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電腦王
Viewing all 616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萬能模擬器RetroArch 1.7.8版上線,搭載遊戲翻譯功能

$
0
0
先前筆者曾介紹過RetroArch開發中的文字辨識以及搭配的語音朗讀、辨識等功能,並在開發團隊釋出的預告片中得知還有許多功能將會實裝於1.7.8版更新中。而RetroArch 1.7.8正式版也於日前開放下載,玩家可以透過開啟AI功能,將遊戲中的文字翻譯成它國語言,並選擇透過朗讀或文字方式呈現。

檔案載點:
下載RetroArch 1.7.8 Windows x64版
各平台RetroArch下載網頁

直接把日文字幕變成英文語音

根據RetroArch官方網站的說明,玩家可以在最新的RetroArch 1.7.8版中搭配VGTranslate、ZTranslate,透過光學文字系統(OCR),將遊戲中出現的文字、字幕辨識後翻譯成其他語言,並自由選擇將翻譯後的結果以語音朗讀或文字顯示方式呈現。

從開發團隊提供的展示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系統將日文版遊戲翻譯成英文的過程相當流暢,如果玩家選擇將結果朗讀出來的話,基本上遊戲的進行不會售到任何干擾,當日文字幕出現後,系統就會自動唸出英文語音。

但如果選擇以文字呈現的話,系統就會在日文字幕出現後將文字翻譯成英文,然後將遊戲暫停並顯示於原本的字幕區域,這時候玩家需要在閱讀完畢後解除暫停,稍微會影響遊戲進行。

▲我們可以從影片中看到翻譯過程相當流暢。

如果選擇語音朗讀的話,遊戲的進行幾乎不會受到干擾。

選擇文字顯示的話,系統會將遊戲暫停並顯示翻譯後的文字。

玩家可以在選單的AI服務中找到對應設定選項。

想要嘗試翻譯功能的讀者,可以先參考RetroArch官方提供的教學,筆者也預計於日後進行實測並撰寫教學文章。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Predator PowerGem 比液態金屬更強!?Acer 下世代筆電將採此散熱膏/熱介面材料

$
0
0
小型、迷你型電腦系統的散熱問題是個不小的難題,縱使當代已可做出轉換效率 90% 以上的供電迴路,多核高時脈 CPU 處理器該如何保持冷靜,卻不斷考驗著業界設計。Acer 於 IFA 展覽發表會宣布推出新一代熱介面材料 Predator PowerGen,作為散熱膏的效果甚至比石墨更好。

德國大型消費性電子展覽 IFA 即將盛大開幕,廠商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好好地向歐洲以及全球市場宣傳自家產品。作為 3C 龍頭大廠 Acer 也沒有缺席,並於展覽開始之前自行舉辦發表會,會中除了揭曉接下來即將推出的產品,更有 1 項產品/零件博得筆者的目光--Predator PowerGem。

Predator PowerGem 為一款新世代熱介面材料,白話一點的說法就是散熱膏,用來墊在處理器與散熱裝置之間的材料,填補處理器與散熱裝置之間不平整的表面空隙,讓熱傳導更有效率。Acer 表示,Predator PowerGem 應用於筆電時,處理器耗電量(原文:power envelope)可以從 90W 大幅提升至 160W,即便是應用於現今的處理器,效能也有 12.5% 成長幅度。

▲ Acer 於 IFA 展前記者會 next@acer 宣布未來筆電產品將使用 Predator PowerGem 作為熱介面材料。

▲ 相對於現行散熱膏,Predator PowerGem 垂直方向熱傳導率增為 3.83 倍,可見此熱介面材料於特定方向具有較佳的熱導率。

▲ 使用 Predator PowerGem 後熱傳導更有效率,因此處理器耗電量版本可從 90W 提升至 160W,用於現行處理器也可提升 12.5% 效能。

Acer 於記者會現場公布 Predator PowerGem 與其它材料的熱導率比值,比較差的鐵和鎳分別為 80.4W/mK 和 90.9W/mK,接下來經常加入至散熱膏加強熱導率的鋁、金、銅、銀分別為 237W/mK、318W/mK、401W/mK、429W/mK,天然石墨熱導率雖然是不錯的 400W/mK 左右,但其熱傳導具有方向性,須謹慎使用。

Predator PowerGem 現場宣傳熱導率大約在 1500 W/mK 左右,與液態金屬散熱膏主要成分鎵熱導率 40.6W/mK 一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Acer 並未透露 Predator PowerGem 其餘細節,實際材料為何?是否容易塗抹?是否單獨販售?......等均未提及。目前僅知 Predator PowerGem  將會用於接下來 Predator Orion 9000 和 Predator Helios 700 筆記型電腦當中。(熱導率和 Gem 字樣令筆者想到砷化硼晶體)

▲ 發表會現場,Acer 讓 Predator PowerGem 與其它常用金屬熱導率進行比較,想當然耳是前者大幅度勝出。

 

延伸閱讀

你知道電腦王也有 Telegram 頻道嗎 ?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USB4 1.0 版規範正式釋出,最快 40Gbps 把 USB3、PCIe、DisplayPort 通通包在一起!

$
0
0
USB-IF 近年來真的是相當熱鬧,除了從 USB 3.0、USB 3.1、USB 3.2 一路改名改制,今年 Intel 強勢主導的 Thunderbolt 3 也將會是下一世代選用重點之一,如今 USB4 1.0 版規範正式於 USB-IF 網站推出,不僅速度更快,也要加強宣傳 Type-C,以及 Type-C 傳輸內容功能多樣化。

USB-IF 近日終於公布 USB4 1.0 版規範,實體介面連接埠同樣拋棄使用已久的 Type-A、Type-B,改採 Type-C 形式, Type-C 支援單通道、雙通道傳輸模式,且 USB4 最快速度將從 USB 3.2 的 Gen2 x 2 20Gbps 提升至 Gen3 x 2 40Gbps。此外為向下相容,USB 2.0 High Speed 世代以前的訊號傳輸仍自行獨立,不包在 USB4 封包裡一同傳輸。(Gen2 要求傳輸路徑總插入損失於 5GHz 不得超過 17.5dB、Gen3 則是於 10GHz 不得超過 15dB,對於線材品質有更高的要求。)

▲ USB4 系統架構圖,可以見到 USB 2.0 訊號採用獨立路徑傳輸。

另外一向較為重要的改革,則是 USB4 變更為 Tunnel 隧道式協定,USB4 封包不僅僅能夠傳遞自己的資料,USB3、DisplayPort、PCIe 訊號也能夠包在 USB4 封包裡進行傳輸,共享最高 40Gbps 傳輸頻寬。

▲ USB4 可使用 1 對線材(SBTX/SBRX)與 1 個旁通通道(用以初始化 USB4 連結與管理)進行單通道傳輸,亦可透過 2 對線材與 1 個旁通通道進行雙通道傳輸。

▲ USB3 訊號透過隧道方式於 USB4 結構當中的傳輸路徑圖。

▲ PCIe 訊號透過隧道方式於 USB4 結構當中的傳輸路徑圖。

▲ DispalyPort 1.4a 訊號同樣透過 USB4 隧道式協定進行傳輸,僅在左端訊號輸入與右端訊號輸出採用 DisplayPort 規範。

與前一世代相同,USB4 主機端不一定要支援所有的功能集,但最少需要支援 Gen2 x 2 20Gbps 以及 DisplayPort Alt Mode,其餘 PCIe 控制器、Gen3 x 2 40Gbps 在主機端則是選用功能。

主機端 Thunderbolt 3 支援性部分,USB4 同樣將其定位在選用功能集,採用 Thunderbolt Alt Mode 方式傳輸,支援 Gen2 10.3125Gbps 與 Gen3 20.625 Gbps,不過要求 USB4 集線器需於所有 DFP(Downstream Facing Port)加入與 Thunderbolt 3 的交互相容性。因此過去 Type-C 連接埠功能標示不清,讓人摸不著頭緒的情形,依然會發生在 USB4 規格之中。(註:DisplayPort Alt Mode 和 Thunderbolt Alt Mode 另行定義於 USB Type-C Specification。)

▲ USB4 溝通與各項功能層的對應圖。

這份 USB4 1.0 版規範由數個大公司共同簽屬發布,包含 Apple、HP、Intel、Microsoft、Renesas、STMicroelectronics、Texas Instruments,由於晶片製造與整合需要一段時間,最快有望於 2020 年下半年見到第一批支援 USB4 規範的產品上市,且仍需等待 USB-IF 公布 USB4 圖像標誌。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Khadas VIM3L單板電腦還有漂亮外殼,瞄準影音機上盒應用

$
0
0
由Khadas推出的VIM3L單板電腦與先前曾介紹過的Edge一樣,都搭載可加速AI運算的NPU神經運算單元,然而VIM3L卻更聚焦於影音多媒體應用,適合用來作為機上盒,此外它也能搭配美觀的金屬外殼,強化保護與散熱能力。

還可安裝M.2固態硬碟

VIM3L搭載Amlogic S905D3-N0N SoC與2GB LPDDR4記憶體,具有4個時脈高達1.9GHz2k71 Arm Cortex-A55處理器核心,以及時脈為800MHz的Arm G31 MP2繪圖處理器 GPU(支援OpenGL ES 3.2、Vulkan 1.0、OpenCL 2.0),最高支援4K、75p的H.265解碼,並支援Dolby Vision、HDR10、HDR10+、HLG、PRIME HDR 等影片格式,此外它還搭載負擇協同運算的Arm Cortex-M4處理器與STM8S003微控制器。

在AI運算部分,VIM3L搭載具8組張量處理器的NPU,其中7組用於AI語音辨識,剩下1組可以自由使用,可以搭配TensorFlow、Caffe等主流深度學習運算框架使用。

在儲存與I/O部分,它內建16MB SPI Flash與16GB eMMC 5.1,並可透過microSD與M.2 2280插槽(支援PCIe Gen2x1、NVMe)擴充儲存媒體,此外還有2組USB 3.2 Gen1,以及USB2.0 OTG/電源輸入、HDMI2.1、GbE乙太網路等I/O端子各1組,並支援Wi-Fi 5(IEEE 802.11a/b/g/n/ac、2X2 MIMO藍牙5.0等無線傳輸功能。

VIM3L的電路板尺寸為8.2 x 5.8公分,比Raspberry Pi Model B稍微大一點。

VIM3L搭載Amlogic S905D3-N0N SoC,除了有一般處理器外還有神經運算單元。

機身背面還有能夠擴充固態硬碟的M.2插槽。

專屬的金屬外殼具備風善,可以加強散熱效果。

Khadas能夠支援Ubuntu 18.04、Armbian Linux、LibreELEC、Android 9.0等作業系統,但目前尚未公布VIM3的價格與上市時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官方討論串的資料。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I'm Back又回來了,這次把你的中片幅古董相機變成數位相機

$
0
0
來自義大利的Samuel Mello Medeiros先前已發表過多款I'm Back相機,讓使用者可以將手上的古董相機搭配特製套件改裝成數位相機,並創造風格特別的照片,這發表的I'm Back MF則是針對中片幅相機設計的改裝套件。

支援多種廠牌中片幅相機

I'm Back MF中的MF為Medium Format的縮寫,指的是底片或感光元件尺寸為6 x 4.5、6 x 6、6 x 7公分等尺寸的中片幅相機。由於其尺寸比APS-C與全片幅都還要大,因此在光學原理上有更好的成像效果。

I'm Back MF套件具有轉接器與感光機構,多款轉接器能夠支援Hasselblad、Bronica、Rolleiflex、Mamiya與其他品牌的中片幅相機使用,感光機構則具有Panasonic MN34120 CMOS 1,600萬畫素感光元件與2吋觸控螢幕,並內建容量為10Wh的電池,能夠在microSD記憶卡記錄20M、16M、12M、10M、8M、5M、3M、VGA等JPEG、RAW格式靜態影像,或是2560 x 1440 30p、1080 60p、720 120p、VGA 240p等H.264格式動態影像。

使用者只需透過轉接器把感光機構安裝至相機上,就能利用那些相機拍攝數位照片。

Samuel又推出了可以把中片幅相機變成數位相機的I'm Back MF套件。

I'm Back MF套件包含轉接器與感光機構。

感光機構等於是數位相機的核心,具有感光元件、觸控螢幕、電池、記憶卡槽等元件。

感光機構可以搭配不同的轉接器安裝至多種不同品牌的相機。

I'm Back MF拍攝的照片風格相當獨特。(以I'm Back MF搭配Hasselblad 500c Planar拍攝,f 2,8 80mm)

更多I'm Back MF的拍攝範例可以至Google Drive觀賞原始尺寸圖片。

I'm Back MF搭配1組轉接器的售價為美金499元(約合新台幣15,815元),預定上市時間為2020年4月,但或許價格不是最大的問題,要去哪裡找古董相機才頭痛。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VESA DisplayHDR 更新至 1.1 版,同步新增 DisplayHDR 1400 級距

$
0
0
負責電腦和小型工作站顯示標準制定的 VESA,推出 DisplayHDR 標準已將近 2 年,近日正式推出 CTS 1.1 版新標準,針對測試方式微幅調整,並首度加入主動式區域背光棋盤測試項目。此外也新增 DisplayHDR 1400 級距,Asus ProArt Display PA32UCG 螢幕已具備預認證的實力。

電腦與小型工作站顯示器 HDR 規格群龍無首的狀況,於 2017 年年底由 VESA 正式推出 DisplayHDR 標準與測試後獲得大幅改善,許多電腦螢幕不再使用電視廣播產業的標準。另一方面針對非背光類型,如 OLED 等自發光面板,VESA 也於 2019 年初推出 DisplayHDR True Black,針對該類面板黑色亮度可達儀器測量下限特色,微調各項測試認證參數。

▲ VESA 近日正式將 DisplayHDR 與 CTS 測試規範更新至 1.1 版本,並同時加入 DisplayHDR 1400 級距,螢幕最高亮度可達 1400nits。(點圖放大)

近日 VESA 正式推出略為修改後的 DisplayHDR 1.1 版規格,並且連帶更新 Compliance Test Specification 至 1.1 版。簡單而言,1.1 版並未出現重大變化,而是針對前次 1.0 版內容進行微幅調整,例如最低白色亮度測試 10% Center Patch Test 中央白色方塊將隨機移動 1% 像素範圍、移除 Tunnel Test、Corner Box Test 4 個角落 2.5% 變更成 2 個角落 5%、Color Gamut 多出 3 原色亮度加總測試……等。

此外針對主動式矩陣區域背光調整,DisplayHDR CTS 1.1 新增 Checkerboard Tests 棋盤測試,並量測全亮度、白色棋盤亮度 50nits、白色棋盤亮度 5nits 情境下的黑色棋盤亮度,藉以檢驗區域背光調整能力。

▲ DisplayHDR CTS 1.1 針對螢幕主動式矩陣區域背光調整,新增 6 x 4 黑白棋盤測試項目,以便鑑驗區域背光調整能力。

與此同時,DisplayHDR 同步新增 1400 級距,意即螢幕面板最高亮度可達 1400nits 以上,且欲達成 DisplayHDR 1400 認證,色域顯示範圍須再擴大至 DCI-P3 CIE D65e 的 95% 以上。目前正在德國 IFA 展覽展出 Asus ProArt Display PA32UCG 螢幕,已具備 DisplayHDR 1400 預認證的規格實力。

▲ Asus ProArt Display PA32UCG 最大亮度來到 1600nits,全螢幕長時間亮度則為 1000nits,並透過 Mini LED 背光技術達成 1152 區域背光調整。

 

資料來源

VESA UPDATES DISPLAYHDR STANDARD WITH TIGHTER SPECIFICATIONS AND NEW DISPLAYHDR 1400 PERFORMANCE LEVEL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NanoSound Amp 10 動手玩,小小尺寸就能推動2顆 10W 喇叭

$
0
0
NanoSound是能夠搭配Raspberry Pi的音響套件系列產品,繼上次筆者實測過的NanoSound DAC 2之後,這次他們又帶來了新款的NanoSound Amp 10擴大機,能夠搭配NanoSound DAC安裝至Raspberry Pi,並將音訊放大喇叭或耳機播放,輕鬆打造土砲Hi-Fi音響系統。

(本文測試使用之NanoSound DAC 2、NanoSound Amp 10由NanoSound贊助提供)

家用外出兩相宜

NanoSound Amp 10是NanoSound第二代的括大機產品,因為能夠推動2支功率各為10W的喇叭而得名(筆者註:跟某款直接跳過359個版號的遊戲主機相比,跳9個版號算是小事)。由於它只是單純的放大器,並不具有電腦核心部分與DAC解碼器,所以需要搭配Raspberry Pi與NanoSound DAC使用。

NanoSound Amp 10能夠與Raspberry Pi 3 Model B、Raspberry Pi 4 Model B以及NanoSound DAC、NanoSound DAC 2交互搭配使用,並可延用先前推出的3D列印NanoSound外殼。

其安裝手續相當簡單,使用者可以先將NanoSound Amp 10安裝至NanoSound DAC,再安裝至Raspberry Pi的GPIO HAT端子,最後插入安裝Volumio播放軟體的microSD記憶卡,並在Volumio網頁介面引導下安裝NanoSound驅動程式,就能開始使用。

NanoSound Amp 10具有連接喇叭用的分離式端子台與3.5mm耳機端子等2種輸出介面,前者的特色在於將喇叭的正負極鎖上端子台後,就可以從電路板上快速拆裝。來自香港的開發者Andrew Lai表示,這樣設計的用意在於使用者可以在家裡把NanoSound音響系統連接至喇叭,當出門時只需將端子台拆下,就能把音響系統帶著走,並透過耳機端子播放音樂,方便在不同環境使用。

NanoSound Amp 10的尺寸基本上與Raspberry Pi相同,但右上角凸出一塊端子區域。

NanoSound Amp 10像是三明治一樣,夾在Raspberry Pi與NanoSound DAC中間。

NanoSound Amp 10的特色是能推動2支功率在10W以下的喇叭。

分離式端子台的設計讓使用者不需螺絲起子就能將喇叭快速拆下。

NanoSound Amp 10也具有耳機擴大機功能,能透過3.5mm耳機端子輸出音源。

採獨立供電確保音質

NanoSound Amp 10在喇叭部分採用Yamaha YAD138-E數位放大器,輸出功率為10W x 2(at 8Ohm),訊噪比高達103dB,總諧波失真+噪訊為0.02%。至於耳機部分則採用Yamaha YAD138-E內建的AB類放大器,輸出功率為50mW x 2(at 32Ohm),訊噪比與總諧波失真+噪訊分別為95dB 、0.01%。此外也大量採用Nichicon與WIMA的音響級電容等元件,在用料上相當捨得。

與前代產品NanoSound Amp ^2相比,NanoSound Amp 10最大的改變之一就是改善電源輸入設計。前代產品並沒有獨立電源輸入,使用者需先在NanoSound DAC接上2組micro USB電源輸入,系統再將這些電源分配至Raspberry Pi與NanoSound DAC、NanoSound Amp ^2。由於NanoSound Amp^2需要從NanoSound DAC汲取電源,因此電流的質與量上都會打上折扣,造成雜訊較多且推力較弱的問題。

而NanoSound Amp 10則採用4 x 1.7mm電源端子,需由外部電源供應器或變壓器輸入獨立12V電源,並透過Ultra-Low Dropout Regulator(超低壓差線性穩壓器)過濾,可以有效提升電源的品質,提供充沛的電流量,並確保電流的穩定與降低雜訊,對音執有正面助益。

從官方的設計方塊圖可以看到,使用者需要在NanoSound DAC接上2組5V的micro USB電源輸入,其中1組會留給NanoSound DAC使用,另一組則會透過GPIO傳送給Raspberry Pi,至於NanoSound Amp 10則由12V電源供應器提供電力。補充一提,如果只接上1組micro USB電源輸入的話,NanoSound DAC與Raspberry Pi會共用電源,雖然還是可以播放,但可能會造成音質下降的負作用。

在播放音樂的過程中,NanoSound DAC會透過2組晶體振盪器產生精準的44.1K、48KHz時脈,並傳送至Raspberry Pi做為主時脈(Master Clock),然後Raspberry Pi會透過I2S介面將數位音訊傳送至NanoSound DAC解碼、轉換成類比訊號。

這時NanoSound DAC會將Pre Amp的未放大類比音訊透過機身上的RCA端子輸出,並以內部腳針將類比音訊傳至NanoSound Amp 10,待放大器放大後在由端子台或3.5mm耳機端子輸出。

筆者以Raspberry Pi 3 Model B+與NanoSound DAC 2、NanoSound Amp 10^2進行測試。

NanoSound Amp 10^2的尺寸比前代產品大一點,用料也更為扎實。為了要讓它能塞在NanoSound DAC下方,因此把電解電容轉90度橫躺以縮減整體高度。

NanoSound Amp 10^2具有分離式端子台與3.5mm耳機端子等2種輸出介面。

整套系統需連接2組micro USB電源與1組12V電源。

可以從方塊圖看出電源與音訊的處理流程。

實際聆聽:高音更為溫潤

筆者以由JVC床頭音響拆下的音箱(型號不可考)與Grado RS1耳機搭配NanoSound Amp 10進行測試,對照組自然是筆者原本使用多年的耳機系統,訊源為電腦搭配Onkyo SE-150PCI,DAC與擴大機分別為Benchmark DAC1、Woo Audio WA6。雖然這套系統與NanoSound Amp 10全套系統價格相差超過10倍,因此絕對是不公平的對照,但我們還是能從中分辨NanoSound Amp 10的長短處。

首先說明喇叭部分,NanoSound Amp 10表現確實超越原本床頭音響主機,無論在音樂的量感、高低音伸展、細膩度都有相當的水準,而且最重要的是它的音量表現相當理想,不但能在小小的機身提供豐沛的音量,也不會在放大聲音後伴隨產生太多雜音。

在耳機部分,則明顯感受到高音部分修飾得更加圓潤,如果直接由NanoSound DAC 2輸出至WA6擴大的話,會給人高音「過曝」的感受,就像亮度調太高而白茫茫的照片。NanoSound Amp 10將這個部分調整的很好,保留了高音伸展的空間,但解決高音量太多且堅銳的問題,讓高音音域的細節得以保留,也讓音域的平衡性更加理想。

另一方面受益於電源強化的優勢,低音的收放速度有不錯的表現,但可習低音能量感比較貧乏。整體而言沒有高音尖銳與低音糊成一團等中低階器材常有的問題,聽感相當舒服。

然而NanoSound Amp 10的整體音域的寬廣度還是比較伸展不開,音場聽起來比較狹窄,而且在細節的解析力上還是有些不足,期望在後續產品能持續改善。

Quiet Nights - Timeless Ballads收錄的Corcovado一直是筆者喜歡拿來進行測試的音樂,Lorraine Lawson充滿庸懶風格的唱腔在NanoSound Amp 10的偏鬆軟聲線的詮釋下聽起來相當舒服。出自A Waiting Heart的The Way You Look Tonight具有良好收音,彷彿能重現女伶Amanda McBroom的吐息,NanoSound Amp 10一改高音太過尖銳的問題,讓聽眾可以舒服地享受她的歌唱技巧,但因解析力的不足兒讓唱腔的細節與咬字無法完整還原。

到了Thriller - 25th Anniversary Edition收錄的Billie Jean,也能在貫徹全曲的低音聲線與Solo間奏有不錯的表現,比較可惜的是低音鼓的能量不是那麼強而有力。經典名片Jazz at the Pawnshop的High Life自然是大家喜歡用於考驗音響器材的曲目,NanoSound Amp 10只能說是表現中規中舉,音場與定位感比較薄弱,且沒辦法清晰還原現場聽眾所發出的細微雜音。

上述歌曲分別出自Quiet Nights - Timeless Ballads、A Waiting Heart、Thriller - 25th Anniversary Edition、Jazz at the Pawnshop等唱片。

如同Andrew Lai對產品的設計理念,NanoSound不是追求最高傳真的聲音,而是企圖在中低階價位帶殺出重圍,NanoSound Amp 10的價格僅為美金37.99元(約合新台幣1,200元),就加上Raspberry Pi 3 Model B+與NanoSound DAC 2,整體價格也才約新台幣3,880元,可以說在同價位產品中真的很有競爭力(別忘了它可以支援24Bit、192KHz的Hi-Res音樂檔案播放)。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RetroArch翻譯年糕教學文,教你用AI翻譯懷舊遊戲

$
0
0
筆者先前曾介紹萬能模擬器RetroArch在1.7.8版加入的許多新功能,相信許多讀者都相當期盼翻譯功能,以便將遊戲內的日文或英文字幕翻譯成中文,降低語言所造成的隔閡。筆者將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使用心得,並說明如何設定與啟用翻譯功能。

中文翻譯有待加強

RetroArch的翻譯功能在概念上可以分為3個階段,首先系統會擷取遊戲畫面,並上傳到雲端伺服器,接著在第2階段時雲端伺服器會掃瞄畫面中的文字,並翻譯成指定的語言,最後第3階段則將結果回傳到RetroArch並顯示出來。

系統提供圖像模式或語音模式等2種呈現方式。在圖像模式中,當玩家按下AI熱鍵時,遊戲會強制暫停,然後系統會將翻譯好的文字覆蓋在原文的顯示區域,玩家再次按下AI熱鍵後遊戲就會繼續。這種方式雖然會讓影響遊戲進行的流暢度,但可以確保玩家能夠慢慢閱讀翻譯。

如果選擇語音模式的話,按下AI熱鍵後遊戲並不會暫停,系統會在翻譯完成後直接將翻譯結果透果合成語音朗讀出來。這種方式的好處是不會干擾遊戲進行,但是如果字幕出現的速度太快的話,會因為前一句還沒唸完,下一句就來了,而造成來不及呈現翻譯結果的問題,2種模式各有優劣,玩家可以依遊戲需求自由選擇。

RetroArch的翻譯功能支援多種來源、目標語言,然而筆者在測試的過程中,發現如果要將遊戲內的語言翻譯成中文的話,會遇到圖像模式無法顯示翻譯結果文字的問題,語音模式則可正常運作。筆者推測這是因為RetroArch在中文顯示方面的相容性問題,期望日後能修正此狀況。

使用圖像模式時將日文遊戲翻譯成英文不會遇到任何問題。

但如果要將遊戲中的日文或英文翻譯成中文的話,會遇到文字無法顯示的問題。

▲圖像模式會在玩家按下AI熱鍵後暫停遊戲並顯示翻譯後的文字。

▲語音模式則不會暫停遊戲,而是直接朗讀翻譯結果。在這邊筆者將英文字幕翻譯成中文語音,讀者可以聽聽看翻譯效果如何。

搭配ZTranslate免費帳號翻譯

RetroArch本身並沒有內建翻譯所需的軟體,需要搭配外部的雲端翻譯服務才能運作,因此官方建議可以利用Google Cloud Platform或是ZTranslate等服務。雖然這代表著使用過程中要保持網路連線才能確保正常運作,但好處是行動裝置或是單板電腦、開發板等效能較低的裝置也能享受翻譯的方便性。

在翻譯服務的選擇上,雖然Google Cloud Platform提供免費試用的額度,但在額度用罄後就需付費租用虛擬主機、伺服器,因此筆者比較建議使用免費的ZTranslate翻譯服務,並以此進行示範。

讀者在這邊有2種運作模式可以選擇,第1種是直接使用ZTranslate API翻譯,在設定上比較簡單,但翻譯運作過程的延遲比較高。第2種模式則是搭配VGTranslate工具程式使用,雖然操作步驟比較麻煩,且只能在電腦上使用,但可以加速翻譯速度並縮短延遲。

無論使用哪種模式,讀者都需要先到ZTranslate官方網站註冊專區申請新帳號,並到Setting頁面抄下翻譯服務的API Key備用。

如果直接使用ZTranslate API的話可以跳過這個段落。若要搭配VGTranslate使用,則需額外安裝Python,並到GitHub下載VGTranslate程式(撰稿時最新Windows版本為v1.02)。

解壓縮VGTranslate後,使用文字編輯器打開config.json,將內容修改如下:

{
“local_server_ocr_key”: “”,
“server_host”: “ztranslate.net”,
“default_target”: “En”,
“server_port”: 443,
“local_server_host”: “localhost”,
“local_server_port”: 4404,     “local_server_api_key_type”: “ztranslate”,
“local_server_ocr_processor”: {},
“user_api_key”: <在這邊輸入ZTranslate API Key>,
“local_server_translation_key”: “”,
“local_server_enabled”: true
 }

接著執行serve.exe即可。

讀者需先註冊ZTranslate帳號。

登入後在首頁上方找到Setting連結。

在Setting頁面找到個人專屬的API Key。附帶一提,這邊顯示的Quota為使用者每個月能使用的翻譯額度。

如果要使用VGTranslate的話,需在config.json檔案的“user_api_key”項木填入ZTranslate API Key。

下頁還有RetroArch設定教學

 

開啟RetroArch AI功能

下載並執行RetroArch 1.7.8或更新版本後,可以在設定標籤下找到AI服務(AI Service),讀者可以在這邊選擇圖像模式(Image Mode)或語音模式(Speech Mode)。

直接使用ZTranslate API的情況,需在AI Service URL填入

http://ztranslate.net/service?api_key= <在這邊輸入ZTranslate API Key>

若搭配VGTranslate使用則填入。

http://localhost:4404

接下來開啟AI Service Enable選項,並在Source Language、Target Language分別選擇翻譯的來原語與目標語言。

最後只需在設定標籤下的輸入(Input) -> 熱鍵(Hotkey Binds)設定AI服務(AI Service)所使用的熱鍵,就能完成基本設定。

如此一來只要在遊戲中按下熱鍵,系統就會依照先前的設計,以圖像模式或語音模式將遊戲的原始文字翻譯成指定的語言。這時候玩家也可以回到ZTranslate帳號的Setting頁面點選OCR Page,在網頁查看文字辨識與翻譯的結果。

而在Setting頁面Quota則為剩餘的翻譯額度,根據官方網頁上的說明,系統每個月會分配10,000點的點數給使用者,當使用翻譯功能後額度就會漸漸降低。當額度歸零後,圖像仍可以上傳至ZTranslate伺服器,但使用者需要手動選擇文字範圍並自行翻譯,等於是無法正常使用翻譯功能。

需要做出這樣限制的主要原因,是因為ZTranslate使用付費的Google OCR與翻譯API服務,每1,000次使用的費用約為美金1.5元,也就是說進行10,000次遊戲翻譯大約需要美金30元,因此需要透過限制額度來控管服務營運成本。管理員也表示未來可能會增加網站廣告,或是透過贊助等方式維持營運。

讀者需到設定標籤下的AI服務(AI Service)進行初期設定。

AI Service URL需填入對應的網址。

此外還需指定設定AI服務的熱鍵。

設定完成後只要在需要翻譯的地方按下熱鍵。

系統就會自動將遊戲中的文字翻譯成其他語言。

ZTranslate網站的OCR Page頁面也會顯示文字辨識與翻譯結果。

雖然RetroArch的翻譯功能才剛上路,而且對中文的支援度還不是很理想,但相信隨著時間的累積,這些問題都會有所改善,筆者也會持續關注翻譯功能後續的發展。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GIGABYTE AORUS 首款戰術型 VA 曲面 CV27Q 電競螢幕實測,High Bit Rate 3 飆上 165Hz

$
0
0
GIGABYTE AORUS 推出戰術型電競螢幕獲得廣大迴響,不僅擁有高速更新率、FreeSync 以及 G-Sync Compatible、低液晶反應速度等必須規格,亦包含黑平衡、瞄準穩定器、自訂準星圖案、GameAssist、Dashboard、OSD Sidekick 等特色,更利用曲面 VA 面板,推出 CV27Q、CV27F 進入產品線。

IPS、VA、TN 全數到齊

GIGABYTE AORUS 電競品牌近期動作頻頻,陸續推出自有品牌零組件設備,除了最重要的處理器無法製造之外,其餘電腦內部零組件、外部周邊設備均可見到 AORUS 品牌。電競螢幕更是近期的主力商品,從 10bit IPS 144Hz AD27QD 型號開始,陸續推出強調反應速度與高更新率 TN 面板 KD25F,以及本文主角 VA 曲面 CV27Q、CV27F,未來還有同樣升級至 High Bit Rate 3 的 IPS 面板 FI27Q-P。

CV27Q、CV27F 雙方均採用 VA 類型曲面液晶面板,差異在於 AORUS CV27Q 為 2K 2560 x 1440 QHD 解析度,AORUS CV27Q 則是 1920 x 1080 Full HD 解析度,此外雖然同為 27 吋等級產品,後者可視區域長寬大約多出 1mm 左右。其餘各項技術資料多有雷同,色域均為 90% DCI-P3、最高亮度 350nits(HDR 模式為 400nits)、靜態對比 3000:1、顯色數量 16.7 百萬色、液晶反應速度 1ms、最高更新率支援 165Hz 和 FreeSync 2 HDR。

欲同時達成 165Hz、QHD 以及 HDR 需求,AORUS CV27Q 於 DisplayPort 導入 High Bit Rate 3,總頻寬可達 32.4Gbps,扣除 8b/10b 編碼等額外累贅之後,淨傳輸頻寬則有 25.92Gbps,以便同時擁有 165Hz 更新率與 2560 x 1440 QHD 解析度。VA 面板黑色更為深邃的特性,以及原生 1500R 曲面屬性,也讓 AORUS CV27Q 除了電競應用以外,更向日常影音應用環境邁進。

▲ GIGABYTE AORUS CV27Q 導入 High Bit Rate 3,以便提供 165Hz 更新率與 2560 x 1440 QHD 解析度,VA 曲面也有向影音應用靠攏的意味。

▲ AORUS CV27Q 通過 DisplayHDR 400 等級認證,因此於 Windows 10 作業系統可順利開啟線上 HDR 影音內容。

▲ AORUS CV27Q HDMI 2.0 和 DisplayPort 支援的解析度與更新率支援清單。

GIGABYTE AORUS CV27Q 規格

  • 顯示器尺寸:27”(16:9)
  • 解析度:2560 x 1440
  • 面板類型:VA
  • 表面處理:AG
  • 背光類型:W-LED(非 PWM 調光)
  • 色域:90% DCI-P3
  • 最大亮度:350cd/m2、400cd/m2(HDR)
  • 對比:3000:1(動態 1千2百萬:1)
  • 色深:1.67 百萬色、8bit
  • 反應時間:1ms(MPRT)
  • 更新率:48~165Hz(Game mode)
  • 可視角度:水平 178 度∕垂直 178 度
  • 角度調整:傾斜 -5 度~21 度、旋轉左 20 度~右 20 度、高度 130mm
  • 視訊輸入:DisplayPort 1.4 x 1、HDMI 2.0 x 2
  • 其它:音訊輸出、麥克風輸入、USB 3.2 Gen1 集線器(支援 BC1.2)、VESA 100 x 100
  • 尺寸:614 x 532 x 260(mm)、614 x 369.4 x 73.5(mm)(不含腳座)
  • 重量:7kg

曲面螢幕新設計

AORUS 戰術電競螢幕目前僅推出 2 款曲面版本,外觀與腳架也針對此系列重新設計,與其它平面版本略有不同。首先是取消螢幕本體機背多個剛硬線條裝飾,改於左、右下角區塊髮絲紋設計。腳架連結處上端並額外以陰刻方式印製「TEAM UP. FIGHT ON.」字樣,左右 2 側支援自家 RGB Fusion 彩光帶仍舊保留下來。

腳架部分繼續採用 2 個尖端向前延伸設計,為確保螢幕穩定固定於桌面,繼續沿用金屬材質,腳架立柱中央仍設計有理線孔。因應曲面設計,CV27Q 或是 CV27F 腳架並不提供螢幕旋轉 90 度機制,左右旋轉功能也從螢幕正後方支架下放至腳架底部,螢幕正後方僅保留傾斜、上下調整功能。

▲ 因應曲面螢幕,GIGABYTE AORUS CV27Q 螢幕機背、腳架設計略有更動,「TEAM UP. FIGHT ON.」字樣印製於機背腳架連接處上方。

▲ AORUS CV27Q 機背 2 側下方改用髮絲紋設計。

▲ AORUS CV27Q 機背 2 側仍舊具備支援 RGB Fusion 同步彩光帶。


▲AORUS CV27Q 機背 RGB Fusion 發光效果示意影片。

▲ 腳架底座採用手轉螺絲固定至垂直立架。

▲ 腳架底座多處貼有橡膠緩衝墊,避免使用者調整螢幕角度時滑動。

▲ 旋轉功能下放至腳架底部,此處加上 AORUS 字樣。

▲ AORUS CV27Q 腳架左右可各自擺頭約 20 度。

▲ 腳架立柱中央設計 1 個理線孔。

▲ 曲面螢幕系列腳架已不再具備 RGB LED 燈光效果,取而代之的是 AORUS 鷹頭金屬亮面貼紙。

▲ 腳架立柱內部採用滾珠滑軌,負責螢幕本體高度調整功能。

▲ 腳架可提供 130mm 高度調整範圍,螢幕外殼下緣最低離地約 35mm。

▲ 螢幕傾斜角度範圍約從 -5 度~21 度左右。

▲ 螢幕本體機背連結腳架處,額外設有 VESA 100 x 100(mm)孔距,使用者可另外連結腳架或是壁掛架,並已預先鎖附 4 顆螺絲。

▲ 螢幕本體與腳架連接方式相當簡單,瞄準孔位直接卡上即可,卸除時則將箭頭指示處往中央按壓,釋放卡榫即可分離螢幕與腳架。

 

(下一頁:螢幕面板與戰術功能實測)

Samsung 1500R VA 面板

根據廠商提供的資料,AORUS 曲面螢幕系列採用韓國 Samsung LCD 液晶面板,再依據該廠商目前出貨產品推斷,應是採用 SVA(Super Vertical Alignment),相較原始 VA 設計擁有更好的可視角度。此外 AORUS CV27Q 應該也如同其它採用 Samsung 曲面面板的液晶螢幕,採購時背光模組並不包含在面板總成之內,而是依據產品需求規劃額外選擇。

▲ AORUS CV27Q 輸出、輸入連接埠一覽,左方為電源輸入,右方依序為 3.5mm 耳機、3.5mm 麥克風、2 個 HDMI、DisplayPort、USB 3.2 Gen1 Type-B(上行)、2 個 USB 3.2 Gen1 Type-A(下行、支援 BC 1.2 充電規範)。

AORUS CV27Q 特色重點之一,即為內建主動式抗噪功能,如今已發展到第二代 ANC 2.0。透過螢幕內建硬體音訊 DSP 數位訊號處理器以及 2 個環境拾音麥克風,可去除玩家耳麥所收集到的環境雜音,加強語音可辨識性。這功能由螢幕內建的硬體負責,無須消耗電腦運算資源,也不必特地購置價格較為昂貴的麥克風。螢幕內建耳機 DAC 同步提供 120dB 訊噪比,亦可驅動 600Ω 阻抗產品,可謂「聽」、「說」面面俱到。

▲ 螢幕本體正面下方設計有 AORUS 壓克力名牌與電源指示燈(待機:橘色、開機:白色),其中壓克力開設 1 個小孔,應為麥克風主動式抗噪 ACN 2.0 收音之處。

▲ 螢幕面板最前方保護層延伸至可視區域之外,並採用 AG(Anti-Glare)防眩光表面處理。

AORUS CV27Q 背光類型官方規格為白色 LED,但經過光譜儀分析白光頻譜,可以發現此螢幕白光各自於藍、綠、紅光處各有 1 個峰值,可見背光部分應該有導入量子點或是其它類似技術。螢幕 OSD 依舊具備 10 級低藍光設定,但其藍光峰值本較一般藍光激發黃色螢光體的 LED 背光類型為低,使用者無需過於擔心。

▲ 透過光譜儀類型的 ColorMunki 校色器分析 AORUS CV27Q 白光光譜,可發現分別於藍、綠、紅光處各有 1 個峰值,表示此面板背光結構可能導入量子點,或是其它 3 原色背光技術。

▲ 低藍光設定 1、5、10 級的白光光譜分析圖,可見到藍光比例依序降低。

▲ AORUS CV27Q 各級亮度設定與對比、色溫、Gamma 量測數值對應表,可以觀察到預設色溫略高,但變化程度較小。

由於背光分別於藍、綠、紅 3 原色各有 1 個峰值,因此相對於一般白光 LED 頻譜分布於藍、黃光,能夠混成更為精準的顏色,AORUS CV27Q 的顯色色域達成 90% DCI-P3。

實際量測,這片面板搭上背光模組的色域涵蓋範圍分別為 123% sRGB、84.8% Adobe RGB、87.2% DCI-P3。令人驚喜的是,未校色前的色準就有不錯的表現,以 Spyder 24 色為標準量測,平均 ΔE 為 0.99、99% 百分位 ΔE 為 2.03;調整 OSD 將白點設定在 6500K(自訂色溫紅:93、綠:100、藍:99) 並透過 DisplayCAL 和 ColorMunki 校色,則平均 ΔE 下降至 0.39、99% 百分位 ΔE 下降至 1.17,算是十分優秀的表現。

▲ AORUS CV27Q 色域涵蓋範圍(彩色線)達 sRGB 範圍(虛線)123%。

▲ AORUS CV27Q 色域涵蓋範圍(彩色線)達 DCI-P3 範圍(虛線)87.2%。

▲ 以 Spyder 24 色為量測標準,AORUS CV27Q 校色前即具備平均 ΔE 0.99 好表現,校色後 ΔE 更可低至 0.39。(點圖放大)

AORUS CV27Q 曲面螢幕採用原生製程,並非後期彎折加工,因此面板邊緣漏光現象較為輕微,面板亮度均勻度相對過往曲面面板也有不錯的表現,加上 VA 系列面板天生具有較佳的黑色表現,更適合作為娛樂用途。

▲ AORUS CV27Q 5 x 5 區域亮度均勻度量測結果,左下角和右下角亮度相對中央下降 17% 左右。(點圖放大)

▲ 正面直視 AORUS CV27Q 面板翻拍,由於 VA 天生黑色深邃特性,再加上此為原生曲面面板,因此漏光情形相較其它 IPS 曲面面板更為輕微。(f/2.8、2s、ISO100)

GIGABYTE 將 CV27Q、CV27F 螢幕曲率設定在 1500R,比起市面上同尺寸曲面螢幕常用的 1800R 更為彎曲,也就是人眼距離面板 1500mm 時具有較佳的觀賞效果。實際以最佳距離方式觀看,AORUS CV27Q 1500R 曲率確實能夠帶來更好的沉浸式體驗,無論是玩遊戲或是觀賞影片,均有不錯的臨場感受。

戰術功能 OSD Sidekick

GIGABYTE AORUS 系列螢幕之所以能夠稱作戰術型電競螢幕,歸功於此螢幕能夠跳脫原始電競螢幕範疇,除了高速畫面更新率、低反應速度、FreeSync 自適應更新等基礎要求,還替玩家增添許多遊戲優勢,例如前述 ANC 2.0 主動式抗噪功能即為一例。玩家們最常使用的 Windows 作業系統平台,GIGABYTE 為此開發 OSD Sidekick 軟體,此軟體可代替螢幕 OSD 絕大部分功能,方便玩家於各種模式、功能選項快速切換。

▲ OSD Sidekick 軟體可控制 AORUS CV27Q 絕大部分功能(需連結 USB 線材),顯示設定主頁面左方提供多個顯示檔快速切換。

▲ 若是玩家依舊覺得使用滑鼠調整功能過於麻煩,OSD Sidekick 同步提供鍵盤快速鍵,遊戲當中亦可快速切換。

▲ ANC 2.0 主動式抗噪功能功能調整介面,玩家可選擇抗噪強度以及麥克風收音位置,以便選擇最佳的抗噪演算法。

畫面強化功能,AORUS CV27Q 計有 Aim Stabilizer 瞄準穩定器、Black Equalizer 2.0 黑平衡 2.0 等技術。Aim Stabilizer 瞄準穩定器透過於 2 個影格之間補差黑畫面,模擬過往 CRT 顯示方式,因此動態解析度較高,人眼比較容易看清楚移動中的物體,但是此功能與 FreeSync 功能互斥,且螢幕更新率需達 100Hz 以上才可開啟。


▲藉由 240FPS 高速攝影,可觀察到 AORUS CV27Q 畫面有著些微閃爍現象,此為插入黑畫面效果。雖說人眼感受不到閃爍狀況,卻較容易辨識移動中物體,提高螢幕的動態解析度。

Black Equalizer 2.0 黑平衡 2.0 技術,主要透過提升畫面暗部亮度,讓人眼容易辨識躲在暗處的敵人,此功能已進入 2.0 版本,即時將畫面分割成 1296 個區域進行分析。因為黑平衡 2.0 是 AORUS 獨家 IC 硬體設計,無法透過韌體更新。

GIGABYTE AORUS 首款戰術型 VA 曲面 CV27Q 電競螢幕實測,High Bit Rate 3  飆上 165Hz

▲ Black Equalizer 2.0 黑平衡 2.0 分別於 0、1、2、3 各級設定的畫面暗部比較。

▲ 由於黑平衡 2.0 即時將畫面切割成 1296 個區域進行分析,且並非單純拉高亮度設定值,因此即便將等級調整至 3,仍舊可以保有一定的畫面品質。

VA 類型液晶螢幕經常受到挑戰的一點,即為反應速度不夠快,這款 AORUS CV27Q 平均反應速度可達 1ms,而針對 PTT BBS 黑底亮字這個大魔王,玩家可將反應時間預設值「平衡」更改至「速度優先」,即可大幅改善捲動網頁內容時,文字模糊的狀況,且「速度優先」overshoot 狀況不明顯,不至於對顯示畫面內容造成鬼影負面影響。


▲使用 240FPS 高速攝影,AORUS CV27Q 反應時間預設值「平衡」時,黑底亮字網頁捲動時看不清文字。


▲AORUS CV27Q 反應時間預設值調整至「速度優先」,可大幅減緩網頁捲動時的文字模糊現象。

讓玩家在遊戲戰場上擁有不公平的優勢,AORUS CV27Q 具備 Dashboard 儀表板和 GameAssist。由於目前多款遊戲禁止第三方軟體內容疊覆於遊戲畫面之上,因此 AORUS CV27Q 透過 USB 纜線傳輸系統資訊,直接交由螢幕負責顯示,規避遊戲開發商的限制。

Dashboard 儀表板資訊預設座落於螢幕左上方 ,可即時顯示系統運作資訊;更進一步的 GameAssist,則能夠於螢幕直接疊覆準星、計時器、倒數計時器、計數器、FPS 等資訊。螢幕直接疊覆的準星圖樣,亦可讓使用者自行繪製,並將圖片上傳至螢幕顯示。

▲ Dashboard 儀表板預設顯示於螢幕左上方,使用者可自行調整位置,顯示內容資訊也能夠自行增減。

▲ GameAssist 預設位於螢幕右上方,包含計時器、倒數計時器、計數器、FPS 等資訊。

▲ 玩家可於 OSD Sidekick 所提供介面自行繪製準星,若遊戲具備重力拋物線設定,即可依據目標距離繪製多個準星。

回到螢幕 OSD 身上,AORUS CV27Q 採用 5 向搖桿操作更直覺,並分別於前、後、左、右分別安排黑平衡 2.0、影像模式、音量、輸入選擇等快捷功能,使用者亦可自行設定成其它功能;按壓搖桿之後,這 4 個方向則變更成設定、關機、儀錶板、GameAssist 等 4 種功能。

▲ 負責螢幕 OSD 操作 5 向搖桿位於螢幕本體正下方。

因應 AORUS CV27Q 具備 2 個 HDMI 與 1 個 DisplayPort 影像輸入,GIGABYTE 也替這台螢幕規劃 PIP、PBP 功能。PIP 主畫面與副畫面訊號來源可任選,小畫面亦有小、中、大 3 種尺寸,以及右上、右下、左上、左下等 4 個顯示區域;PBP 則能夠自由選擇 2 個視訊畫面來源,同時並排顯示於螢幕,並可選擇放大至全螢幕或是維持原始畫面比例。當然,PIP 或是 PBP 的主、副畫面訊號來源可快速交換顯示,亦可自由選擇任一訊號來源音訊。

▲ AORUS CV27Q 支援 PIP 和 PBP 顯示模式,可自由選擇視訊畫面來源。(PIP 或 PBP 啟用時不支援 HDR 和 FreeSync)

▲ AORUS CV27Q PIP 顯示畫面亦可自由選擇副畫面的尺寸大小以及顯示位置。

電競、娛樂 2 相宜

市面上不乏所謂的「電競」螢幕,但多數僅能做到 G-SYNC、FreeSync 自適應更新率、快速液晶反應時間、黑平衡等基礎功能,再加上 RGB LED 閃呀閃製造氛圍,如同 GIGABYTE AORUS 戰術型電競螢幕設身處地替玩家考量卻不多見,甚至還加入 DisplayHDR 400 打造更好的 FreeSync HDR 遊戲視覺享受。

AORUS CV27Q 相對於其它品牌電競螢幕,多出 Aim Stabilizer 瞄準穩定器插黑技術提升動態解析度,Dashboard 儀錶板透過 USB 纜線直接傳輸系統資訊給予螢幕、GameAssist 直接由螢幕負責處理計時、FPS,更別說直接納入音訊 DSP 數位訊號處理器負責麥克風抗噪工作。1500R 曲率 VA 面板同樣是個特色,使用情境更偏向個人娛樂,相對 1800R 更有臨場感。

AORUS CV27Q 台灣市場售價約為新台幣 2 萬元換回 1 個 10 元銅板,9 月上市期間官網登錄購買資訊,加贈 1 把市價 4,290 元的 AORUS K9 光軸鍵盤,撥撥算盤計較一翻,相當於螢幕本體售價打 8 折以上,有興趣購置電競螢幕的玩家,可別錯過這個撿便宜的機會。

 

產品資訊

AORUS CV27Q Gaming Monitor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 Extreme
  • 記憶體:Team Group T-FORCE NIGHT HAWK Legend RGB DDR4-3200 8GB x 2 @DDR4-2666
  • 顯示卡:AMD Radeon VII
  • 系統碟:Plextor M9Pe(G) 512GB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903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Micron E-die 再次發威,Ballistix Elite DDR4-4000 8GB x 2 16GB kit 雙通道套裝超頻實測

$
0
0
Micron E-die 世代版本 DDR4 記憶體問世以來,超頻性獲得市場普遍好評,再加上總是能端出親民售價,成為不少人裝機、升級的選擇之一。通路電競品牌 Ballistix 近日推出 Elite 等級 XMP DDR4-4000 速度版本,2 條 8GB 記憶體模組也抵達電腦王編輯部,就讓我們一同來探探虛實。

Micron E-die 超頻性佳

Micron DDR4 記憶體顆粒 E 世代版本,採用自家 20nm 以下,1x nm(19 nm)製程製造的產品,不僅超頻性與 Samsung B-die 與 SK hynix CJR 位列同一等級,更對 AMD Zen、Zen+、Zen 2 微架構有著不錯的親和性,在某種程度上解決 AMD 平台與 DDR4 記憶體的搭配問題,獲得許多玩家的歡迎。

Micron 旗下 Ballistix 通路電競品牌,近日透過其中最高階的 Elite 推出 DDR4-3600、DDR4-4000 等效時脈等級,以 8GB 單條單 rank 模組組成雙通道 16GB 套裝或是 4 通道 32GB 套裝販售,於此同時電腦王編輯部也取得 DDR4-4000 8GB x 2 16GB kit 雙通道套裝,除了常見的 Intel、AMD 雙平台 JEDEC、XMP 速度效能測試,更要來探一探這款記憶體模組的超頻性。

▲ Ballistix Elite 定位在高階系列,因而採用紙盒磁吸包裝方式,電腦王編輯部此次取得 DDR4-4000 8GB x 2 16GB kit 套裝進行測試。

▲ Ballistix Elite 盒裝背面以正體中文在內的多國語言標示特色,只是台灣第三行夾雜日文應予修正。

Micron Ballistix Elite DDR4-4000 8GB x 2 16GB kit BLE2K8G4D40BEEAK 規格

  • 記憶體:DDR4
  • 容量:8GB x 2
  • 規格尺寸:DIMM
  • 等效時脈:2666MHz、4000MHz(XMP 2.0)
  • 時序:19-19-19-43、18-19-19-39(XMP 2.0)
  • 電壓:1.2V、1.35V(XMP 2.0)

XMP 飆上 DDR-4000

此次 Ballistix Elite 一共推出 DDR4-3600 和 DDR4-4000 2 種速度等級產品、其中前者已於台灣市場上市,DDR4-4000 版本也將於近期開始鋪貨。Ballistix Elite 仍舊採用一貫的軍武設計風格,但是散熱片設計相對 Sport 等級複雜得多,記憶體模組正、反面採用消光黑散熱片覆蓋,並透過 2 片散熱片相互貼合創造縷空與沖壓凹凸表面。

這 2 片散熱片使用導熱膠貼於記憶體顆粒,模組上方再加裝 1 個金屬多邊造型蓋,此造型蓋結合戰術導軌魚骨設計概念,切銷出一格一格的外觀造型。廠商當然也沒有放過品牌宣傳的契機,記憶體模組 3 面均印製「BALLISTIX by Micron」字樣圖形,並於一隅標示 3 線 3 星的 Elite 標誌。

▲ 卸除外包裝紙盒,Ballistix Elite DDR4-4000 8GB 記憶體模組透過塑膠盒固定不亂跑。

▲ Ballistix Elite DDR4-4000 8GB 記憶體模組正反面一覽。

▲ Ballistix Elite DDR4-4000 8GB 記憶體模組正反面散熱片形狀與印製圖樣一致,其中 1 面的「BALLISTIX by Micron」字樣圖形由產品標示貼紙與序號貼紙代替。

▲ 這組 Ballistix Elite DDR4-4000 8GB x 2 16GB kit 套裝 XMP 設定值採用 18-19-19-39 時序、1.35V 電壓。

▲ 記憶體模組頂部散熱片採用戰術導軌、魚骨的造型概念,切銷出一格格外觀,中央同樣也印製「BALLISTIX by Micron」字樣圖形。

▲ 散熱片一隅印製 3 線 3 星的 Elite 標誌。

Ballistix Elite 與 Ballistix Tactical Tracer RGB 相同,負責放置記憶體模組時序資訊的 SPD EEPROM 均採用內建溫度感應器的版本,可透過 SMBus 回傳溫度資訊。Micron 在此提供 Ballistix M.O.D. 公用程式,於 Windows 作業系統安裝之後可讀取 SPD 時序,亦可獲取每條記憶體模組的溫度資訊,或是以半透明視窗顯示於桌面一隅。

▲ Ballistix M.O.D. 公用程式可以用來讀取記憶體模組 SPD 資訊、溫度資訊、控制 Ballistix Tactical Tracer RGB 的發光效果。

▲ Ballistix Elite DDR4-4000 8GB 記憶體模組溫度示意,於 Windows 10 桌面待機分別為 31℃ 與 32℃。(室溫 25℃)。

▲ Ballistix M.O.D. 公用程式設定頁面亦提供紀錄檔功能。

▲ 記憶體模組溫度資訊能夠以半透明視窗方式,放置於桌面角落一隅,以便在不影響日常作業的情況下即時監控。

原生 DDR4-2666 特選顆粒

卸除 Ballistix Elite DDR4-4000 8GB 記憶體模組的散熱片,可以發現電路板設計採用 A2 版本,記憶體封裝顆粒以 4 個 1 組的方式向電路板左、右 2 邊靠攏,以便縮短與資料金手指的距離。顆粒封裝並未如同一般 Micron 產品以雷射刻上 10 碼編號,明眼僅可見 CPG 字樣,此為消費者產品事業群 Consumer Products Group 的縮寫。

▲ 卸除 Ballistix Elite DDR4-4000 8GB 記憶體模組的散熱片,可以見到記憶體顆粒以 4 個 1 組的方式位於電路板左、右 2 側,此為 A2 版本設計。

▲ Ballistix Elite DDR4-4000 8GB 記憶體模組封裝顆粒沒有印製常見的 10 碼編號,僅有代表消費者產品事業群 Consumer Products Group 的 CPG 縮寫。

實際上機以 Thaiphoon Burner 讀取 SPD 資訊,可以發現這款記憶體模組採用 Micron D9VPP 顆粒,對應 MT40A1G8SA-075:E,冒號之後的 E 字樣即為 E 版本,市場俗稱 E-die 顆粒;-075 表示速度等級,1 個時脈為 0.75ns,換算後即為等效時脈 DDR4-2666,-075 表示時序值為 19-19-19,若是 -075E 則為 18-18-18。

SPD 內部除了放置一般 JEDEC DDR4-1333~DDR4-2666 標準時脈與時序,XMP 資訊則是包含了 DDR4-4000 18-19-19-39。SPD EEPROM 本體選用 Giantic GT34TS04 這款帶有溫度感應器的型號,溫度感應範圍為 -20℃~125℃,量測精度為 B 級,一般量測誤差 70℃~95℃ 為 ±0.5℃、40℃~125℃ 為 ±1℃、-20℃~125℃ 為 ±2℃。

透過 Thaiphoon Burner 讀取 SPD 資訊,可以發現 Ballistix Elite DDR4-4000 8GB 記憶體模組採用 MT40A1G8SA-075:E 封裝顆粒,原生 DDR4-2666 19-19-19,製造地為 Micron 總部美國愛達荷州波夕市。

 

(下一頁:Intel、AMD 雙平台超頻測試)

Intel、AMD DDR-4000 輕鬆跑

實測驗證效能,筆者仍舊選擇 Intel 和 AMD 雙平台,分別使用 Core i9-9900K 和 Asus ROG Maximus XI Extreme,以及 Ryzen 9 3900X 和 GIGABYTE X570 AORUS Master 的雙重組合,並選擇 Ballistix Elite DDR4-4000 8GB 記憶體模組的 JEDEC DDR4-2666 和 XMP DDR4-4000 等 2 個設定檔。

由於 Intel 平台良好的快取、記憶體階層一致性設計,記憶體等效頻率超過官方表定支援 DDR4-2666 雙通道之後,處理器運算效能差異並不大,唯有記憶體讀寫密集型應用才能感受到些許效能增長。搭配筆者手邊的硬體測試時,ROG Maximus XI Extreme 須將 Command Rate 固定在 2T 才可套用 XMP DDR4-4000,1T 並無法成功開機。

▲ Ballistix Elite DDR4-4000 8GB 裝設於 ROG Maximus XI Extreme 主機板時,可自動抓取 JEDEC DDR4-2666 19-19-19-43 時序,但 XMP DDR4-4000 18-19-19-39 的 Command Rate 無法設定於 1T,僅能以 2T 開機。

▲ Core i9-9900K 搭配 DDR4-2666、DDR4-4000 雙通道的 CPU-Z 效能表現在測試誤差值之內。

▲ Intel 平台 Cinebench R15 以 DDR4-4000 效能略高,相對 DDR4-2666 於單執行緒、多執行緒分別多出 1.4% 和 3.1%。

▲ Cinebench R20 單執行緒以 DDR4-2666 表現為佳,504cb 高出 DDR4-4000 約 3.7%,DDR4-4000 則於多執行緒略有優勢,4901cb 高出 DDR4-2666 約 0.8%。

▲ 以 AIDA64 Cache&Memory Benchmark 量測頻寬,DDR4-4000 無論是在讀寫速度或是存取延遲均有優勢,頻寬從 40000MB/s 以下躍升至 50000MB/s 以上,延遲則從 52.6ns 下降至 42.7ns。(點圖放大)

▲ PCMark 10 測試整個 Intel 平台的效能表現,DDR4-4000 獲得 3598 分、DDR4-2666 獲得 3552 分,整體效能增長約 1.3%。(點圖放大)

AMD 處理器微架構進入 Zen 2 世代後有些複雜,Infinity Fabric 和內建記憶體控制器運作時脈可以不相互掛勾,加上 AMD 繼續加強記憶體控制器的頻率特性,因此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能夠繳出不輸 Intel 平台的記憶體時脈表現。

FClk 和 MemClk 運作時脈不同時,資料跨過不同頻率域會增加一定的傳輸延遲時間,內部 Infinity Fabric 最高運作時脈大約在 1800MHz、1866MHz 左右,能夠飆上 1900MHz 以上的處理器實為少數;受到此項特性影響,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搭配的記憶體模組時脈較高,並不一定擁有更高的效能。

▲ X570 AORUS Master 於 JEDEC DDR4-2666 選擇 20-19-19-43 時序,XMP DDR4-4000 18-19-19-39 雖然能夠於 1T 開機,但此時 Infinity Fabric 採用記憶體時脈的一半運作。

▲ Ryzen 9 3900X CPU-Z 測試均以 DDR4-4000 快上一丁點,單執行緒和多執行緒分別提升約 0.3% 和 0.15%。

▲ AMD 平台 Cinebench R15 單執行緒,雙方均為 201cb 沒有差異,多執行緒反到是 DDR4-4000 略為縮水 2cb。

▲ AMD 平台 Cinebench R20 單執行緒同樣是沒有差異的 489cb,多執行緒則是 DDR4-4000 表現略佳,從 DDR4-2666 的 6863cb 提升約 0.3% 來到 6884cb。

▲ DDR4-2666 和 DDR4-4000 時脈相差甚遠,即便 DDR4-4000 的 Infinity Fabric 運作時脈僅為 1000MHz,記憶體讀寫頻寬和存取延遲仍舊優於 DDR4-2666。(點圖放大)

▲ PCMark 10 較為有感一些,AMD 平台 DDR4-4000 獲得 9007 分,相對 DDR4-2666 的 8835 分提升約 1.9%。(點圖放大)

AMD 平台飆上 DDR4-4600!

Ballistix Elite DDR4-4000 8GB 搭配筆者手上 Core i9-9900K 處理器和 ROG Maximus XI Extreme 主機板,再超頻性並不高,只能以 XMP DDR4-4000 18-19-19-39 基礎再往上提升等效時脈 100MHz 達 DDR4-4100,電壓則維持 1.35V,調整至 1.4V 並未有任何起色。當然,超頻成功與否,均以是否能通過 MemTest86 1Pass 為基礎。

▲ Ballistix Elite DDR4-4000 8GB 記憶體模組搭配 Core i9-9900K 和 ROG Maximus XI Extreme,等效時脈能夠以 XMP 設定值為基礎再提升 100MHz。

▲ Ballistix Elite DDR4-4000 8GB 於 Intel 平台以 DDR4-4100 通過 MemTest 86 1Pass 翻拍畫面。

▲ Ballistix Elite DDR4-4000 8GB 記憶體模組等效時脈提升之後,AIDA64 記憶體讀寫頻寬能夠再度往上提升,存取延遲則是下降 0.5ns。

AMD 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記憶體超頻調整方向可分為 2 個極端,其一為長久以來的做法,等效時脈越高越好挑戰極限;另一方面則是根據此代 Matisse 特性,將記憶體等效時脈固定於 DDR4-3600 或是 DDR4-3733,避免 Infinity Fabric 與記憶體控制器時脈不同步而增加存取延遲,進而追求記憶體時序最佳化。

追求極速度部分,這款 Ballistix Elite DDR4-4000 8GB 記憶體模組與 Ryzen 9 3900X 和 AORUS X570 Master 搭配時,可達 DDR4-4600 20-21-21-42 1.4V 並完成 MemTest86 1Pass 測試,等效時脈超頻幅度達 15%。固定於 DDR4-3733 時,時序能夠調整下降至 16-17-17-35 1T,並使用 1.35V 電壓設定,AIDA64 測得存取延遲僅有 65.7ns,對比 DDR4-4600 為 73.8ns。

▲ Ballistix Elite DDR4-4000 8GB 記憶體模組搭配 Ryzen 9 3900X 和 AORUS X570 Master,DDR4-3733 和 DDR4-4600 的時序分別可達成 16-17-17-35 和 20-21-21-42,運作電壓則為 1.35V 和 1.4V。

▲ Ballistix Elite DDR4-4000 8GB 分別以 DDR4-3733 16-17-17-35 和 DDR4-4600 20-21-21-42 通過 MemTest86 1Pass 翻拍畫面。

▲ 記憶體模組等效時脈設定於 DDR4-3733,此時 Infinity Fabric 與記憶體控制器時脈可同步運作,因此記憶體讀取頻寬與存取延遲較有優勢,DDR4-4600 則擁有較高的寫入頻寬,複製頻寬甚至來到 63125MB/s。(點圖放大)

E-die 展現時脈實力

自從 Micron DDR4 E 版本記憶體封裝顆粒於市面上出現之後,便傳出超頻性樂勝自家前世代 D 版本與 G 版本,一反 Micron DDR4 記憶體顆粒難以提昇時脈的刻板印象,日常使用 E-die 產品至少都能提升數百 MHz,有幸購買到體質好一些的記憶體模組,等效時脈提升 1GHz 以上並不少見。

Ballistix Elite 推出 DDR4-4000 8GB 單條單 rank 記憶體模組,相當於由自家驗證時脈頻率相容性,Intel 與 AMD 平台均可直接載入 XMP 設定檔直接開機使用。超頻測試部分,筆者手上的測試品項搭配 Ryzen 9 3900X 和 AORUS X570 Master 能夠調整至 DDR4-4600 20-21-21-42 1.4V,擁有一定的調整幅度。

記憶體模組等效時脈提升過後,對於雙方平台處理器效能不見得均有實質幫助,AMD 平台更要考慮 Infinity Fabric 與記憶體控制器時脈掛勾、脫鉤的存取延遲影響。截稿時間之前,編輯部尚未收到台灣市場建議售價,且此次也是 Ballistix Elite 少見達 DDR-4000 等級,較難預估這項產品的性價比,喜愛細部調整的玩家不妨等到上市時自行判斷。

 

產品資訊

Micron Ballistix Elite DDR4

延伸閱讀

測試平台

  • Intel:
  •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 Extreme
  • 系統碟:Plextor M9Pe(G) 512G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1000W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903
  • AMD:
  • 處理器:Ryzen 9 3900X
  • 主機板:GIGABYTE X570 AORUS Master
  • 顯示卡:AMD Radeon VII
  • 系統碟:GIGABYTE AORUS NVMe Gen4 SSD 2T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1000W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903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懷舊遊戲專用翻譯年糕,RetroArch中文翻譯設定教學

$
0
0
筆者已在《RetroArch翻譯年糕教學文,教你用AI翻譯懷舊遊戲》一文中,介紹了RetroArch 1.7.8新加入的AI翻譯功能,在撰文當下筆者尚未找到使用圖像模式將遊戲內文字翻譯為中文的方式,現在已經成功找出正確設定選項,因此撰文更新教學步驟。

指定OSD字體,搞定

筆者在先前篇文章中已提到基本的操作教學,並將這篇文章更新的內容整合至前篇文章。已經啟用RetroArch AI翻譯功能的讀者可以參考本文設定中文圖像模式,或是直接參考《RetroArch翻譯年糕教學文,教你用AI翻譯懷舊遊戲》一文,從頭開始操作。

要啟用中文圖像模式翻譯的關鍵,在於需要指定OSD字體,因此讀者需要先準備1個附檔名為TTF的TrueType字型檔案(例如免費授權的台北黑體),並在RetroArch設定頁面中的Onscreen Display(螢幕顯示) -> Onscreen Notification(螢幕通知) -> Notification Font(屏顯消息字體)指定該字型檔。

完成上述設定後,只要照先前介紹的方式操作圖像模式翻譯,就能將遊戲的文字翻譯成中文。

筆者建議可以使用免費的台北黑體字型檔。

需要在設定中的Notification Font選項指定想要使用的字型檔。

接著依先前介紹的方式設定翻譯選項。

如此一來就能將遊戲内的文字翻譯成中文。

由於是由軟體進行翻譯,所以翻譯品質不見得相當理想。

筆者會在第一時間找不到這個設定選像的原因,除了RetroArch官方沒有提供詳細設定說明之外,也因為整個RetroArch設定有2個地方需要設定字型檔(這邊介紹的Notification Font與Menu Font),所以造成筆者疏失,特此更正教學。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摸魚神器,Daytripper偵測老闆來了自動切換電腦畫面

$
0
0
在漫漫的上班時間裡,摸個魚乃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不小心摸到大白鯊的話,可就讓人頭痛了,要是有辦法能「監視」老闆是不是靠近,就能提早一步做出反應。Daytripper是款具有動態感應的小裝置,它不但能偵測是否有人經過,還可以搭配軟體自動切換電腦畫面,讓使用者安心摸魚。

全自動切換,摸魚更安全

Daytripper具有發射器與接收器等2個部分的零件構成,發射器採用雷射測距儀感應周圍2至120公分的距離是否有人經過,如果有人從雷射測距儀前方走過的話,發射器就會將訊號傳送至透過USB連接到電腦的接收器,這時候程式就會自動執行事先設定的隱藏所有視窗、鎖定電腦等對策。

發射器內建續航力達40小時的電池,並可透過USB Type-C充電,它可將訊號傳送至100公尺內的接收器(視室內遮蔽情況而異),使用者可以將發射器放在通往辦公室座位的途徑,當老闆或其他經過時,程式就會自動隱藏那些「不太適合」出現在工作環境的內容,以免摸魚被抓包。

對於進階使用者而言,還可以參考GitHub上的進階教學,自行改造Daytripper或是建立客製化腳本,自由修改偵測到老闆來時所執行的對策。

Daytripper具有左方的發射器與右方的接收器。

接收器接至電腦後,可以接收由發射器傳過來的訊號。

發射器則可以安裝在任何老闆會經過的位置。

也可以裝在門口感應門是否被打開。

當有人經過發射器前時,電腦就會自動做出對策。(GIF動圖,檔案大小25.2MB)

Daytripper的售價為美金59.99元(約合新台幣1,870元),現已可在Tindie網站上購買,如果能以這個價格避免被摸魚被抓包而丟工作,似乎是個划算的交易。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PS4模擬器新戰力,PS4Delta採用類似WINE的相容層達成目標

$
0
0
Sony PlayStation 4仍是「現役中」的遊戲主機,而目前模擬器的發展進度除了元老級的Orbital之外,還有已經能執行特定遊戲的新秀Spine而這次要介紹的PS4Delta則不是以模擬的方式執行遊戲,而是透過相容層將PlayStation 4指令轉換給電腦執行。

轉傳PS4的指令

PS4Delta是由Force67開發的相容層,它的功能與一般的採用低階模擬(Low Level Emulation)模擬器接近,但運作的原理可是截然不同,其概念比較像WINE這類工具軟體,是透過高階模擬(High Level Emulation)的方式運作。

另一方面,PS4Delta也不像Orbital採用虛擬化的方式模擬PlayStation 4的行為, 而是將PlayStation 4的系統呼叫(System Call)轉換成Windows原生的系統呼叫。能這樣作很大的原因是PlayStation 4與Windows都採用x86-64架構的處理器,所以2者具有一定的相容性。

由於目前PS4Delta還處於開發初期階段,所以功能還不是很完整,不過目前已經可以執行ELF執行檔,並可以進入Journey這款遊戲的主要事件環(Main Loop),此外PS4Delta也已經實作部分檔案存取I/O,也會在下階段開始實際的PlayStation 4系統功能。

雖然現階段PS4Delta還無法執行遊戲,但根據開發社群的資訊,現在已經相當接近啟動遊戲的目標,因此實際成果的達成時間或許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快。

PS4Delta是款以執行PlayStation 4遊戲為目標的相容層。

高、低階模擬差在哪?

一般我們熟悉的遊戲模擬器,大多採用低階模擬的方式執行,它會以軟體的方式模擬原始硬體的運作方式。低階模擬的好處在於具有較高的還原度,可以讓遊戲更貼近在原始硬體執行的狀況,但是這種方式的效率比較低,而且往往需要搭配原始硬體BIOS檔案才能正常運作。

高階模擬則是將原始硬體的各元件抽象化,在犧牲模擬還原度的情況下提高程式執行效率,這對於模擬效能與個人電腦越來越接近的當代遊戲主機來說相當重要。

舉例來說,早期Famicom的硬體速度都相當慢,因此我們可以系統各元件都用軟體方式進行模擬,達到接近100%的還原度,因此可以採用低階模擬。但是如果要用電腦的處理器模擬PlayStation 4的繪圖處理器,就會因為效率不足而讓遊戲無法流暢執行。

但如果改以高階模擬的方式,將PlayStation 4的繪圖工作直接轉換給電腦的顯示卡執行,如此一來便可以避免處理器因架構差異而有不適合繪圖工作的問題,也可以透過將部分運算負擔轉移到顯示卡,進而提升整體效率。

以目前主流的模擬器為例,以Sony PlayStation 3為對象的RPCS3,就是採用高階模擬方式達成,而WINE本身則是以相容層的方式在Linux作業系統上執行Windows程式,在相容性與效率上都有相對理想的表現。

RPCS3可以將原始遊戲的繪圖工作直接交給電腦的顯示卡處理。

WINE的名稱縮寫自「Wine Is Not an Emulator」,是能在Linux作業系統上執行Windows程式的相容層。

PS4Delta採用C++語言撰寫,並採開源型式發布,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在GitHub上協作、貢獻心力。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戰爭機器5》帶來更多遊戲模式,還可3人單機共鬥

$
0
0
Microsoft Xbox系列平台的當家招牌作品,莫過於充滿美式肌肉風格的最後一戰與戰爭機器等2大射擊遊戲,《戰爭機器5》為系列第6款作品,繼承前代支援Xbox Play Anywhere的優良傳統,不但能在Xbox One體驗槍林彈雨的刺激感,更可以在Windows 10 PC享受極致畫質表現。

(本文測試使用之《戰爭機器5》遊戲序號由AMD贊助提供)

維持系列優良傳統

戰爭機器的事發生在外太空的鍚拉星球上,生活於地底的獸族於「事變日」鑽出地面襲擊人類,玩家扮演英雄馬可斯與「獸族」交戰。隨著歷代作品逐步推進,劇情也發展至獸族戰爭結束的25年後,錫拉星球上的人門又遭遇了「蜂擁族」的侵略,並由新任主角JD(馬可斯之子)挺身奮戰。

凱特是JD的夥伴之一,她的母親在一次事故中被蜂擁族抓走,於是JD便尋求老爸協助,一起深入蜂擁族巢穴拯救凱特的母親。然而最終他們並沒有成功,凱特卻從母親手中收下一只與獸族有關的項練,《戰爭機器5》的劇情從這邊向下延續,並隱含了項練的謎底。

《戰爭機器5》保持了系列直覺、爽快、血腥的遊戲風格,玩家不但能以各種槍枝擊殺敵人,還可以運用多種近身技終結對手,其中當然也包括最具代表性的鏈鋸處決。

本作也依然支援Xbox Play Anywhere,玩家只要購買數位版《戰爭機器5》,就能下載至Xbox One或是Windows 10 PC遊玩,而且最近Microsoft也將Xbox Game Pass的服務延伸至PC,所以玩家也能透過月費制的訂閱服務暢玩《戰爭機器5》等超過100款遊戲。

馬可斯與JD將在《戰爭機器5》再次為人類的存亡挺身而出。

在激烈的槍戰過成中使用鏈鋸肢解對手是戰爭機器系列的特色之一。

多種模式還可單機3人合作

如果玩家想要細細品嚐《戰爭機器5》的劇情,可以從戰役模式開始遊戲,在世界分崩離析過程中,阻止蜂擁族與政府聯盟的機器人軍隊,並解開凱特與敵人之間晦暗不明的關係。戰役模式最多可以讓3名玩家透過單機分割畫面或網路連線等方式進行遊戲,新手玩家也能透過新兵訓練營與劇情回顧快速融入《戰爭機器5》的世界。

喜歡享受PVE(真人玩家 v.s. 電腦敵人)的玩家,可以在持久戰模式中與其他玩家、Bot組成5人小隊,一面擊退一波又一波來犯的敵人,並收集資源、打造基地防禦工事,還可在關鍵時刻利用英雄技能扭轉劣勢,挑戰敵方越來越激烈的攻勢。

全新的撤離模式則是由3名真人玩家組成小隊,以自殺攻擊的方式讓抓奪獸吞下肚,並藉此潛入敵方巢穴,從敵營深處進行破壞,最終逃離蜂巢。此外玩家還可以透過地圖製作器打造個人專屬地圖並和好友分享,增加遊戲耐玩度。

對於積極往電競項目發展的戰爭機器來說,當然少不了與真人玩家一較高下的對戰模式,玩家可以選擇10種遊戲規則以及各式全新及經典地圖,不斷磨練自己的技術並成為頂尖選手。

《戰爭機器5》打破過去的限制,最多可以讓3名玩家同時操作2名角色與戴夫機器人進行遊戲。

遊戲依然保持「奔跑、找掩護、射擊」的傳統節奏,但多了可以標定敵人、尋求援護射擊的戰術指令。

5名玩家要在持久戰模式中透過肉身與各種防禦工事擊退敵人並保護裝配機。

收集各種資源、彈藥、武器,並活用地型發揮防禦優勢是致勝關鍵。

使用鏈鋸處決敵人是節省寶貴彈藥的好方式。

全新的撤離模式也屬於PVE的玩法。

玩家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從蜂巢逃出生天。

由於潛入蜂擁族基地的關係而缺乏武器,如何善用近戰武器也相當重要。

(下一頁還有效能實測)

 

AMD Radeon RX 5700帶來流暢2K體驗

遊戲開發商The Coalition在《戰爭機器5》的開發過程中與AMD保持密切合作,特別針對DirectX 12與Radeon顯示卡進行最佳化,並支援多款強化效能的技術。

例如非同步運算可以讓繪圖處理器同時執行多項任務,提升繪圖工作的分配效率,進而提升效能表現。指令緩衝區的多執行緒處理技術則能確保更多從處理器傳出的指令能更快抵達顯示卡,能夠降低繪圖延遲。此外未來將透過更新的AMD FidelityFX技術,包含動態銳化濾鏡,能夠針對低對比區域繪製細節,呈現更鮮明銳利的遊戲體驗,可以增加影像清晰度,並抵銷掉其他後期處理導致的柔化效果。

在效能測試的部分,筆者以AMD Ryzen R7 3800X處理器搭配Radeon RX 5700 XT、Radeon RX 5700等顯示卡進行測試,並將結果以圖表方式列於下方。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Ryzen R7 3800X
主機板:AsRock X570 Taichi
記憶體:Crucial DDR4-3200 16GB x 2(MTA16ATF2G64AZ-3G2E1)
顯示卡:AMD Radeon RX 5700 XT、Radeon RX 5700
儲存裝置:Plextor PX-512M9PeGN
電源供應器:Antec HCG 850 Gold
軟體環境:Windows 10 1903專業版、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 19.9.1

測試平台使用的處理器為AMD Ryzen R7 3800X。

顯示卡則分別為具有2560組串流處理器的AMD Radeon RX 5700 XT。

以及具有2304組串流處理器的AMD Radeon RX 5700。

▲測試的方式為執行《戰爭機器5》內建的效能測試工具3次 ,選出最佳成績作為代表。影片內建效能測試工具的運作參考。

畫面設定為關閉垂直同步並將所有畫質選項調至最高,解析度則為1920 x 1080與2560 x 1440。

Radeon RX 5700 XT能在Full HD解析度將遊戲FPS推上100幀大關。

就算切換至2560 x 1440的2K解析度,平均GPU FPS也有75.3幀的表現。

Radeon RX 5700在Full HD解析度的FPS也有近100幀的佳績。

Radeon RX 5700在2K解析度、最高畫質的條件下,平均GPU FPS為69.1幀,並且除了少數瞬間以外,最小FPS都能在60幀以上。

從AMD官方公布的宣傳資料來看,Radeon RX 5700 XT與Radeon RX 5700能在《戰爭機器5》中,領先同價位帶的對競爭對手GeForce RTX 2060 Super與GeForce RTX 2060。

從測試結果來看,Radeon RX 5700就能讓《戰爭機器5》在2K解析度下以最高畫質進行遊戲,並穩定提供FPS 60幀的流暢畫面,其市場價格約為新台幣8,888元至12,000元,而且還可獲贈價值新台幣1,377元的3個月Xbox Game Pass訂閱序號,可以說是相當划算的選擇。

Radeon RX 5700 XT則適合想要進一步推升FPS的電競玩家參考,並且可以搭配FreeSync螢幕享受低延遲且不撕列的遊戲畫面,在競技過程中發揮更大優勢,其市場價格約落在新台幣13,000元至14,500元之間,一樣搭贈3個月Xbox Game Pass訂閱序號。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產品未到、支援先行,ASRock 與 Asus 陸續釋出 Intel Core i9-9900KS UEFI 更新檔

$
0
0
在 AMD 正式推出 Ryzen 9 3950X 實體十六核心處理器之前,Intel 這邊也有些動作,主機板廠近日已開始釋出 Z390 晶片組主機板 UEFI 更新,以便正式支援將於 10 月推出的 Core i9-9900KS 處理器,動作最快的廠商為 ASRock、Asus、已正式公布部分主機板 UEFI 更新檔。

雖然暑假裝機潮已日趨消退,但是目前市面上主要 x86 處理器供應商 AMD 和 Intel 接下來還有好戲可看。首先是 AMD 將於 9 月底正式推出十六核心 32 執行緒主流平台處理器 Ryzen 9 3950X,基礎時脈為 3.5GHz,最大自動超頻時脈可達 4.7GHz。由於 TDP 仍舊維持與 Ryzen 9 3900X 相同的 105W 等級,因此市場上推測 Ryzen 9 3950X CCD 晶粒體質應該是特挑中的特挑,超頻性可以期待。

另外一家 x86 處理器廠商將於明年 Q1 更新桌上型主流平台至 Comet Lake,有望在此市場推出首款實體十核心二十執行緒處理器。不過在此之前,10 月底也將進行小改款動作,也就是推出首款全部實體八核心 Turbo Boost 2.0、Thermal Velocity Boost 時脈均達 5.0GHz 的產品--Core i9-9900KS。

Core i9-9900KS 基本可視為目前 Core i9-9900K 的官方再超頻版,但尚未公布 TDP 資訊,是否維持相同的 95W 仍屬未知。主機板支援性部分,國內廠商 ASRock 和 ASUS 這對舊情人動作相當快速,已於官方網站正式釋出支援 Core i9-9900KS 的 UEFI 更新檔。

▲ ASRock 台灣版網頁已正式推出 Core i9-9900KS UEFI 更新檔,除了 Z390M-ITX/ac 之外全數備齊。

▲ Asus 台灣版網頁已釋出 ROG Maximus XI Hero (WI-FI)、ROG Maximus XI Gene、ROG Strix Z390-E Gaming 等 3 款 Z390 晶片組主機板的 Core i9-9900KS UEFI 更新。

以 Asus 推出 UEFI 更新的腳步而言,主要還是依據其公司步調進行,反倒是 ASRock 除了 Z390M-ITX/ac 之外全數備齊值得觀察。Z390M-ITX/ac 於處理器核心部分採用 4 相供電轉換規模,每相使用 1 顆 Sinopower SM7341EHKP;同為 Mini-ITX 版型的 Z390 Phantom Gaming-ITX/ac 則採用 5 相,每相使用 1 顆 Renesas ISL99227B,根據供電能力推估,猜測 Core i9-9900KS 在部分低階主機板應無法獲得支援。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日本偶像虎魚組化身洛克少女,還有免費手機小遊戲

$
0
0
Team Shachi(虎魚組)是由4名日本名古屋市的少女所組成的地方偶像團體,在最新的宣傳活動中,她們居然找上Capcom遊戲公司的招牌角色:洛克人。這波活動不但有8bit風格濃厚的主打歌曲Rocket Queen feat. MCU,還有向洛克人致敬的小遊戲。

遊戲連結:
https://rocketqueen.games/play/

紅白機風格洛克人小遊戲

這款Rocket Queen小遊戲僅能在行動裝置遊玩,支援搭載Android 8與iOS 10以上作業系統,且解析度大於1334 x 750的裝置,並能在Chrome、Safari等瀏覽器中執行。筆者以電腦進行測試時,發現雖然能開啟遊戲頁面,但會遇到無法操作的問題,因此還是建議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上遊玩。

Rocket Queen的故事發生為IoT物聯網裝置相當普及西元20XX年,那是個人類與機器人和平共存的年代。由於世界太過和平,不再需要正義使者,於是洛克人因此失業並且住進「老機器人之家」安度晚年。

然而在Team Shachi的演唱會之日,邪惡的威利博士以AI人工智慧的型式出現於演唱會現場,由於洛克人已老邁年高,於是Team Shachi的4位偶像便挺身而出拯救世界。

玩家能在遊戲中使用4位能力不同的角色,藍色的咲良菜緒(Nao)搭載能力與標準洛克砲相同的虎魚砲(Shachi Buster),角色特性與洛克人一樣。紫色的大黑柚姫(Yuzuki)則以火箭飛拳為武器,能夠摧毀舞台中的特定磚塊。

綠色的坂本遙奈(Haruna)的特殊能力是炸雞翅防護罩,使用能力後,炸雞翅便會圍繞角色周圍旋轉,並可防護來犯的敵人。紅色的秋本帆華(Honoka)則擔任輔助者的角色,它能夠在任意地方設置立足點(切換為其他角色後也不會消失),協助玩家越過各種障礙。

Rocket Queen的故事發生西元20XX年的名古屋市。

一把年紀的洛克人不但鬍子都白了,還住進養老院。(把E灌當點滴打,會不會太補XD)

洛克人也出席觀賞Team Shachi的演唱會。

萬惡的威利博士這次是以AI的方式登場。

不過當年的「老朋友」們也都真的老了。

Team Shachi的4位偶像將代替洛克人出征。

4位角色各有洛克砲、火箭飛拳、炸雞翅防護罩、設置立足點等不同能力。

遊戲的標題畫面完全向洛克人2致敬。

遊戲以觸控虛擬手把方式操作,玩加可以隨時點選4個圖示切換角色。

無論是角色或是場景,都與洛克人相當神似。

玩家可以自由切換角色,活用各種能力突破重圍。

如何活用秋本帆華設置立足點的能力,也是過關的要點。

遊戲中的金屬人也長著白鬍子,隨便幾砲就能解決他。

最終Boss則對上老起來放的威利博士所駕駛的巨大機器人。

Team Shachi簡介

Team Shachi是Stardust Planet旗下的日本偶像團體,由4位來自愛知縣的成員組成,以「名古屋超級強勁能量積極激動人心的靈魂」(Super Tough Strong Energy Positive Exciting Soul from Nagoya)為座右銘,這次發表的歌曲Rocket Queen feat. MCU則是由洛克人中威利博士的主題曲混音創作而來。

Team Shachi的成員為了宣傳新曲而化身洛克少女。

4位成員也在遊戲中與洛克人相處得相當愉快。

他們將於2019年10月2日發表首張單曲,並在10/4日於新木場的Studio Coast舉辦免的特別演唱會,如果那時候讀者剛好到日本東京旅遊的話,不妨順道過去幫他們加油打氣。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SlimQ超迷你USB Type-C充電器,還有轉接頭可充一般筆電

$
0
0
在筆記型電腦的外型變的越來越輕薄之後,沒有跟著一起瘦身的充電器往往成為攜帶時最大的困擾,尺寸小巧的SlimQ充電器不但提供USB Type-C與USB Type-A充電端子各1組,其中Type-C端子還可以搭配轉接線材連接至各大廠牌的筆記型電腦,大大提高產品的相容性。

最高可進行65W快充

SlimQ的外觀尺寸為28 x 33 x 65公釐,重量僅有91公克,雖然說插座的金屬端子部分無法折疊收納,但尺寸仍比一般筆記型電腦充電器小巧,它支援100~240V、50/60Hz的電壓與頻率電源輸入,輸出部分則具USB Type-C與USB Type-A充電端子各1組。

Type-C端子的部分最大出力為65W,支援PD 3.0、QC 3.0、QC 2.0等快充規範,並支援5V/3A、9V/3A、12V/3A、15V/3A、20V/3.25A等多種電壓電流輸出,使用者除了可以使用Type-C纜線為裝置充電外,還可以搭配多種選購的Acer、Asus、Apple、Dell、Fujitsu、HP、Lenovo、Toshiba、Samsung等廠牌轉接線,替不具Type-C充電端子的筆記型電腦充電。

至於USB Type-A端子最大出力為18W,支援5V/2.1A、9V/1.67A、12V/1.5A輸出,但需注意的是同時使用2組電源輸出的時候,Type-C端子部分的最大功率會被限制在45W。

尺寸小巧的SlimQ可以省下許多攜帶時的麻煩。

Type-C端子最大出力為65W,支援PD 3.0、QC 3.0、QC 2.0等快充規範。

USB Type-A端子最大出力為18W,同時使用2組輸出時Type-C端子部分的最大功率會被限制在45W。

SlimQ能直接搭配具Type-C充電端子的筆記型電腦。

也能透過轉接線搭配各種不具Type-C充電端子的筆記型電腦。

SlimQ搭配1條Type-C充電線的售價為合新台幣1,544元),預定上市時間為2019年9月,如果需要各式筆記型電腦的充電端子轉接線則需另外購買。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紅外線同步技術下放,Kingston HyperX Fury RGB DDR4-3466 8GB x 2 16GB kit 雙通道套裝實測

$
0
0
過去記憶體模組 RGB 燈光同步延遲總是困擾著玩家,Kingston 以加裝紅外線收發功能,於 Predator DDR4 RGB 系列巧妙地解開癥結點。近日此 HyperX 紅外線同步技術亦同步下放至 Fury DDR4 RGB 系列,電腦王編輯部收到 DDR4-3466 8GB x 2 16GB kit 雙通道模組套裝進行實測。

終究支援 RGB LED

Kingston 於全球記憶體模組出貨量相當多,市占率亦相當不錯,但在 RGB LED 發光效果市場之中,Kingston 依舊算是個新生,多家模組廠早已推出數代 RGB LED 記憶體模組之後,才以旗下 HyperX 電競品牌 Predator DDR4 RGB 系列進入 RGB 發光市場,近期再接再厲推出電競入門定位,更符合大眾市場需求的 Fury DDR4 RGB 系列。

後生晚輩進入市場時機點較晚,自然能夠吸取沙灘上前浪們的經驗,針對 RGB LED 發光效果不容易同步的問題,Kingston 提出 HyperX 紅外線同步技術,在記憶體模組加上紅外線接收器與發射器,一支支接連不斷地傳遞同步訊號,比起透過軟體頻繁向 SMBus 傳遞同步訊號,HyperX 紅外線同步技術效果更好,也不會因為透過軟體同步而喪失些許電腦系統運算效能。

▲ 電腦王編輯部此次取得 Kingston 最新款 RGB LED 記憶體模組 Kingston Fury RGB DDR4,為 DDR4-3466 8GB x 2 16GB kit 雙通道套裝,亦支援首見於 Predator DDR4 RGB 系列的 HyperX 紅外線同步技術。

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RGB DDR4-3466 8GB x 2 16GB kit HX434C16FB3AK2/16 規格

  • 記憶體:DDR4
  • 容量:8GB x 2
  • 規格尺寸:DIMM
  • 等效時脈:2400MHz、3000MHz(XMP 2.0 Profile 2)、3466MHz(XMP 2.0 Profile 1)
  • 時序:17-17-17-39、15-17-17-36(XMP 2.0 Profile 2)、16-18-18-36(XMP 2.0 Profile 1)
  • 電壓:1.2V、1.35V(XMP 2.0)

容量、速度、套裝組合任選

此次 Kingston 所推出的 Fury DDR4 RGB 系列,單條模組提供 8GB(single rank)或是 16GB(dual rank)選擇,並以單支、雙通道套裝、四通道套裝方式販售,速度選擇則準備了 DDR4-2400、DDR4-2666、DDR4-3000、DDR4-3200、DDR4-3466 等 5 種,筆者收到的版本為 DDR4-3466 8GB x 2 16GB kit 雙通道模組。

Fury 系列記憶體模組的散熱片不若 Predator 複雜,採用基本的雙片鋁片沖壓造型,透過導熱雙面膠直接貼合在記憶體封裝顆粒,記憶體模組再安裝 1 個柔光、導光半透明塑膠條;Predator 則採用厚實得多的鋁擠散熱片做為基底,表面再另外貼上造型鋁片,並施以顏色深淺不一的陽極處理。

▲ HyperX Fury DDR4 RGB 系列散熱片採用一般 2 片鋁片沖壓而成,透過導熱雙面膠直接貼附於記憶體顆粒。

▲ Fury DDR4 RGB 系列其中 1 面散熱片沖壓並銑出 HyperX 商標圖案,一側再以銀白色漆料印製 DDR4 與 FURY 字樣。

▲ 另外一面則貼上型號規格貼紙,標明運作電壓 1.35V,最終組裝地為台灣。

▲ Fury DDR4 RGB 系列記憶體模組頂部安裝 1 個導光條,並印製 HyperX 商標圖案;該導光條採用多邊形不規則外觀,模組最高處達 41.24mm。

▲ 卸除散熱片與導光條,可以發現 Fury DDR4 RGB 散熱片緊鄰導光條的區域貼上反光片,是個增加發光效果的貼心考量。

依據 Kingston 官方網站的敘述,Fury DDR4 RGB 系列可透過自家 HyperX NGENUITY 公用程式調整 RGB LED 發光效果,但筆者下載後尚未支援,可能還需要一段時日進行更新。此外 Fury DDR4 RGB 系列也相容 4 大主機板廠 RGB LED 同步軟體,只是每家相容的效果數量有所不同,例如 Asus Aura Sync 可使用的效果就不多,亟待未來相互合作改善。


▲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RGB 燈光效果示意影片。

HyperX 紅外線同步技術

卸除 Fury DDR4 RGB 散熱片和導光條,可以見到這款記憶體模組使用目前相當熱門的 A2 版本電路板設計,8 顆記憶體封裝顆粒以 4 個 1 組的方式,分別排在電路板 2 端以便靠近資料匯流排金手指。DDR4-3466 速度版本記憶體顆粒不出意外,採用原生 DDR4-2133 的 Samsung B 版本,市場通稱為 B-die 顆粒,於 AMD 或是 Intel 平台均有良好的相容性。

▲ 卸除 Fury DDR4 RGB 的散熱片和導光條,記憶體封裝顆粒以 4 個 1 組的方式,分別焊接在電路板左右 2 側,可判斷此款記憶體模組使用 A2 版設計。

▲ DDR4-3466 速度版本選用 Samsung DDR4 8Gb 顆粒 B 版本 K4A8G085WB-BCPB,原生速度規格為 DDR4-2133,對於 AMD 或是 Intel 平台均有不錯的相容性。

DDR4-2400、DDR4-2666、DDR4-3000、DDR4-3200、DDR4-3466 等 5 種速度版本之中,唯有 DDR4-2666 版本的 SPD 資訊包含 1 組 JEDEC DDR4-2666 時序,其餘版本 JEDEC 標準最高皆為 DDR4-2400,因此可判斷 DDR4-2666 速度版本可能採用其它顆粒。

▲ 透過 Thaiphoon Burner 讀取 SPD 資訊,除了 JEDEC DDR4-1333 僅有 1 組時序,其餘各速度均有 2 組時序,XMP 則於 Profile 1 提供 DDR4-3466、Profile 2 提供 DDR4-3000。

在 Fury DDR4 RGB single rank 單面模組 pin145~pin288 該面,可以發現微控制器 iTE 8295FN-56A 蹤影,負責控制記憶體模組上方 5 個 RGB LED。同一面另外還有 1 個紅外線接收器,負責接收同步控制訊號;pin1~pin144 那一面則安排 2 個紅外線發射器負責發送同步訊號。

透過 HyperX 紅外線同步技術,無須額外透過軟體向 SMBus 發送訊號,Fury DDR4 RGB 自己就能夠維持個別記憶體模組之間的 RGB LED 燈光效果同步作業。只是當遇到 HEDT 平台,記憶體插槽分屬處理器插槽 2 側,紅外線訊號遭到阻擋,此時仍然需要軟體負責同步工作。

▲ 8295FN-56A 微控制器晶片,負責 RGB LED 燈光效果控制。

▲ 記憶體模組金手指 pin145~pin288 該面,設有 1 個紅外線接收器負責接收 RGB LED 燈光效果同步訊號。

▲ 記憶體模組金手指 pin1~pin144 該面,則於相對位置設有 2 個紅外線發射器負責發送同步訊號,如此 Fury DDR4 RGB 記憶體模組之間便可自行同步 RGB LED 燈光效果。

 

(下一頁:超頻性也下放)

2400/3000/3466 雙平台測試

這次 Fury DDR4 RGB DDR4-3466 版本,SPD 內部 JEDEC 標準最高達 DDR-2400,XMP 則包含 DDR4-3000 和 DDR4-3466 共 2 組,基於相容性與服務讀者立場,筆者選用這 3 個速度分別於 Intel Core i9-9900K 與 AMD Ryzen 9 3900X 雙平台進行初步測試,與之搭配的主機板分別為 Asus ROG Maximus XI Extreme 與 GIGABYTE X570 AORUS Master,均為一時之選。

▲ Fury DDR4 RGB DDR4-3466 8GB x 2 安裝於 Intel 平台 ROG Maximus XI Extreme,DDR4-2400/DDR4-3000/DDR4-3466 各等效時脈所使用的的時序值。(點圖放大)

▲ 以 CPU-Z 進行測試,Intel Core i9-9900K 對記憶體時脈不慎敏感,甚至時脈越高,效能反而稍微下降一些。(點圖放大)

▲ Intel 平台 Cinebench R15 測試程式,DDR4-3000、DDR4-3466 在單執行緒稍高 1cb 達 219cb,DDR4-2400 則於多執行緒最高達 2058cb。

▲ Cinebench R20 同樣是以 DDR4-2400 擁有最高的效能表現,單執行緒達 516cb、多執行緒為 4944cb。

▲ AIDA64 Cache & Memory Benchmark 的記憶體頻寬測試與等效時脈同步,Core i9-9900K 於 DDR4-3466 讀取與寫入頻寬突破 50000MB/s。(點圖放大)

▲ 這款 Fury DDR4 RGB 8GB 使用等效時脈 DDR4-3466 於 Intel 平台 PCMark 10 測試擁有最好的整體效能,分數達 3588 分,接著是 DDR4-2400 的 3572 分和 DDR4-3000 的 3569 分。(點圖放大)

AMD 平台 Ryzen 9 3900X 測試部分,由於 DDR4-3466 實際時脈為 1733MHz,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 Infinity Fabric 均可運作於此時脈,因此無須擔心 Infinity Fabric 與記憶體時脈不同步,導致的效能下滑和延遲增加狀況。同時也請讀者注意,X570 AORUS Master UEFI 已更新至 AGESA 1.0.0.3ABBA 版本,因此 Ryzen 9 3900X 單一/少量執行緒的效能表現,對比過往測試數據可能略有增加。

▲ AMD 平台 AORUS X570 Master 於 DDR4-2400、DDR4-3000、DDR4-3466 均可正常運作,主要時序亦與 Intel 平台相同。(點圖放大)

▲ AMD 平台於 CPU-Z 內建測試程式同樣發生記憶體等效時脈越高,效能反而略微下降的狀況。(點圖放大)

▲ Fury DDR4 RGB 8GB 不同時脈在 AMD 平台 Cinebench R15 測試表現有高有低,DDR4-2400 多執行緒稍高 1cb 達 3082cb、DDR4-3000 單執行緒同樣高出 1cb 達 202cb,DDR4-3466 則落後較多,但大致上可視為測試誤差。

▲ AMD 平台 Cinebench R20 同樣因測試誤差而有高有低,DDR4-2400 享有單執行緒最高 493cb、DDR4-3466 多執行緒最高為 6929cb。

▲ 使用 AIDA64 Cache & Memory Benchmark 量測記憶體頻寬,AMD 平台於 DDR4-3466 無論是讀取、寫入、複製均可達 50000MB/s 以上。(點圖放大)

▲ AMD 平台 PCMark 10 表現與 Fury DDR4 RGB 8GB 記憶體等效時脈同步上漲,DDR4-3466 最高可獲得 9090 分。

超頻體質突破 DDR4-4000

筆者手上的 Fury DDR4 RGB DDR4-3466 8GB 記憶體模組,使用相同的 Intel 與 AMD 平台設備,可於電壓 1.4V 設定之下,分別超頻至 DDR4-4133 19-19-19-44 2T 和 DDR4-4333 18-17-17-39 1T(gear down mode),並通過 MemTest 86 1Pass 測試。此外 AMD 平台因為 Infinity Fabric 時脈同步的關係,筆者額外選擇 DDR4-3733 等效時脈最佳化時序,於 1.4V 達成 16-16-16-36 1T。

▲ Fury DDR4 RGB DDR4-3466 8GB 記憶體模組搭配 Core i9-9900K 和 ROG Maximus XI Extreme 主機板,可於 1.4V 超頻至 DDR4-4133 19-19-19-44 2T,等效時脈相較 XMP DDR4-3466 提升幅度將近 20%。

▲ Fury DDR4 RGB DDR4-3466 8GB 於 Intel 平台以 DDR4-4133 19-19-19-44 2T 完成 MemTest86 1Pass 翻拍畫面。

▲ 於 Intel 平台超頻至 DDR4-4133,記憶體讀寫頻寬來到 56522MB/s 和 58458MB/s,存取延遲略為下降至 41.4ns。

▲ Fury DDR4 RGB DDR4-3466 8GB 記憶體模組搭配 Ryzen 9 3900X 和 GIGABYTE AORUS X570 Master 主機板,同樣使用 1.4V 可超頻至 DDR4-4333 18-17-17-39 1T,或是於 DDR4-3733 將時序壓低至 16-16-16-36 1T。

▲ Fury DDR4 RGB DDR4-3466 8GB 於 AMD 平台以 DDR4-4333 18-17-17-39 1T、DDR4-3733 16-16-16-36 1T 通過 MemTest86 1Pass 翻拍畫面。

▲ Fury DDR4 RGB DDR4-3466 8GB 在 AMD 平台,等效時脈並非唯一信仰,DDR4-3733 16-16-16-36 1T 於讀取和存取延遲具有優勢、DDR4-4333 18-17-17-39 1T 則是寫入與複製速度較快。(點圖放大)

特殊技能不昂貴

Kingston 此 HyperX Fury DDR4 RGB 系列已於台灣上市,以測試品項規格 DDR4-3466 8GB x 2 16GB kit 雙通道模組套裝而言,可見到約新台幣 3,600 元價位,DDR4-3466 16GB x 2 32GB kit 雙通道模組套裝則是約新台幣 6,600 元左右,正好位於競品 RGB LED 記憶體模組 DDR4-3200~DDR4-3600 之間(市場上 DDR4-3466 規格記憶體模組並不常見,因此無法直接比較)。

與其它同樣採用 Samsung B-die 的記憶體模組相互比較,這款超頻性顯得略高一些,倘若以最大特色殺手鐧相互比較,那麼 HyperX 紅外線同步技術將是最大利器,無須安裝軟體即可維持記憶體模組之間的燈光效果同步;另一方面,Predator DDR4 RGB 既有的主機板同步軟體部分燈光效果不支援的問題,在 Fury DDR4 RGB 似乎沒有太大進展,消費市場仍舊期待此一情形獲得改善。

 

產品資訊

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 RGB

延伸閱讀

測試平台

  • Intel:
  •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 Extreme
  • 系統碟:Plextor M9Pe(G) 512G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1000W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903
  • AMD:
  • 處理器:Ryzen 9 3900X
  • 主機板:GIGABYTE X570 AORUS Master
  • 顯示卡:AMD Radeon VII
  • 系統碟:GIGABYTE AORUS NVMe Gen4 SSD 2T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1000W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903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DACBerry AMP² D類擴大機,內建DAC讓Raspberry Pi推動240W喇叭

$
0
0
DACBerry AMP²是款參照Raspberry Pi Model A尺寸設計的擴大機,並內建最高支援32bit / 192KHz音訊格式的DAC,能夠搭配多種單板電腦使用,比較特別的是它具有4組輸出端子,最大可以推動4支60W喇叭,或是推動2支100 W喇叭。

採更小巧的Model A尺寸

DACBerry AMP²與筆者先前介紹、針對Raspberry Pi Model B設計的NanoSound Amp 10類似,但前者的電路板尺寸與Raspberry Pi Model A相同,長寬分別為65、56 mm,整體面積大約只有Model B的3/4。

DACBerry AMP²可以直接安裝至歷代Raspberry Pi Model A與Model B,也能直接安裝於Asus Tinker Board等相容於Raspberry Pi GPIO端子的單板電腦,或是透過I2S協定(SDB端子)搭配Odroid、Banana Pi、XMOS等單板電腦,並支援OSMC、RuneAudio、Volumio、Moode、PiCorePlayer、PiMusicBox、OpenELE等軟體。

在硬體規格部分,官方並沒有提供詳細資料,只提到DAC部分支援32bit / 192KHz音訊格式,並採用D類擴大機,可以推動2對60W立體聲喇叭或1對100W單音喇叭,總諧波失真+噪訊為0.006%,搭載2組超低壓差線性穩壓器,分別為數位與類比元件供應電源,送至也Raspberry Pi的5V / 3A電源也會透過穩壓器處理。

DACBerry AMP²採用Raspberry Pi Model A尺寸,因此外觀比較小巧。

輸出部分具有4組連接音源線用的端子台。

主要的元件都覆蓋在大型散熱片下,看來更為整齊。

DACBerry AMP²透過GPIO與Raspberry Pi相接,也能搭配Asus Tinker Board等單板電腦使用。

DACBerry AMP²現已可在OSA Electronics官方網站購買,售價為歐元149.95元(約合新台幣5,200元),使用者還需自行準備Raspberry Pi,整體價格偏高。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如何搓合類比與數位音樂,Sony黑膠唱機告訴你答案

$
0
0
現代的生活中被各種數位資訊填滿,傳統的黑膠唱片、攝影底片等類比儲存媒體則越來越少見,如何在代表「快」的數位媒體與代表「慢」的類比媒體之間取得平衡,是門有趣的學問,Sony透過支援藍牙音訊傳輸與錄製Hi-Res高音質檔案的黑膠唱機,來回答這個問題。

最高支援DSD 5.6MHz格式錄音

黑膠唱片播放手續的優劣評價相當兩極,有些人無法接受需要手動放唱針、無法快轉、跳至下一首歌曲等等的不方便,但也有人鍾愛它緩慢的步調。然而黑膠唱片最大的優勢就是它採用類比方式記錄音樂,因此在細節的傳真度與音質上,有著數為音樂檔案、CD無法比擬的表現。

對於想要體驗黑膠唱片「氣氛」的新手玩家來說,Sony新推出的PS-LX310BT唱機是個不錯的選擇,它不但內建音頻補償器(Phono Equalizer),能透過RCA端子輸出音訊,也內建ADC類比數位轉換器與藍牙功能,可以透過藍牙喇叭播放音樂,或是遭黑膠唱片轉錄成16bit /44.1kHz、16bit /48kHz PCM音樂檔案,或是透過藍牙喇叭播放音樂。

想要追求更高音質的使用者,則可參考PS-HX500唱機。它能將黑膠唱片轉錄成24bit/192kHz PCM或DSD 5.6MHz音樂檔案,充分發揮黑膠唱片高音質的優勢。

▲Sony在新一期「大人的Sony」影片中傳達黑膠唱片獨特的氣氛。

播放時的操作手續也是黑膠唱片重要的一環。

將黑膠唱片轉錄成高音質音樂檔案則能讓使用更加方便。

PS-LX310BT唱機支援藍牙無線傳輸。

PS-HX500唱機則能將黑膠唱片轉錄Hi-Res音樂檔案。

PS-LX310BT與PS-HX500的售價分別為日幣27,700、61,000元(未稅,約合新台幣8,030、17,690元),現已發售。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Viewing all 616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