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電腦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900

科技的未來,到底是什麼?

$
0
0
一種可行的預測未來方法論是始終嘗試尋找技術的內在價值,這有助於放眼長遠,擁抱變化。5b668569a892a7184be93ba462cfd0d9

我最近有機會坐下來,與朋友 Howard Lindzon 在他的Podcast Panic with Friends 裡面一起討論了技術的未來。Lindzon 已經在他的部落格上分享了這次節目的內容。在本文中,我想再談談我在裡面提到的三個核心主題,其實這三個話題是相關的。 

對於全面理解技術及其影響,我有一個沿用已久的方法論。我會研究半導體和網路等純技術,並思考它們對產品、行為和變革的影響。與此同時,我會審視今天的行為以及這些行為是如何破壞了當前的技術生態體系的。 

我當前和未來的大部分熱情都源自半導體領域中的那些激動人心的工作,廉價計算、廉價 GPU 和機器學習功能正在釋放出各種可能性,蘋果的 M1 就是最明顯的例子。而且不僅僅是蘋果——整個半導體生態體系都在經歷變革。 

最重要的是技術的價值,而不是估值

我們屢屢總想預測未來,但是卻屢屢會弄錯。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只有現在和過去可以作為參考。比方說,當我們思考 web 3 的走勢時,我們會尋找類似物。我們會思考「新推特是什麼樣的?」,卻從沒懷疑過「我們是否需要一個新的推特」。說不定有其他東西可以説明我們取代它作為資訊來源呢?沒人認為 TikTok 會成為Google搜尋的競爭對手,但它們正在開始變成搜尋巨頭的威脅。 

我思考未來的方法很簡單:始終嘗試去找到技術的內在價值。這有助於放眼長遠,擁抱變化。以 COVID-19 大流行為例。傳統觀點認為,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DoorDash 和 Zoom 等公司估值一飛沖天,而當世界準備好回到更像 2019 年的那個世界時,這些公司就會重新摔倒在地上。 

但有一個問題:技術只會朝一個方向發展。沒有回頭路。所以就算市值下挫,Zoom 的價值也不會失去。有誰會寧願飛五個小時去開會也不願對著螢幕說話呢?無論我們有多麼的想用過去作為未來的參考點,我們都必須克服偏見,去到價值帶我們去的地方。而價值引領我們去到的地方,未必就是我們能想到的地方。 

我之前寫過,我對技術及其對社會的影響持樂觀態度;這一點沒有改變。但是,與其試圖把股票和初創企業的估值作為科技行業風向標,還不如回歸本源,更好地衡量未來。我們必須思考自己對技術基礎的瞭解。對我來說,這比想著去猜測下一個推特會是什麼樣的更令人興奮。 

邁進 3D 世界

哪怕消費者還沒有弄清楚為什麼,其實蘋果的 M1 晶片已經改變了遊戲規則。大多數人的看法是:「哦,太棒了——我有了一台速度更快的電腦。它看起來很漂亮。」但不妨再看看底層的價值。 M1 晶片讓相當於 IBM 初代 Watson 超級電腦 25% 的功能觸手可及。是的,就是那個 Watson。或者,正如我的朋友 Michael Driscoll 敏銳地指出的那樣,「本地主機與雲端之間的界限正在模糊。」 

蘋果的 M1 代表了將重塑我們運算體驗的新一代晶片技術。 蘋果的晶片製造方法將 CPU、GPU、AI 和記憶體結合到了一個實體之中,打造出一個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強大晶片。這是智慧型手機革命的結果。 

我們對「運算體驗是2D的」已經習以為常。時至今日,我們看著平板螢幕,與2D的資料進行互動。儘管 app 對手機革命做出了貢獻,但它仍然是2D的。但是,從摩爾定律跳躍到 M1 之後,我們正在改變我們與資料和資訊互動的方式。我們要 3D 化了。 

我所說的 3D 不一定是指 AR 或 VR。這些是我們都可以預見的想法。但我們現在要思考的是未來。或者更確切地說,我們與資料的互動將是3D的。所以,我們沒有預見到的想法會有哪些呢? 

因為當我想到今天的 M1 可以做什麼時,再想像一下在五年之內它可以對我們的運算體驗做些什麼時,我就感到非常興奮。或者十年之後?電腦可以輕鬆處理敲鍵盤和點滑鼠以外的輸入,並且可以(更準確地)用光學雷達、攝影鏡頭和麥克風來創建我們周圍環境的地圖。 

屆時,攝影鏡頭可以解讀我們的手勢和面部表情,帶有感測器的頭戴設備辨識我們更多更微妙的手勢。電腦只是在強化我們的現實。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具備全像顯示器的處理能力。想想《星際大戰》而不是《2001 太空漫遊》裡面的那種的技術。 

這項技術將為人機的新互動層奠定基礎。每當我思考技術的未來時,我都會嘗試從下一代使用者的角度去想像它。未來的孩子會在與機器互動的過程中長大。他們的互動動作是滑螢幕、點擊,使用手勢。他們會與 Alexa 或 Siri 交談。他們已經在訓練一種新的運算方式。對於他們來說,滑鼠和鍵盤在未來不會像我們眼中的那麼重要,而我們這些老傢伙大部分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身份驗證是價值儲存

如果你是我的長期讀者的話,你就會知道我堅信技術所給予和帶來的東西。技術並非沒有後果。強大晶片的興起,再加上新形式的人工智慧軟體和服務手段,這些帶來的既有好處也有壞處。 

想想電腦已經可以做什麼:深度偽造、網路釣魚詐騙、模擬聲音等。未來的機器和軟體會讓這些變得更加真實,但危害程度也會更大。在一個由功能越來越強大的晶片驅動的,雲端電腦的世界裡,一定會製造出以假亂真的深度偽造品,進而讓驗證身份變得至關重要。 

所以未來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身份驗證層,這種身份驗證手段要比我們現有的任何東西都更強大。無論你如何看待這股 web 3 熱,但它確實有助於建立一種新的身份與身份驗證方法。 

我們需要認證層來區分人造的「我們」和真實的我們。 馬克‧祖克伯砸了幾十億美元到元宇宙上可不是用來博你一笑的。Facebook 的真正價值仍將是「登入」,而「登入」最終會變成身份驗證——這甚至比他們收集的一切資訊都要重要。 

作為生活在手機世界裡面的你,是不是有一件事情你幾乎沒有注意到?想想看,你「用 Facebook 登入」或「用 Google 登入」更頻繁是不是因為這種登入方式比設定帳戶更方便?在這個世界上,不管是哪一家公司,誰能夠讓身份驗證變得容易,誰就具備很大的價值。 

如果蘋果提供類似 Metamask 的產品作為身份驗證系統,並以收取少量訂閱費作為交換會怎樣?我會很樂意為便利單獨付費。身份驗證和支付對於「後應用程式商店世界」至關重要。(Facebook 也希望能搭乘著支付和身份驗證的列車走向未來。) 

說起 Facebook,我們再聊一聊元宇宙。現在,我們還在諷刺它是卡通版的 Zoom 視訊通話。但如果它的規模比這要大得多呢?將 Facebook 排除在方程式以外,你能看出我們已經為下一個版本的網際網路提供了基本的建構模組。你可以稱之為 web 3,但實際上,它就是網際網路的下一個版本。 

不再生活在「美國優先」的世界

我要談的最後一點是這個網路本身有著不斷變化的性質。當我們試圖預測未來時,我們這些生活在美國的人往往秉持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觀。這並不是沒有充分的理由——曾經有一段時間,絕大多數相關的技術消費者都在美國。從我有記憶以來,美國的技術習慣確實塑造了世界。 

但在今天,最大的使用群不在美國。十億多印度人做事風格與美國人不同。中國也一樣。還有俄羅斯,非洲。這些都是龐大的市場,它們能夠摧毀任何想採取一刀切做法的技術。 

無論是無人機配送技術的適配、新的氣候變化理念,還是透過大規模採用新能源(如太陽能)來革新技術,這些龐大市場都將定義新的行為、激發新的想法並傳播技術驅動的變革。它也許並不完美或並不理想,但我們需要改變——一個面臨巨大挑戰的世界尤其需要改變。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900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