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電腦王
Viewing all 631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地表最強電競處理器5月20日開賣,Intel第10代Core桌上型處理器總整理

$
0
0
受到武漢肺炎疫情的影響,Intel改以線上方式舉辦第10代Core桌上型處理器記者會,分享了許多第10代處理器的新設計與功能,並分享Thermal Velocity Boost、Turbo Boost Max 3.0、Per Core HT等超頻功能,讓入門與進階超頻玩家都能享受追求極致效能的快感。

👉 加入T客邦telegram送《任天堂Switch大補丸》 ( https://bit.ly/35gy8ig )  

旗艦處理器自動超上5.3GHz

在活動開始,Intel客戶運算事業群發言人李昆龍,向大家解釋了處理器時脈的重要性,多數遊戲與應用程式的效能表現依然與處理器時脈高度相關,更高的時脈也能在遊戲執行過成帶來更低的延遲與更高的FPS表現。

Intel第10代Core桌上型處理器的最大重點,當然就是旗艦級的Core i9-10900K,它具有10個處理器核心,並支援Hyper Threading超執行緒技術而有20個執行緒,搭載20MB Smart Cache L3快取記憶體,基礎時脈為3.7GHz,並可透過Thermal Velocity Boost自動將單一核心超頻至5.3GHz。

全新的Turbo Boost Max 3.0技術則能自動偵測處理器中體質最好的2個核心,在不加電壓的情況下自動進行超頻至5.2GHz,並協同作業系統將高負載程式交由這些核心負責運算,雖然超頻後時脈略低於Thermal Velocity Boost技術的最高質,但可以同時拉高2個核心的時脈,能帶來更好的整體多工效能。

在手動超頻部分,K系列處理器搭配Z系列晶片組的玩家甚至可以針對各別核心開、關超執行緒,如此一來便可關閉體質較差核心的超執行緒功能,讓它在較高的時脈下穩定運作,藉此拉高全體核心時脈。

Intel業務暨行銷事業發言人余孝倫表示,Intel很重視超頻玩家以及社群的需求,因此除了在處理器內建自動超頻的功能,也為玩家提供入門級Intel Performance Maximizer與進階級Intel Extreme Tuning Utility工具軟體,讓玩家可以自由選用。至於玩家如果擔心超頻造成處理器損壞,也能以美金19.99元(約合新台幣600元)的價格選購超頻保護方案(Performance Tuning Protection Plan),便能在超頻造成處理器損換時,獲得保固換新的機會。

高處理器時脈對遊戲與應用程式的效能表現還是相當重要。

不鎖倍頻的Core i9-10900K絕對是Intel的當代旗艦。

第10代Core處理器帶來許多新功能。

Turbo Boost Max 3.0可以自動拉高2個核心的時脈。

Turbo Boost Max 3.0會自動辨識各核心的體質,所以在不同處理器可能針對不同核心自動超頻。

玩家可以在超頻工具軟體中指定各核心開、關超執行緒,提升超頻成功率。

此外Die Thinning技術可以強化處理器散熱能力,帶來預設狀態100MHz的時脈增益。

全線支援HT,選擇更彈性

第10代Core處理器最大的改變之一,就是從Core i3到i9全線支援超執行緒,強化多工效能表現。

另一方面,這次Intel也帶來更多款無內建顯示功能的F系列處理器,以及TPD僅35W的T系列處理器,讓玩家有更多元的選擇。

第10代Core i9、i7、i5處理器的最高、最低階款式都有F系列可以選擇,雖然沒有內建顯示功能但價格更實惠。

第10代Core i9、i7、i5、i3處理器都支援超執行緒,讓中低階產品更有競爭力。

T系列處理器將TPD壓低至35W,更適合散熱能力有限的小尺寸電腦、AIO使用。

Z490主機板、K系列、KF系列與部分第10代Core桌上型處理器將於臺灣時間2020年5月20日晚間9點開賣,剩餘產品將於5月份陸續開賣,想要在第一時間搶購的讀者不妨注意各通路的銷售告示。

👉 加入T客邦telegram送《任天堂Switch大補丸》 ( https://bit.ly/35gy8ig )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Jetson Xavier NX開發套件動手玩軟體篇:原生雲端與容器功能引爆應用潛力

$
0
0
NVIDIA先前已推出多款針對AI與邊緣裝置設計的Jetson運算平台,下至輕省的Jetson Nano,以及中堅的Jetson TX2、Jetson Xavier NX,還有效能強悍的Jetson AGX Xavier。這次的更新不但帶來全新硬體開發套件,軟體方面也帶來更便於管理的原生雲端功能與容器支援。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Jetson Xavier NX開發套件加速AI裝置開發

NVIDIA於2019發表了針對AI應用設計的Jetson Xavier NX運算模組,搭載強效的繪圖處理器(GPU)與SoC,並支援雲端、資料中心、邊緣運算業界廣泛使用的軟體堆疊,與Jetson家族產品一樣能夠提供強勁的AI運算效能,相當適合用於製造、物流、農業、智慧城市、零售、醫療等產業。

身為Jetson家族最新的成員,Jetson Xavier NX的特色是尺寸小巧、15W以下的電力消耗,且具有相對優異的效能與電力效率表現,它的尺寸與Jetson Nano相近,而根據官方提供的數據有著4倍的效能表現,相當適合應用於邊緣運算裝置。

這次NVIDIA也遵循之前Jetson Nano的行銷策略,在推出Jetson Xavier NX運算模組後,於2020年5月14日以美金399元(約合新台幣12,010元)推出Jetson Xavier NX開發套件,透過擴充母板提供完整的I/O介面,讓開發者能夠更便捷地開發各種AI與邊緣裝置。

Jetson Xavier NX搭載6個Arm v8.2處理器核心、384個CUDA核心的Volta架構繪圖處理器、48個Tensor張量處理器核心與2個深度學習加速器(Deep  Learning  Accelerator)引擎,能讓與信用卡尺寸相近的迷你電腦在15W的功耗下,擁有21TOPS(萬億次運算)深度學習效能表現。

更詳細的硬體介紹將於下篇文章說明,請期待預計於5月18日刊登的硬體與效能測試篇。

Jetson Xavier NX本體的尺寸僅有 70 x 45公釐,NVIDIA將其冠上「世界上最小型的人工智慧超級電腦」的名號。

Jetson Xavier NX開發套件具有HDMI、DisplayPort等影像輸出端子,以及USB 3.2 Gen1、乙太網路等I/O端子。

此外開發套件還能安裝無線網路/藍牙模組(預載)以及NVMe固態硬碟(選購)等周邊。

全新原生雲端技術強化邊緣運算部署

過去的嵌入式軟體大多將作業系統、應用程式打包為單一系統映像檔,並燒錄至目標設備上,當需要在系統增加或移除功能時,就需要重新編譯、打包系統映像檔,並重新燒錄,不但會墊高軟體維護成本,還會產生不可接受的設備停機時間,這個問題對於頻繁更新的AI邊緣設備更為嚴重。

NVIDIA透過這次更新推出的原生雲端技術(Cloud-Native Technology),概念包含微服務架構(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容器化(Containerization),以及讓應用程式的交付能擺脫舊有軟體僵化工作流程的束縛,將原本的應用軟體切分為許多微小的服務(Service,本質上與應用程式相同但規模比較小),並透過容器部署、管理。

將服務容器化的過程,會將服務與依賴套件一併打包成容器,以便發揮快速部署的優勢,並讓服務與底層作業系統分離,如此一來在更新作業系統或進行功能更新、安全性修正的時候就不會影響已安裝的服務,反之也能在不影響作業系統的前提下,安裝、更新、降級或刪除服務。

原生雲端技術能夠帶來彈性且靈活的軟體部署能力,讓開發者能夠快速開發產品,並持續進行軟體更新,且只需承擔最少的設備停機時間。

全新原生雲端技術搭配Jetson原有的平台優勢,讓邊緣運算裝置的開發與維護更加簡單。

小辭典:容器(Container)
容器是種類似虛擬機器的虛擬化技術,可以將程式碼與所有依賴的系統工具、執行環境(Runtime)、函數庫、設定等軟體套件與檔案打包成標準單元,使用者只要在裝置上安裝Docker引擎,就能執行容器。
不同於虛擬機器是將硬體虛擬化,容器是將作業系統層虛擬化,具有更高的可攜性,運作效率也更高,甚至可以無視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的差異,快速部署到任何裝置,發揮讓應用程式可以從某個運算環境快速轉移到另一個運算環境的效果。
▲ 打包成容器的應用程式、服務可以在Docker引擎上執行,有利於簡化交付軟體的手續。

 

打造完整AI運算平台

NVIDIA擁有強大的AI運算軟體與硬體平台,已部署於透過繪圖處理器加速的資料中心、超大規模伺服器和強大的AI工作站,並為Jetson平台提供最佳化的CUDA、CuDNN、TensorRT、DeepStream等AI工具、函數庫、SDK,讓使開發者能夠在效能強大的雲端伺服器訓練AI模型,並將訓練好的模型無縫部署至以Jetson打造的AI邊緣設備。

Jetson Xavier NX的目標之一就是同時加速多個神經網路,並提供邊緣AI應用所需的推論(Inference)效能和準確性。Jetson Xavier NX支援TensorFlow、PyTorch、MxNet、Keras、Caffe等主流AI框架,並可透過NVIDIA TensorRT執行環境加速框架效能。此外Jetson家族也支援Microsoft ONNX模型和執行環境,以及Amazon SageMaker Neo平台,開發者可以在SageMaker上訓練機器學習模型並在Jetson執行最佳化的模型。

Jetson家族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全線加速(Full Stack Acceleration)功能,它不但能加速AI推論的效能,還能加速前期處理與後期處理效能。舉例來說典型的AI管線會對傳感器(如攝影機)接收到的資料進行縮放、裁剪、扭曲修正等前期處理,然後才送至神經網路進行推理運算,再對結果進行編碼或可視化等後期處理,而NVIDIA的DeepStream SDK能加速AI影像辨識的前期處理、AI推論、後期處理等整體運算流程,帶來更優異的整體效能表現。

至於機器人相關應用,則可透過整合SDK、驅動程式、API與各種實用工具的NVIDIA Isaac SDK,透過AI強化機器人的感知、導航、操縱能力,並可在模擬環境中測試與訓練機器人,並將成果轉移到真實的機器人,能協助縮短數百小時的開發時間。

完整的軟體平台能讓Jetson在各種應用領域發揮最大效益。

筆者將在下篇文章中針對Jetson Xavier NX開發套件的硬體進行詳細介紹,並實際同時執行多款AI應用容器展示Jetson Xavier NX的火力,並準備了Jetson Nano、Jetson AGX Xavier進行效能對比測試,敬請期待下回分解。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Jetson Xavier NX開發套件動手玩硬體篇:同時執行4個容器榨乾AI電腦

$
0
0
筆者在前篇文章中簡單介紹了Jetson Xavier NX開發套件,以及NVIDIA帶來的全新原生雲端技術,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針對Jetson Xavier NX開發套件做更深入的介紹,並且執行4款容器化的AI應用程式,以及對Jetson Xavier NX進行效能測試。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外型接近但可擴充M.2固態硬碟

基本上Jetson Xavier NX開發套件就是把Jetson Xavier NX運算模組裝在I/O擴充底座上,因此硬體規格大至相同,SoC方面具有6個Arm v8.2處理器核心,在15W功耗設定下最高時脈可達1.9GHz,以外還有384個CUDA核心、最高時脈為1.1GHz的Volta架構繪圖處理器、48個Tensor張量處理器核心與2個深度學習加速器(Deep Learning Accelerator)引擎,並搭載8GB LPDDR4x記憶體,在15W功耗搭配INT8運算模式下可以帶來21TOPs的AI運算效能。2者最大的不同,在於運算模組內建16GB eMMC儲存媒體,開發套件則無,需自行安裝microSD卡。

在影像處理能力部分,Jetson Xavier NX開發套件具有2組MIPI CSI-2 DPHY攝影機端子,具有最高2組4K、30p的H.265、H.264影像編碼能力,以及最高2組4K、60p的H.265或2組4K、30p的H.264影像編碼能力。

Jetson Xavier NX運算模組的優點之一就是具有豐富的I/O端子,提供4組USB 3.1,以及USB 2.0 Micro-B、GbE乙太網路、支援4K影像輸出的HDMI與DisplayPort端子各1組,而考量到Jetson Xavier NX較強的運算效能與更廣的應用範圍,因此搭載了M.2 Key E介面的Wi-Fi無線網路、藍牙通訊模組,提供更多元的連線能力,使用者也可以透過M.2 Key M插槽安裝NVMe傳輸模式的固態硬碟,彈性擴充儲存容量。

Jetson Xavier NX與Jetson Nano等2款運算模組的尺寸相當接近,而2者的開發套件的設計也十分接近,但因為Jetson Xavier NX的最大功耗為15W,比Jetson Nano的10W多出50%,因此使用具有風扇的主動式散熱器強化散熱能力。

Jetson Xavier NX的詳細規格,可以看到最佳效率(10W)與最大效能(15W)的電力模式差異。

Jetson Xavier NX開發套件為運算模組加上I/O擴充底座的組合。

開發套件提供豐富的I/O端子,方便開發者連接各種周邊裝置。

與Jetson Nano開發套件的尺寸相近,但包裝盒尺寸卻因Jetson Xavier NX附上電源供應器而相差甚遠。

兩款開發套件本體的設計相當接近,圖左為Jetson Nano,右為Jetson Xavier NX。

GPIO HAT的設計也相同,方便延用現有周邊裝置。

Jetson Xavier NX具有2組攝影機端子,Jetson Nano只有1組。

Jetson Xavier NX機身底部具有M.2 Key E、M.2 Key M插槽各1,Jetson Nano則空空如也。

容器讓軟體部署、執行更方便

受益於更強的效能與更大的記憶體容量,讓Jetson Xavier NX能夠同時執行多個容器化的AI應用程式、服務。而使用容器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大幅簡化軟體部署的程序,以安裝NVIDIA官方提供的範例為例,透過Docker的「docker pull」指令就能快速下載容器並直接執行,過程能省下許多安裝與設定的時間。

這些範例將應用情境設定為零售業、醫療院所、倉庫的服務機器人,而機器人需要具有辨識顧客、偵測顧客在和誰講話、知道對話過程中顧客所指的位置、理解顧客的語言、提供有用的答案等等。因此Jetson Xavier NX需要透過程式進行人物辨識、目光辨識、姿勢辨識、語音辨識、自然語言處理等工作,因此NVIDIA在範例中透過下列4個容器完成這些功能。

範例程式使用的容器
DeepStream容器:透過Resnet-18模型辨識人物
Pose容器:透過Resnet-18模型辨識姿勢
Gaze容器:透過MTCNN模型偵測臉部區域、NVIDIA Facial Landmarks模型偵測臉部特徵、NVIDIA Gaze模型偵測左/右眼與全臉
Voice容器:透過Quartznet-15X5模型辨識語音、BERT模型處理自然語言
(皆轉換為TensorRT型式執行)

在下面實測影片中,可以看到畫面左上是人物辨識,左下為姿勢辨識,右上為自然語言處理,右下為目光辨識,雖然範例並非透過攝影機即時擷取影像,而是透過預錄影片取代,但仍可看到Jetson Xavier NX能在15W的功耗下完成這些工作,效能與電力效率相當出色。

Jetson Xavier NX能透過容器同時執行多個AI應用程式與服務。

▲在實際操作錄影中可以看到Jetson Xavier NX流暢完成這些AI運算。

Jetson家族同台測試

在效能實測的部分,筆者特別準備了旗艦級的Jetson AGX Xavier與入門級的Jetson Nano等3款開發套件做為對照組,分別看看這些價位、功耗不同等級的AI電腦在效能的表現上有什麼差異。

在AI推論效能測試方面,筆者採用NVIDIA提供的Jetson Benchmarks工具進行測試,它會測試執行Inception V4、VGG-19、Super Resolution、Unet、OpenPose、YoloV3-Tiny、ResNet-50、SSD Mobilenet-v1等8種影像辨識、處理演算法的效能表現。

另一方面,筆者也會在Jetson AGX Xavier與Jetson Xavier NX上進行BERT自然語言處理的效能測試,其中Base項目為使用基準模型(Base Model),而Large則為使用大型模型(Large Model),Jetson Nano則因記憶體容量與效能限制無法執行而略過。

筆者特別準備了Jetson Xavier NX以及Jetson AGX Xavier、Jetson Nano進行效能測試對比。

Jetson家族成員的效能對比,其中Jetson Xavier NX的任務就是取代Jetson TX2的市場定位。

在大部分的AI推論中,Jetson Xavier NX雖然只有Jetson AGX Xavier一半左右的效能,但可大幅領先Jetson Nano。

Jetson Xavier NX領先Jetson Nano的幅度約在10至20倍之間不等,差距相當大。

在BERT效能測試中,Jetson AGX Xavier效能約略比Jetson Xavier NX多出1倍。

由於邊緣運算裝置與AI裝置依使用情境不同,尺寸、耗電量、工作溫度、防水等需求都有著相當大的差異,這時候開發者就可以選擇階級定位不同的Jetson來完成任務,並在「One Software One Architecture」(單一軟體、單一架構)的概念下,讓相同的軟體得以在效能與尺寸不同的Jetson運算模組上運作,不但降低了軟體的開發與維護成本,也發揮更大的使用彈性。

這次測試的3款Jetson開發套件各別有不同的定位,入門級的Jetson Nano以美金99元(約合新台幣2,990元)的價格殺入市場,並支援5W、10W等功耗設定,適合輕量裝置應該,美金399元(約合新台幣12,040元)的Jetson Xavier NX站穩中階市場,能在10W、15W的功耗設定下帶來可關的效能提升,目前市價落在美金699元(約合新台幣21,090元)Jetson AGX Xavier具有10W、15W、30W等功耗設定,雖然尺寸大了許多,但能滿足更高階的運算需求,開發者可以在初期階段以開發套件快速打造試作品,並在正式量產時轉移至運算模組。

最新推出的Jetson Xavier NX的定位為取代Jetson TX2,並填補Jetson Nano、Jetson AGX Xavier等2者間尺寸與效能的空缺,除了能滿足目前許多AI應用聚焦的影像辨識,還能應用於更複雜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辨識等,賦予邊緣裝置更多可能性。 

 

系列文章:
Jetson Xavier NX開發套件動手玩軟體篇:原生雲端與容器功能引爆應用潛力
Jetson Xavier NX開發套件動手玩硬體篇:同時執行4個容器榨乾AI電腦(本文)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淺談DevOps Security

$
0
0
雲端時代的來臨,讓DevOps這個名詞一時間流行起來。DevOps無非是讓公司的平台服務「快速部署」及「快速的測試」達到公司想要的outcomes是合於期望的。但快速的結果可能是讓整個平台的安全打了折扣。

 

請參考下圖,右手邊多了一塊是把Security加入考量的因素。

淺談DevOps Security

DevOps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對軟體產品做出快速的功能釋出及優化並且能提高開發人員與維運人員的協同作業,故在DevOps這一部分很多的工作都依靠自動化的作業。這一部分很多DevOps工程師都已經有相當的經驗了,這一篇我們淺談企業在實行DevOps的組織型態時如何能把安全的部分融入成整個DevOps的一部分且也不會讓Security拖累DevOps效能與效率。

Security in DevOps

關於這一點已經有很多專家在講DevOps的組織文化了,我們不在這裡「掉書袋」了。

相反的在Security裡,資安團隊著中的可能是如下的議題:

  1. 根據內外部的法規法例及標準,我們的產品有沒有符合.例如歐盟的GDPR
  2. 我們的產品目前有多少的security incidents
  3. 我們的產品還有多少的資安問題需要上patch的

等等

傳統上開發團隊與資安團隊常常會因為各自的目標不同可能有互相對抗的狀況發生,這對企業整體運作無疑是不好的事。
如何讓DevOps與Security運作順利呢?

哪就必須讓Security融合成DevOps的一部分,DevOps教導我們把Development 跟Operation融合再一起。這時我們必須也要把Security融合近DevOps(如上圖)。DevSecOps–將DevOps的焦點,從整個CI/CD的快速部署整合把層次拉高到整個組織對資安的要求。成為之前提到的在整個產品的開發週期及維運中也把security加進去成為”「continuous security」。

Continuous Security

這裡我們分三個面向

  1. 以測試導向的資訊安全
  2. 監控與資安事件的回應
  3. 風險評估與逐步成熟的資安防禦

以測試導向的資訊安全

資訊安全的第一步是要定義我們要「控制」的部分有哪些,定義之後就需要施作而後做測試。例如在Linux 的 OS裡有哪些標準設定需要做,例如要不要開firewall,要開什麼port。什麼服務這台Linux只有提供Web service是不是應該只開Apache服務要不要有TLS的加密等。這些都需要被定義好並與相關的團隊協調後能夠施作而且能夠定期的稽核這些設定是否有符合規則,最好能夠夠自動化這一類的工作。例如Chef 的Inspec能夠支援這些稽核要求,甚至在CI/CD的階段也能夠把這些資安要求加入。例如把OWASP top 10的檢查在CI/CD 階段就加入檢查。

簡單的來說就是把我們對整個產品的security baseline是什麼,這些基本要求要能夠在security/developers/operators三個團隊間達到成ㄧ致,確認這些基本要求都很重要。在Application/Infra layer都需要有一些security baseline都需要達到。

在CI/CD的Pipeline中,security control也很重要,若是這些服務被外來的駭客攻擊放置一些malware,哪所做出來的產品就可能有後門讓駭客來控制。

持續性的自動化安全測試

如同TDD的精神,我們也必須先把測試的要求先定義實作出來。每一個我們要求的資安控制項目都有達到才能進行下一個步驟。所以在CI/CD及 IaC(Infrastructure as a code)都需要有定義好的資安要求並能在每個階段持續不斷的測試(如下圖)

淺談DevOps Security

以測試導向的資訊安全的方式有幾個好處

  1. 預先寫好這些資訊安全要求,並產出相關的文件。文件中能有非常清楚明白的定義讓開發人員能夠完全的了解,哪麼開發人員在建立產品時就可以ㄧ併將這些資訊安全要求銘記在心。不用像以前開發的方式,功能做出來了才被要求去修正永遠也修正不完的資安要求。
  2. 每個資安要求都能夠非常明確,例如 “網路通訊間要加密”,這對技術人員來說非常模糊的說法。在Server 與client間要有Https的加密方式
  3. 有了一般化的資安要求後,這些一般化的資安控制要求就能被一再重複在不同的產品使用。因為這些資安控制項都是基本的。
  4. 當這些要求在整個產品週期中都被實行後,我們需要再對產品做相關的資安修補就可以大幅減少。團隊可以把多餘的心力聚焦在其他工作上。

監控與資安事件的回應

相信所有人都知道監控的重要,因為只要服務放在網路上,總有一天你的服務一定會受到各式各樣的網路攻擊。而所以監控就變得很重要,監控的層面也變得很廣。從infra層到程式端甚至是資料本身也須要被監控,然而每個公司的資源有限我們不太可能每一個資安層面都能面面具到的照顧到,所以這時資安的要求必需要被分優先權。

我們需要透過監控的方式來達到1)偵測整個產品服務的異常,不管是在哪個層面infra layer/ Application/ Data layer這些平常服務產生的我們需要從中去做相對應的分析。但如此多的不一樣層面及大量的的log資料來源需要做此類的分析可能就很耗時與困難,而且什麼叫正常什麼叫異常可能整個團隊一開始也沒辦法完全定義的很清楚,這時也許UBEA(User and entity behavior analytics)是一個不錯的選擇。2)若有資安事件發生這些監控的資料能夠成為資安鑑識重要資料來源。

關於什麼是UBEA可以參考以下的連結解說

https://www.varonis.com/blog/user-entity-behavior-analytics-ueba/

除了分析log之外,我們要如何偵測入侵者呢?一般傳統的方式是使用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進階一點的就再使用IPS(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若是使用VM的方式部署服務,哪Host base IPS/IDS也可能ㄧ併部署下去。但如同我們之前有文章提到部署了這麼多資安控制項在我們的環境裡,有沒有可能會影響我們的效能與設定操作的複雜性,這些都需要被考量進去。
再來網路層面就會是用Netflow的方式監看目前所有連線是不是都是正常合法的,有沒有不正常的連線。這在傳統機房或雲端的IaaS模式不是太難,但在PaaS模式例如Container下困難度就會很高。

如何做到當有資安事件的攻擊能快速反應呢?若是一般沒有準備好的團隊一定就是手忙腳亂毫無章法,往往不知怎麼應對。這裡提供六個階段幫助你做好準備

  1. 準備階段—確保你有最低限度的標準程序來對應這些資安事件
  2. 確認階段–快速且準確的辨認資安事件是否發生
  3. 圍堵階段—一但確認後要防止事件狀況惡化
  4. 消除階段— 消除此一資安事件
  5. 回復階段— 將產品服務回到上一次的已知的良好狀況
  6. 學習階段— 回顧這一個事件為何發生的來龍去脈,並修正在準備階段的資安標準程序,防止依後有相同事件發生

這是一個循環的程序,一個PDCA的模式

淺談DevOps Security

風險評估與逐步成熟的資安防禦

一個完整的持續安全的環境會建立在良好的文化組織與管理上,所有成員對資安都有ㄧ致的共識標準。之後就是在技術層面上施作與標準的資安事件的回應程序。

但其實在組織中,「人員」的部分才是最大風險,如何在DevOps team裡做好風險管控呢?

風險管理就是需要「辨認」什麼樣的「威脅」會對我們的服務造成「危害」,這些威脅需要被分「優先順序」制定「對應的方式」。在DevOpos team良好的風險管理必須達到三個目標

  1. 如同DevOps的做法,對資安議題要有快速小量的疊代。每次針對的資安提議能夠被分類的夠小夠明確,能在很快的時間組成一個程序
  2. 自動化, 這也是 DevOps重要的部分,如何把自動化應用上資安議題上。
  3. 需要組織裡的每一個人參與資安事件的討論,並且能像討論功能開發一樣建立與維持產品的安全是需要團隊合作的。

另外要讓產品的資安防禦逐漸的優化,持續的資安測試也是不可或缺的。團隊內部可以針對產品或服務持續性的測試,例如 vulnerability scanning, fuzzing, static code analysis, configuration auditing等等整合到CI/CD的pipeline之中。且 CI/CD是在DevOps team的SDLC(Software development lifecycle)架構之下。

我們同時也可以雇用外部廠商來扮演外部的攻擊者,對我們的產品或服務(非正式環境)做攻防演練,由外部廠商扮演紅軍內部成員為藍軍定期攻防演練。可以紙上作業(類似軍隊的兵棋推演)到模擬測試。

總結,成熟的資安產品服務需要時間逐步成熟。如何將資安如入產品或服務甚至融入公司的組織中,這需要公司的高層有強烈支持下才有辦法運作。但在這轉型的期間雖然可能會很痛苦,但所帶來的效益將不只是技術與知識方面進步還有整合團隊的合作並請能帶來好的顧客滿意度。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水冷空冷一起上,夏日炎炎它超涼!MSI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 開箱評測

$
0
0
極限電競玩家除了在意電腦處理器與顯示卡的效能外,通常也會想一併兼顧良好的散熱以維持產品壽命跟高效運作。由 MSI 微星科技所推出的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特地在 GPU 上選用了 Corsair Hydro 系列 H55 一體式水冷散熱結構設計,讓玩家在高效遊玩時依然可以保持絕對冷靜。

實際上,MSI 的 SEA HAWK X 系列這兩年來已經闖出了相當不錯的名號,在兼顧效能與散熱的情況下,內建的 Corsair Hydro 系列 H55 一體式水冷配合 120mm 靜音風扇跟鋁製水冷排,再加上獨立的風流系統為記憶體、供電模組所進行的降溫,確實可以帶來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 採用「水冷」加「風冷」雙重降溫,確保每個內部組件都具備絕佳的溫度表現。

這次的 SEA HAWK X 改換上 GeForce RTX 2080 SUPER 顯示核心,高規格的遊戲效能自然獲得保證,對玩家而言除了性價比提高了之外,產品壽命還能因此延長,顯示卡更耐操、隨時穩定於高效能狀態,則是不可忽略的最大優點。

水冷空冷一起上,夏日炎炎它超涼!MSI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 開箱評測

MSI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 外觀設計

產品外觀上,MSI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 延續過往系列產品的整體設計,直接把水冷模組蓋在 GPU 顯示晶片上,水冷座擁有純銅微水道,能有效將廢熱快速導引至水冷幫浦,形成高效能的傳熱循環泵。

關鍵的 GPU 顯示晶片直接蓋上了一體式水冷,至於顯示記憶體與電源控制器則交給卡上風扇進行空冷。

MSI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 選擇了加大直徑扇葉設計的 120mm 靜音風扇,高速運轉時也不容易發出噪音,背後的鋁製冷排筆者則認為它是保持顯示卡足夠冷靜的關鍵,有效提高了氣流量幫助散熱,重點是產品本身非常容易安裝,只要四顆螺絲鎖上去就能搞定。

配合水冷泵的 120mm 靜音大風扇雖然對電腦機箱空間有所要求,但再加上背面的鋁製冷排可謂絕對超值。

由於不是所有玩家都具備深入的電腦零組件知識,所以 MSI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 不可拆卸式的一體式水冷就具備相當優勢,讓玩家不需耗費時間精力進行額外組裝,顯示卡買來接上後就能使用,省去許多非必要的勞動時間。

顯示輸出方面,MSI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 擁有三個 DisplayPort 1.4、一個 HDMI 2.0b 與一個 USB Type-C,HDCP 版本為 2.2。

但是這邊也要提醒玩家,入手 MSI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 前還是要特別注意,自己的電腦機箱內部是否具備足夠空間,用來容納單顆 120mm 風扇。假設消費者的電腦中已經有了另一套為 CPU 準備的水冷系統,配線的部屬或許就得花費一些巧思。

為了應付 GeForce RTX 2080 SUPER 的性能需要,本產品要求 8+6 Pin 供電,顯卡標稱 TDP 達 250W,MSI 建議消費者的電腦需具備 650W 以上電源供應器。

值得一提的是,MSI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 中央的龍魂 Logo,在通電時將會發光,這一項小小點綴雖然稱不上華麗,卻也適合低調的電競玩家。

MSI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 光顯示卡本身的重量就達到 1,370 克,為了支撐這個不算輕的重量,MSI 特地為它裝上了金屬強化背板,並同樣印上大大的龍魂 Logo 徹底展現信仰。

顯示卡背面全金屬製成的霧黑龍魂背板,兼具時尚風格又足夠低調,龍魂 Logo 盡顯玩家信仰。

MSI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 效能測試

光具備霸氣的外觀並不能徹底反映出 MSI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 的堅強實力,為了考驗這張強調散熱的顯示卡,筆者也不免俗的跑了幾項重點測試,來試驗看看「水冷」加「空冷」雙管齊下的能耐。

MSI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

安裝測試平台:

  • CPU:Intel Core i9-9900KS
  • MB:MSI MPG Z390 GAMING EDGE AC
  • RAM:Kingston HyperX FURY DDR4-3466 16G x2
  • SSD:Kingston HyperX FURY 240GB
  • GPU:MSI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
  • Drive:GeForce Game Ready 445.87
  • System:Windows 10 Enterprise 1909

首先是待機溫度方面,在室溫 25 度的冷氣房內,筆者曾多次記錄到 MSI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 核心僅有 26 度的優秀低溫,即便是顯示卡產品,這樣的數字也實屬罕見,可見一體式水冷系統確實有它的獨到之處。

MSI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

接著在待機溫度下,我們開始一小時的 FurMark 甜甜圈燒機測試,最終錄得的 GPU 最高溫度為 57 度,既沒有發生降頻也沒有任何錯誤出現,穩定度極佳,相較於純粹風冷的顯示卡,SEA HAWK X 的表現實屬完美,就連卡上風扇的轉速也只開了 72%。

FurMark 燒機一小時的峰值溫度為 57 度。在燒機測試中我們不難發現,MSI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 還有著很高的潛能,能夠讓玩家後續進行折騰跟發揮,升溫曲線非常慢讓想超頻的使用者,可以不必再花費心思去擔心冷卻問題,因為光是要讓它「熱」起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燒完了甜甜圈接著我們端出 3DMark,照慣例將 DX12 的 3DMark 與 DX11 的 Fire Strike 家族通通跑一遍,但因為這是張 RTX 顯示卡,所以筆者也追加了 Port Royal 的光線追蹤測試,看看 MSI 的調效如何。

Fire Strike 家族全測試跑分。

Time Spy 家族全測試跑分,並附上 Port Royal 光線追蹤測試分數。

3DMark 的測試結果就如同上述圖表,由於採用 GeForce RTX 2080 SUPER 顯示核心,基本上效能表現優秀完全可以預期,但低溫的優勢就是能延長產品壽命。

VRMark 全系列跑分,驗證顯示卡對 VR 環境的支援程度。

一張溫度表現極度優秀的顯示卡

綜觀來說,或許在短期使用時 MSI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 與其他同類競品的效能差異不大,但長期使用下來,內部元件的因廢熱所造成的效能降低,對消費者來說絕對是直觀有感。

MSI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 還支援最高 2-Way 的 NVLink SLI,不過如何配置機箱內的空間就會是個哲學。

考量到這幾年來高效能顯示卡的進步幅度有限,假設產品本身的使用期限能夠拉長,綜觀來看就是降低使用者的設備開銷。

MSI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 透過「水冷」加「空冷」,打造出了極為冷靜的使用體驗,假設你想在即將到來的炎炎夏日,依舊讓電腦成為「酷寒戰士」,那麼這項產品就是個相當值得考慮的選擇。

水冷空冷一起上,夏日炎炎它超涼!MSI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 開箱評測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非K也能超!ASRock獨家BFB超頻技術支援解放處理器基頻限制

$
0
0
由於Intel官方限制了多數處理器的超頻功能,在一般情況下只有高階的K系列處理器能透過過調整倍頻的方式進行超頻,一來限制了處理器的CP值,二來也讓玩家無法享受「壓榨」低階處理器效能的快感。ASRock推出的BFB超頻技術則能讓使用者自由調整處理器的基頻與功耗限制,解放低階處理器超頻封印。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不是老K處理器也能超頻

若以最簡單的方式描述處理器時脈的計算公式,那就是「處理器 = 基頻 x 倍頻」,其中目前主流處理器的基頻(Base Clock,BCLK)皆設定為100MHz,而倍頻(CPU Multiplier)則依產品定位而異。舉例來說,如果處理器的時脈為3.5GHz,那麼倍頻就是35x。

在目前的一般情況下,Intel陣營僅有K系列處理器能夠自由調高或調低倍頻(可以超頻),其餘處理器僅能調低倍頻(只能降頻,不能超頻),因此玩家只能多花點錢採購K系列處理器,才能享受超頻樂趣。

ASRock跟著自家400系列主機板推出的BFB(Base Frequency Boost)超頻技術,主要的功能是可以讓使用者自由調整基頻,透過提升基頻的方式達到超頻的效果。回到先前3.5GHz處理器的例子,將基頻超至110MHz之後,就能讓處理器時脈提升為3.85GHz(110MHz x 35)。

另一方面BFB也能解除處理器的功耗限制,將原本65W的TDP限制拉高到125W,帶來更大的超頻空間。

根據ASRock提出的測試數據,BFB可以大幅提升處理器的基礎運作頻率(Base Frequency),Core i9-10900甚至可以以從2.6GHz超到3.7GHz。

BFB除了解除非K系列處理器不能超頻的限制,也支援Z、H、B等系列主機板,等同於連帶解除Intel設下僅Z系列主機板可以超頻的限制,讓玩家可以在更平價的平台上透過超頻榨出更多效能。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萬能模擬器RetroArch更新至1.8.7,N64模擬器獲得全新GPU模擬功能

$
0
0
萬能模擬器RetroArch不久前才推出1.8.6板,這週又火速更新至1.8.7,帶來了桌面模式介面更新、改善系統通知,並透過改良設定檔儲存策略降低檔案寫入量,帶來更便利的使用者體驗。另一方面,N64模擬器ParaLLEl N64的paraLLEl-RDP元件也經過全面翻新,雙雙提升效率與還原度。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RetroArch 1.8.7僅小改款

RetroArch 1.8.7最大的改變,就是在Material UI選單介面的桌面版模式中加入了預覽圖功能,同時也可以透過滑鼠與觸控點擊縮圖切換至全螢幕檢視,方便使用者可以在電腦、平板電腦等裝置上查閱遊戲清單時看到縮圖。

而在系統通知(Cheevos狀態列)也有獲得功能改進,在搭配Retro Achievement成就系統時,系統能在啟動遊戲的時候顯示目前已完成與總成就數量,例如顯示「已完成10/20成就」,讓玩家能快速掌握目前進度。另一方面,原本在所有支援Cheevos的平台上,每次啟動遊戲時無論有無開啟系統通知功能,都會進行Cheevos的初使化作業,造成系統資源浪費,所以RetroArch 1.8.7取消了這個流程,以加快遊戲啟動速度並節省記憶體資源。

此外RetroArch 1.8.7也將模擬器核心全域設定檔的預設選項改為關閉,並會在第一次執行的時候將舊版設定檔自動轉換為各模擬器核心專用的設定檔,確保不影響之前的設定。這樣的好處可以降低執行過程的檔案存取量,並且避免想要更改單一模擬器的設定卻影響所有模擬器。

Material UI桌面版模式終於有預覽圖功能了。(圖片來源:Libretro,標題圖與下同)

Cheevos狀態列可以在遊戲啟動時顯示目前成就解索進度。

開啟方式為將「設定 -> Achievement -> Start Active」設為LIGADO。

N64模擬器大革命

而模擬器界的另一個大消息,就是開發者Themaister從頭開始撰寫了全新的paraLLEl-RDP元件(負則模擬繪圖處理器),讓ParaLLEl N64模擬器能夠具有更快的執行效率,並提繪圖精準度,讓圖像表現更貼近原始N64主機。此外這款元件還有去交錯功能,可以讓原本以交錯掃描(Interlaced)方式繪製的遊戲升頻至尋序掃描(Progressive),達到提升遊戲畫質的功效。

在過去N64模擬器大多仰賴高階模擬(High Level Emulation)方式模擬原始主機繪圖晶片的運作,這種方式雖然有比較好的效率,但是精準度卻比較差,無法完美模擬所有遊戲的畫面。而先前表現比較好的Angrylion元件採用低階模擬(High Level Emulation)方式,雖然精準度更加理想,但問題是執行效率並不好,甚至連2010年代中後期的電腦處理器也無法滿足其需求。

paraLLEl-RDP不但具有更好的效率,而且使用繪圖處理器的資源運算,有助於舒緩Angrylion的處理器效能瓶頸,根據官方提出的效能測試,最高甚至可以達到1倍效能增益。

▲paraLLEl-RDP的效果展出影片。

以Intel Core i7 7700處理器、NVIDIA Geforce RTX 2080 Ti顯示卡進行效能測試,可以看到paraLLEl-RDP的同步(Synchronous)與非同步(Asynchronous)模式效能都高於Angrylion。

將顯示卡換為較舊的AMD Radeon R9 290x,也可以看到效能衰退並不多,可以推測效能瓶頸可能在處理器。

在非同步模式下模擬器會將處理器、繪圖處理器的運作脫勾,雖然可以增加效能,但可能會造成右圖這種影子部分未妥善處理的繪圖錯誤。

RetroArch 1.8.7已經開放下載,讀者可以到官方網站的下載專區選擇對應平台的版本,或到官方部落格查看完整更新說明

至於paraLLEl-RDP目前僅支援Vulkan繪圖API以及Windows、Linux等作業系統,使用者可透過RetroArch的Online Updater下載或更新paraLLEl N64模擬器核心,並在模擬器核心的Quick Menu的Options中,將GFX Plugin、RSP pluging設定為「Parallel」並重新啟動即可使用。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Geekbench出現Intel Xe DG1顯示卡跑分成績,OpenCL效能接近AMD Ryzen 5 3400G APU

$
0
0
Apisak在個人Twitter分享了透過Geekbench為Intel Xe DG1顯示卡進行OpenCL效能測試的結果,我們可以從Geekbench官方資料庫中查尋到這筆資料,代表著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而Xe DG1的測試成績落在5,5373分,表現與AMD Ryzen 5 3400G的內建顯示晶片接近。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獨立顯卡跑分洩密

Xe DG1為Intel在CES 2020所展示的獨立顯示卡,它屬於中低階市場定位,目前公開的資訊只知道它具有96組處理單元(EU),並搭配GDDR6繪圖記憶體。

但根據Geekbench官方資料庫的資料,可以看到它確實具有96組處理單元,最高運作時脈為1.50 GHz,繪圖記憶體容量為2.98 GB。

Xe DG1的OpenCL測試成績為5,5373分,爬梳Geekbench資料庫的OpenCL測試排行榜https://browser.geekbench.com/opencl-benchmarks並進行資料比對,大約與內建RX Vega 11繪圖晶片的AMD Ryzen 5 3400G的5,5545分相當,若是與獨立顯示卡相比,則低於行動版GeForce GTX 950M的6,2767分。

Xe DG1是Intel開發中的中低階獨立顯示卡。

Geekbench官方資料庫中Xe DG1的OpenCL測試成績為5,5373分。

硬體資訊則顯示有96組處理單元,最高運作時脈可達1.50 GHz。

內建於AMD Ryzen 5 3400G APU的RX Vega 11繪圖晶片,能夠得到5,5545分。

相較之下行動版GeForce GTX 950M分數可達6,2767分。

雖然OpenCL的測試成績不能完全反映遊戲效能,但是還是能夠做為效能對比的指標,若單以OpenCL分數進行比較,Xe DG1的效能大約就落在入門級顯示卡,對於一般玩家來說吸引力可能比較小,或許具有更多處理單元的Xe DG2顯示卡才能滿足玩家需求。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AMD承諾將讓400系列主機板支援Zen 3架構處理器,但更新BIOS時需格外小心

$
0
0
在AMD即將推出Zen 3架構處理器與搭配的500系列主機板之際,大家或許會好奇它是否相容同為Socket AM4腳位的400系列主機板。雖然AMD先前表示主機板上的SPI ROM容量可能會不敷使用,所以傾向不提供相容,但在眾多使用者反應需求之後,AMD也從善如流宣佈將提供有限制的相容性。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捨舊迎新的BIOS更新策略

AMD透過Reddit回應使用者的請願,表示他們聽到使用者希望B450與X470晶片組能支援Zen 3架構處理器的回應與Twitter推文,因此決定排除技術困難,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在實際作法部分,AMD將會與主機板廠商合作,為搭載B450與X470晶片組的主機版提供支援Zen 3架構處理器的Beta版BIOS,其中會刪除對舊版處理器的相容性,以確保能夠容納新版處理器所需的微碼,而這個升級動作將是不可逆的操作。

由於升級BIOS之後主機板將不再相容舊版處理器,因此AMD會透過簡單的認證手續,在使用者下載Beta版BIOS前確認已購買新版處理器,以免發生升級之後電腦無法開機的問題。

AMD承諾將讓400系列主機板支援Zen 3架構處理器,但更新BIOS時需格外小心

▲AMD表示會對AM4平台提供支援至2020年,現在他們也實現諾言。

AMD曾在CES 2017表示為對AM4平台提供支援至2020年,從這次的行動中可以看出他們對消費者權益的重視。詳細的BIOS釋出時間與相容性目前尚未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可能不會在Zen 3架構處理器推出的第一時間釋出,消費者還需耐心等待。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次世代升級遠見!GIGABYTE Z490 Vision G 搭載Intel Core i9-10900K 效能實測

$
0
0
在電競 RGB 產品之外,近期更掀起一股創作者熱潮,追求的不是閃亮亮超頻風格,而是回歸至穩定、相容、升級性等基礎訴求。適逢 Intel 第十代 Core 桌上型平台更新,GIGABYTE 推出 Vision 創作者新系列,電腦王編輯部則收到 Z490 Vision G 主機板。

創作者 Vision 新系列

電競話題炒作許久,市場也顯得有些欲振乏力,適逢創作者議題興起,而創作者對於電腦類產品需求不外乎長久使用的穩定性、與不同軟硬體的相容性、以及針對未來的升級性……等,正好是炒作電競議題之前,各家廠商的主力賣點,因此現在看來頗有反璞歸真的意味。

GIGABYTE 先前已針對創作者這塊族群,陸續推出數款 DESIGNARE 產品,但未來將透過 Vision 這個品牌統一推出。相對主力於電競市場 Aorus 產品線,Vision 更像是以前的 Ultra Durable 5~Ultra Durable 7 等級定位,不過於堆疊料件、額外豪華功能,也不至於過度成本導向砍掉太多東西。

針對 Intel Z490 晶片組,GIFABYTE Vision 預計推出 Z490 Vision D 和 Vision G 共 2 款,Z490 Vision D 外觀設計比較偏向電競黑、銀色,並擁有 Wi-Fi 6 AX201 無線網路,Z490 Vision G 則更像是 DESIGNARE 白色主視覺設計,並預先留有 1 個直接銜接至處理器的 M.2 2280 插槽。

很久沒有看到如此樸實無華的包裝了,GIGABYTE Vision 系列將重心放回創作者在意的穩定性、相容性、擴充性身上,PCADV 電腦王編輯部收到的是 Z490 Vision G 型號。

Z490 Vision G 盒裝背面採用圖片特色說明為主,並以表列方式詳細記載該主機板詳細資訊。值得注意的是,主機板已預先針對 PCIe 4.0 訊號進行測試,標示 PCIe 4.0 Ready 字樣,詳情後述。

Z490 Vision G 附屬零件相當簡單,背部 I/O 檔板已內嵌於主機板,因此僅剩下 2 條 SATA 訊號線,以及驅動程式、公用程式光碟和說明書。

GIGABYTE Z490 Vision G 規格

  • 尺寸版型:ATX(305 x 244(mm))
  • 晶片組:Intel Z490
  • 支援處理器:Intel 10th Gen. Core、Pentium/Celeron in LGA1200 package
  • 記憶體插槽:4 組(雙通道),DDR4-2133∕2400∕2667∕2933∕3200(XMP),無 ECC,無緩衝
  • 介面擴充槽:PCIe 3.0 x16 x 3(x16/x0/x4、x8/x8/x4)、PCIe 3.0 x1 x 2
  • 儲存裝置介面:SATA 6Gb/s x 6、M.2 x 1(M key、2260∕2280∕22110、PCIe 3.0 x4/SATA 6Gb/s)、M.2 x 1(M key、2260∕2280、PCIe 3.0 x4/SATA 6Gb/s、SATA訊號與SATA3 1共用)
  • 背板 I/O:USB 2.0 x 2、PS/2 x 1、USB 3.2 Gen 1 x 4、DisplayPort x 1、HDMI x 1、USB 3.2 Gen 2 x 3、USB 3.2 Gen 2 Type-C x 1、RJ45 x 1、3.5mm x 6
  • 附件:SATA 線材 x 2

清新銀白外觀

Z490 Vision G 在 GIGABYTE 一票 Z490 晶片組主機板當中顯得特異獨行,銀白色的散熱片與飾蓋有別於其它型號仍舊以黑色為主,Z490 Vision G 安排較少量的 RGB LED,並留有下 2 組 +12V、G、R、B 針腳與 2 組 +5V、D、G 針腳供使用者自行擴充。另一方面,Z490 Vision G 此舉也可以吸引到另外一群喜愛白色內裝的玩家。

Z490 Vision G 於 GIGABYTE Z490 晶片組主機板產品線,以清新脫俗的銀白色外觀跳脫黑色強悍印象。

+12V、G、R、B 針腳與 +5V、D、G 針腳分別具備 2 組。

細部裝飾部分,金屬散熱片、塑膠飾蓋印有類似科幻電影當中的檢修艙蓋線條,並於多處安排英文字樣,例如晶片組散熱片 GIGABYTE、處理器 VRM/VRD 供電轉換區 COLOR-SILVER、MATERIAL-ALUMINUM、音效處理區 AMP-UP AUDIO,以及背板 I/O 區的 VISION BROADEN YOUR HORIZONS。

Z490 Vision G 主機板多處印製檢修艙蓋線條,以及英文文字作為裝飾。

與其它白色造型板卡類產品較為不同的是,Z490 Vision G 分別於晶片組散熱器與背板 I/O 飾蓋新增小巧思,增添 1 條漸層反光飾帶,此飾帶採用雙層結構,底部噴上銀色亮面漆,上層則透過光的相干涉原理,於不同角度可觀察到不同顏色相當漂亮,與 Team Group 近期推出的幻彩鏡面產品系列相當類似。

Z490 Vision G 主機板背板 I/O 與晶片組散熱片加裝漸層反光飾帶,背板 I/O 飾蓋安排 RGB LED 側投發光效果,支援自家 RGB Fusion 連動控制。

背板 I/O 檔版直接內建於主機板身上,避免使用者忘記安裝。值得注意的是,除了 DisplayPort、HDMI 視訊輸出,以及先進的 USB 3.2 Gen 2 Type-A、USB 3.2 Gen 2 Type-C 連接埠,Z490 Vision G 保留 2 個 USB 2.0 和 PS/2 連接埠,USB 2.0 可用來連結無線滑鼠、鍵盤,避免 USB 3 影響 2.4GHz 訊號傳輸,PS/2 則可相容舊款鍵盤、滑鼠或是 KVM。

Z490 Vision G 主機板背板 I/O 連接埠一覽,提供 2 個 USB 2.0、1 個 PS/2、4 個 USB 3.2 Gen 1 Type-A、1 個 DisplayPort 1.4、1 個 HDMI 1.4、2 個 USB 3.2 Gen 2 x 3、1 個 USB 3.2 Gen 2 Type-C、1 個最高支援 2.5Gbps 的 RJ45、6 個 3.5mm 類比音效插孔,未留有光纖 TOSLINK 音效輸出。

12 相處理器核心供電

Z490 晶片組可以安裝 Intel 代號 Comet Lake S 的 LGA1200 腳位封裝處理器,這代處理器繼續使用 14nm 製程,最高實體核心數量則推升至十核心,因此 GIGABYTE 繼續強化處理器供電轉換規模與設計。以這款 Z490 Vision G 而言,採用控制器直出 12 相 PWM 訊號于功率級,負責處理器核心供電。

CPU +12V 輸入提供 1 個 4pin 與 1 個 8pin 插座,均為實心針腳。

ATX 24pin 也同步採用實心針腳版本,耐電流量較高。

Intersil(已被 Renesas 收購)ISL69269 晶片負責處理器核心供電轉換控制,Z490 Vision G 於此安排 12 相規模,單相採用 1 顆整合驅動器、上橋 MOSFET、下橋 MOSFET 的 Vishay SiC651A 功率級晶片。該功率級晶片在散熱無虞的情況下,單顆可提供 50A 電流,並內建溫度監測、過熱保護、過電流保護…… 等,最佳效率約在 12A 負載,並依據切換開關頻率的不同,最高效率可達 93%。

ISL69269 晶片負責處理器核心供電轉換 12 相規模電路的控制。

Z490 Vision G 處理器核心供電轉換單相安排 1 顆 SiC651A 功率級晶片。

Z490 Vision G 處理器核心供電為 12 相規模,單相 Power Stage 後端銜接 1 個 0.15μH 電感,全部 12 相再並聯 12 顆 Nichicon 導電性高分子鋁固態電解電容 560μf,處理器插槽中央當然還有負責電壓削尖濾波的 MLCC 陶瓷基層電容。

IDT(已被 Renesas 收購)6V41801BNDGI 時脈產生器負責處理器 BCLK 和 PCIe 時脈,提供較為細緻的調整範圍。

處理器內建繪圖顯示 GT、以及傳統意義上的北橋 SA 供電轉換,交由另外 1 顆 Renesas RAA229001 晶片負責。處理器內建顯示繪圖 GT 採用單相規模,Power Stage 用料與核心區相同,採用 1 顆 SiC651A 功率級晶片和 1 個 0.15μH 電感,後端接上 3 個導電性高分子鋁固態電解電容 560μf。只是下一世代 VccGT 將從最大 35A 電流提升至 55A,單相設計難免捉襟見肘。

處理器 SA 同樣也採用單相規模,但是需要輸出的功率比 VccGT 少得多,因此 MOSFET 改採小型化封裝 μ8FL 的 ON Semiconductor NTTFS4C06N,上、下橋各安排 2 顆平均分擔輸出功率以及降低 RDS(on) 導通電阻。由於 NTTFS4C06N 不包含驅動器,此處另外加裝 RAA220002負責該功能。

RAA229001 晶片負責處理器 VccGT 和 VccSA 供電控制。

處理器 VccGT 安排單相規模,使用 1 顆 SiC651A 功率級晶片和 1 個 0.15μH 電感,後端則安排 3 個導電性高分子鋁固態電解電容 560μf 相互並聯。

處理器 VccSA 同樣為單相規模,但是因為功率輸出較小的關係,上、下橋各自安排 2 顆 NTTFS4C06N MOSFET 並聯,並交由 RAA220002 負責驅動。

MOSFET 散熱器雖然沒有導入鋁鰭片設計,但是鋁擠散熱塊表層仍保使用切削製程加大表面積,以利於快速逸散廢熱至空氣當中,GIGABYTE 稱之為 Micro-Block 設計。另一方面,散熱片與 MOSFET 之間使用熱導率達 5W/mk 的 Laird 導熱墊,Vcc 和 VccGT 散熱片相互連結熱導管更加粗至直徑 8mm,最大程度保留垂直斷面面積,避免輾壓太扁影響內部介質傳導效果。

鋁鰭片穿 fin 製程稍微複雜,因此 Z490 Vision G 改採 Micro-Block 鋁塊切削的方式加大表面積。

貫穿散熱片的熱導管升級成 8mm,並依舊採取熱導管直觸、Laird 導熱墊與 MOSFET 相互接觸。

晶片組散熱片同樣採用 Micro-Block 設計。

由處理器插槽向外延伸,Z490 Vision G 記憶體模組插槽共有 4 條,DDR4_A1 和 DDR4_A2、DDR4_B1 和 DDR4_B2 各自為單一通道,單一通道 2 個插槽之間的佈線方式為 daisy-chain,因此需要從最每個通道的外側插槽開始安裝。另一方面,記憶體插槽與處理器插槽之間的線路放置於 6 層電路板內部,最外層上下均以大面積銅箔包覆降低干擾。

Z490 Vision G 記憶體插槽外部安排金屬強化層,可避免主機板因處理器散熱器扣具壓力而過度變形,多少也有些屏蔽效果。

Z490 Vision G 記憶體與處理器之間的線路,全部包覆於電路板接地層當中,避免雜訊干擾。

DDR4 記憶體所需電源功率不高,在此安排 Richtek RT8120D 負責控制,3 顆 NTMFS4C06N 以 1 上 2 下的方式組成單相規模,後方銜接 2 個導電性高分子鋁固態電解電容 560μf,處理器插槽和記憶體插槽中央還有另外 2 個同規格的電容。

主機板一隅提供簡易除錯 LED 燈號。

未來世代相容性

從處理器插槽接出的 PCIe x16 通道,銜接至 Z490 Vision G 具有金屬強化層的 2 條 PCIe x16 插槽,可設定成 x16+x0 或是 x8+x8 模式,顯示卡支援 NVIDIA SLI 與 AMD CrossFire 串聯運算,其餘黑色的 PCIe x16(x4)、PCIe x1 插槽,以及 2 個具備散熱片的 M.2 插槽(支援 PCIe x4 和 SATA)則由 Z490 晶片組負責。

有趣的是,處理器插槽附近還有個沒有加裝散熱片,並標註 RESERVED FOR FUTURE 的 M.2 2280 安裝插槽。經過量測,這個 M.2 2280 直接銜接至處理器插槽,預先替下一世代處理器鋪路。另一方面,Z490 Vision G 與處理器相關的連接埠與電路板板材,都預先達成 PCIe 4.0 訊號要求。

最接近處理器的 M.2 插槽,搭配代號 Comet Lake S 處理器時並無作用,只是替下一世代 Rocket Lake S 處理器先行預留。

透過電路板切割處橘黃色即可判斷,Z490 Vision G 選用介電常數比較低的材料,以便支援 PCIe 4.0 規格。

ASM1480 為一款最高支援 PCIe 3.0 的快速切換器,負責將處理器 PCIe x16 通道分拆成 x16/x0 或是 x8/x8,以便支援雙顯示卡串聯運算或是銜接其它介面卡。

這個電源供應轉換區為支援下一世代 Rocket Lake S 其中 1 個關鍵,負責產生 VccIO_1 和 VccIO_2 電壓,但是 Comet Lake S 卻不需要。

Q-Flash Plus 讓玩家在不安裝處理器、記憶體的情況下更新 UEFI BIOS,僅需連結 ATX 24pin 和 CPU +12V 供電,再把含有 UEFI 檔案的隨身碟插入 Z490 Vision G 背板 I/O 白色 USB 連接埠,再按壓這顆 QFLASH_PLUS 微動開關 3 秒以上,待一旁 QLED 閃爍完畢即更新完畢。

升級 2.5Gbps 有線網路

由 Z490 晶片組負責的 I/O 連接埠,分別為 6 組 SATA 6Gb/s(SATA3 1 訊號與 M2A_SB 訊號共用),以及多個 USB 3.2 Gen 2、USB 3.2 Gen 1、USB 2.0 連接埠或是擴充針腳。其中 USB 3.2 Gen 2 連接埠或是針腳,均加上 1 顆 Pericom(已被 Diodes 收購)PI3EQX1002B1ZLEX redriver 晶片,強化傳輸訊號品質,USB Type-C 埠再加裝 1 顆 TI HD3SS3220 2:1 多工晶片。

Z490 Vision G 提供 6 埠 SATA 6Gb/s,若是 M2A_SB 安裝 SATA 6Gb/s SSD,則 SATA3 1 連接埠無法使用。

2 個由 Z490 晶片組負責的 M.2 插槽均配有散熱片,並預先於內側貼上導熱墊。

USB 3.2 Gen 2 連接埠均加裝 1 顆 PI3EQX1002B1ZLEX redriver 晶片。

背板 I/O、前面板擴充針腳 USB Type-C,另外還會加裝 1 顆 TI HD3SS3220 2:1 多工晶片,負責切換 Type-C 訊號。

考量到簡化佈線以及避免佔用 Z490 晶片組 HSIO,背板 I/O 4 個 USB 3.2 Gen 1 Type-A 連接埠由 1 顆 Realtek RTS5411E 集線器晶片負責,透過 1 個 USB 3.2 Gen 1 介面向上銜接至 Z490 晶片組。

Z490 Vision G 提供 1 組 USB 3.2 Gen 1 和 1 組 USB 3.2 Gen 2 前面板擴充針腳,能夠轉接出 2 個 Type-A 與 1 個 Type-C。

Genesys Logic GL850S USB 2.0 集線器晶片負責前面板擴充針腳。

Intel 於去年第四季推出支援 2.5Gbps 的 Ethernet Controller I225 系列有線網路晶片,這款主機板採用 Ethernet Controller I225-V,為 1 款乙太網路控制器,並非過去僅包含 PHY 實體層功能。2.5Gbps 網路交換器在台灣雖然還不是非常流行,但可以直接銜接至支援 2.5GbE 的 NAS,提升雙向傳輸速度。

Z490 Vision G 整合 1 顆 SLN9D 晶片,也就是 Ethernet Controller I225-V 乙太網路控制器晶片,為 IPG(Inter-Packet Gap)最小為 8Byte 的 V1 版本,最高支援 2.5Gbps。

HD Audio codec 採用 1 顆 ALC1220-VB,支援偵測耳機阻抗,該處類比接地層與數位接地層分離,前置面板針腳透過 Nichicon 音響級電容調整音色,背板 I/O 3.5mm line out 綠色孔支援 DSD128 硬體解碼,訊噪比可達 114dB。

Z490 Vision G HD Audio Codec 採用 ALC1220-VB,前置面板擴充針腳加裝 Nichicon 音響級電容調整音色。

Comet Lake-S 顯示輸出若要支援 HDMI,仍需另外加裝 1 顆 LPSCON 晶片,Z490 Vision G 採用支援 HDMI 1.4b 的 RTS5411E。

輕鬆跨越5.00 GHz門檻

在Z490 Vision G主機板的效能測試中,筆者從Intel新推出的第10代處理器中,選用具有實體10核心的Intel Core i9-10900K處理器,記憶體則是採用十銓科技的T-Force XTREEM ARGB DDR4-4000 8GB x 2,並依據處理器JEDEC標準支援度,將等效時脈設定為DDR4-2933,顯示卡則是直接採用處理器內建的Intel UHD Graphic 630顯示核心。

以這次的測試平台為例,GIGABYTE Z490 Vision G主機板搭配Intel Core i9-10900K處理器,不用做任何調校,就可以獲得5.00 GHz起跳的運算效能。

將記憶體等效時脈設定為DDR4-2933時,Z490 Vision G主機板自行選擇 20-22-22-47時序。

Z490 Vision G主機板搭配Intel Core i9-10900K處理器,在CPU-Z處理器效能測試中,單執行緒可達 549.1分,多執行緒則是有6963.4分。

在記憶體時脈設定為DDR4-2933、時序為20-22-22-27下,以AIDA64量測記憶體頻寬為40743 ~ 41759 MB/s之間,存取延遲為62.7ns。

Z490 Vision G主機板搭配了1 TB版本的十銓科技MP34 M.2 PCIe固態硬碟,在CrystalDiskMark磁碟效能測試中,其2987.86 ~ 3340.81 MB/s的讀寫效能,已能位列NVMe TLC固態硬碟前段班。

使用新版的CINEBENCH R20進行影像渲染測試,單執行緒獲得519 cb,多執行緒為5632 cb。

以x264 FHD Benchmark進行影像轉檔測試,平均每秒可壓製63.1禎1080p影格畫面。 

使用PCMark 10進行整體系統效能測試,採用上述零組件搭配能夠獲得2382 分。

次世代升級遠見,GIGABYTE Z490 Vision G 銀白色創作者主機板分析與測試

次世代升級遠見,GIGABYTE Z490 Vision G 銀白色創作者主機板分析與測試

次世代升級遠見,GIGABYTE Z490 Vision G 銀白色創作者主機板分析與測試

受限於處理器內建的顯示核心,使得測試平台在3DMark不同的測試場景,效能成績只有一般水準。 

在Blender Benchmark的3D場景渲染測試中,具有實體10核心、20執行緒的Intel Core i9-10900K處理器,單張畫面的渲染時間為18分6秒68。儘管GIGABYTE Z490 Vision G主機板搭配Intel Core i9-10900K處理器,已能在預設組態下輕鬆越過5.00 GHz門檻,但在主機板晶片組、處理器均具備超頻條件下,透過Z490 Vision G主機板UEFI介面,以手動調整處理器倍頻,電壓則交由主機板自動調整的方式來進行處理器超頻測試。

從預設的51倍頻開始往上調整,在54倍頻下,雖然可以順利進入Windows作業系統,但在使用CPU-Z進行效能測試時卻會頻頻發生當機狀況,因此,將處理器調回53倍頻後,才能順利完成超頻後的效能測試。

在電源設計和散熱模組助攻下,Z490 Vision G主機板搭配Intel Core i9-10900K處理器,可以全核超頻到5.30 GHz。

將Intel Core i9-10900K處理器超頻到5.30 GHz,在CPU-Z處理器效能測試中,單執行緒可達 594.8分,多執行緒則是有7071.4分。 ▲ 在Z490 Vision G主機板UEFI介面開啟T-Force XTREEM ARGB DDR4-4000 8GB x 2的XMP設定檔後,以AIDA64量測記憶體頻寬為54048 ~ 56704 MB/s之間,存取延遲為50.8ns。

同樣在超頻後,使用CINEBENCH R20進行影像渲染測試,單執行緒獲得531 cb,多執行緒為5978 cb。

具說服力的升級遠見

身為全新系列一員的Z490 VISION G主機板,其清新銀白的美型外觀不僅迎合喜愛白色內裝的創作者用戶外,用料不馬虎的12相直出式數位電源設計,更能在前面的測試過程中,讓具有實體10核心的Intel Core i9-10900K處理器,穩定的發揮出不俗的效能表現。

另外,在創作者用戶最在意的擴充性上,Z490 VISION G主機板除了在記憶體容量最高可以支援到128 GB(單一插槽32 GB)外,靠近處理器的第一組PCIe插槽和M.2插槽也具有PCIe 4.0 Ready設計,能夠分別以PCIe 4.0 x 16或M.2 PCIe 4.0 x 4來支援下一世代的儲存設備,而這也是Z490 VISION G主機板最具說服力的升級遠見!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Core i9-10900K @ 3.70 GHz
  • 記憶體:T-Force XTREEM ARGB DDR4-4000 8GB x 2
  • 顯示卡:Intel UHD Graphic 630
  • 系統碟:T-Force MP34 M.2 PCIe固態硬碟 1 T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FOCUS SGX-500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專業版64位元 1909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SD 8.0規範採納PCIe 4.0技術,傳輸速度提高至4GB/s

$
0
0
SD協會宣布藉由導入PCIe 4.0技術,讓採用SD 8.0規範的SD Express記憶卡能達到4GB/s的傳輸效能,並在標準尺寸SD卡繼續使用NVMe傳輸協定,以支援先進記憶體存取機制,並為新版SD Express記憶卡確保向下相容的能力,以滿足更高階的使用需求。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傳輸介面提升至PCIe 4.0

繼先前SD 7.0規範納入支援PCIe 3.0傳輸介面之後,SD 8.0進一步將傳輸介面提升至PCIe 4.0,並採用最新的NVMe 1.4傳輸協定,讓SD Express記憶卡能在PCIe 4.0 x2模式下達到4GB/s的傳輸速度,此外也支援在PCIe 3.0 x2或PCIe 4.0 x1模式以2GB/s的速度運作。

在記憶卡的腳位方面,單通道(PCIe 3.0 x1或PCIe 4.0 x1)模式的腳位與先前SD 7.0規範相同維持2排匯流排設計,若要以雙通道(PCIe 3.0 x2或PCIe 4.0 x2)模式運作的話,則需在記憶卡上安排3排匯流排。

採用PCIe 4.0 x2傳輸模式的SD Express記憶卡頻寬高達3,938MB/s。

新版SD Express記憶卡外觀範例,正面造型與先前規格相同。

背面則視單通道或雙通道模式,而有2或3排匯流排。

SD 8.0最大的好處當然就是再次推高記憶卡的傳輸速度,能讓SD Express得以連續錄製、播放資料流量更高的4K或8K超高解析度影片,並帶給行動裝置、物聯網裝置、無人機等設備更高效能的儲存媒體。

而目前SD 8.0並未提及microSD記憶卡,或許會在未來參照SD 7.1規範的模式一樣,透過更新規範將技術推廣至小尺寸記憶卡。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Pine64推出PineTab平板電腦,當然還是搭載Ubuntu Touch作業系統

$
0
0
PineTab是台10吋平板電腦,從外型看來它與一般平板電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也能搭配鍵盤保護蓋變身成簡易型筆記型電腦,但特別的是搭載UBPorts (Ubuntu Touch)作業系統,雖然不相容Android生態系統豐富的App資源,但只要3,000元左右的價格讓它成為有應用潛力的低階平板電腦。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開源生態圈的好選擇

PineTab搭載Allwinner A64 SoC,具有4個Arm Cortex-A53處理器核心,以及Arm Mali-400 MP2繪圖處理器,並搭載2GB LPDDR3記憶體與64GB eMMC儲存媒體,比較特別的是它不但有microSD讀卡機,還有M.2插槽能夠安裝SATA介面固態硬碟,方便擴充各式儲存裝置。

PineTab具有10吋、解西度為1280 x 720的電容式觸控螢幕,內建喇叭與麥克風,並具有Home鍵、音量鍵以及容量為6,000mAh的電池。在I/O功能部分,PineTab具有USB 2.0、USB 2.0 OTG、Mini HDMI、3.5mm耳機麥克風複合端子各1組,並內建Wi-Fi無線網路功能,還可自行安裝M.2介面LTE網路卡(會占用固態硬碟插槽)擴充連網能力。

根據PineTab的官方Wiki頁面,它除了支援UBPorts作業系統之外,還支援postmarketOS、Arch Linux ARM,使用者只需將系統映像檔燒錄至microSD記憶卡,並插入PineTab指定為開機磁區即可使用。

PineTab是款支援UBPorts等Linux系列作業系統的平板電腦。

它也能搭配鍵盤保護蓋變身成簡易型筆記型電腦。

PineTab具有許多開源特性,使用者也可以自行擴充固態硬碟或LTE網路卡。

▲從PineTab的操作影片中可以看到裝上、拔下鍵盤的操作模式,以及觸空操作的體驗。

根據Pine64官方部落格的消息,PineTab將以美金99.99元(約合新台幣3,020元)的價格於2020年5月底前開放預購,鍵盤保護蓋的價格則為美金19.99元(約合新台幣600元),有興趣的讀者不妨關注Pine64線上商店的資訊。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AMD推出14Gbps強化版Radeon RX 5600 XT顯示卡,舊版卡也可更新BIOS免費升級

$
0
0
AMD宣佈將與ASRock、Asus、PowerColor、Sapphire、XFX等合作廠商推出顯示記憶體頻寬升級的14Gbps版本Radeon RX 5600 XT顯示卡,在相同定價產品線中提供效能更出色的產品,至於已經購買指定舊版顯示卡的消費者,也能透過更新BIOS解放顯示記憶體頻寬限制,免費升級至強化版。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撿到免費效能提升

我們先前曾介紹過https://www.techbang.com/posts/77619,許多Radeon RX 5600 XT顯示卡在出廠時已搭載GDDR6 14Gbps時脈版本記憶體顆粒(Micron MT61K256M32JE-14:A),而非12Gbps顆粒(MT61K256M32JE-12:A),因此許多版卡廠商透過修改BIOS的方式,解開顯示記憶體時脈上限。

這次AMD則是包括ASRock、Asus、PowerColor、Sapphire、XFX等5間廠商,將會推出多款顯示記憶體時脈預設狀態就是14Gbps的產品,消費者可以省去手動更新BIOS的手續。

而ASRock、Asus、GIGABYTE、Msi等廠商的指定Radeon RX 5600 XT顯示卡則可透過手動更新BIOS的方式解開封印,詳細的對應型號請參考下表或AMD官方公告

Radeon RX 5600 XT 14Gbps強化版狀態一覽表,標示為「Available at leading etailers」的產品為出廠即為強化版,標示為「Instructions from XXX」的則需手動更新BIOS。

舉例來說,ASRock Challenger D 6G OC的顯示記憶體時脈預設值為14Gbps。

Msi Radeon RX 5600 XT Gaming X則需手動更新BIOS後才會解放顯示記憶體時脈。

已經購買Radeon RX 5600 XT顯示卡的讀者,不妨趁這個機會更新一下BIOS以獲得免費效能提升。尚未購買的讀者也可以趁2020年5月30日前購買指定Radeon RX 5600 XT顯示卡,即可獲贈《惡靈古堡3》、《魔物獵人世界:Iceborne Master Edition》以及3個月Xbox Game Pass for PC會員資格。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GIGIABYTE推出AORUS DDR4-4400記憶體,RGB炫光不能少

$
0
0
GIGIABYTE宣佈推出,它採用Hynix D-die顆粒並具有8GB x2的大容量,並通過Intel Z490與AMD X570平台測試,能以4,400MT/s的高效能運作,並帶來高達60,000MB/s的資料傳輸效能,同時它還支援RGB 2.0特效燈光。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RGB 2.0外加終身保固

AORUS RGB Memory 4400MHz記憶體套件的容量為16GB雙通道(8GB x2),採用市場評價不錯的Hynix D-die顆粒,運作速度高達4,400MT/s,時序參數則為19-26-26-46,根據官方提供的AIDA64效能測試數據,記憶體的讀取頻寬為56,185MB/s,寫入則可達到61,161MB/s。

此外AORUS RGB Memory 4400MHz記憶體套件也通過Intel及AMD雙平台驗證,以確保在各種系統架構下都可以展現最佳效能,官方也特別建議能搭配採用全新記憶體佈線及抗干擾遮罩設計的精選GIGABYTE主機板,以完整發揮記憶體的高頻寬及高效能的特性。

在散熱片方面,GIGABYTE特別採用金屬髮絲紋加工的鋁擠散熱片,搭配多道工序以及倒角處理,不但能提升外觀質感,也以避免散熱片邊緣刮傷手,提升安裝過程的安全性。而RGB燈光部分則搭配霧化效果導光條,並相容RGB Fusion 2.0規範,能讓記憶體的燈光與主機板、顯示卡、機殼等全機零組件燈光同步互動,使用者也能自由選擇多種燈光效果。

AORUS RGB Memory 4400MHz記憶體套件具有2條8GB模組,總容量達16GB。

記憶體模組頂部搭載霧化效果導光條,可以讓RGB燈效更加迷幻。

GIGIABYTE推出AORUS DDR4-4400記憶體,RGB炫光不能少

▲官方提供的AIDA64效能測試數據顯示記憶體寫入則可達到61,161MB/s。

AORUS RGB Memory 4400MHz記憶體套件預計在2020年第二季底正式上市,目前官方尚未公布價格,但確定會為產品提供終身保固服務,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保持關注市場消息。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Microsoft將DriectX帶到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AI應用直接獲益

$
0
0
Microsoft在Build 2020開發者大會發表了支援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 2的繪圖處理器加速功能,透過半虛擬化的技術,讓運作於Windows的Linux子系統也能直接存取顯示卡的資源,並且能支援DirectML與NVIDIA CUDA等API,將能大幅提升AI運算效能。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透過GPU虛擬化加速WSL2

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以下簡稱WSL)為能夠在Windows作業系統原生執行Linux執行檔(ELF格式)的相容層,可讓開發人員接在Windows執行GNU/Linux環境中大部分的命令列工具、公用程式和應用程式,使用者也能將Linux容器部署於WSL並執行,簡化了程式開發與測試流程,而Microsoft也推出了改善執行效能的WSL2

在近期的Windows更新中,Microsoft花了許多心力於繪圖處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以下簡稱GPU)虛擬化,並在WDDM(Windows Display Driver Model)2.5版之後支援原生GPU虛擬化,並將WDDM GPU半虛擬化(WDDM GPU Paravirtualization,以下簡稱GPU-PV)技術應用於Windows沙盒、Hololens 2模擬器等情境,但目前技術限制僅能支援在Windows環境中執行的虛擬機器或容器等Windows客戶機(Guest)。

為了能在WSL2中使用GPU加速功能,Microsoft在WDDM 2.9中將GPU-PV延伸至Linux客戶機,並由Linux核心中的Dxgkrnl驅動程式,透過虛擬機器的VM Bus連接至Windows宿主機(Host),如此一來Linux環境下的使用者模式(User Mode)程式就能與實體GPU溝通並存取其資源。

WDDM 2.9還能支援多路GPU,讓Linux程式得以存取所有GPU,同時它也沒有設下任何權限限制,WSL2中的程式能與Windows宿主機動態調整共享GPU資源,如果只有Linux應用程式佔用GPU,它甚至能享有全部資源。

WDDM 2.9透過VM Bus讓WSL2的程式能夠透過Windows宿主機接觸到實體GPU。

加速AI應用程式

Microsoft透過libd3d12.so與libdxcore.so函數庫為WSL2提供完整的D3D12DxCore功能,但因為WSL2沒有圖型化介面,僅提供命令列介面,雖然D3D12 API支援畫面外繪圖(Offscreen Rendering),但不支援可以將畫面複製到螢幕的Swapchain,因此繪圖功能的實用價值並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Microsoft為WSL2移植了許多AI、機器學習所需的API,首先D3D12中整合了DirectML,能針對機器學習運算的效能最佳化。至於Linux使用者比較常用的OpenGL、OpenCL、Vulkan等API部分,WSL2透過映射層(Mapping Layer)將OpenCL和OpenGL硬體加速功能架構於DirectX 12之上,來解決相容性問題,而Vulkan的相關細節將於未來公布。

而業界常見的NVIDIA CUDA加速,則能讓程式透過Windows的WDDM GPU抽象層或Linux上的NVIDIA GPU抽象層與GPU溝通以相容CUDA-X函數庫(libcuda.so),以達到相容cuDNN、cuBLAS、TensorRT等運算框架的效果。

D3D12可以透過libd3d12.so與libdxcore.so函數庫在WSL2環境運作。

DirectML也可以透過相同的方式運作。

OpenCL和OpenGL則是透過Mesa函數庫達成相容。

CUDA則藉由libcuda.so函數庫相容,可以提供AI加速運算效果。

雖然libd3d12.so和libdxcore.so仍是閉源程式,但Microsoft已將Linux版Dxgkrnl開源並與社群共享,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GitHub上取得更多資訊。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I'm Back相機改裝套件有回來了,這次把你的35mm底片機變成數位相機

$
0
0
筆者曾介紹過由Samuel Mello Medeiros所開發的I'm Back系列相機改裝套件,它可以將傳統底片相機改裝成數位相機,不但能讓老相機重生,更能拍下風格獨特的照片,這次推出的改裝套件則是針對35mm相機而來。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為35mm相機設計的平價款

Samuel Mello Medeiros這次帶來的I'm Back 35產品概念相當單純,它是款平價改裝套件,能夠相容各廠牌的多款35mm相機,給予老相機重生的機會,讓使用者可以重拾傳統底片相機,並拍下數位照片,創造類比與數位融合的體驗。

I'm Back 35的開發旅程從3D列印的原型機開始,在長達4年的時間中,開發團隊不斷改善各項設計,終於推出正式版改裝套件,而有趣的是最大的創新竟然是軟體。I'm Back 35的控制軟體加入了手動模式,讓使用者可以以完全控制快門速度和相機的光圈值,拍下自己想要的曝光效果。

另外全新的通用轉接套設計,讓I'm Back 35可以相容絕大部分的35mm相機,人體工學的外型設計也讓操作更加舒適,此外它採用攝影器材常見的Sony NP F550、F570規格電池,大大提升更換電池與延長續航時間的方便性。

I'm Back 35是款能將35mm底片機改裝成數位相機的套件。

它的研發時間長達4年,並經過許多轉變。

I'm Back 35的本體由轉接套與感光元件等零件組成。

它可以安裝至多數35mm相機上。

全新設計的扣具可以相容各種相機的鎖孔。

最高可拍攝4K影片

I'm Back 35採用Panasonic 34112感光元件,搭配iCatch V39影像處理器,可照片解析度可達1,400萬像素,並儲存為JPEG或RAW檔案,錄影則支援4K 30FPS、Full HD 60FPS、720P 120FPS等多種格式。

此外它搭載解析度為320 x 240的2吋螢幕,並具有內建麥克風與喇叭,採用microSD做為儲存媒體,除了可外接麥克風,還可透過同步線控制外部閃光燈。

在使用自動模時,需先將相機切換至B快門模式並指定光圈大小,然後讓照片曝光至系統響起3聲嗶聲為止。而在手動模式時,使用者可以自己設定光圈與快門值,並借助相機的光度計(Photometer)來決定曝光程度,或隨自己喜好任意調整曝光程度以創造不同照片風格。

I'm Back 35的功能相當完整,並提供多種I/O端子方便連接外部裝置。

I'm Back 35採用專屬設計的電路板並搭載iCatch V39影像處理器。

它能拍下帶來底片風格的數位照片。

圖為Nikon F90x相機搭配I'm Back35於義大利的瓦爾迪登特羅所拍攝的照片。

Samuel Mello Medeiros使用Leica M2所拍下的自拍照。

▲I'm Back 35也能用於拍攝影片,並呈現出充滿類比味的顆粒感。

▲使用者也可以透過I'm Back 35拍出帶有Lomo感的文青風影片。

I'm Back 35的價格為348瑞士法郎(約合新台幣10,880元),內含I'm Back 35模組、通用轉接套、USB Type C、同步線、充電器、電池各1,預定上市時間為2020年12月。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Arm發表全新Cortex-A78、Cortex-X1處理器,偕同Mali-G78、Ethos-N78帶來更高效能

$
0
0
雖然Computex 2020受到武漢肺炎影響而延期,但Arm仍照慣例在這個時間點發表全新的處理器IP,今年Arm除了帶來全新Cortex-A78處理器,還有具備更高效能的Cortex-X客製化處理器方案,此外還有旗艦級Mali-G78繪圖處理器與Ethos-N78類神經網路處理器,能帶來更充配的圖形與AI推論效能。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Cortex-A78效能、效率都提升

Arm在2019年Computex期間發表了Cortex-A77與Mali-G77等產品,在今年同一時間則發表了它們的後續產品。

相較於前代的Cortex-A77,Cortex-A78能夠增加20%持續效能(Sustained Performance,指可以在行動裝置上常時維持的效能表現),並提升15%面積效率,可以在提供相同效能的前提下縮小處理器尺寸,對於「寸土寸金」的行動裝置處理器、SoC來說是個相當重要的特點。

在電力效率部分,官方則表示能在消耗一半的電量的情況下帶來於前代產品相同的運算效能,不但能夠有效延長電池壽命,也可發揮降低運作廢熱的效果,同樣也是行動裝置相當關鍵的需求。

Arm發表全新Cortex-A78、Mali-G78、Ethos-N78等行動運算IP。

相較於前代處理器,Cortex-A78具有20%持續效能增益。

Cortex-A78同時也有15%面積效率增益。

高度彈性客製化處理器組態

這次發表的一大亮點就是Cortex-X客製化處理器,它是由2016年所推出的「Built on Arm Cortex Technology」計劃發展而來,讓廠商在選用Arm處理器IP時能夠更更多彈性與擴充性選項,以利追求最高效能。

這次發表的Cortex-X1是首款客製化解決方案的處理器,超越一般Cortex產品的規劃方向,能夠提供客製化與差異化的處理器解決方案,針對特定的使用情境提供更高運算效能。

Cortex-X1的應用目標鎖定旗艦級智慧手機、其他高效能行動裝置或是大螢幕裝置,其峰值效能比Cortex-A77高出30%,能夠強化單執行緒程式執行效能,滿足特定應用需求與使用情境。

它能在DynamIQ異質運算多核心處理器組態下,與其他不同的處理器混合搭配,並且沒有先天配置限制。例如使用1個Cortex-X1核心搭配3個Cortex-A78核心,或是於電力、散熱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在SoC中搭載2個甚至更多Cortex-X1核心,具有高度客製彈性。

與Arm先前推出的客製化指令集不同,客製化處理器的主要目標在於提供效能更高的處理器核心,以滿足「大型裝置」高負載運算的需求,而客製化指令集則是針對IoT、嵌入式系統等「小型裝置」,針對電力效率與用途所衍生的不同需求,進行客製化設計,在概念上不完全相同。

Cortex-X系列處理器有助於客製化與差異化的SoC設計。

Cortex-X1的設計概念是要帶來突出的極致運算效能,與前代的Cortex-A77處理器鄉比能能帶來30%峰值效能增益。

Cortex-X1能帶來更高的效能表現,但當然也會伴隨耗電、廢熱、處理面積等問題,不過只要在設計晶片的時候考量這些因素,還是能夠自由搭配不同數量的Cortex-X1核心。

Mali-G78帶來主機級遊戲圖像品質

Arm去年推出的Mali-G77繪圖處理器捨棄舊有Bifrost架構,改採全新Valhall架構,這次推出的Mali-G78則以Mali-G77為基礎,最高可以採用24核心組態,透過非同步技術、強化圖型模組、像素相依性追蹤等技術強化效能表現,能夠帶來25%繪圖效能增益。至於電力效率則有30%的提升,能夠發揮延長行動裝置電池續航力的效果,讓使用者不受時間限制享受遊戲與視聽娛樂。

另外除了旗艦級的Mali-G78,Arm也同步推出次高階的Mali-G68,它繼承所有Mali-G78的最新功能,主要差別在於最高只支援6核心組態,雖然效能上勢必與Mali-G78有段落差,但可以在更具價格競爭力的主流級SoC有所發揮。

繪圖處理器除了負責圖型運算之外,由於目前許多臉部辨識、影像處理、AR擴增實境等機器學習的功能會利用繪圖處理器進行運算,所以也使用AI功能的效能有所幫助。根據官方提供的數據,Mali-G78較Mali-G77能夠提升15%機器學習效能,有助於讓裝置運作更加流暢。

此外Arm也為遊戲開發者提供免費的Performance Advisor工具(整合於Arm Mobile Studio),能夠快速偵測效能瓶頸與即時提出報告,協助開發者改善程式並最佳化工作流程。

繪圖處理器的效能左右遊戲、機器學習、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等應用的體驗。

Mali-G78支援24核心組態,相對於前代產品可以提供25%效能增益。

它能針對複雜的遊戲場景帶來更顯著的效能提升,在不同遊戲下與Mali-G77相比能帶來6~17%不等的效能提升。

Mali-G68更具定位彈性,適合應用於主流級SoC產品。

Mali-G78在機器學習部分則有效能15%提升,能強化行動裝置AI應用。

遊戲開發者能在Performance Advisor的協助下輕鬆進行程式最佳化。

最高提供10TOPs效能

針對AI運算推出的全新Ethos-N78類神經網路處理器(NPU)也帶來了許多技術提升,與前代Ethos-N77相比最高能提供2倍峰值效能,並提升25%面積效率,此外全新的壓縮技術也能降低存取資料的效率,並節省40%記憶體傳輸頻寬,有助於提升整體效能與功耗表現。

Ethos-N78也提供介於1~10TOPs間的多種效能配置,以利在不同應用程式上兼顧效能表現以電力消耗,若程式不支援類神經網路處理器,Ethos-N78也能與Cortex-A處理器偕同運作,以擴大程式相容性。

Ethos-N78類神經網路處理器可以帶來更優異的AI運算效能,並與Cortex-A處理器偕同運作以相容各類AI應用程式。

Arm台灣應用工程總監徐達勇在專訪中表示,目前許多針對行動裝置開發的AI程式對於效能需求都在10TOPs以下,因此Ethos-N77已經能滿足絕大多數使用者的需求,而開發者也能透過完整的Arm NNCMSIS NN等開發環境便捷地開發AI程式,並將程式部署至各種只有Cortex-A處理器或具備Ethos-N類神經網路處理器的裝置,大幅降低程式開發障礙。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msi MEG Z490 GODLIKE,狂熱玩家的神選之板

$
0
0
在微星科技MEG、MPG、MAG和PRO四大系列產品線中,MEG系列是這四大系列中定位在高階電競平台市場的產品,而電腦王這次收到的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更是該系列中針對狂熱玩家所推出的旗艦產品。

隨著Intel在今年Q2正式推出第10代桌上型處理器(代號:Comet Lake-S),不僅處理器腳位從LGA 1151全面更改為LGA 1200外,主機板晶片組也一併更迭到400系列,因此,微星科技也一口氣推出10款支援全新一代處理器的400系列主機板,分別羅列在MEG、MPG、MAG和PRO四大系列產品線中,來滿足入門到狂熱不同級別玩家的升級需求。

msi MEG Z490 GODLIKE,狂熱玩家的神選之板

龍紋旗艦二代登場

從產品級別的定位來說,MEG系列是這四大系列中定位在高階電競平台市場的產品,而電腦王這次收到的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更是該系列中針對狂熱玩家所推出的旗艦產品。

拿到MEG Z490 GODLIKE的那一刻,很難不從其沈甸、豐富的整箱內容物感受到旗艦產品所帶來的豪華感。箱內兩個內盒,一個內裝主機板、龍紋銘牌,另一個則是主機板標配的線材、鯊魚鰭無線天線,以及一個支援PCIe 4.0的XPANDER-Z M.2擴充卡附件,另外,如果你是實況直播玩家的話,那麼,要留意的是,跟上一代產品相比,MEG Z490 GODLIKE不再隨附Streaming Boost HDMI擷取卡,而是需要另行購買。

從手提外箱的可掀式封面上,幾乎滿版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的相片上方,可以看到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支援Intel第10代處理器、Intel Optane Memory和Thunderbolt三項重點規格。

打開可掀式封面,內側兩旁則是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的Thunderbolt 3、10 G / 2.5 G / WI-FI 6網路、散熱系統、供電設計、Mystic Light RGB燈效、第二代動態OLED面板(Dynamic Dashboard II)、Audio Boost HD音效和智能按鈕…等產品特色簡介。

 

 

 

 

箱內有兩個內盒,一個內裝主機板(上方有龍紋銘牌),另一個則是XPANDER-Z M.2擴充卡、鯊魚鰭無線天線和主機板標配的線材。

改以銘牌飾物方式推出的的龍紋Logo,讓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對一眾龍粉來說,信仰瞬間充值滿滿、價值一路飆升! ▲ 搭配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內建WI-FI 6的是一組鯊魚鰭造型的外接式天線。

內建兩組M.2插槽、支援PCIe 4.0的XPANDER-Z M.2擴充卡附件可以為玩家帶來儲存需求的擴充性。

為了提供內建兩組M.2插槽的運作穩定性,XPANDER-Z M.2擴充卡需要外接6 PIN電源。

在XPANDER-Z M.2擴充卡正面左上方分別提供散熱風扇、RGB燈效的開關。

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除了尺寸仍是採用E-ATX (30.5 x 27.7 cm)規格外,產品外觀也是延續沈穩的石墨黑電競風格。

跟上一代產品相比,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增加不少RGB燈效(主機板上鏡面區域)的顯示面積,使得它在通電運作後更顯炫麗。

另外,在記憶體插槽旁的第二代動態OLED面板(Dynamic Dashboard II)也從僅能顯示黑白圖文變成可以顯示彩色圖文。

雖然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取消了實體的Game Boost超頻旋鈕,但仍保留Reset、Power兩個實體開關。

msi MEG Z490 GODLIKE規格

  • 尺寸版型:E-ATX(305 x 277 mm)
  • 晶片組:Intel Z490
  • 支援處理器:Intel第10代 Core / Pentium Gold / Celeron LGA 1200腳位處理器
  • 記憶體插槽:4組(雙通道),總容量最高為128 GB,支援DDR4-5000(OC)/4800(OC)/4600(OC)/4533(OC)/4400(OC)/ 4300(OC)/ 4266(OC)/ 4200(OC)/ 4133(OC)/ 4000(OC)/ 3866(OC)/ 3733(OC)/ 3600(OC)/ 3466(OC)/ 3400(OC)/ 3333(OC)/ 3300(OC)/ 3200(OC)/ 3000(OC) / 2933(JEDEC)/ 2666(JEDEC)/ 2400(JEDEC)/ 2133(JEDEC),支援non-ECC,無緩衝記憶體
  • 介面擴充槽:PCIe 3.0 x16 x 3
  • 儲存裝置介面:SATA 6Gb/s x 6、M.2 x 2(PCIe 3.0 x4和SATA 6Gb/s,2242/ 2260/ 2280/ 22110)M.2 x 1(PCIe 3.0 x4,2242/ 2260/ 2280),支援Intel Optane Memory技術
  • 背板 I/O:USB 2.0 x 2、USB 3.2 Gen1 x 4、RJ45 x 2(2.5 / 10 Gbps各1)、USB 3.2 Gen2 x 2、Thunderbolt 3 Type-C x 2、Wi-Fi 6 / Bluetooth 5.1 Antenna Connectors x 1、3.5mm HD Audio Connectors x 5、Optical S/PDIF-Out
  • 附件:XPANDER-Z M.2擴充卡 x 1、無線網路天線 x 1、龍紋銘牌 x 1、驅動程式隨身碟 x 1、產品註冊卡 x 1、快速指南 x 1、快速安裝指南 x 1、使用手冊 x 1、熱感應線 x 2、CORSAIR RGB LED延長線 x 1、Rainbow RGB LED延長線 x 1、1對2 RGB LED Y型延長線 x 1、SATA傳輸線 x 3、SATA傳輸線標籤 x 1

決定超頻能力的關鍵

為了提升支援Intel第10代桌上型處理器的穩定性,特別是在搭載功耗125 Watt起跳的Intel Core i9-10900K處理器運作時,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除了沿用16+1+1相供電設計外,也改用高功率的ISL 99390單顆90A供電MOS元件,因此,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不僅在正面供電MOS元件區域分別搭載Stacked Fin Array堆疊式散熱器、2顆滾珠軸承風扇的Frozr Heatsink散熱器,也在背面對應供電MOS元件區域加裝散熱背板,以透過大幅增加的散熱面積和主動式散熱設計,快速排除高熱以確保平台運作的穩定性和超頻能力。

msi MEG Z490 GODLIKE,狂熱玩家的神選之板

除了1個24 PIN ATX主電源接頭外,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分別在板上提供2個8 PIN ATX 12V處理器電源接頭,以及1 個 6 PIN ATX PCIe電源接頭。

跟上一代產品一樣,也是採用16+1+1相VRM供電設計的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在供電MOS工作區域搭載Stacked Fin Array堆疊式散熱器來強化散熱效果。

而在Stacked Fin Array堆疊式散熱器外,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還藉由加裝2顆滾珠軸承風扇的Frozr Heatsink散熱器,以主動式散熱的方式來提高散熱效果。

至於在主機板背面,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也同樣在對應正面供電MOS工作區域、晶片組位置都加裝一塊金屬散熱背板,不僅增加更大的散熱面積,也提供安裝主機板的強固性。 

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在三組M.2插槽上方都有Shield Frozr散熱片,來提供排放M.2固態硬碟運作時所產生的高溫,其中兩組M.2插槽的Shield Frozr散熱片和晶片組散熱片整合成一大塊散熱片,更能增加散熱效果。 

在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的IO背板上,從左到右分別是Clear CMOS按鍵、Flash BIOS按鍵、PS/2鍵盤滑鼠連接埠、2個USB 2.0連接埠、4個USB 3.2 Gen 1連接埠、2.5 G有線網路、10 G有線網路、2個USB 3.2 Gen 2連接埠、2個Thunderbolt 3 Type-C連接埠、Wi-Fi無線天線SMA接頭,以及5個音源輸出入插孔、S/PDIF光纖輸出。

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以支援Intel第10代平台CNVio2整合式協議的Intel AX201無線網路模組,來提供最高傳輸速度有2.4 Gbps的WI-FI 6(802.11ax)無線網絡和藍芽5.1連接功能。

友善易用的調校功能

進入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的UEFI BIOS後,玩家可以從圖形化介面上方顯示的數據中,快速得知BIOS版本、開機順序,以及處理器、記憶體的即時運作資訊外,也可以隨時切換成EZ(簡易)或Advanced(進階)模式來進行BIOS組態的調校。

另外,除了在Advanced模式下透過BIOS調校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的超頻組態外,玩家也可以另行安裝微星科技所提供的Dragon Center工具,透過選用Gaming Mode內建的「極致效能」、「平衡」、「安靜」和「自訂」項目後,在Windows作業系統下就能即時調校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的超頻組態。

在簡易模式(EZ Mode)的BIOS主選單畫面中,玩家可以從左側的CPU、Memory、Storage快速得知各個零組件的運作資訊,也可以分別從左上方的GAME BOOST(CPU、XMP Profile 1),或是下方的Thunderblot Control、AHCI/RAID、Debug Code LED Control、EZ LED Control,來快速啟用或關閉系統超頻和其它相關功能。

在進階模式(Advanced Mode)中則是比較側重超頻(OC)設定,因此,玩家可以在BIOS主選單畫面中的OC功能中,進行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的細部調校,也可以利用OC PROFILE儲存或載入超頻組態。

在簡易和進階模式中都有提供的Hard Monitor功能,可以讓玩家檢視零組件工作溫度、主機板工作電壓,以及散熱器風扇工作轉速…等即時運作資訊。

只有在進階模式中才有提供的Board Explorer功能,可以讓玩家檢視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上所搭載的零組件規格資訊。

玩家在Dragon Center工具的Gaming Mode中,可以針對各個已安裝的遊戲啟用或關閉Gaming Mode超頻功能。

啟用Gaming Mode超頻功能後,玩家就可以從User Scenario中選用要搭配的超頻設定組態。

玩家透過Monitor功能可以得知處理器、記憶體即時的工作頻率、工作電壓…等運作資訊。

Dragon Center工具提供的Game Highlights功能,則是可以截錄玩家在遊戲時的精彩影片後透過網路與他人分享。

在True Color中所提供的護眼模式、遊戲、電影、自訂,以及預設五大項目,可以讓玩家依據使用情境的不同,將顯示器設定成合宜的工作狀態。

玩家透過LAN Manager功能可以調校有線或無線網路下,平台整體或特定程式運作時的網路效能。

在Dragon Center工具的Mystic Light中,玩家可以設定IO背板、晶片組上的RGB燈效。

另外,還可以在Dynamic Dashboard II中,設定第二代動態OLED面板上想要顯示的零組件運作資訊,以及預設提供或是自行設計的GIF動態圖案。

一鍵超頻So Easy

同樣都是為Intel全新一代系統平台而生的Intel 400系列晶片組,因此,筆者選用Intel第10代的Intel Core i9-10900K處理器,搭配十銓科技的T-Force XTREEM ARGB DDR4-4000 8GB x 2,並依據處理器JEDEC標準支援度,將等效時脈設定為DDR4-2933來進行效能測試。

不過在顯示輸出方面,由於受限於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只提供2個支援Thunderbolt 3 Type-C連接埠,沒有實體的HDMI連接埠,可以連接手邊現有的顯示器之下,只能另外安裝msi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顯示卡來進行效能測試。

在不進行任何調校,僅在預設組態下,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搭配Intel Core i9-10900K處理器,就能提供5.00 GHz起跳的運算效能。

將記憶體時脈設定為DDR4-2933時,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自行選擇 18-22-22-42時序。

在CPU-Z處理器效能測試中,單執行緒可達 573.0分,多執行緒則是有7068.0分。

而在AIDA64 Cache & Memory Benchmark中,記憶體頻寬為41689 ~ 41856 MB/s之間,存取延遲為61.5 ns。

在搭配1 TB版本的十銓科技MP34 M.2 PCIe固態硬碟下,使用CrystalDiskMark進行測試,可以測得3002.41 ~ 3360.23 MB/s的讀寫效能。

使用CINEBENCH R20進行影像渲染測試後,單執行緒獲得514 cb,多執行緒為5992 cb。

以x264 FHD Benchmark進行影像轉檔測試,平均每秒可壓製63.4禎1080p影格畫面。

搭載Intel Core i9-10900K處理器的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在另外安裝獨立顯示卡的助威下,使用PCMark 10可以獲得高達6830分的整體系統效能成績。

msi MEG Z490 GODLIKE,狂熱玩家的神選之板

msi MEG Z490 GODLIKE,狂熱玩家的神選之板

 

msi MEG Z490 GODLIKE,狂熱玩家的神選之板

同樣的,在3DMark不同的測試場景中,也可以分別獲得不錯的效能成績。

在Blender Benchmark的3D場景渲染測試中,測試平台的單張畫面渲染時間為17分18秒49。完成前面在不超頻組態下的效能測試後,筆者再利用Dragon Center工具所提供的Gaming Mode功能,從中選用「極致效能」項目,讓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自行調整處理器、記憶體的相關設定來進行超頻測試。

在直接套用「極致效能」的超頻組態下,搭載Intel Core i9-10900K處理器的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處理器工作頻率可以在5.30 GHz狀態下穩定運作。

而在5.30 GHz的超頻狀態下,使用CPU-Z測試可以分別在單執行緒獲得598.1、多執行緒獲得7200.2的效能成績。

再以AIDA64 Cache & Memory Benchmark量測後,得知記憶體頻寬為54587 ~ 55879 MB/s之間,存取延遲為50.4 ns。

同樣在CINEBENCH R20進行影像渲染測試中,超頻後單執行緒獲得516 cb,多執行緒為6103 cb的效能成績。

超頻能力優異的神選之板

msi MEG Z490 GODLIKE,狂熱玩家的神選之板

做為第二代旗艦產品,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除了延續16+1+1相數位供電的特色外,為了抑制ISL 99390單顆90A供電MOS,以及可能搭載的125 W功耗的Intel Core i9-10900K處理器所帶來的高熱影響,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大幅改造了整體的散熱設計,以確保超頻後的運作穩定,再加上新增的WI-Fi 6、10 Gbps、Thunderbolt 3…等規格,使得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明顯就是針對狂熱玩家所推出的產品。

而在高階旗艦的用料規格外,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不管是在BIOS或Dragon Center工具,總能讓玩家透過友善易用的一鍵超頻功能,來徹底釋放、調校處理器、記憶體的運作效能,這也使得MEG Z490 GODLIKE主機板在高階玩家市場中最具賣相的特色!

測試平台處理器:

  • Intel Core i9-10900K @ 3.70 GHz
  • 記憶體:T-Force XTREEM ARGB DDR4-4000 8GB x 2
  • 顯示卡:msi GeForce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顯示卡
  • 系統碟:T-Force MP34 M.2 PCIe固態硬碟 1 T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FOCUS SGX-500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專業版64位元 1909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RetroArch 1.8.8釋出,大幅強化PS2上的模擬器效率並提供雲端翻譯協作

$
0
0
萬能模擬器RetroArch除了整合大量模擬器並支援執行許多不同主機的遊戲之外,另外一大特色就是被移植到許多平台,玩家能在電腦、智慧型手機甚至PlayStation Vita、Switch等主機上重溫懷舊遊戲,在最新的1.8.8版本更新中,更是大幅強化於PlayStation 2執行的效能。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全新PS2開發工具建功

RetroArch 1.8.8最大的變化在於PlayStation 2版本的改進。受益於開發者fjtrujy釋出的最新PS2 SDK程式開發工具以及較新版GCC編譯器與C / C ++工具鏈(Toolchain),不但帶來顯著的效能提升,更有助於降低其他模擬器核心的移植,讓玩家能在PlayStation 2上執行更多遊戲。

根據fjtrujy提供的簡易測試,Famicom遊戲搭配QuickNES模擬器的執行FPS能從原本的255幀提升至429幀,此外Picodrive(Mega Drive)、FCEUmm(Famicom)、mGBA(Game Boy Advance)等模擬器也都在新開發工具的協助下獲得效能改善。

此外1.8.8版的另一大改善,就是開發團隊將程式的翻譯工作上傳至Crowdin雲端協作平台,讓有興趣的參與者可以協助進行翻譯,而且不需任何程式背景,有助於推進語言在地化速度與品質。

使用舊版PlayStation 2開發工具時,QuickNES模擬器的FPS為255幀。

改用新版開發工具後FPS可以提升至429幀。

玩家可以到Crowdin雲端協作平台為翻譯貢獻心力。

參與者只需在網頁平台輸入翻譯後的文字即可,操作相當簡單。

RetroArch 1.8.8已經開放下載,讀者可以到官方網站的下載專區選擇對應平台的版本,或到官方部落格查看完整更新說明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新版Raspberry Pi 4開賣,升級8GB價格美金75元

$
0
0
Raspberry Pi 4發售近1年之後,的Raspberry Pi Foundation(樹莓派基金會)在官方網站宣佈將推出全新升級版本,將記憶體容量推升至8GB,能提供開發者更充裕的記憶體空間,以利執行記憶體使用量更高的程式。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記憶體翻倍請用64位元作業系統

Raspberry Pi 4使用的BCM2711 SoC雖然最高可以支援16GB LPDDR4記憶體,但卻因為市場上並沒有適合的8GB LPDDR4封裝顆粒,因此先前Raspberry Pi 4僅推出1GB、2GB、4GB等記憶體容量版本。

先前官方曾調降2GB版本售價並停止販售1GB版本,而現在則是在與Micron的合作下,推出了價格為美金75元(約合新台幣2,270元)的8GB記憶體容量版本,有助於在Raspberry Pi 4執行更複雜的程式。

由於新的記憶體顆粒會稍稍提高所需的峰值電流,因此8GB版本Raspberry Pi 4的電源元件有些許變動,取消了原本在USB 2.0旁的交換式電源供應器(Switch-Mode Power Supply),並在USB Type-C電源端子旁增加新的交換式電源供應器,以滿足電力需求。

Raspberry Pi 4現在共有2GB、4GB、8GB等記憶體容量版本。

8GB版本採用Micron記憶體顆粒。

8GB版本的電源供應元件也有些許調整。

由於Raspberry Pi預設的作業系統採用32bit LPAE核心與32bit使用者空間(Userland),雖然能讓多個程式共享8GB記憶體,但單一程式只能存取3GB記憶體。

想要單一程式完全存取8GB記憶體的話,則需使用64bit版Raspberry Pi OS,或改用Ubuntu、Gentoo等作業系統。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Viewing all 631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