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音樂會觀眾穿著觸覺衣,它將音樂轉化為身體上的振動,這些套裝是為聽障社群創造的。
小提琴的共振回響在胸腔,而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的感覺則在稍微下方一點,喇叭的振動在肩膀上,而且通常,獨奏者的振動在手腕上。
這是音訊專家派屈克·漢倫(Patrick Hanlon)可程式化觸覺衣的一種方式,旨在讓失聰或重聽者能夠體驗在音樂會上體驗管弦樂音樂,因為改善現場音樂表演包容性的舉措正在取得突破。
在曼哈頓林肯中心的最近一場古典音樂會上,觀眾們有機會試穿這些無線背心,它們具有24個振動點,將舞台上的音樂轉化成振動。
「它能讓身體參與其中,」漢倫在演出之前告訴法新社,為觀眾提供「透過振動產生的 3D 環繞體驗」。
漢倫是「音樂:並非不可能」(Music: Not Impossible)的聯合創始人,它是「不可能實驗室」(Not Impossible Labs)的一個分支機搆,該實驗室利用技術試圖消除包括殘障在內的社會障礙。
以前,聽障人士和重聽人士享受現場音樂的方法包括將手放在揚聲器上,或者拿著氣球感受指尖的振動。
振動背心以及戴在手腕或腳踝的束帶是為了提供全身的體驗,創造出音樂可以喚起的感覺。 音樂會觀眾穿戴的觸覺套裝能將音樂透過振動轉化給身體。
「沒有人會想到它如此引人入勝,」漢倫談到背心時說道。「當你看到它在人們的眼中,這太神奇了。」
傑伊·齊默爾曼(Jay Zimmerman)是一位作曲家,他的聽力因 2001 年 9 月 11 日的恐怖襲擊事件而受損,他說背心是新技術,提供比以前更靈活、更動態的體驗的一個例子。
「我希望將來,聾啞兒童能夠透過真實的振動和真實的材料近距離體驗,這樣他們就可以開始建立聽覺記憶庫——即使它不是透過耳朵的聽覺,它只是不同的感覺,」他告訴法新社。「我認為如果我們可以把所有這些結合起來,對我們來說會有真正的機會。」
「沉浸」
位於紐約上西區的著名藝術綜合體林肯中心自 2021 年以來開始與「音樂:並非不可能」合作,不僅為管弦樂表演,也為他們受歡迎的戶外無聲迪斯可系列。
最近的一次合作是在韓國藝術周期間的戶外音樂會上提供 75 件背心,演奏了韓國民樂和莫札特的 C 大調第二號協奏曲。
麗莎·菲奧爾-馬塔(Liza Fiol-Matta)是觀眾之一,雖然她沒有聽力障礙,但她很興奮測試這項技術。
「音樂是我最大的熱愛,任何人都能感受到音樂的體驗式感覺,這個想法令人興奮,」她說。「但對聽障人士和和聽力受損的人來說,這太完美了。」
「我喜歡沉浸感的想法,整個沉浸式體驗……音樂發生在如此多的不同層面。」
「音樂:並非不可能」的商業主管佛拉維亞·納斯勞斯基(Flavia Naslausky)描述了在早期測試中,曼蒂·哈維(Mandy Harvey)是一位因病失去聽力的歌手,但她在感受到轉譯音樂的振動後能夠匹配音樂的聲音。
「那時,我們知道我們做對了,因為如果一個沒有聽力的人,可以透過那個振動來匹配那個音符,我們知道走在了正確的方向上,」納斯勞斯基說。
「音樂:並非不可能」的背心沒有類型限制。漢倫解釋說,像他這樣的音效師可以調整振動點以適應演出氛圍,從搖滾到迪斯可。
背心已經用於 Greta Van Fleet 和 Lady Gaga 的音樂會上。
齊默爾曼對這項技術的潛力感到興奮,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終,我的最大目標是能夠感受到柔和的小提琴,它會讓我身心都覺得如此華麗,以至於我會哭泣,」他說。「我可以感受到同樣的音符透過長號的轟鳴聲傳出來,這會讓我笑出聲來。」
「這是個遠大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