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研究公司 Gartner 旗下技術服務提供商部門的高級總監分析師湯姆·科肖 (Tom Coshow) 指出,如果 AI 只是根據人類使用者提供的具體細節採取行動,那麼它不能算是代理。他認為,軟體需要自行推理並基於情境知識做出決策,才能算是真正的代理。
科肖表示,許多公司今天聲稱的 AI 代理實際上只是聊天機器人和 AI 助理。Gartner 曾在今年稍早舉辦了一場關於 AI 代理的網路研討會,旨在解釋這項技術並討論其應用場景。會後,Gartner 對與會者進行了調查,詢問他們是否曾部署過此類代理。結果顯示,僅有 6% 的人回答「是」。
他認為,真正的 AI 代理系統背後需要有一個大型語言模型負責決定向客戶提供什麼樣的內容,並且還能採取實際行動。例如,第一資本的禮賓聊天機器人就能夠安排試駕。「簡單來說,重點在於 AI 是否做出了決策,AI 代理是否採取了行動?」科肖解釋道。
AI21 實驗室聯合創辦人暨聯席 CEO 奧里·戈申 (Ori Goshen) 則表示,他不太願意使用 AI 代理這個術語。「這個詞到處都是,而且被濫用了。」他說。
「這個術語涵蓋了許多不同的內容。」戈申指出。對於如何幫助企業釐清 AI 代理的概念,讓他們了解錢花在哪裡,並真正實現 AI 的價值,他認為「需要更精確地探討」。
Google、微軟、OpenAI 各顯神通,搶攻未來趨勢
雖然目前業界對於 AI Agents 的定義尚未有明確共識。儘管如此,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一些具代表性的公司開始推出相關服務或積極佈局,以下就帶大家一探究竟,看看這些科技巨擘是如何詮釋他們心中的 AI 代理。
Google:打造全方位感知智慧夥伴
Google先前就推出過Gems,而近期展示的 Project Astra 無疑是 AI 代理領域的一大亮點。這個計畫旨在打造一個更通用、更具備情境感知能力的 AI 助理。透過手機鏡頭,Astra 能夠即時理解使用者周遭環境,並進行互動和提供協助,宛如一個能看、能聽、也能思考的智慧夥伴。此外,Google 最新的多模態 AI 模型 Gemini 也被視為未來驅動更強大 AI 代理的基石。Google 的 AI 代理似乎著重於多模態感知和即時互動,目標是讓 AI 能夠在真實世界情境中提供更貼近人類需求的智能協助。
Microsoft:以 Copilot 提升生產力
Microsoft 早已將其 AI 助理 Copilot 整合到 Windows 作業系統、Office 生產力工具等多個產品中。Copilot 的功能涵蓋文件撰寫、簡報製作、程式碼編寫,甚至能在會議中提供即時摘要,成為使用者在數位工作環境中的得力助手。Microsoft 的 AI 代理更偏向於提升生產力和工作效率,作為使用者的「副駕駛」,在各種應用程式中提供智能輔助,簡化繁瑣的工作流程。
OpenAI:GPTs賦予 ChatGPT 更強大的自主性
OpenAI 推出的 GPTs 功能,讓使用者可以創建客製化的 ChatGPT 版本。這些客製化的 GPTs 能夠針對特定任務進行訓練,並具備執行特定操作的能力,例如連接外部 API、存取特定知識庫等,展現了初步的代理能力。OpenAI 的 AI 代理概念似乎更強調客製化和任務導向,讓使用者能夠根據自身需求打造專屬的 AI 助手,執行更複雜、更具體的任務。
Character.AI:打造更具「人味」的 AI 夥伴
Character.AI 另闢蹊徑,專注於開發具有不同個性和背景的 AI 角色。使用者可以與這些虛擬角色進行對話,獲得娛樂、建議或資訊。雖然目前主要應用於娛樂領域,但其背後的技術潛力不容小覷,未來或許能應用於更實用的 AI 代理場景。Character.AI 的重點在於 AI 的個性化和對話能力,讓 AI 代理更像一個具有情感和特定專長的人類助手。
除了科技巨頭外,一些新創公司也在 AI 代理領域展現了驚人的潛力。例如,Cognition Labs 近期推出的 Devin 被譽為「全球首位 AI 軟體工程師」,能夠獨立完成軟體開發任務,例如撰寫程式碼、除錯、部署應用程式等。這類新創公司的 AI 代理更強調自主性和複雜任務執行能力,目標是讓 AI 能夠在特定專業領域獨立完成高難度的工作。
活動中Cadence(益華電腦)半導體解決方案集團資深副總裁暨總經理(Senior Vice President And General Manager, Silicon Solutions Group)Boyd Phelps也透過數據說明上述技術能帶來的效能增益,其中PowerVia大約能夠提高晶片6%的整體效能表現,RibbonFET則有8%的增益。
近期,Intel(英特爾)面臨一項市場挑戰:新一代 AI PC 處理器 Lunar Lake 上市後銷售反應平平,反而舊款 Raptor Lake 處理器需求激增,導致自家 Intel 7 製程產能供不應求。根據 Intel 財務長 David Zinsner 的說法,這種情況可能在「可預見的未來」持續。
Mira Pro Color Version的可視範圍與解析度分別為25.3吋與3200 x 1800 (顯示密度為145PPI),並採用具4096色顯示能力的E Ink(元太科技)Kaleido 3電子紙模組,並提供可調整色溫的前光照明,可以根據環境光線自由調節亮度與色溫。
在顯示輸入部分,Mira Pro Color Version提供DisplayPort、HDMI、Mini HDMI、USB Type-C等端子,滿足連接各種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使用需求。此外它的腳架採用標準VESA安裝孔位,並提供升降5cm、俯仰40度,以及90度旋轉直立等功能,使用者也可自行搭配相容的VESA壁掛架或懸臂。
Mira Pro Color Version現已上市,售價為美金1,899.99元(約合新台幣57,790元)。
VSN1的主控鍵盤具有解析度為320 x 240的2吋螢幕,以及8個Gateron磁軸類比按鍵,與1個可以按壓的旋鈕,透過USB連接至電腦,並可模擬為USB HID(即鍵盤與滑鼠)、USB MIDI、USB遊戲手把等不同裝置,提供多變的使用方式,以滿足文書編輯、平面設計、影音剪輯、電競直播等不同工作情境的需求。
在內部擴充性部分,這2款電腦具有2組SO-DIMM插槽(支援CSO-DIMM模組),最高支援雙通道96GB DDR5-6400記憶體,並具有2組M.2 2280 M Key插槽,第1組支援PCIe Gen 5x4,第2組則支援PCIe Gen 4x4或SATA,此外還有用於安裝無線通訊模組的M.2 2230 E Key插槽(已預先安裝Realtek RTL8922AE)。
根據最新消息,NVIDIA與 聯發科(MediaTek)合作開發的首款 Arm架構PC處理器即將登場,預計將在本月登場的 COMPUTEX 2025台北國際電腦展中正式亮相。此次雙方推出的處理器產品線包括針對桌上型電腦的 N1X以及筆記型電腦專用的 N1,標誌著NVIDIA進一步深入 Windows on Arm 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