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電腦王
Viewing all 614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經典回顧:史上最超值的遊戲合輯《橘盒》

$
0
0
2007年,Valve推出《橘盒》,裡面收錄5款經典遊戲,上市後立刻獲得壓倒好評,一度被譽為史上最佳遊戲合輯。時至今日,橘盒仍然是無可取代的經典,高達96分的Metascore更是少有遊戲能出其右。

橘盒的內容如下:《戰慄時空2》、《戰慄時空2首部曲》、《戰慄時空2二部曲》、《傳送門》以及《絕地要塞2》。前兩套是發行過的遊戲,後面三套是全新的遊戲。橘盒實體版的售價為破天荒的29美金(數位版為19美金),這麼棒的內容只賣這麼一點價格;台灣的松崗代理版比美版更便宜,根本佛心來著。

Valve本來打算推出只包含3款新遊戲的《黑盒》,不過黑盒最後並沒有上市,而是附在某些ATI顯示卡裡面當成贈品。

時間回到2007年,當時的Valve是一家赫赫有名的PC遊戲開發商,而Steam不過是正準備崛起的數位平台,其聲望大概和現在EA的Origin差不多。假如當年的Steam就有現在的聲望,Valve就不會花這麼多時間開發遊戲,也不會推出橘盒。

▲這就是橘盒,史上最佳遊戲合輯。

除了PC版,橘盒還推出了PS3版與Xbox 360版,可惜家用主機版效能欠佳又有臭蟲,拖累了整體評價。即使後來這些問題經由更新陸續修正,還是無法挽回流失的聲望。

傳送門無疑是橘盒的大黑馬。這款冒險遊戲本來被定位為小品,卻藉著獨特的故事鋪陳與環境營造而聲名大噪。「若要舉出傳送門最重要的遊戲概念,非人工智慧GladOS莫屬。」任職於Valve的羅賓.沃克表示,「開發傳送門花了1年的時間,我們當時構思了14個關卡,卻不知道該怎麼銜接每一個關卡,也不知道該怎麼獎勵過關的玩家,而我們最後想到的方法就是GladOS。」

「GladOS的表現不僅出色,而且恐怖。玩家從GladOS的反應中獲得樂趣,思索這些關卡的意義。說穿了,傳送門的遊戲過程其實就是學習遊戲的機制,然而玩家的迴響卻遠遠超乎預期,讓我們懷疑自己或許在無意間開創了一種全新的遊戲類型。」

▲傳送門擁有嶄新的概念與玩法。

橘盒的另一個賣點是絕地要塞2,這款遊戲經過600多次更新,迄今依舊在Steam線上玩家數量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絕地要塞的成功哲學非常簡單:傾聽玩家需求,關注玩家行為,實現工作成果,然後盡可能重複上面的流程。」沃克說,「我們總是盡量滿足玩家的期望,玩家才會願意持續玩下去。」

沃克認為橘盒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改變了遊戲合輯的意義。傳統的遊戲合輯習慣將舊遊戲或是小遊戲打包,給玩家一種回收舊物的感覺。反觀橘盒則是將新遊戲連同舊遊戲打包,完全就是物超所值,就算是10年後的現在,也沒有哪家開發商敢這麼做。

▲絕地要塞2人氣歷久不衰。

Valve如今已經從開發商轉型為經銷商,對經營Steam的興趣大於開發遊戲,看在玩家眼中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Valve極具實力且具有遠見,若他們願意認真開發遊戲,仍舊有機會找回昔日榮耀,橘盒的成功便是最好的證明。

話說回來,筆者等待戰慄時空3已經等了10年,Valve你到底還要讓我們等多久?

 

參考資料:

Kotaku: Valve's Orange Box Is 10 Years Old
PCGamer: Valve reflects on The Orange Box, ten years later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BenQ 發表專業導向 27 吋 SW271 螢幕,支援 HDR 和 DCI-P3 色域

$
0
0
電視圈支援 HDR 已是各家廠商的標準規格,但是電腦用螢幕才算是剛剛起步而已。BenQ 發表目標專業市場的 SW271 螢幕,出廠時預先進行色彩校正,採用 10bit IPS 4K 解析度面板,色域涵蓋 99% Adobe RGB 和 93% DCI-P3,更支援 HDR 內容。

面板製造商推出支援 HDR 顯示效果的型號已有一段時日,預計今年底至明年上半年就會有多家廠商陸續推出 HDR 螢幕。BenQ 近期正式發表旗下針對專業用途的 27 吋螢幕 SW271,採用 10bit 3840x2160 解析度面板,雖然最高亮度僅有 350nits,但在潮流驅使之下還是相容 HDR 顯示內容,對比部分則是 IPS 類型螢幕常見的 1000:1。


▲目標專業市場的 SW271。

因應專業需求,SW271 支援硬體校色功能,支援 X-Rite i1 Display Pro/i1 Pro/i1 Pro 2 和 Datacolor Spyder 4/5‎‎,以 14bit 3D LUT 選擇顯示顏色,出廠預先校色將 Delta E 控制在 ≦2,色域部分涵蓋 100% Rec.709/sRGB、99% Adobe RGB、93% DCI-P3,支援熱鍵切換。隨機附贈可拆卸式遮光罩,將環境光影響程度降到最低,腳座包含傾斜、左右旋轉、90 度旋轉功能。


▲隨包裝附贈可拆卸式遮光罩,腳座支援各項調整與旋轉功能。


▲視訊連接埠一覽,具備 USB 3.1 Gen1 集線器。


▲熱鍵快速切換按鈕。

視訊連接埠包含 1 個 DisplayPort 1.4、2 個 HDMI 2.0a,其中 USB 3.1 Gen1 Type-C 連接埠可同時作為傳輸影像和集線器資料之用,不支援 Power Delivery 功能。多畫面顯示功能包含 PIP 和 PBP,透過 Gamut Duo ‎技術,顯示在螢幕上的 2 組影像可以各自套用不同的色域。該螢幕目前已開始接受預訂,預計出貨時間為 11 月中至月底,售價為美金 1,099 元,折合約新台幣 33,200 元。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Microsoft 光學閃靈鯊 IE 3.0 復刻升級,經典閃靈鯊滑鼠本月在台開賣

$
0
0
Microsoft IntelliMouse Explorer 3.0 光學滑鼠,其極具手感與舒適度的外型,令用過的玩家念念不忘,也是其它廠商經常致敬的對象,Microsoft 前幾年也曾經推出過 9000FPS 的復刻版本,而本月即將在台開賣的 Classic Intellimouse 經典閃靈鯊則採用 BlueTrack 3200dpi。

Microsoft IntelliMouse Explorer 3.0 有線光學滑鼠,經常被玩家暱稱為 IE 3.0,在 2001 年以高階辦公室滑鼠之姿推出,IntelliEye 感應引擎規格高達 6000FPS 和 400dpi,解決光學滑鼠發展初期,移動和反應皆不如傳統滾球滑鼠的現象;適合右撇子的舒適外型,反而被許多電競遊戲玩家所看上,歪打正著成為經典滑鼠設計之一。

其後雖然推出 IntelliMouse Explorer 4.0,變更外型與規格設計並沒有獲得大家青睞,因此回頭推出 IntelliMouse Explorer 3.0 感應器升級版,將規格提升至 9000FPS 和 450dpi。不過很可惜的是該滑鼠也早已停產,450dpi 對於現今 1080p 或是 4K 螢幕解析度也有所不足。


▲Classic Intellimouse 經典閃靈鯊外型以 IntelliMouse Explorer 3.0 光學閃靈鯊稍作修改而來。


▲尾部紅光 LED 造型更改為白光。

近期 Micorsoft 決定將 IntelliMouse Explorer 3.0 外型稍作修改復刻升級,推出命名為 Classic Intellimouse 經典閃靈鯊光學滑鼠,感應器升級為 BlueTrack 技術,解析度提升至 3200dpi,USB 回報率為 1000Hz,並宣稱滾輪和按鍵均經過升級,可望改善 IntelliMouse Explorer 3.0 長時間使用後滾輪自滾,以及側鍵鬆動無力的現象。台灣開賣時間訂在 11 月 16 日,也就是下個禮拜四,目前已開放預購,零售價格為新台幣 1,209 元。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模型的電飾革命!看日本 X-base 如何結合無線供電與炫炮LED

$
0
0
X-base是款專門為模型設計的LED燈光套件,與一般LED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尺寸不但相當嬌小,而且還是採用無線供電技術,所以相當適合用於裝飾模型。使用者只需將無線LED安裝在模型上,再將模型擺放到X-base底座上,LED就能接收由底座發出的電力,並發出各種不同色彩的光芒。

解決模型的LED電路問題

相較於傳統燈泡,LED有著尺寸小、發熱低、壽命長的優勢,所以從很久以前許多電器的指示燈或玩具上的燈光,就都是採用LED。但是將LED應用於精細的模型上時,就會發生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負責供電的電池,以及相關的配線需要妥善安排,不然就會影響模型的美觀。

X-base就是在這樣的需求背景下誕生的產品,它除了保有LED既有的優點之外,最大的特色就是採用特殊的無線供電技術,讓位於X-base底座供電範圍內的所有LED,不需牽設電線或安裝電池,都能透過接收無線傳輸的電力發光。

這樣一來,模型的創作者就不需考慮電線與電池所占用的空間,只需將小巧的無線LED安裝在模型上,就能讓模型發出各種色澤的燈光,讓創作充滿更多可能性。

另一方面,X-base的無線LED也具有防水功能,即便放在水中也能正常運作,所以也能夠用來裝飾魚缸,讓水族箱也能染上「RGB電競風」。

最多同時支援500組無線LED

X-base採用磁共振(Resonant)供電技術,這種技術與筆者先前介紹過的PowerbyProxi無線充電技術類似。當供電裝置(X-base底座)與接收裝置(無線LED)開始運作之後,兩者間的諧振元件(如電感和電容)會以特定頻率產生磁場共振,將電力從供電裝置傳往接收裝置。

這種方式的好處在於接收裝置不需以特定方向擺放,只要接收裝置位於供電範圍內,就能接收到電力。而且磁共振技術能夠進行一對多供電,X-base底座可以輸出15W的電力,能夠同時點亮500個無線LED,數量上相當充足。

X-base底座加上10個白色無線LED的基本套件,預定售價為日幣23,999元(約合新台幣6,680元),預定上市時間為2018年2月。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Intel與AMD終於合體,聯手打造採用HBM2的高效內顯處理器

$
0
0
如果傳說中最遠的距離是牛郎與織女,那麼在現實世界中,Intel與AMD或許稱得上是最遠的距離之一,雖然這2間公司的總部距離只有約10分鐘的車程,但是卻是彼此都是在生意上最大的對手。然而他們這次將結合彼此所長,打造採用AMD內建顯示技術的Intel處理器。

謠言終成真

Intel與AMD是現在PC市場碩果僅存的少數處理器廠商,兩者也是互為彼此較勁的最大敵人,早在2016年中就有消息傳出,Intel與NVIDIA之間的圖形技術授權將於2017年3月17日到期,在這之後Intel將會與AMD簽定專利授權,雖然過程中有許多風聲,但是這個消息始終沒有獲得正面證實。

然而就在當地時間2017年11月6日,Intel正式發布新聞稿,表示將推出採用AMD Radeon繪圖處理器技術以及HBM2高頻寬記憶體的處理器,讓單一處理器中出現2大產業巨人的身影。

透過EMIB連接CPU、GPU

Intel在新聞稿中提到,他們相當重視為狂熱玩家社群帶來革新與更強悍的效能,例如為桌上型電腦準備的Core X系列處理器,以及筆記型電腦使用的Core H系列處理器,但是Intel也意識到選擇筆記型電腦的玩家,需要在擁有強大效能的前提下,希望能維持電腦的輕薄,然而現在的遊戲、電競筆電大多採用Core H系列處理器搭配獨立顯示晶片,讓電腦的尺寸變得較為笨重。於是Intel便著手開發具有獨立顯示晶片效能等級,但又可以保有輕薄特色的行動處理器。

其中1個很大的關鍵,就是透過3月於Intel Technology and Manufacturing Day 2017推出的EMIB(Embedded Multi-Die Interconnect Bridge,嵌入示多晶粒橋接器),它能用於連接不同製程與性質的元件,讓各元件以極高的速度傳輸資料,達到將處理器與繪圖處理器融於一身的效果。

另一方面新款處理器的內建顯示功能,將採用AMD的Radeon技術團隊(Radeon Technologies Group)提供的客製化顯示處理器,並搭配HBM2(第2代高頻寬記憶體)。

HBM的特色在於它將記憶體顆粒採堆疊方式封裝,除了具有極高的傳輸頻寬之外,還能節省許多布線的空間,有助於提高顯示效能,並縮小整體電路板或晶片所需的尺寸。

Intel目前並沒有公布更多詳細消息,我們只能確定新款處理器將會隸屬於第8代Core H系列,並將搭配全新的電力分享框架,可透過驅動程式依據電力消耗與溫度,即時調配處理器與繪圖處理器的運作狀態,確保耗電、溫度、效能的最佳平衡。

Intel的新款處理器將於2018年第1季,隨著合作夥伴推出的筆記型電腦上市,雖然目前還不知道產品價格,但是從常理推斷,可以不用期待價格會平易近人。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業界首創!微星追朔3年延長保固,產品更安心

$
0
0
電競領導品牌「微星科技」暨今年推出十全十美貼心保固方案後,於今再次針對旗下Optix系列電競螢幕提供追朔延長3年保固服務,為的就是要讓消費者享有更優質的服務與更安心的產品保障。
為回饋廣大熱愛且支持微星的玩家,微星結合工程部與維修服務人員成立專業保固團隊,針對Optix系列電競產品推出更完善的售後服務方案,提供今天起購買之玩家可至微星官方網站註冊成為會員後,即可享有產品延長3年保固服務外,追朔針對2016/12月起購買G27C、G24C電競螢幕的玩家若於產品送修時提供購買憑證,也享有延長3年之保固(若無購買證明則以出廠日做計算)。
 
同時貼心的服務項目還包括「網路預約免等待優先服務、全年無休代收維修品、新品不良更換、一對一專業服務、每年2次舊換新折現金優惠…等」,消費者除以上貼心服務外,微星專業保固人員更定期安排至通路門市進行訪查,提供即時性協助解決銷售夥伴所面臨的問題,透過原廠與終端銷售的密切結合下,帶給玩家更專業的產品服務。此外,玩家若再使用上有任何問題也可撥打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018-880進行專業洽詢。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玩家觀點:處理舊遊戲令人傷透腦筋

$
0
0
在沒有數位遊戲的年代裡,實體遊戲是玩家的唯一選擇。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實體遊戲越堆越高,終於堆成一座小山。想收藏又嫌占空間,想賣掉又捨不得,玩家到底該怎麼處理這些舊遊戲呢?

傑森.史萊爾是網站Kotaku的資深編輯,《血、汗、像素》一書的作者。他最近搬到一間新的公寓,好不容易才把家當全數搬進來,卻面臨一個難題。

他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手邊的舊遊戲。

史萊爾望著面前的大箱子,箱子裡面堆滿PS2與Wii的舊遊戲,他至少有十年沒再碰過這些遊戲了。這些遊戲曾經堆放在房間角落,上頭積滿歲月的灰塵,後來連PS3與360的遊戲也加入他們的行列。

▲這些是史萊爾最喜歡的遊戲,現在卻變成他的難題。

時代不停地進步,遊戲世代持續更迭,容光煥發的新遊戲很快就黯淡下來,被玩家逐漸淡忘,就像是放在冰箱最裡面的蔬菜。然而遊戲並不是蔬菜,過期的蔬菜大可直接丟掉,舊遊戲卻無法比照辦理。昔日的美好回憶如今變成心中的重擔,令史萊爾始料未及。

史萊爾陷入了沉思,他將來是否會為了回憶而重玩這些遊戲?如果他把心中的經典《幻想水滸傳5》扔掉,是否會被上帝處罰?他是否該將這些遊戲保留下來,以免有朝一日突然心血來潮,把《潛龍諜影4》拿出來再破一輪?這些遊戲是否能夠保值,讓未來的他轉手後再賺一筆?

「或許我應該把這些舊遊戲丟掉。」史奈爾對自己說,「我又不是柯勒(克里斯.柯勒,Kotaku的編輯),不會刻意去收藏舊遊戲。將來若我想重溫昔日回憶,我可以前往數位商城,用新主機下載舊遊戲來玩,而不需要像現在這樣,為了該如何處置舊遊戲而傷神。」

▲該怎麼處置手邊過多的遊戲,是所有老玩家的共同煩惱。

至2016年為止,史奈爾分別在Wii U、PSP Vita與PS4等數位商城收購他玩過的遊戲,花了將近340美金,約為新台幣10000元。不過史奈爾坦承,龐大的舊遊戲收藏並不怎麼實用,勉強要說的話,大概就是不需要舊主機就可以玩。

史奈爾隨手翻找箱子裡的舊遊戲,翻出了《異域傳說》,當年的人氣作品,而他才玩到第二章而已。史奈爾一度考慮重玩這款遊戲,不過他很快就打消這個念頭,他現在沒有PS2主機,就算有主機,他也無法接受PS2的畫質,用液晶電視玩PS2根本就是折磨眼睛。

史奈爾的新公寓位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頓島,沒有多餘的空間存放這箱遊戲。他該怎麼辦?懷著罪惡感把遊戲扔掉嗎?把遊戲丟到網拍賣轉售嗎?把這箱遊戲當成椅子坐嗎?

史奈爾嘆了一口氣,他真希望有人能夠告訴他答案。

 

參考資料:
Kotaku: Help I Don't Know What To Do With These Dam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能夠搭載 18 汽缸引擎的小鋼砲,ASRock X299E-ITX/ac 主機板實測

$
0
0
今年 Computex 重頭戲就是 Intel HEDT 正式進入下一世代,當天更加碼演出十二核心至十八核心處理器。在各家主機板廠比炫比豪華的同時,ASRock 卻展出 1 張採用 X299 晶片組的 Mini-ITX 主機板。筆者最近收到送測樣品,值得好好端詳研究一番。

在 ASRock 和 Asus 還具有深層關係的年代,該公司為了不與 Asus 共同競爭同一塊市場,推出許多相當具有創意的主機板,譬如支援 AMD Socket 462 的 K7Upgrade-880,插上 1 片升級電路板即可支援 Socket 754 或 Socket 939 處理器,至今仍是廣為流傳的一段佳話。

ASRock 今年在 Computex 展場不意外地展出許多採用 Intel X299 晶片組的主機板,除了因應該 HEDT 平台的身分而加入許多高階設計之外,還有 1 張 X299E-ITX/ac Mini-ITX 版型主機板,不若前輩 X99E-ITX/ac 僅支援雙通道記憶體,改用體積更小的 SO-DIMM 達成四通道記憶體裝載任務,再次證明其研發實力不容小覷,以及推出特殊主機板的優良傳統。


▲外盒包裝使用黑灰色較為低調。


▲背面底部附上該產品特色以及規格說明。


▲X299E-ITX/ac 產品包裝內附零配件一覽。

ASRock X299E-ITX/ac 規格

  • 尺寸版型:Mini-ITX(170 x 170(mm))
  • 晶片組:Intel X299
  • 支援處理器:Intel Core X 系列(僅支援實體六核心以上型號)
  • 記憶體插槽:4 組(四通道 SO-DIMM),DDR4-2133∕2400∕2666、DDR4-4000+(超頻)、無 ECC、無緩衝,總和最大容量 64GB
  • 介面擴充槽:PCIe 3.0 x16 x 1
  • 儲存裝置介面:SATA 6Gb/s x 6、M.2 x 3(M key、2230∕2242∕2260∕2280(2230∕2242∕2280 僅 1 組、PCIe 3.0 x4、SATA 6Gb/s(僅 1 組)))
  • 背板 I/O:RP-SMA x 2、USB 3.1 Gen2 x 1、USB 3.1 Gen2 Type-C x 1、USB 3.1 Gen1 x 4、RJ45 x 2、3.5mm x 5、TOSLINK x 1
  • 附件:I/O 檔板 x 1、SATA 線材 x 4、2.4/5GHz天線 x 1、M.2 固定螺絲 x 3

排除尷尬的 Kaby Lake-X 支援性

雖然不清楚 Intel 用意為何?HEDT 平台導入 Kaby Lake-X 確實是令人摸不著頭緒的安排,Kaby Lake-X 並不具有 Skylake-X 的規格特性,僅具備 16 條 PCIe 3.0 介面通道連結其它裝置,記憶體通道數量也只有雙通道配置。Kaby Lake-X 這種尷尬的地位在第八代 Core 處理器 Coffee Lake-S 推出之後更是顯得比上不足、比下又沒餘,而且沒有內建顯示核心,需要額外購買加裝顯示卡。

ASRock 這張 Mini-ITX 主機板,排除 Kaby Lake-X(Core i5-7640X 與 Core i7-7740X)的支援性,除上述原因之外,或許也有供電轉換系統 VRD 設計的考量。由於 Skylake-X 輸入電壓數量比 Kaby Lake-X 為少,在寸土寸金的 Mini-ITX 版型規劃多組電壓轉換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倒不如把這些空間用來加強核心供電,以便應付高達十八核心的 Core i9-7980XE。


▲X299E-ITX/ac 主機板正面。


▲由於 Mini-ITX 表面積有限的緣故,許多零組件都被安排到背面。

▲BCLK 安排 ICS 6V41742B 時脈產生晶片,提供廣泛以及更為線性的時脈調整區間。

這張主機板替處理器核心、System Agent、I/O 分別安排 6 相、單相、單相,其中處理器核心和 System Agent 部分加裝槍鐵色散熱片,以多邊外型增加與空氣接觸表面積,盡快把 MOSFET 的廢熱散去。該處由 Intersil ISL69138 晶片負責 6+1 相的控制,包含核心與 System Agent 供電在內,均使用整合驅動器、上橋、下橋的 ISL99227 Dr.MOS,內含 Smart Power Stage 能夠同時監控電流以及溫度狀況,封裝外露的金屬層也有助於導出內部廢熱,特別是針對這種 Mini-ITX 小空間而言。

MOSFET 之後緊接電感,核心每相使用 1 個 0.15μH,System Agent 單相使用 1 個 0.3μH,可承受 60A 電流通過;輸出至處理器之前還必須要有電容儲能濾波,但由於空間受限的緣故,沒有使用常見的圓柱形固態電容,改為 Panasonic 導電性高分子鉭固態電容(POSCAP)330μf,主機板正反面共有 12 顆供核心使用,System Agent 則有 2 顆。


▲主要核心供電與 System Agent 加裝散熱片(照片中已先行移除電路子版)。


▲電源轉換相數為 6+1 相,EPS +12V 輸入後採用 4 顆 Nichicon FPCAP 100μf 固態電容,表定壽命為 1 萬 2 千小時。

I/O 電源供應轉換由另外 1 顆 ISL69138 負責,加上 ISL6596 驅動器,整合上、下橋的 Fairchild FDPC5030SG,1 個 0.22μH 電感和 2 個 POSCAP 330μf 電容所組成。此外關於處理器插槽還有件事值得說明,散熱器固定腳位並非前代採用的 narrow ILM,而是一般消費市場比較常見的 square ILM,如此一來便可相容更多的散熱器。


▲I/O 電源供應轉換區,其餘 2 顆電容位於背部。

不容妥協的四通道記憶體

前輩 X99E-ITX/ac 採用一般 Long DIMM 記憶體外觀規格,因而只能擺放 2 條插槽,對於 HEDT 平台是相當可惜的設計,不僅沒有辦法享受四通道倍增的頻寬,也使得總記憶體容量受到相當大的限制。X299E-ITX/ac 改為 SO-DIMM 設計,因為外型長度較短的關係,安排 4 條記憶體插槽組成四通道,即便 SO-DIMM 超頻版記憶體能見度較 Long DIMM 為低,但四通道相比雙通道翻倍的頻寬應能補足此類不便。

SO-DIMM 記憶體插槽以兩兩 1 組方式,分別位於處理器插槽兩側,單側記憶體主要供電各自安排單相規模,採用零組件與處理器 I/O 相同,以 ISL6596 驅動器,整合上、下橋的 Fairchild FDPC5030SG,1 個 0.22μH 電感和 2 個 POSCAP 330μf 電容所組成。


▲記憶體插槽以兩兩 1 組方式,分別位於處理器插槽的兩側。


▲由於面積不足,記憶體供電也會分別安排在主機板正面與背面。

立體方向安排零件與連接埠

Mini-ITX 版型面積有限,當主機板正面與反面的空間都利用完畢之後,就只好向上發展。替主機板加裝電路子版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只是這款主機板並非選擇將供電轉換區立體化,而是拉抬週邊連接埠。固定在處理器供電轉換區散熱片的電路子版,安排 USB 2.0、USB 3.1 Gen1、SATA 6Gb/s 連接埠或是針腳。


▲固定在處理器供電轉換區的電路子版,安排 USB 2.0、USB 3.1 Gen1、SATA 6Gb/s 連接埠,各自可連接 2 個、2 個、6 個裝置。

而接近背板 I/O 區的電路子版,則是安排 1 個支援 2230/2240/2260/2280 的 M.2 插槽,還包括 Intel I219-V 網路實體層晶片、I211-AT 網路控制晶片,以及 ASMedia ASM1074 USB 3.1 Gen1 集線器晶片。這 2 片電路子版分別採用 M.2 插槽以及 DDR4 SO-DIMM 插槽與主機板連接,不過僅是借用插槽規格而已,內部並非傳輸原先插槽用途訊號,請記得不要拆下子版安裝其它的裝置。


▲靠近背板 I/O 的電路子版安排 1 個 M.2 插槽,支援 PCIe 3.0 x4 或是 SATA 6Gb/s,上方還有 2 個網路晶片以及集線器晶片。

保有豐富連接性

可想而知,ATX 版型不僅是介面擴充槽位較多,連帶主機板的寬度也有 244mm 左右,多出來的面積也比較容易安排其它第三方晶片或是額外的連結針腳。X299E-ITX/ac 因為版型的關係,除了將網路晶片和集線器晶片以電路子版方式加裝,更在主機板背面安排 ASM3142 USB 3.1 Gen2 控制器晶片,具備 2 個連接埠,其中之一透過 ASM1543 交換與邏輯晶片支援 Type-C 連結介面。無線網路則依照一般作法,使用 M.2 介面於背板安裝 Dual Band Wireless-AC 8265,支援 802.11ac 雙頻雙空間流以及藍牙 4.2。


▲X299 晶片組安排 ASRock 標誌散熱片。


▲ASM3142 USB 3.1 Gen2 控制器晶片。


▲Dual Band Wireless-AC 8265 無線網路卡。


▲背板 I/O 一覽,無線網路、USB 3.1 Type-C、雙 RJ45 有線網路、TOSLINK、類比 7.1 聲道輸出一應俱全。


▲背部 I/O 的微動開關,可以透過主機板滑動開關變更成電源按鈕,預設調整至 A 位置作為清空 CMOS 設定之用。

PCIe x16 插槽加強抗拉扯能力使用金屬包覆,並直接焊入主機板。受限於 Mini-ITX 版型,無法完整發揮 Skylake-X 系列眾多的 PCIe 通道優勢,ASRock 還是在主機板背面安排 2 組 2280 M.2 插槽,均具備 PCIe 3.0 x4 介面通道並連結至處理器,角落一隅也沒有忘記 Intel VROC 硬體金鑰安裝針腳。


▲PCIe x16 插槽外覆金屬加強抗拉扯能力,接點施作 15μ 鍍金層。



▲主機板背部安排 2 組 M.2 插槽,外觀規格支援 2280,以 PCIe 3.0 x4 介面連結至處理器。


▲Intel VROC 硬體金鑰安裝針腳。

音效部分採用 Realtek ALC1220,因為空間的關係沒有額外加裝運算放大器,卻還是安排 2 個 Nichicon Fine Gold 音響級電容,前面板連接針腳具備 15μ 鍍金層。風扇安裝針腳安排 3 組,2 組位於處理器供電轉換區,各可輸出 1A 和 1.5A 電流,另 1 組接近背板 I/O 處,支援 PWM 或是電壓控速自動偵測。RGB LED 針腳沒有被遺忘,電壓電流輸出規格為 12V/3A。


▲HD Audio Codec 使用 ALC1220,並加裝 Fine Gold 音響級電容,前面板針腳施作 15μ 鍍金層。


▲處理器供電轉換區風扇針腳能夠分別輸出 1A 和 1.5A 電流。


▲RGB LED 燈條針腳支援 12V/3A。

 

(下一頁:UEFI 介面與軟體)

略有進步的 UEFI 介面

這幾年來各家廠商的 UEFI 介面漸趨成熟,風格已不像轉換期的一代一變,另一方面也是因為 Intel 間接或是直接受到 AMD 壓力的影響,加快產品推出的步調,使得廠商們忙於設計除錯,沒有太多閒暇時間設計新功能,這張主機板 UEFI 介面同為如此。若是選擇跳出小視窗的選項時,小視窗以外的介面就會加上 1 層毛玻璃霧化效果,讓使用者將視覺焦點集中於視窗,算是個增加操作性的小改進。

UEFI 進階介面配置使用 Main、OC Tweaker、Advanced、Tool、H/W Monitor、Security、Boot、Exit 等大分頁,按下鍵盤 F6 可以切換至簡易介面。如同過往設計,OC Tweaker 主要安排運作時脈和電壓相關設定,Advanced 則是主機板相關功能啟閉,Tool 包含 RGB LED、技術支援 e-mail、Easy RAID Installer(將光碟片 RAID 驅動程式複製至 USB 隨身碟)、UEFI 更新等功能。其中 UEFI 更新可以利用儲存裝置更新之外,也能夠以 PPPoE 或是 DHCP 方式上網自動抓取。

幾個比較值得提出來的功能,其一位於 OC Tweaker/DRAM Configuration 之下的 DRAM Tweaker,點選後以全螢幕方式顯示記憶體模組 SPD 資訊。H/W Monitor 分頁包含 FAN-Tastic Tuning 功能,能夠讓使用者自行拖拉溫度與風扇轉速對應曲線,處理器風扇以外的插座針腳,則能夠選擇溫度監控來源為處理器或是主機板。


▲本款預設進入進階頁面,按下鍵盤 F6 或是使用滑鼠點選跳轉至簡易頁面,使用者可於 Advanced>UEFI Configuration 當中選擇預設進入模式。


▲OC Tweaker 分頁主掌時脈與電壓調整選項。


▲Multi Core Enhancement 開啟之後,能夠不按照 Intel 多核心的加速原則,一律將所有核心提升至單核最高倍頻。


▲由於 AVX 指令集對於處理器相當吃重,因此設計有 AVX2 或是 AVX-512 調降運作倍頻機制。


▲DRAM Tweaker 查看記憶體模組的 SPD 資訊。


▲處理器內部 FIVR 調整選項。


▲內建 5 組設定檔欄位供使用者存取以及快速切換。


▲位於主機板背面連結至處理器的 M2_2 和 M2_3 插槽,支援 Intel VMD 熱插拔 NVMe 介面 SSD。


▲PCIe x16 插槽可以切換不同通道數量運作模式,最多分割 4 個 PCIe x4,方便使用者以其它轉接線材連結更多裝置。


▲RGB LED 燈條針腳設定介面。


▲支援線上自動抓取韌體更新檔。


▲FAN-Tastic Tuning 自行調整風扇溫度與轉速對應曲線。

基礎軟體功能

由於主機板沒有劃分在 Fatal1ty、Taichi、Killer 等產品線,僅具備最基礎的軟體功能。首先還是不厭其煩地提到 APP Shop,這套軟體能夠作為安裝其它加值軟體的媒介,或是自動更新 Windows 作業系統環境的驅動程式和公用程式,RGB LED 燈條調整程式、XFast LAN 網路封包優先權調整程式都在安裝之列。


▲APP Shop 自動連上伺服器,將適用該主機板的程式一一列出,供使用者自行選擇安裝。


▲APP Shop 整合 Live Update 功能,將軟體與驅動程式保持在最新狀態。


▲RGB LED 燈條顏色與閃爍模式調整程式。


▲XFast LAN 自動調整網路封包優先權,譬如遊戲資料率先傳送,再傳輸影音資料。

視窗環境的超頻程式,就得依賴 A-Tuning 到撒剛,該程式預先設定效能、標準、省電等設定檔供使用者選擇,或是切換至 OC Tweaker 頁面自行調整運作時脈和電壓。風扇轉速與溫度對應也整合進入該程式,利用滑鼠拖拉對應曲線,不必重新開機即可套用。


▲A-Tuning 超頻程式預先設定數種作業情境設定檔,供使用者直接選擇套用。


▲切換至 OC Tweaker 分頁,顯示數種時脈與電壓細項設定。


▲FAN-Tastic Tuning 功能整合進入 A-Tuning。

 

(下一頁:搭配十八核心處理器實測)

安裝運作 Core i9-7980XE 輕而易舉

為了考驗這張主機板的能耐,筆者特地安裝 Intel HEDT 平台最高階具備十八實體核心的 Core i9-7980XE,若是能夠正常使用,也就代表這張小主機板通過最嚴峻的考驗。記憶體和顯示卡部分,G.SKILL 和 AMD 也都傾囊相助,AMD 負責 Radeon RX Vega 56,而 G.SKILL 調來新產品 RIPJAWS DDR4 SO-DIMM F4-3800C18Q-32GRS,XMP 2.0 等效時脈高達 3800MHz。不過在標準測試筆者要賣個關子使用 2666MHz,等等超頻測試才會揭曉高時脈成績。


▲Intel Core i9-7980XE 具備十八核心 36 執行緒,耗電量對主機板是個不小的考驗。


▲G.SKILL 新品 RIPJAWS DDR4 SO-DIMM F4-3800C18Q-32GRS,XMP 2.0 等效時脈高達 3800MHz。


▲AMD Radeon RX Vega 56,GPGPU 運算效能和耗電量均屬上乘。

按照標準測試流程,X299E-ITX/ac 使用 1.3 測試版韌體完成所有的測試,原因為 1.0 版調整倍頻功能並無作用,幸好測試途中沒有奇怪的睡眠後喚不醒,開機開不起來等情事。測試期間僅意識到風扇預設 Standard 轉速有些過高,最低 PWM 空佔比從 60% 起跳,需要手動調整為 Silent 才比較符合一般上網輕量作業可以接受的噪音程度。


▲CPU-Z 單執行緒獲得 511.7 分,多執行緒獲得 7466.5 分。


▲AIDA64 處理器快取與記憶體頻寬測試,因為核心數量變多的關係,快取速度加總後也比較快。(注意該測試程式尚未對 X299 平台最佳化)


▲Transcend MTS800 256GB 固態硬碟為應有的讀取速度表現。


▲CINEBENCH R15 可謂多核心受惠最多的測試程式,CPU 達 3364cb。(點圖放大)


▲x264 FHD Benchmark 以 61.3FPS 的速度壓制影片。


▲HWBOT x265 Benchmark 以 88.4FPS 的速度壓制影片。


▲PCMark 10 各項測試得分。(點圖放大)

超頻測試部分,筆者嘗試調整數個倍頻數值,最終選定全部核心最高運作於 42 倍頻也就是 4.2GHz,43 倍頻測試時會觸發處理器過熱保護機制因而關機。記憶體部分則是直接套用 XMP 2.0 設定檔等效時脈 3800MHz,運作得相當順利,可見這張主機板在記憶體訊號走線的同步與完整性表現優良,G.SKILL 製造與挑選高時脈產品也發揮不錯的效果。


▲CPU-Z 於超頻後的單執行緒獲得 498.3 分,多執行緒獲得 8877.6 分,進步幅度約為 -2.6% 和 18.9%。


▲AIDA64 的記憶體頻寬讀取使用單位已從 MB/s 改為 GB/s 等級,其它部分也有成長不小的幅度。


▲CINEBENCH R15 提升 23.9% 達 4169cb。(點圖放大)


▲x264 FHD Benchmark 進步 19.9%,超頻後為 73.5FPS 壓制速度。


▲HWBOT x265 Benchmark 壓制速度提升至 112.9FPS,進步幅度達 27.7%。

挑戰自我研發能力

ASRock 利用 10 層電路板和換裝 SO-DIMM 記憶體外型規格,於 Mini-ITX 版型限制設計出具備四通道記憶體的 X299 晶片組主機板。而且不僅是可以使用而已,也具備一定的超頻性,若非 Intel 處理器封裝內部導熱材質的因素,應可再提升數個倍頻;記憶體部分也沒有因為 SO-DIMM 超頻模組較為少見而輕忽,搭配運作目前市售最高頻率的 G.SKILL F4-3800C18Q-32GRS 相當順利。

週邊連結性在面積限制狀況之下,USB 3.1 Gen2、M.2、SATA 6Gb/s 等連接埠提供了不亞於 ATX 版型的數量,網路也是誠意滿滿的 2 組 Intel GbE 級有線網路和 1 組雙空間流雙頻 802.11ac 無線網路;各種連接埠和針腳均位於板緣,沒有導致連接線材需要跨越主機板上方的奇怪設計。綜合以上因素,X299E-ITX/ac 能夠獲得編輯推薦當之無愧。


▲處理器和記憶體設計、週邊連結性豐富度、連接埠擺放位置合理,為該主機板獲得編輯推薦的主要因素。

主機板市場建議售價為新台幣 13,990 元,大約是採用 X299 晶片組主機板的中階價位,考量其特殊性便不覺得昂貴,玩家想裝台強力小鋼炮是不二的選擇。有了這次開發經驗,筆者更是好奇 ASRock 下一款將挑戰何種產品設計,有可能是 Ryzen Threadripper 與 Mini-ITX 的結合嗎?

 

廠商資訊

華擎科技 http://www.asrock.com.tw/index.tw.asp

延伸閱讀

主流市場電競遊戲小板,Asus ROG STRIX Z370-I GAMING 實測

Asus H110S1 主機板實測,Mini-STX 規格可玩性更高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Core i9-7980XE
  • 散熱器:Corsair H100i
  • 記憶體:G.SKILL RIPJAWS DDR4 SO-DIMM F4-3800C18Q-32GRS
  • 顯示卡:AMD Radeon RX Vega 56
  • 系統碟:Transcend MTS800 256GB
  • 電源供應器:Sea Sonic Platinum 1000W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709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原來是星際大戰啊!NVIDIA TITAN Xp Collector’s Edition 讓你選擇投靠銀河帝國或是絕地組織。

$
0
0
數日前 NVIDIA 於 YouTube 頻道推出極為神秘的 13 秒影片,僅可確定該產品為 TITAN Xp 以上等級的顯示卡,其餘規格一律不詳。如今謎底終於揭曉,該廠配合近期 12 月即將上映的星際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共同行銷,推出紅色帝國與綠色絕地版本。

數日前 NVIDIA 推出 1 段 13 秒影片,內容僅預告將會推出 1 款 TITAN Xp Collector’s Edition 顯示卡,其餘相關規格以及推出日期均不詳。美國時間 11 月 7 日終於正式公布該款顯示卡的正式身分,將結合 12 月正式上映的星際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電影共同行銷,推出銀河帝國(Galactic Empire)和絕地組織(Jedi Order)雙版本,外觀也依照雙方陣營設計,規格遵照原始 TITAN Xp。


▲TITAN Xp Collector’s Edition 銀河帝國版本。


▲TITAN Xp Collector’s Edition 絕地組織版本。

TITAN Xp Collector’s Edition 雙版本均採用類似蒸汽龐克風格設計外觀,風扇外罩保護蓋與貼上該組織象徵標誌,銀河帝國版本為較為深邃的鐵黑色,表面進行些微拉絲處理,呈現金屬殼質感,絕地組織則因預算不足符合劇中簡樸克難印象,外殼採用舊化處理,些微沾附泥巴塵埃。雙版本側邊均使用光劍意象,銀河帝國版為紅色,絕地組織則為綠色,先前筆者猜測可能為注水閥的凸出物,結果是光劍的啟動開關,顯示卡背部金屬板也會沖壓出 STAR WARS 標誌字樣。


▲風扇中央貼上雙方陣營的代表性標誌。


▲側邊採用光劍意象設計。


▲金屬背板沖壓 STAR WARS 標誌。


▲TITAN Xp Collector’s Edition 銀河帝國版本盒裝以及內容物。


▲TITAN Xp Collector’s Edition 絕地組織版本盒裝以及內容物。

因為是與星際大戰結合的 TITAN Xp Collector’s Edition,盒裝也煥然一新,最外層紙盒向上抽出後,即可見到裝在上半部透明壓克力包裝的顯示卡,包裝內部包含 1 條 DisplayPort 轉 DVI 轉接線材。顯示卡預計 11 月中就會開始出貨,預購價為美金 1,200 元,折合新台幣約 36,250 元,和原本的 TITAN Xp 價格相同。那麼最後的問題是,你想加入黑暗還是光明陣營?


▲TITAN Xp Collector’s Edition 完整介紹影片。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iPhone X會有螢幕烙印嗎?會,這是OLED面板的特性

$
0
0
OLED面板與LCD面板相比,有著輕薄省電、高對比、高反應速度等優勢,但是在耐用度方面,OLED就比較容易發生螢幕烙印的情況,讓畫面中出現不正常的殘影、鬼影,這個問題的主因是由於OLED面板的原理所致,但是仍然能透過良好的使用習慣,避免或延緩螢幕烙印的情況產生。

螢幕烙印自古就有

螢幕烙印指的是在螢幕上的特定區域出現不會消失的殘影或是鬼影,屬於永久的退化性耗損,這種情況在傳統映像管螢幕就常出現,其發生的主因是螢幕的顯示原理有關。

映像管螢幕的運作原理,是利用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CRT)將電子射向螢幕,當電子接觸到螢幕表面的螢光粉(磷化物)時,會使螢光粉發光並顯示顏色,螢幕的畫面就是由無數個發光的亮點所組成。

不過螢光粉的發光效率會隨著不斷被電子打擊而衰退,所以當映像管螢幕使用一段時間之後,整體畫面的亮度與色澤就會開始下降。如果螢幕時常顯示固定的文字或圖像的話(如電視台的標誌等),該區域螢光粉就容易產生特定模式的衰退,當衰退到達一定程度之後,該文字或圖像的範圍就會特別暗淡,進而形成烙印。

OLED面板運作原理與映像管不同,它的結構由銦錫氧化物(ITO)上下包覆正、負電極而成三明治狀的結構,當正、負極間達到適當工作電壓時,電洞與電子便會在中央結合,發出光線。

根據《OLED: 有機電激發光材料與元件》一書中所提及,OLED面板會因為有機薄膜穩定性、陽極與有機層的接觸面、激發態的穩定性、可移動的離子雜質、銦的遷移機制、Alq3陽離子不穩定性、正電荷的累計機制等因素,造成發光效率衰退,進而與映像管螢幕一樣產生烙印的問題。

避免OLED烙印,預防勝於治療

由於OLED烙印的成因為螢幕特定區域長時間顯示固定文字或圖像,因此避免這種情況,就能減緩或避免烙印產生。而許多採用OLED面板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慧型手錶等裝置,會在系統中加入螢幕保護功能,讓使用者介面上的圖示(如電力標示、時鐘、返回鍵)會隨時間緩慢移動,避免一直停留在固定位置造成傷害。另一方面,根據Apple官方網站提供的建議,避免長時間以最大亮度顯示靜態影像以及使用自動調整亮度功能,而不使用裝置的時候,也最好能將螢幕關閉,都有助於避免烙印產生。

由於烙印的成因是OLED面板上特定像素衰退,理論上是能透過將其他像素使用至相同衰退程度的方式,將烙印去除,目前也有提供這種功能的App,但是這樣一來等於是讓整個螢幕都承受極大的耗損,而且無法保證效果合乎理想,所以筆者並不建議使用這類App,養成良好使用習慣才是上策。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想用電腦觀看 Netflix 和 YouTube HDR 影片?動動手指更新 Intel 顯示驅動程式就行

$
0
0
Intel 處理器內部整合的繪圖核心部分,雖然玩起遊戲確實是不太夠力,但在多媒體影片處理這部分依然相當好用。Intel 近日推出 Windows 10 64bit 更新版 15.60 WHQL 顯示驅動程式,替 HD Graphics 620 以上等級產品加入播放 Netflix 與 YouTube HDR 影片能力。

Intel 近日跟隨 Windows 10 Fall Creators Update 秋季創作者更新,推出新版本 15.60 WHQL(15.60.0.4849)顯示驅動程式,此驅動程式僅適用於 64 位元作業系統版本,主要是替採用 HD Graphics 620 或是 UHD Graphics 620 以上的處理器新增 Netflix 與 YouTube HDR 影片播放能力,並支援 Windows Mixed Reality 混合實境。簡單說明,就是第六代 Core 處理器 Skylake、第七代 Core 處理器 Kaby Lake、第八代處理器 Coffee Lake 均可安裝這版驅動程式。當然,若是要真正體驗 HDR 效果,使用者還是要連結支援 HDR 的螢幕才行。


▲驅動程式支援產品一覽表。(點圖放大)

該驅動程式配合 Windows 10 Fall Creators Update 已符合 WDDM 2.3 規範,開啟一些 DirectX 12 視訊處理與解碼加速功能,若是製造廠商額外加裝支援 HDMI 2.0a 的 LSPCON(Level Shifter and Protocol Converter、電平與協定轉換器),那麼 HDMI 就可以支援 10bpc 色深輸出以及廣色域,能夠顯示 1.07 百萬色,讀者可以點我查詢支援主機板清單

如果使用者的處理器內建顯示為規格較高的 Iris Pro 等級,此版針對中土世界:戰爭之影(Middle-earth: Shadow of War)、Pro Evolution Soccer 2018、天命 2(Destiny 2)、決勝時刻:二戰(Call of Duty: WWII)、神諭:原罪 2(Divinity: Original Sin 2)等遊戲進行最佳化處理。

 

驅動程式下載請點我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這不是 USB 集線器, ECS LIVA Q 口袋電腦能夠輸出 4K 解析度與解碼 H.265 影片

$
0
0
70 x 70(mm)見方的面積裡可以塞下什麼電腦零組件?滑鼠?SSD?還是 1 台完整功能的電腦?ECS 推出 LIVA Q 口袋電腦,外型比微型電腦還要小巧,卻搭載一般電腦完整功能,有線無線網路送作堆,再加上 4K@60Hz 視訊輸出能力。

受惠於處理器 SoC 化影響,過去需要使用不同晶片來達成運算、繪圖、記憶體管理、週邊連接性等作業,如今只要 1 顆晶片封裝就能夠達成。ECS 利用 Intel 代號 Apollo Lake 的 SoC 處理器,推出 LIVA Q「口袋型」電腦,外觀僅有 70 x 70 x 31.4(mm)的尺寸,卻是 1 台不折不扣,能夠運作 Windows 10 作業系統的電腦。

▲LIVA Q 大約等同於 1 隻滑鼠的大小,卻是台不折不扣的電腦。


▲LIVA Q 側俯角外型照片。

除了體積尺寸相當迷你之外,過去生產這種小電腦的廠商經常亂砍週邊連結性,不過 LIVA Q 卻保留了 USB 3.1 Gen1 與 USB 2.0 連接埠各一組,甚至還有 GbE 級 RJ45 網路埠、802.11ac 無線網路、藍牙 4.1,連 HDMI 都支援 4K@60Hz 輸出,搭配硬體解碼 H.265 影片,更具備 HDMI-CEC 功能,可以隨著電視一同開啟電源,寫著寫著筆者都想買來替換客廳那台採用 Z3736F 的 HTPC 了。


▲部分迷你電腦受限體積關係,通常都會去除 RJ45 或是標準尺寸 HDMI 連接埠,而 LIVA Q 卻是完整搭配。


▲作為 HTPC 相當重要的 HDMI-CEC 連動功能在支援之列,還有 Watchdog 以及排程開關機功能。

基礎規格部分,LIVA Q 將會推出採用 Pentium N4200 以及 Celeron N3350 版本,前者為四核心基礎頻率 1.1GHz 突增頻率 2.5GHz,後者為雙核心基礎頻率 1.1GHz 突增頻率 2.4GHz。大家比較關心的記憶體與 eMMC 容量,分別具備 LPDDR4 4GB/2GB 與 64GB/32GB 等不同組合搭配,額外再安排 microSD 插槽最高支援 128GB。目前 ECS 並未公布販售價格與上市時程,按照先前 LIVA X 估算,低階版 Celeron N3350/2GB/32GB/Windows 10 Home 可以壓在新台幣 5,000 元左右,高階版 Pentium N4200/4GB/64GB/Windows 10 Home 應該為新台幣 7,000 元上下。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360mm 水冷散熱排不夠看,EKWB 推出加長版 420mm 與 560mm 薄排

$
0
0
一般而言,ATX 尺寸機殼最多單邊裝設 3 個 120mm 風扇,能夠安裝 360mm 水冷散熱排。但對於挑戰極限的使用者來說,360mm 可能還太小了一些。專注於推出水冷零組件的 EKWB 近日發表 420mm 和 560mm 薄型散熱排,正好對應 3 個和 4 個 140mm 風扇。

電腦機殼裝設 120mm 風扇已經不夠看,更多廠商直接拉大至 140 mm,同樣轉速能夠擾動更多的空氣流動,或是維持同樣的流量卻轉得更慢,更為安靜。水冷界相當有名的廠商 EKWB 看中此一趨勢,已推出適合單 140mm 風扇以及雙 140mm 風扇安裝區的 EK-CoolStream SE 140 和 EK-CoolStream SE 280 薄型散熱排,如今再接再厲,推出適合 3 個 140mm 風扇安裝區和 4 個風扇安裝區的 EK-CoolStream SE 420 和 EK-CoolStream SE 560。


▲照片上方為 EK-CoolStream SE 420 散熱排,下方為 EK-CoolStream SE 560。


▲EK-CoolStream SE 系列包裝外盒。

該散熱排採用銅鰭 22FPI 設定,內部水道材質為黃銅,2 個 G1/4” 配管連接處使用 90% 銅材質,整體外殼再使用鋁或是鐵固定,表面噴塗 1 層極薄的黑色霧面漆防止氧化,散熱排厚度則是採用 28mm 規格。如此碩大又採用銅材質的散熱排,想當然耳並不便宜,包含增值稅 EK-CoolStream SE 420 要價 89.95 歐元,EK-CoolStream SE 560 則為 109.95 歐元,折合新台幣約為 3,200 元和 3,900 元,而且還必須找到能夠裝設的機殼,否則只能透過轉接架外掛。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寶箱是遊戲文化的重要象徵,但近代寶箱制度為何備受批評?

$
0
0
寶箱乃遊戲文化的重要象徵。早期的寶箱藏在地城深處,必須經過奮戰才能取得,玩家仍舊甘之如飴。近代的寶箱僅需過關或掛機即可輕鬆取得,卻激起玩家的不滿。近代寶箱制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

一言以蔽之,近代寶箱制度的問題在於開發商的心態。早期的寶箱是樂趣的泉源,成就感的具體實現,無論結果好壞,玩家都能夠樂在其中。然而隨著時代演進,開發商扭曲了寶箱的初衷,將其變成圖利的捷徑,延長遊戲生命的手段。此舉不僅傷害行之以年的遊戲文化,更是對玩家的侮辱。

「開發商就像是在告訴玩家:你可以開箱取得寶物,但是你得先付錢。」Kotaku的柯特.漢米爾頓指出,「當玩家發現開發商意圖不軌,意圖利用寶箱搾取他們的鈔票,誘使他們購買更多東西,自然感到怒不可遏。」

漢米爾頓以《天命2》為例,太空船與交通載具只能從掉落的寶箱中取得,這類寶箱必須利用光球(Bright Engram)才能打開。相較於前作可藉由參加出征(Raid)取得太空船,2代的設定就顯得很不友善。

▲光球是天命2的重要經濟單位。

「天命2有很多有趣的玩意,讓玩家自訂裝備塗裝或款式。這些玩意本來應該當成出征的戰利品,卻被開發商限制在微課金商城內,迫使玩家必須奮力刷光球,或是忍痛課金,令人倒盡胃口。」漢米爾頓說。

開發商唯利是圖並不可恥,重點在於格調。如果開發商順利賣出遊戲後,還在盤算該怎麼從對方身上榨出更多銅板,沒品的行徑當然無法贏得玩家的尊重。

「有別於以前的微課金,最近的微課金幾乎讓寶箱制度完全變質。」Kotaku的傑森.史萊爾表示,「以前我們可以在商城內花錢購買配件,喜歡什麼就買什麼。現在的商城卻改賣箱子的鑰匙,若玩家想開箱開到特定配件,勢必要花更多的錢,還不一定能夠開到。」

▲為了開箱而購入許多鑰匙,錢包大失血!

開箱制度被微課金侵蝕,演變為玩家的惡夢。運氣好的玩家可以開到大獎,可惜這畢竟是少數。絕大部分玩家變得患得患失,甚至是憤世嫉俗,昔日開箱的雀躍之情蕩然無存。美國的遊戲分級機構ESRB認為開箱不屬於賭博行為,沒必要進行規範,傳統的開箱樂趣就此成為追憶,一去不復返。

「許多玩家抱怨:為什麼我花了60美金買遊戲,事後還得繼續花錢?我認為這是遊戲業在未來幾年必須思考的問題。」史萊爾說,「開發遊戲的預算成指數持續膨脹,為了因應未來的風險,開發商只好另闢財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利用微課金,打著『遊戲就是服務』的口號,說服買斷遊戲的玩家持續付錢。」

不過史萊爾強調,微課金並非長久之計。目前只有少部分遊戲可以藉由微課金獲利,這還沒包含賠上玩家名聲的機會成本。

▲萬聖節箱子開賣了,你敢買嗎?

曾幾何時,遊戲變成一種奢侈的娛樂,遠超過其合理價值。既然木已成舟,我們玩家只好利用抵制或輿論,迫使開發商改變心意,期盼遊戲業迷途知返。倘若現在的開箱制度持續惡化,要嘛是玩家自爆,不然就是遊戲業自爆, 或是兩者一起完蛋,這可不是我們所期望的結果。

 

參考資料:
Kotaku: Loot Boxes Are Designed To Exploit Us
Kotaku: Why Loot Boxes Make People So Angry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真正能夠放電視的 HTPC,超過 2 年研發期的 Cryorig Taku PC 機殼 12 月正式發售

$
0
0
以散熱器起家的 Cryorig 快睿科技,前些年於 Computex 展場開始展示自家設計的機殼系列產品,近期旗下第一款 Taku 終於將在 12 月於美國、日本、台灣正式發售,木頭腳架與抽屜式安裝設計相當特別,甚至能夠承受擺放電視重量達 15kg。

許多人認識 Cryorig 快睿科技,均是從該廠商的散熱器開始,我們也曾經進行一體式水冷 A40 ULTIMATE 評測,該產品於處理器水冷頭上方加裝風扇,能夠解決安裝水冷而導致處理器電源供應轉換區空氣流動不足過熱的狀況,是款相當有特色且實用的產品。近日該廠研發超過 2 年的 Taku 電腦機殼將於 12 月正式開賣,台灣列為第一波上市地區,正式宣告該公司從散熱器領域踏入機殼設計。


▲Taku 機殼以鋁製外殼搭配實木腳座,呈現與市場 RGB 電競主流相當不同的感受。


▲Taku 外型以螢幕架為主要功能之一,相當容易配合家中裝潢演出。

Taku 機殼設計概念為螢幕架,以實木腳架配合鋁製機殼組合而成,簡單又具質感的外型就如同 IKEA 型錄照片一般,能夠完整地融入家居裝潢,在近期追求 RGB 與強化玻璃的設計潮流中顯得相當獨樹一格。實用性部分也能夠在上方擺放最重 15kg 的電視或是螢幕,按壓固定抽屜拖拉設計更方便使用者安裝零組件與除錯。


▲側邊安排 USB 3.1 Gen1 與類比音效孔。


▲Taku 僅能安裝 Mini-ITX 主機板以及 SFX/SFX-L 電源供應器。


▲拖拉抽屜安裝零組件。


▲內部各式零組件安裝區域一覽。

該機殼原則上以安裝小型電腦零組件為主,僅能使用 Mini-ITX 主機板與 SFX/SFX-L 電源供應器,具備雙介面擴充槽以及顯示卡轉接卡,因此也能夠裝設繪圖能力較強的零組件(顯示卡長度限制 280mm,處理器散熱器限制高度 48mm)。機殼外殼與抽屜安裝底板之間安排 2 個小凹槽孔洞,能夠利用此孔洞連接線材至主機板背部 I/O,就不會露出凌亂的線身。該機殼預計 12 月於台灣開賣,建議零售價格為美金 299 元,折合新台幣約為 9,050 元,看來裝文青也要有點經濟實力的啊!


▲Taku 介紹影片。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Samsung 的驚鴻一瞥,GDDR6 速度可達 16Gbps

$
0
0
2018 年 CES 展期將至,近日開始公布創新獎得獎產品,身為全球最大的資訊科技公司 Samsung Electronics,當然也有不少產品獲得獎項。在消費性電子產品之外,該公司 GDDR6 記憶體也得到了創新獎的肯定,讓看熱鬧的外行也可以稍微窺視其規格資訊。

GDDR6 為目前廣泛使用的 GDDR5 顯示記憶體的下一世代產品,將根據 DDR4 的技術規格進行延伸,因此也會額外需要供應 Vpp 電壓,而 GDDR5X 則為 Micron 獨立製造並銷售的 GDDR5 加強型產品,以 NVIDIA 高階顯示卡為使用大宗,GDDR5 和 GDDR5X 速度分別約為 7~8Gbps 和 10~12Gbps 左右。此外還有 HBM 與 HBM2 記憶體,消費市場上主要使用對象以 AMD 的高階顯示卡為主,但因為此類記憶體比較不追求高時脈,而是追求更寬的資料傳輸位元通道,與顯示晶片需要使用載板(interposer)相互連接後再封裝至基板,與 GDDR5 和 GDDR5X 能夠透過電路板和顯示晶片連接相比,製造難度比較高也比較貴。


▲Samsung 的 GDDR6 獲得 CES 創新獎項,連帶稍微掀開該產品規格資訊的神秘面紗。

近日 CES 開始公布創新獎得獎名單,Samsung 製造的 GDDR6 顯示記憶體也在名單之列,根據該公司新聞稿,GDDR6 傳輸速度已可達 16Gbps,單一封裝晶片 32bit 通道寬度即為 64GB/s,為目前 GDDR5 的 2 倍之譜,也超越 GDDR5X 的傳輸速度,為下一世代顯示卡提供足夠的存取頻寬,單顆封裝容量有望從 8Gb 起跳,對於 AMD 來說也不必再使用比較貴又比較麻煩的 HBM2。

GDDR6 電壓將從 GDDR5 的 1.5V 降至 1.35V,更為省電也是記憶體世代更迭的重要目標之一。根據市場消息,GDDR6 看來會在 2017 年底至 2018 年開始正式量產,AMD 的 Navi 和 NVIDIA 的 Volta 可望率先使用。當然除了 Samsung 之外,SK hynix、Micron 等記憶體製造大廠也會投身 GDDR6 的製造之列。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4年過去了,《俠盜獵車手5》為何不推出新的單人模式?

$
0
0
俠盜獵車手5的單人模式超好玩,玩家紛紛期盼Rockstar推出DLC或資料片,讓他們扮演崔佛等人再次使壞。4年過去了,俠盜獵車手5的單人模式依舊遙遙無期。Rockstar到底有何盤算呢?

為什麼Rockstar不願意替俠盜獵車手5(簡稱GTA5)製作單人模式的DLC,或是推出單人模式的資料片?不少玩家認為都是GTA線上版害的。GTA線上版遊戲性高、耐玩性佳、又有許多課金機會,Rockstar自然以維護線上版為優先。反觀單人模式的開發成本高,獲益能力又不如線上版,難怪Rockstar遲遲不願展開行動。

Rockstar打算放棄開發GTA5的單人模式嗎?那也不盡然。GameInformer於今年10月訪問了Rockstar的設計總監,伊蘭.沙瓦,挖到許多內幕情報。沙瓦在訪談中指出,他們目前並沒有替GTA5開發單人模式的計畫,不過將來若有機會的話,他們很樂意讓玩家與崔佛再續前緣。

▲GTA線上版大出風頭,卻排擠了單人模式的生存空間。

「我們非常喜歡單人模式,認為單人模式是敘述故事的絕佳途徑,帶領玩家融入遊戲世界的最佳舞台。無論多人模式有多麼精彩,在這兩方面都無法與單人模式匹敵。」沙瓦在訪談中表示,「GTA5的單人模式極為精彩,而且非常完整,就像是將3款遊戲塞進1款遊戲內。我們花了一整年的時間才搞定GTA5的次世代版本,將線上版弄得極具潛力,我們才總算知道,開發線上版居然會消耗這麼多資源。」

沙瓦點出分散他們開發資源的3個理由,分別是GTA線上版、GTA5移植次世代主機,以及開發《碧血狂殺2》。

「在這三個理由的夾擊下,我們沒有餘力,也沒有必要開發新的單人模式。然而若有機會的話,我們也可能將單人模式列入未來的開發計畫。」沙瓦說,「Rockstar總是努力對抗硬體頻寬的問題,因為我們是完美主義者。開發大規模遊戲需要龐大的時間與資源,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很難兼顧其他的可能性。」

▲Rockstar忙著開發《碧血狂殺2》,無暇顧及其他可能性。

沙瓦強調,他們比任何人更加喜愛單人開放性世界。「若你能夠開發出GTA5之類的遊戲,卻不喜歡玩單人模式,也不打算擴展其可能性,那才奇怪呢!」

不過玩家對沙瓦的說法並不滿意。某位玩家就不滿地指出,Rockstar寧可放長線釣大魚,發行鯊魚卡之的收費內容,也不願意砸大錢開發單人模式。

「我現在對Rockstar頗為失望,他們變得唯利是圖,喜愛鈔票勝過一切,不願意把資源投注於遊戲開發。如果3A大廠的腦袋裡只有開箱與課金,無疑是要搞垮自己,遲早落得分崩離析的下場。」

▲鯊魚卡好賣又好賺,讓Rockstar賺飽賺滿。

開發遊戲越困難,許多3A大廠索性選擇轉型,將預算投注在線上資源的維護上,縮減新遊戲的開發規模,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舊遊戲不願退居幕後,新遊戲就無法登台演出,整個遊戲業就會慢慢老化,形成舊遊戲淘汰新遊戲的局面。身為業界的領頭羊,3A大廠必須帶頭扮演表率,端正現在的歪風,而不是像守財奴一樣,為了區區幾張鈔票,把玩家的期待踩在腳下。

 

參考資料:
Kotaku: Rockstar Explains Why GTA V Never Got Single-Player DLC
GameInformer: Rockstar Discusse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Grand Theft Auto Online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Google 提供跨平台 VR 環繞音效 Resonance Audio 開發工具,透過聲學原理創造擬真音場

$
0
0
VR除了透過頭戴式顯示器以及動態感應,讓使用者能夠隨時「看到」虛擬實境世界,創造出身歷其境的體驗之外,音效也在其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出色的環繞音效能帶給我們更生動的沉浸感,進而提升VR的使用者體驗。Google為了協助開發者強化環繞音效,推出Resonance Audio開發工具。

我們也透過聲音認識環境

人類對於環境的感知能力除了透過視覺之外,聽覺也是建立環境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當我們身處於不同環境之中,聲音都會有不同的表現,例如在繁忙的大街上,可能會有數百種聲音從四面八方傳來,到了安靜的森林,就能聽見遠方溪流的聲音?,而在空曠的美術館,則能聽見腳步聲的迴音。

即便是2D畫面的電影,都具有5.1、7.1聲道或是更細膩的環繞音效,讓我們能更投入電影的世界,所以當我們在使用VR或AR等裝置的時候,更需要透過逼真的環繞音效,創造更加有感染力的虛擬空間,強化使用者身歷其境的感受。

▲在Resonance Audio的展示影片中,可以感受到音效對於沉浸感營造的重要性。如果有DaydreamSteamVR相容裝置的話,就能進一步體驗VR音效效果。

功能強大的跨平台開發工具

Google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推出的全新的Resonance Audio空間音效軟體開發套件,它是款以Google VR Audio為基礎的SDK,能夠支援Unity、Unreal、FMOD、Wwise、Web、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 (DAW) 、Android、iOS等平台,將環繞音效帶到電腦與各式行動裝置。

然而要在創造出色環繞音效的過程中降低運算資源消耗,就成了Resonance Audio的挑戰之一,尤其在效能較為低落的行動裝置更是如此,往往無法在複雜環境中,同時提供多個高傳真的3D音源。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Resonance Audio採用高度最佳化的高階Ambisonics演算法,以利在不減損音質的情況下,同時處理數百個3D音源,此外Resonance Audio也會引用Unity提供的預先運算功能,利用於預先運算的混音效果,來模擬逼真的聲傳遞特性,並降低播放過程的處理器使用率。

重現聲音傳到耳朵的過程

在真實世界中,聲音在經過環境傳遞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變化,並且到達耳朵時,也會與耳殼產生互動,我們就是利用這種特性來分辨音源的水平位置與高度。Resonance Audio主要的運作原理,就是模擬聲音在環境中傳遞,並進入到耳朵的過程,以創造擬真的環繞音效聽覺感受。

人類分辨聲音方向的第一個要素,就是左右耳聽到聲音的兩耳時間差(Interaural Time Difference,ITD)。當不同水平位置的低頻音源到達耳朵時,會因為左右耳距離差異,而有些微的時間差,人腦可以透過這個差異分辨音源的方向。

高頻音源的水平位置,就無法透過ITD來分辨,取而代之的因素稱為兩耳水平差(Interaural Level Differences,ILD),這是由於我們的頭部會改變聲音傳遞到2耳的音量與頻率,聽覺神經就能藉此分辨音源方向。

至於音源的高度差異的方式,則是藉由聲音接觸到耳殼的反射,會因角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頻率變化,人腦就能透過這些細微的變化,分辨聲音是來自高處還是低處。

(下一頁還有更多運作原理說明)

 

聲音與外界環境的互動

當聲音在現實世界中傳遞時,可能會碰撞到許多物體的表面並造成反射,進而產生複雜變化。如果聲音沒有反射就直接進入耳朵,就稱為直接音(Direct Sound),我們能透過音量感受到聲音的距離。

至於只經過幾次反射就到達耳朵的聲音,則稱為早期反射(Early Reflections),這種聲音能夠讓我們產生空間尺寸與形狀的感覺,迴音也算是這類聲音。當聲音經過越來越多次反射後,就會產生因為彼此的疊加,而無法分辨出單獨聲音(如我們對山谷大叫「你好」,會聽到迴音是「你好…你好…你好好好好……」),這種聲音就稱為後期殘響(Late Reverb),它會因空間的尺寸、牆面性質而變。

如果聲音在傳遞的過程中遭受其他物體阻擋,也會產生變化,一般來說聲音的高頻部分受到阻擋的影響會比低頻部分顯著。有些音源也會具有方向性,在不同位置聆聽會聽到不一樣的特性,例如我們繞著彈吉手轉1圈,當我們站在前面時,會覺得聲音比較響亮,繞到後面時,吉他本身和演奏者會擋住聲音,而讓聲音比較悶。

無論是上述哪種情況,Resonance Audio都會透過演算法模擬聲音表現的特性,來塑造音效的逼真感,讓使用者在進入虛擬世界時,能藉由音效強化VR的沉浸感。

簡化環繞音效開發流程

Resonance Audio最大的優勢在於,能夠簡化數位內容創作者製作環繞音效所花費的心力與時間,只要透過簡單的設定,就能打造出逼真的音效表現。

Google也提供了環繞音效的錄音工具,讓使用者能夠直接將聲音擷取下來,並儲存為檔案,以利匯入至其他支援的開發工具,將預先錄製的環繞音效置入遊戲引擎或是影片中。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前往開發者網站查閱進階資料,或是到GitHub取得相關資訊。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4G 行動上網只對測速網站沒限速,使用者該如何測量實際上網速度

$
0
0
台灣的消費者對行動上網「吃到飽」的方案,有強大的需求。因此,這幾家電信業者雖然口口聲聲說要停止「吃到飽」的方案,但和路邊的「結束營業,保證最後一天」一樣,十幾年了,仍然是最後一天。因為沒有業者敢冒著丟失客戶的風險來停止「吃到飽」,因此也有各式各樣的「吃到飽」。像是流量到了,變成「128K吃到飽」,或是4G時代推「3G吃到飽」,或是「限速4G吃到飽」...等。這種先講好的,消費者知道自己買了什麼東西,但如果是沒講清楚,背地裡偷偷降速或限速,那就讓人很不爽了。

之前許多電信公司都傳出限制吃到飽用戶速度的糾紛。有些使用者因為辦了行動上網吃到飽,所以退掉家中的固網,而把吃到飽的行動上網拿來家中時分享使用,一個月用掉100、200G算是小意思了,有人短短12天中就可以用掉近8000 G的流量。

當然這種行為網路上也有不同的聲音。有人覺得頻寬就那麼多,你佔用了,別人就沒得用。但也有人覺得,你開門做生意,說吃到飽就吃到飽,別人不夠吃,是電信公司要解決的,怎麼會怪其他使用者呢?但不管怎樣,如果合約有載明吃到飽不降速,而被偷偷的限速了,那使用者要怎麼知道呢?

只讓你爽爽跑Speedtest.net

就像有些手機會對某些測速軟體做出調整,只要用該測試軟體就能跑出好分數一樣;有些電信公司也會對知名的測速網站做出「特別」設定,平常連線時有傳輸速度限制,但只要使用者連上Speedtest.net測速網站就沒有限制速度,測出來的速度很快,但實際使用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因此使用者要測量實際上網速度,只要記錄下載檔案的大小與所花費的時間,就能反推速度,看看電信商是否有動手腳。

Speedtest.net不但具有網頁版測速工具,也具有電腦版程式,以及Android、iOS、Windows Phone平台適用的App,是普及度相當高的測速工具,許多介紹、測試文章都會使用Speedtest.net進行測試。

下載檔案即可測出實際頻寬

由於對特定網站、伺服器以外的所有連線做出速度限制在技術上並是可行的,所以有心操弄的話,就能做到讓Speedtest.net跑出漂亮成績,卻又無法以全速上網的企圖。如果想要測試行動上網的實際頻寬,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直接下載檔案,如此一來就能繞開電信商對測速網站進行的「最佳化」。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測試方式的主要瓶頸有3個,分別為「伺服器上傳檔案」、「檔案在各節點間傳送」、「檔案下載到手機」,由於我們想要測試的速度為最後部分,所以盡量能找到伺服器上傳頻寬夠大,且中間節點數量校少且速度暢通的檔案,不要讓前2個因素造成瓶頸,比較能測得實際速度。

於是筆者選擇存放於台灣學術網路上的Ubuntu作業系統映像檔,作為測試過程中下載的檔案。另一方面,由於智慧型手機瀏覽器的下載功能比較陽春,所以筆者透過額外的檔案下載器App進行,如此一來便能在下載過程中隨時查看速度。需要注意的是,在示範操作中,筆者是以Wi-Fi無線網路連至網際網路,因此文中的數據並非行動上網的速度。

在Android部分筆者使用Advanced Download Manager進行操作,iOS部分則為Files,進入雙方App後,直接輸入交通大學伺服器的檔案連結進行下載。

在筆者的示範中,Android與iOS的下載速度大約在5至6MB/s之間跳動,大約等於40至48Mbps,而使用Speedtest.net測出的速度為38.56Mbps,兩種方式測出的速度相差不大。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測試,看看自己使用的電信商是否有在上網速度上動手腳。如果在同一時間、地點使用行動上網,測速網站成績與實際下載檔案速度差異不大,大概就是沒有被動手腳,如果速度相差很多的話,那就有可能是被限速了喔。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全球最快曲面電競螢幕來了,Asus ROG Swift PG27VQ 更新率可達 165Hz

$
0
0
這年頭想利用電競之名販售產品,也要有配得上的功能才行。Asus 正式推出玩家共和國 ROG Swift PG27VQ 電競螢幕,解析度與螢幕尺寸達 2560 x 1440 27 吋,並採用液晶反應速度達 1ms 的 TN 面板,並支援 NVIDIA G-SYNC 技術,畫面更新率最高可達 165Hz。

電腦用顯示器目前正朝向 2 個不同方向前進,一為適應 HDR 規格,加強色域表現與峰值亮度,另一派為持續耕耘電子競技,不斷提升液晶分子反應速度與螢幕更新率。Asus 正式在台灣推出瞄準電競市場的 ROG Swift PG27VQ 螢幕,支援 G-SYNC 技術去除畫面撕裂現象,最高更新率可達 165Hz。

為了達到 165Hz 與液晶反應時間 1ms 以下,ROG Swift PG27VQ 採用 TN 面板,但各位讀者都能理解 TN 有著視角不佳的問題,因此本款採用 1800R 曲面面板,若使用者頭部位於面板前方中央約 1.8m 距離,則面板左右各處與視線夾角大約都是 90 度,此時就能把 TN 視角色偏問題降至最低,又能夠享受 TN 反應速度較快的優勢。另外支援 Ultra Low Motion Blur 技術,每次畫面更新均等到所有液晶面板區域更新完畢才開啟背光,模擬往日 CRT 螢幕的顯示方式,讓人比較感覺不到殘影。


▲ROG Swift PG27VQ 雖然採用 TN 面板,1800R 曲面多多少少能夠降低單人觀賞的視角色偏現象。

ROG Swift PG27VQ 為 27 吋解析度 2560 x 1440,NTSC 72% 色域,亮度與對比度可達 400nits 與 1000:1,畫面模式依據不同的遊戲類型共支援 Scenery/Racing/Cinema/RTS/RPG/FPS/sRGB Modes/User Mode 等 7 種,內容則可疊覆 Crosshair/Timer/FPS Counter/Display Alignment 等 4 種資訊,並以 GameFast Input 技術盡量降低輸入延遲(input lag)情形。近來 3D 顯示功能早已並非各家廠商主力,不過本款依然支援 3D Vision 2 快門式眼鏡。低藍光與 LED 背光不閃爍也是標準配備,並通過德國萊茵 TÜV Rheinland 雙重認證。


▲背面線形圖案以及散熱孔支援 RGB LED 燈光特效,並以 Aura Sync 相容控制其發光效果。

訊號輸入支援 HDMI 1.4 和 DisplayPort 1.2 各 1 組,音訊則透過 3.5mm 輸出類比訊號立體聲,具備 USB 3.1 Gen1 集線器。ROG 系列螢幕底座可投射眼型標誌 Light Signature 功能依然保留,還隨附 3 張空白投影片供使用者自行繪製圖案;螢幕背面的線條圖案則加入 Aura RGB LED 效果,支援 Aura Sync 同步控制,使得整台電腦從內部板卡零組件,到外接鍵盤滑鼠與顯示設備,均有一致的發光效果。該顯示器建議零售價為新台幣 27,500 元,11 月 30 日以前購買並上網登錄,加送 1 組市價新台幣 1,290 元的電競鍵盤。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Viewing all 614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