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電腦王
Viewing all 622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Meowbit超迷你土砲遊戲機,還能當開發板使用

$
0
0
Meowbit是款具有1.8吋螢幕,並採用ARM Cortex M4微控制器的迷你電腦,使用者不但可以在上面執行遊戲,還可以利用6個可程式化按鍵、感應器,以及透過多個I/O端子連接各種周邊配備,將Meowbit改造為物聯網裝置,可以做為入門者的練習玩具。

比Game Boy還小的螢幕

想要在Meowbit玩模擬器的玩家可能要失望了,Meowbit的螢幕尺寸與解析度分別為1.8吋、160 x 128,而Game Boy螢幕則為2.45吋、160 x 144,對於執行模擬器來說有點太小,而且它的效能可能無法滿足模擬器需求。

不過使用者還是可以在MakeCode Arcade網站上找到許多現成的遊戲,也能參考上面的教學與範例,使用MakeCode或是MicroPytho編寫程式,自行開發遊戲。

Meowbit的核心為搭載Arm Cortex M4 微控制器的STMicro STM32F401RET6,並具有6個可程式化按鍵、光線感應器、溫度感應器、蜂鳴器、microSD讀卡機、Micro USB,以及多個I/O端子。使用者不但可以透過I/O端子串接2台主機進行多人遊戲,還可連接多種周邊配備以及micro:bit的擴充子板。

Meowbit超迷你土砲遊戲機,還能當開發板使用

Meowbit超迷你土砲遊戲機,還能當開發板使用

Meowbit超迷你土砲遊戲機,還能當開發板使用

Meowbit超迷你土砲遊戲機,還能當開發板使用

Meowbit超迷你土砲遊戲機,還能當開發板使用

Meowbit超迷你土砲遊戲機,還能當開發板使用

Meowbit的售價為美金39.9元(約合新台幣1,240元),現在已可在Kittenbot官方網站訂購。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AMD Ryzen Embedded R1000 系列嵌入式處理器出動,雙核高效能、支援 4K 螢幕與企業級安全功能

$
0
0
由於許多重要合作夥伴均來自台灣的緣故,AMD 今日在台舉辦 Ryzen Embedded R1000 處理器發表會,藉由整合自家 Zen 微架構處理器與 Vega 架構顯示技術,提供不錯的運算效能與 4K 螢幕支援能力,亦提供 10GbE 與企業級安全功能,兼顧成本、效能、功能。

AMD 繼去年推出 Ryzen Embedded V1000 系列嵌入式處理器,今日又在台宣布推出 Ryzen Embedded R1000 系列處理器,主打雙核心四執行緒效能,並與 V1000 系列採用共通的 FP5 封裝、韌體、軟體等,讓廠商設計時能夠推出範圍更廣的產品線。

AMD 嵌入式解決方案事業群產品管理與業務發展總監 Stephen Turnbull 手持 Ryzen Embedded R1000 系列嵌入式處理器,與 V1000 系列採用相同的 FP5 封裝
▲AMD 嵌入式解決方案事業群產品管理與業務發展總監 Stephen Turnbull 手持 Ryzen Embedded R1000 系列嵌入式處理器,與 V1000 系列採用相同的 FP5 封裝。

Ryzen Embedded R1000 系列先行推出 2 款產品,分別為 R1505G 以及 R1606G,均為實體雙核心四執行緒規格,內建 Vega 顯示繪圖架構 3 CU。R1505G 基礎時脈與自動超頻時脈分別為 2.4GHz 和 3.3GHz,R1606G 則為 2.6GHz 和 2.5GHz,雙方均以 14nm 製程製造,TDP 也都設定在 12W~25W,能夠迎合被動散熱需求。

Ryzen Embedded R1000 系列嵌入式處理器 R1505G 與 R1606G 的規格資料
▲Ryzen Embedded R1000 系列嵌入式處理器 R1505G 與 R1606G 的規格資料。

與 Ryzen Embedded V1202B 不同的是,R1000 系列支援 3 個 4K 螢幕(HDMI 2.0b、DisplayPort 1.4),V1202B 則支援 4 個 4K 螢幕;此外 R1000 系列支援 2 組 10Gb 等級網路埠,相對 V1202B 更適合網路傳輸工作。更深入探討,R1000 系列晶粒面積相較 V1000 系列為小,晶粒形狀更接近正方形而非 V1000 的長方形,單一晶圓可產出更多的 R1000 系列嵌入式處理器,有助於降低製造成本。

Ryzen Embedded V1000 系列和 R1000 系列享有軟、硬體共通性,R1000 系列晶粒面積更小且趨近於正方形,有助於降低製造成本
▲Ryzen Embedded V1000 系列和 R1000 系列享有軟、硬體共通性,R1000 系列晶粒面積更小且趨近於正方形,有助於降低製造成本。

影像加速處理則受惠於新一代的視訊編解碼引擎,R1000 系列支援 4K60FPS 的 H.265 10bit 硬體解碼與 VP9 編碼,為支援現代高解析度影片不可或缺的功能。透過 Secure Technology 所建造的安全執行環境,不僅支援 Secure Boot,更支援全區記憶體加密技術,即便是入門款 R1505G 也支援此一安全技術。

Ryzen Embedded V1000 系列與 R1000 系列嵌入式處理器規格比較
▲Ryzen Embedded V1000 系列與 R1000 系列嵌入式處理器規格比較。

AMD Embedded R1000 系列雖然是嵌入式處理器,且瞄準無風扇被動散熱市場,執行效能依舊可比擬 Intel Whiskey Laky 微架構世代 Core i3-8145U
▲AMD Embedded R1000 系列雖然是嵌入式處理器,並瞄準無風扇被動散熱市場,執行效能依舊可比擬 Intel Whiskey Laky 微架構世代 Core i3-8145U。

雖然嵌入式處理器與我們似乎相距遙遠,但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經使用過此類產品,譬如醫療儀器、電子遊藝場大型機台、網路設備等。更為切身的例子,則是掌上型遊樂器與家用遊戲主機,近日 GPD Win 2 Max 傳聞將轉換至繪圖效能更佳的 AMD Ryzen 處理器,Atari VCS 遊戲主機雖然傳出延期的消息,但也會將處理器從 A10 系列升級至 Zen 微架構雙核心版本。

Atari VCS 遊戲主機雖然延期上市,但處理器也從原本的 A10 提升成 Zen 微架構世代雙核心產品,是否就是 R1000 系列?
▲Atari VCS 遊戲主機雖然延期上市,但處理器也從原本的 A10 提升成 Zen 微架構世代雙核心產品,是否就是 R1000 系列?

大家比較熟悉的 ASRock 品牌,也會推出 NUC 尺寸規範的 R1000 系列嵌入式處理器產品
▲大家比較熟悉的 ASRock 品牌,也會推出 NUC 尺寸規範的 R1000 系列嵌入式處理器產品。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One Netbook推出強化白金版One Mix 2S翻轉筆電,處理器升級至Core i7-8500Y

$
0
0
One Mix 2S是One Netbook於2018年推出的輕薄翻轉筆電,它的特色是除了能照一般筆記型電腦的方式使用之外,還能將螢幕翻轉至機身底部,讓One Mix 2S搖身一變成為平板電腦,這次推出的白金版則搭載效能更強大的處理器,有助於推升效能表現。

換裝18年款Amber Lake Y處理器

新舊款One Mix 2S在外觀上除了顏色以外,並沒有明顯分別,皆採用7吋螢幕,並採用翻轉式設計,除了可以當一般筆記型電腦使用外,也可以將螢幕翻轉約270度,以倒V型的姿態擺放,或是將螢幕翻轉至機身底部作為平板電腦使用,操作方式比較多元。

先前已上市的One Mix 2S搭載Intel於2016年推出的Kaby Lake世代Core m3-7Y30處理器,而升級版、頂規升級版則分別搭載2018年推出的Amber Lake Y世代Core m3-8100Y、Core i7-8500Y等處理器。

這3款處理器皆為2核4緒架構、搭載4MB L3快取記憶體,舊版One Mix 2S採用處理器的標準TDP為4.5W,升級版則小幅提升至5W,可配置高最TDP也從7W提升至8W,雖然功耗有些微提升,可能造成耗電、廢熱增加的副作用,但處理器最高Turbo時脈也從原本的2.6GHz,分別躍升至3.4GHz、4.2GHz,可以帶來顯著效能提升。

在內建繪圖處理器部分,3者都是搭載具有24個EU(處理單元)的Intel UHD Graphics 615,其中舊版、升級版採用的Core m3-7Y30、Core m3-8100Y的最高運作時脈為900MHz,而頂規升級版採用的Core i7-8500Y則可拉高至1.05 GHz,雖有所提升但效益並不明顯。

在記憶體與儲存空間部分,升級版、頂規升級版皆搭載8GB DDR3記憶體,並分別搭載256GB、512GB固態硬碟,都可以透過microSD卡擴充儲存空間。

I/O介面完整

One Mix 2S的機身尺寸為18.2 x 11 x 1.7公分,重量僅有512克,相當輕便。螢幕尺寸則為7吋,採用解析度為1920 x 1200的多點觸控IPS面板,可搭配2048段壓力感應觸控筆操作。

I/O部分則具有USB 3.2 Gen1 Type-A、USB 3. 2 Gen1 Type-C、Mini HDMI(D Type)、3.5mm耳機、microSD讀卡機等介面,並支援雙頻Wi-Fi 5(IEEE 802.11a/ac/b/g/n)無線網路、藍牙4.0等通訊功能,並沒有因為尺寸輕薄而做出太多犧牲。

Geekbuying標示的價格來看,銀色升級版的價格為美金669.99元(約合新台幣21,790元),粉紅色升級版為美金719.99元(約合新台幣22,410元),頂規價格為美金1199.99元(約合新台幣37,350元),預定於2019年5月15日上市,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保持關注。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舊文回顧)刺客教條:大革命,邁入第 7 代的長青遊戲準備大展身手

$
0
0
刺客教條系列新作《大革命》於稍早問世,帶領玩家重返18世紀的法國,以刺客身分體驗法國大革命的動亂與波瀾。大革命沒有PS3板與Xbox 360版,代表開發商Ubisoft已將重心放在次世代平台,讓AnvilNext引擎能毫無後顧之憂地發揮威能。我們現在就來檢視大革命的遊戲演出,驗證其表現是否如宣傳那般盡善盡美。(本文為2015年1/14遊戲發布之初的測試報告)

(舊文回顧)刺客教條:大革命,邁入第 7 代的長青遊戲準備大展身手

開發公司:Ubisoft Montreal

官方網站:http://www.ubisoft.com.tw/acu/

平台:PS4、Xbox One、PC

遊戲人數:單人、多人

解析度不進反退

大革命的遊戲解析度是900p,此設定被玩家罵到翻,畢竟去年的《黑旗》都可以做到1080p了,新作解析度不進反退,實在說不過去。官方宣稱降低解析度可以增加更細膩的畫面演出,但是這個犧牲未免太大了。遊戲反鋸齒從黑旗的SMAA換成FXAA,鋸齒消失許多,卻令畫面略顯模糊,配上900p就是加倍的模糊。筆者開始懷念黑旗那銳利清晰的加勒比海美景了。

家用主機版的平台差異屈指可數。無論是物件模組、角色塑模、打光投影以及材質紋理,兩個版本的表現幾乎一樣好。可惜兩平台也擁有相同的缺點,包含過短的運算距離,以及憑空冒出的NPC等等。平台效能較優的PS4版卻和Xbox One版打平,著實令筆者感到納悶。黑旗的PS4版都可以發揮主機優勢,大革命卻無法比照辦理,開發商的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膏藥?

去年10月中旬,國外的遊戲廣播節目Giant Bombcast收到Ubisoft開發人員的澄清信,解釋大革命選擇900p的理由,整理出來大致如下:「能做到900p就夠讚了」「就算是PS4的硬體也無法實現1080p配上30幀」「這種遊戲規模已經很驚人」「隔壁的《魔多之影》也沒我們強」。筆者不清楚實際的開發內幕啦,但是看看現在大革命的表現,再看看這些發言,好像缺乏說服力呢。

家用主機版的畫質大概是PC版選項調成「高」的程度,HBAO+被換成SSAO,沒有曲面細分效果,細部選項有高有低,只能用FXAA反鋸齒。家機版整題來看仍頗具水準,除了900p的設定令筆者很難諒解。家用主機版只有SSAO有點可惜,筆者比較喜歡黑旗使用的HBAO,效果比較順眼。

(舊文回顧)刺客教條:大革命,邁入第 7 代的長青遊戲準備大展身手
▲陰天缺乏日光的動態光影,場景死氣沉沉。

(舊文回顧)刺客教條:大革命,邁入第 7 代的長青遊戲準備大展身手
▲晴天有日光加持,場景更為活潑。

PC版設定充滿彈性

PC版提供1080p的解析度,以及多樣性的畫面校條選項,畫質比家用主機版還要亮麗,前提是配備必須夠力。如果玩家使用NVIDIA的顯示卡,可以開啟專屬的TXAA,反鋸齒效果堪稱一絕,缺點是會帶來較明顯的模糊感。但是在1080p的清晰畫面加持下,這種程度的模糊感不至於構成困擾。

PC版也提供許多選項給配備魔人使用,包含強化陰影與著色效果的HBAO+(進階版水平環境光遮蔽),以及NVIDIA顯示卡限定的PCSS(百分比漸近柔化陰影),能夠有效提升建築與人物的品質與真實感,還能夠強化遠景質感,在沒有日光投影的陰天更能看出效果。據說開發商打算在未來的更新中導入曲面細分(tessellation),讓物件層次感更上一層樓。這些選項對效能的衝擊相當明顯,玩家可以根據配備來決定是否開啟。

PCSS是百分比漸近柔化陰影(Percentage Closer Soft Shadows)的縮寫,可以將動態陰影轉變為接觸硬化(contact-hardening)的柔化陰影,讓陰影呈現出現實世界的投影效果,提升場景的真實感。反觀沒有PCSS的陰影永遠是硬梆梆的模樣,逼真程度就遜了一截。

(舊文回顧)刺客教條:大革命,邁入第 7 代的長青遊戲準備大展身手
▲PS4版的場景貼圖中規中矩。

(舊文回顧)刺客教條:大革命,邁入第 7 代的長青遊戲準備大展身手

▲Xbox One版的貼圖和PS4差不多。

(舊文回顧)刺客教條:大革命,邁入第 7 代的長青遊戲準備大展身手
▲PC版選項調到最高的貼圖非常精緻。

美輪美奐的場面演出

(舊文回顧)刺客教條:大革命,邁入第 7 代的長青遊戲準備大展身手
▲碩大場景配上眾多人群,臨場感滿點。

遊戲的貼圖表現與環境呈現維持系列的高水準,比起黑旗表現有過之無不及,很少人能不被大革命的景致給吸引。遊戲場面格局驚人,景觀建物刻畫入微,將整個城市顯得美輪美奐。人群在街道上移動,替市容增添更活絡的氣氛,逼真得讓人忍不住鼓掌叫好。

既然畫面美得冒泡,玩起來一定超級過癮。然而事實卻不盡然,實際玩過一陣子後會發現,遊戲的運算距離非常短,大概離人物不到幾呎的程度,物件與NPC的品質落差大剌剌地攤在眼前,看起來非常不協調。運算距離短已經是刺客教條系列的傳統了,可是都已經第7代了,運算距離仍然這麼短,筆者對此頗有微詞。PC版的運算距離並沒有比較長,不過可藉由調高相關選項來提升遠距離的物件品質,降低運算距離的突兀感,算是PC版的優勢吧。

大革命的遊戲評價略高於平均,各版本的metascore如下:PS4版75分、Xbox One版72分,PC版71分。乍看之下還算不錯,卻在系列本傳中敬陪末座。如果把外傳系列放進來,也只比3代的外傳《自由使命》好上那麼一點點。各大媒體肯定大革命的企圖心與畫面表現,對臭蟲與延遲則是毫不留情地批評。如果大革命沒有頂著刺客教條的系列光環,仍算是不錯的遊戲啦。

(舊文回顧)刺客教條:大革命,邁入第 7 代的長青遊戲準備大展身手
▲PS4版的人物貼圖依舊高竿。

(舊文回顧)刺客教條:大革命,邁入第 7 代的長青遊戲準備大展身手
▲PC版的表現和家用主機版相同。

 

NPC會突然冒出來

NPC的瞬間移動是遊戲另一個奇特之處。明明街道上只有幾個路人,卻可以看見路人突然在馬路中間憑空冒出,讓玩家嚇一大跳。這個現象在PC版同樣會發生,無法藉由校調選項來改善。開發商可能想藉此維持街上的路人密度,順便壓低程式的運算量,然而選在玩家面前行動卻不甚妥當,好歹在玩家視線外登場嘛!

替主角阿諾配音的聲優為加拿大演員丹.捷諾提(Dan Jeannotte)。他曾經在先前的3代與黑旗中獻聲,這次是第一次替主角配音,而主角的動態資料捕捉也是由他本人出演

被物件卡住的問題依舊

人物會被小物件卡住的老問題依然存在。假如玩家走在物件較複雜的地形,如森林或市場,會經常會被物件卡住而停下腳步。這點在追逐戰中會造成很大影響,物件會不定時妨礙玩家逃命或追逐,讓玩家身陷險境;反觀敵人就很少碰到這種狀況,令玩家為之氣結。

《刺客教條:編年史-中國》為附屬在大革命下面的獨立外傳,是款2.5D的橫向卷軸動作遊戲,開發商為Climax Studios(代表作《惡魔城:闇影主宰》)。玩家在這款外傳中扮演傳奇刺客艾吉歐的女弟子,在中國展開另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有興趣的玩家可以注意後續情報喔。

臭蟲數量多不勝數

大革命最令人詬病之處有兩點:臭蟲與延遲。遊戲包含各式各樣的大小臭蟲,其中以人物貼圖的臭蟲最恐怖-NPC的臉部布滿閃爍的貼圖碎片,牙齒與眼球黏在其中,差點沒把筆者給嚇傻。遊戲還有不算臭蟲卻很糟糕的設定,像是寶箱必須與手機APP連動才能開、人物死掉的姿勢媲美斷線人偶(四肢與腰部會彎成很可怕的角度),諸如此類。玩家戲稱大革命是BUG命,非常中肯的吐槽。即使開發商緊急發行更新來修正部分臭蟲,給玩家的惡劣印象卻覆水難收。

(舊文回顧)刺客教條:大革命,邁入第 7 代的長青遊戲準備大展身手
▲他不是怪物,他被臭蟲弄到無臉見人。

(舊文回顧)刺客教條:大革命,邁入第 7 代的長青遊戲準備大展身手
▲這位女士的死法真詭異,腰部扭成這樣。

延遲衝擊操控性

家用主機版的幀數鎖定在30幀,實機遊戲的幀數卻很難維持這個數字。遊戲剛開始的確很流暢,場景複雜度不高,人物動作流暢無比,明快又不拖泥帶水。可是之後就沒有這麼理想,一旦換成高複雜度的場景,如街道或是港口,行走時就能感到幀數開始不穩,調整視角會帶來延遲,在街道上作戰頓到無以復加,真掃興。

頻繁的延遲直接衝擊操控性。刺客教條的操控要求頗高,平時逛街還游刃有餘,碰上劇情事件或追逐戰便是一大挑戰。如果正好處在複雜度高的場景,延遲就會跑出來找麻煩,讓玩家失去逃命先機,或是輸掉重要戰鬥,令人捶胸頓足。偏偏遊戲的讀取頗慢,死掉讀檔得等上許久,難免影響玩家情緒。相較於能夠維持穩健30幀的黑旗,大革命的流暢度顯得相形見拙,與次世代的及格表現有所落差,更何況大革命還晚了一年推出。

大革命表現不如預期,又有臭蟲過多的毛病,玩家怨聲載道。Ubisoft執行長便宣布DLC《帝王陵墓》改為免費下載,遊戲季票(season pass)打折,已經購買季票的玩家可以免費兌換Ubisoft的近期強作。這招是否能挽回遊戲聲望還有待觀察。

(舊文回顧)刺客教條:大革命,邁入第 7 代的長青遊戲準備大展身手
▲PS4版的街道上人山人海。

(舊文回顧)刺客教條:大革命,邁入第 7 代的長青遊戲準備大展身手
▲Xbox One版的人群與PS4版一致。

(舊文回顧)刺客教條:大革命,邁入第 7 代的長青遊戲準備大展身手
▲PC版的人群更加精緻且犀利。

更新對流暢度不無小補

所幸開發商於去年底推出一個6.7GB的巨型更新,據說是把整個巴黎場景砍掉重做,目的是為了改善幀數不足的問題,而且還真的有用!雖然無法改善大場景延遲的老毛病,遊戲平均幀數確實有增加,大概是5幀以下的程度,玩起來總算有4代的那種流暢度,這才像話嘛。

然而筆者個人認為,這個更新似乎對PS4版比較有幫助,對Xbox One版的幫助卻不太明顯。除了流暢度改善以外,這個更新也修正了部分臭蟲,筆者的人物不會像以前那樣卡來卡去,或是不小心穿過某些物件。可惜這個更新對整個遊戲的幫助仍然是杯水車薪,開發商還有得努力呢。

為了澄清遊戲語言設定的疑點,大革命的創意總監於官方部落格UbiBlog進行說明。遊戲人物講的是法文,而Animus(讓玩家進行遊戲的機器)會將重要對話自動翻譯為玩家的母語,也就是英文,至於無關緊要的路人則是講法文。為了強調該時代的用語特色,遊戲刻意使用英式英文。遊戲沒有導入法國腔的英文,理由是避免給玩家不自然的印象。如果有需要,可以將遊戲調成全法語環境。

(舊文回顧)刺客教條:大革命,邁入第 7 代的長青遊戲準備大展身手
▲Xbox One版的地面質感會根據打光而不同。

(舊文回顧)刺客教條:大革命,邁入第 7 代的長青遊戲準備大展身手
▲PC版同樣繼承了這個優點。

多人合作更加延遲

延遲在多人合作模式裡會更加頻繁。一般場景的幀數是30幀,頻繁的小延遲卻不時出來作梗,PS4版的延遲場面比Xbox One版還要多。大場景或人多的場景會造成嚴重的延遲,Xbox One版會掉個5幀左右,而PS4版會掉個10幀,這還不包含臭蟲所造成的延遲。30幀配上900p的PS4版遊戲,實機連線居然會掉到20幀,讓筆者嚇到說不出話來。遊戲會延遲成這副德性,除了遊戲優化不足,筆者想不到其他的理由。

開發商建議玩家在離線模式下執行遊戲,可以避免非必要的延遲。國外玩家指出,離線模式對單機模式沒有任何幫助,卻可以改善合作模式所帶來的延遲。呃,既然是離線模式,那就不能玩合作模式了吧?

(舊文回顧)刺客教條:大革命,邁入第 7 代的長青遊戲準備大展身手
▲PS4版紅色箭頭處的窗框陰影正常投射。

(舊文回顧)刺客教條:大革命,邁入第 7 代的長青遊戲準備大展身手
▲PC版的窗框陰影卻消失了。

PC版配備要求極高

PC版和稍早的《看門狗》很類似,硬體需求非常高,而且很難盡善盡美。PC版於發售前曾經列出配備需求,讓玩家嗤之以鼻-配備要求高得離譜。遊戲推出後一如想像,幾乎沒幾個玩家玩得動。國外玩家搬出頂級配備來跑遊戲,開啟大部分的校調選項,將解析度設定為1080p,仍然無法維持穩定的60幀,只能在40幀至60幀之間徘徊。

國外的技術網站指出,PC版的大革命並沒有針對CPU使用做最佳化,無法應付60幀的運算。他們用不同效能的CPU來測試遊戲效能,發現對效能的幫助不大,認為大革命的癥結可能是無法妥善使用CPU資源,使得GPU無法獲得正常的運算機會,進而拖累整個遊戲的效能。該網站還表示,如果用程式將幀數限制在30幀,可以避免不正常的延遲現象。

大革命的PC版最低配備需求非常嚴苛,列出來給大家開開眼界:

  • 作業系統:Windows 7或Windows 8(只支援64位元版本)
  • CPU:i5-2500K 3.3 GHz或FX-8350 4.0 GHz
  • 顯示卡:GTX 680或Radeon HD 7970
  • 記憶體:6GB

網友對此吐槽:這款遊戲根本就是「配備」大革命!

(舊文回顧)刺客教條:大革命,邁入第 7 代的長青遊戲準備大展身手
▲PS4版使用SSAO強化場景層次感。

(舊文回顧)刺客教條:大革命,邁入第 7 代的長青遊戲準備大展身手
▲PC版開啟HBAO+層次效果更加出色。

倉促上架的缺憾大作

《大革命》展現強烈的企圖心,大幅提升遊戲規模,試圖展現更完美的遊戲風範。然而多方面的問題卻讓開發商的美意付諸流水,畫面規格不進反退,頻繁的延遲造成很大困擾,罄竹難書的臭蟲重創玩家信心。開發商Ubisoft的開發實力有目共睹,卻搞出這些問題,只能用修正檔與免費DLC安撫玩家,有失大廠風範。

綜合各方面的表現,筆者可以斷定:大革命是款倉促上架的未完成品。假如再多給開發商半年,甚至是一年的時間,大革命或許可以拿出該有的表現,成為系列的里程碑,而不是弄到這般田地。建議開發商多用點心去經營遊戲品質,別只顧著照進度行事,才能贏得玩家的尊重。

大革命的首批中文版會自動升級為特別版,追加限定任務《化學革命》,幫助拉瓦節(近代化學之父)逃出綁架,奪回他的化學炸彈配方,遊戲長度約為半小時。

台灣版大革命和日本版相同,這意味著某些遊戲要素可能會為了符合日本規範而加以調整。不過目前為止並沒有傳出特別的災情,台灣版看門狗的悲劇不至於重演。(台灣版看門狗是和諧版,任務判定變更、裸露畫面刪除、噴血量激減,而且事前又沒有知會玩家,鬧出很大的風波)

(舊文回顧)刺客教條:大革命,邁入第 7 代的長青遊戲準備大展身手
▲亞馬遜的特典是懷錶與手槍,超想要!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Chrome 75 將原生支援 lazy loading,動動手也可以搶先試玩

$
0
0
不少網站包含電腦王,都會在網頁當中埋入延遲載入的 JavaScript 程式碼,以便降低首次載入的圖片數量,加快網頁首次呈現時間。Google Chrome 已預定在 75 版本當中原生支援這項功能並自動啟動,包含 lazy image loading 和 lazy iframe loading。

網頁結構越來越複雜,需要載入的物件也越來越多,該如何降低首次連入網頁的延遲,對於使用者體驗影響不小。目前跨網頁瀏覽器的做法為埋入 1 小段 JavaScript 程式碼,延後載入顯示視區以外的物件,等到使用者滑動頁面,接近視區時才會向伺服器發出請求並下載,此種做法可有效降低首次進入網頁的載入時間。

Chrome 75 將原生支援 lazy loading,動動手也可以搶先試玩
▲lazy loading 不僅讓網頁顯示時間縮短,也可以減少一開始的資料傳輸量。

Google Chrome 網頁瀏覽器將從 75 版本號開始,原生支援 <img>、<picture> 裡的 srcset、<iframe> 等 lazy loading 延遲載入,無須另外透過撰寫 JavaScript 支援,原生處理速度更快。網頁開發者有 3 種選項,分別為 loading="lazy"、loading="eager"、loading="auto"。

loading="lazy" 就如同現在的處理方式,當使用者捲動網頁至接近視區時才會載入,loading="eager" 則是要求瀏覽器立即下載載入,loading="auto" 則是交由網頁瀏覽器自行決定載入時機點。由於 Google Chrome 預計是第一個導入原生 lazy loading 的網頁瀏覽器,若是網頁開發者欲達成跨瀏覽器相容性,則必須額外加入判斷語法 if ('loading' in HTMLImageElement.prototype),在 else{} 段落填入原本用以 lazy loading 的 JavaScript。

Chrome 75 將原生支援 lazy loading,動動手也可以搶先試玩
▲Google Chome 桌面版 73 版已加入 lazy image loading和lazy iframe loading 實驗性功能,於網址列鍵入 chrome://flags 即可找到。

lazy loading 還可以降低剛開始載入網頁的流量,因此 Google Chrome 這項功能一開始其實是從 Android 版本進行試驗,如今桌面版本也放在 chrome://flags 實驗功能選單當中,使用者可自行選擇是否先行開啟該功能。另外一家 Mozilla Firefox 目前僅支援新分頁內容的延遲載入,當使用者確實點擊新分頁使其顯示在最上層,才會開始載入該分頁內容,至於是否原生支援圖片或是 iframe 的延遲載入,目前並未有任何風聲傳出。

 

參考資料

Intent to Ship: Lazily load below-the-fold images and iframes

Native image lazy-loading for the web!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TP-Link Archer A9 v6 新世代超值機種實測,AC1900 等級不用新台幣 2,700元

$
0
0
Wi-Fi 無線網路世代已正式進入 Wi-Fi 6/802.11ax,除了追逐最新最快的規格,也代表前一世代 Wi-Fi 5/802.11ac 產品價格有所調整。全球前 3 大家用網路設備製造商 TP-Link,近日在台推出 Archer A9 v6,採用 Qualcomm 解決方案,提供四核心處理器與 AC1900 等級規格。

速度相同、功能升級

部分 TP-Link 無線網路路由器擁有相當多的硬體版本,例如 Archer C9 就擁有 v1、v2、v4、v5 等多種版本,甚至在日本地區還推出了 Archer A9 v5。本文介紹 Archer A9 v6 僅繼承 AC1900 等級的 9 等級命名,內部從 Broadcom 解決方案變更成 Qualcomm,就連外型也改採 Archer C7 的平面外型,與 Archer C9/A9 v5 白色直立外觀大異其趣。

Archer C8/C9/A9 v5 這一系列外觀已沿用相當長的時間,主要特色為直立式外觀與白色造型
▲Archer C8/C9/A9 v5 這一系列外觀已沿用相當長的時間,主要特色為直立式外觀與白色造型。

TP-Link Archer A9 v6 改回 Archer C7 黑色平躺外觀造型,或許有著利用機身側邊突出部擺放第四支 2.4GHz 天線的意味存在
▲TP-Link Archer A9 v6 改回 Archer C7 黑色平躺外觀造型,或許有著利用機身側邊突出部擺放第四支 2.4GHz 天線的意味存在。

Archer C9/A9 v5 採用 Broadcom 第二代 802.11ac 產品,網路 SoC BCM4709 升級至 Cortex-A9 雙核心 1GHz,搭配使用的無線網路晶片 BCM4360 則支援 TurboQAM,將標準外的 256-QAM 調變技術帶往 802.11n。即便速度看起來不慢,但此系列產品歸類於 802.11ac Wave 1,相對當今其它同樣速度,卻支援 802.11ac Wave 2 特性的競品而言,較為老舊的規格難免讓人說嘴。

Archer A9 v6 內部變更為 Qualcomm 解決方案,表定速度等級依舊維持 AC1900,但卻支援 802.11ac Wave 2 當中相當重要的 MU-MIMO 功能特性,可針對多個連線裝置同步發送資料(最高 1 支天線對應 1 個連線裝置),避免無線網路 CSMA/CA 的本質拉高傳輸延遲,以及降低整體淨傳輸量。當然,Beamforming 波束成型以及 Airtime Fairness 通訊公平也在支援之列。

Archer A9 v6 每個傳輸介面均有相對應的 LED 指示燈,相對應的發光圖示可讓使用者快速掌握該介面使用情形
▲Archer A9 v6 每個傳輸介面均有相對應的 LED 指示燈,相對應的發光圖示可讓使用者快速掌握該介面使用情形。

Archer A9 v6 底部貼有資訊貼紙,包含無線網路 SSID 與密碼,並留有雙向壁掛孔
▲Archer A9 v6 底部貼有資訊貼紙,包含無線網路 SSID 與密碼,並留有雙向壁掛孔。

背部 RJ45 網路埠提供常見 1WAN+4LAN 配置,每埠最高支援 1000Mbps 連線速度,並具有電源、重置鈕、WPS/Wi-Fi 等實體開關。惟可惜這套 Qualcomm 解決方案的 WiSoC 並非旗艦等級,因此 Archer A9 v6 僅配備 1 埠 USB 2.0,而非 Archer C9/A9 v5 於機身側邊多安排 1 埠 USB 3.1 Gen1。

Archer A9 v6 背部 I/O 一覽,提供 GbE 級 1WAN+4LAN RJ45 網路埠,1 個 USB 2.0,其餘開關按鈕包含電源、重置、WPS/Wi-Fi 等功能
▲Archer A9 v6 背部 I/O 一覽,提供 GbE 級 1WAN+4LAN RJ45 網路埠,1 個 USB 2.0,其餘開關按鈕包含電源、重置、WPS/Wi-Fi 等功能。

Archer A9 v6 變壓器輸出僅 12V/1.5A/18W,對比 Archer C9 v1/v2/v4 附屬變壓器 12V/3.3A/40W 省電幅度達一半以上,實際最大耗電量約為 17.1W
▲Archer A9 v6 變壓器輸出僅 12V/1.5A/18W,對比 Archer C9 v1/v2/v4 附屬變壓器 12V/3.3A/40W 省電幅度達一半以上,實際最大耗電量約為 17.1W。

天線雖然不能夠替換,但依舊支援角度調整功能
▲天線雖然無法替換,但依舊支援角度調整功能。

2.4GHz 600Mbps 配置大不同

Archer C9 這台無線網路由器算是 Wi-Fi 5/802.11ac 長青樹,從 v1 一開始採用 Broadcom 解決方案與 BCM4360 無線網路晶片,歷經 v2、v4、v5 不斷改版,依舊維持直立式白色外觀與類似的硬體配置。但是本篇文章所介紹的 Archer A9 v6 版則不太一樣,除了外型改回 Archer C7 造型,內部晶片組成更大不相同。

從網路 SoC 談起,Archer A9 v6 採用 Qualcomm QCN5502,更是 1 顆整合無線網路的 WiSoC(Wireless  System-On-A-Chip),只是這顆晶片的公開資料不多,處理器應是採用 Arm Cortex-A7 四核心 710MHz。

2.4GHz 無線網路則是有趣的地方,老大哥 v1/v2/v4/v5 版本選用 BCM4360 無線網路晶片,雖然僅支援 3 空間流,但 Broadcom 自行導入 TurboQAM,802.11n 調變技術拉抬至 256-QAM,單空間流速度從標準 150Mbps 變成 200Mbps,3 空間流則是 600Mbps。Archer A9 v6 版本 802.11n 則尊崇 IEEE 標準,但空間流提升至 4 組,因此最大連線速度也是 600Mbps。

2 種做法各有各的優點,假設終端連線裝置支援較少的空間流,若是此裝置較靠近無線路由器取得較佳的訊號品質,可以透過 TurboQAM 取得不錯的連線速度(v1/v2/v4/v5 的做法);若是終端連線裝置距離無線路由器較遠,無線路由器則可藉由更多的天線捕獲微弱訊號(v6 的做法)。

Archer A9 v6 內部電路版正面覆蓋不算小的散熱片
▲Archer A9 v6 內部電路版正面覆蓋不算小的散熱片。

褪去散熱片,可見 2 個被金屬屏蔽蓋包覆的區塊,左側較小區域放置 QCN5502 和記憶體,右側則是 QCA9984
▲褪去散熱片,可見 2 個被金屬屏蔽蓋包覆的區塊,左側較小區域放置 QCN5502 和記憶體,右側則是 QCA9984。

電路板正面外露的晶片為 QCA8337N,為 7 埠 GbE 級交換器,其中 5 埠負責 4LAN+1WAN,其餘 2 埠則以 SGMII 和 RGMII 的方式連結至 WiSoC
▲電路板正面外露的晶片為 QCA8337N,為 7 埠 GbE 級交換器,其中 5 埠負責 4LAN+1WAN,其餘 2 埠則以 SGMII 和 RGMII 的方式連結至 WiSoC,並支援硬體 NAT 加速功能。

電路板背面唯一的晶片,負責存放作業所需軟體的 GigaDevice GD25Q127CSIG,容量 128Mb
▲電路板背面唯一的晶片,負責存放作業所需軟體的 GigaDevice GD25Q127CSIG,容量 128Mb。

QCN5502 WiSoC,整合四核心處理器與 802.11 b/g/n 無線網路,最高支援 4 空間流
▲QCN5502 WiSoC,整合四核心處理器與 802.11 b/g/n 無線網路,最高支援 4 空間流。

記憶體選用 1 顆 ESMT DDR2 M14D1G1664A -2.5BG2S 記憶體,等效時脈為 DDR2-800、容量 1Gb
▲記憶體選用 1 顆 ESMT DDR2 M14D1G1664A -2.5BG2S 記憶體,等效時脈為 DDR2-800、容量 1Gb。

5GHz 無線網路則選用支援 Wi-Fi 5/802.11ac 的 QCA9984,表定規格支援 4 空間流最高 1733Mbps,但應該是為了產品定位的緣故,以硬體方式限制為 3 空間流 1300Mbps,少了第四個 RF 前端晶片,Archer C9 v6 也僅準備 3 個支援 5GHz 頻段的偶極天線。

5GHz 頻段採用 QCA9984,並以硬體方式限制最高支援 3 空間流 1300Mbps
▲5GHz 頻段採用 QCA9984,並以硬體方式限制最高支援 3 空間流 1300Mbps。

電路板留有第四個 Microsemi LX5589H 前端模組晶片的線路,但是並未上料
▲電路板留有第四個 Microsemi LX5589H 前端模組晶片的線路,但是並未上料。

說到天線,Archer A9 v6 外露 3 組固定天線支援 2.4GHz/5GHz 雙頻段,雖無法換裝成其它形式的天線,但依舊具備旋轉、45 度/90 度彎折能力。而 2.4GHz 4 空間流的第四支天線,則以 PIFA 電路板天線的方式固定在機殼內部。

除了外露的 3 支 2.4GHz/5GHz 雙頻偶極天線,2.4GHz 第 4 支天線採用 PIFA 設計並固定於機殼之內
▲除了外露的 3 支 2.4GHz/5GHz 雙頻偶極天線,2.4GHz 第 4 支天線採用 PIFA 設計並固定於機殼之內。

在地化中文翻譯

初始化 Archer A9 v6 有 2 種方式,一種為傳統方法,直接進入 Archer A9 v6 網頁管理介面,藉由快速設定介面進行安裝後的首次設定,另外一種則是透過行動裝置下載安裝 TP-Link Tether 管理程式,可透過此管理程式進行初始化與管理。2 種介面操作邏輯相當接近,只是分別針對桌面與行動裝置最佳化內容。

操作過程當中也可以發現,雖然 TP-Link 為中國廠商,但是台灣在地化翻譯相當優秀,沒有很詭異的對岸用語,甚至在桌面版快速設定的 MAC 位址複製選項說明,亦寫入中華電信用戶無需使用此功能的字眼。

透過電腦可進行 Archer A9 v6 的初始化設定,首先請使用者設定這台無線路由器地的登入管理密碼,下方也有 QRCode 提示下載 TP-Link Tether 行動版應用程式
▲透過電腦可進行 Archer A9 v6 的初始化設定,首先請使用者設定這台無線路由器地的登入管理密碼,下方也有 QRCode 提示下載 TP-Link Tether 行動版應用程式。

接著自動偵測網際網路類型,若偵測錯誤也可手動修改
▲接著自動偵測網際網路類型,若偵測錯誤也可手動修改。

初始化設定途中也會請使用者變更無線網路 SSID 與密碼,此處未直接設有自動遷移頻段選項較為可惜
▲初始化設定途中也會請使用者變更無線網路 SSID 與密碼,此處未直接設有自動遷移頻段選項較為可惜。

再次確認全部設定無誤之後,即可套用設定開始透過 Archer A9 v6 上網
▲再次確認全部設定無誤之後,即可套用設定開始透過 Archer A9 v6 上網。

行動裝置可以透過下載 TP-Link Tether 行動裝置應用程式進行初始化設定,操作邏輯與 Archer A9 v6 機身內建管理介面相同
▲行動裝置可以透過下載 TP-Link Tether 行動裝置應用程式進行初始化設定,操作邏輯與 Archer A9 v6 機身內建管理介面相同。

TP-Link Tether 行動裝置應用程式多出 IFTTT 與 Alexa 連動功能設定,亦可直接生成 QRCode 供來訪親友掃描並連線至無線網路
▲TP-Link Tether 行動裝置應用程式多出 IFTTT 與 Alexa 連動功能設定,亦可直接生成 QRCode 供來訪親友掃描並連線至無線網路。

 

(下一頁:功能設定頁面與傳輸效能實測)

網路設定功能不少

如同其它多數家用無線網路路由器,Archer A9 v6 將設定拆分成「基本」與「進階」2 大分頁,前者為正常運作時的必要調整選項,後者則是細部功能設定。網路地圖位於基本設定的第一項,以圖形方式快速給予網路暢通與否的概況,緊接著為網際網路與無線網路設定。

圖形化的網路地圖資訊,讓使用者快速掌握網路概況
▲圖形化的網路地圖資訊,讓使用者快速掌握網路概況。

網際網路與無線網路設定選項與快速設定相同,但多了智慧連線功能,啟用後連線裝置只看得到 1 個無線網路 SSID,Archer A9 v6 則負責引導連線至 2.4GHz 或是 5GHz
▲網際網路與無線網路設定選項與快速設定相同,但多了智慧連線功能,啟用後連線裝置只看得到 1 個無線網路 SSID,Archer A9 v6 則負責引導連線至 2.4GHz 或是 5GHz。

USB 設定用以管理連接至機身 USB 2.0 外接式儲存裝置,支援 CIFS/SAMBA 協定存取方式,存取時可以選擇是否啟用帳號密碼驗證,此外也支援 DLNA 伺服器、FTP 伺服器功能
▲USB 設定用以管理連接至機身 USB 2.0 外接式儲存裝置,支援 CIFS/SAMBA 協定存取方式,存取時可以選擇是否啟用帳號密碼驗證,此外也支援 DLNA 伺服器、FTP 伺服器功能。

家長監護為 3 步驟設定,首先選擇被管理的連網設備,接著輸入過濾關鍵字,最後在設定開放連線時間即可完成
▲家長監護為 3 步驟設定,首先選擇被管理的連網設備,接著輸入過濾關鍵字,最後在設定開放連線時間即可完成。

2.4GHz 和 5GHz 頻段可再另行開闢 1 個訪客網路,並可設定訪客網路當中的設備能否相互連接,以及是否可存取其餘內部網路相關資源
▲2.4GHz 和 5GHz 頻段可再另行開闢 1 個訪客網路,並可設定訪客網路當中的設備能否相互連接,以及是否可存取其餘內部網路相關資源。

若是使用者有著遠端管理或是多裝置管理的需求,亦可申請 1 組 TP-Link 帳號密碼
▲若是使用者有著遠端管理或是多裝置管理的需求,亦可申請 1 組 TP-Link 帳號密碼。

Archer A9 v6 並沒有太多與網路不相關的功能,因此進階設定以細部設定為主,洋洋灑灑包含狀態顯示在內,共有 13 個分頁可讓選項控好好調校一番。以進階設定的狀態分頁而言,能夠顯示 IPv4/IPv6、2.4GHz/5GHz 的細部資訊,亦可觀察到有線網路與無線網路的連線裝置,往下捲至頁面底部還可掌握 CPU 負載與記憶體使用率。

進階頁面狀態資訊遠比基本設定的網路地圖多更多
▲進階頁面狀態資訊遠比基本設定的網路地圖多更多。

網路分頁當中,包含 IGMP Snooping 與 IGMP Proxy 2 種網路群組管理協定功能,亦包含 IPTV/VLAN 等,能夠支援中華電信 MOD 或是地區性業者所提供的網路電視機上盒。此處還有 DDNS 選單,支援 TP-Link、NO-IP、DynDNS 等服務業者,若有必要變更 DHCP 伺服器設定與加入靜態路由,同樣也位於網路分頁。

網路>IPTV/VLAN 提供多種設定功能,迎合不同業者機上盒網路架構
▲網路>IPTV/VLAN 提供多種設定功能,迎合不同業者機上盒網路架構。

無線網路與訪客網路可以放在一起談論,相對於基本設定,進階設定多出安全性設定與傳輸功率調整,安全性除了一般 WPA/WPA2-Personal,WPA/WPA2-Enterprise 更可以搭配額外架設的 RADIUS 伺服器進行授權。傳輸功率直接提供低、中、高選項,若是未開啟智慧連線自動遷移頻段,則 2.4GHz 和 5GHz 無線網路可獨立設定。

若是使用者需要調整無線網路傳輸功率,該選項位於無線網路分頁當中,預設值為高
▲若是使用者需要調整無線網路傳輸功率,該選項位於無線網路分頁當中,預設值為高。5GHz 頻段另外支援 MU-MIMO 和 Airtime Fairness 功能,預設值為關閉。

QoS 分頁所提供的頻寬管理功能,管理方式以限制各個連線設備的優先權為主,並未用上深度封包檢測等能夠揀選遊戲資料封包的技術。確幸的是,QoS 功能可以和 NAT 加速一並使用,文末的效能測試可以觀察到傳輸速度數據。

QoS 功能較為陽春,僅能依照各裝置的排序,分配頻寬優先權
▲QoS 功能較為陽春,僅能依照各裝置的排序,分配頻寬優先權。

安全性分頁預設開啟 SPI 防火牆功能,並額外提供 DoS 服務阻斷式攻擊防護,預設為關閉;DoS 防護功能包含 ICMP-FLOOD、UDP-FLOOD、TCP-SYN-FLOOD 等常見的 3 種攻擊方式,各自提供關閉、低、中、高等 4 個選項,依據攻擊方式的不同,低、中、高預設每秒可通過的封包數量也不盡相同,超過設定門檻值的 IP 會被放入拒絕連線清單,進階使用者可移駕至系統工具>系統參數自行設定。

安全性分頁也支援白、黑名單方式,管理能夠使用網路資源的連線設備,而 MAC 位址與 IP 位址綁定的功能也位在此。

Archer A9 v6 預設開啟 SPI 防火牆,並支援 3 種常見的 DoS 攻擊防護可供選擇
▲Archer A9 v6 預設開啟 SPI 防火牆,並支援 3 種常見的 DoS 攻擊防護可供選擇。

NAT 導向分頁主事位址轉換相關工作,因此在這裡可以找到應用層閘道、虛擬伺服器、通訊埠觸發、DMZ、UPnP 等功能選項,特別是 DMZ 功能可搭配前述 MAC/IP 位址綁定功能,以便讓該台連線裝置透過 DHCP 取得前後一致的 IP。

NAT 導向分頁如其名,可以在這裡找到 NAT 轉換相關功能選項
▲NAT 導向分頁如其名,可以在這裡找到 NAT 轉換相關功能選項。

IPv4 資源幾近枯竭的現在,Archer A9 v6 支援 IPv6 一點也不意外,包含自行輸入的固定 IP、浮動 IP(SLAAC/DHCPv6)、PPPoE、6to4 通道、Pass-Throught 橋接等多種連線方式。如果家中 ISP 業者為中華電信並已申請 IPv6,那麼選擇 PPPoE 即可,Archer A9 v6 會透過此介面同時抓取 IPv4 和 IPv6 位址,VPN 伺服器則支援 OpenVPN、PPTP 等。

Archer A9 v6 支援多種 IPv6 位址取得協定
▲Archer A9 v6 支援多種 IPv6 位址取得協定。

最後 1 個系統工具分頁可說是大雜燴,除了想像之內的韌體更新(支援線上自動更新)、設定檔匯出/匯入、重設等功能,LED 控制(夜間時段關閉)、重啟排程也位於此。系統參數則是進階使用者的最愛,包含無線網路 Beacon 間隔、RTS、群組金鑰更新週期、WMM、Short GI 短保護區間、以及前述 DoS 防護功能每秒封包數量。

Archer A9 v6 韌體升級方式可透過手動方式上傳更新,或是按下頁面當中的檢查升級按鈕,由機器自行上網抓取
▲Archer A9 v6 韌體升級方式可透過手動方式上傳更新,或是按下頁面當中的檢查升級按鈕,由機器自行上網抓取。

更為細緻的調整,位於系統參數頁面
▲更為細緻的調整,位於系統參數頁面。

5GHz 達 800Mbps

為了迎合 Archer A9 v6 於 802.11n 2.4GHz 提供 4 空間流規格,筆者採用 Asus PCE-AC88 這款同樣支援 4 空間流的無線網路卡進行測試,有線網路則是採用具備 4 埠 RJ45 的 Intel Ethernet Server Adapter I350-T4V2 有線網路卡,其餘零組件請見文末。測試軟體依舊請出 iPerf,額外增加的參數為 -t 30 -i 5 -w 2048KB -P 8,將 TCP window 加大至 2MB,並採用 8 條連線同步測試。

Archer A9 v6 無論是在無線網路測試或是有線網路測試均表現良好,5GHz 下載方向甚至可以達 836Mbps,在 802.11ac 3 空間流產品當中表現理想;2.4GHz 雖然沒有 TurboQAM(256-QAM)或是 NitroQAM(1024-QAM)加持,下載方向依靠 4 空間流也可突破 400Mbps,上傳方向則是 277Mbps,雖不滿意但可接受。

有線網路傳輸依靠 NAT 加速,不僅 WAN-LAN 單向可跑到線速,雙向也能夠到達 1894Mbps。開啟 QoS 之後,Archer A9 v6 的 NAT 處理能力大約落在 560Mbps~690Mbps 之間,即便家中申請較快的速度也不怕。若是同步開啟 QoS 與關閉 NAT 加速,則 QCN5502 的淨處理量約在 160Mbps 左右。

TP-Link Archer A9 v6 傳輸速度結果,開啟 QoS 依舊可以維持 600Mbps 以上的 NAT 處理能力
▲TP-Link Archer A9 v6 傳輸速度結果,開啟 QoS 依舊可以維持 600Mbps 以上的 NAT 處理能力。

實測外接裝置讀寫效能,即可明白廠商為何沒有導入 USB 3.1 Gen1。無論是 FAT32 或是 NTFS 檔案系統格式,FastCopy 讀寫測試的速度均不高,不到 10MB/s,若是使用者想讓 Archer A9 v6 肩負一些檔案伺服器的工作,可能要有救急不求快的心理準備。

Archer A9 v6 外接儲存裝置讀寫速度,FAT32 和 NTFS 讀寫速度均不足 10MB/s。(測試標的為 2.5 吋 7200 轉外接式硬碟)
▲Archer A9 v6 外接儲存裝置讀寫速度,FAT32 和 NTFS 讀寫速度均不足 10MB/s。(讀寫目標為 2.5 吋 7200 轉外接式硬碟)

專注於網路的超值型產品

以功能與效能做個小小總結,Archer A9 v6 在價格下調的同時(相對於 Archer C9 而言),依舊能夠維持住不錯的效能,甚至可以略為窺見頂級旗艦產品的車尾燈,只是需要犧牲 USB 外接裝置讀寫效能。

把 Archer A9 v6 台灣市場售價在新台幣 2,700 元以下納入考量,網路傳輸效能並不會輸給接近新台幣 5,000 元的 Broadcom 解決方案產品,又可以擁抱 802.11ac Wave 2 MU-MIMO 功能。若是使用者環境較為單純,無線網路路由器只需要專注於網路工作,那麼這款 Archer A9 v6 就是不二人選,管理介面也可以將 Archer A9 v6 切換成無線存取點 AP 工作模式,附加於現有網路基礎設施。

另類的考量,則是由於 BCM4708/BCM4709 處理器較為熱情,需要擺放在通風比較良好的地方,否則容易因為過熱而產生怪現象。若是使用者有著無線網路路由器經常過熱當機的困擾,這台外殼運作溫度僅有 37.5℃(室溫 27℃)的 Archer A9 v6 也可以放入口袋名單。

 

產品資訊

TP-LinkArcher A9 v6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Xeon E3-1230 v3
  • 主機板:Asus Z97-WS
  • 記憶體:Micron DDR3-1600 8GB x 4
  • 網路卡:Intel Ethernet Server Adapter I350-T4V2、Asus XG-C100C、Asus PCE-AC88
  • 系統碟:Plextor M6V 512GB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7 Ultimate 64bit

你知道電腦王也有 Telegram 頻道嗎?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硬體篇:電力效率更高的特化AI電腦

$
0
0
Jetson AGX Xavier是Jetson家族中效能最強一員,它搭載8核心Arm架構處理器以及512個CUDA核心的繪圖處理器,並支援具桌面環境的Ubuntu作業系統,簡單的說就是台可以獨立運作的AI電腦。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深入瞭解它的硬體架構與軟體應用。

針對AI開發的Arm電腦

NVIDIA在2018年12月發表了Jetson家族中效能最強的Jetson AGX Xavier,它採用8核心Arm v8.2 64bit處理器,搭配具512個CUDA核心的Volta架構繪圖處理器。此外Jetson AGX Xavier也為了強化AI運算效能而加入Tensor Core、NVIDIA深度學習加速器(Deep Learning Accelerator)、VLIW視訊處理器、影像訊號處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等特化與輔助運算單元。

Jetson AGX Xavier採用Ubuntu作業系統,並提供圖型化介面的桌面模式,操作體驗與一般x86、x86-64版本的Ubuntu接近,使用上親合許多。在軟體的相容性方面,則支援NVIDIA CUDA、OpenVX、OpenGL、TensorRT、cuDNN、NVIDIA VisionWorks、JetPack、DeepStream、Isaac等API與開發工具,能夠節省開發者與企業時間與成本,有助於輕鬆開發新功能與改善系統效能表現。

Jetson AGX Xavier規格簡表
處理器:8核心NVIDIA Carmel(64bit、Armv8.2、2265MHz、8MB L2 + 4MB L3)
繪圖處理器:512核心Volta(1377MHz)+ 64核心Tensor Core
深度學習處理器:(2x) NVIDIA Deep Learning Accelerators
記憶體: 16GB 256-bit LPDDR4x(2133MHz、137 GB/s)
儲存媒體: 32GB eMMC 5.1
視訊處理器: 7-way VLIW Vision Accelerator
視訊編碼能力:(4x) 4Kp60 | (8x) 4Kp30 | (16x) 1080p60 | (32x) 1080p30
視訊解碼能力:(2x) 8Kp30 | (6x) 4Kp60 | (12x) 4Kp30 | (26x) 1080p60 | (52x) 1080p30
攝影機連接能力:(16x) MIPI CSI-2 lanes、(8x) SLVS-EC lanes
視訊輸出:(3x) eDP 1.4、DP 1.2、HDMI 2.0 @ 4Kp60
網路:10/100/1000 BASE-T Ethernet + MAC + RGMII
USB:(3x) USB 3.1 + (4x) USB 2.0
PCIe:(5x) PCIe Gen 4 controllers(支援1x8、1x4、1x2、2x1)
I/O:Dual CAN bus controller、UART、SPI、I2C、I2S、GPIO
消費電力:9.0V-20VDC輸入,具10W / 15W / 30W等功耗模式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硬體篇:電力效率更高的特化AI電腦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硬體篇:電力效率更高的特化AI電腦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硬體篇:電力效率更高的特化AI電腦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硬體篇:電力效率更高的特化AI電腦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硬體篇:電力效率更高的特化AI電腦

豐富I/O,吞吐量超大

筆者收到的測試樣品為Jetson AGX Xavier開發者套件(Developer Kit),為整合「散熱模組 + 核心主機板 + I/O擴充子板」的型式,簡單地說就是台小型的AI運算工作站,只要插上電源就可以開始使用,並提供多種工業標準的連接端子,方便開發者直接連接各式周邊設備,以下的介紹將以開發者套件為主。

另一方面,商用買家也能向NVIDIA採購只有「核心主機板」的Jetson AGX Xavier模組(Module),或是搭配需要的周邊設備進行客製化,滿足安裝於不同裝置上的需求。

我們可以把Jetson AGX Xavier想像成1台桌上型個人電腦,但是它的處理器、繪圖處理器(即顯示卡)、記憶體焊主機板上無法更換。至於儲存裝置的部分,除了焊主機板上的eMMC以外,還能透過M.2、SATA、USB、microSD讀卡機(支援UFS)等介面擴充儲存容量。

另一方面,由於連接攝影機的能力對影像辨識功能來說相當重要,因此AGX Xavier也提供豐富的影像輸入端子,以發揮即時影像處理、辨識的長處。它具採用120腳針的Samtec QTH-060-01-H-D-A攝影機擴充端子,能夠支援最多6x2 lane組CSI(Camera Serial Interface,支援D-PHY、C-PHY),以及CAM_I2C、I2C、Clock、Control GPIO等功能。

此外AGX Xavier還有支援I2C、SPI、UART、I2S、CAN、D-MIC等功能的40-Pin GPIO端子,以及JTAG除錯端子,方便連接各式周邊裝置與開發時除錯之用。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硬體篇:電力效率更高的特化AI電腦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硬體篇:電力效率更高的特化AI電腦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硬體篇:電力效率更高的特化AI電腦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硬體篇:電力效率更高的特化AI電腦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硬體篇:電力效率更高的特化AI電腦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硬體篇:電力效率更高的特化AI電腦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硬體篇:電力效率更高的特化AI電腦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硬體篇:電力效率更高的特化AI電腦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硬體篇:電力效率更高的特化AI電腦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硬體篇:電力效率更高的特化AI電腦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硬體篇:電力效率更高的特化AI電腦

優勢在於電力效率

Jetson AGX Xavier設計的情境為搭載於終端裝置上進行邊緣運算,因此尺寸、耗電量、發熱量都需要考慮周全,因此它的目標並不是在追求最高的效能,而是整體的平衡,在越過效能門檻的前題下,盡量縮小尺寸與省電。

根據NVIDIA提供的資料,Jetson AGX Xavier在ResNet-50影像辨識的效能表現領先於由Intel Core i7搭配NVIDIA GeForce GTX 1070所建構的桌上型電腦,而且耗電量大約只有後者的1/10,可見Jetson AGX Xavier在AI運算領域的電力效率確實相對出色。

至於在實際效能對比部分,筆者則要說聲報歉,因為手上缺乏其他如Intel Neural Compute Stick、Coral dev board或是Jetson Nano等其他家族成員,因此僅引用NVIDIA提供與Jetson TX2對比數據進行說明。

Jetson AGX Xavier受益於512個核心的Volta核心繪圖處理器與深度學習處理器等特化運算單元,可以帶來32 TOPS峰值運算Raw AI運算效能,與Jetson TX2相比成長了18倍,進步幅度相當可觀。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硬體篇:電力效率更高的特化AI電腦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硬體篇:電力效率更高的特化AI電腦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硬體篇:電力效率更高的特化AI電腦

在瞭解了硬體規格之後,筆者將在下篇文章中透過實際操作範例程式的方式,讓讀者瞭解Jetson AGX Xavier在AI運算領域能夠發揮的功能與表現,請讀者至下方連結繼續閱讀。

延伸閱讀: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工作中,敬請期待)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傳統硬碟不防震,但是可以抵禦地震程度的搖晃嗎?

$
0
0
即便是不諳 3C 產品的使用者,也知曉傳統硬碟具有機械式結構,不耐撞擊,使用時應擺在穩固的物體上方或是確實固定。只是身處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台灣,卻有怎樣也避不了的震動--地震,那麼傳統硬碟在運作時能夠承受地震加速度不至於損毀嗎?

加速度為王

上個禮拜花蓮縣秀林鄉發生芮氏規模 6.1 的地震,轄下的銅門村測得最大震度 7 級、太魯閣測得 6 級,新北市瑞芳五份山測得5級,台北市和新北市也有 4 級,能夠感受到明顯的搖晃,少部分建築物也受到影響,建物出現略為傾斜、龜裂或是裝潢毀損,也傳出人員因落石受傷的災情。

事發當下筆者正在撰稿當中,由於等不及電腦執行正常關機程序,確認稿件已存檔至硬碟後便直接按下電源開關關機。執行此動作的背後原因有二,其一為避免電力系統因地震發生不穩定,影響電腦運作,其二則是心中長久以來的疑問--究竟地震會不會對機械式硬碟產生影響?

4 月 18 日下午 1 時在花蓮發生規模 6.1 地震,台北多處測站均測得最大 4 級震度。
▲4 月 18 日下午 1 時在花蓮發生規模 6.1 地震,台北多處測站均測得最大 4 級震度。(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

若要得知傳統硬碟能不能夠抵禦地震搖晃的侵襲,可以利用雙方共有的資料類型進行比較,若是傳統硬碟能夠承受的搖晃程度比地震還要大,那就沒有什麼值得擔心的。

銅門與信義測站分別測得 7 級與 4 級震度,銅門南北向最大加速度達 515.17gal,信義則是東西向 34.01gal。
▲銅門與信義測站分別測得 7 級與 4 級震度,銅門南北向最大加速度達 515.17gal,信義則是東西向 45.70gal。(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

翻閱傳統硬碟資料表與中央氣象局公布的資料,可以發現 2 者均有加速度資料,只是傳統硬碟加速度單位為 G,地震加速度單位為 gal,雙方需轉換成同樣的單位才能夠比較。G 就是地球引力約為 9.8m/s2,gal 則是 0.01m/s2,因此 1G 等於 980gal。

翻閱傳統硬碟資料表,運作中可承受的震動分為 2 種,1 種為短時間可承受的撞擊,1 種為長時間有規律的震動,均以 G 為單位,1G 等於 980gal。
▲翻閱傳統硬碟資料表,運作中可承受的震動分為 2 種,1 種為短時間可承受的撞擊,1 種為長時間有規律的振動,均以 G 為單位,1G 等於 980gal。

各廠牌目前市售 4TB 容量消費級 3.5 吋硬碟的公開資料,Toshiba MD04ACA400 可承受 40G 撞擊 2ms、WD MD04ACA400 讀寫時可承受 30G 撞擊 2ms、僅讀取時則增加至 60G。Seagate 一般消費級 BarraCuda 硬碟系列已不再公開防撞、防振動資料,若以 IronWolf 系列 ST4000VN008 規格而言,可承受 80G 撞擊 2ms。

對照我國現行地震震度分級,0 級加速度為 0.8gal 以下、1 級為 0.8gal~2.5gal、2 級為 2.5gal~8gal、3 級為 8gal~25gal、上個禮拜大台北地區的 4 級則為 25gal~80gal,換算下來約僅有 0.026G~0.082G,對比傳統硬碟的耐衝擊規格,真是小巫見大巫。

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震度分級對照表。
▲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震度分級對照表。(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地震的震波其實是一系列的頻率加總的結果,但通常不會超過數十 Hz(P 波傳播速度較快、頻率較高、震幅較小,S 波傳播速度較慢、頻率較低、震幅較大),若是直接採用硬碟連續震動耐受度與地震最大加速度相比,Toshiba MD04ACA400 為 0.75G/5Hz~300Hz。若是此硬碟上個禮拜身處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承受最大加速度 515.17gal 約為 0.526G,也還在承受範圍之內,更何況最大震度僅短時間出現,不會演變成長時間的振動。

Toshiba MD04ACA 系列 3.5 吋硬碟環境限制,運作時可耐衝擊 70G 達 2ms
▲Toshiba MD04ACA 系列 3.5 吋硬碟環境限制,運作時可耐衝擊 70G 達 2ms,5Hz~300Hz 振動則為 0.75G。

WD Black 系列 3.5 吋硬碟資料表,讀寫時耐衝擊 30G 達 2ms,僅讀取時提升至 60G
▲WD Black 系列 3.5 吋硬碟資料表,讀寫時耐衝擊 30G 達 2ms,僅讀取時提升至 60G。

Seagate 品牌以 IronWolf 系列作為例子,運作中耐衝擊也是 70G 達 2ms
▲Seagate 品牌以 IronWolf 系列作為例子,運作中耐衝擊也是 70G 達 2ms。

不損壞但不保證效能

經過比較之後,可以得知地震所產生的最大加速度在硬碟可承受範圍之內,因此往後遇到地震時,若電腦內部依舊採用機械式傳統硬碟作為儲存媒介,可以不用擔心因震動搖晃而導致硬碟損毀。反倒是要注意未明確固定的電腦主機、外接硬碟會不會因為地震而傾倒、掉落,此時產生的加速度已超越傳統硬碟耐受極限,進而損毀無法讀寫遺失資料。

只是震動依舊會對硬碟存取效能產生影響,2011 年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發生 5.8 規模的地震,SeatGeek 售票網站就觀察到網站反應時間突然增加,雖然還需要更多的數據佐證,但內部人員相信這是因為它們網站使用 Amazon AWS,而伺服器正好位於震央附近的緣故。

2011 年發生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 5.8 規模地震,SeatGeek 售票網站觀察到反應時間變慢的跡象。
▲2011 年發生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 5.8 規模地震,SeatGeek 售票網站觀察到反應時間變慢的跡象。(圖片來源:ChairNerd

先前我們也曾經報導過,大叫也會對傳統硬碟造成不良的影響,主因為受到聲波引起的震動響,更進一步則可以向硬碟發射超音波,影響電路板震動感應器,進而做出錯誤修正導致讀寫臂無法定位磁軌,影響存取效能。


▲對硬碟大叫雖然不會造成損毀,卻會讓讀寫臂定位變得更為困難,增加存取延遲。


▲位處地震帶的伺服器可加裝隔離措施,如影片伺服器機房採用隔離地板,在日本 311 地震時發揮減緩地表震動傳達至伺服器的效果。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ASRock發表AMD版NUC迷你電腦,iBOX-R1000採用最新Ryzen Embedded R1000系列處理器

$
0
0
iBOX-R1000是世界首款採用AMD處理器的NUC尺寸迷你電腦,並採用無風扇的散熱方案,在小小的體積內提供充沛的運算效能。iBOX-R1000採用AMD Ryzen Embedded R1000系列處理器,支援Windows 10與Linux 4.18以上的作業系統,能夠滿足更多元的應用情境。

主機板尺寸僅4吋見方

iBOX-R1000最「大」的特色就是尺寸相當「小」,它的主機板尺寸為與NUC相近的4.09 x 4.02吋,尺寸大約只有Mini-ITX(6.75 x 6.75吋)的36.08%,而機殼尺寸僅有171.8 x 150 x 69.8公釐,重量更是僅有1公斤,甚至比筆記型電腦還輕。

其處理器採用AMD最新推出的Ryzen Embedded R1000系列處理器,並具有R1606G、R1505G等處理器款式選擇,皆具有4組處理器核心與3組繪圖運算單元(CU),並可透過1組HDMI 2.0、2組DisplayPort同時輸出3組畫面,最高解析度可達4096 x 2160。2者的差異為處理器、繪圖處理器的最高運作時脈則分別為3.5GHz、1.2GHz與3.3GHz、1GHz。

iBOX-R1000具有2組DDR4 SODIMM記憶體插槽,支援最高32GB容量,可安裝1組2.5吋硬碟,並具有M.2 Key M(2242/2260)與Key(2230,支援PCIe x1、USB 2.0傳輸模式,用於安裝無線通訊模組)各1組,以及2組GbE有線網路(Realtek RTL8111G網路晶片)。

ASRock發表AMD版NUC迷你電腦,iBOX-R1000採用最新Ryzen Embedded R1000系列處理器

ASRock發表AMD版NUC迷你電腦,iBOX-R1000採用最新Ryzen Embedded R1000系列處理器

ASRock發表AMD版NUC迷你電腦,iBOX-R1000採用最新Ryzen Embedded R1000系列處理器

ASRock發表AMD版NUC迷你電腦,iBOX-R1000採用最新Ryzen Embedded R1000系列處理器

ASRock DeskMini A300相比,iBOX-R1000的效能當然有一大截的落差,而且iBOX-R1000的價格也不一定會比較便宜,除非有特定需求,不然DeskMini A300還是比較適合一般大眾。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Acer 也加入 Mini LED 螢幕行列,CM7321K 色準 ΔE<1 再提供 Thunderbolt 3 支援性

$
0
0
Asus 已經喊出 2 台採用 Mini LED 背光技術的螢幕,ProArt PA32UCX 以及 ProArt PA27UCX,哥倆好 Acer 也在前些日子的 Next Acer 發表會當中,亮相 CM7321K 螢幕,採用新型 ConceptD 系列設計外觀,針對內容創作者打造 ΔE<1 色準,並支援 Thunderbolt 3 菊花鍊拓撲。

Asus 在今年 CES 公布自家第一台採用 Mini LED 背光技術的 32 吋螢幕 ProArt PA32UCX,近期又公布第二款採用 27 吋面板的 ProArt PA27UCX,均可透過上百甚至上千區域背光調整能力,達到 VESA DisplayHDR 1000 標準,並提供優異的對比度以及多種廣色域對應能力。

Acer 也在前幾天的 Next Acer 全球發表會當中,公布旗下針對內容創意工作者所推出的 ConceptD 系列產品,其中也包含自家採用 Mini LED 背光技術 CM7321K 螢幕,並公布更多的規格細節,諸如與 Pantone Color Institute 彩通色彩研究所合作,出廠預先進行硬體校色作業,色準可達 ΔE<1,對比 Asus 2 台 ProArt Mini LED 背光螢幕再減半。

Acer ConceptD 系列 CM7321K 螢幕採用 Mini LED 作為背光源,可單獨調整 1152 區背光亮度
▲Acer ConceptD 系列 CM7321K 螢幕採用 Mini LED 作為背光源,可獨立調整 1152 區背光亮度。

Mini LED 調光區域數量同時獲得解答,ProArt PA32UCX 僅提及約 1000 區左右,CM7321K 則是確定為 1152 區,動態對比度可達 1 億:1。HDR 標準達 VESA DisplayHDR 1000,峰值亮度可達 1000nits,並支援 HDR10 PQ 感知量化曲線。4K 面板驅動器也是 10bit 提供 10.7 億種顏色顯示能力,色域支援 AdobeRGB 99% 和 BT.2020 89.5%,大致上與 ProArt PA32UCX 相符。

考量到內容創作者的設備眾多,CM7321K 輸出輸入連接埠獲得大幅強化,支援 1 組 DisplayPort 1.2 和 4 組 HDMI 2.0b,另外還有支援 Thunderbolt 3 的 Type-C 連接埠,1 進 1 出支援 Daisy Chain 菊花鏈拓撲。CM7321K 同時內建 2 個 3W 揚聲器喇叭,想當然耳僅是堪用等級。

雖然與 ProArt PA32UCX 相同搶攻專業市場,但 ProArt PA32UCX 底座加入木紋設計,給予較為溫潤的感覺
▲雖然與 ProArt PA32UCX 相同搶攻專業市場,但 CM7321K 底座加入木紋設計,給予較為溫潤的感覺。

CM7321K 預計推出時間為今年 9 月,首發地區選在美國與 EMEA,建議售價分別為美金 2,999 元和 3,199 歐元,折合約新台幣 92,550 元和 111,150 元左右,搶先享受 Mini LED 顯示品質的代價不小。Asus ProArt PA32UCX 和 ProArt PA27UCX 則尚未公布零售時間與價格,以規格差異而言可能會便宜一些。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強大影像辨識功能可即時分析25組影片

$
0
0
我們在前篇文章介紹了NVIDIA Jetson AGX Xavier的硬體規格,在接下來的文章中,筆者會聚焦於軟體應用的部分,透過範例程式進行物品分辨、特徵追蹤、動態預測、影像穩定等多種影像辨識,來展現Jetson AGX Xavier所能發揮的功能,讓讀者對這台AI電腦有更深入的瞭解。

Ubuntu桌面操作更簡易

Jetson AGX Xavier將作業系統整合在JetPack SDK中,使用者需要下載後在安裝x86-64 Ubuntu的電腦上將映像檔推送至Jetson AGX Xavier,才能完成安裝程序。相關檔案與說明請參考官方網站,這邊就不贅述。

需要注意的是Jetson AGX Xavier的預設電力模式為15W,所以筆者在測試過程會切換至效能全開的30W模式。操作方式為在終端機輸入下列指令

$sudo nvpmodel -m 0

,並透過下列指令

$sudo nvpmodel -q

檢查目前的電力模式。

由於自行開發AI功能不但需要撰寫相關程式,還需準備大量的訓練資料,以及對AI模型進行反覆訓練,才能得到比較好的效果,坦白說已經超出筆者的能力範圍所及,因此下列範例將使用NVIDIA提供的程式、資料、AI模型進行說明,還請讀者見諒。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強大影像辨識功能可即時分析25組影片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強大影像辨識功能可即時分析25組影片

用ImageNet進行物品分辨

首先我們先測試利用ImageNet物品分類程式,搭配以1,000種物品資料庫訓練的AI模型,並「imagenet-console」指令輸入照片檔案給程式進行辨識(「透過imagenet-camera」指令則可直接辨識攝影機拍攝的物品)。

基本上輸入橘子、相機、吉他等出現於資料庫中物品的照片,ImageNet大多能成功辨識。而筆者很壞心地故意輸入與橘子相近的枇杷,ImageNet則因資料庫中沒有對應的資訊,導致AI將枇杷判斷為橘子。(筆者註:這並非是產品的缺陷,而是因為資料庫缺乏枇杷的資料,所以AI將枇杷辨識為外觀相近的橘子。)

此外ImageNet也出現了將相機辨識為電鑽的失誤,但這個問題比較可能是由資料庫與訓練後的AI模型不夠精良所致,只要提供更完備的資料庫並加強訓練,就能夠提升辨識的精準度。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強大影像辨識功能可即時分析25組影片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強大影像辨識功能可即時分析25組影片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強大影像辨識功能可即時分析25組影片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強大影像辨識功能可即時分析25組影片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強大影像辨識功能可即時分析25組影片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強大影像辨識功能可即時分析25組影片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強大影像辨識功能可即時分析25組影片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強大影像辨識功能可即時分析25組影片

VisionWorks即時影像處理與辨識

接下來我們測試由NVIDIA提供的VisionWorks電腦視覺SDK,這是套以OpenVX為基礎衍生的電腦視覺、影像處理技術,並針對CUDA進行最佳化,能夠用於機器人、無人機、自駕車、AR等應用情境。

以特徵追蹤(Feature Tracking)為例,系統可以即時分析攝影機所拍到的影像,並標註指定的物件,此外也能搭配霍夫變換(Hough Transform)來標註直線、圓形、橢圓形等幾何形狀,能在辨識空間中的道路、標線、交通號誌等等應用發揮功效。

動態預測(Motion Estimation)則能分析移動中的人或物體,並且預測移動的趨勢,有助於讓交通工具在移動時避免碰撞。

影像穩定(Video Stabilizer)顧名思義就是以軟體演算的方式,讓晃動中的影像變得穩定,不但能提升人眼觀看的舒適度,也有助於降低自駕車等交通工具在移動時造成攝影機晃動的程度,進而提升辨識精確性。

▲特徵追蹤可以標出道路上的標線、護欄、車輛等物件。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強大影像辨識功能可即時分析25組影片

▲霍夫變換能透過數學演算方式偵測幾何型狀。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強大影像辨識功能可即時分析25組影片

▲動態預測可以預測人或物體的移動趨勢。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強大影像辨識功能可即時分析25組影片

▲影像穩定能降低影像晃動的情況。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強大影像辨識功能可即時分析25組影片

DeepStream即時分析25組Full HD影像

Jetson AGX Xavier的一大賣點能夠搭配DeepStream SDK開發影像分析軟體,在終端裝置或IoT閘道上即時進行邊緣運算,除了能夠節省以往雲端運算需要將影片上傳至伺服所需的傳輸頻寬,也有助於降低資料處理的延遲。

在下面的範例中,筆者透過25支預錄的影片模擬輸入25組攝影畫面的情境,並讓系統辨識、標註出現在畫面中的人與車輛。

▲DeepStream提供完整的硬體加速影像解碼、影像辨識工具,能用於即時影像分析。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強大影像辨識功能可即時分析25組影片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強大影像辨識功能可即時分析25組影片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強大影像辨識功能可即時分析25組影片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強大影像辨識功能可即時分析25組影片

One More Thing,遊戲效能也來測一下吧

既然Jetson AGX Xavier搭載了8核心Arm處理器與512 CUDA核心的繪圖處理器,那想必能在遊戲上發揮不錯的效能吧。

首先筆者以glmark2進行OpenGL效能測試,Jetson AGX Xavier能夠跑出6993分。

而用使glmark2-es2搭配「--off-screen」參數進行不顯示測試畫面的OpenGL ES效能測試的話,分數則為3142分。相較之下先前筆這介紹過的Odroid N2以glmark2-es2-fbdev搭配「--off-screen」參數測試的成績僅有約300分,而Odroid XU4約為250分,可見Jetson AGX Xavier的繪圖效能非常出色。

而筆者使用Dolphin模擬器測試任天堂Wii遊戲執行的效能時,發現在預設設定下FPS大約只有50幀左右,無法達到60幀全速執行的目標,這可能是因為軟體與驅動程式沒有最佳化所致,考量Jetson AGX Xavier的用途為AI運算而不是遊戲,所以這也不算是產品的缺點。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強大影像辨識功能可即時分析25組影片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強大影像辨識功能可即時分析25組影片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強大影像辨識功能可即時分析25組影片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能夠透過Dolphin模擬Wii遊戲。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強大影像辨識功能可即時分析25組影片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是效能極強且電力效率出色的邊緣AI運算平台,能夠實際應用於機器人、無人機、自駕車、IoT閘道等情境,可以說是目前高效能AI的最佳解決方案之一。系列文章: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硬體篇:電力效率更高的特化AI電腦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AI運算平台動手玩軟體篇:強大影像辨識功能可即時分析25組影片(本文)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Intel 第九代系列處理器補完,行動版再增 8 核心 16 執行緒 i9-9880H、i9-9980HK

$
0
0
Intel 去年先行推出第九代 Core 系列部分處理器,主要以可超頻 K 版為主,而近日一舉補完 Core、Pentium、Celeron 桌上型產品線,行動版 TDP 45W 也聯袂推出 6 個型號,其中 i9-9880H、i9-9980HK 實體核心數量上升至八核心,i9-9980HK 單核 Turbo Boost 2.0 更可達 5GHz。

Intel 於去年先行推出第九代 Core 系列桌上型處理器的可超頻 K 版,接著陸續推出沒有尾綴英文字樣的一般版本,以及不包含內建顯示的 F 版本。近日則是一次補齊第九代 Core 系列處理器產品線,T 版 TDP 35W 同時包含在內。更有甚者,Core 系列產品線往下的 Pentium、Celeron 也跟著換裝第九代型號,只是別懷疑,這些依舊採用 14nm++ 製程製造、屬於 Coffee Lake Refresh 世代。

Intel 一舉完善第九代桌上型處理器系列,包含 Core、Pentium、Celeron 規格型號對照表
▲Intel 一舉完善第九代桌上型處理器系列,包含 Core、Pentium、Celeron 規格型號對照表。(點圖放大)

第九代桌上型處理器系列依舊搭配 300 系列晶片組,Core i9 為八核心十六執行緒、Core i7 為八核心八執行緒、Core i5 為六核心六執行緒
▲第九代桌上型處理器系列依舊搭配 300 系列晶片組,Core i9 為八核心十六執行緒、Core i7 為八核心八執行緒、Core i5 為六核心六執行緒。(點圖放大)

這次所推出的桌上型處理器新品,有 2 款特別值得注意,Core i9-9900 支援 Thermal Velocity Boost 技術,若是使用者加裝較為強力的散熱器,讓 TCASE 溫度降至 70℃ 以下,Turbo Boost 單核心頻率即可加上 100MHz 最高達 5GHz,否則就是 4.9GHz。另一款則是 Pentium Gold G5420,將有 TDP 54W 和 TDP 58W 的版本。

第九代 Core 系列桌上型處理器大舉出動,行動市場 TDP 45W H 版本也推出 6 款產品,其中 Core i9-9880H 和 Core i9-9980HK 均為實體八核心十六執行緒版本,兩者基礎頻率分別為 2.3GHz 和 2.4GHz,Turbo Boost 2.0 單核心最高可達 4.8GHz 和 5GHz。當單個記憶體通道僅有安裝 1 條記憶體模組時,這些處理器的 DDR4 等效頻率可支援 2666MHz。

Intel 第九代 Core 系列行動版 TDP 35W H 版 6 款產品規格對照表
▲Intel 第九代 Core 系列行動版 TDP 35W H 版 6 款產品規格對照表。(點圖放大)

行動 H 版本 TDP 僅有 45W,與桌上型版本 95W 相差不小,在製程未大幅進步的情況,Core i9-9880H 和 Core i9-9980HK 主攻「musclebook」市場,供電、散熱均有一定的強化,使得體積與重量均增加不少,為桌機替代型方案,或是可稱為比較容易移動與自帶 UPS 的一體式桌機。

Intel 第九代 Core 系列行動版 TDP 35W H 版同樣也是搭配 300 系列晶片組,無線網路可以換裝近日推出的 Wi-Fi 6 AX200 802.11ax
▲Intel 第九代 Core 系列行動版 TDP 35W H 版同樣也是搭配 300 系列晶片組,無線網路可以換裝近日推出的 Wi-Fi 6 AX200 802.11ax。

我們先前曾經報導過的 Netgear Nighthawk AX12 RAX200,網路 SoC 和無線網路晶片均採用 Intel 解決方案,支援802.11ax 2.4GHz/5GHz 各雙空間流
▲我們先前曾經報導過的 Netgear Nighthawk AX12 RAX200,網路 SoC 和無線網路晶片均採用 Intel 解決方案,支援 802.11ax 2.4GHz/5GHz 各雙空間流。

鍵盤下拉露出散熱機構的 Acer Predator Helios 700,將有 Core i9-9980HK 的版本
▲鍵盤下拉露出散熱機構的 Acer Predator Helios 700,將有 Core i9-9980HK 的版本。

Asus ROG Mothership GZ700 也會採用 Core i9-9980HK
▲Asus ROG Mothership GZ700 也會採用 Core i9-9980HK。

GIGABYTE AERO 15 Classic 算是採用 Core i9-9980HK 處理器較為輕薄的 15 吋筆電
▲GIGABYTE AERO 15 Classic 算是採用 Core i9-9980HK 處理器較為輕薄的 15 吋筆電。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Game Boy遊戲製作大師來了,使用GB Studio揮灑你的遊戲夢想

$
0
0
在任天堂Game Boy上市30週年之際,開發者Maltby推出了能用於製作Game Boy遊戲的開發套件,讓玩家能在圖型化工具的協助下自行開發遊戲,並將遊戲製作成Rom檔案,如此一來便能以模擬器執行,或是透過燒錄卡在實體主機上享受自己製作的遊戲。

簡單開發Game Boy遊戲

GB Studio是款圖型化2D RPG遊戲開發工具,讓沒有程式開發經驗的一般使用者也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製作出自己的遊戲,並可透過整合的GBDK、GBDK.js、Emscripten等工具將遊戲封裝為Game Boy專用的Rom檔案。

使用GB Studio的前置工作也相當簡單,它已經將需要的工具整合至單一安裝程式內,所以使用者可以下載Windows版自動安裝檔並執行,程式就會自動安裝至C槽根目錄,如此一來便能開始進行開發工作。

GB Studio採用視覺化的腳本式概念,讓不諳程式開發的初學者也能專注於構思遊戲劇情,並透過簡易的選單設計遊戲中的事件,大幅降低開發難度。

至於圖像設計的部分,GB Studio支援匯入PNG格式圖檔,所以使用者可以使用任何熟悉的繪圖軟體製作遊戲中使用的圖像。

支援多種匯出方式

當遊戲設計完成後,使用者可以直接透過內建的功能,將遊戲匯出為.gb格式的Rom檔案,以利在模擬器執行,或是透過燒錄卡在實體Game Boy、Game Boy Advance家族主機執行。

此外GB Studio還支援將遊戲匯出為HTML5網頁版程式,方便玩家在網路上與其他同好分享遊戲。將網頁版程式部署至網路後,便能透過電腦、智慧型手機的瀏覽器開啟網頁並執行遊戲。

讀者可以參考由Maltby開發並上傳至itch.io的《Untitled GB Game》,只要點開這個網頁,不需外安裝任何程式就能直接遊玩,使用上相當方便。

有興趣想要自行開發Game Boy遊戲的讀者,可以前往GitHub下載專區取得Windows、MacOS、Linux等版本的GB Studio程式,並參考官方提供的教學文件以及內建的範例遊戲,開始設計自己專屬的遊戲。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ASRock IMB-1216 Mini-ITX工控主機板,支援Intel Whiskey Lake-U低功耗處理器

$
0
0
ASRock IMB-1216是搭載Intel Core i7-8565U、Core i5-8265U、Core i3-8145U等低功耗處理器的Mini-ITX主機板,並具有1組M.2與2組SATA以連接儲存裝置,此外還能搭配M.2 Key B行動網路卡連接4G網路,以利提升裝置的行動力。

最高時脈上看4.8GHz

IMB-1216具有搭載Whiskey Lake-U家族https://www.techbang.com/posts/607393種不同處理器的衍生版本,3者的標準TDP皆為15W,可配置高最TDP可達25W,其中最高階的Core i7-8665U為4核8緒架構,基礎時脈為1.9GHz,最大Turbo時脈可達4.8GHz。而中階的Core i5-8265U同為4核8緒,但最大Turbo時脈僅有3.9 GHz,低階的Core i3-8145U為2核4緒架構,最大Turbo時脈為3.9 GHz。3者都是搭載具有24個EU(處理單元)的Intel UHD Graphics 620內建繪圖處理器,最高運作時脈分別為1.15GHz、1.1GHz、1GHz。

主機板的記憶體插槽為2組SO-DIMM形式,最高可支援32GB、DDR4-2400記憶體,並具有1組M.2 Key M(2280,支援PCIe 3.0 x4) 與2組SATA介面可連接儲存裝置。

影音輸出部分,可以透過DisplayPort 1.2、HDMI 2.0端子輸出4K60p畫面,或是由LVDS(可轉為eDP)、內部VGA端子輸出解析度為1920 x 1200畫面,最多可同時輸出3組畫面,音效則可透過3.5mm音源端子或HDMI輸出。

IMB-1216具有2組GbE有線網路,可透過M.2 Key E(2230)擴充無線網路卡,或透過M.2 Key B(3042)擴行動網路卡,具有良好的連網彈性。此外還有4組USB 3.0外部端子、2+4組COM(2組RS232/422/485、4組RS232)、1組可轉為GPIO的並列埠、1組TPM端子,以及1組USB 3.0、3組USB 2.0內部端子,連接能力相當豐富。

IMB-1216對於想要打造迷你電腦的使用者來說,是相當理想的主機板,但可惜的是它可以比較難在一般通路找到。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NVIDIA 拉長 Turing 架構戰場,Asus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分析測試

$
0
0
NVIDIA Turing 架構繼推出不包含 RT 核心與 Tensor 核心的 GeForce GTX 1660 Ti 和 GeForce GTX 1660 之後,再往下推出 TU117 晶片設計 GeForce GTX 1650。Asus 也在第一時間準備好了該型號等級高階款式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將 ROG STRIX 設計導入更親民的市場。

TU117 新晶片設計

NVIDIA 接連在今年 2 月以及 3 月發表 Turing 架構世代,卻不包含 RT 核心與 Tensor 核心的 GeForce GTX 1660 Ti 和 Geforce GTX 1660 2 款顯示晶片,以不錯的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效能成長幅度,吸引過去 GeForce GTX 960、Geforce GTX 1060 的使用者改朝換代。

相對而言,也是 NVIDIA 完善自身產品效能布局的必要步驟,由於 GeForce RTX 系列定位的關係,容易讓對手 Radeon RX 590、Radeon RX 580 見縫插針,TU116 晶片設計的推出正好可以新世代 Turing 架構的能源效率,阻擋超頻版 Polaris 架構的步步進逼。

擅長切割市場的 NVIDIA 再接再厲,透過新晶片設計 TU117-300 推出 GeForce GTX 1650,將 CUDA 數量縮減至 896 個與配備 4GB GDDR5 記憶體降低成本,往下攻打美金 150 元市場,不僅是延伸 Turing 架構前線,同時也要接棒 Pascal 世代與防堵對手 Radeon RX 570、Radeon RX 560,此外按照往例,應該還有 1 款 TU117-400 負責 GeForce GTX 1650 Ti 定位。

NVIDIA Turing 架構世代不包含 RT 核心與 Tensor 核心的顯示卡規格比較
▲NVIDIA Turing 架構世代不包含 RT 核心與 Tensor 核心的顯示卡規格比較。(點圖放大)

Asus 在第一時間送測採用 TU117-300 的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進入電腦王編輯部,為該顯示晶片等級最高階設計。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繼承 ROG STRIX 系列的外型特色,散熱器採用熱導管直觸式設計,並具備低溫停轉設計。此外 Aura Sync RGB 燈光同步功能更不可少,也提供 1 個與 GPU 晶片同步溫控的風扇插座。

Asus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外盒採用顯示卡本體照片與霓虹 ROG 眼型標誌,暗示這款產品具備 Aura Sync RGB 燈光與同步功能
▲Asus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外盒採用顯示卡本體照片與霓虹 ROG 眼型標誌,暗示這款產品具備 Aura Sync RGB 燈光與同步功能。

顯示卡盒裝背面以大圖案說明本款特色
▲顯示卡盒裝背面以大圖案說明本款特色。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盒裝內容物包含說明書、驅動程式與公用程式光碟,另外由於需要外接 PCIe 6pin 輔助電源的緣故,同步附贈 2 條魔鬼氈理線帶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盒裝內容物包含說明書、驅動程式與公用程式光碟,另外由於需要外接 PCIe 6pin 輔助電源的緣故,同步附贈 2 條魔鬼氈理線帶。

Asus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規格

  • 顯示晶片:GeForce GTX 1650
  • 運作時脈:1485/1830MHz
  • 記憶體:GDDR5 8Gb/s、128bit、4GB
  • 插槽介面:PCIe 3.0 x16
  • 視訊輸出:HDMI 2.0b x 2、DisplayPort 1.4 x 2
  • 輔助電源:PCIe 6pin x 1
  • 尺寸:240 x 127 x 37(mm)、雙槽位

ROG STRIX 特點不能少

TU117-300 為 Turing 架構的小核心設計,標準 TDP 維持在 75W,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微幅增加至 85W,風扇數量雖然只有 2 個,風扇直徑卻增為 100mm,以面積換取低轉速。當然,這款顯示卡同樣支援低溫停轉技術,溫度界線分野約在 55℃,顯示卡一側還有與 GPU 溫度同步控制轉速的風扇插座。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散熱器安排 2 個風扇,整體設計風格依舊維持 ROG STRIX 特色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散熱器安排 2 個風扇,整體設計風格依舊維持 ROG STRIX 特色。

Aura Sync RGB 燈光與同步控制並未如老大哥們加裝導光條,讓散熱器塑膠飾蓋大面積發光,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僅於側邊 ROG 眼型標誌發亮,電路板背部則依然保有 1 個負責啟閉燈光效果的微動開關。顯示卡防彎策略則交由 1 個連結電路板側邊與輸出擋板的金屬架負責,但這金屬架並未同時接觸 MOSFET 或是記憶體。

Aura Sync RGB 燈光與同步控制區域由顯示卡散熱器側邊 ROG 眼型標誌負責展現
▲Aura Sync RGB 燈光與同步控制區域由顯示卡散熱器側邊 ROG 眼型標誌負責展現。

顯示卡電路板背部保有 1 個負責控制 RGB LED 燈光效果啟閉的微動開關
▲顯示卡電路板背部保有 1 個負責控制 RGB LED 燈光效果啟閉的微動開關。

防彎金屬支架僅延伸至電路板邊緣,未深入至 MOSFET 與記憶體區域
▲防彎金屬支架僅延伸至電路板邊緣,未深入至 MOSFET 與記憶體區域。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依舊留有金屬背板設計,並加入 ROG 元素圖案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依舊留有金屬背板設計,並加入 ROG 元素圖案。

Asus 為了讓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有著更好的超頻潛力,替這張顯示卡加裝 PCIe 6pin 插座,插座附近加裝 LED 提示燈,未正確連結時將發出紅光提醒使用者。視訊輸出埠則配置 2 個 HDMI 2.0b、2 個 DisplayPort 1.4,散熱器需佔去 2 個介面卡槽位的同時,擋板其餘區域也開出不小的方形通風窗。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需要安裝 1 個 PCIe 6pin 輔助電源,以便應付超頻後的電力消耗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需要安裝 1 個 PCIe 6pin 輔助電源,以便應付超頻後的電力消耗。

視訊輸出埠提供 HDMI 2.0b x 2、DisplayPort 1.4 x 2,均為標準尺寸版本
▲視訊輸出埠提供 HDMI 2.0b x 2、DisplayPort 1.4 x 2,均為標準尺寸版本。

雙 8mm 熱導管直觸

卸下散熱器觀察,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採用熱導管直觸設計,2 條 8mm 熱導管正好覆蓋 TU117-300 正方形晶粒。4 顆 GDDR5 坐落於 TU117-300 旁邊,為 Micron MT51J256M32HF-80,單顆容量 8Gb、資料匯流排寬度 32bit、資料速率為 8Gb/s,4 顆組成 4GB 容量和 128bit 匯流排寬度。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採用熱導管直觸設計,正好覆蓋 TU117-300 晶粒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採用熱導管直觸設計,正好覆蓋 TU117-300 晶粒。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電路板正面一覽,右側可見額外提供的風扇插座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電路板正面一覽,右側可見額外提供的風扇插座。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電路板反面一覽,重要的晶片僅有 UEFI/BIOS 韌體晶片,並留有部分顯示晶片供電相位的 power balancing 線路,但最終並未使用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電路板反面一覽,重要的晶片僅有 UEFI/BIOS 韌體晶片,並留有部分顯示晶片供電相位的 power balancing 線路,但最終並未使用。

採用 Turing 架構的 TU117-300,內含 896 個 CUDA/Stream Processor
▲採用 Turing 架構的 TU117-300,內含 896 個 CUDA/Stream Processor。

MT51J256M32HF-80 GDDR5,單顆容量 8Gb,4 顆組成 4GB
▲MT51J256M32HF-80 GDDR5,單顆容量 8Gb,4 顆組成 4GB。

顯示繪圖晶片主要供電轉換安排 4 相,由 uPI uP9512S 輸出 4 相 PWM 訊號,輸入 uP1962Q 驅動器晶片,接著再驅動 1 上橋 MOSFET UBIQ(被合併進入 uPI)QM3054M6,單顆最高可通過 97A 電流,RDS(ON) 為 4.8mΩ;2 顆下橋 QM3056M6 單顆最高可通過 103A 電流,RDS(ON) 為 4.2mΩ,由於雙顆並聯的關係,RDS(ON) 可減半至 2.1 mΩ。

uP9512S 負責顯示繪圖晶片主要供電轉換的 PWM 控制
▲uP9512S 負責顯示繪圖晶片主要供電轉換的 PWM 控制。

顯示繪圖晶片主要供電轉換安排 4 相規模,單相採用 1 顆 uP1962Q 晶片負責驅動 1 上橋 2 下橋 MOSFET
▲顯示繪圖晶片主要供電轉換安排 4 相規模,單相採用 1 顆 uP1962Q 晶片負責驅動 1 上橋 2 下橋 MOSFET。

單相上橋採用 1 顆 QM3054M6,下橋採用 2 顆 QM3056M6 並聯
▲單相上橋採用 1 顆 QM3054M6,下橋採用 2 顆 QM3056M6 並聯。

▲電路板背部,有著 2 顆 Panasonic SP-CAP 470μf 和多顆 MLCC 積層陶瓷電容負責儲能濾波
▲電路板背部,有著 2 顆 Panasonic SP-CAP 470μf 和多顆 MLCC 積層陶瓷電容負責儲能濾波。

GDDR5 記憶體供電轉換安排單相規模,由 uP1540P 晶片直接負責 PWM 與 MOSFET 驅動作業,MOSFET 採用 1 上橋 1 下橋結構,同樣選用 QM3054M6 與 QM3056M6。

uP1540P 晶片負責記憶體供電轉換控制與驅動 MOSFET
▲uP1540P 晶片負責記憶體供電轉換控制與驅動 MOSFET。

記憶體供電轉換採用 1 上 1 下結構,各自使用 1 顆 QM3054M6 與 QM3056M6
▲記憶體供電轉換採用 1 上 1 下結構,各自使用 1 顆 QM3054M6 與 QM3056M6。

顯示晶片主要供電轉換與 GDDR5 記憶體供電轉換前後均有固態電容負責儲能濾波
▲顯示晶片主要供電轉換與 GDDR5 記憶體供電轉換前後均有固態電容負責儲能濾波。

供電轉換電力來源拓樸部分,顯示繪圖晶片 4 相其中 2 相來自於 PCIe 插槽,另外 2 相則由 PCIe 6pin 輔助電源負責,GDDR5 記憶體供電則全部由 PCIe 輔助電源提供。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電路板尚有 1 顆ITE 8915FN-56 微控制器晶片,負責 Aura Sync RGB 燈光控制以及額外的風扇插座。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顯示晶片、記憶體供電相位與電力來源示意圖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顯示晶片、記憶體供電相位與電力來源示意圖。

ON Semiconductor NCP45491 4 通道電壓與分流器監控晶片,提供自動超頻所需功率消耗數據
▲ON Semiconductor NCP45491 4 通道電壓與分流器監控晶片,提供自動超頻所需功率消耗數據。

8915FN-56 微控制器晶片負責 RGB LED 燈光控制與額外風扇插座
▲8915FN-56 微控制器晶片負責 RGB LED 燈光控制與額外風扇插座。

 

(下一頁:效能、溫度、耗電量、超頻實測)

效能與 1660 差距不小

測試平台採用 Intel Core i9-9900K 作為主軸,記憶體為 Team Group T-FORCE NIGHT HAWK Legend RGB DDR4-3200 8GB x 2,由 Asus ROG Maximus XI Extreme 主機板 UEFI 介面調整為等效時脈 2666MHz 進行測試,其餘搭配零組件詳見文末。

首先是標準測試 3DMark,此處即可看出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與採用 GeForce GTX 1660 晶片的顯示卡,在效能上有著不小的差異,MSI GeForce GTX 1660 Gaming X 6G 有機會相差 50% 以上。遊戲部分同樣出現明顯的分野,GeForce GTX 1660 應付當代大作,於 1080p 解析度中等畫質,可達 60FPS 以上,GeForce GTX 1650 則需往更低畫質調整。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在 3DMark 測試當中,繪圖子項目分數與 GeForce GTX 1660 等級產品有著明顯差異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在 3DMark 測試當中,繪圖子項目分數與 GeForce GTX 1660 等級產品有著明顯差異。

遊戲測試以 1080p 解析度為標準,畫面較為簡單的遊戲如 F1 2018、Far Cry 5,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可於中等畫質提供 60FPS 以上效能,畫面略顯複雜如 Assassin's Creed Odyssey、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則不滿 60FPS
▲遊戲測試以 1080p 解析度為標準,畫面較為簡單的遊戲如 F1 2018、Far Cry 5,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可於中等畫質提供 60FPS 以上效能,畫面略顯複雜如 Assassin's Creed Odyssey、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則不滿 60FPS。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在 VRMark 測試當中,僅有 Orange Room 通過 109FPS 門檻,平均約 120.76FPS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在 VRMark 測試當中,僅有 Orange Room 通過 109FPS 門檻,平均約 120.76FPS。

API 差異表現部分,NIVIDIA Turing 架構已不像 Pascal 架構,僅能在 DirectX 11 API 之下獲得好成績,DirectX 12 和 Vulkan 亦可提供不相上下的表現。嚴格而言,Turing 架構才算是 NVIDIA 將 DirectX 12 實用化的第一款架構。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與 GeForce GTX 1660 Gaming X 6G 的 3DMark API Overhead 效能比較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與 GeForce GTX 1660 Gaming X 6G 的 3DMark API Overhead 效能比較。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雖然在 Ashes of the Singularity: Escalation 遊戲當中,依舊以 DirectX 11 API 表現最佳,但其餘 DirectX 12 和 Vulkan 也不會相差太多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雖然在 Ashes of the Singularity: Escalation 遊戲當中,依舊以 DirectX 11 API 表現最佳,但其餘 DirectX 12 和 Vulkan 也不會相差太多。

耗電量與溫度表現部分,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於 Windows 10 桌面待機時,顯示卡溫度為 42℃,整體平台耗電量為 48.8W(電源供應器市電輸入側)。以 FurMark 燒機十分鐘,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最高溫度可達 59℃,此時運作時脈在 1890MHz~1905MHz 之間變動,風扇轉速約為 1118RPM 不吵雜,平台耗電量為 159W。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於 Windows 10 桌面待機與 FurMark 燒機 10 分鐘的溫度表現分別為 42℃ 和 59℃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於 Windows 10 桌面待機與 FurMark 燒機 10 分鐘的溫度表現分別為 42℃ 和 59℃。(室溫 25℃)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於 Windows 10 桌面待機與 FurMark 燒機平台耗電量約為 48.8W 和 159W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於 Windows 10 桌面待機與 FurMark 燒機平台耗電量約為 48.8W 和 159W。

超頻測試以 Asus 提供的 GPU Tweak II 軟體進行調整,透過 Scanner API 自動找尋最佳的超頻頻率,Power Limit 從 85W 拉抬至 95W 時,這張顯示卡能夠再往上提升 38MHz,3DMark Fire Strike 總分成長至 9401 分,Time Spy 則為 3624 分。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散熱器側邊的 ROG 眼形圖案,其 RGB LED 燈光效果可透過 Aura 軟體調整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散熱器側邊的 ROG 眼形圖案,其 RGB LED 燈光效果可透過 Aura 軟體調整。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的 Power Limit 調整範圍為 45W~95W,Temperature Limit 則是 65℃~90℃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的 Power Limit 調整範圍為 45W~95W,Temperature Limit 則是 65℃~90℃。(點圖放大)

GPU Tweak II 替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準備 3 種運作模式,預設為遊戲模式最高自動超頻頻率為 1830MHz、靜音模式為 1800MHz、超頻模式為 1860MHz
▲GPU Tweak II 替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準備 3 種運作模式,預設為遊戲模式最高自動超頻頻率為 1830MHz、靜音模式為 1800MHz、超頻模式為 1860MHz。

透過 Scanner API,將 Power Limit 拉升至 95W 時,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運作時脈可再提升 38MHz
▲透過 Scanner API,將 Power Limit 拉升至 95W 時,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運作時脈可再提升 38MHz。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超頻前後的 3DMark Fire Strike 以及 Time Spy 分數比較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超頻前後的 3DMark Fire Strike 以及 Time Spy 分數比較。

目標線上電子競技

由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遊戲測試結果而言,GeForce GTX 1650 要應付當代遊戲大作確實有些力不從心,1080p 解析度需要調整至中等畫質以下,才能夠提供 60FPS 以上的畫面速度。至於 Metro Exodus「戰慄深隧:流亡」這款遊戲,只能和 1080p 解析度說再見,需降至 768p 或是 720p。

如此確立 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的定位,除了承襲 GeForce GTX 950 和 GeForce GTX 1050 的世代交替使命,也是 1 款為了線上電子競技而生的超值選擇,由於線上電子競技比較不講究畫質,反倒追求畫面速率,這款台灣上市建議售價為新台幣 6,290 元的顯示卡,可作為玩家的最低門檻配備。

另一方面,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導入 ROG Strix 的 RGB LED 燈光、散熱器、金屬支撐架、金屬背板、供電轉換、風扇插座等設計要素,因此售價也會比其它款式、其它廠商高出數百元不等,這些錢花得是否值得,端看玩家 ROG STRIX 信仰忠誠度。

 

產品資訊

AsusROG STRIX GTX1650 O4G Gaming

 

延伸閱讀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 Extreme
  • 記憶體:Team Group T-FORCE NIGHT HAWK Legend RGB DDR4-3200 8GB x 2 @DDR4-2666
  • 系統碟:Plextor M9Pe(G) 512GB
  • 資料碟:Micron Crucial MX500 1T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SS-1000XP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803
  • 顯示卡驅動程式:430.39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不插電顯示卡王位換人坐,GIGABYTE GeForce GTX 1650 OC 4G 評測登場

$
0
0
曾幾何時,顯示卡晶片電晶體規模越來越多,超越 PCIe 插槽上限 75W,因而需要加入輔助電源供電機制,PCIe 6pin 可提供 75W,PCIe 8pin 則是翻倍。NVIDIA GeForce GTX 1650 標準 TDP 為 75W,正好對應 PCIe 插槽供電上限,無須額外連接 PCIe 輔助電源。

TDP 75W 好久不見

DIY 市場當中,玩家購買電源供應器的考慮因素之一為輸出功率瓦數,數值需要大於零組件耗電量的總和,另一方面也會考慮插頭種類與數目,以便滿足零組件的需求,如主機板 CPU 電源插座或是顯示卡 PCIe 輔助電源插座數量。只是市場上也有不小的升級族群,若是因為換裝新零組件讓原有電源供應器插頭不敷使用需更換,這群使用者很有可能直接放棄升級念頭。

NVIDIA 於今年第一季陸續推出 GeForce GTX 1660 Ti、GeForce GTX 1660 顯示卡,即是瞄準中階市場與升級市場而來,只需要 1 個 PCIe 輔助電源插頭即可使用,透過 Turing 架構的能源效率,無須連帶升級電源供應器即可獲得更高的繪圖效能。

再接再厲,4 月則是提供採用新款晶片設計 TU117-300 的 GeForce GTX 1650,標準 TDP 為 75W,廠商能夠推出僅依賴 PCIe 插槽供電,無須額外加裝 PCIe 輔助電源的版本,對於套裝主機未預留 PCIe 輔助電源插頭的狀況,提供 1 個不錯的升級選項,相信也可以吸引一些小型、迷你型電腦主機的愛好者,NVIDIA 官方建議電源供應器功率輸出僅有 300W。


▲NVIDIA Turing 架構世代不包含 RT 核心與 Tensor 核心的顯示卡規格比較。(點圖放大)

GIGABYTE GeForce GTX 1650 OC 4G 盒裝使用機械眼視覺主圖
▲GIGABYTE GeForce GTX 1650 OC 4G 盒裝使用機械眼視覺主圖。

GeForce GTX 1650 OC 4G 盒裝背面則強調 WINDFORCE 散熱器風扇旋轉方向的特殊設計,以及 Ultra Durable 2 的用料選擇
▲GeForce GTX 1650 OC 4G 盒裝背面則強調 WINDFORCE 散熱器風扇旋轉方向的特殊設計,以及 Ultra Durable 2 的用料選擇。

GeForce GTX 1650 OC 4G 盒裝配件僅有 1 個說明書與驅動程式/公用程式光碟
▲GeForce GTX 1650 OC 4G 盒裝配件僅有 1 個說明書與驅動程式/公用程式光碟。

GIGABYTE GeForce GTX 1650 OC 4G 規格

  • 顯示晶片:GeForce GTX 1650
  • 運作時脈:1485/1710MHz
  • 記憶體:GDDR5 8Gb/s、128bit、4GB
  • 插槽介面:PCIe 3.0 x16
  • 視訊輸出:HDMI 2.0b x 2、DisplayPort 1.4 x 1
  • 輔助電源:無
  • 尺寸:191 x 110 x 38(mm)、雙槽位

WINDFORCE 正、逆轉風扇

GeForce GTX 1650 顯示卡的耗電量不高,供電轉換區設計並不複雜,加上 GDDR5 4GB 記憶體容量僅需 4 顆 8Gb 顆粒即可滿足 128bit 匯流排頻寬,因此 GeForce GTX 1650 OC 4G 的電路板尺寸其實並不大,大約從輸出擋板至 PCIe x16 插槽尾端的長度即可滿足設計需求。這張顯示卡的長度依舊接近 200mm,則是用以容納 WINDFORCE 雙風扇散熱器。

GeForce GTX 1650 OC 4G 的散熱器直接採用鋁擠切削而成,為了爭取與空氣接觸的表面積,鰭片自身高度已超越單槽厚度,加上 2 個 80mm 風扇正好佔去雙槽。這 2 個 80mm 風扇同時具有設計巧思,旋轉方向分別為逆時鐘、順時鐘,避免 2 個風扇的交界附近產生亂流。與此同時,這 2 個風扇也支援低溫停轉機制,起轉溫度分野大約在 55℃~56℃。

GeForce GTX 1650 OC 4G 的電路板尺寸不大,主要是 WINDFORCE 散熱器加大了安裝空間需求
▲GeForce GTX 1650 OC 4G 的電路板尺寸不大,主要是 WINDFORCE 散熱器加高了安裝空間需求。

散熱鰭片選擇鋁擠切削製程
▲散熱鰭片選擇鋁擠切削製程。

左方風扇為逆時針旋轉,右方風扇則是順時針,讓 2 個風扇交界處的空氣流動不至於紊亂
▲左方風扇為逆時針旋轉,右方風扇則是順時針,讓 2 個風扇交界處的空氣流動不至於紊亂。

GeForce GTX 1650 OC 4G 不需要額外安裝 PCIe 輔助電源,PCIe 插槽即可滿足運作所需電力
▲GeForce GTX 1650 OC 4G 不需要額外安裝 PCIe 輔助電源,PCIe 插槽即可滿足運作所需電力。

視訊輸出埠提供 2 個 HDMI 2.0b 和 DisplayPort 1.4,並未保留 DVI-D
▲視訊輸出埠提供 2 個 HDMI 2.0b 和 DisplayPort 1.4,並未保留 DVI-D。

2+1 相簡單設計

卸除 WINDFORCE 散熱器,可以發現 GeForce GTX 1650 OC 4G 電路板相當小巧,整張電路板僅有 151 x 95(mm)的苗條身材,右方甚至留有約 23mm 空間沒有佈線,讓人期待 GeForce GTX 1650 是否有可能推出半高版本?(已知 GIGABYTE 另外一款 ITX 單風扇版本,也採用相同的 PCB 設計。)

散熱器本體僅接觸 TU117-300 顯示繪圖晶片,未包含供電轉換區 MOSFET 與 GDDR5 記憶體
▲散熱器本體僅接觸 TU117-300 顯示繪圖晶片,未包含供電轉換區 MOSFET 與 GDDR5 記憶體。

GeForce GTX 1650 OC 4G 電路板相當小巧,僅有 151 x 95(mm)
▲GeForce GTX 1650 OC 4G 電路板相當小巧,僅有 151 x 95(mm)。

TU117-300 使用 NVIDIA 最新的 Turing 架構,內部包含 896 個 CUDA/Stream Processor
▲TU117-300 使用 NVIDIA 的 Turing 架構,內部包含 896 個 CUDA/Stream Processor。

為妥善利用電路板空間,部分零件位於背面,包含 UEFI/BIOS 儲存晶片與顯示繪圖晶片主要供電轉換控制晶片
▲為妥善利用電路板空間,部分零件位於背面,包含 UEFI/BIOS 儲存晶片與顯示繪圖晶片主要供電轉換控制晶片。

繪圖晶片主要供電轉換控制晶片選擇 uP9509Q,內建 MOSFET 驅動器負責控制 2 相規模
▲繪圖晶片主要供電轉換控制晶片選擇 uP9509Q,內建 MOSFET 驅動器負責控制 2 相規模。

在沒有額外 PCIe 輔助電源的情況下,供電轉換必須操作在 MOSFET 最具轉換效率的工作區間,避免產生無謂的廢熱。GeForce GTX 1650 OC 4G 於顯示晶片主要供電轉換區安排 2 相規模,由 uPI uP9509Q 負責控制與驅動 MOSFET。單相上橋採用 1 顆 Alpha and Omega Semiconductor AON6414A,單顆支援 30A 電流、RDS(ON) 則小於 8mΩ,單相下橋則採用 2 顆 AON6354 並聯,單顆支援 83A 電流、RDS(ON) 小於 3.3mΩ,並聯時電阻減半。

繪圖晶片主要供電轉換採用 2 相設計,單向上橋採用 1 顆 AON6414A,下橋則採用 2 顆 AON6354 並聯
▲繪圖晶片主要供電轉換採用 2 相設計,單向上橋採用 1 顆 AON6414A,下橋則採用 2 顆 AON6354 並聯。

GeForce GTX 1650 OC 4G 供電轉換前後均有固態電容、MLCC 積層陶瓷電容執行儲能濾波作業,繪圖晶片主要供電轉換於電路板背部再安裝 1 顆 Panasonic SP-CAP 330μf 電容
▲GeForce GTX 1650 OC 4G 供電轉換前後均有固態電容、MLCC 積層陶瓷電容執行儲能濾波作業,繪圖晶片主要供電轉換於電路板背部再安裝 1 顆 Panasonic SP-CAP 330μf 電容。

GDDR5 記憶體供電轉換則採用單相設計,透過 uP1542S 晶片進行控制與驅動 MOSFET,上、下橋 MOSFET 依舊採用 AON6414A 和 AON6354,只是下橋僅採用 1 顆。

uP1542S 負責控制 GDDR5 記憶體供電轉換
▲uP1542S 負責控制 GDDR5 記憶體供電轉換。

記憶體供電轉換上橋採用 1 顆 AON6414A,下橋採用 1 顆 AON6354
▲記憶體供電轉換上橋採用 1 顆 AON6414A,下橋採用 1 顆 AON6354。

GDDR5 記憶體選用 Micron MT51J256M32HF-80,單顆容量 8Gb、資料匯流排寬度 32bit,4 顆組成 4GB 容量與 128bit 匯流排寬度
▲GDDR5 記憶體選用 Micron MT51J256M32HF-80,單顆容量 8Gb、資料匯流排寬度 32bit,4 顆組成 4GB 容量與 128bit 匯流排寬度。

ON Semiconductor NCP45491 4 通道電壓與分流器監控晶片,依舊負責統計各區功耗供自動超頻機制參考
▲ON Semiconductor NCP45491 4 通道電壓與分流器監控晶片,依舊負責統計各區功耗供自動超頻機制參考。

 

(下一頁:不插電效能測試)

拉高免插電效能門檻

GeForce GTX 1650 顯示卡等級產品,多數廠商均會製作成需要外接 1 個 PCIe 6pin 輔助電源的超頻版,或是無須外接電源的 TDP 75W 版本,因此我們會以 GeForce GTX 1660 Ti、GeForce GTX 1660 眼光往下看待 GeForce GTX 1650 插電版,GeForce GTX 1650 免插電版則是從 GeForce GTX 950、GeForce GTX 1050 往上企盼,在 75W 限制之下,進步一小點都算是進步。

GeForce GTX 1650 OC 4G 的 3DMark 表現,相對 GeForce GTX 1650 插電版大約下降 1.3%(Cloud Gate)至 4.6%(Time Spy)左右,在使用 1080p 解析度遊玩遊戲的狀況下,大致上也呈現此範圍差距。若以絕對值來看,GeForce GTX 1650 應付當代遊戲大作有些吃力,1080p 解析度須調整至中階或是低畫質,但從不插電角度切入,卻又讓人對 Turing 架構的能源效率拍手叫好,與 GeForce GTX 1050 Fire Strike 總分可相差 20% 以上。

GeForce GTX 1650 OC 4G 3DMark 表現雖然與 GeForce GTX 1660 等級產品有些落差,若以不插電角度切入,相較前代產品卻又呈現不錯的進步幅度
▲GeForce GTX 1650 OC 4G 3DMark 表現雖然與 GeForce GTX 1660 等級產品有些落差,若以不插電角度切入,相較前代產品卻又呈現不錯的進步幅度。

畫面較為複雜的遊戲,GeForce GTX 1650 OC 4G 於 1080p/中等畫質並無法提供 60FPS,需將畫質選項調低或是改採更低的解析度
▲畫面較為複雜的遊戲,GeForce GTX 1650 OC 4G 於 1080p/中等畫質並無法提供 60FPS,需將畫質選項調低或是改採更低的解析度。

VRMark 測試軟體,GeForce GTX 1650 OC 4G 僅於 Orange Room 跑出 116.25FPS,低空飛過建議值 109FPS
▲VRMark 測試軟體,GeForce GTX 1650 OC 4G 僅於 Orange Room 跑出 116.25FPS,低空飛過建議值 109FPS。

API 驅動程式開銷部分,Turing 架構已不若 Pascal 世代,DirectX 11 API 表現相當強勁,DirectX 12 或是 Vulkan 則略顯失色,從上方遊戲表現統計數據與下方的 API 表現比較,Turing 架構在不同 API 的表現已相當接近,DirectX 12 幾乎已追上 DirectX 11,Vulkan 則還有改進的空間。

3DMark API Overhead 成績比較
▲3DMark API Overhead 成績比較。

GeForce GTX 1650 OC 4G 在 Ashes of the Singularity: Escalation 遊戲當中,DirectX 12 表現已可追上 DirectX 11
▲GeForce GTX 1650 OC 4G 在 Ashes of the Singularity: Escalation 遊戲當中,DirectX 12 表現已可追上 DirectX 11。

GeForce GTX 1650 OC 4G Power Limit 限制在 75W,即便散熱器僅是簡單的鋁擠切削,又沒有使用熱導管加快廢熱傳遞速度,依舊有著令人滿意的散熱表現。GeForce GTX 1650 OC 4G 於 Windows 10 桌面待機為 38℃,FurMark 燒機 10 分鐘則為 59℃,此時時脈約在 1590MHz~1620MHz 之間跳動,風扇轉速則為 1795RPM,開放測試平台隱約可聽到風切聲,若是裝到機殼內則不足以構成惱人噪音。

由於 GeForce GTX 1650 OC 4G 並未加裝 PCIe 6pin 輔助電源,因此 Power Limit 預設值就是上限 75W
▲由於 GeForce GTX 1650 OC 4G 並未加裝 PCIe 6pin 輔助電源,因此 Power Limit 預設值就是上限 75W。(點圖放大)

GIGABYTE AORUS Engine 依舊可以支援 GeForce GTX 1650 OC 4G 顯示卡,但耗電量無法往上提升,建議可以朝向降低電壓同時最佳化運作時脈
▲GIGABYTE AORUS Engine 依舊可以支援 GeForce GTX 1650 OC 4G 顯示卡,但耗電量無法往上提升,建議可以朝向降低電壓同時最佳化運作時脈。

受制於耗電量 75W,GeForce GTX 1650 OC 4G 溫度表現並不熱情
▲受制於耗電量 75W,GeForce GTX 1650 OC 4G 溫度表現並不熱情。(室溫 25℃)

TDP 75W 同時反映在平台耗電量數據,Windows 10 桌面待機約為 45.7W,FurMark 燒機則不超過 150W
▲TDP 75W 同時反映在平台耗電量數據,Windows 10 桌面待機約為 45.7W,FurMark 燒機則不超過 150W。

切入角度決定價值

綜合測試數據判斷,GeForce GTX 1660 等級大約能夠以 1080p/中等畫質遊玩遊戲大作,畫面速率可保持 60FPS 以上,而這張 GeForce GTX 1650 OC 4G 顯示卡在此標準之下,大約是 50FPS 左右的奇妙位置,若將畫質調整至中低檔位,才有 60FPS 左右的表現。

上述表現僅以單機遊戲作品而言,若是切換到目前正夯的線上電子競技,則由於該類遊戲較注重流暢度的關係,如 PLAYERUNKNOWN'S BATTLEGROUNDS「絕地求生」最低與建議系統需求為 GeForce GTX 660 2GB 與 GeForce GTX 1060 3GB、Apex Legends「Apex 英雄」則為 GeForce GT 640 與 GeForce GTX 970,GeForce GTX 1650 OC 4G 效能表現正好介於中間偏高的位置。

若是玩家的電腦主機不具備 PCIe 輔助插頭,GeForce GTX 1650 OC 4G 可謂切中市場需求,效能對比 GeForce GTX 1050 高出一截。GIGABYTE GeForce GTX 1650 OC 4G 台灣上市售價約為新台幣 5,690 元,在首批 GeForce GTX 1650 顯示卡偏向中低價位,免插電單風扇 Mini-ITX 版本再便宜 100 元。此外也有謠言指出 GeForce GTX 1650 Ti 將 TU114-400 內部 1024 個 CUDA 核心數量全數開啟,TDP 維持 75W,效能則介於 GeForce GTX 1650 和 1660 之間,價格預期也會有所提升。

 

產品資訊

GIGABYTEGeForce GTX 1650 OC 4G

 

延伸閱讀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 Extreme
  • 記憶體:Team Group T-FORCE NIGHT HAWK Legend RGB DDR4-3200 8GB x 2 @DDR4-2666
  • 系統碟:Plextor M9Pe(G) 512GB
  • 資料碟:Micron Crucial MX500 1T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SS-1000XP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803
  • 顯示卡驅動程式:430.39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ASRock DeskMini A300 被動散熱化!cirrus7 將推出 35W 與 65W Incus-ASRock-A300 無風扇機殼

$
0
0
ASRock DeskMini A300 是款相當緊湊的 Mini-STX 迷你電腦主機,可透過 AMD Ryzen 3 2200G 與 Ryzen 5 2400G 提供不錯的處理器與繪圖性能,因此也被喜好 Small Form Factor 的玩家族群看上,德國 cirrus7 也將為這款產品推出無風扇被動散熱機殼。

Intel 推出 Mini-STX 規格的立意良善,在不放棄自行選購處理器與擁有部分 DIY 樂趣的前提之下,盡量把主機板的尺寸縮小,因此 Mini-STX 又稱之為 5x5,意即邊長均為 5 吋的主機板(實際尺寸約為 140 x 147(mm)),比 Mini-ITX 縮小 25%,卻比 NUC 大上 50%。實際應用受限於 Intel 處理器內建繪圖功能性能不強,Mini-STX 規格可應付文書、影片解碼需求,遊戲等需求卻略顯捉襟見肘。

這個問題自從 ASRock 推出 DeskMini A300,將 AMD APU 高整合性透過 Mini-STX 包裝之後,藉由 Ryzen 3 2200G 與 Ryzen 5 2400G 處理器 Zen 微架構與內建顯示繪圖 Vega 架構,讓 Mini-STX 尺寸同時擁有不錯的運算與繪圖性能,填補過去 Intel Mini-STX 市場的空缺。

▲Incus-ASRock-A300-35W 3D 示意圖,機殼本身就是散熱片。(拖動內容觀看 3D 模型)

運算與繪圖性能取得平衡的 DeskMini A300 迷你準系統,推出之後就受到 Small Form Factor 玩家喜愛,近日也被 Fanless 無風扇被動式散熱機殼廠商看上,德國 cirrus7 將為其推出 Incus-ASRock-A300-35W 與 Incus-ASRock-A300-65W 版本,分別對應 TDP 35W 與 TDP 65W 處理器版本。

▲Incus-ASRock-A300-65W 3D 示意圖,因提昇 TDP 的關係,多疊了數層用以散熱的打孔鋁片。(拖動內容觀看 3D 模型)

Incus-ASRock-A300 採用自家 Copper Core 設計,透過銅製金屬條引導處理器封裝廢熱,傳遞至身兼機殼結構與散熱片的打孔鋁片,藉由自然空氣對流排除廢熱,達到無風扇散熱目的。無風扇散熱除了擁有安靜無聲的好處之外,在多落塵等嚴苛環境也有保養容易的優勢。

目前 Incus-ASRock-A300-35W 和 Incus-ASRock-A300-65W 已完成計算與設計階段,接下來數周將正式進入 CNC 製造產品與驗證階段。根據 CPU 與 GPU 同步燒機的測試回饋,這 2 款機殼有可能增減散熱鋁鰭片數量,最終目標在不觸動過熱保護的情況下,維持合理的製造成本。

cirrus7 產品在自家德國工廠製造,因此最終售價都不低,譬如該公司適用於 Intel Gemini Lake 雙核心與四核心的 nimbini v2-Gemini Edition,德國本地包含增值稅與運費的價格為 299 歐元,折合新台幣剛好突破萬元出頭。而最高可搭配 Coffee Lake Core i7-8559U 四核心八執行緒處理器的 nimbini v2.5-Media Edition 則為 499 歐元,折合約新台幣 17,250 元。擁有更強散熱能力的 Incus-ASRock-A300-65W 價格預計只會多,不會少,屆時也會推出整組配好的電腦主機版本,以及僅有外殼的機殼版本。

最高可搭配 Core i7-8559U 使用的 nimbini v2.5-Media Edition,售價為 499 歐元
▲最高可搭配 Core i7-8559U 使用的 nimbini v2.5-Media Edition,售價為 499 歐元。

 

資料來源

cirrus7 incus - passiv gekühlter AMD Ryzen

延伸閱讀

你知道電腦王也有 Telegram 頻道嗎?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Core i9-9900K 無風扇被動散熱?Airtop3 還有 TDP 160W 顯示卡支援能力!

$
0
0
說到無風扇被動式散熱,一般人想到 Atom 小核心設計處理器,要不然則是 Celeron、Pentium 等低階產品、或是行動版、T 版等省電處理器,較少人奢望 TDP 95W 高階版本,何況是 Core i9-9900K 可調倍頻版本。Compulab 繼 Core i7-7700K 再接再厲,推出支援 Core i9-9900K 的 Airtop3。

電腦採用被動式散熱有著許多好處,例如 0dB 完全不製造噪音,且方便好清理,適用於高落塵等應用環境。只是被動式散熱僅依靠空氣對流原理,帶走零組件運作廢熱,沒有風扇加強空氣流量,因此帶走的廢熱有限,多數處理器僅採用 TDP 較低的版本,如 Intel Atom 小核心設計、Pentium、Celeron 低階產品,或是直接使用型號尾綴 T 的省電版或是行動版處理器。

過去我們曾經介紹過 Compulab 所推出的 Airtop 系列電腦準系統/主機,透過銅製底座與 VVC(Virtual Vapor Chamber)虛擬均溫板,將處理器、顯示卡廢熱傳到至鋁製外殼,鋁製外殼透過多個中空氣道導入煙囪效應加強空氣對流,因此 Airtop2 Inferno 支援 Core i7-7700K 以及 GeForce GTX 1080 無風扇被動散熱。

Airtop2 Inferno 透過 VVC 虛擬均溫板與鋁製外殼,支援 Core i7-7700K 和 GeForce GTX 1080 無風扇被動散熱
▲Airtop2 Inferno 透過 VVC 虛擬均溫板與鋁製外殼,支援 Core i7-7700K 和 GeForce GTX 1080 無風扇被動散熱。

適逢 Intel 第九代處理器與 NVIDIA RTX 系列顯示卡改朝換代,Compulab 在近日也推出最新一代 Airtop3 電腦準系統/主機,處理器支援實體八核心 Core i9-9900K,顯示卡最高可以選配 Quadro RTX 4000。當然,以上配備均可達成無風扇被動散熱,且運作環境支援 -40℃~70℃,即便是身處熱帶/亞熱帶的台灣,Airtop3 照常運作無誤。

Compulab 推出 Airtop3 電腦準系統/主機,處理器升級至實體八核心 Core i9-9900K,顯示卡也可以選配 Quadro RTX 4000
▲Compulab 推出 Airtop3 電腦準系統/主機,處理器升級至實體八核心 Core i9-9900K,顯示卡也可以選配 Quadro RTX 4000。

由於 Airtop 系列主攻商用、企業市場,因此晶片組選用 C246,搭配 Xeon 系列處理器時,支援 ECC 功能 DDR4-2666 記憶體。內部儲存裝置擴充能力支援 2 個 M.2 PCIe 3.0 x4 2230/2242/2260/2280 插槽以及 4 個 SATA 6Gb/s 2.5 吋安裝空間,使用者也可以選購 NVM3 轉接卡,直接將處理器的 PCIe 3.0 x16 通道,透過 PCIe bifurcation 功能轉接成 3 個 M.2 PCIe 3.0 x4 22110/NF1 30110 插槽。

Airtop3 同樣將目標市場放在商用、企業市場,因此擁有數量眾多的連接埠與選購彈性
▲Airtop3 同樣將目標市場放在商用、企業市場,因此擁有數量眾多的連接埠與選購彈性。

GbE RJ45 網路孔標配 2 組,可以額外選配 Wi-Fi 5/802.11ac 無線網路卡,處理器 PCIe 3.0 x16 通道插槽同時支援 X550-T2 網路卡,擴充 2 組 10GbE 級 RJ45,或是額外以 FACE 模組再擴充 4 組網路埠。商用產品自然要價不菲,僅選配 Celeron G4900 處理器的 Airtop3 準系統要價美金 1,018 元,約新台幣 31,400 元;最貴的配置則要價美金 6,500 元,突破新台幣 20 萬元。

Airtop3 功能區塊圖
▲Airtop3 功能區塊圖。(點圖放大)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PS3全線破解大進展,PS3HEN能在所有型號主機執行自製程式

$
0
0
先前筆者曾介紹過的Ps3Xploit破解工具只支援早期型號的Sony PlayStation 3主機,後期主機只能使用功能較少的HAN破解工具。而最新的PS3HEN破解工具則相容於所有版本主機,能夠解開後期主機無法執行自製程式的限制。

超薄機救星降臨

透過Ps3Xploit破解工具搭配PS3 Nand/Nor Flash Writer刷機工具能直接刷寫PlayStation 3主機部的快閃記憶體儲存空間,達到直接安裝非官方韌體的功效,雖然使用相當簡便,但它卻只相容於早期型號主機,讓後期主機望而興嘆。

Ps3Xploit相容一覽表
厚機:所有型號都支援
薄機:CECH-20xx、CECH-21xx支援
         CECH-25xx部分版本支援(限出廠預載3.56版以下韌體)
         CECH-3xxx不支援
超薄機:CECH-4xxx所有型號都不支援

在這個前提之下,後期主機只能透過HAN破解工具進入HAN模式,雖然玩家仍可以將手上的PS、PS2、PS3、PSP遊戲光碟轉換成映像檔、安裝封包,並在重新簽署後安裝至主機中執行,但卻無法執行如RetroArch萬能模擬器等自製程式,讓功能大受限制。

PS3HEN為Homebrew ENabler的縮寫,代表的是自製程式執行器,顧名思義就是能夠用來引導、執行自製程式,並且也能夠支援ManaGunZ、multiMAN等管理程式,除了可以用於管理遊戲檔案外,目前還支援初代PlayStation、藍光影片光碟的ISO映像檔(需透過Showtime播放),也能跳過DVD、藍光影片光碟的區碼檢查,但可惜的是無法執行已轉換為ISO映像檔的PlayStation 3遊戲。

除此之外,PS3HEN在使用上與非官方韌體相比仍有些限制,例如需要先手動簽署自製程式才能安裝、執行,部分自製程式需要重新改寫,而且關機之後PS3HEN就會失效,需要在下次開機時重新手動啟用,操作程序比較繁瑣。

PS3全線破解大進展,PS3HEN能在所有型號主機執行自製程式

PS3全線破解大進展,PS3HEN能在所有型號主機執行自製程式

▲先前無法執行的RetroArch萬能模擬器也解除限制了。

需先安裝混合韌體

PS3HEN的使用條件並不嚴格,能夠相容於任何主機型號與任何韌體版本,比較麻煩的是安裝手續較為煩瑣。

玩家需要先在主機上安裝HFW 4.84.2混合韌體,接著將PS3HEN V1.0.0工具包中的「PS3HEN.bin、stackframe.bin、HENTAI.pkg」等檔案複製到隨身碟,並插入主機的USB端子。接下來透過PlayStation 3系統主選單的HAN Installer安裝HENTAI.pkg,即可完成安裝手續。

之後每次開機都需要透過HEN Enabler網頁啟動PS3HEN,即可開始執行自製程式。此外玩家也能透過離線版啟動程式,讓主機進入HEN模式。

PS3全線破解大進展,PS3HEN能在所有型號主機執行自製程式

PS3全線破解大進展,PS3HEN能在所有型號主機執行自製程式

PS3全線破解大進展,PS3HEN能在所有型號主機執行自製程式

PS3全線破解大進展,PS3HEN能在所有型號主機執行自製程式

由於PS3HEN才剛釋出,可能有些功能尚未完善,而其他自製程式也可能需要透過開發者更新以提高相容性,所以如果有遇到穩定性或相容性問題的話,還需等待程式更新以解決問題。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AMD 50 歲了,推出 Ryzen 7 2700X 與 Radeon VII 黃金版!部分產品也可以免費拿 2 套遊戲

$
0
0
AMD 成立於 1969 年 5 月 1 日,成立之初並不是以 x86 處理器製造商起家,進入 x86 處理器市場是因為 IBM 要求 x86 處理器需要有第二貨源,而與 Intel 相互授權。2019 年 5 月 1 日正是 AMD 的 50 歲生日,除了利用旗下處理器與顯示卡推出黃金版,不少產品也可獲得 2 套免費遊戲。

目前 x86 處理企業界的 2 大巨頭,Intel 與 AMD(VIA:媽,我在這兒~),前者於去年慶祝首款 x86 處理器 8086 40 歲,並同時推出紀念版 Core i7-8086K 處理器,後者也將在今年 5 月 1 日歡慶 50 周年,預計會有多樣慶祝活動,這些慶祝活動終於在美國當地時間 4 月 29 日正式公布。

1969 年 AMD 總部動土典禮
▲1969 年 AMD 總部動土儀式。

為慶祝 AMD 公司 50 周年,將透過旗下處理器與顯示卡產品線推出 2 款 Gold Edition 黃金版硬體,Ryzen 7 2700X Gold Edition 硬體規格與一般版 Ryzen 7 2700X 無異,但是處理器 IHS 整合散熱金屬上蓋將以雷射方式印製 CEO Lisa Su 簽名,盒裝散熱器依舊維持 Wraith Prism,以及 1 張額外的 AMD 50 周年紀念貼紙。此外還可免費兌換 1 件 50 周年 T-shirt 和 The Division 2 Gold Edition「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 2」黃金版與 World War Z「末日 Z 戰」遊戲。

Ryzen 7 2700X Gold Edition 雖然沒有再次提升硬體規格,但贈送的軟、硬體也是誠意十足
▲Ryzen 7 2700X Gold Edition 雖然沒有再次提升硬體規格,但贈送的軟、硬體依舊誠意十足。

顯示卡部分,則選定最新 7nm 製程顯示卡 Radeon VII 推出 Gold Edition,原本的鋁製銀色散熱器外殼將鍍上 Radeon 代表色紅色,硬體規格則與先前推出的 Radeon VII 相同。額外贈送軟、硬體與 Ryzen 7 2700X Gold Edition 看齊,包含 1 張 AMD 50 周年紀念貼紙、1 件 T-shirt、The Division 2 Gold Edition「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 2」黃金版、World War Z「末日 Z 戰」。

Radeon VII 也推出 Gold Edition,顯示卡金屬外殼鍍上代表性紅色,其餘贈送軟、硬體則與 Ryzen 7 2700X Gold Edition 相同
▲Radeon VII 也推出 Gold Edition,顯示卡金屬外殼鍍上代表性紅色,其餘贈送軟、硬體則與 Ryzen 7 2700X Gold Edition 相同。

除了上述 2 款Gold Edition 黃金版限量產品以外,購買處理器 Ryzen 5 2400G、Ryzen 5 2600、Ryzen 5 2600X、Ryzen 7 2700、Ryzen 7 2700X,顯示卡 Radeon RX 570、Radeon RX 580、Radeon RX 590、Radeon RX Vega 系列、Radeon VII,同樣可以免費獲得  The Division 2 Gold Edition「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 2」黃金版、World War Z「末日 Z 戰」遊戲各 1 套。


▲AMD 50 年重要事件時間軸。(高解析度原圖請點我下載

比較可惜的是,Radeon VII Gold Edition 已知僅於美國與加拿大發售,中國京東商城也有少量供應,想要的玩家可得多費點心,台灣玩家可以期待 Ryzen 7 2700X Gold Edition 是否有機會上市。至於買處理器、顯示卡送 2 套遊戲已是近幾個月的標配,但依舊有著通路合作夥伴限制,購買前請詢問商家是否參與此次活動。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Viewing all 622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