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電腦王
Viewing all 617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1 對 1 軌跡追蹤,SteelSeries 與 PixArt 合作推出 Rival 110 遊戲電競滑鼠

$
0
0
專注推出遊戲電競周邊設備的廠商 SteelSeries,近日推出適合左右開弓的 Rival 110 滑鼠,採用與 PixArt 合作研發的 TrueMove1 光學感應器,最高擁有 7200 CPI 和 240 IPS,並屏除相關修正技術,提供精準且快速的滑鼠移動反應。

就命名而言,這隻滑鼠屬於 Rival 系列旗下的一員,可以視為入門款式 Rival 100 的感應器升級款式,Rival 110 的光學感應器採用與 PixArt 合作研發的 TrueMove1,相較在 Rival 310 和 Sensei 310 所使用的 TrueMove3,TrueMove1 各項規格都會稍低一些,解析度調整範圍 200~7200 CPI,並以 100 CPI 間距調整,每秒最高移動距離 240 IPS,加速度為 30G,回報率則同樣維持 1000Hz/1ms。

TrueMove 系列光學感應器的特點就是拿掉一些自動修正功能,譬如角度校正、直線校正等功能,讓滑鼠實際移動方向等同於螢幕游標的移動,達到真正 1 對 1 軌跡追蹤。也因為拿掉了這些附加的校正功能,讓滑鼠移動與訊號輸出之間的延遲降到最低,也沒有預設校正功能的誤判動作,相當適合強調精準度與肌肉記憶的 FPS 遊戲,也讓玩家不必再去適應各種滑鼠不同的「調性」。該滑鼠即日起上市,建議售價美金 39.99 元,折合新台幣約 1,210 元。


▲Rival 110 左右對稱,配備 6 個按鍵,左右按鍵具備 3000 萬次點擊壽命,重量為不可調整的 87.5g。


▲滑鼠所有可程式化設定均儲存於內部記憶體之中,可跟著滑鼠快速移轉到新電腦。


▲支援 SteelSeries Engine 軟體,調整包含燈光效果在內的各種設定。


▲TrueMotion 感應器與其它常見的滑鼠精準度比較,並強調該感應器精準度於任何 CPI 設定下均相同。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Firefox 57 效能暴衝 2 倍、速度直逼Chrome,還有個新名字 Firefox Quantum

$
0
0
「引擎是很重要的,無論是在車子裡或是網頁瀏覽器,所以今天早上我們一直在轉圈圈。」Firefox 產品副總裁 Nick Nguyen 以如此興奮的言語表示對 Firefox 57 大改版的感受,效能提升程度甚至要替 Firefox 57 取個新名字 Firefox Quantum,為 Firefox 52 的 2 倍。

Firefox 產品副總裁 Nick Nguyen 近日於自家部落格發文,宣布推出 Firefox 57 的測試版和開發者版本,一般使用者所使用的正式版預計將於 11 月 14 日自動發送更新。此版強調效能上的改進,相較自家 Firefox 52 在 Speedometer 2.0 測試有著 2 倍效能,與 Chrome 比較 10 大網站的載入速度,甚至有五五波的態勢,也因此 FireFox 57 將有個新名字 Firefox Quantum。


▲Firefox Quantum 為 Firefox 52 版本的 2 倍效能。


▲Firefox Quantum 測試版與 Chrome 載入前 10 大網站的速度比較。

Firefox Quantum 會如此的快速,得力於幾個面向的改進,目前 Firefox 已經可以善加利用現代電腦與行動產品所裝設的多核處理器,利用多執行緒同步進行多種作業,最大的改變為新的 CSS 處理引擎 Stylo,屬於 Firefox 重寫計畫 Project Quantum 其中的一部分,這個負責將網頁 HTML 和 CSS 檔案內容轉化為顯示像素的繪圖引擎,同樣也能夠平行化內部作業,讓執行效能能夠跟隨處理器核心數量而增長。

多分頁排程也有部分微調,背景下載作業會比其它背景分頁獲得更高的優先權重,下載速度比 Chrome 更快的同時還少了 30% 的記憶體使用量 (Chrome 表示再度中箭)。另外在過去幾個月內,還對 Firefox 進行徹底檢查,直到目前為止已經修正了可能導致運作緩慢的 468 項問題。介面部分透過 Photon project 也有相當大的改善,降低使用者覺得網頁瀏覽器變慢的感受,並納入現今廣泛應用的高像素密度面板支援性,能夠根據使用者的滑鼠點擊或是手指觸碰,自動變更選單大小,加強觸控式螢幕的易用性。

 

Firefox 測試版下載請點我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MSI 釋出 2 張 Z370 晶片組主機板,Z370 GAMING PRO CARBON AC 和 Z370 GODLIKE GAMING

$
0
0
隨著 10 月 5 日正式解禁時間步步逼近,Intel 第八代桌上型 Core i 系列處理器相關資訊也陸續露出。MSI 於官網刊登 2 張中階與高階主機板,分別為 Z370 GAMING PRO CARBON AC 和 Z370 GODLIKE GAMING,價格預計座落於新台幣 6,000 元和萬元區間。

從高階型號 Z370 GODLIKE GAMING 看起,率先引人注目的特點即為主機板種下的 RGB LED 燈光,新增多種明滅效果,以及位於主機板右上方的實體按鈕與操作旋鈕。高達 4 組 PCIe x16 插槽也很令人好奇,根據只能支援 NVIDIA 2-Way SLI 判斷,很有可能僅有 2 條或是 3 條插槽與處理器相連,使用 x8/x8 或是 x8/x4/x4 通道組合模式,另外 1 條則連結至晶片組提供 4 條 PCIe 通道。處理器電源供應轉換提供 18 相,應為處理器核心、System Agent、GPU 相加的結果,並未明確指出組合方式。

3 個 M.2 插槽均支援 PCIe 3.0 x4,並配備有散熱片設計,SATA 插槽則具備 6 組,以及 1 組同樣支援 PCIe 3.0 x4 通道的 U.2 連接埠,根據晶片組有限的 HSIO 判斷,這些插槽或是連接埠一定會有某種程度的互斥性,無法全部一起使用。頗為特殊的是包裝還附上 1 張 2 組 M.2 插槽的介面擴充卡,有意讓使用者透過處理器的 PCIe 通道獲得更低的存取延遲。

網路部分很豪邁地配備 3 組有線網路和 1 組無線網路,均為 Killer 網路卡系列,透過 Killer xTend 技術夠讓電腦變身為無線網路延伸器,無線網路卡支援 2.4GHz/5GHz 雙頻,最高連線速度 867Mbps。音效部分使用 2 顆 Realtek ALC1220,並加上獨立的 ESS ES9018 數類轉換器,背板 I/O 採用 1 組 6.3mm 類比輸出插孔。此外背板 I/O 金屬檔板額外附贈 2 張不同風格的貼紙,讓使用者依照喜好替換。這張主機板也很特殊並未加入視訊輸出,可能是認為目標市場使用者都會加裝 1 張顯示卡吧。


▲Z370 GODLIKE GAMING 以較為零散的方式加裝 RGB LED,包裝隨附 1 張 2 組 M.2 插槽介面卡。


▲3 組有線網路設計相當豪華,並透過 ASMedia ASM3142 晶片支援 USB 3.1 Gen 2。


▲隨機包含多種配備。

Z370 GAMING PRO CARBON AC 當然也不落人後加裝許多 RGB LED,安裝區域位於主機板背面邊緣,又是另外一種表現方式。無線網路卡另外以介面卡的方式安裝在 PCIe x1 插槽,而非其它廠商直接擺放於背板 I/O 處的作法。M.2 插槽降為 2 組,僅其中 1 組安排散熱片,不過背板 I/O 部分的 USB 3.1 Gen2 功能並沒有刪去。


▲Z370 GAMING PRO CARBON AC 將 RGB LED 安排在主機板邊緣。


▲背板 I/O HDMI 部分沒有額外加入 LSPCON,因此 4K 解析度的畫面更新率僅有 30Hz。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Dirty COW漏洞橫行,Android惡意程式ZNIU會偷偷訂閱付費服務

$
0
0
Dirty COW是Linux作業系統上的資安漏洞,雖然距離它被發現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但是這次出現的ZNIU,卻是第一個利用該漏洞的惡意程式。ZNIU主要的感染途徑是透過植入惡意程式的App入侵設備,並在執行過程中透過遠端C&C伺服器竊取資料或訂閱付費服務。

竟有12年歷史

Dirty COW(為Dirty copy-on-write的縮寫)是個Linux作業系統的資安漏洞,它主要的運作方式是透過檔案寫入時發生的競爭條件(Race Condition,指2個程式同時存取1個檔案,而發生衝突),將記憶體中唯讀區塊轉變為可寫入區塊,如此一來便可以竄改記憶體中的資料。

雖然Dirty COW是個本機端的漏洞,但是仍可併用其他攻擊手法,從遠端觸發漏洞,並進一步取得Root層級的管理員權限,進而取得整個系統的控制權。

Linux的開發者Linus Torvalds在2016年就表示他在11年前就知道Dirty COW漏洞的存在,但是卻因在修正的過程中遇到問題而沒有完成,而Dirty COW最初出現於2007年推出的Linux 2.6.22。

Dirty COW的問題到了2016年時才真正被修復並公諸於世,包括Ubuntu 16.10、16.04 LTS、14.04 LTS、12.04 LTS,以及Debian 7、Debian 8、ArchLinux 4.8.3、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6.x等作業系統等都推出對應的修正檔,但是同樣以Linux為基礎的作業系統Android,卻還曝露在風險之下。

▲Dirty COW是個能讓攻擊者取得管理員權限的資安漏洞。

超過1,200款App中槍

在Dirty COW被揭露之後,Android作業系統雖然沒有立即傳出災情,但是在潛伏1年之後,被稱為ZNIU的惡意程式開始在Android裝置間流傳。根據資安廠商Trand提供的報告,ZNIU已經被植入超過1,200款App中,並在超過美國、日本、加拿大、德國、印尼、中國、印度等40多個國家間流竄,其中以中國與印度災情最為嚴重。

ZNIU大多夾雜在色情App中,引誘受害者透過惡意網站下載,當受害者安裝並啟動App之後,ZNIU就會連接至端C&C(Command and Ccontrol,指令與控制)伺服器,並在裝置上安裝木馬程式。此後惡意程式會竊取裝置的電信商資訊,並透過簡訊小額付費機制進行轉帳,並在轉帳後刪除訊息。

ZNIU會使用上述方式,自動訂閱金額約為每月人民幣20元的包月服務,以避免金額太大而驚動到受害者。然而根據Trand研究人員的分析,可以追蹤到ZNIU的收款單位位於中國境內,所以當裝置並非使用屬於中國的電信商時,就不會被詐取款項,但是裝置仍會被植入木馬程式。

關於防範ZNIU的最佳方式,就是只在由Google提供的Play網路商店,或是其他可信任的第三方市集下載App,而不要從其他管道安裝來路不明的App,並密切關注Android裝置廠商是否提供對應的更新檔,以杜絕ZNIU所造成的危害。

▲ZNIU會透過App入侵裝置,並植入木馬程式。(圖片來源:Trand,下同)

▲ZNIU會透過訂閱包月服務的方式詐領款項。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先睹為快:Switch版《無界天際》的實機表現

$
0
0
任天堂的Switch最近意氣風發,開發商紛紛將昔日強作移植Switch,《無界天際》就是其中之一。無界天際具備開放性世界架構與絕佳遊戲性,是頗具指標意義的強作,Switch版的移植表現能否達到玩家的標準呢?

上個月底,Switch在Gamescom 2017大放異彩,任天堂開放許多高水準遊戲供玩家試玩,而在眾多試玩的遊戲中,就屬無界天際格外引人注目。Switch版的無界天際將遊戲精華盡數保留,玩過的玩家莫不豎起大拇指,讚賞其高竿的移植表現。

任天堂替無界天際安排了3台試玩主機,每位玩家可以試玩15分鐘,自由在遊戲世界裡面探索。不過會場僅開放掌機模式,玩家無緣目睹遊戲在電視螢幕上的表現,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雖然沒有實際的檢測結果,不過根據肉眼觀察,掌機模式的畫面解析度應是原生720p,畫面為每秒30幀,幀數堪稱穩健,就算進入戰鬥也不會出現任何掉格現象,流暢的表現實屬難得。

▲Digital Foundry試玩Switch版無界天際的實機影片。

由於任天堂不追求硬體效能,Switch的GPU充其量只能算是中階規格,記憶體容量也只有PS4的一半,限制了遊戲開發的自由度。幸好Switch使用卡匣與SD卡做為儲存媒介,快閃記憶體的存取效能遠勝藍光光碟與機械式硬碟,或多或少彌補了效能的劣勢。無界天際能夠順利移植Switch,實屬難能可貴。

開發商Bethesda對無界天際愛護有加,先是在去年推出畫質提升的特別版,現在又準備將其移植至Switch。而且看這樣子,Switch版應該可以達到去年Xbox One版與PS4版的水準。移植小組還打算導入手把的動態控制功能,帶來更豐富的遊戲體驗。

Switch版的無界天際看似無懈可擊,不過仍有一個值得留意的地方。會場的試玩主機與市面上的零售主機非常相似,該主機的下方卻拉了一條很粗的接線,這條線連到某個封閉的箱子內。照理來說掌機模式可以獨立運作,無須連接任何的線才對,這條接線的用意著實令人費解(總不可能是為了防止玩家把主機摸走吧?)。

▲Gamescom 2017會場的試玩主機,下方連接一條用途不明的線。

▲試玩主機的線連結到一個白色箱子內,箱子裡面是什麼呢?

撇開接線的疑慮,如果會場的試玩版本就是將來的正式版本,那麼Switch版的無界天際無疑是Bethesda的一大勝利。就算用內建顯示晶片的Intel Atom平板電腦來執行無界天際,其表現乏善可陳;反觀Switch版的無界天際表現傑出,迫使我們必須重新檢視Switch的效能潛力。既然Bethesda連無界天際這種大規模遊戲都可以順利搬上Switch,移植其他遊戲想必是游刃有餘。

打從超任之後,任天堂的主機就一直無法贏得第三方廠商的支持,這次的Switch或許可以扭轉任天堂的困境,替遊戲界注入全新的活力。最後也希望任天堂能夠重新考慮台灣機的價格,畢竟9780元實在不便宜啊。

參考資料:

Eurogamer: Hands-on with Skyrim on Switch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Google擴大HSTS應用範圍,確保旗下更多網站安全性

$
0
0
網路安全一直是Google相當重視的議題,其中最重要的資安工具之一就是HTTPS加密連線,確保使用者與伺服器間傳輸的資料不會被竊聽或篡改,因此Google也致力推廣HTTPS的應用,來保護Google服務以及網際網路。如今Google也擴大HSTS應用範圍,讓更多網路連線能受到HTTPS保護,增加安全性。

HTTPS保護資料傳輸安全

一般來說我們透過瀏覽器連接至網站伺服器的過程中,雙方是透過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字傳輸協定)進行溝通,然而這種通訊協定並沒有加密的功能,因此可能會遭受到竊聽或篡改等攻擊。

至於HTTPS(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Secure,超文字傳輸安全協定)則是透過SSL或TLS等加密技術,確保資料傳輸的安全。在使用HTTPS的情況下,資料傳送出去之前都會經過加密處理,於是能夠抵擋中間人攻擊,即便攻擊者從中攔截資料封包,也無法判讀其中的資料,而且因為無法偽造資料封包的關係,所以也無法篡改其中資料

然而在由2009年時,Moxie Marlinspike在黑帽駭客大會發表了New Tricks For Defeating SSL In Practice演說,提出SSL剝離攻擊(SSL Strip)的手法。其中概念是由於大部分的使用者並不會手動輸入網址,而是透過網頁中的連結「網網相連」。例如使用者要登入透過HTTPS傳輸的電子郵件服務時,會先進入一般僅使用HTTP傳輸的網頁,並使用該網頁的連結連入。

於是攻擊者只要攔截HTTP網頁中的通訊資料,在網頁將使用者重新導向HTTPS網頁之前,用假冒的網站替代,並在假網站中使用HTTP傳輸,如此一來便可以竊取通訊內容。

▲一般的SSL攻擊都是針對HTTPS連線的SSL加密過程進行攻擊。(圖片來源:New Tricks For Defeating SSL In Practice,下同)

▲而SSL剝離攻擊則是對HTTP連線發動攻擊。

▲SSL剝離攻擊會將從HTTP連入HTTPS的連線,重新導向至假冒的網站。

HSTS強制使用HTTPS

為了防範SSL剝離攻擊,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網際網路工程任務小組)在2012年的時候正式推出HSTS(HTTP Strict Transport Security,HTTP強制安全傳輸技術),藉由強制使用HTTPS協定的方式,強化網路連線的安全性。

Chrome、Firefox、Safari、Internet Explorer、Edge、Opera等主流瀏覽器都內建HSTS表單,記載著哪些網站支援HTTPS加密連線,並在連至這些網站時強制啟用HTTPS,如此一來便能防範SSL剝離攻擊。

舉例來說,gmail.com這個網域名稱就在表單之內,所以無論使用者輸入的網址是http://gmail.com或是https://gmail.com,瀏覽器都會自動切換為https://gmail.com,以啟用加密連線功能,以確保連到正確的網站,且雙方傳遞資料時都經加密保護。

由於HSTS表單能夠支援單獨域名(Individual Domains)、次域名(Subdomains)、頂級域名(Top-level Domain,即網址中最後部份,如.com、.org等)等不同層級的域名,如果將頂級域名納入表單之中,就能讓整個網域都強制啟用HTTPS,而不需針對單獨網站一一設定,大幅提升設定手續的效率。

Google表示旗下肩負.google、.how、.soy 等45個頂級域名的營運,將這些域名納入表單就可有效延伸HSTS的覆蓋率,並讓更多網站、服務支援HSTS,提升網路安全性。

▲HSTS能強制開啟HTTPS加密傳輸,增加使用網路的安全性。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玩家觀點:《國定遊戲日》是什麼玩意?

$
0
0
先別玩遊戲了,你聽說過國定遊戲日嗎?稍早之前,美國的玩家們紛紛開始慶祝國定遊戲日的到來,然而大多數的玩家卻對此一頭霧水,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美國有所謂的國定遊戲日。國定遊戲日是真有其事嗎?抑或只是某種模因呢?

9月12日,你從推特得知今天是國定遊戲日。你對此嗤之以鼻,想說這些人有夠無聊,又開始利用網路散播沒營養的謠言,若放任他們繼續亂來,將來恐怕連《國定熱狗節》或《國定蘿莉節》都要跑出來啦。

然而當你接二連三看見國定遊戲日的消息,看見遊戲業的名人跳出來慶祝國定遊戲日,你不禁緊張起來,擔心自己是不是漏了什麼重要消息,或許今天真的是國定遊戲日也不一定!別擔心,你並不孤單,有千千萬萬的人和你一樣,不知道有所謂的國定遊戲日。

事實上,國定遊戲日可能只是一個玩笑,一個莫名竄起的網路模因。

▲National Today將7月8日定為國定遊戲日。

國定遊戲日有各種不同的版本

若你花點時間在網路上搜尋,可以發現各種版本的國定遊戲日。10月2日、9月18日、7月12日,以及其他林林總總的日期,都曾經被宣稱為國定遊戲日。

網站National Today宣稱7月8日是國定遊戲日,還煞有其事地替國定遊戲日製作一個網頁,宣稱在這天玩遊戲可以帶來幸福,獲得更多成就感,教導我們領會生活的多采多姿。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

National Today裡面總共收錄了1722個節日,算起來平均每天有4.7個節日。

國定遊戲日的起源無法考證

▲2009年的推特宣稱12月28日為遊戲日。

目前用Google所能找到與遊戲日相關的最古老情報,是2009年的一則推特。然而該推特的轉發次數僅有3次,似乎不可能是遊戲日的起源。

非營利組織《遊戲歷史協會》則是表示,早在1991年版的大通銀行日曆裡面,就有國定遊戲日的字眼,而他們將國定遊戲日定於7月8日。根據該日曆的描述,國定遊戲日是一個「讓喜歡遊戲的孩子們大肆慶祝的好日子」,該節日由《孩童武士》的總裁,大衛艾爾贊助。很遺憾地,我們無法用Google考證這個說法。

遊戲歷史協會指出,他們根本不知道孩童武士是什麼機構,也不知道大衛艾爾是何許人也,更不知道他為何將7月8日定為國定遊戲日。遊戲歷史協會還找到一本2008年版的《教師行事曆》,裡面也有一個國定遊戲日,只不過日期變成9月12日。同樣地,這本書沒有對這個日期提出任何解釋。

▲教師行事曆將9月12日定為國定遊戲日。

國定遊戲日沒有特別意義

既然叫做「國定」遊戲日,理應有所謂的特別意義,像是放假之類的。很遺憾地,無論是美國還是台灣,9月12日都沒有放假。

資本主義推波助瀾

若真的有人能夠利用國定遊戲日獲利,那一定就是資本主義。開發商與製作人紛紛在國定遊戲日這天發文慶賀,順便替自家產品打廣告,建議父親慷慨解囊,替孩子買幾款遊戲,挺會利用機會的嘛。

▲羅技慶祝國定遊戲日,順便宣傳G系列產品。

▲麥當勞用逗趣點陣圖慶祝國定遊戲日。

▲Xbox UK趁機替《量子裂痕》打廣告。

▲BioWare的《闇龍紀元:序章》也來參一腳。

▲遊戲日當然要玩音速小子囉。

結語:國定遊戲日只是一個傳說

經過上面的檢證後可以知道,國定遊戲日並非真正的國定假日,充其量不過是遊戲世界的模因。往好的方向想,有一個遊戲相關的節日也不錯,若有夠多的人替遊戲慶祝,或許國家真的會為玩家制定一個國定遊戲日喔。

參考資料:

Kotaku: We Are Starting To Suspect That ‘National Video Games Day’ Might Be A Nonsense Holiday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不一樣的純潔風情,Corsair Vengeance RGB 推出白色版本

$
0
0
電腦零組件自從進入強調外觀的時代,多數產品選擇較為沉穩低調的黑色,同時也是較為安全的顏色。白色則給人北方異國情調,也給看膩深色產品的使用者另一種選擇,展現獨特自我風格,Corsair Vengeance RGB 推出新版白色散熱版本,滿足玩家需求。

物極必反,這形容也能夠套用在電腦零組件產品身上,當消費者看膩了強調低調沉穩的黑色,或是電競七彩燈光秀,就會回頭尋找不一樣的視覺享受,這同時也展現個人不追隨大眾主流的獨立風格。

白色零組件在市場上擁有一部份玩家的愛戴,Corsair 將旗下 Vengeance RGB 記憶體產品線的黑色外觀,散熱片漆面顏色更改為白色之後推出新版本,除了照顧這群特立獨行的玩家群眾,也完善自家白色產品市場布局,配合所推出的機殼、電源供應器、鍵盤滑鼠等周邊配備,讓玩家擁有更多選擇。

▲白色版 Vengeance RGB 同樣具備可程式控制的 RGB LED。


▲白色版本電腦給人不一樣的視覺感官享受。

白色版 Vengeance RGB 僅是更改散熱片顏色,其餘規格或是相關技術均與原本的黑色版本相同,模組頂端配備 RGB LED 燈光效果,不必額外連接線材,即可利用軟體程式操作控制,並同時與 3 大廠 Asus Aura Sync、GIGABYTE RGB FUSION、MSI Mystic Light Sync 相容,可以統一利用主機板廠商所提供的控制程式統一管理,提供一致的外觀效果。

白色版 Vengeance RGB 目前提供 DDR4 等效時脈 3000MHz~3600MHz 不等,支援 Intel XMP 2.0 技術,擁有 2 支、4 支、8 支等不同包裝版本,價格部分與先前推出的黑色版相同,即日起開始販售。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小型主機板愛好者福音,ASRock 釋出配備 Z370 的 microATX 和 Mini-ITX

$
0
0
主機板整合度越來越高,如今音效、網路、無線網路都不用再額外花錢購買加裝介面卡,若非特殊需求使用者,ATX 版型的 7 組介面卡擴充槽位可謂累贅,不如購買 4 組擴充槽位的 microATX 或是 1 組的 Mini-ITX,縮小電腦系統體積。

適逢 Intel 第八代桌上型 Core i 處理器與 Z370 主機板將於 10 月 5 日正式解禁發表測試數據,各家廠商也都蠢蠢欲動,準備好要將自家產品推向市場。ASRock 網站正式放上所有採用 Z370 晶片組主機板資訊規格,目前一共有 10 款,筆者這篇介紹重心將擺在 ATX 版型以外的產品,即 microATX 和 Mini-ITX,畢竟現在主機板整合的功能越來越多,多數人僅會額外安裝 1 張顯示卡於擴充槽。

ASRock microATX 版型 Z370 晶片組主機板為 Z370M Pro4,4 組 PCIe 介面卡擴充槽的通道配置為 x16/x1/x1/x4,沒有加裝 PCIe 快速切換晶片,因此最多只能使用 AMD 2 張顯示卡進行 Quad CrossFireX。板上安排 2 個 M.2 安裝槽位,而主機板寬度並未刪減,具備完整 4 組記憶體插槽,USB 3.1 Gen1 前面板連接埠也擁有 2 組。

由背板 I/O 的配置可以理解此主機板的定位,PS/2 鍵盤滑鼠連接埠分開裝設,影像輸出埠包含 HDMI、DVI、D-Sub,3.5mm 類比音效只有 3 個支援 5.1 聲道,需要配合前面板音效連接埠才能輸出類比 7.1 聲道,Type-C 插槽僅為 USB 3.1 Gen 1 規格。


▲Z370M Pro4。


▲背板配置包含 2 個 PS/2 和 1 個 D-Sub 視訊輸出。

Mini-ITX 部分則有 2 款,分別為 Z370M-ITX/ac 與 Fatal1ty Z370 Gaming-ITX/ac,由產品名稱可以猜到均配備 802.11ac 無線網路卡,分別支援單空間流 433Mbps 和雙空間流 867Mbps,Fatal1ty Z370 Gaming-ITX/ac 還多了熱導管串聯晶片組與處理器 MOSFET 散熱片,以及 PCIe 擴充槽位電路板背部紅光 LED 點綴。

Z370M-ITX/ac 背板 I/O 視訊輸出安排 2 個 HDMI 和 1 個 DisplayPort,HDMI 沒有額外的 LSPCON 僅支援 HDMI 1.4,倒是安排了 2 個採用 Intel 晶片的 RJ45 有線網路埠。Fatal1ty Z370 Gaming-ITX/ac 則為 1 個 HDMI 和 1 個 DisplayPort,HDMI 加裝 LSPCON 因而支援 4K@60Hz 輸出規格,Type-C 支援 Thunderbolt 3,也可以透過此埠輸出顯示畫面和 USB 3.1 Gen2。


▲Z370M-ITX/ac,正面安排 1 組 M.2 插槽。


▲2 個網路埠均使用 Intel 晶片。


▲Fatal1ty Z370 Gaming-ITX/ac,M.2 插槽位於主機板背面。


▲HDMI 支援 4K@60Hz,最左方微動開關為清除 CMOS 設定功能。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LEXMA M900R 小巧無線靜音鼠,不到 600 元也有 3 年保固

$
0
0
由美商雷馬 LEXMA 推出的 M900R 無線滑鼠,不但造型相當小巧可愛,而且採用靜音按鍵,操作時不會發出「咖咖」聲響,在辦公室、圖書館等需要保持安靜的環境使用也不用擔心會影響到周遭的人,它同時具有可切換 DPI 的設計,能在快速滑動與精細操作間自由切換,滿足各種工作上的需求。在年底前購買,還有機會抽中最新的 iPhone 8。

基本介紹:為攜帶而生

一般市面上的無線滑鼠多半採用 2.4G 無線或是藍牙無線傳輸方式,前者的好處是傳輸比較穩定,不容易受到電波干擾,但是需要在電腦上安裝額外的接收器,而後者可以直接搭配內建藍牙的電腦、筆電甚至智慧型手機,就不需再額外安裝接收器,但是傳輸比較容易遭受干擾,造成操作卡頓的情況發生。

M900R 採用不易受干擾的 2.4G 無線方式,它的接收器尺寸相當小,而且在滑鼠的電池槽中有專屬收納空間,不會因為東放西放而找不到。攜帶的時候可以選擇繼續插在筆電的 USB 槽中,或是從筆電拔下放入電池槽,使者可以視自己的使用習慣來決定,但無論哪種方式都很方便。

M900R 本身的尺寸相當小巧,電力來源為兩顆重量較輕的 4 號電池,使用的續航力可以長達 12 個月,在產品包裝中也有附贈一個攜行包,所以攜帶 M900R 時相當方便。


▲M900R 採用 2.4G 無線方式傳輸,需要搭配在電腦接上 USB 接收器。


▲M900R 的接收器的尺寸和壹圓硬幣差不多大。


▲接收器可以收到滑鼠的電池槽內,攜帶時不怕弄丟。


▲如果是在筆電上使用的話,也可直接把接收器留在筆電上帶著走。


▲M900R 使用兩顆 4 號電池,可以降低攜帶時的重量負擔。

M900R 的另一個特色就是靜音的設計,它不像一般滑鼠按下去的時候會有明顯的段落觸感,也不會發出任何聲響,在第一時間使用的過程可能會有些不習慣,但是這種設計的好處在安靜的環境中使用就能展現出來。

無論是在教室、辦公室,或是在圖書館等安靜無聲的場合中,使用 M900R 就不會發出尷尬的按鍵噪音去干擾到其他人,很適合時常在安靜環境中使用電腦的人選擇。


▲M900R的按鍵不會發出聲音,不用怕惱人的噪音影響到周圍的人。

開箱介紹:附贈攜行包好貼心

因為 M900R 屬於經濟型的滑鼠產品,所以在包裝上相對簡潔,不過廠商仍然利用透明塑膠殼包裝的方式,將滑鼠展示出來,消費者可以在購買之前就仔細觀察滑鼠外觀,也可以親手試握滑鼠的握感,在採購的時候還是有參考價值。


▲M900R 的包裝大方將滑鼠秀出來給大家看。


▲消費者可以在賣場中直接體驗 M900R 的握感。

包裝外面也標示了許多產品的特色,例如 3 年到府收送的保固以及無聲設計的說明,背面也有 M900R 的功能介紹。不過因為 LEXMA 是美國廠商的關係,所以包裝上印刷的說明都還是以英文為主,還好台灣代理瘋金剛國際有限公司貼心的將中文以貼紙的方式補充說明。


▲包裝正面有介紹 3 年到府收送的保固以及無聲設計等特色的貼紙。


▲背面的功能介紹仍以英文為主。


▲背面下方則以貼紙的方式補充中文說明。

M900R 的包裝採用比較特殊的設計,它不像一般的 3C 產品是放在立方體的箱型紙盒或塑膠盒中,除了盒子本身的外型設計為梯型之外,打開盒子的方式也很特別,要先從下面打開底部部分之後,再像掀背的休旅車一樣將包裝背面整片掀起,就可以把外包裝去除,取出滑鼠以及附贈的配件。


▲M900R 包裝外型採用具有現代感的梯型設計。


▲打開包裝時需先從下面將底部部分打開。


▲然後再將包裝背面整個打開,就能將內容物取出來。

M900R 包中內除了有滑鼠本體之外,還準備了中文的說明書以及保固卡之外,廠商還貼心準備了攜行包以及 2 顆 4 號電池,不但照顧到外出使用時收納的需求,也讓消費者一打開包裝就有電池可以使用,此舉相當貼心。


▲M900R 還貼心附上攜行包以及電池,照顧到使用者的需求。


▲攜行包的質感很柔軟,能夠在攜帶時保護滑鼠不受碰撞。

操作介紹:可切換 DPI 真實用

M900R 屬於經濟入門型的產品,所以在功能上並沒有像高階電競產品一樣要具有 RGB 燈光效果或是巨集等進階功能。

在按鍵配置部分,M900R 除了具有基本的左、右、中鍵之外,在左側還有兩個功能鍵,可以當作瀏覽網頁時的上一頁、下一頁使用,在查尋資料需要來來回回切換的時候可以派上用場。不過功能鍵只有固定的用途,沒有辦法透過軟體設定,變為其他功能或快捷鍵。


▲M900R 左側有上一頁、下一頁功能鍵,可以用大姆指操作。

雖然 M900R 不像高階產品具有可以自行調整各種設定的驅動程式,但是它仍然可以透過滑鼠上的 DPI 鍵切換 DPI,讓滑鼠游標能以不同的速度移動。

DPI 是 Dots Per Inch 的縮寫,應用在光學滑鼠上的意思,就是滑鼠每移動一英吋,游標在畫面中移動的像素數,舉例來說,如果在解析度是 1920X1080 的螢幕上使用 DPI 是 2400 的滑鼠,代表讓滑鼠橫越螢幕需要移動 0.8 英吋 (1920 除以 2400)。

M900R 具有 800、1600、2400 等三段 DPI 切換功能,只要按下 DPI 鍵就會依序切換,並在滾輪以綠、紅、藍等不同顏色的 LED 燈光顯示目前的設定,為了達到有效節省電力的目的,LED 顯示狀態只會持續十秒鐘。


▲M900R 擁有 DPI 切換功能,可以在 800、1600、2400 等三段設定間切換。


▲切換到 800 DPI 的時候,滾輪會發出綠色 LED 燈光,1600、2400 則分別為紅色和藍色,讓設定情況一目瞭然。

使用者可以隨時切換 DPI 設定,當 DPI 越高代表滑鼠越靈敏,移動一點距離游標就會跑很遠,如果 DPI 比較低,代表游標移動較慢,適合精細操作。

在一般使用情況,可以放大 DPI,降低手腕操作的移動範圍,達到省力的效果,如果在修圖或其他精細操作的時候,則可縮小 DPI,提升操作精準度。


▲如果在修圖時可以降低DPI,讓滑鼠移動慢一點,這樣要做細膩的操作就很方便。

測試心得:筆電族的好夥伴

前一陣子我們也試用了美商雷馬 LEXMA 推出的 G93 電競滑鼠,兩款滑鼠雖然基本配置有點類似,都是標準三鍵加上兩個功能鍵的配置,但是在很多小細節上還是可以看出不同應用情境的差別。

因為 M900R 是比較偏向文書應用的產品,所以不像 G93 具有 RGB 炫彩燈光的設計,而且也細心考慮到不要發出噪音影響到其他人,所以搭載了靜音按鍵,比較適合在商務或學校等場合使用。

M900R 的產品規劃本來就包括了行動應用的範疇,再加上它具有無線的特性還有小尺寸設計,原廠配件也附贈攜行包,所以更加適合搭配筆電外出使用,是筆電族值得參考的選項之一。


▲輕巧好攜帶的特色,讓 M900R 成為筆電族的好夥伴。

One More Thing:還有三年保固

但 M900R 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的建議售價雖然只有 599 元,但一樣具有提供三年保固服務,不但保固期限比一般產品長之外,更貼心的是當產品萬一發生故障的時候,廠商還會前往府上收取需要維修的產品。如果產品是因非人為因素損壞,都可以將產品送回原購買地點,或是撥打客服專線,安排快遞專員到府上收取,將產品送到原廠維修中心。


▲瘋金剛國際代理所提供的三年到府收送保固服務,只要一通電話快遞就會到府上收取產品,超級貼心的。


▲保證書上有清楚寫到保固條款,可以送回原購買地點或撥打客服專線尋求售後服務。

另外,趁著 Apple 推出新手機,LEXMA 也推出買產品抽 iPhone 的行銷活動。從九月到十二月下旬(9/1~12/28),只要購買 LEXMA 的任何一款產品,都可以參加每月 iPhone 8 的抽獎。但是活動有些必須要注意的事項,像是要有發票和產品序號,同時還要先到 Google 表單填寫問卷,這些詳細的活動訊息在官方的粉絲團可以查看。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比 Xbox One 嬌小卻更強,MSI 推出 Vortex G25 遊戲電競主機

$
0
0
在 Computex 2017 現身的電競遊戲主機 Vortex G25,MSI 近期終於正式推出,還搭配目前最新的六核心十二執行緒 Intel Core i7-8700 處理器,並以 2.5L、2.5kg 的姿態放入 NVIDIA GeForce GTX 1070,比家用遊戲主機更小更快速,還為 VR 應用最佳化,將部分 I/O 連接埠放置於機身前方。

許多玩家心中都想要 1 台又小又強的電競遊戲主機,不僅是移動攜帶方便,擺在客廳電視旁也不顯突兀,利用大尺寸電視遊玩的震撼感可非電腦螢幕所能比擬。MSI 遊戲電競主機已推出多款系列,從一般主機尺寸的 Infinite,到小型化的 Trident 3,如今將更進一步推出僅有 2.5 公升體積的 Vortex G25,甚至比家用遊戲主機還要小。


▲Vortex G25 體積只有 2.5L,重量為 2.5kg。


▲內部散熱系統採用 8 根熱導管和 2 個 Whirlwind 風扇。

Vortex G25 處理器使用 Core i7-8700,顯示卡搭配 GeForce GTX 1070 或是 GeForce GTX 1060,記憶體插槽配備 4 組最大擴充至 64GB,儲存設備能夠安裝 1 個 2.5 吋裝置和 2 個 M.2,M.2 均配有 PCIe 3.0 x4 通道頻寬。網路部分 8RE 型號為 Killer DoubleShot Pro,8RD 則為一般的有線網路加上無線網路,2 者均有 USB 3.1 Gen2 連接埠,但前者的 Type-C 插槽還擁有 Thunderbolt 3 功能。


▲VR 遊戲應用所需連接埠移至機身前方。

因應 VR 設備連接需求,機身前方安排 1 個 HDMI 2.0 插槽、以及 2 個 USB 3.1 Gen1、3.5mm 立體聲輸出、3.5mm 麥克風輸入。其中 3.5mm 立體聲輸出部分採用 ESS SABRE HiFi DAC 數類轉換器支援 192kHz/24bit 取樣規格,加上 Nahimic2+ 軟體呈現更生動的音效表現。外殼底部使用手轉螺固定,方便使用者更換儲存裝置以及記憶體。

目前未知其建議售價以及上市日期,但如此特殊的產品相信並不會與超值畫上等號,對於需要此類產品的使用者,能夠說是可遇不可求的商品。只是產品本身支援直立與平放 2 種擺放方式,平放時風扇等於從地板處吸入冷空氣,長久使用下來需要注意進風口的灰塵堆積問題,需要定時清理才能常保散熱效果。


▲底部採用手轉螺絲即可開啟更換內部零組件。


▲Vortex G25 8RE 規格表。


▲Vortex G25 8RD 規格表。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USB 3.2規格正式宣布,以Type-C端子搭雙通道模式讓速度倍增至20Gbps

$
0
0
日前USB開發者論壇(USB Implementers Forum)正式宣布USB 3.2的規格,除了將傳輸速度從10Gbps倍增至20Gbps,也建議各裝置統一採用Type-C型式端子為主。此外USB 3.2也能向下相容於較舊的規範,無論是將USB 3.2裝置插入舊端子,或是將舊裝置插入USB 3.2端子,仍能以較低的速度正常運作。

簡單方便統一天下

USB的開發理念就是希望能提供對使用者親合的操作方式,讓外接裝置能夠輕鬆連接至電腦,並發揮隨插即用的功效。由於USB能夠支援各種不同類型的裝置,一改先前各裝置採用不同規格端子的麻煩,所以很快地取代了各種傳統端子,成為電腦上最主要的連接端子。

隨著時間的推進,USB不但成為如印表機、攝影機等裝置連接至電腦的方式,許多行動裝置也採用USB連接鍵盤、滑鼠,甚至汽車、電視、機上盒等裝置也都採用USB,甚至是自動化工業等非傳統應用情境,也能見得到USB的蹤影。

USB除了能傳輸資料之外,還能用於傳輸電力,這對許多耗電量較低的小型裝置來說相當方便,使用者只需連接單一纜線,就能滿足裝置運作的需求,省下不少麻煩。至於後期甚至發展出Power Delivery規範,讓傳輸功率可以高達100W,連筆記型電腦的充電都可透過USB達成。

▲USB能夠連接多種不同類型的裝置,用途相當多元。

▲USB Power Delivery規範讓USB纜線也能進行高功率電源傳輸。

速度不斷攀升

起初在USB 1.0規範中,USB具有12Mbps與1.5Mbps等2種不同速度,但是隨著電腦的效能越來越高,能夠處理的資料量也不斷上升,同時儲存設備的單位價格也持續下降,所以進出電腦的檔案也就越來越大。於是USB開發者論壇便在2000年推出USB 2.0時,將傳輸速度制定為480Mbps,並不忘維持支援舊版USB的相容性。

在2006年時,2件重大的因素促成USB規範再次升級,首先是硬碟的資料傳輸速度可以超越100MB/s,已經超過USB 2.0實際使用約32MB/s的速度,再者傳輸資料的容量也越來越龐大,因此USB 3.0便將傳輸速度一舉提升到5Gbps,而且同樣維持向下相容的特性。

到了2013年,使用者對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儲存設備的需求依然持需發展,例如更高解析度的高畫質影片,以及為筆電設計的USB擴充底座等產品,促成了USB 3.1將速度再次提高,藉由將資料傳輸率加被的方式,讓傳輸速度來到10Gbps。

而在最新推出的USB 3.2規範中,則是活用日漸普及的Type-C型式端子,透過內部成對的腳位與線芯,達到雙通道運作的效果,將資料傳輸速度翻倍至20Gbps。

▲USB的速度從最初的12Mbps,一路攀升到USB 3.1 Gen2的10Gbps,最新推出的USB 3.2則上看20Gbps。

(下一頁還有Type-C特色介紹)

 

Type-C正反都可插

在討論USB 3.2之前,我們要稍為複習一下USB發展的另一個趨勢,就是主、客端都逐漸轉為採用不具方向性的Type-C端子。

在USB 2.0與先前規範中,主控端(通常是電腦)的連接端子採用Type-A型式,而裝置端(如外接裝置)則有Type-B、Mini Type-B、Micro Type-B等不同尺寸的型式,其內部主要具有4條內芯,分別為負責傳輸資料的D+、D-,以及傳輸電源的Vbus與接地端Gnd。

USB 3.0則保留USB 2.0原有的4條內芯,並加入SSRX+、SSRX-、SSTX+、SSTX-等高速資料傳輸通道,以及額外Gnd_Drain接地端(用於降低雜訊干擾)等5條內芯。在端子型式方面,主控端採用USB 3.0 Type-A型式,它將傳統Type-A的4個接點放至於原本位置,並將其餘5個接點放置於後方,因此插入USB 2.0裝置的時候,能夠直接連通原本的D+、D-、Vbus、Gnd等腳位,達到向下相容的目的,而裝置端則採USB 3.0 Type-B、USB 3.0 Mini Type-B等型式。

至於2014年8月完成的Type-C規範,則一改上述設計,不分主控端、裝置端皆統一採用Type-C型式,端子本身也沒有方向性,正反雙面都能插入並正常運作,不再需要分辨線材主客方與端子正反向,使用起來更加方便。

Type-C端子的匯流排可以分為12組、共24支成對腳位,如A1、B1是同樣的定義,但是分別為於左上與右下的位置,A2、B2……A12、B12等腳位則依序排列,讓定義相同的角位呈線點對稱的布局。

所以當正向插入的時候,A1腳位就會出現在左上位置,然後向右依序為A2、A3……A12,若反向插入的話,從左上開始的腳位順序就會成為B1、B2……B12。所以無論是正向或反向插入,1號腳位都能連接到A1或是B1的其中1組,其他腳位依此類推,也都可以連接到正確的位置,因此能達到無方向性的效果。

▲USB有各種不同的端子型式,基本上都能透過轉接線互相支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本圖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作者為Milos634)

▲USB 2.0以前的端子具有4條內芯,分別為2條資料傳輸與2條電源傳輸。(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其中Mini、Micro等端多了1組ID腳位,用於判斷是否以OTG模式運作。(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USB 3.0則具有9條內芯,多出部分為4條高速資料傳輸通道與1條接地端。(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Type-C總共有12組內芯,與USB 3.0相比,多出1組Vbus,以及用於偵測組態的Configuration Channel通道,以及具有USB訊號之外彈性用途的Sideband Use通道。(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Type-C不但具有無方向性的特色,端子尺寸也與Mini Type-B相近,相當適合應用在行動裝置與筆記型電腦上。(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本圖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作者為Maurizio Pesce)

(下一頁還有USB 3.2的設計要點與雙通道模式介紹)

 

USB 3.2以最小改變達成最大效益

USB 3.2的規格於2017年6月時由USB 3.0推廣組織(USB 3.0 Promoter Group)提出,並於2017年9月25日正式由USB開發者論壇發表。根據USB開發者論壇提供的規格資料,USB 3.2的特性為可使用現有的Type-C纜線進行雙通道模式運作,並延用現有的SuperSpeed USB物理層資料傳輸率與編碼方式,以期能夠在變動最少的前提下,達到提升傳輸效能,以及無縫銜接單通道、雙通道模式的成效。

根據USB開發者論壇提供的USB 3.2規格書提到,USB 3.2的開發目標除了提供頻寬成長之外,也希望能延續使用者過去的習慣,並提供「無痛升級」的體驗,其各項設計關鍵要素如下:

USB 3.2設計關鍵要素
1. 維持USB「智慧主控端、簡單裝置端」的模式。
2. 在現有USB基礎架構上提升效能。現今USB設備以相當普及,其中很大比重的成功因素就是穩定的軟體介面、驅動程式開發容易、通用標準驅動程式(如人機介面裝置、大量儲存設備、音效等等),因此在提升傳輸速度的時候,需維持這些基礎架構以確保現有裝置的相容性。
3. 提升電源管理效率。除了節省運作中裝置傳輸資料所需消耗的電力之外,還能透過更多元的電源管理模式節省閒置中裝置的耗電量。
4. 簡單易用。這永遠是USB的核心目標。
5. 節省花費。目前仍有不少電腦與裝置只支援USB 2.0的連接能力,因此提供向下相容是非常重要的考量。無論電腦與裝置是支援哪一世代的USB規範,都能在較低的速度下彼此相容,Type-A的主控端都能搭配Type-A裝置使用,而Type-C裝置也能透過轉接線材連接至Type-A主控端。
6. 在不改變作業系統的前提下,讓主控端控制器能享有USB 3.2的高速傳輸效能。

以雙通道提升效能

USB 3.2提升傳輸速度的方式相當有趣,並非如從USB 3.1 Gen1過渡到USB 3.1 Gen2時,以提升資料傳輸率的方式達成,而是透過Type-C端子的特性,以雙通道的模式運作。

Type-C端子具有2組高速資料傳輸通道,在USB 3.1的規範下,功能在於讓端子能夠正、反向插入。而在USB 3.2規範中,則會讓2組通道同時運作並傳輸不同資料,如此一來便能資料吞吐能力就能提升2倍,讓資料傳輸率從10Gbps提高至20Gbps。

這種做法讓既有的USB 3.1 Type-C纜線,也能支援USB 3.2的雙通道模式,只要主控端與裝置端都支援USB 3.2,就能享有20Gbps的傳輸速度。但是如果其中1端為USB 2.0、USB 3.1 Gen1、USB 3.1 Gen2,或是透過轉接器將Type-C端子轉換為Type-A端子的話,雖然會失去高速傳輸的優勢,但是裝置仍可在較低的速度下正常運作。

由此可知,USB 3.2規範雖然能帶來更高速的傳輸能力,但也需要各方裝置的配合與支援,使用者或許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讓支援USB 3.2的電腦與周邊裝置普及之後,才能享高速傳輸的方便。

▲USB 3.2規範利用Type-C端子中有2組SSTR、SSTX的特性(圖中A2、A3、B2、B3,以及A10、A11、B10、B11),以雙通道模式提升資料傳輸速度。

▲根據USB 3.2規格書說明,當插座與插頭符合USB 3.2規範時,才能以雙通道模式(如Gen1 x2、Gen2 x2)模式運作。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說好的免費升級來了,AMD X399 平台支援 NVMe RAID 組態

$
0
0
AMD Ryzen Threadripper 處理器一視同仁,無論是八核心、十二核心、十六核心的產品,扣除連結至 X399 晶片組的 4 條 PCIe 3.0 通道,還有 60 條 PCIe 3.0 通道可供使用者自由運用。原本缺乏的 NVMe SSD RAID 組態,也終於以免費的方式透過 BIOS 更新支援。

AMD Ryzen Threadripper 以拼湊多個晶粒於單一封裝的形式降低製造成本,但是該給使用者的福利也沒有忘記,目前推出的 3 款 1900X、1920X、1950X 處理器均具備完整 64 條 PCIe 3.0 通道,扣除連結 X399 所需的 4 條,尚有 60 條可供自由運用。這 60 條 PCIe 通道除了用來連結多裝顯示卡進行串聯運算之外,就是用來連接求頻寬若渴的 NVMe SSD 了。

目前 x86 處理器兩大巨頭,均使用 PCIe 3.0 x4 介面連結至晶片組,這麼小的頻寬通道裝設 1 顆 NVMe SSD 就會被塞爆,遑論以容錯、存取速度加大為訴求的 RAID 組態,於是多顆 NVMe 直接連接至處理器的解決方案逐一被提出。Intel 目前可於 Purley 平台晶片組和 Skylake-X 處理器實作,免費支援 RAID 0 組態,購買 VROC 硬體金鑰授權後可支援 RAID 1/5 與備援磁碟功能。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 以不同數量的 Samsung 960 Pro 組合而成的 RAID 0 模式讀寫速度。

而先前 AMD X399 平台晶片組與 Ryzen Threadripper 發售時,並不具備使用 NVMe SSD 組合 RAID 功能,而今這些限制將可以透過主機板 BIOS 更新解放,支援 RAID 0/1/10,最高可支援 7 顆 NVMe SSD 並可從 RAID 開機,無須額外購買任何方式的授權或金鑰。使用者可透過 UEFI 介面下的引導畫面,或是 Windows 作業環境的 AMD RAIDXpert2 軟體進行設定,但前提是必須為純 UEFI 環境和 Windows 10 64 位元作業系統,使用 CSM(Compatibility Support Module)或是其它作業系統均不支援。


▲AMD RAIDXpert2 軟體使用介面。

其它限制或是釋疑部分則需要於 Windows 安裝之前載入驅動程式,Windows 10 僅支援 1703 版本之後,能夠任意使用各種廠牌的 NVMe SSD,RAID 1/10 組態模式支援熱拔插等。

 

AMD RAIDXpert2 與驅動程式點我下載

單獨驅動程式點我下載

 

資料來源

Now available: Free NVMe RAID upgrade for AMD X399 chipset!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都什麼時代了還買光碟機?原來是可以玩懷舊遊戲、看影片的多媒體播放機

$
0
0
你有多久沒使用光碟片了,在過去無論是安裝程式、執行遊戲、觀賞影片,大多需要仰賴光碟片作為儲存媒體,但是隨著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軟體與內容以數位版的方式提供,連帶讓光碟機都退出主流舞台。煩惱著手上的遊戲與影片光碟無法播放嗎?看看Seedi這款可以相容多種光碟的多媒體播放機。

可玩可看,還可接上電腦當燒錄機

在網路還不普及與速度仍然很慢的時候,光碟是相當理想的儲存媒體,標準的CD-ROM可以儲存650MB的資料,常見的單面單層與單面雙層DVD-ROM則可儲4.7GB與9GB的資料,如果以當時不是很快的1Mbps寬頻網路來估算,下載這3種不同的光碟分別需要約1.4、10.7、20.5小時。

使用光碟傳遞資料除了可以省下許多網路傳輸的時間外,它也是不錯的備份媒體,在DVD-R、DVD+R等光碟燒錄片仍相當普及的時代,不少人利用光碟來備份珍貴的照片。

然而時至今日,除了追求高畫質的Full HD與4K UHD等影片仍會採用高容量Blu-Ray光碟作為媒體外,大多數的軟體與內容以數位版提供,使用者在網路刷卡付費後,直接透過網路下載或串流播放。

如果讀者還有當年留下的光碟,而手邊卻沒有對應執行的機器的話,Seedi或許可以解決你的問題。它可以支援多種遊戲光碟,還能播放DVD影片,以及儲存於光碟中的照片與音樂,或是透過Wi-Fi無線網路接至NAS,播放其中多媒體檔案。此外使用者也能將它接上電腦,當做光碟機或燒錄機使用。

▲Seedi的外型有如一般外接式光碟機,但是厚度稍為大一點。

▲Seedi的機身後方具有HDMI端子,可以直接連接至電視。

▲使用者只需將遊戲或影片光碟放入後,就可開始享受。

▲Seedi能夠支援多種不同平台的遊戲。

▲DVD影片也沒問題。

▲此外Seedi也能讀取儲存於光碟或是NAS中的多媒體檔案。

可支援多種懷舊遊戲平台

Seedi能夠直接支援PlayStation、PC-Engine、Mega CD、Neo Geo CD等平台遊戲光碟(部分平台需自行準備BIOS檔案),還能透過Retrode 2讀取並遊玩Mega Drive的遊戲卡匣。

此外使用者也能將Atari 2600、Famicom、PC-Engine、Mega Drive、Game Boy、Game Boy Advance、DOS等遊戲資料從卡匣抽出成ROM檔案後,透過無線網路傳輸至Seedi內部的儲存空間存放。至於Super Famicom、3DO、CD-i、PC-FX、Amiga CD32、Jaguar CD等主機,則可能透過日後的更新提供相容。

Seedi能夠以HDMI輸出720p或1080p畫面,並具有Wi-Fi無線網路與藍牙、USB連接能力,除了可以連接藍牙無線手把外,也支援USB有線手把,使用者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手把,或是透過USB轉接器連接懷舊遊戲主機的手把操作遊戲。

Seedi的預定售價為美金125元(約合新台幣3,800元),預定上市時間為2018年3月。

▲使用者可以在遊戲庫中,查看自己擁有遊戲的介紹與資料。

▲選單也有不同的介面可以選擇。

▲需要輸入文字時,也可以將智慧型手機做為無線鍵盤使用。

▲Seedi也能搭配Retrode 2讀取實體遊戲卡匣。

▲Seedi包裝內含主機、電源供應器、立架、Mini USB纜線以及無線手把。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讓 HDMI 線材代勞螢幕反鋸齒工作,Marseille 推出 mCable Gaming Edition

$
0
0
玩家都能理解,全螢幕反鋸齒對於顯示卡一職都是苦差事,縱使後來研發出多種後處理方式,降低傳統簡單又暴力的 FSAA 直接拉高解析度對效能的衝擊,卻也有品質不佳的副作用。Marseille 推出 mCable Gaming Edition,直接利用線材內建硬體晶片替顯示卡負擔反鋸齒工作。

家用遊戲主機因為效能的關係,輸出畫面品質受到諸多限制,當繪製畫面複雜度高的遊戲時,有可能採取降低反鋸齒等級以換取畫面流暢度,導致畫面品質下降,甚至是完全不進行反鋸齒作業。Marseille 為了解決此一問題,開發出內建硬體晶片的 HDMI 線材,利用此晶片負責畫面反鋸齒工作,提升顯示畫面品質。

由於加入硬體晶片的關係,該線材具有方向性,還需要 1 組 USB 連接埠提供晶片運作所需電力。該晶片最高解析度與畫面更新率規格可達 1080p@120Hz,可以依照輸入訊號規格對應不同解析度,並強調畫面處理延遲小於 1ms,並不會對實際遊玩體驗造成影響。


▲mCable Gaming Edition 需要連接額外的 USB 埠獲取運作電力。


▲線材分解爆炸圖,


▲該公司提供的效果比較圖,改善相當明顯。(點圖放大)


▲該線材的反鋸齒效果不會讓畫面變得模糊。

由於該線材無法辨識畫面場景,一律進行反鋸齒處理,家用遊戲主機比較沒有問題,但應用在需要進行文書作業的電腦上,反而會有文字模糊的狀況。此時可以利用電腦螢幕和顯示卡的多種輸出輸入連接埠,同時連接 2 條視訊線材,並於作業系統設定為複製畫面輸出,如此一來便能依照文書作業或是遊戲內容手動切換。該線材目前已正式發售,要價美金 119 元,折合新台幣約 3,610 元左右,即便要價不菲,卻比額外換裝 1 張效能更好的顯示卡划算許多。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進入 HEDT 的超值門票!ASRock X299 Killer SLI/ac

$
0
0
Intel X299 晶片組問世以來,因為其高階旗艦地位的關係,多數主機板賣價均超過新台幣萬元,對玩家心理造成一道障礙高牆。ASRock X299 Killer SLI/ac 不加裝那些浮華功能,將價格壓低至萬元以下,該有的功能卻也不含糊,給使用者超值選擇。

RGB LED 燈光效果在電腦業界的流行程度,即便不必明說,相信大家心裡也都清楚。只是這些炫彩背後隱含著的,不僅代表了成本的增加,也替原本就不易設計的產品佈線又增加了無謂的雜訊,而且並不是所有使用者都需要這些炫砲功能。

在謹守本分的板卡類產品越來越難尋覓的情況下,ASRock 推出 X299 Killer SLI/ac 主機板,相較 X299 Taichi 少了 1 組網路埠、1 組 USB 3.1 Gen1 前面板連接埠、1 組 SATA 6Gb/s晶片,卻更實惠地把販售價格壓在新台幣萬元以下。


▲產品外包裝正面大大的「K」相當引人注目。


▲底部則依序安排介紹本款主機板特色。


▲X299 Killer SLI/ac 主機板 ,電路板安排「K」圖案絲印 。


▲X299 Killer SLI/ac 僅在晶片組散熱片下方安放 RGB LED,隱約透出的光線不刺眼,可以自行控制顏色與閃爍效果。


▲RGB LED 燈條 4pin 連接針腳安排 2 組,分別位於主機板底部與右側記憶體插槽旁,供有需要的使用者自行安裝。


▲背板 I/O 延伸至音效處理區使用造型裝飾蓋。


▲包裝零配件一覽,附贈 3-Way SLI 與 SLI HB 橋接器。

ASRock X299 Killer SLI/ac 規格

  • 尺寸版型:ATX(305 x 244(mm))
  • 晶片組:Intel X299
  • 支援處理器:Intel Core X 系列
  • 記憶體插槽:8 組(四通道),DDR4-2133∕2400∕2666、DDR4-4400+(超頻)、無 ECC、無緩衝、Registered DIMM,總和最大容量 128GB
  • 介面擴充槽:PCIe 3.0 x16 x 4(最高 x16/x4/x16/x8)、PCIe 3.0 x1 x 1(使用時 M2_2 降速成 PCIe 3.0 x2)
  • 儲存裝置介面:SATA 6Gb/s x 8、M.2 x 3(M key、2230∕2242∕2260∕2280∕22110(22110 僅 1 組,若 M2_3 裝設 PCIe 介面卡,則 SATA3_4、SATA3_5、SATA3_6、SATA3_7 無法使用)、PCIe 3.0 x4、SATA 6Gb/s(與 SATA3_0、SATA3_1、SATA3_4、SATA3_5 共用))
  • 背板 I/O:PS/2 x 1、USB 2.0 x 4、RP-SMA x 2、USB 3.1 Gen1 x 4、USB 3.1 Gen2 x 1、USB 3.1 Gen2 Type-C x 1、RJ45 x 1、3.5mm x 5、TOSLINK x 1
  • 附件:I/O 檔板 x 1、SATA 線材 x 4、3-Way SLI 橋接器 x 1、SLI HB 橋接器 x 1、2.4/5GHz 天線 x 2、M.2 固定螺絲 x 3

數一數二的供電規模

X299 Killer SLI/ac 雖然並不是市場上唯一一張將 X299 晶片組主機板壓在萬元以下的產品,卻是唯一 一張萬元以下依然保有與高階款式同級的供電轉換用料。從處理器供電的 EPS +12V 插座開始,使用 5 顆 Nichicon FPCAP 270μf 1 萬 5 千小時壽命固態電容作為緩衝與濾波;事實上,這張主機板除了音效部分使用專用電容之外,其餘固態電容均為 Nichicon FPCAP 1 萬 5 千小時壽命規格。

處理器供電規模依據核心、System Agent、I/O 分別為 10 相、1 相、1 相,核心供電透過 Intersil ISL69138 搭配 5 顆 ISL6617A 擴相器調整至 10 相,每相使用 1 顆 ISL99227B,為上橋、下橋、驅動器合一的 Dr.MOS 設計,內建 Smart Power Stage 獨立監控技術,System Agent 則使用 1 顆 ISL99227;I/O 供電則是採用另 1 顆 Intersil ISL69138 控制,MOSFET 則因為該處消耗電力不大,改用 ISL6596 驅動器和 1 顆雙通道 Sinopower SM7341EHKP。

核心供電經過 MOSFET 之後,各相均有 1 顆可承受 60A 電流的 0.15μH 電感,後端再並聯 8 顆 560μf 電容,System Agent 則有 1 顆 0.3μH 電感和 1 顆 560μf 電容。I/O 部分則是以 1 顆 0.22μH 電感和 2 顆 Panasonic POSCAP 330μf 鉭聚合物電容組合而成,各項供電最終匯入處理器之前還有積層陶瓷電容進行濾波削尖。以最為吃重的核心供電來看,單純以單顆 ISL99227B 最高電流上限 60A 計算,10 相 10 顆就可提供 600A 電流,應付未來 18 核心 36 執行緒的 Intel Core i9-7980XE 也沒問題。


▲處理器核心與 Systen Agent 供電散熱片類似於槍鐵色或是鈦色,十分特別。


▲處理器核心 10 相供電,Systen Agent 單相供電。


▲核心 MOSFET 使用 ISL99227B,Systen Agent 則為 ISL99227。


▲I/O 供電部分,驅動器與輸出平滑電容位於電路板背面。

左右兩側記憶體主要供電,單側使用雙相供電規模,同樣以 ISL69138 控制,單相使用與處理器 I/O 相同的 ISL6596 驅動器和 1 顆雙通道 SM7341EHKP 組合而成。而且兩側記憶體插槽數量沒有因為便宜而縮減成各 2 條共 4 條 DIMM,依然保有單側 4 條總共 8 條,總和最高支援 128GB DDR4 記憶體,插槽接點還是 15μ 鍍金,可見此板雖然價位不高,該給的還是有給足。


▲單側記憶體插槽採用雙相供電,單相後端使用 1 顆 0.3μH 電感,之後再並聯 4 顆 560μf 電容。


▲記憶體插槽為單邊扣具,內部接點針腳具備 15μ 鍍金層。


▲Intel VROC 硬體金鑰插槽位於處理器和記憶體插槽之間。


▲1 組 USB 3.1 Gen1 前面板針腳,可以轉出 2 組連接埠。


▲處理器的 BCLK 頻率額外以 1 顆 IGS 6V41742B 時脈產生晶片處理,自家稱為 Hyper BCLK Engine III。

以雙顯示卡為主的 PCIe 通道配置

細數這張主機板採用的 PCIe 與 SATA 通道配置,會發現和 X299 Taichi 有著些許不同,首先就是連結至處理器的 4 條 PCIe x16 插槽,依據處理器的不同,最高可以組合成 x16/x4/x16/x8 PCIe 通道數量,但是僅有第一、第三條插槽具備加強抗拉扯能力的合金插槽以及 15μ 鍍金層,適合安裝顯示卡,而第三、第四插槽則可以安裝高速介面卡,譬如 SSD 或是 RAID 卡。這部分受到 AMD 與 NVIDIA 限縮 2 張以上顯示卡串聯運算的影響,並不能算是缺點,但有意加裝多卡的使用者還是需要稍微留心。


▲第一、第三組 PCIe x16 具備加強抗拉扯的合金插槽,接點鍍金層增厚至 15μ。

X299 晶片組的通道配置部分,M2_1 擁有獨立的 PCIe 3.0 x4 通道頻寬,M2_3 PCIe 3.0 x4 通道與 SATA3_4、SATA3_5、SATA3_6、SATA3_7 共用,M2_2 則是與 PCIe x1 插槽共用,當 PCIe x1 插槽裝上介面卡,M2_2 的 PCIe 3.0 x4 通道就會縮減為 PCIe 3.0 x2,使用者安裝時應注意各介面通道間的共用狀況,找出最佳利用方式。


▲3 組 M.2 插槽僅有最上方的 M2_1 完全不與其它介面連接埠共用,因而為安裝首選。


▲8 組 90 度轉向的 SATA 6Gb/s 插槽,其中 SATA3_4、SATA3_5、SATA3_6、SATA3_7 和 M2_3 僅能擇一使用。

802.11ac 無線網路卡列為標配

背板 I/O 具備 4 組 USB 3.1 Gen1 連接埠,另透過 ASMedia ASM3142 控制晶片轉出 2 埠 USB 3.1 Gen2,1 埠為 Type-A,另 1 埠透過 ASM1543 介面邏輯切換晶片轉成 Type-C。ASM3142 支援 Multiple INs 技術,當混用不同介面速度裝置時也可維持高速裝置存取速度。USB 2.0 連接埠則提供 4 組,直接連結至晶片組,PS/2 滑鼠鍵盤複用埠依然留存。USB、3.5mm 音效、RJ45 網路埠支援 ASRock 全防護,具備一定的抗靜電或抗雷擊傷害。

無線網路卡採用 Intel Dual Band Wireless-AC 3168,支援 2.4/5GHz 單空間流收發,最高連線速度達 150Mbps/433Mbps,整合藍牙 4.2 與行動裝置之間的連結更為便利。隨包裝附贈 2 支天線,但筆者認為 ATX 版型主機板應該要再加個延長線底座比較妥當,因為大主機的擺放位置通常比較緊靠牆角。


▲背部 I/O 一覽,由左至右為 USB 2.0 x 2、PS/2、RP-SMA 天線座 x 2、USB 3.1 Gen1 x 4、RJ45 網路埠、USB 2.0 x 2、USB 3.1 Gen2、USB 3.1 Gen2 Type-C、3.5mm 音效 x 5、TOSLINK,位於 RP-SMA 和 USB 3.1 Gen 1 中間的微動開關作用為清除 CMOS 設定。


▲無線網路卡使用 Dual Band Wireless-AC 3168,支援雙頻無線網路和藍牙。


▲相較 X299 Taichi 少了免安裝處理器與記憶體的 BIOS Flashback 功能,卻依然保留雙 BIOS 避免單顆 BIOS 損毀而無法使用。

背板 I/O 下方、PCIe 插槽後方,這張主機板安排網路晶片和音效晶片,網路由 i219V 實體層晶片負責,媒體層以上部分內建於晶片組。音效使用 Realtek ALC1220 晶片,DAC 具備 120dB 訊噪比,加上 Purity Sound 天籟美聲 4 技術,使用多顆 Nichicon Fine Gold 音響電容調整音色,前面板耳機連接埠加入 TI NE5532 運算擴大器,可以支援 600Ω 阻抗耳機。音效部分類比接地層和主機板其餘部分數位接地層當然也是分開的,左右聲道透過 8 層電路板分層走線降低干擾,前置音效針腳插座加上 15μ 鍍金層。


▲i219V 網路實體層晶片。


▲ALC1220 音效晶片,ASRock 額外加裝音效級電容和運算擴大器。


▲前置面板音效針腳連接埠加上 15μ 鍍金層。

考慮 HEDT 平台的使用者,想必對散熱系統效能也有一定需求,本款 CPU_FAN1 和 CPU_OPT/W_PUMP1 風扇插座最高可輸出 1A 和 1.5A 電流,主機板底部的 CHA_FAN3/W_PUMP2 同樣可以輸出 1.5A 電流。整張主機板包含處理器在內共有 5 組 4pin 風扇插座,均支援智慧型轉速控制,其中 CHA_FAN1 和 CHA_FAN2 支援 3pin 電壓控速或 4pin PWM 控速自動偵測。


▲CPU_OPT/W_PUMP1 和 CHA_FAN3/W_PUMP2 最高支援 1.5A 輸出電流,用來連接較為強力的水冷幫浦。

UEFI 介面配色與產品相輔相成

ASRock 每款主機板的 UEFI 介面都會針對該款視覺主題進行配色,譬如 X299 Taichi 就是黑白調和無飽和度的顏色,而 X299 Killer SLI/ac 就是低調當中加點效能意象的一抹紅色。UEFI 當中分頁設定依然和過去產品相同,分別為產品運作綱要的 Main、超頻 OC Tweaker、功能性 Advanced、自家工具系列 Tool、資訊監控與風扇運作 HW Monitor、安全性 Security、開機設備管理 Boot、離開介面 Exit。

若是使用者想要超頻,卻不知該如何下手,OC Tweaker 當中具備 Load Optimized CPU OC Setting 選項,內建多個運作時脈,選擇套用即可依廠商的建議值調整相關頻率、電壓數值,讓處理器自動運作於使用者選擇的時脈。Tool 部分一直是 ASRock 的強項,結合 UEFI 介面下即可連線網路的功能,不但能夠直接發送支援郵件至該公司,也可以連線至伺服器直接下載新版韌體檔案並更新。

RGB LED 燈光特效當然也位於 Tool 分頁之下,晶片組區域和 2 組外接 LED 燈條針腳均可獨立調整特效表現方式。Secure Backup UEFI 功能,則是利用 2 組實體燒錄晶片相互備援,若是其中 1 組出現問題,另 1 組即可接手啟動主機板。HW Monitor 分頁除了傳統顯示風扇轉速與電壓資訊之外,Fan Tuning 自動偵測主機板風扇插座連結的風扇最低轉速,並自動調整溫度與轉速對應曲線。如果對自動偵測的結果不滿意,再利用 FAN-Tastic Tuning 視覺化對應圖表,以滑鼠拖拉方式調整。


▲UEFI 介面底色採用灰階 K 字樣,選擇項目使用紅色配色,視覺設計與產品相互呼應。


▲新手玩家若是不善於調整超頻數值,則可直接選擇廠商預設的設定檔。


▲多種電壓調整選項滿足進階玩家需求。


▲UEFI 設定檔載入與儲存功能在 OC Tewaker 分頁最下方。


▲Advanced 分頁包含主機板相關功能啟閉。


▲Tool 為自家功能大本營。


▲RGB LED 可以指定各發光區的顯示效果。


▲Internet Flash 可以直接透過有線網路連上 ASRock 伺服器,自動下載新版 UEFI 韌體並更新。


▲HW Monitor 分頁底下的 FAN-Tastic Tuning 以圖形化介面呈現溫度與風扇轉速對應關係,並可使用滑鼠直接拖拉變更。


▲主機板預設進入 Advanced 設定頁面,按下鍵盤 F6 按鍵之後,也可進入如圖所示的 EZ Mode。

APP Shop 自動更新下載軟體與驅動程式

現在大家組裝電腦,購買光碟機的機會並不多,絕大部分都是上網下載相關軟體。ASRock 在此提供 APP Shop 應用程式,只需要下載並安裝,該程式就會自動掃描硬體規格,並連線至該公司伺服器下載更新驅動程式。同時也會依據主機板產品型號,表列相對應的公用程式,譬如 Windows 桌面下的超頻程式 A-Tuning,或是 LED 發光調整程式 RGB LED。


▲APP Shop 負責 Windows 作業系統的相關驅動程式更新,也可以用來下載安裝公用程式。


▲Key Master 讓使用者利用一般的鍵盤滑鼠,也能夠組合出巨集功能。


▲電競玩家必備的 XFast LAN,將遊戲網路封包傳輸優先權擺在上位,降低延遲狀況。


▲A-Tuning 為 Windows 作業系統環境的超頻程式,預設數種運作模式供使用者選擇。


▲OC Tweaker 調整內容以滑動條拖拉,也能夠儲存多組使用這設定檔方便後續選用。


▲FAN-Tastic Tuning 整合在 A-Tuning 當中,一樣可以透過滑鼠拖拉溫度與轉速對應曲線。


▲透過 RGB LED 公用程式即時調整燈光變化。

47 倍頻按鈕就行

由於主機板僅是搭載其它零組件的平台,由零組件決定整體效能的高低,不過此次測試盡量找來與前次 X299 Taichi 一致的產品,包含 Intel Core i9-7900X、G.SKILL Trident Z RGB F4-3600C16Q-32GTZR、Plextor M8SeGN 512GB,比較顯著的變化是顯示卡更換成 XFX Radeon RX 480 GTR 8GB with Hard Swap Black Edition。


▲CPU-Z 單執行緒與多執行緒分別獲得 522 分和 6077.7 分,相較 AMD Ryzen 7 1800X 多出 30.5% 和 33.8%。


▲AIDA 64 記憶體和快取頻寬測試成績相差不遠。(注意該測試程式尚未對 X299 平台最佳化)


▲Plextor M8SeGN 512GB 固態硬碟寫入速度最高突破 1000MB/s。


▲以 Core i9-7900X 的 10 核心 20 執行緒壓縮影片,x264 FHD Benchmark 為 58.1FPS。


▲測試多執行緒效能必備的 CINEBENCH R15,獲得 2166cb。(點圖放大)


▲附上 PCMark 8 測試數據以便和先前產品比較。(點圖放大)


▲受惠於搭配測試的顯示卡效能提高,PCMark 10 的分數隨之提升。(點圖放大)

筆者執行超頻測試時直接進入 UEFI 介面,於處理器倍頻部分輸入 47,記憶體則是直接載入 Trident Z RGB F4-3600C16Q-32GTZR 的 XMP 設定,等效時脈提升至 3600MHz。測試則選擇數款對於處理器和記憶體運作時脈比較敏感的程式,超頻後的相關數據位於下方圖片。


▲處理器超頻至 4.7GHz,CPU-Z 單執行緒與多執行緒分別提升 6.8% 和 17.3%。


▲同理,AIDA64 處理器快取和記憶體頻寬也跟隨時脈上升。


▲CINEBENCH R15 測試成績上升約 18.2%。(點圖放大)

萬元即可擁有高階款式電源相位數量

在新台幣萬元以下價格帶,這張 ASRock X299 Killer SLI/ac 具備比較多的處理器電源轉換相位數量,電容規格也比較好,還多出 1 組 M.2 插槽。當然各家之間還是有些你來我往的地方,倘若使用者選購重心擺在處理器,又同時受限於預算考量,這款是不錯的選擇。 

廠商資訊

華擎科技 http://www.asrock.com.tw/index.tw.asp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Core i9-7900K
  • 散熱器:Corsair H100i
  •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GB F4-3600C16Q-32GTZR
  • 顯示卡:XFX Radeon RX 480 GTR 8GB with Hard Swap Black Edition
  • 系統碟:Plextor M8SeGN 512G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FOCUS Plus 750 Platinum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fessional 64bit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Creative釋出Aurora Reactive SDK,自己寫程式控制電競周邊的炫光效果

$
0
0
電競周邊的定義是什麼,電競滑鼠需要靈敏精準,電競鍵盤不能發生鍵位衝突,電競耳機、喇叭則需提供精確的音場定位,除此之外,各裝置共同的元素就是中二到不行的炫光效果。以音效周邊聞名的Creative在推出一系列電競周邊之後,也釋出Aurora Reactive SDK,讓使用者能夠自行開發程式,控制炫光的行為模式。

玩家也能下載SDK

Creative推出的Aurora Reactive 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軟體開發套件),整合了能夠控制自家電競周邊燈光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s,應用程式介面),並提供說明文件與範例程式,讓玩家與第三方開發者能夠自行開發程式,自由控制燈光的行為與效果。

一般電競周邊大多讓玩家透過驅動程式的設定,來控制燈光的顏色、閃爍模式等效果,而Aurora Reactive SDK則是提供更全面的控制權,根據官方提供的資料,玩家可以任意設定燈光效果,或是讓燈光與遊戲或音效互動,例如當角色遭受攻擊時發出紅色燈光,施展必殺技時發出紫光,或是讓燈光隨著音樂起伏閃爍,功能相當多元。

筆者撰稿時Aurora Reactive SDK的版本為v0.9.0.0 RC 1,可見還不是最終版本,不過有興趣的讀者仍可至官方網站下載嘗鮮。

Aurora Reactive SDK下載網頁
http://www.soundblaster.com/blasterx/aurorasdk/

▲玩家可以透過SDK自行開發Aurora Reactive系列電競周邊的燈光效果。

▲以音效裝置起家的Creative,自然不會漏掉支援Sound BlasterX AE-5音效卡。

▲其他如Sound BlaterX AE-5專用燈條,以及Sound BlasterX Katana、Sound BlasterX Kratos S5、Sound BlasterX Siege M04、Sound BlasterX Vanguard K08等喇叭、鍵盤、滑鼠也都相容於SDK。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大開眼界!顛覆想像的新鍵盤X-Bows

$
0
0
集資網站Kickstarter最近出現一個奇特的募金計畫,對象是一個名叫《X-Bows》的鍵盤。該鍵盤主打人體工學與機械鍵盤等特色,希望獲得金錢資助。X-Bows這款奇特的鍵盤真的好用嗎?

根據官網的描述,X-Bows是一款新概念的人體工學機械式鍵盤,能夠舒緩長時間使用鍵盤所導致的肩膀痠痛與手腕病變,適用於重度電腦使用者,或是像筆者這種需要經常打字的可憐人。

X-Bows是由王席格醫師(譯名)所設計的產品。王席格是一位醫學成像的專家,他有感於現代人經常敲鍵盤敲到渾身痠痛,便替X-Bows設計出符合人體工學的造型,希望幫助大家免於傷痛的糾纏。講是這樣講,X-Bows是否有達到他們宣稱的效果呢?

▲X-Bows將按鍵配置做了一番調整,按起來較為直觀。

▲背光與呼吸是基本功能。

從照片可以發現,X-Bows的造型和ErgoDox EZ(一款分離式的另類鍵盤)有些神似,其按鍵配置朝中央彎曲,常用按鍵設於中間下方,將右側的按鍵重新調整,整體的配置與我們所習慣的標準鍵盤差異頗大。不用說,X-Bows的學習曲線想必十分陡峭。

X-Bows的設計乍看之下還真有些道理。X-Bows將按鍵配置為左右扇形,與我們的手掌十分契合,符合人體工學。上方的12顆功能鍵配置在手指前端的位置,按起來更加直觀。

X-Bows將幾個常用按鍵(Enter、Shift、Ctrl、←)集中在中間下方,同時將按鍵體積縮小,讓使用者可以用拇指按鍵,不必像使用傳統鍵盤那樣,為了用小指按Ctrl或Shift而刻意扭曲手腕。相較於傳統鍵盤的中規中矩,X-Bows的按鍵配置似乎比較有說服力。

▲X-Bows的按鍵採用特殊設計,更換難度較高。

▲X-Bows的使用示意圖,感覺似乎不賴。

▲X-Bows的按鍵手指對應圖。

X-Bows仍然存有某些疑慮,特別是他的零件。X-Bows是機械式鍵盤,可以自由更換內部零件,如按鍵、LED與鍵軸等等,但是X-Bows的零件以特製居多,一旦損壞就很難在市面上找到匹配的零件,除非向遠在加拿大的原廠訂購。就算原廠願意販售零件,能否持續穩定提供販售服務仍有待觀察。

X-Bows目前正在Kickstarter進行集資活動,而且已經達標。這款鍵盤大概沒多久就會正式上市,運氣好的話還有機會來台販售喔。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前往X-Bows的官網

參考資料:

Kotaku: This Weird Warped Keyboard Actually Makes A Lot Of Sense

Kickstarter: X-Bows Mechanical Ergonomic Keyboard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Pi 2 Design推出以Raspberry Pi為基礎的真空管DAC以及擴大機

$
0
0
真空管可以說是音響玩家的聖盃,其功能在於將音樂訊號的電流放大之後,推送至喇叭與耳機來發出聲音,是個左右聽覺感受相當重要的電子元件,然而高檔真空管擴大機的價格往往是以百萬等級計算,對於我們這種升斗小民,找些新台幣3,000元左右的小玩具試試,好像也是不錯的選擇。

真空管vs.電晶體、DAC vs.擴大機

在20世紀初期真空管是許多電器設備中的必備元件,但是隨著電晶體技術的進步,許多用於控制、放大電流的元件,逐漸被體積更小、更省電的電晶體取代。但是在音響領域中,由於真空管的電氣特性能塑造出獨具魅力的聽覺體驗,因此仍受許多發燒友的青睞。更多真空管與電晶體的相關知識,可以參考電腦王先前發表的「科學角度看音響3:真空管與電晶體之爭,談音響主動元件特性」一文。

至於DAC與擴大機的差異,則可從功能分辨,DAC為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的縮寫,指的是數位類比轉換器,在音響器材領域中,其功能在於將由數位方式儲存、傳輸的音樂訊號,轉換為類比形式訊號,如此一來喇叭與耳機才能將音樂播放。而擴大機的功能,則是將DAC轉換過的類比訊號放大,藉由提升播放時的音量。

▲一般來說CD、MP3、FLAC等數位音樂會將原始聲波(灰色曲線)取樣處理,型成數位訊號(紅色圓點),DAC的功能就是將數位訊號還原成類比型式的原始聲波。

真空管DAC、擴大機任君挑選

Pi 2 Design這次推出產品為502HTA - Raspberry Pi Version以及Ceres,前者為DAC、擴大一體機,後者則為擴大機。

顧名思義,502HTA - Raspberry Pi Version就是以Raspberry Pi為基礎開發的套件,採用TI PCM5102A 24-Bit/192Khz DAC晶片,能夠透過GPIO、I2S介面連接至Raspberry Pi 2B或3B,並採用真空管做為放大元件。組裝完成後就可以讓Raspberry Pi搖身一變成為多媒體音樂播放器,不但可以播放各種格式音樂檔案,甚至可以做為無線串流播放伺服器使用。

Ceres則是純粹的擴大機,採用單個3極真空管架構,能將透過AUX端子輸入的音樂訊號放大後輸出至耳機等設備。它很適合搭配智慧型手機、黑膠唱機(需搭配唱頭放大器)等出力較小的音樂播放裝置使用,透過Ceres將訊號放大後,再傳送到阻抗較高的耳機,讓聲音表現更加透亮出色。

502HTA - Raspberry Pi Version的預定售價為美金119元(約合新台幣3,640元,不含Raspberry Pi),Ceres則為金109元(約合新台幣3,340元),預定上市時間為2018年1月。


▲502HTA - Raspberry Pi Version為搭配Raspberry Pi使用的DAC、擴大一體機。


▲Ceres則只具有擴大機的功能。


▲Ceres可以透過AUX端子接收音樂訊號,並在放大後輸出至其他音響設備。


▲使用者可依安裝的真空管,自由調整偏差設定。


▲也能視音響設備的搭配需求,自由切換0、47、100歐姆等3段阻抗。


▲使用真空管擴大機最大的樂趣,就是能夠依據自己對音色的喜好,更換不同的真空管來調整音色表現。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3DMark更新,加入4K解析度的Time Spy Extreme測試項目

$
0
0
3DMark是款由Futuremark開發的測試工具軟體,也是最權威的3D繪圖效能測試權威之一,早期3DMark多以年份或版本號進行產品命名,但是在2013年推出沒有副版號的3DMark之後,就不再推出新款產品,而是以不斷更新的方式加入更多測試項目,來提升產品功能。

免4K螢幕也能進行測試

Time Spy是3DMark中專為DirectX 12設計的測試項目,而透過這次更新加入的Time Spy Extreme,則是將解析度提升至3840 x 2160,讓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支援4K解析度的DirectX 12效能測試工具。

Time Spy Extreme的系統需求為顯示卡、顯示晶片需支援DirectX 12,並具有4GB顯示記憶體,至於處理器部分,則建議在搭配八核心以上處理器進行測試。比較貼新的如果使用者沒有4K解析度螢幕,搭配解析度較低的螢幕一樣能正常測試。

在最新推出的3DMark V2-4-3802更新檔中已經加入Time Spy Extreme項目,不過目前檔案僅提供給媒體進行測試,正式版本會於2017年10月11日推出,讀者還需要耐心等上幾天。

▲Time Spy Extreme包含於V2-4-3802更新檔中。

▲Time Spy Extreme的特色就是支援4K解析度。

▲根據Futuremark官方提供的圖片資料,搭配Intel Core i9-7900X與NVIDIA GeForce GTX 1080 Ti的執行成績為4427分。

▲在4K解析度底下,Time Spy Extreme的畫面更加細緻漂亮。

▲要看到這麼漂亮的畫面,可要付出不少代價在硬體設備上。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Viewing all 617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