路控制器是整合在主機板上,因此 Killer E2500 代表組為 MSI 新推出 Z170A Gaming M6,至於比較組 Asus Z170A 是內建 Intel I219-V 控制器。兩個組合搭配相同網路設備,利用 Netperft 試驗傳輸表現,所得結果如下列。


▲ HEXUS.net 區域網路傳輸測試結果。(引用自 HEXUS.net)

單就區域網路傳輸表現而言,畢竟 Intel 也深耕這領域許久,中高價位主機板廣為採用的 I219-V,傳輸實力看來是凌駕在 Killer E2500 之上。HEXUS.net 也納悶,Killer 設計方案的優勢究竟何在?接著他們進一步模擬應用,同時開啟 Tom Clancy’s The Division 遊戲與 YouTube 影片儘管跳脫現實,用意在於觀察雙方封包處理與延遲方面的表現,此時終於有更顯著的差異出現。


▲ 上圖 Intel I219-V 控制器、下圖 Killer E2500 控制器,點圖可放大。(引用自 HEXUS.net)

要論傳輸效率 Intel 看來還是略勝一籌,然而由於缺乏網路存取管理之類配套措施,雖然無差別拼命處理所有封包,仍導致 The Division 連線延遲超過 200ms。反觀 Killer E2500 使用體驗較佳,除了 The Division 延遲近乎只有一半,YouTube 影片也流暢播放著,並未動輒停頓等待緩衝。這顯示 Killer E2500 在自動偵測優先權、資源分配,諸如此類網路封包管理上,確實是有其一套。


▲ Killer E2500 管理軟體採用新配置介面設計。

Killer E2500 準備發表之際,GIGABYTE、MSI 等主機板廠商已經表達採用意願,更多產品將於年底前陸續上市,目前看來會是以 X99、Z170 之類晶片組為主。而明年初因應 Intel 代號 Kaby Lake 新平台登場,理應當有機會看到中高價位帶,主打電競、遊戲訴求的主機板產品,導入 Killer E2500 取代舊有產品。如果你也在意網路延遲問題,甚至會挑選主機板所搭配控制器,不妨稍加留意之。

引用來源:HEXUS.net

延伸閱讀

Realtek 也來電競參一咖,推出遊戲用網路晶片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Unturned》:一人開發萬人響應的遊戲典範

$
0
0
想玩一款夠水準的免費線上遊戲嗎?來試試《Unturned》吧。Unturned是殭屍題材的開放性世界遊戲,平均有3萬人在線上活動,是Steam的熱門遊戲之一。更厲害的是,這款遊戲的作者居然是一位16歲的少年。這位少年是怎麼辦到的?Unturned又為什麼可以獲得成功呢?

在認識尼爾森.賽克森(Nelson Sexton)這個人之前,先來看看他的工作原則。2014年,賽克森將他個人開發的免費開放性世界殭屍遊戲《Unturned》放上Steam,當年他只有16歲。

Unturned結合動畫風格的方塊畫面,以及刺激的生存機制,很快就吸引到為數不少的玩家。Unturned起初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玩家經常跑到社群抱怨,賽克森見狀便立刻做出改善,持續推出遊戲更新,其更新頻率從數天至一星期不等,積極的態度令人印象深刻。

▲Unturned的遊戲畫面,簡單卻不失美感。

賽克森沒有任何經銷商撐腰,獨自承受社群的龐大壓力,用實際行動滿足玩家需求,贏得玩家的一致肯定,簡直就是個奇才。

賽克森利用每次更新的機會,替遊戲追加新物品與新機能,並改善各種臭蟲,慢慢將Unturned打造成頗具深度的生存遊戲。賽克森只憑一己之力就做到連許多3A大廠都做不到的事,而且還做得非常好。

「我每天都會撥時間來開發Unturned。我會選一些看起來比較有趣的地方著手,一點一滴地持續開發,最後將其搞定,然後再尋找下一個目標。」賽克森說,「我會告訴自己『嘿!那裡有許多有趣的事等著我去做,接下來有得忙了!』,然後將我的待辦事項逐一完成。」

▲農夫殭屍外貌可愛,咬人卻很痛!

「當待辦事項全部完成後,我就會想說『這款遊戲或許很快就可以正式上市了!』。可是在那之後,玩家的新建議又堆成一座小山,我的待辦事項又變回原本落落長的模樣。」

Unturned的畫面看似逗趣,骨子裡仍是一款扎實的生存遊戲。玩家必須兼顧健康、飢餓、口渴與疾病等生理狀態,在殭屍橫行的愛德華王子島(加拿大東方的島嶼)生存下來。遊戲包含建造系統、技能系統、堡壘系統,以及每一個伺服器都不盡相同的特殊設定。

經過無數的更新後,Unturned包含形形色色的武器、動物、食物、建築(從研究所到礦坑應有盡有),以及不同型態的殭屍;提供競技模式讓玩家互毆,還支援時下正夯的VR裝置。Unturned結合殭屍遊戲的風格,融入其他遊戲的特色,塑造出獨樹一格的魅力。

▲手持消防斧,準備痛宰眼前的一群殭屍。

賽克森15歲的時候就開始著手開發Unturned,反觀筆者當年只是混混噩噩的中學生,完全不能比!

「有一天我剛從學校回家,我突然靈機一動:我或許應該替Unturned加入組裝系統,讓玩家將零件組成一把槍,或是一個消音器,諸如此類的。」賽克森說,「當天晚上,我就替每一把槍安排組裝藍圖,替遊戲追加組裝系統與組裝技能點數,然後將更新丟到Steam上面。」

Blizzard花了2年才替《爐石戰記》增加額外的套牌欄位、EA拖了老半天才將《模擬城市》強迫上線的設定取消、Capcom弄了半年才把《快打旋風5》的系統修補完畢。這些掌控遊戲業的3A大廠販售遊戲積極進取,改善遊戲卻是拖泥帶水,連賽克森的背影都看不到。

▲狙擊槍對付殭屍非常有效,不過要注意彈藥存量。

「Unturned推出之後,每一位玩家都告訴我說,他們想駕駛直升機或小船之類的載具,然後我就會回答『聽起來好像不錯,再看看吧』。」賽克森表示,「今年年初,我突然對載具產生興趣。我跑到社群上面留言,告訴大家『你們知道嗎?如果這些載具可以出現在遊戲裡面,一定非常酷!』。」

「玩家對我的留言震驚不已,畢竟Unturned推出這麼久,我從來沒有認真把載具當一回事。一星期後,直升機與小船就出現在遊戲裡面了。」

Unturned上架至今超過2年,下載次數超過2400萬次,『擁有這款遊戲的玩家數目』在Steam名列第三,與《絕對武力:全球攻勢》不相上下。

▲直升機墜毀,裡面的軍人變成殭屍了!

賽克森以前使用Trello(線上專案管理網站)來登入社群,讓其他玩家追蹤他的帳號,有系統地得知遊戲的新物品、新特色與修正。賽克森後來改用Steam的內建社群和其他玩家交流,許多年幼的玩家會前往社群留言,分享自己天馬行空的靈感,像是用手把門推開的動畫,以及殭屍感應警報器,諸如此類的。

「我總是與社群保持對話。」賽克森指出,「我會將經常與我分享意見的玩家加入好友,這麼一來,他們就可以利用Steam的社群功能,直接向我回報臭蟲,或是提供新的建議。我有許多好友就是藉由Unturned而認識的。」

 

(後面還有:Unturned的其他事蹟)

▲警察局、警車,以及警察殭屍。

克里斯汀現年16歲,是Unturned的元老玩家。克里斯汀表示,正因為賽克森的熱情,Unturned才會如此特別。

「開發者願意親近社群是一件很棒的事。我希望其他開發商能夠知道他們在幹嘛,他們應該多向賽克森學習經營社群的技巧。」克里斯汀說,「我感到很驚訝,賽克森居然可以忍受那些挑剔的玩家,願意持續追加新要素,滿足社群的需求。賽克森和社群溝通交流,大無畏地嘗試那些偏離正道的構想,他真的很了不起。」

常態性的更新可以留住玩家,賽克森對此深表贊同。賽克森與社群分享著相同的願景,每一次的更新都讓遊戲更自由、讓內容更豐富、讓玩家更隨心所欲。Unturned的長期目標,就是讓玩家做出任何想做的事。至於現在,玩家很高興有人願意傾聽他們的意見。

▲觀賞風景之餘也得堤防殭屍襲擊。

「大部分玩家都樂於看見自己的意見被做進遊戲裡。」賽克森說,「當我發布更新消息後,就會去閱讀玩家的回文,看到那些玩家高興地說『你們看!他採用了我的建議耶!』。不過老實講,我比較希望讓玩家在前幾個星期就知道更新的內容,讓他們知道遊戲正在朝正確的方向邁進,可惜這實在不太可能辦到。」

賽克森願意尊重玩家,玩家自然就願意盡力幫忙。2014年,玩家反應人物的衣櫥介面不夠完善,整理起來十分累人。賽克森便前往Reddit發文,徵求其他玩家的建議。一位名叫克里斯多福的玩家便上傳一張衣櫥介面截圖,給賽克森做為參考。

▲駕車朝夕陽方向前進,說不出的浪漫。

「賽克森說他很喜歡我的靈感,特別是在圖示旁邊秀出名稱的設計。賽克森隨即利用下一次的更新,將我的設計加進遊戲內。」克里斯多福說,「玩家知道賽克森很可能會閱讀他們的發文,聽取他們的意見,所以Unturned的社群才會具有強大的向心力。玩家經常在社群裡面討論新要素、謠言、建議與臭蟲,賽克森將大家講的話全部聽進去了。」

Unturned目前仍是一款免費遊戲,你可以隨時安裝遊戲,和世界各地的玩家打成一片。與其他課金遊戲不同,Unturned並不開放微交易,也沒有商城的機制。遊戲唯一需要付費的地方就是特殊伺服器,價格為一次買斷的5美金。特殊伺服器提供黃金配件與武器,以及額外的鬍子與髮型。

▲風光明媚的小鎮被殭屍攻佔了。

「我喜歡讓玩家嘗試各種玩法,玩家可以找朋友一起玩,享受遊戲的樂趣。對我而言,這款遊戲最大的樂趣,就是接觸玩家的意見回饋,這也是我樂在其中的理由。」賽克森說。

賽克森並沒有讀大學,不過他表示,如果他在遊戲開發過程中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他就會考慮上大學尋找答案。賽克森也指出,某些開發商曾經找上他,想要收購Unturned。

「我在Unturned投注許多心血,我很喜歡這款遊戲,捨不得將它賣掉。我打算將Unturned繼續留在身邊,而不是將它當成圖利的道具。」賽克森這麼表示。

▲手持步槍穿越無人的原野。

賽克森的做法不無道理。從技術的觀點來看,Unturned並沒有正式上市,它仍處於Early Access的狀態,保持著無止盡的開發輪迴,在Steam寫下成功的傳奇故事。賽克森與Unturned成為命運共同體,他的好友、心血、投資、全部包裹在這款打從中學時代就開始研發的遊戲裡面。

賽克森有機會賺到錢嗎?有可能喔。諾奇(Notch)將《當個創世神》以25億美金的天價賣給Microsoft,雖然Unturned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可是它在Steam已經被下載超過2400萬次,是一個極具潛力的品牌。賽克森或許會在必要的時候將Unturned賣出去,屆時的價格想必相當嚇人。

現在談論這些還言之過早,賽克森仍在幕後持續努力,將Unturned弄得盡善盡美。開發商砸大錢請明星宣傳遊戲,賽克森則是選擇與社群互動,讓玩家替他宣傳遊戲。成千上萬的玩家們紛紛貢獻一己之力,幫助這位少年開發一款好玩的遊戲。

▲替小飛機加滿油,就可以飛向天空了。

「我喜歡欣賞社群設計的地圖,見識玩家做出連我也想像不到的創舉。有一次我看見玩家在廚房的天花板上裝設櫥櫃,那正是我想要做出來的東西!我喜歡欣賞玩家把玩我設計的道具,想知道他們會怎麼發揮道具的用途。某些地圖裡面有巨大的水壩,可是遊戲裡面根本沒有建造水壩的道具,玩家未免太厲害了!」

賽克森有些雀躍地說,「玩家玩我的遊戲,卻跳脫遊戲範疇,建構出全新的玩法,我想到這裡就覺得振奮不已!」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NVIDIA GeForce GTX 1050 即將推出,2 種規格設定 10 月開賣

$
0
0
NVIDIA 最新 Pascal 繪圖顯示架構,已經向下普及至中高價位帶,目前最便宜的是 GeForce GTX 1060 3GB,參考價格在 7,000 元左右。外傳許久,NVIDIA 將推出 GeForce GTX 1050,切入中低價格帶市場。相關訊息近期比較明朗,將包含 2 種不同規格設定產品,預定於 10 月上市。

NVIDIA 最新繪圖顯示架構 Pascal,相關產品推出後普遍受到好評,外界預測下一步動作會是翻新中低價格帶產品,預定型號舉如 GeForce GTX 1050。隨著解禁正式推出時間即將到來,外傳相關資訊越來越明朗,GeForce GTX 1050 包含兩款實體產品,因此用系列來稱呼之並不為過。至於推出時間,據悉是在 10 月下旬左右,現在算算剩下不到一個月時間。

就最新外傳資訊來看,GeForce GTX 1050 系列將有 GeForce GTX 1050Ti 與 GeForce GTX 1050 兩種版本,都是植基於代號 GP-107 晶片設計。兩者標準 TDP 同為 75W,按照 NVIDIA 規格設計是無需外接 PCIe 輔助電源,超頻版則由卡廠自行斟酌設定。希望耗電量、電路板長度,諸如此類條件有個平衡點的使用者,是值得期待 GeForce GTX 1050 系列到來。


▲ GeForce GTX 1050 系列參考規格資訊。

這系列記憶體配置為介面頻寬 128bit、GDDR5 顆粒,GeForce GTX 1050Ti 將配備 4GB 容量,GeForce GTX 1050Ti 只有一半的 2GB。至於核心 CUDA 數量,依序分別為 768 個與 640 個,這兩個部分看來都合乎等級差異邏輯。然而時脈設定卻是相反,分別是基礎 1290MHz/動態超頻 1382MHz、基礎 1354MHz/動態超頻 1455MHz,有著微妙的規格區隔。

當前銷售的 GeForce GTX 950 具有 768 個 CUDA 核心,標準時脈基礎 1024MHz/動態超頻 1188MHz,僅配置 2GB 容量 GDDR5 記憶體,TDP 分為 90W 與 75W 兩種規格。新產品價位與策略還有待 NVIDIA 正式公布,繼任者可能是 GeForce GTX 1050Ti,而 GeForce GTX 950 將會降級/價並存於市場,GeForce GTX 1050 則是讓仍然銷售中的老將 GeForce GTX 750 Ti 正式除役。

延伸閱讀

NVIDIA GeForce GTX 1060 3GB 近期開賣,規格調降並未更名 GTX 1050

NVIDIA GeForce GTX 1060 實測,新中階強卡性能堪比 GeForce GTX 980

搭載 Aura RGB 燈光可接系統風扇,Asus ROG Strix GeForce GTX 1070 實測

免插電短卡設計,MSI GeForce GTX 950 2GD5 OCV2 顯示卡實測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Crucial MX300 固態硬碟實測,2050GB 滿足你對容量的渴望

$
0
0
以台灣市場來說,消費性 2.5 吋固態硬碟容量,高標停留在 1TB 級距已經有一段時間,當初帶頭實際量產銷售品牌可說是 Crucial。Crucial 近期再度創下里程碑,最新 MX300 系列產品全員到齊,最高容量選擇達 2050GB,成為台灣市場首個跨入 2TB 容量級距的品牌。

大肚量 2TB 上架,MX300 系列全員到齊

Crucial 在今年 6 月,發表新一代 2.5 吋、SATA 固態硬碟,型號 MX300 是用於取代先前的 MX200。MX300 系列剛開賣時只有 750GB 單一容量選擇,官方將之稱為特別版,而後才推出 275、525、1TB 等容量正式產品(包含相同容量設定的 M2. Type 2280 版本,但 750GB 不再推出)。至於先前已經列在規格表上的 2TB,於本月開始出貨銷售,這也代表 MX300 系列正式全員到齊。

MX300 是個具有象徵性的新產品,繼承高性價比、性能導向的 M、MX 系列定位(例如 M550、MX200),然而快閃記憶體從以往所使用 MLC,更改為時下新流行的 TLC。而且這又不同於去年所推出首款 TLC 應用產品 BX200,MX300 是採用母公司 Micron 首批 TLC 3D NAND 顆粒,因此它象徵 Crucial 未來重心將轉往 PCIe NVMe 架構產品,同時也宣告進入 3D NAND 世代。


▲ Crucial MX300 系列配件一致,僅提供黏貼式增高墊片,以及資料備份轉移軟體序號,Acronis True Image HD 需自行到官網下載。

Crucial MX300 2050GB
▲ Crucial MX300 系列最後一塊拼圖 2TB 容量版本。

除此之外,2.5 吋產品容量上看 2TB,雖然不像 Samsung 已經達到 4TB,與其他競爭對手相比仍然占優勢。Crucial 有 Micron 最新顆粒產品支援,前些年曾搶下 1TB 容量產品上市頭香,最早正式量產銷售而非只做精美簡報介紹之,據傳銷售狀況是供不應求。換言之,容量首度由 1TB 倍增至 2TB,這是 MX300 系列另外一個重要的象徵性指標,意味 2TB 容量產品即將開始變得普遍。
(編按:1TB 容量級距產品頭香,是單就台灣市場銷售品牌來談)

雖然說跨入 2TB 容量級距,但是基於 OP(Over-Provisioning,預留空間)設定等因素,各家產品標示容量會不一。典型常見脈絡有兩種,如 1920GB(240、480、960GB 倍數)、2048GB(256、512、1024GB 倍數)。至於 MX300 是標示為 2050GB,這系列另外有 275、525、1050GB 等容量選擇,其中僅 525GB 與 1050GB 具有倍數關係,我們這次所取得樣品同樣是由 Micron 原廠提供。


▲ MX300 系列容量、規格、性能簡表。

Crucial MX300 2050GB
▲ 外殼機構亦為鋁質金屬、無螺絲設計,2050GB 容量的電路板較先前所測試 750GB 版短一些。

Crucial MX300 2050GB
▲ 線路布局如出一轍,電路板正面計有控制器、4 顆快閃記憶體、1 顆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Crucial MX300 2050GB
▲ 電路板背面另外有 4 顆快閃記憶體、1 顆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Micron 這 3D TLC NAND,到底是採用何等奈米製程生產,目前仍然沒有明確的資訊,只知道晶圓基礎容量為 384Gb(48GB)。2050GB 版共使用 3 種顆粒組合而成,依據 Micron 顆粒介紹資料來看,分別是 384GB(8CE)4 顆、144GB(3CE)3 顆、96GB(2CE)1 顆。顆粒組合容量總計 2064GB,對比產品標示容量 2050GB,這些許差額理應當是由 OP 等設計占用。

官方規格標示,在 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低密度奇偶檢查碼)應用環境,其理論抹除壽命為 1500P/E(Program/Erase Cycle)。至於運作樞紐控制器部分,MX300 系列是採用 Marvell 設計方案,控制器型號全為 88SS1074,這是款 4 通道產品。用以配套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顆粒概略規格為 DDR3L-1600、8Gb,配置 2 顆總合容量高達 2GB。

Crucial MX300 2050GB
▲ 電路板正面所配置快閃記憶體,384GB 與 144GB 各為 2 顆。

Crucial MX300 2050GB
▲ 電路板背面所配置快閃記憶體,分別為 384GB 2 顆、144GB 1 顆、96GB 1 顆。


▲ 控制仍為 Marvell 88SS1074,並未因容量差異而變動。


▲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容量高達 1GB,電路板正反面各配置 1 顆。

附加功能多,支援斷電資料保護、硬體加解密

如先前測試 750GB 容量版本提到,MX300 系列並未因採用 TLC 顆粒,就將過去兄弟產品所具備功能拔除。RAIN(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NAND,獨立冗餘陣列)、Multistep Data Integrity Algorithm 多步驟數據完整性算法、Data Path Protection 數據路徑保護,此類增加資料存取正確性、可靠度的功能俱在,硬體層亦有斷電保護(Power Loss Protection)機能。

其斷電保護屬於基本設計,主要是用以保護 FTL(Flash Translation Layer,資料轉譯層),降低因系統非預期斷電,導致 FTL 損毀進而鎖碟無法使用的機率。至於 Dynamic Write Acceleration 動態寫入加速,如同斷電保護從前幾代產品開始導入,本質上可視為 SLC 模擬加速機制的一種。這對 TLC 應用產品來說為之重要,能夠改善寫入速度罩門,在設定作用區間內可以有接近 MLC 的表現。


▲ 電路板正面配置數十顆電容器,作為斷電資料保護功能設計的基礎。

一般消費者同樣無視的部分包含加密功能,基於控制器與韌體設計搭配組合,MX300 系列相容支援 AES 256bit 加密、TCG Opal 2.0、IEEE-1667 等標準,可與 Microsoft eDrive 搭配使用。通常是企業與政府機關才會重視這方面規格,理論上 MX300 在 Windows 10/8.x 環境透過 BitLocker 對磁碟加密,資料存取性能折損率會遠低於非相容產品,近乎是不大會察覺速度變慢。

消費者普遍關心的耐用度部分,MX300 系列依容量由小至大,設計寫入耐用度為 80、160、360、400TBW(Total Bytes Written,總寫入位元組)。全產品線有限保固為 3 年,但 Crucial 是以 5 年使用條件來設定 TBW 規格,故 2TB 容量版本每日可寫入資料量為 219GB,約等於 0.106DWPD(Device Write Per Day,裝置每日寫入量),而非每日 365.2GB、0.178DWPD。


▲ Microsoft eDrive 效益簡述,藉由相容固態硬碟產品硬體加解密,可使性能折損幅度大幅度降低。

至於標示性能如開頭規格表所示,MX300 全系列最高讀取速度皆可達 530MB/s,寫入除了 275GB 為 500MB/s,其餘容量是略高一點的 510MB/s。當然了,這是 Dynamic Write Acceleration 作用下的表現,當寫入資料量超出作用區間時,真實寫入速度是動輒打對折。以 750GB 容量版本測試結果為例,模擬加速飽和之後的寫入速度是趨近 275MB/s,2TB 容量待後續測試驗證之。

▲ CrystalDiskInfo 偵測資訊:產品設定支援 DEVSLP(Device Sleep)省電模式,功能設定相當完備。

 

(下一頁還有:性能實測、總評)

性能與 750GB 相近,寫入速度高出些微

我們先前曾經評測 750GB 容量版本,MX300 就整體表現而言,在 TLC 應用產品裡算是比較好的之一。故 2TB 試驗部分就不捉對廝殺,畢竟 MX300 在台灣也沒有同容量級距對手,以下簡單和自家兄弟比較之。就結構而言,750GB 硬體配置已經得以發揮性能,因此在 ATTO Disk Benchmark 各測試模式,兩造表現極為相近,硬要比較頂多是 2TB 版寫入速度稍微好一些。


▲ ATTO Disk Benchmark - Neither 測試模式:最高存取速度約為讀取 525MB/s、寫入 519MB/s。


▲ ATTO Disk Benchmark - I/O Comparison Random 測試模式最高存取速度約為讀取 476MB/s、寫入 518MB/s。


▲ ATTO Disk Benchmark - Overlapped I/O QD 8 測試模式最高存取速度約為讀取 535MB/s、寫入 526MB/s。

下列 AS SSD Benchmark、Anvil’s Storage Utilities、CrystalDiskMark,大致上而言有著相似的傾向,讀取速度時而互有高低,寫入方面 2TB 是有稍好的跡象。其中 AS SSD Benchmark 與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各細項沒有太大落差,但 2TB 讀取與寫入子評分都以些微之差領先。至於讀取不像寫入那樣稍好,參考 AS SSD Compression-Benchmark 讀取曲線開低走高,直到 45% 之後才趨於平穩這點,或許足以證明在某些測試條件下的表現,確實還有再精進空間。


▲ AS SSD Benchmark 測試:Seq 速度為讀取 491.90MB/s、寫入 494.79MB/s,4K 表現讀取 29.04MB/s、寫入 124.57MB/s。


▲ AS SSD Compression-Benchmark 測試:讀取曲線開低走高,寫入相對平穩許多。


▲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測試:Seq 4MB 表現為讀取 473.20MB/s、寫入 500.24MB/s,4K 部分讀取 29.51MB/s、寫入 134.18MB/s,總評價 4938.25 分。


▲ CrystalDiskMark 測試:Seq 速度為讀取 427.2MB/s、寫入 518.8MB/s 以上,4K 至少達讀取 31.38MB/s、寫入 148.3MB/s


▲ TxBENCH 測試:Seq 表現為讀取 534.684MB/s、寫入 512.840MB/s,4K QD1 則是讀取 30.560MB/s、寫入 131.635MB/s。

SLC 模擬加速作用區間廣,髒碟掉速表現更佳

而在 HD Tune Pro 測試部分,2TB 版本的讀取表現稍好,只不過同樣是區區幾 MB/s 之差。寫入在 Dynamic Write Acceleration 作用區間內,速度能夠超過 425MB/s,較為平穩加速區間接近 780GB,占產品設計容量約 38%。至於加速飽和之後的落點是在 250MB/s,比大約 275MB/s 的 750GB 版本低一點,但是由於最平穩加速區間大約有 165GB 之多,應付一般專業用途也綽綽有餘。


▲ HD Tune Pro 讀取測試:最大值 424.0MB/s、平均值 423.7MB/s。


▲ HD Tune Pro 寫入測試:最大值 432.1MB/s、平均值 328.0MB/s,模擬快取飽和之後速度落在 250MB/s 附近。


▲ PCMark 8 Storage 測試:總評分 4971 分、頻寬 255.05MB/s

進階性能測試部分我們選擇簡化之,畢竟 2TB 與 750GB 版本骨子裡相同,理應當不會出現莫大差距。這邊只取 ULINK DriveMaster 2012 單項測試當參考值,藉由 4K 隨機寫入腳本來觀察掉速走勢,為了得到這份數據簡直是等了三天兩夜。其變動和 750GB 版相當接近,完整填寫滿 2 次容量所得結果為 2637IOPS,或許是基於容量、韌體版本差異因素,表現比 750GB 版更好一些。



▲ ULINK DriveMaster 2012 - 4K 隨機寫入測試:模擬髒碟狀態的極端參考值為 2637IOPS。

兩次實測體驗 MX300 下來,我們認為它的性能表現即便不算最為突出,整體平衡性卻難以忽視。價格策略一如以往,鎖定中價位帶偶爾展現成本優勢,更具備競爭產品所欠缺的附加功能,性價比如同以往那樣好。其 2TB 容量版本在台灣市場可視為新里程碑,零售通路已經陸續上架,參考價格為 18,999 元。特別是在亟需大容量的應用,倘若其設計耐用度足以負荷作業要求,我們認為是值得列為採購首選,故給予推薦。

廠商資訊

Crucial  https://www.crucial.com/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Core i7-4770K
  • 主機板:Asus Z97-PRO(Wi-Fi ac)
  • 記憶體:Kingston HyperX Genesis PnP DDR3-1600 4GB x 2
  • 系統碟:Kingston HyperX SSD 240GB
  •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bit 中文版

延伸閱讀

搭載 3D 架構 TLC 快閃記憶體,Crucial MX300 固態硬碟實測

Marvell 控制器搭 TLC 顆粒,Kingston SSDNow UV400 固態硬碟實測

Plextor M7V 固態硬碟評測,採用 TLC 顆粒 2.5 吋與 M.2 版同步登場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IEEE 802.3bz 規範正式頒佈,兼容既有線材傳輸速率最高達 5Gbps

$
0
0
IEEE 802.3ab 規範乙太網路 1000BASE-T,在個人市場是相當普遍應用的規格,因應 IEEE 802.11ac 無線網路,以及高速資料傳輸應用需求,新一代規範 IEEE 802.3bz 已經誕生。除了相容於現有 Cat 5e/6 線材,最高傳輸速率更可達 5Gbps 之譜,相當值得期待。

乙太網路從 10BASE-T、100BASE-T 發展至今,俗稱 Gigabit 的 1000BASE-T(IEEE 802.3ab)規格,已經普遍應用在個人用電腦、無線路由器、NAS 等設備上。面對現今儲存裝置/設備性能,以及理論速率可達 1.73Gbps 以上的 IEEE 802.11ac 無線網路,Gigabit 老早不敷使用。導入企業用 10GBASE-T 固然是個方式,卻有成本與網路線材要求等限制,IEEE 802.3bz 成了折衷解決方案。


▲ IEEE 802.3bz 重點規格特性示意圖。

甫於日前正式頒佈的 IEEE 802.3bz 規範,包含 2.5Gbps(2.5GBASE-T,即 2500Mbps)與 5Gbps(5GBASE-T,即 5000Mbps)兩種傳輸速率規格,是植基於 10GBASE-T 調降時脈/速率開發而來。IEEE 802.3bz 如同 1000BASE-T,使用 4 對導線負責傳輸(Tx)與接收(Rx),但是每對的傳輸能力提升至 625Mbps/1250Mbps,故總和即為所標示 2.5Gbps/5Gbps。

IEEE 802.3bz 更重大意義在於相容既有網路線材,2.5GBASE-T 可沿用 Cat 5e 線材,5GBASE-T 才需要高一階的 Cat 6 線材,基礎傳輸距離皆可達 100 米。Cat 5e 與 Cat 6 線材應用量很高,官方組織宣稱全球已銷售達 700 億公尺,在個人應用環境尤以 Cat 5e 最為普遍。這意味使用 IEEE 802.3bz 設備,是無需耗資更改使用環境既有的線材,即可獲得最高 5 倍的資料傳輸速率。


▲ 主要乙太網路規範規格特性比較表。(引用自 wikipedia)

需要變動的地方在於硬體,包含 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體存取控制)參數,以及PHY(Physical Layer,實體層)規範等,代表得有全新相容控制器對應支援。在 IEEE 802.3bz 規範正式頒佈前,Marvell 等廠商曾發布相容收發器之類產品資訊,藉以搶先布局未來商機。牽動硬體層部分,意味得採購新設備才能體驗到 IEEE 802.3bz,這還有待廠商推出實體產品。

市售 802.11ac 無線路由器,1300Mbps 已經是很基本的規格,高階產品更動輒達到 2166Mbps。無論其中技術差異與相容性如何,1GBASE-T(即 1000Mbps)乙太網路確實成為瓶頸,因此像 Broadcom 搶著規劃推出 IEEE 802.3bz 相容無線 SoC。而在電腦端資料傳輸應用,一般 NAS 受限於 1GBASE-T 可用頻寬,也經常受到使用者詬病,故可預期 IEEE 802.3bz 是有機會加速普及。

延伸閱讀

Broadcom 發表 BCM4908 64 位元網路 SoC,無線路由器也有四核心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非典型NAS,搭配多元化應用更具可玩性:QNAP TS-451A產品功能與評測分享!

$
0
0
網際網路基礎建設的普及化,再加上行動網路與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不僅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使用「雲端儲存服務」也成為如同人們平常喝水、呼吸一般習以為常的事情。不過對於許多重視個人隱私的使用者來說,這些公開提供服務的雲端服務,在資料保存的安全性與穩定性,仍然讓人覺得有些疑慮。也因為公有的雲端服務有上述的問題,因此最近幾年,也有不少人選擇透過「網路附加儲存裝置(NAS)」來打造專屬於個人的「私人雲」,除了安全性的考量,充份掌握檔案應用的所有權,以及滿足更多元化的需求,會是很重要的理由。


▲TS-451A的QTS系統讓原本莫測高深的NAS也能變得平易近人。

相較於過去「檔案的儲存與分享」,都建構在個人電腦相互連結的基礎,定位為「檔案伺服器」的NAS,可以說是更經濟實惠且更具便利性的選擇。NAS本身就是一台擁有獨立作業系統,且功能專注於「儲存」的迷你型主機,除了在待機運行時耗用的電力比一般電腦更低,系統本身的穩定性也要比一般的電腦要來得更好,而且NAS除了在區域網路中作為檔案存取的中心之外,也能透過應用程式的協助,讓NAS在外部網路環境也能被存取,真正做到「雲端化」的管理。

而最近幾年新推出的NAS,更強調了優異的硬體性能,甚至還能透過應用程式的安裝,讓NAS在多媒體影音與多工處理應用方面的能力更為強悍。像是在今年7月份由QNAP 威聯通科技所推出的TS-451A,就是一款採用最新14奈米雙核心Intel Celeron 1.6GHz處理器,內建4GB DDR3L 記憶體、雙Gigabit網路並支援4個硬碟擴充槽的旗艦機種,除了集中管理檔案並易於分享與備份之外,在多媒體能力方面甚至支援了4K影片硬體解碼,並能透過串流於電視或手機上播放。
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就將從開箱到安裝,一步一步為大家介紹TS-451A的產品特色與應用心得!

QNAP TS-451A產品特色一覽


▲TS-451A是QNAP新登場的4Bay旗艦產品,主打強大的硬體效能與多媒體能力。

定位在個人家庭、中小型辦公室應用的QNAP TS-451A,可以說是為高階用戶所設計的一款產品,除了在硬體規格更佳,也搭配了獨有的特殊功能可以增加檔案管理與分享的效率,下面我們來看看,QNAP TS-451A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產品特色: 

.更好的硬體效能:QNAP TS-451A搭載了效能更好的Intel Celeron N3060 雙核心1.6GHz 處理器,更支援AES-NI的硬體加密引擎,提升檔案儲存的安全性。

.簡單直覺的QTS系統:QNAP TS-451A內建QTS直覺式使用者介面,簡潔的扁平化設計更美觀易於閱讀,運行時也更有效率。圖形化儀表板可方便即時監控資源,並具備豐富多樣化的的「AppCenter」自由選擇所需要的應用程式,進一步擴充NAS的應用功能。

.跨平台檔案分享管理能力:QNAP TS-451A支援SMB/CIFS、NFS與AFP等協定,可同時支援Windows、MacOS、Linux/UNIX等作業系統,真具備跨平台檔案分享與管理能力。

.強大的檔案備份、復原與同步能力:QNAP TS-451A支援「Hybrid Backup Sync (混合型備份與同步中心) 」整合資料備份、還原與同步三大功能,讓您透過單一應用程式,輕鬆將資料備份或同步到本地/遠端 QNAP NAS、遠端伺服器,以及雲端儲存空間,整合不同雲端的檔案同步,進一步保障你的檔案儲存安全。

.內建「USB QuickAccess」埠:QNAP TS-451A內建了USB 3.0規格的也「USB QuickAccess」隨插即用埠,無需透過路即可讓電腦直連NAS,傳輸檔案更為快速。

.強悍多媒體能力:QNAP TS-451A支援4K 影片硬體解碼,影片線上即時轉檔與離線背景轉檔。

.直接連結HDMI輸出:QNAP TS-451A可以透過HDMI直接輸出至螢幕或電視,隨機附贈搖控器可直接操控各類功能與播放影片。

.內建音效卡,支援OceanKTV:QNAP TS-451A內建音效卡,可直接連結動圈式麥克風與音響,透過「OceanKTV」應用程式來打造家庭KTV歡唱系統。

.混合虛擬應用解決方案:QNAP TS-451A內建「Virtualization Station(虛擬機工作站)」與「Container Station(軟體容器工作站)」,可直接在NAS中建立虛擬系統,一機即可滿足多種需求。

QNAP TS-451A開箱介紹


▲TS-451A的外箱採用紙箱原色搭配白色的產品規格標籤設計,看起來十分簡樸。

▲TS-451A具備14奈米製程的Intel Celeron N3060雙核心處理器,並具備2GB或4GB兩種記憶體規格,最高可額外擴充至8GB,筆者所測試的這台是4GB的版本。

▲開箱,可以看到內容物有相當大面積的緩衝包材,妥善地將產品與配件保護好。

▲內容物一覽,除了TS-451A本體外,有體積十分大的供電變壓器、電源線、兩條乙太網路線、說明書、搖控器、硬碟安裝用螺絲2組。

▲為了推動最多4顆硬碟與系統,TS-451A搭配了相當具份量的96W供電變壓器。

▲隨機附送的搖控器,可搭配TS-451A輸出至HDMI時操控使用,雖然搖控器材質是塑膠,但珍珠粉質感的塗裝看起來還是蠻討喜的。

▲TS-451A的外殼以白色與主,搭配了粉嫩的藍色系面板,看起來並不像一般常見NAS產品一樣硬派的風格,反倒比較像是一般的小家電。

▲TS-451A機身正面左上角的面板有多個狀態指示燈號。

▲TS-451A機身正面左下角的電源鈕、One Touch Copy鈕與一組USB 3.0和USB QuickAccess的Micro USB 3.0連結埠。

▲TS-451A機身右上角的貼紙標示了機身內4組硬碟擴充槽的序號。

▲TS-451A機身右側可以看到標示了Quick Setup的貼紙,使用者可以透過貼紙上的Qrcode,以手機掃描連結到雲端安裝網頁進行TS-451A的啟動,或是透過電腦連至官網,輸入Cloud Key的數字來進行雲端安裝。

▲TS-451A機身左側沒有任何標示或按鈕,只留有一組散熱孔。

▲TS-451A的機身背面,可以看到一組超大的風扇,在NAS運行時可有效排除機身中的熱氣,確保系統穩定。另外在右方可以看到各類型的連結埠,由上而下分別為Reset孔、系統維護埠、麥克風埠、耳機孔、HDMI埠、USB 3.0埠兩組、乙太網路埠兩組與電源接口。在機身背面左下角有一組Kensington鎖孔。

▲TS-451A的硬碟擴充槽可透過下方的凹槽將手指伸入,向上扳動即可開啟並拉出硬碟固定托盤。

▲將硬碟托盤拉出的樣子。

▲TS-451A的硬碟固定托盤,可支援3.5吋或2.5吋的硬碟與SSD。

▲將四個硬碟托盤都抽出來的樣子,可以看到四組SATA連結埠。

QNAP TS-451A 產品安裝 

安裝新硬碟到TS-451A


▲此次搭配TS-451A測試所使用的是由富基電通所代理的TOSHIBA監控型3.5吋硬碟,可適用於NAS系統不停機持續運轉的穩定性。

▲此次搭配的硬碟為3TB的規格。

▲拆開外包裝後,硬體的本體。

▲將硬碟裝置於托盤上,並依序鎖上螺絲即可完成安裝。

▲接下來將硬碟托盤插回原本的插槽中,並將卡榫壓回推到定即可固定。

▲裝置好電源與網路線,按下電源鈕啟動TS-451A,稍候片刻即可開始進行系統的安裝與啟動囉!

進行系統安裝與啟動

在完成TS-451A的硬碟安裝與電源線、網路線的連結後,開啟電源開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進行系統的初始化。使用者可以透過官方網站的安裝導引頁面(https://start.qnap.com/cht/index.php)進行系統韌體的安裝與啟動,官方提供了三種不同的安裝方式,若NAS已經連結到網際網路,其實透過「雲端安裝」是最為方便的。


▲在接下來的範例中,我們就選擇「雲端安裝」的方式來啟用TS-451A。

▲透過畫面的指引,我們可以找到TS-451A機身上貼紙所標注的「Cloud Key」,並輸入到網頁上的欄位中。

▲在進行TS-451A的設定過程中,我們也需要申請一組myQNAPCloud的帳號,讓我們可以輕鬆透過雲端管理TS-451A中存放的資料,也能讓本地端NAS直接「雲端化」,在外網也能輕鬆存取內容。

▲接下來依照你的使用用途,選擇家用或是商用,並開始智慧安裝指引。

▲接下來我們就可以依照畫面的指示來輸入相關資料,依序完成安裝程序。

▲安裝完成後,即可透過登入頁面,輸入剛才我們設定好的帳號密碼來登入到TS-451A的QTS系統中。(建議大家可以把這個登入連結存放至書籤中,以方便日後登入存取)

簡單易上手的QTS系統,操作直覺且功能完備!

TS-451A內建了QTS 4.2的專屬作業系統,除了擁有扁平化風格的圖像設計界面,更具備了多工、多視窗、多桌面與多顯示模式的特色,我們可以如同在一般電腦上使用QTS系統同時執行多個應用程式,並能隨時掌握系統的狀態,也能依照自己的使用習慣來自訂系統界面與功能圖示。
在QTS系統中,也內建有資訊完備的「智能儀表板」,點選開即可快速掌握當下系統的狀態,包括系統資源與消耗、硬碟健康度、儲存空間的使用量、排程任務…等資訊。


▲TS-451A採用QTS 4.2系統,圖像化的操作界面蠻類似Android或iOS的平板電腦,圖示的設計也採用目前主流的扁平化風格。

▲除了桌面上的快捷圖示,我們也可以開啟完整的功能選單,快速找到想要的功能。

▲在系統列上方也可以隨時查看系統的「事件通知」,掌握系統最新的更新狀態與任務執行進度。

▲QTS內建的「智能儀表板」也能讓用戶一覽當下系統的運行狀態。

▲透過QNAP提供的「myQNAPCloud」服務,可以讓建置於區域網路的TS-451A輕鬆「雲端化」,無需額外設定IP或是DNS對應,即可透過外網存取家中或公司的TS-451A,也能輕鬆透過連結分享NAS上的資料。

▲TS-451A內建的File Station 檔案總管,操作界面簡單易懂,可以讓我們輕易管理TS-451A中存放的資料。


檔案集中管理,還能同步備份與整合其他雲端伺服器

作為一台NAS,QNAP TS-451A在檔案儲存與管理的功能上自然不含糊,除了擁有4 Bay的四顆硬碟擴充能力,更同時支援3.5吋與2.5吋硬碟與SSD,並能依照使用者的需求,設定RAID 0/1/5/6/10與JBOD等不同的陣列磁碟架構,有相當大的使用彈性。除此之外,QNAP TS-451A更同時具備了NAS、iSCSI SAN與USB QuickAccess三種不同的資料傳輸方式,並具備雙GbE高速網路界面,在面對大量資料的傳輸更游刃有餘。
此外,比較特別的是QNAP TS-451A具備了「USB QuickAccess」的傳輸能力,可透過機身上的USB 3.0埠,直接與電腦連結,並成為一個外接式磁碟,並能在不透過區域網路的情況下直接對傳資料,速度更快更有效率。


QNAP TS-451A也可以透過「QNAP Qfinder Pro」以「Storage Plug & Connect」的模式來連線,可以在QNAP NAS上建立一個共用資料夾,並連線成網路磁碟機,您就可以把它當作一個額外的儲存空間存放資料,使用上跟本機的磁碟一樣方便。


▲在TS-451A建立了共享資料夾之後,同一區網內的電腦即可透過區網連結到TS-451A並進行帳號密碼登入,即可直接存取NAS中的資料,使用十分直覺且簡單。

▲TS-451A機身上也具備一組SD卡讀卡槽,可直接存取相機的記憶卡,並快速備份到NAS中。

▲當SD卡插入卡槽後,QTS系統即會偵測到外接裝置,並進一步選擇瀏覽檔案或直接備份。

▲我們可以直接透過QTS系統中的File Station來瀏覽並管理外部記憶卡的資料。

▲插入到TS-451A中的記憶卡,同樣也可以以共用資料夾的方式,透過區網來提供其他電腦快速存取。


▲TS-451A在機身上也提供了USB 3.0埠,可外接隨身碟或是隨身硬碟,進行檔案的管理與備份。

USB QuickAccess直連電腦傳輸效率更高


▲TS-451A提供了USB 3.0 Micro B連結埠,可直接讓NAS與電腦連結,直接進行檔案管理與傳輸,無需透過區域網路也能快速完成檔案交換。


▲在QTS系統中,若QNAP TS-451A使用「USB 3.0 QuickAccess」與電腦連結時,也會出現提示訊息並建立直接的連線。


▲這時候TS-451A會以一個獨立IP的網路磁碟掛載在電腦中。


▲在TS-451A的系統設定中,也可以透過「USB QuickAccess」的設定,來配置使用者的存取權限。

「USB QuickAccess」的存取權限也可以透過設定功能來自訂,除了透過NAS帳號來控管存取許可之外,我們也可以開放所有人皆可直接連線存取,或是透過系統內使用者與群組的權限控管,來開放只有特觸使用者才能透過「USB QuickAccess」存取NAS上的資料。


▲QNAP TS-451A透過「USB 3.0 QuickAccess」快速存取埠直接與電腦連結時,可以透過「QNAP Qfinder Pro」這個專屬工具偵測到連結狀態,並產生一個獨立IP(Direct Link IP)的網路磁碟。


▲實際來進行QNAP TS-451A的「USB 3.0 QuickAccess」檔案傳輸設定,可以發現到速度要比透過區網傳輸要快上許多,過程中最高速度超過100MB/s,在QTS系統中也可以在設定選單中查看到當下流量的使用狀況。若有大量資料要從電腦轉移到NAS(或是相反從NAS回存電腦),透過「USB 3.0 QuickAccess」確實可以省下不少時間呢!

跨平台資料同步與備份支援能力

除了資料的儲存管理,TS-451A也具備相當強大的跨平台資料同步與備份支援能力,像是可以利用Qsync Central Station來建立其他系統平台上的雲端同步資料夾,或是使用「備份管理中心」將TS-451A的資料異地備援至其他NAS或檔案伺服器。另外TS-451A也能整合其他雲端儲存服務到File Station中,方便我們快速瀏覽與交換檔案。


▲透過Qsync Central Station,可以讓我們輕鬆地在不同系統平台的設備,設定與TS-451A即時同步的雲端資料夾,讓我們在不同的電腦、手機、平板上都能同步重要資料,就如同使用其他公有雲端服一樣的便利。

▲TS-451A也提供了「備份管理中心」的服務,讓我們可以設定將TS-451A的資料備份到其他NAS或是檔案伺服器,以建立完善的異地備援。

▲透過TS-451A中的「Connect to Cloud Drive」套件,我們可以直接利用File Station將其他雲端空間以外掛磁碟的方式整合到TS-451A中,方便我們快速瀏覽與交換檔案。

▲掛在到TS-451A中的雲端儲存服務(上圖範例為Dropbox)可以完整瀏覽所有的目錄與檔案,存取的速度也相當快。

多樣化應用,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在QNAP所推出的NAS產品中,皆內建了應用功能相當多元的「App Center」應用程式市集,提供了各式由QNAP與第三方開發者所提供的應用程式,類型舉凡資料備份、內容管理、網路通訊、影音娛樂…等,而這些應用程式也賦與了TS-451A更多的可能性,讓TS-451A不僅止是儲存資料、管理資料的工具,更能結合更多不同的應用,發揮TS-451A功能的極致。


▲內建於TS-451A中的「App Center」,提供各類型的應用程式,滿足用戶全方位的需求。

Photo Station 

透過TS-451A的「Photo Station」 可以讓我們快速建立起自己的網路相簿系統,用最好的方式來呈現你美好的影像回憶,也能輕鬆將喜愛的照片分享給親朋好友,就如同一般的網路相簿功能一樣簡單。


▲透過Photo Station可以讓我們自動化地建立個人的網路相簿,並透過簡單的操作界面來進行照片的管理。 

▲Photo Station也提供了最佳化呈現照片的瀏覽方式,讓我們最舒服地回顧生活中的每一刻美好。

Video Station

透過TS-451A的「Video Station」應用,NAS可以搖身一變成為家中的多媒體娛樂中心,協助我們儲存與管理各類型的影音內容,並能透過TS-451A強大的硬體效能,進行即時轉檔與串流到家中的電視或是手機、平板上播放,讓你不用守在電腦前,也能輕鬆追劇或電影,甚至連4K UHD超高畫質的影片也能輕鬆支援,讓你自在享受次世代等級的影音娛樂享受。


▲TS-451A的「Video Station」可以為我們管理大量的影音檔案,並快速自訂分類,隨時點播進入影音娛樂世界。

▲TS-451A最高支援到4K UHD格式的高解析度影片,並能透過強悍的硬體進行即時轉檔串流。在Video Station中的影片預覽圖上,也可以看到清楚的影音畫質標示。

▲即便是4K等級的高解析度影片,也能流暢地從TS-451A即時串流到電腦上播放。

▲在Video Station中,我們也能隨時將播放中的影片指派到家中同一區網內的串流媒體裝置,包括Apple TV、Chromecast或是支援DLNA的電視…等。

▲QNAP 威聯通 TS-451A 4Bay NAS Video Station影音串流至電視播放效果

Download Station

有不少人喜歡在網路上搜尋各種不同的下載資源,過去總是得把電腦打開來「開農場」,既浪費電又損耗電腦的資源,現在我們可以利用TS-451A的「Download Station」來取代電腦,除了支援一般的Http / Https、FTP / FTPS之外,也支援常見的P2P下載格式,讓我們輕鬆管理所有的下載任務,甚至還能透過內建的BT種子搜尋器來找到想要的資源。


▲透過Download Station,可以讓我們快速建立多個下載任務,並一覽所有任務的進度。

▲Download Station也內建了「BT Search」的功能,可以利用關鍵字搜尋到對應的下載資源。

Music Station

Music Station可以為我們建立一個專屬於自己的音樂庫,輕鬆分類管理大量的音樂資料,也能透過內建的編輯界面詳細編輯專輯資料,甚至是自動搜尋音樂封面。


▲匯入Music Station的音樂資料都可以依照檔案的Index Tag來進行分類管理,也會自動套用對應的封面影像。

▲除了TS-451A中的音樂檔案,Music Station也整合了Tunein的網路廣播功能。

Note Station

除了一般的媒體應用,TS-451A很特別的也提供了類似Evernote的雲端筆記工具「Note Station」,讓NAS也能成為知識管理的工具。


▲Note Station提供了雲端建立與管理筆記的功能,讓TS-451A也能成為我們平常蒐集資料與管理資識的平台。

▲TS-451A的Note Station基本功能和Evernote頗為類似,但界面設計卻有所不同。不過在Note Station中也提供匯入Evernote筆記的功能,若你已經在Evernote中建立了筆記資料,也可以轉存到Note Station中繼續使用。

茫茫「檔案海」,用Qsirch 酷先生幫你輕鬆搜!

TS-451A的大肚量可以幫助我們存放龐大的資料,但對於使用者來說,如何有效率地在需要時快速找到想要的資料,才是最讓人頭痛的事情,不過好在TS-451A內建有「Qsirch 酷先生」全域快搜功能,可以透過強大的全文檢索引擎與結果自動建議系統,讓我們透過關鍵字快速找到想要的資料,更能為我們依照檔案類型來分類不同類型的檔案。


▲TS-451A內建的「Qsirch 酷先生」是一個相當方便的內容搜尋工具。

▲透過Qsirch強大的索引與全文檢索引擎,可以精準地為我們找到存放在TS-451A的檔案!

在NAS建置網站與系統
除了單純的資料存放與管理,TS-451A另一個有趣的「特異功能」就是內建了「虛擬機工作站」與「軟體容器工作站」的功能,可以在QTS系統中,以虛擬系統的方式同時運行多個作業系統,或是其他網站內容套件。


▲TS-451A內建的「Container Station」可以建立不同的軟體套件容器,或是匯入不同系統的映像檔,以虛擬機器的方式來同時運行這些作業系統。

▲除了自行匯入映像檔,TS-451A的「Container Station」也提供了許多常見的免費作業系統或是CMS工具,例如知名的Linux套件Ubuntu、Fedora或Debian…等,另外也有不少網站架設使用的Joomla與Wordpress,都可以輕鬆建置在TS-451A的系統中。

HDMI埠直接輸出電視,無需電腦也能獨立運作

TS-451A內建有HDMI埠可以直接連結到螢幕或電視,並利用「HybridDesk Station 混合桌面工作站」界面,搭配隨附的搖控器,或是額外外接鍵盤與滑鼠,即可直接操控各種不同的應用程式,而無需透過電腦控制即可獨立運作,讓NAS也能像電腦一般來操控。


▲初次啟用TS-451A的HDMI輸出功能時,需要先透過系統指示安裝「HybridDesk Station 混合桌面工作站」。

▲安裝完成後,同樣需要輸入NAS設定的帳號密碼來驗証權限。

▲系統中也提供了詳細的操控圖解,包括TS-451A機身上按鈕、外接鍵盤滑鼠與搖控器的功能

▲在「HybridDesk Station 混合桌面工作站」中也可以安裝管理各類型的應用套件。

▲在「HybridDesk Station 混合桌面工作站」界面也可以自訂常用的功能捷徑。

手機版App隨時隨地存取個人雲端資料!
除了透過電腦連結到TS-451A存取資料與應用,我們也可以利用QNAP所提供的手機版App,直接利用手機或平板來連結到TS-451A,享用各類型應用程式的便利。


▲QNAP在Android與iOS平台皆提供了一系列搭配自家NAS使用的工具,可以讓我們隨時隨地使用行動裝置來存取TS-451A的資料與應用程式。

▲透過「Qfile」,可以即時存取TS-451A上的資料,並能隨時下載到手機中,或是以下載連結的方式分享給其他人。

▲「Qphoto」對應了「Photo Station」的功能,可以直接在手機瀏覽我們存放在TS-451A上的照片,同時也能即時分享給其他朋友,或是無線投放到電視上讓更多人同時觀賞。

▲「Qvideo」對應了「Video Station」的功能,可以讓我們隨時利用手機的行動網路連結到家中的TS-451A,並利用TS-451A強大的即時硬體解碼功能,將影片轉換為最適合手機播放的格式。

▲「Qmusic」可以像常見的音樂串流工具-像是KKBOX、Spotify或Apple Music一樣,可以即時存取TS-451A上我們所建立的音樂庫,並進行串流播放,使用上十分方便。

K歌免出門,OceanKTV應用讓你的NAS變身K歌神器!

在TS-451A中最有趣的功能,莫過於這套「OceanKTV」的家用KTV應用程式了,而這也是業界首款將NAS結合KTV應用的工具,雖然實在很難將NAS的功能應用與KTV連結在一起,但QNAP的這個創意倒是讓人十分讚賞。透過TS-451A內建的3.5mm麥克風連結埠,可支援「動圈式麥克風」(但要特別注意的是,一般動圈式麥克風皆採6.3mm的規格,需要另外透過轉接頭轉換為3.5mm),即可搭配應用程式享受如同錢櫃、好樂迪一般的歡唱體驗。


▲OceanKTV的啟動畫面,光看這個界面霓虹風格的視覺設計,就讓人誤以為來到KTV包廂了吧?

▲OceanKTV的點歌界面,我們可以將KTV伴唱影片置放在對應的資料夾內,即可進行曲目的歸檔與管理,並能在電腦端進行點歌。除了單純伴唱影片的播放,OceanKTV也提供KTV常見的切歌、導唱、音效、迴音、升降Key…等調整功能。


▲除了自備伴唱歌曲的影音檔案,OceanKTV也支援了直接搜尋Youtube平台上KTV曲目的功能,而且還相當貼心地幫我們分類好不同類型的熱門曲目,不知道最近哪些歌曲正火紅嗎?直接打開熱門精選瞧瞧吧!


▲OceanKTV另一個相當方便的功能,就是可以直接透過網址來新增Youtube上別人已經整理好的KTV歌曲清單!


▲將Youtube上播放清單加入到OceanKTV中,會出現在「收藏清單」中,輕輕鬆鬆就能掌握目前最熱門的K歌!


▲QNAP 威聯通 TS-451A 4Bay NAS OceanKTV TVplayer實際播放效果

NAS界的變形金剛,依循你需求而生的NAS!

簡單來說,QNAP TS-451A可以說是一台「非典型的NAS」,從功能上來他,它不僅止於讓你集中儲存、管理檔案,而是可以進一步成為家中或公司裡的「資料中心」,讓我們更能輕易地運用儲存在其中的檔案。除此之外,使用者也不需要經過複雜的網路設定,即可透過myCloud直接讓TS-451A成為「雲端化」主機,真正做到讓用戶隨時隨地可以存取檔案,並利用不同應用程式來滿足各類型的需求,而且應用的層面比你想像還要更多…筆者在還未接觸TS-451A之前,壓根兒沒想過,原來NAS竟然還能搖身一變,成為家中的KTV主機呢!

當然,TS-451A真正的厲害之處,其實並非「功能強大」,反倒是「簡單易用」更是讓人覺得印象深刻,過去大家總覺得電腦相關週邊-尤其是網路通訊相關應用的硬體,都需要高深的電腦知識,通過繁雜的網路設定,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但事實上QNAP TS-451A給人的印象完全不是如此,從開始設定到安裝各種應用程式,用戶都可以透過簡單明瞭的Step by Step指引來完成,完全圖像化的操作界面甚至要比我們常用的Windows系統還要更容易上手,甚至不需要看說明書,就能自行架設完成。

透過QNAP TS-451A,想要享受更便利的個人雲端生活,其實比你想像得還要來得簡單呢!

QNAP TS-451A硬體規格

.處理器:14nm Intel® Celeron® N3060 雙核心 1.6GHz 處理器,最高達 2.48GHz,支援AES-NI硬體加密引擎
.系統記憶體:4GB DDR3L (2 x 2GB),最大可擴充至8GB
.快閃記憶體:4GB,預載 QTS 系統
.支援硬碟類型:4 x 3.5"/2.5" SATA 6Gb/s HDDs/SSDs
.連結埠:3 x USB 3.0(前1後2)、SD讀卡機、USB 3.0 Micro-B、HDMI、3.5mm音源輸出孔、3.5mm麥克風孔(僅支援動圈式麥克風)、Gigabit RJ45網路埠 x2、紅外線接收器、Kensington安全鎖、系統維護埠
.按鈕:電源/狀態,USB 單鍵備份,系統重置
.尺寸:169 x 160 x 219 mm.重量:3Kg
.耗電量:
-系統睡眠: 0.65W
-硬碟休眠:12.1W
-運作中:27W(安裝 4 顆 2TB HDDs)
.電源供應器:96W AC 變壓器, 100-240V AC
.風扇:12cm系統風扇(12V DC)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搶搭 PCIe NVMe 列車,ADATA 發表 XPG SX8000 固態硬碟

$
0
0
固態硬碟市場競爭雖然很激烈,ADATA 在國內仍然占有一席之地,最近將帶來令人期待的新品。Computex 2016 所展出眾多設計方案之中,定位較高、針對遊戲玩家開發的 XPG SX8000,是採用 PCIe 3.0 x4 NVMe 控制器設計,將於近日內陸續上市銷售。

今年截至目前為止,新推出的 2.5 吋 SATA 6Gb/s 固態硬碟,絕大多數都是採用 TLC 顆粒。至於新興主流 PCIe 3.0 x4 NVMe 方面,一如預期確實有越來越多產品推出,選擇性不再侷限於單一品牌上。ADATA 也搶搭了這班列車,甫發表 XPG SX8000 固態硬碟,採用 PCIe 3.0 NVMe 控制器,設計為目前普遍常見的 M.2 形式。

ADATA XPG SX8000
▲ ADATA XPG SX8000 設計為 M.2 Type 2280 形式。

XPG SX8000 說不上是新面孔,因為 ADATA 在 Computex 2016 曾經展出,官方並未遮掩它是款台系設計方案製品。其控制器來自 SMI,型號 SM2206 為 PCIe 3.0 x4 NVMe(NVMe 1.2)介面規格設計,也獲得如 Micron 等大廠採用。至於顆粒部分,是選用當前較為少見的 3D MLC NAND,供應商可能為 IMFT 或 SK Hynix。

產品容量設定計有 128、256、512GB 與 1TB 等版本,其中 512GB 與 1TB 具有較佳性能表現,規格標示最高循序存取速度可達讀取 2400MB/s、寫入 1000MB/s,隨機存取讀取 100K IOPS、寫入 140K IOPS。而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LC 模擬快取等,諸如此類規格設定細節目前未知,但是就標示性能來看,XPG SX8000 理應當是中階導向設定產品。

▲ XPG SX8000 官方規格簡表。

一如其他廠商,ADATA 當前也是只推出 M.2 Type 2280 形式版本,藉以相容於更多類型電腦。不過基於散熱性考量,也免不了加上薄型散熱片,這可能導致一般筆電無法安裝。官方為 XPG SX8000 提供 5 年有限保固,惟目前尚未釋出參考價格資訊,預估 10 月開始在特定市場陸續上市,是值得留意何時會引進台灣銷售。

延伸閱讀

強化 3D TLC 快閃記憶體支援,SMI 新推出 SM2258 固態硬碟控制器

PCIe 3.0 NVMe 固態硬碟新選擇,Plextor M8PeY 性能實測

PCIe NVMe 固態硬碟不是空喊,下半年將有更多新採購選擇

PCIe 3.0 x4 NVMe 規格設計,Zotac Sonix PCIE 480GB SSD 實測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玩家觀點:異塵餘生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
0
0
你穿上避難所制服,率領忠誠的愛犬,踏進一望無際的荒野,準備展開驚世駭俗的冒險。異塵餘生系列以浩劫後的世界為號召,在玩家心目中擁有經典地位,然而其創新速度似乎不如預期,其未來發展令人擔憂。這款系列將來該怎麼發展,才能夠滿足玩家的期望呢?

異塵餘生系列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它是黑島工作室的第一款作品,繼承了《荒野遊俠》的精神,加上豐富遊戲性與高度自由度,推出之後立刻贏得無數玩家的支持。2代修正了1代的諸多缺失,將遊戲性帶到新的境界,台灣代理商甚至將其中文化,讓這個系列順利在台灣打下口碑。

好景不常,在開發商解散與版權訴訟的雙重打擊下,異塵餘生系列一度被玩家遺忘。幸好開發商Bethesda打贏系列的版權訴訟,這個系列才得以延續下去。隨後的異塵餘生3、新維加斯、異塵餘生4皆有不凡演出,使得這個系列成功站穩腳步,成為玩家公認的當代經典。

▲異塵餘生3成功打入市場,帶動經典的回歸。

異塵餘生系列聲望如日中天,它仍然暗藏一些隱憂。以最新的4代為例,經營模式固然替遊戲增色不少,故事結構與劇情發展之類的RPG要素卻沒有明顯進步,某些部分甚至不如稍早的新維加斯。少數玩家因此抱持悲觀的看法,認為異塵餘生捨棄了系列的傳統,淪落為未來版的上古卷軸。

簡單地說,異塵餘生遇到了人氣系列一定會遇到的問題:創新牛步化。

隔壁的刺客教條系列也面臨類似的問題,幸好開發商Ubisoft願意進行改革,將系列發售暫停1年,讓系列有時間做出改變。有鑑於此,Bethesda有必要好好思考異塵餘生系列的未來發展,賦予系列一個改變的契機,才能夠將這個經典延續下去。

▲4代畫面更加華麗,可惜RPG要素沒有特別的創新。

更棒的城鎮塑造

Bethesda喜歡將異塵餘生的都市弄成一個有人棲息的地下城,暗藏各種致命生物與危險設施,使得玩家不敢掉以輕心。這種做法剛開始還行得通,之後就有些令人厭煩。

在新維加斯裡面,玩家穿越內華達州沙漠到達新維加斯,卻發現新維加斯並非人類文明的庇護所,反倒像是一副空虛的骨骸。玩家走進新維加斯的賭場,發現每台拉霸機都長得一樣,牆上掛著同樣的畫作。整個新維加斯小得可憐,根本不是一個城鎮應有的規模。

▲新維加斯的賭場,每台拉霸機都長得一樣。

新維加斯畢竟是以現實的都市為範本,玩家勢必會將遊戲與現實加以比較。受限於技術瓶頸,Bethesda不得不將新維加斯的規模縮小,導致新維加斯被塑造成一個小規模的貧瘠都市。玩家可以理解開發商的困境,然而看見遊戲的新維加斯是這種模樣,難免感到失望。

為了改善上述的現象,當務之急便是強化都市塑造。Bethesda可以試著改變都市的建構原則,導入更多文化特色,將都市變成文明的孕育地,而非拼裝出來的垃圾堆;亦可利用Creation Engine替NPC安排更多的行動腳本,替NPC換上較具變化的裝扮,讓玩家體驗都市的豐富生命力。

▲核爆似乎把人類的空間美感一併奪走了。

 

(後面還有:其他的發展方向)

更多樣的世界構成

異塵餘生的遊戲世界設定在一個接近真實比例的區域內,優點是可以呈現真實的場景,缺點是侷限了區域的變化性。如果玩家只能在華盛頓特區內活動,就無法目睹佛羅里達的熱帶場景,也無緣看見蘇必利爾湖的冬日風光。如果要替遊戲世界增加更多變化,就得安排更多區域才行。

▲The Witcher 3的都市塑造極具水準。

《The Witcher 3》是一個值得參考的例子。這款遊戲的區域非常多元,幾乎將原著的知名場景全部塞進遊戲內,而且場景風格變化多端,從熱帶到寒帶,從低窪到高山,從荒原到果園,每個場景都有鮮明的特色,令玩家目不暇給。

你或許會納悶,既然區域這麼多,整個遊戲世界想必無敵霹靂大,通勤過程不會無聊嗎?

重點就在這裡。The Witcher 3名義上是開放性世界遊戲,然而其世界並沒有完全按照真實比例,而是採用折衷的方式:景點採用真實比例,其他區域採用縮小比例。這麼一來,玩家可以迅速在景點之間旅行,又可以體驗正確比例的景點場景,一舉兩得。

▲在The Witcher 3裡面,通勤就等於一場有趣的冒險。

為了彌補區域比例縮小的缺失,開發商花了很大的心思去構築景點以外的區域。他們盡可能美化這些區域的景觀,將旅行過程去蕪存菁,利用氣候變化增添氣氛,安排怪物來維持緊張感。開發商將區域間的旅行轉化為樂趣叢生的冒險,大幅提升遊戲節奏。既然The Witcher 3做得到,異塵餘生自然也可以做到。

更緊湊的故事發展

Bethesda希望異塵餘生採用高自由度的開放性世界架構,這個大前提限制了其他方面的可能性。玩家要的其實並不多,內容豐富又好玩即可,就算不是真正的開放性世界也沒關係。如果Bethesda將建構遊戲世界的精力挪一點出來投資在其他地方,像是故事鋪陳之類的,想必可以替遊戲營造一番新氣象。

▲沼澤地帶的的變種人拿著斧頭殺了過來!

《Point Lookout》是異塵餘生3的DLC,以優質的故事鋪陳為人稱道。Point Lookout的故事發生在馬里蘭州,這裡沒有受到核爆侵襲,卻受到輻射線的影響而沼澤化,到處都可以發現倖存者所搭建的簡陋木屋,以及受到輻射感染的恐怖怪物。

Point Lookout的活動範圍有限,可是內容十分充實,緊湊的劇情引人入勝,證明Bethesda也有說故事的才能。

讓生存更有挑戰性

浩劫後的世界殘破不堪,所經之處無不充滿致命危機,生存似乎是一個奢侈的夢想。異塵餘生系列雖然強調生存,不過遊戲中的威脅絕大部分來自敵人,環境威脅則是輕鬆帶過,老實講還挺可惜的。倘若異塵餘生系列可以增加生存的比重,強調環境的威脅,一定很有看頭。

▲入夜後的世界十分危險,趕快找個地方休息吧。

環境的威脅可不是鬧著玩的。玩家得留意人物的生理狀態,遠離不潔的食物與飲水,避免讓人物染上惡疾。浩劫後的氣候暗藏各式危險,沙塵暴可讓人物窒息,龍捲風具有極大殺傷力,暴雨天出門有機會被雷擊,雨水或許會殘留輻射,甚至帶有腐蝕性。

溫差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的勁敵,荒漠的高溫可以將體內水分榨乾,入夜的低溫能夠輕易奪去體力。礦坑深處充斥致命毒氣,人物必須裝備防毒面具。泥濘的雪地寸步難行,隨便移動可能摔斷大腿或脖子。任何創傷皆有感染的危險,消毒工作不能輕忽。

▲風暴與降雨可以是致命的危險。

上面這些例子不過是冰山一角,浩劫後的環境威脅遠比想像中危險。相較之下,超級變種人與死亡爪還算是可愛的。

結語:改變需要決心與勇氣

▲光靠玩家模組無法帶來真正的改變。

異塵餘生是不可多得的系列,可是經過最近幾代的發展後,遊戲風格已趨近成熟,想變出新花樣並不容易,就算擁有玩家社群與模組加持亦然。戰爭永遠不會改變,遊戲卻可以做出改變,改變絕非易事,卻是生存下去的關鍵。

看看惡靈古堡系列與刺客教條系列,他們知道改變的重要性,願意拿出勇氣進行轉型,或許目前還看不出成果,其精神仍舊值得肯定。如果異塵餘生想要做出改變,展開革命性的進化,現在就是最適合的時間點,就看Bethesda是否有那份決心了。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記憶體合約價格已漲 7%,市場供不應求年底前恐上漲達 30%

$
0
0
電腦記憶體模組價格,今年幾番蠢蠢欲動上漲不成,直到過去一個月才全面喊漲。這是由於過去市場需不振,晶圓廠紛紛將產能移作他用,未料到近期需求開始反彈。這導致電腦用產品首當其衝,9 月相較於 8 月漲幅已超過 7%,預估市場供需失衡會維持到年底,並且有更大幅度上漲的可能。

市場調查研究機構 DRAMeXchange 指出,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近來供不應求,合約價格如預期一路上漲。其中電腦用產品 9 月相較於 8 月的平均漲幅 7.4%,在各類型產品裡漲勢最為顯著,並且已經反應在零售通路市場。這是由於筆記型電腦與智慧型手機需求強烈,預估第四季漲幅恐將達到 30%(季與季),平均合約價格會創下近兩年以來的新高點。

▲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快閃記憶體價格不斷上漲,平均價格明顯較第三季高出一些,相關製品皆有一定漲幅。(引用自 DRAMeXchange)

從第三季開始,筆記型電腦與智慧型手機的需求量大增,筆記型電腦逐漸將 8GB 容量列為標配,而手機少則配備 3GB 多則上看 6GB。雖然只是數值的小小變動,就結構而言卻是容量倍增,相對需要更多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晶圓/顆粒來滿足。然而晶圓廠的行動產品產能逾 40%,反向擠壓到個人電腦用產品那少少的 20% 產能,導致電腦用產品供需失衡飆漲最多。

DRAMeXchange 表示,9 月份 4GB 容量 DDR3/DDR4 平均合約價格,與前一個月相比漲幅分別達到 19% 與 15%。面對市場久違的強烈需求,儘管電腦廠商願意砸錢備貨,礙於晶圓廠產能調整彈性緊繃,供不應求現象未必能在短時間內改善。因此 DRAMeXchange 預估,第四季合約價格將面臨更大幅度上漲,連動的快閃記憶體同樣如此。



▲ 零售通路市場已經反應記憶體合約價格走勢,模組產品報價較一個月前多出幾十、幾百元不等。(引用自 原價屋)

一個月前我們引述 DRAMeXchange 報告撰文,當時查看記憶體模組零售市場價格,大抵上算是持平、蠢蠢欲動而已,不到一個月過去已經全面漲價。8 月底、9 月初適逢開學裝機潮,先前已經購置的人算是賺到,最近才打算出手得多花數百元不等。這情形至少會持續到年底,而且價格看來只會繼續漲,要到明年因需求、產能變動,才會出現緩降的可能。

延伸閱讀

手機帶動需求提升,DRAMeXchange 預估記憶體合約價格將上漲

固態硬碟滲透率再下一城,筆電採用量預估在 2018 年超過 50%

Crucial vs. Kingston:原生 DDR4-2400 16GB 記憶體模組實測

記憶體模組價格亟欲翻轉,開始出現難得的小漲局面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你也能輕鬆搞定!小而美的 NextDrive 居家安全監視組合開箱分享與深度評測!

$
0
0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發展日趨成熟,圍繞在行動裝置與網路應用的「物聯網」也成為科技產業中另一個受到關注的焦點,除了未來性的概念,也有不少已經落實在我們生活中的產品,舉凡「個人雲端」、「智慧家庭」或是「即時監控」…等,都已經是消費者耳熟能詳的產品類型。

除了大家所熟知的知名科技品牌,在「物聯網」應用的領域中,其實也有不少台灣的科技廠商也不斷致力於產品與應用的研發,並獲得市場的肯定,像是本篇文章要介紹的「NextDrive 居家安全監視組合」,就是由台灣本土的團隊-聯齊科技(NextDrive)一手打造。

這個成立僅 3 年的新創團隊,擁有 IC 設計、手機研發、App 與雲端應用領域多資深人才,之前也開發了「NextDrive Plug」USB 無線擴充座,在國外知名的群募平台「INDIEGOGO」打響了名號,而後繼產品「NextDrive Cube」、「NextDrive Cam S」與「NextDrive Pixi」也在日本的群募平台「Makuake」取得了超出預定目標金額三倍的好成績。

至於聯齊科技的產品為何會受到市場的肯定?其實相較於其他同類型的裝置,NextDrive 系列無論是安裝設定或是功能應用的操作,都要簡單不少,對於電腦、手機技術不是這麼在行的消費者來說,想要自行安裝、上手並不是一件難事,產品本身「小而美」的特點,也是適合普羅大眾最主要的原因。

在接下來的文章中,筆者就將詳細為大家介紹一下,由聯齊科技最新推出的「NextDrive 居家安全監視組合」,從產品開箱到實際的安裝應用,為大家帶來深度的分享評測!


「NextDrive 居家安全監視組合」外盒包裝正面,這個組合包括了三款不同的裝置。

認識 NextDrive 居家安全監視組合


▲「NextDrive 居家安全監視組合」外盒背面,也提供了清楚的產品功能說明,以及產品的使用情境圖解。

NextDrive Cube 小方微管家

聯齊的「NextDrive Cube」有一個相當可愛的中文名字,叫做「小方微管家」,而這個名字很巧妙地將產品外觀設計上的「小巧、方型」元素,以及產品本身的功能定位「微型物聯網裝置」與「智慧管家」的理念融合在一起。簡單來說,「NextDrive Cube」是一款「插頭形式」的「物聯網微型主機」,只要將「NextDrive Cube」插上插座,並在上頭連結 WebCam、隨身碟或是硬碟,即可讓裝置瞬間成為一個「雲端化」的監視器或是私人雲端,可以透過手機來直接操控,使用上十分便利。

除此之外,「NextDrive Cube」採用「積木式架構」設計,可以依照使用者需求不同,自由組合其他聯齊的裝置來達到不同的功能。例如本文開箱的「NextDrive 居家安全監視組合」,就將「NextDrive Cube」結合「NextDrive Cam S」與「NextDrive Pixi 動作感應精靈」,成為一個自動化的視訊監控系統。

另外「NextDrive Cube」也能單獨與「NextDrive Pixi 動作感應精靈」整合為偵測重要物品是否被移動的「聰明防盜」裝置,另外聯齊也推出「NextDrive Pixi 溫濕感應精靈」,可偵測環境的濕度變化,可以協助監控需要保持適溫、適濕的物品(例如:電子儀器、書籍、酒、食材)。「NextDrive Cube」最多可連結一個 USB 裝置,並能連結多達7個「NextDrive Pixi」感應器,在使用上有相當大的彈性。此外,聯齊未來也將為「NextDrive Cube」更新「協作功能」,可在不同「NextDrive Cube」之間進行功能的串接,像是將A「NextDrive Cube」上的攝影機畫面錄製內容,同步到 B「NextDrive Cube」上連結的硬碟空間,在使用上也更能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同時顧及系統未來的擴充彈性。

NextDrive Cam S 廣角攝影機

「NextDrive Cam S」是被設計為「NextDrive Cube」搭配作為監控系統的網路攝影機,具備了 130 萬畫素、720P HD 畫質與 30fps 的錄製能力,在外觀設計上走的是簡約設計的日系風格,與「NextDrive Cube」頗有一體感。為了符合視訊監控的需求,「NextDrive Cam S」本身具備了 120 度的廣角鏡頭,能涵蓋相當大範圍的視野。


▲「NextDrive 居家安全監視組合」在軟體應用方面,也有詳細的功能說明,其中最為便利的,就是透過「動作感應器」與「攝影機」連動的「事件錄影與時間軸」列表功能。

 NextDrive Pixi動作感應精靈

聯齊的「NextDrive Pixi」是外型小巧的感測器,目前推出的「Pixi Motion」是內建加速度感應器的裝置,可以黏貼在門窗、保險箱、抽屜或是任何重要物品上,可以偵測到移動或是震動,並能透過手機上的「NextDrive Connect」應用程式通知使用者,也可以進一步關聯「NextDrive Cube」 上已安裝的攝影機,可以在同步偵測到動作的情況下,啟動攝影機錄影存留。


▲打開「NextDrive 居家安全監視組合」的包裝外盒,裡頭可以看到三款產品也有獨立的包裝。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目前在聯齊官網或是各個電商平台所販售的「NextDrive 居家安全監視組合」,是採用獨立產品的方式發售,而本文的包裝外盒將會是實體通路或是特殊活動才有的禮品盒式包裝版本。

 NextDrive 居家安全監視組合開箱

本篇文章所開箱的「NextDrive 居家安全監視組合」,包括了前面介紹到的「NextDrive Cube 小方微管家」、「NextDrive Cam S 廣角攝影機」與「NextDrive Pixi 動作感應精靈」三項產品,但要特別說明的是,此次筆者所拿到的是聯齊專為實體通路與特殊活動銷售所設計的「禮盒版」,若是透過官網或其他電商平台所購入的「NextDrive 居家安全監視組合」,會是以三款獨立盒裝的產品,基本上產品的功能與內容都完全一樣。


▲「NextDrive 居家安全監視組合」中的三款產品,由左至右為「NextDrive Pixi 動作感應精靈」、「NextDrive Cube 小方微管家」與「NextDrive Cam S 廣角攝影機」。

▲先來看看這個系統組合的核心-「NextDrive Cube 小方微管家」的包裝採幅吊卡設計,上圖為外盒正面與背面。

打開外盒,裡頭還有精美的內盒,打開盒蓋即可看到正方型、採日系風格白色調設計的 NextDrive Cube本體。

NextDrive Cube 內容物一覽,除了產品本體,也有兩本說明手冊。

NextDrive Cube的外觀設計採正方體設計,產品正上方有聯齊的LOGO,系統重啟鈕與指示燈號,機身上也有一個USB 2.0埠,可支援網路攝影機與儲存裝置的連結。

▲NextDrive Cube 的底部設計有可摺疊式的電源插頭,在必要時,可以讓使用者便利攜帶收納。

▲NextDrive Cube 的長寬尺寸不到 5 公分,重量也僅有 60g,就和一般的手機充電器大小差不多。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 NextDrive Cam S 的外盒包裝,同樣也是採用吊卡設計,正面透明窗的設計可以讓我們直接看到裡頭產品本體的外觀。

▲NextDrive Cam S內容物一覽,除了攝影機本體與說明手冊之外,還附上了一個塑膠製的小板手,可以協助我們將攝影機從預設的底座拔起來,並能連結上其他的相機底座。

▲NextDrive Cam S 正面,設計也偏向日系簡約風格,攝影機鏡頭正面採全黑鏡面設計。

▲NextDrive Cam S 背面,連結著一條固定式的 USB 連結線。

▲NextDrive Cam S 的鏡頭預設連結的底座,採可自由轉動的方式,上圖為攝影機垂直角度調整的示意。

▲接下來看看 NextDrive Pixi 動作感應精靈,外觀為菱形造型,小巧設計方便我們設置在重要門窗或物品上。

▲NextDrive Pixi 盒內物品一覽,除了NextDrive Pixi 本體與說明書之外,也附贈了黏貼固定用的雙面膠泡棉。

▲NextDrive Pixi 的本體,內建的電池為 CR2032,待機時間可達 1 年,在使用前請將機身上隔絕電池的塑膠板先移除,才能正常啟動。

NextDrive Pixi 僅僅只有 10g 重量,外型也十分小巧。

NextDrive 居家安全監視組合安裝與功能使用

相較於一般市面上同類型的產品,「NextDrive 居家安全監視組合」在安裝上可以說要簡單不少,除了硬體設置方面只需要將「NextDrive Cube」插上電源插座,並將「NextDrive Cam S」連結至USB插槽,接著將「NextDrive Pixi」黏附在需要偵測的地方,即可完成,接下來只需要透過手機下載「NextDrive Connect」的專屬應用程式,就能透過手機藍牙與「NextDrive Cube」完成配對,並設定 Wi-Fi 連線之後,即可將整個系統雲端化,透過手機來輕鬆操控,整個設定過程只需1-2分鐘即可完成,即便是沒有任何電腦基礎的用戶,也能透過程式的指引來完成設定。


▲首先將「NextDrive Cube」連結到電源插座,無論壁面插座或是延長線皆可,連結電源後機身上方的藍燈會亮起,接下來我們可以將「NextDrive Cam S」連結到 USB 埠,即可完成安裝。

▲「NextDrive Cam S」連結到「NextDrive Cube」後,鏡頭上方的燈號會亮起。

▲若是覺得 NextDrive Cam S 原本的底座不符合需求,我們也可以將底座拆卸下來,利用攝影機底部的螺孔,搭配自己喜歡的腳架來使用。

筆者選了一個迷你型的相機三角腳來搭配,看起來也挺不賴。

▲NextDrive Cube 與 NextDrive Cam S 安裝完成後,接下來我們可以拿出手機,下載專屬的「NextDrive Connect」應用程式,這支程式在 Android 平台的 Google Play 或是 iOS 的 App Store 上都能下載的到,安裝並啟動後,即可開始新增裝置,點一下畫面中間的「+」按鈕來開始新增裝置。

▲這時候手機會透過藍牙搜尋附近的 NextDrive Cube 裝置,掃描完成後,點選裝置清單中的裝置,即可進行連線,初次使用時,會需要先為裝置設定一組管理者密碼,請設定至少 8 碼的密碼,輸入兩次後進入下一步。

▲接下來,我們可以將設置完成的 NextDrive Cube 加入到現有的 Wi-Fi 網路,讓 NextDrive Cube 能有獨立連網的能力。

▲選擇好要連結的 Wi-Fi SSID,並輸入密碼,即可完成連線。

▲設定完成後,我們就可以進入到 NextDrive Connect 的首頁,而畫面上也會偵測到已連結 NextDrive Cam S,點選一下裝置圖示,即可連結到攝影機鏡頭,即時串流攝影機所拍攝的影像。這時候我們也可以利用下方的按鈕來進行即時畫面的截圖,保存畫面內容。

▲在完成攝影機的攝定後,接下來我們可以進一步設定「NextDrive Pixi 動作感應精靈」,首先把盒中附贈的雙面膠泡棉黏貼到NextDrive Pixi 背面。

▲NextDrive Pixi 動作感應精靈,可以設置在重要物品上頭-例如筆電上蓋,若有人趁你不在時偷偷使用你的筆電,就會被 NextDrive Pixi 給偵測到。

▲另外我們也可以將 NextDrive Pixi 動作感應器黏貼至門、窗上,在有人移動門窗時,就可以即時提供警示訊息到我們的手機上。在黏貼好 NextDrive Pixi 之後,記得要按一下機身正面的中央的隱藏式按鈕來開啟電源,開啟電源後機身上的綠燈會開始閃爍。

▲接下來,我們需要透過 NextDrive Connect 將 NextDrive Pixi 加入到裝置列表中。請先按一下應用程式左上角的「裝置列表」按鈕,並在列表頁面按下右上角的「+」鈕來新增裝置。

▲接下來選擇「新增 Pixi」,程式也會提醒我們要先按下 Pixi 上的按鈕,再按下「下一步」。

▲在偵測到 NextDrive Pixi 後,頁面上會出現裝置名稱,請點選來進行連結,連結之後,會出現關聯裝置的選單,可以讓我們選擇已經登錄在程式中的 NextDrive Cube。

▲設定完成後,我們就可以在 NextDrive Connect 的裝置選單中看到 NextDrive Pixi,也可以透過功能選單來設定NextDrive Pixi 要關聯的攝影機,或是選擇調整 NextDrive Pixi 的感應靈敏度。

▲透過設定功能,我們可以自定 NextDrive Pixi 的移動偵測靈敏度,預設會是在「中」的設定,共有三種等級可以自訂。

當NextDrive Pixi 感應到震動時,NextDrive Connect 右上角的「通知中心」就會有警示訊息(同步也會出現在下拉通知面板的通知),點選後即可查看警示事件的日期與時間。

▲點選進入事件後,可以看到 NextDrive Pixi 偵測到動態時,連動 NextDrive Cam S 所錄下的影像內容。每一次觸發震動事件錄下的影片長度為 30 秒,會儲存在 NextDrive Cube的內存空間中,最多可保存 80 則,若是錄製影片已達 80 則,會以類似行車記錄器「循環錄製」的方式,將舊影片蓋過,使用者當然也可以將重要的影像標記下來以避免被蓋過。

▲NextDrive Cam S 所錄下的影像,也可以選擇下載儲存到手機中。

NextDrive Pixi 偵測的警示訊息,也會出現在手機的下拉式通知面板中,讓我們可以直接連結到 NextDrive Connect 的事件列表中。

NextDrive Connect 實際操作展示影片


▲影片:聯齊 NextDrive 居家安全監視組合:偵測動作後開啟自動錄影

▲影片:聯齊 NextDrive 居家安全監視組合:瀏覽事件,加註標籤與下載影片

同場加映:NextDrive Cube 個人雲端功能介紹

除了前面介紹到結合攝影機與動作感應精靈的居家監視功能,其實「NextDrive Cube」本身就是一個具備「雲端化」功能的微型物聯網裝置,透過 USB 埠可以連結任一個隨身碟或外接硬碟,即可將儲存空間「雲端化」,建立專屬於你的「個人雲端空間」,還可以透過「照片備份」的功能,將手機中珍貴的照片妥善備份好!

除此之外,「NextDrive Cube」連結的儲存裝置,也能透過 Wi-Fi 環境與其他 Windows 或 macOS 系統的電腦透過共享的方式使用,對於一般的家庭或是中小企業來說,「NextDrive Cube」也會是一個多人分享檔案的解決方案之一。


▲「NextDrive Cube」的 USB 埠除了連結攝影機,也可以相容於一般市面上的 USB 隨身碟或是外接式硬碟,將儲存空間直接「雲端化」,讓我們隨時隨地透過網路存取,也不用擔心空間存量的問題,想要大容量,換一個更大的裝置即可。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NextDrive Cube」目前還不支援 exFAT 格式或是加密過的檔案系統。

▲當「NextDrive Cube」連結了 USB 隨身碟或是硬碟,透過手機上的「NextDrive Connect」的主頁就可以看到連結的裝置名稱更換為「HDD」,我們可以直接點選進入儲存裝置的檔案系統中。

▲「NextDrive Connect」也提供了「相片備份」的便利功能,透過這個功能可以將手機中的所有照片以背景傳輸的方式,自動備份到「NextDrive Cube」連結的隨身碟或硬碟中。

化繁為簡,讓每一個人都能體驗的「輕雲端」生活!

相較於一般的視訊監控系統,「NextDrive 居家安全監視組合」結合了「雲端控制」與「動作感測」的機制,讓「視訊監控」系統不僅止於「被動」的查詢,而是進一步提供「主動」的事件警示。例如爸媽在上班時,只要小孩下課回到家中,都能即時掌握;不在家時有保姆或清潔人員進入家中時,也能立刻獲得通知,並能在手機上查看,讓「掌握門戶進出」與「家中動態」監控變成一件十分簡單的事情。

除了能夠將通知即時傳送到手機上,還能主動保留這些關鍵影像,隨時能夠查詢,而無需額外付費建置昂貴的錄影主機,或是得要付費保存到其他雲端服務中,對於使用者來說,沒有額外的花費,也不需要花心力來設定、整合其他裝置,「一套」就能搞定,對於用戶來說「化繁為簡」,是「NextDrive 居家安全監視組合」所帶來最大的便利性。

除此之外,「NextDrive 居家安全監視組合」也考量到未來的擴充性,像是之後將會更新的多 NextDrive Cube 功能協作,或是更多元化的「NextDrive Pixi」感應精靈,也將為這套雲端系統帶來更多的可能性。當然,在價格定位方面,「NextDrive 居家安全監視組合」也相當具競爭力,對於一般的個人用戶,或是中小企業、商家店面來說,也能輕鬆入手,為自己的生活空間多增加一份安全保障。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準備迎接 Kaby Lake 到來,Asus 等主機板廠釋出新 BIOS 因應

$
0
0
如果預定時程不再更改,那麼 Intel 開發代號 Kaby Lake,第七代 Core 桌上型處理器與 200 系列晶片組,將於 2017 年 1 月正式發表推出。Kaby Lake 處理器腳位並未更改,因此具有向下相容性,現行代號 Skylake 的 100 系列晶片組也能搭配,主機板廠商正陸續釋出新版 BIOS 因應。

Kaby Lake 行動處理器暨平台,已經於近日正式率先發表推出,目前在零售通路可以採購到相關筆電產品。桌上型產品推出時程規劃如同前一兩代,行動產品先發幾個月之後才會上市,現在算算還有 3 個月左右的時間。Kaby Lake 只算是 Skylake 的小變裝,因此如同 Haswell 與 Broadwell 世代產品,處理器與晶片組得以相互支援,其中 Skylake 世代主機板是需要更新 BIOS。

Asus 日前釋出因應訊息,概略看來是 Skylake 世代 100 系列晶片組,個人用產品全數網羅在內,甚至包含幾款採用 C232 晶片組的產品。我們試著在官網隨機檢視幾款不同晶片組、定位產品,所得結果是版號與下列參考表格相符合,更新描述標示「Support new CPUs」或「更新 CPU uCode」,意味確實已經更新加入 Kaby Lake 處理器的微碼。



▲ Asus 旗下 100 系列晶片組,Kaby Lake 處理器相對應支援新版 BIOS 參考清單。(引用自TechPowerUp)


▲ 檢索如 H110M-K D3 這類入門產品,新 BIOS 已經如實提供下載。

在此之前,MSI 更早一步公開 Kaby Lake 對應支援訊息,當時官方消息是指出 Z170、B150、H110 等晶片組,逾 30 款 Gaming 系列主機板產品已經備妥新版 BIOS。實際在官網檢索,有些產品更新描述標示「支援全新下一代 Intel CPU」,版號和官方所發布消息相同。但有些目前尚未上架,或許在未來的日子裡才會陸續釋出,這得產品使用者自行留意之。


▲ MSI 官方釋出 100 系列晶片組製品,新版 BIOS 相容支援 Kaby Lake 處理器清單。


▲ 以 Z170A Gaming M7 為例,官網已經能下載到新版 BIOS。


▲ 另外隨機檢索 B150 Gaming M3,新版 BIOS 目前尚未上架。

由於 Kaby Lake 尚未正式發表推出,主機板廠商為旗下眾多 Skylake 世代,包含採用 Z170、H170、Q170、B150、H110 等晶片組的主機板產品,翻新 BIOS 以支援 Kaby Lake 處理器這動作的快慢,也就不怎麼重要了。總之在 Intel 發表前理應當會全部就定位,若恰好有升級處理器的規劃,屆時自然是建議採購 Kaby Lake,但別忘了舊主機板務必先更新 BIOS 才行!

延伸閱讀

Kaby Lake 行動處理器登場,Intel 再次大玩更改品牌名稱把戲

Skylake 即將交棒給 Kaby Lake,處理器規格資訊陸續流出

Intel Broadwell 桌上型處理器即將開賣,主機板韌體更新了再上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Viewing all 658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