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電腦王
Viewing all 616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Wi-Fi 6/802.11ax 加強回程網路,Asus AiMesh AX6100 Wi-Fi 系統 RT-AX92U 雙包裝測試

$
0
0
Wi-Fi 6/802.11ax 導入速度相比前一代 Wi-Fi 5-802.11ac 快上許多,但並非每個消費者均會在此時更換手邊的行動產品。在沒有終端裝置可搭配的情境之下,將 Wi-Fi 6/802.11ax 高速傳輸優勢導入 Wi-Fi Mesh 無線網狀網路的傳輸骨幹是個不錯的應用,Asus RT-AX92U 連線方式更有多種選項。

高容量網格回程網路

Mesh 網狀網路雖然在業界並不是什麼新技術,早已實用化多年,確保單一路徑損毀時,各節點之間還可以透過其它路徑互通有無,不過導入一般使用者家庭卻是較為近期的事,原因在於 Mesh 網狀網路的路徑發現、選擇、加權、回復等原本必須手動輸入的參數、原理,對於一般使用者而言太過艱澀,唯有導入智慧型自動化,才能夠剃除懸崖般的學習曲線。

考量到多數家庭裝潢實體佈線並不符合 Mesh 網狀網路的要求,甚至是根本沒有實體網路佈線,因此以 Wi-Fi Mesh 無線網狀網路為其主要訴求,不僅具有隨插即用的特性,更導入頻段自動遷移、AP 自動遷移等自動化背景處理,讓使用者在無線網路訊號覆蓋區內部移動時,無須手動切換 SSID。

無線網路資源並不若有線網路易於增加容量,同一空間下的頻譜資源須由所有節點共享,因此採用越新的調變技術、越多的空間流、越寬的頻寬,越能夠承受大量資訊傳遞而不至於塞車。在這 Wi-Fi 6/802.11ax 終端連線裝置尚未普及的現在,Asus 推出 AiMesh AX6100 Wi-Fi 系統 RT-AX92U 雙包裝,利用該技術 4 空間流/160MHz 規格達成最高 4804Mbps 的回程網路容量,多個 RT-AX92U 串連在一起也不怕。

▲ Asus 推出 AiMesh Wi-Fi 系統 RT-AX92U 雙包裝,內含 2 台 RT-AX92U 無線路由器,可透過 Wi-Fi 6/802.11ax 新技術加大回程/骨幹無線網路的總頻寬,屬於 AX6100 規格速度等級產品。

▲ 盒裝底部以 802.11ax、彈性頻段、Mesh 網狀網路、AiProtection Pro 安全防護作為特色訴求。

▲ 配件包含多張說明書、2 個供電變壓器、1 條約 1.5m 的 Cat5.e 網路線。

▲ 變壓器由台達電子工業製造,全域電壓輸入、19V/1.75A/33W 輸出,能源效率達 VI 級。

Asus RT-AX92U 規格

  • 網路 SoC:Broadcom BCM4906 1.8GHz 雙核心
  • 無線網路晶片:Broadcom BCM4352 x 2、Broadcom BCM43684
  • 天線:1.77dBi x 2(2.4GHz)、2dBi x 2(5GHz Band 1)、1.65dBi x 4(5GHz Band 3/4),固定式
  • 有線網路:10/100/1000Mbps x 5
  • 無線網路:802.11 b/g/n、2T2R,802.11 a/n/ac、2T2R、802.11 a/n/ac/ax、4T4R
  • 記憶體:DDR3 512MB
  • 其它:USB 2.0 x 1、USB 3.1 Gen1 x 1、WPS 按鈕
  • 尺寸:155 x 155 x 52.6(mm)

AiMesh 雙包裝

Asus 在網路領域具有一定的開發能量,因此除了如同它廠推出 Wi-Fi Mesh 無線網狀網路產品,部分無線網路路由器經過韌體更新之後,一樣也可以支援相關技術,並以 AiMesh 技術稱之。Asus AiMesh AX6100 Wi-Fi 系統其實是自家 RT-AX92U 無線網路路由器的雙包裝形式,而 RT-AX92U 自身就是 1 台完整的無線路由器,藉由 AiMesh 支援無線網狀網路技術,更能夠與其它支援 AiMesh 的機型相互串接。

▲ AiMesh AX6100 Wi-Fi 系統為 RT-AX92U 無線網路路由器的雙包裝,藉由 AiMesh 支援無線網狀網路技術。

RT-AX92U 本身為同步 3 頻無線網路路由器,2.4GHz 頻段支援 802.11 b/g/n 無線網路規格,802.11n 再透過 Broadcom TurboQAM 帶入 256-QAM 非標準調變技術等級,讓雙空間流收發最快連線速度達 400Mbps。5GHz 頻段則分為 Band 1 和 Band 3/4 2 個無線網路,Band 1 支援 802.11 a/n/ac 雙空間流最高 867Mbps,Band 3/4 則是 802.11 a/n/ac/ax 4 空間流 160MHz 頻寬最高 4804Mbps。

▲ RT-AX92U 2.4GHz 和 5GHz Band 1 的天線內建於機身當中,機身外部 4 支 5GHz Band 3/4 天線則可選擇平放或是直立擺放。

▲ 機身頂部、底部均開設大面積通風口,底部另外還有 4 個橡膠止滑墊與雙向壁掛螺絲孔。

在作為 Wi-Fi Mesh 無線網狀網路節點使用時,預設使用 802.11ax 這組無線網路作為回程骨幹網路,以最大 4804Mbps 速率確保網狀網路每個節點均有足夠的頻寬。但 Asus 給予使用者十分充足的應用彈性,能夠自行選擇回程骨幹網路所使用的接取介面,亦可選擇傳輸更為穩定的有線網路,此時 RT-AX92U 3 組無線網路亦可開放給終端無線裝置連線使用。

▲ 機身前方安排狀態指示 LED 燈。

RT-AX92U 該有的功能也不少,機身前方安排狀態指示 LED 燈,右側安排 WPS 按鈕與 USB 2.0、USB 3.1 Gen1 連接埠各一。機身背部預設提供 1WAN+4LAN GbE 級 RJ45 有線網路孔,其中 WAN 和 LAN 4 支援 802.3ad Link Aggregation 鏈路聚合,作為 WAN 使用達到 2Gbps 速率,LAN1 和 LAN2 也同樣支援 802.3ad。

▲ RT-AX92U 機身右側安排 WPS 按鈕,以及 USB 2.0 和 USB 3.1 Gen1 連接埠各一。

▲ 機身背部安排 1WAN+4LAN GbE 有線網路孔,其中 WAN 和 LAN4 能夠透過 802.3ad 鏈路聚合技術提供 2Gbps 速率,LAN1 和 LAN2 也支援 802.3ad。

Broadcom 晶片解決方案

卸除外殼之後,可以發現 RT-AX92U 依舊使用 Broadcom 解決方案,網路 SoC 選擇 BCM4906,內含 Arm Cortex-A53 64 位元 1.8GHz 雙核心處理器,自家 RT-AC86U 也採用同樣的網路 SoC。BCM4906 內建 5 埠 GbE 級交換器與實體層,並具有 Runner 封包處理器,另外還可以透過 SGMII+ 外掛 1 顆實體層晶片,以便支援 802.3bz 2.5Gbps,但 RT-AX92U 並未導入。

▲ RT-AX92U 電路板正面,黑色散熱片覆蓋網路 SoC、3 個無線網路晶片。

▲ RT-AX92U 電路板反面,具有 1 片鋁質散熱片,透過導熱墊接觸無線網路晶片、RF 前端模組對應區域。

▲ Macronix MX30LF2G18AC-TI 2Gbit NAND 快閃記憶體位於電路板反面,負責存放運作所需韌體、軟體。

▲ USB 3.1 Gen1 Tx/Rx 線路均埋藏在電路板內層,上、下再透過接地層包覆。

▲ BCM4906 網路 SoC,內建 5 埠 GbE 級實體網路層,以及 SGMII+、PCIe 2.0、SATA 6Gb/s、USB 3.1 Gen1 等連接埠。

BCM4906 內建 3 組 PCIe 2.0 通道,能夠直接連接 3 個無線網路晶片,製作成同步 3 頻路由器,不若前一世代產品還要外掛 1 顆 PCIe 通道交換晶片。Asus 替 RT-AX92U 選擇 512MB 容量 DDR3 記憶體,足以負荷自家多樣化的網路功能。

▲ 記憶體選用 1 顆 SK hynix H5TC4G63EFR-RDA DDR3L 記憶體,容量為 4Gb,最高支援 DDR3-1866。

無線網路晶片安排 3 顆,其中 2 顆為 BCM4352,最高支援雙空間流收發;透過 BCM4352 支援 2.4GHz 或是 5GHz 頻段能力,1 顆負責 2.4GHz 802.11 b/g/n,802.11n 亦支援 Broadcom 自家 TurboQAM(256-QAM)調變,將單空間流 150Mbps 連線速率上調至 200Mbps,另外 1 顆則負責 5GHz 802.11 a/n/ac,頻道為 36~48。

▲ BCM4352 最高支援雙空間流收發,RT-AX92U 內部安排 2 顆各自負責 2.4GHz 和 5GHz。

▲ 縱使 2.4GHz 頻段不支援 802.11ax,前端模組依舊安排符合 802.11ax 要求 Skyworks  SKY85331-11,內建功率放大器、低噪音放大器、切換器。

負責另外 1 個 5GHz 頻段的無線網路晶片為 BCM43684,支援 802.11 a/n/ac/ax 最高 4 空間流收發,並可使用 160MHz 頻寬,於是乎 800ns Guard Interval(保護區間)、MCS11 的狀況之下,最高連線速率可達 4804Mbps,這款產品將其設定運作於 100~144、149~165 頻道。當然,這顆晶片也把 NitroQAM(1024-QAM)帶往 802.11ac 規格,搭配支援的網路卡(如 PCE-AC88),可於 802.11ac 80MHz 達成 2167Mbps 連線速率。

▲ RT-AX92U 之所以支援 802.11ax 的關鍵,採用 BCM43684 無線網路晶片,4 空間流 160MHz 頻寬最高連線速度可達 4804Mbps。

▲ RT-AX92U 5GHz 頻段的前端模組,清一色使用 SKY85743。

▲ 3 頻路由器若有 2 個頻段運作於 5GHz,通常會使用帶通濾波器確保 2 個 5GHz 頻段不會相互干擾。

 

(下一頁:建立 AiMesh、軟體功能爆棚依舊)

多樣化角色功能

效能之外,Asus 無線網路路由器也以眾多功能著稱,RT-AX92U 運作模式支援無線路由器、無線中繼、無線存取點、多媒體橋接器等,另外再透過 AiMesh 技術支援 Wi-Fi Mesh 無線網狀網路。一般而言,這組 AiMesh AX6100 Wi-Fi 系統其中 1 個 RT-AX92U 作為對外的無線網路路由器,另外 1 個則作為 Mesh 節點,進階使用方式還可以與其它支援 AiMesh 的無線路由器合作,回程骨幹同時支援無線或有線方式。

▲ AiMesh AX6100 Wi-Fi 系統其中 1 台 RT-AX92U,先行架設為負責對外連線的路由器角色。

▲ 依照畫面指示,輸入對外 PPPoE 撥接的帳號密碼。

▲ 接著輸入無線網路 SSID 名稱以及密碼之後,即完成第一台 RT-AX92U 設定。

▲ 將第二台 RT-AX92U 接上電源開機之後,請直接選擇初始化精靈頁面下方的進階設定。

▲ 第二台 RT-AX92U 接著按下選擇運作模式。

▲ 第二台 RT-AX92U 點選畫面中的 AiMesh。

▲ 第二台 RT-AX92U 選擇作為 AiMesh 節點。

▲ 接著第二台 RT-AX92U 會進入配對作業,將第二台 RT-AX92U 移往第一台 RT-AX92U 的無線網路範圍。若採用有線方式,請直接以 LAN 埠對接。

▲ 回到第一台 RT-AX92U 設定畫面,請點選網路地圖的 AiMesh 節點,再點選畫面右側的搜尋按鈕。

▲ 第二台 RT-AX92U 即可出現在搜尋結果之中,按下套用本頁面設定即可完成設定。

等待一段時間,2 台 RT-AX92U 即可透過 AiMesh 技術建立無線網路網狀網路連線,此時使用者就可以移動第二台 RT-AX92U 至家中其它位置,求取更廣的無線網路覆蓋率,預設使用頻寬較大的 802.11ax 無線網路作為回程網路。若是安裝場域原本就裝設有線網路,使用者也可以透過網路線,連結第一台作為無線路由器使用的 RT-AX92U LAN 端,以及第二台作為節點使用的 RT-AX92U WAN 端,求取更穩定的傳輸。

▲ 等待一段時間連線完畢,自動跳出擺放 AiMesh 節點的建議,若是想透過有線網路連接節點,則以網路線連結路由器 LAN 埠與節點 WAN 埠,回程網路就會自動使用有線網路。

▲ RT-AX92U 預設以頻寬較大的 802.11ax 無線網路作為回程網路,但該無線網路依舊可以讓其它無線終端裝置連結使用。

若是使用者已經具有支援 AiMesh 的無線網路路由器,想透過 AiMesh AX6100 Wi-Fi 系統擴充節點,則於開箱之後,直接將 RT-AX92U 設定為 AiMesh 節點模式,接著再進入原先固有的無線網路路由器管理介面,搜尋 RT-AX92U 並連線。此外由於 RT-AC92U 具備多個 LAN 埠,當 RT-AX92U 角色為 Mesh 節點時,機身 LAN 埠亦可供應其它具備 RJ45 網路埠的產品連線上網,如電腦、家用遊戲主機。

軟體功能依舊滿載

目前 RT-AX92U 以 2 個組成 1 套 AiMesh AX6100 Wi-Fi 系統的方式發售,可以看出 Asus 希望以 Wi-Fi Mesh 角度切入市場,但從硬體本質觀察,RT-AX92U 搭載 1.8GHz 雙核心處理器與 512MB 記憶體,不若多數 Wi-Fi Mesh 產品改用較低階硬體降低成本,與一般 Wi-Fi 無線路由器相比毫不遜色。因此除了目前 ROG 限定的功能之外,RT-AX92U 可說是應有盡有。

在 802.11n 時代,奠定 Asus 無線網路路由器市占率基礎的 USB 相關功能,整合進入管理頁面 USB 相關應用分頁,包含檔案分享、下載、網路印表機、Time Machine、USB Modem 功能。依據實測,若是 RT-AX92U 位於 Mesh 節點運作狀態,由於無法進入該節點自身的管理介面(輸入 IP 會自動跳回 Mesh 路由器),該節點 USB 介面也就無法使用。

▲ AiCloud 2.0 加強 USB 外接儲存裝置與外部網路的相聯性,亦與自家 Webstorage 相互結合。

越來越多人關心網路安全性,1.8GHz 雙核心足以導入較為耗費資源的深度封包檢測技術,因此 Asus 在 AiProtection 頁面,除了整合家長控制功能,亦與國內知名資安廠商 Trend Micro 趨勢科技合作,提供路由器安全評估、惡意網站攔截、封鎖受感染之設備等機制,更提供雙向 IPS(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入侵預防系統,甚至能夠阻擋被人偷挖虛擬貨幣。

▲ AiProtection 分為 2 大類,下方為各廠商均具備的家長控制功能,另外一項則是與 Trend Micro 合作的網路保護,且終身免授權訂閱費,資料庫亦可自動更新。

▲ 由於 RT-AX98U 硬體資源不少,因此也導入 AiProtection Pro 才具備的雙向 IPS。

▲ 對於資訊安全警覺性較低的使用者,總是亂點網路連結,惡意網站連結功能可比對資料庫,避免瀏覽有問題的網站。

▲ 若是真的不幸感染到惡意程式,亦可透過受感染設備防止及攔截功能,圍堵受感染設備不向外擴散災情。

近期線上電子競技市場相當活耀,Asus 網路產品具備 QoS 功能,能夠將網路流量依據權重新排序並傳輸,子項目 Adaptive QoS 可以根據使用者選擇的遊戲、影音串流……等模式,自動偵測並調整各個傳輸封包的權重,另外還有傳統 QoS 選項,完全交由使用者自行定義。

▲ Adaptive QoS 提供自動化網路封包優先權管理,只要使用者預先指定較高優先權的應用,如遊戲、影音串流……等。

QoS 功能以外,Asus 另於 Game Boost 頁面加裝 LAN Boost 按鈕,將其開啟之後,直接套用 Adaptive QoS 遊戲優先設定。Game Boost 頁面還有個對玩家相當有利的 wtfast GPN(Gamers Private Network)功能,透過 wtfast 公司於全球佈建的遊戲專用 VPN 伺服器通道,加速線上遊戲封包資料傳遞。授權方式跟隨 RT-AX92U 硬體,提供 1 台連線裝置免費加速。

▲ wtfast 遊戲加速功能隨著 RT-AX92U 提供終身加速 1 台裝置授權,市售 1 年授權費用為美金 99.9 元。

智慧化家庭同樣需要網路設備的協助,透過網路才能夠傳遞指令或是感測訊息。RT-AX92U 支援 Amazon Alexa 和 IFTTT,惟可惜前者目前僅於部分國家開放服務,台灣並不在支援行列,因此玩家們只能透過 IFTTT 的 if、then 觸發式條件達成工作。如在手機裝設 IFTTT 行動應用程式,便可設定手機進入家中之後,再開啟 RT-AX92U 無線網路,離開家一定範圍之外則關閉。

▲ IFTTT 可透過程式常用的 if、the 如果…就…條件式判斷,操作家中的 RT-AX92U。

其餘功能繼續維持 Asus「大碗滿意」的印象,每個無線網路頻段均可開啟 3 組訪客網路,無線網路裡的專業設定,可以調整調變技術、MU-MIMO、Beamforming 等,IPv6 支援性自然不在話下。如果玩家具備 Linux 命令介面操作基礎,也可以跳過網頁管理介面,直接對 RT-AX92U 下指令(須注意管理者密碼複雜度,避免備有意人士猜密碼亂搞)。

▲ 無線網路具備專業設定介面,可微調參數或是功能。

▲ RT-AX92U 依舊開放 Telnet/SSH 供進階玩家使用。

 

(下一頁:路由器模式、AiMesh 模式速度實測)

802.11ax 堅強後盾

這款以雙包裝形式販售的 AiMesh Wi-Fi 系統,型號命名還是屬於一般的無線路由器,筆者在此先行對路由器節點角色 RT-AX92U 進行標準測試,包含 NAT 效能,以及各個無線網路頻段的傳輸速度。搭配測試的無線網路卡為 PCE-AC88,802.11ax 則交由另外 1 台 RT-AX92U 設為無線多媒體橋接器,iperf 測試軟體另外加上 -t 30 -i 5 -w 2048KB -P 8 指令。

▲ Asus RT-AX92U 傳輸速度結果。

以單台 RT-AX92U 作為無線網路路由器角色,其傳輸速度頗為令人滿意,BCM4906 網路 SoC 讓開啟 QoS 和 AiProtection 之後的效能不至於降低太多,上傳下載同步仍有接近 1300Mbps 表現。3 頻無線網路也是如此,802.11n TurboQAM 和 802.11ax 均有符合雙空間流規格表現,802.11ax 則是受到 RT-AX92U 有線網路 1Gbps 實體限制。

▲ Asus RT-AX92U 外接儲存裝置讀寫速度,NTFS、ext4、HFS 寫入速度突破 100MB/s。

若 2 台 RT-AX92U 透過 AiMesh 技術相連,產品可自動判斷當前最佳骨幹連線形式,如 2.4GHz、5GHz,甚至是有線網路,若是其中某個連線斷線,也會自動嘗試其它形式連線並修復。筆者以 802.11ax 5GHz 連線路由器節點 RT-AX92U 和網狀節點 RT-AX92U,電腦再以有線或是無線的方式連到網狀節點 RT-AX92U 進行速度測試。

▲ Asus RT-AX92U AiMesh 傳輸速度結果。(雙裝置以 802.11ax 5GHz 互連)

AiMesh 測試結果,802.11ax 5GHz 4 空間流 160MHz 最高可達 4804Mbps,確實替 RT-AX92U 帶來相當強的骨幹回程網路。無線網路傳輸經過 2 層空中介面,速度本來就會有所減損,但有線網路依舊能夠維持雙向 1454Mbps 的好成績。

▲ RT-AX92U AiMesh 測試時的網路拓樸參考圖。

規格用在刀口上

傳統無線網狀網路 Wi-Fi Mesh 遇到最大的效能問題點,在於 802.11ax 骨幹回程網路無法完全撐起各節點的資訊流量,反倒成為 Wi-Fi Mesh 效能最大瓶頸,遑論 Wi-Fi 無線網路採用半雙工技術,不若一般家用 RJ45 有線網路為全雙工。

RT-AX92U AiMesh AX6100 Wi-Fi 系統則採用聰明的作法,目前 802.11ax 裝置還不是相當普及,那麼只要在回程網路加上 802.11ax 5GHz 技術即可,對外依舊維持市占率較高的 802.11n 2.4GHz 和 802.11ax 5GHz。如此一來就可以使用 802.11ax 優點拓展回程網路頻寬,卻又不會讓 3 頻網路全數搭載 802.11ax 造成售價昂貴。

RT-AX92U AiMesh AX6100 Wi-Fi 系統目前已在台灣上市,雙 RT-AX92U 包裝建議售價為新台幣 13,999 元,相當於 1 個 RT-AX92U 為 7,000 元,對比雙頻均為 802.11ax 機種 RT-AX88U 要價 9,990 元、3 頻 802.11ax 機種 ROG Rapture GT-AX11000 要價 14,990 元。至於未來會不會推出 RT-AX92U 單包裝形式,Asus 將視市場狀況而定。

 

產品資訊

AsusAiMesh AX6100 Wi-Fi System (RT-AX92U 2 Pack)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Xeon E3-1230 v3
  • 主機板:Asus Z97-WS
  • 記憶體:Micron DDR3-1600 8GB x 4
  • 網路卡:Intel Ethernet Server Adapter I350-T4V2、Asus PCE-AC88
  • 系統碟:Plextor M6V 512GB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7 Ultimate 64bit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802.11ax 價格破壞者,TP-Link Archer AX6000 無線路由器納入 2.5Gbps 有線網路高速評測

$
0
0
繼 Asus 與 Netgear 之後,同樣身為消費性網路設備全球前 3 大設備製造商 TP-Link,自然擋不住熱潮推出首款 Archer AX6000 無線網路路由器。依照該公司傳統,除了在硬體方面於 2.4GHz 和 5GHz 開出 802.11ax 各 4 空間流高階規格,價位更是具有不錯的競爭力。

轉進 802.11ax 時代

Wi-Fi 5/802.11ac 時代,Wi-Fi 將推廣期分為 Wave 1 以及 Wave 2,Wave 1 時代相當簡單,純粹以調變升級、頻寬加大作為手段,Wave 2 才是各大廠發揮研發實力之處,不僅 MU-MIMO 搞得大家焦頭爛額,選配 160MHz 頻寬也考驗著 PA(功率放大器)與 LNA(低噪音放大器)製造商對於高頻寬訊號平滑放大的控制能力,DFS 頻段使用規則也在此時同步變更,雖放寬傳輸功率限制,規範卻更為嚴謹。

已踏入 802.11ax 世代的現在,一般消費性市場網路設備製造商 Asus、Netgear 均已正式發售 802.11ax 無線路由器,本次 Archer AX6000 無線網路路由器的製造商 TP-Link 也正式加入戰局,宣告家用市場已做好萬全的準備,除了 Samsung Galaxy S10 智慧型手機已具備 802.11ax 規格連線能力,近期 Intel 已推出 Wi-Fi 6 AX200雙頻雙空間流無線網路卡,部分 AMD X570 主機板將先行裝設,對比 802.11ac 時代,802.11ax 交接陣痛期顯得特別短。

▲ TP-Link 以 Archer AX6000 作為自家首款支援 Wi-Fi 6/802.11ax 規格的無線網路路由器,2.4GHz 和 5GHz 均支援 4 空間流規格。

追逐效率更重於速度

按照往例,802.11ax 最高連線速度相較 802.11ac 有所提升,在 80MHz 單空間流的前提之下,802.11ax 可達 600Mbps、802.11ac 則是 433Mbps,何況 802.11ax 這一世代在 5GHz 頻段 160MHz 將更普及,單空間流就具備 1201Mbps。不過內行的人更要看門道,802.11ax 最重要的是導入增加頻譜使用效率的技術,亦可運作於 2.4GHz 和 5GHz 雙頻段。

802.11ac 的 MU-MIMO 方向僅存在於下載方向(AP 往 STA、網路存取點往終端連線裝置),802.11ax 則增加上行 MU-MIMO。另外也能夠將頻譜資源依照頻寬切給多個裝置傳輸使用,1 個 RU(Resource Unit)資源單位為 26 個子載波,20MHz 頻寬可分給 9 個裝置一同使用。最後則是導入 BSS 色碼,可有效解決多個無線網路密集使用的 CSMA/CA 頻譜利用率下降的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我們撰寫的 802.11ax 文章

▲ TP-Link Archer AX6000 盒裝背面除了闡述 Wi-Fi 6/802.11ax 帶來的好處,也包含這台無線網路路由器的特色,如 2.5Gbps WAN 埠,以及內建 Trend Micro 趨勢科技防毒的 Homecare 家庭照護功能。

TP-Link Archer AX6000 為雙頻 802.11ax 無線網路路由器,市場定位與 Asus RT-AX88U 和 Netgear Nighthawk AX8 RAX80 相同,硬體規格與前者相比多出 1 埠 2.5Gbps RJ45 有線網路,對比後者則多出 3 埠 GbE RJ45。價格則維持 TP-Link 一貫的風格,硬是比其它 2 款競品少了些許。

▲ 盒裝零配件包含說明書數張、長度約 1m 的 Cat.5e 網路線、供電變壓器。

▲ 供電變壓器輸出功率為 12V/4A/48W,能源效率達 VI 級。

TP-Link Archer AX6000 規格

  • 網路 SoC:Broadcom BCM4908 1.8GHz 四核心
  • 有線網路晶片:Broadcom 53134S、Broadcom BCM54991E
  • 無線網路晶片:Broadcom BCM43684 x 2
  • 藍牙晶片:Cypress CYW20704
  • 天線:1.16dBi x 4(2.4GHz)、2.28dBi x 4(5GHz)、4.05dBi(Bluetooth),固定式
  • 有線網路:100/1000/2500Mbps x 1、10/100/1000Mbps x 8
  • 無線網路:802.11 a/b/g/n/ac/ax、4T4R
  • 記憶體:DDR3 1GB
  • 其它:USB 3.1 Gen 1 x 1、USB 3.1 Gen1 Type-C x 1、WPS 按鈕、Wi-Fi 按鈕、LED 按鈕
  • 尺寸:261.2 x 261.2 x 60.2(mm)

散熱、空間分集最佳化

由於多空間流網路產品空間分集的緣故,天線之間須有一定的距離,再加上 3 空間流、4 空間流無線網路路由器屬於中、高階產品,同步搭配效能較高的網路 SoC,提升散熱空間需求,因此此類產品體積通常較大,Archer AX6000 達到 261.2 x 261.2 x 60.2(mm)之譜,並利用 2.4GHz、5GHz 天線相互交錯方式,排列於機身周圍。

▲ Archer AX6000 體積已等同於 3 頻等級產品,天線坐落於機身四周。

▲ 機身周圍的天線僅能旋轉 90 度升起。

為了替內部強力硬體晶片尋求更好的散熱效果,Archer AX6000 外殼幾乎佈滿通風孔,上蓋中央安排自家 TP-Link 商標。此商標四周並具備 RGB LED 燈光,負責表示產品運作狀態,譬如洋青色代表運作正常、紅色代表網路斷線、橘色代表關閉無線網路,而洋青色 2 光點順時鐘旋轉則代表 WPS 功能運作中。

▲ Archer AX6000 外殼提供相當大面積的通風孔,以求快速排除晶片運作廢熱。

▲ Archer AX6000 機身底部留有雙向壁掛孔,4 個角落則為橡膠防滑墊。

▲Archer AX6000 中央 TP-Link 商標 RGB LED 燈光指示燈示意影片(開機>連接網際網路>WPS)。

機身 I/O 部分,前方安排 WPS、Wi-Fi、LED 燈光啟閉按鈕,右側則將網路 SoC 所具備的 2 個 USB 3.1 Gen 1 連接埠全數拉出,其中 1 埠還改用 Type-C 形式。機身背部安排 8 個 GbE 級 RJ45 網路埠,LAN2 與 LAN3 可支援 802.3ad Link Aggregation 鏈路聚合,合併為 2Gbps 連線速度。此處尚有 1 埠支援 2.5Gbps 的 WAN 埠,主要針對世界上部分地區已提供 1Gbps 以上對外網路速率。

▲ 機身前方安排 3 個硬體按鈕,分別對應 WPS、Wi-Fi、LED 功能。

▲ Archer AX6000 機身右側安排 2 埠 USB 3.1 Gen 1,分別為 Type-A 和 Type-C 形式。

▲ 機身背部放置電源輸入、電源開關、重置鈕,並具有 1 個支援 2.5Gbps 的 RJ45 WAN 埠以及 8 埠支援 1Gbps 的LAN埠,其中 LAN2 和 LAN3 支援 802.3ad Link Aggregation 鏈路聚合。

Broadcom 解決方案

如同同級競品,Archer AX6000 內部主要晶片同樣採用 Broadcom 品牌,網路 SoC 為 BCM4908,內含 Cortex-A53 1.8GHz 四核心通用處理器,以及專門負責封包處理的 Runner 處理器,可以提供 5Gbps 以上的處理能力。BCM4908 內部還整合 5 個 GbE 級實體層與交換器,其中 4 個用在 LAN1~LAN4。

▲ Archer AX6000 電路板正面,2 個大型散熱片分別負責網路 SoC 和無線網路晶片。

▲ Archer AX6000 電路板背面,多數電源轉換處理均放置於此面。

▲ ESMT F59L1G81MA NAND 快閃記憶體放置於電路板背面,容量 1Gbit 負責存放韌體、軟體。

▲ BCM4908 為 Archer AX6000 的網路SoC,內含 Cortex-A53 1.8GHz 四核心,另有 Runner 處理器專門負責網路封包,內建有線網路實體層直接負責 LAN1~LAN4。

▲ 運作所需記憶體採用 2 顆 Samsung K4B4G1646E-BYMA,單顆容量 4Gbit,最高速度達 DDR3L-1866。

至於 LAN5~LAN8 網路埠,則由 BCM53134S 負責,與 BCM4908 之間透過 RGMII 介面相連,因此使用者在規劃有線網路架構時,建議分成 LAN1~LAN4、LAN5~LAN8 各 2 組,避免 RGMII 介面頻寬僅有 1Gbps 造成瓶頸。BCM4908 另外也具備 SGMII+ 介面,Archer AX6000 於此加裝 BCM54991E 實體層晶片,負責 2.5Gbps WAN。

▲ BCM53134S 負責其餘 LAN5~LAN8,與 BCM4908 透過 RGMII 相互連接。

▲ BCM4908 的 SGMII+ 介面加裝 1 個 BCM54991E 實體層晶片,負責 Archer AX6000 的 2.5Gbps WAN。

無線網路晶片採用 2 個 BCM43684,分別負責 2.4GHz 和 5GHz,最高支援 802.11ax 4 空間流規格以及 160MHz 頻寬,功能部分則支援 ZeroWait DFS(詳情後述)。由於單條 PCIe 2.0 通道單向頻寬僅有 500MB/s,應付 802.11ax 4 空間流 160MHz 頻寬 4804Mbp 略顯緊繃,因此負責 5GHz 頻段的 BCM43684 晶片,採用 PCIe 2.0 x2 與 BCM4908 銜接,而負責 2.4GHz 的 BCM43684 僅使用 PCIe 2.0 x1。

▲ 2.4GHz 或是 5GHz 頻段各自採用 1 個 BCM43684 負責,最高支援 802.11ax 4 空間流 160MHz。

▲ 2.4GHz RF 前端模組晶片選用 Qorvo 產品,標記 19X7。

▲ 5GHz RF 前端模組則是選擇常見的 Skyworks SKY85743。

在 Archer AX6000 電路板背面一隅,還有個 Cypress CYW20704 藍牙單晶片,整合基頻處理器與訊號收發功能,支援 Bluetooth 5.0 標準。這顆晶片在此主要作為配對用途,當行動裝置使用 TP-Link Tether 初始化 Archer AX6000 時,開啟藍牙功能能夠更快完成設定。

▲ Cypress CYW20704 藍牙晶片負責加速初始化配對設定工作。

▲ 電路板直接洗出 1 個 PIFA 天線供藍牙使用。

▲ USB 3.1 Gen1 Type-C 透過 1 個 ASMedia ASM1543 多工交換晶片切換訊號路徑,此外 Archer AX600 的 USB 3.1 Gen1 線路位於電路板內層,外層以接地層包覆,減少對 2.4GHz 訊號的干擾。

 

(下一頁:Homecare、Zero-Wait DFS、傳輸效能測試)

透過藍牙初始化

經由拆解 Archer AX6000 的過程,能夠得知內部安裝 1 個藍牙晶片,這個藍芽晶片只在最初初始化過程具備功能。透過這個藍牙晶片以及行動裝置安裝 TP-Link Tether 應用程式,便可自動透過藍牙配對管理,無需使用者先行連結至 Wi-Fi 網路並打上長串密碼,是個體貼人性的舉動。

▲ 習慣使用行動裝置的使用者,可以透過 TP-Link Tether 初始化 Archer AX6000,加上藍牙自動配對功能省去自行輸入 Wi-Fi 密碼的麻煩。

▲ 若是不善網路硬體安裝的使用者,Tether 應用程式也包含相關指導說明,並會透過藍牙找到已開啟電源的 Archer AX6000。

Archer AX6000 初始化設定相當簡單,第一步為設定 Archer AX6000 的管理密碼,第二步則是設定對外網際網路,最後一步就是設定 2.4GHz 和 5GHz 無線網路頻段的 SSID 名稱與密碼。上述 3 步設定完成之後,使用者即可透過自行設定的無線網路名稱與密碼上網,或是以有線網路的方式將設備接駁至 Archer AX6000 的 LAN 埠。

▲ 初始化第一步為設定 Archer AX6000 的管理密碼,第二步則是設定對外網際網路。

▲ 途中會詢問使用者是否變更對外網路介面 MAC 位置,若是家中使用有線電視業者提供的服務,可能要輸入前次安裝設備的 MAC 位址,或是直接撥打有線電視業者客服專線,請對方重新抓取 Archer AX6000 MAC 位址。

▲ 接著設定 Archer AX6000 的 2.4GHz 和 5GHz 無線網路 SSID 名稱與密碼,按下套用後即可完成初始化工作,透過 Archer AX6000 上網。

Homecare 家庭照護功能

TP-Link 每款無線網路路由器的基礎功能相同,網頁管理介面選項再依各款硬體功能不同,如 802.3ad Link Aggregation、USB 裝置等進行細部調整。若是讀者有興趣了解,不妨可以參考前些日子撰寫的 Archer A9 v6,內文有較為詳盡的說明

至於這款 Archer AX9000 在功能上較大的不同,則是因應硬體資源的增加,導入 Homecare 家庭照護功能,內含家長監護、QoS、防毒安全等 3 大功能。家長監護部分,在於調整連線設備的內容存取原則,譬如依據使用者年齡多寡而提供不同層級的內容過濾,以及網際網路使用時間限制。

▲ Archer AX6000 導入 Homecare 家庭照護功能,功能分為 3 大項:家長監護、QoS、防毒。

▲ 家長監護可依據連線設備使用者的年齡,開啟不同程度的內容過濾器,過濾內容也可以依據細項逐一調整。

▲ 家長監護同樣支援網際網路使用時間限制,亦同步提供夜間學校和週末預設值。

QoS 選項包含應用程式優先級與設備優先級 2 種調整方式,前者目前只供應給效能較強的無線路由器使用,透過深度封包檢測功能,可以自動分類所有經手的網路封包,使用者僅需選擇優先權較高的分類,如遊戲或是影音串流,Archer AX6000 便會自動調整各類型資料傳輸的先後順序。

▲ Archer AX6000 QoS 功能支援應用程式優先級調整,使用者選擇遊戲或是串流優先權後,便會自動提高此類封包的傳輸優先順序。

▲ QoS 亦支援較為簡單的設備優先級,封包傳遞的優先順序依據裝置而定。

Homecare 的防毒功能,與國內知名資安廠商 Trend Micro 趨勢科技合作,功能細分為 3 項,可依據實際需求分別開啟或關閉。這 3 項為惡意內容過濾器:防止使用者存取惡意網站、入侵防禦系統:保護無線路由器及其後端設備,不被來自網際網路的攻擊影響、隔離受感染設備:避免內部網路已遭惡意程式感染的設備,將災情擴大感染其餘的裝置。

▲ Homecare 防毒功能,透過與 Trend Micro 資料庫進行比對,避免被有心人士攻擊或感染惡意程式,授權時間與機身硬體壽命連動,無須額外授權費用。

Zero-Wait DFS

Archer AX6000 的 2.4GHz 和 5GHz 無線網路頻段,支援自動遷移頻段智慧連線功能,選項位於進階設定>無線網路>無線網路設定。開啟之後,無線網路 SSID 將縮為 1 組,Archer AX6000 會依據連線裝置所支援的無線網路標準、距離遠近(訊號強度),將連線裝置移往 2.4GHz 或是 5GHz 頻段。

▲ Archer AX6000 支援智慧連線功能,可將連線裝置自動導向 2.4GHz 或是 5GHz 頻段,此外雙頻網路均支援通訊公平(Airtime Fairness,預設關閉),5GHz 額外還有 MU-MIMO(預設關閉)。

進階設定>系統工具>系統參數當中,無線網路 5GHz 有個預設開啟的 Zero-Wait DFS 功能,值得我們深入理解。由於 802.11ax 可以使用最高 160MHz 頻寬,因此多數廠商皆會納入 DFS 頻段的支援性,但使用 DFS 頻道之前,最少須監控該頻道 60 秒,若是沒有發現氣象雷達波,才可以開始使用。

由於 DFS 頻道使用前須監測至少 60 秒,此時無線網路就會無法使用,導入 Zero-Wait DFS 功能之後,Archer AX6000 所採用的 BCM43684 就會將空間流分為 3+1,其中 3 個空間流持續服務原有頻道,1 個空間流/天線移作監控 DFS 頻道之用,若監測時間過後依舊沒有發現氣象雷達波,就可全數移往 DFS 頻道。

同理,若是 Archer AX6000 的 5GHz 無線網路已運作於 DFS 頻道,BCM43684 依舊會透過 1 個空間流/天線持續監控其餘可用的 DFS 頻道,若是 3 空間流正常運作的 DFS 頻道突然偵測到雷達波,即可迅速轉換至其它空閒的 DFS 頻道。由於此技術可讓 DFS 頻道切換時間大幅降低,因此稱之為 Zero-Wait DFS。

▲ Archer AX6000 Zero-Wair DFS 功能可讓使用者自行選擇是否開啟(預設啟用)。

但由於 BCM43684 需花費 1 個空間流/天線的資源進行 DFS 頻道監控,若是使用者很在乎頻譜/空間流資源利用率,亦可將 5GHz 無線網路固定於非 DFS 頻段,同時關閉 Zero-Wait DFS 功能。

防毒功能不降速

按照電腦王編輯部的標準測試,理應準備與 Archer AX6000 無線網路規格相符的硬體一同搭配測試,但是目前市面上尚未出現支援 4 空間流/160MHz 網路卡,因此筆者選用具備 Wireless Bridge/Client Mode 模式的 Asus ROG Rapture GT-AX11000(Asus 將此模式稱之為 Media Bridge)充當無線網路卡的身分。

▲ ROG Rapture GT-AX11000 以無線方式連線至 Archer AX6000 時,2.4GHz 頻段連線速率可達 1147Mbps 滿速。

▲ ROG Rapture GT-AX11000 以無線方式連線至 Archer AX6000 時,5GHz 頻段連線速率可達 3843.1Mbps。

另一方面,Archer AX6000 於 WAN 導入 2.5Gbps 速度,LAN2+LAN3 則可提供 802.3ad,但是受限於 802.3ad 協議標準,單點對單點無法透過多 MAC 媒體層相互傳輸,因此最高速受制於 1000Mbps 以下。其餘搭配測試硬體請見文末測試平台列表,軟體依舊使用 iperf,並額外使用 -t 30 -i 5 -w 2048KB -P 8 參數,將 TCP window 加大至 2MB,並透過 8 條連線同時測試。

▲ Archer AX6000 傳輸速度結果。

依據測試結果討論,Archer AX6000 多項測試受限於 LAN 埠最快僅支援 1000Mbps,因此多項成績僅可達 940Mbps~950Mbps 左右,符合 1000Mbps 扣除偵錯、除錯、表頭……等額外負載後的淨傳輸量數值。802.11ax/2.4GHz 上傳速度,甚至比前一次 2 台 ROG Rapture GT-AX11000 對傳表現更高一些。

開啟 Homecare 家庭照護防毒功能後的 NAT 效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對比 ROG Rapture GT-AX11000(QoS+AiProtection)的測試結果,Archer AX6000 於雙向傳輸可達 1873Mbps,幾乎等同於關閉防毒功能的傳輸速度,而 ROG Rapture GT-AX11000 則是下降至 1322Mbps 左右。USB 3.1 Gen1 傳輸測試,無論採用 FAT32 或是 NTFS 檔案系統,讀寫均有突破 100Mbps 的好成績,玩家可透過 Archer AX6000 作為簡易 NAS 使用,Apple Mac 電腦的使用者,Archer AX6000 亦支援 Time Mchine 功能,安裝外接儲存裝置亦可作為備份目的地。

▲ Archer AX6000 外接儲存裝置讀寫速度無論是 FAT32 或 NTFS,均有突破 100MB/s 的表現。(讀寫目標為 7200 轉外接式硬碟)

若要發揮 Archer AX6000 2.5Gbps 有線網路埠對 Wi-Fi 6/802.11ax 無線網路的貢獻,可將運作模式切換至 AP 無線基地台模式,此時所有的界面都會串在同 1 個 bridge 之下。這並不是我們的標準測試方式,但基於服務讀者的立場,筆者依舊提供相關測試數據,只是此數據並不列入對 Archer AX6000 的價值判斷之中。

▲ 切換至 AP 無線基地台模式,Archer AX6000 以 802.11ax 上傳方向速度提升最多,可達 1730Mbps。

TP-Link Archer AX6000 802.11ax 同步雙頻無線網路路由器即日起上市,正好趕在 AMD 新一代 X570 晶片組主機板大舉進攻之前,而多數 X570 主機板都會順勢配上 802.11ax 無線網路卡,不怕購買 802.11ax 無線網路路由器無用武之地。台灣建議售價為 8,999 元,對比 Asus RX-AX88U 再便宜個 1,000 元,以純粹希望升級 802.11ax,但不需要過多軟體功能的使用者而言,是個值得考慮的對象;若是家中已有不錯的有線網路路由器,亦可選購此產品做為 AP 無線基地台使用。

 

產品資訊

TP-LinkArcher AX6000

延伸閱讀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Xeon E3-1230 v3
  • 主機板:Asus Z97-WS
  • 記憶體:Micron DDR3-1600 8GB x 4
  • 網路卡:Intel Ethernet Server Adapter I350-T4V2、Asus XG-C100C
  • 系統碟:Plextor M6V 512GB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7 Ultimate 64bit
  • 無線路由器:Asus ROG Rapture GT-AX11000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Chuwi MiniBook迷你翻轉筆電搭Core m3處理器,8吋機身僅重662克

$
0
0
Chuwi繼先前的SurBook平板、筆記型雙用電腦以及AeroBook輕省筆記型電腦之後,這次推出了搭載Intel Core m3處理器的MiniBook迷你筆記型電腦,採用8吋Full HD螢幕的它不但具有全尺寸QWERTY鍵盤,還支援eMMC、M.2、microSD等多種種儲存媒體與多功能USB Type-C端子,擴充性相當豐富。

2款處理器可供選擇

MiniBook是款超輕薄的迷你筆記型電腦,它的尺寸為20.1 x 12.86 x 1.93公分,大約只有普通筆記型電腦的1/3,重量也僅有1.46磅(約等於662公克),大約只比1瓶礦泉水重一點。

Minibook具有高、低階版本等不同硬體規格,2者差異僅為搭載不同的處理器與記憶體,高階版採用2核4緒的Intel Core m3-8100Y處理器,其標準時脈與Turbo時脈分別為1.1、3.4GHz,內建繪圖處理器為具有24個處理單元的Intel UHD Graphics 615,最高時脈可達900Mhz。

低階版搭載4核4緒Intel Celeron N4100處理器,標準時脈與Turbo時脈分別為1.1、2.4GHz,繪圖處理器降階為僅有12個處理單元的Intel UHD Graphics 600,且最高時脈僅有700Mhz。而Celeron N4100於具有4個實體處理器核心,因此TDP為6W,較Core m3-8100Y的4.5W高出一些。

在記憶體方面高階版受處理器限制採用LPDDR3記憶體,而低階版則採用LPDDR4記憶體,2者的容量都為8GB。

至於儲存媒體方面,2者都內建128GB eMMC,並可透過M.2 2242插槽擴充固態硬碟,或是以microSD卡擴充儲存容量,具有豐富的升級彈性。

Minibook的尺寸相當輕薄,重量也只有662公克。

它具有完整的QWERTY鍵盤與觸控點,並搭載8吋、1920 x 1200的多點觸控螢幕。

官方提供的Core m3-8100Y、Celeron N4100處理器的CPU-Z測試成績,可以看到Core m3-8100Y效能明顯較好。(圖表中的單、多核心模式應誤植成相反標示)

除了內建的128GB儲存空間外,使用者可以透過M.2 2242固態硬碟與microSD卡擴充容量。

Type-C端子支援PD充電

Minibook具有USB 2.0、USB 3.2 Gen1、USB 3.2 Gen1 Type-C端子各1組,其中Type-C端子支援Power Delivery,可作為電源輸入之用,也能在使用支援Power Delivery功能的HUB時同步充電。

此外Minibook還具有3.5mm耳機與HDMI端子,並支援雙頻IEEE 802.11b/g/n/ac(Wi-Fi 5)無線網路以及藍牙4.0,具有豐富的連接與擴充能力。

MiniBook採用翻轉式設計,除了可以像一般筆記型電腦使用外,還可以把螢幕翻轉超過180度,變成立架模式或帳篷模式,甚至將螢幕整個翻轉到機身背面,變成平板模式,當作平板電腦使用。

Minibook具有3組USB以及3.5mm耳機、HDMI等I/O端子。

Minibook採用翻轉變形設計。

可以依照使用需求將螢幕轉至不同角度。

在日常使用情況下可以照一般筆記型電腦的方式擺放。

將螢幕翻之後,可以作為立架模式或帳篷模式使用。

Chuwi MiniBook迷你翻轉筆電搭Core m3處理器,8吋機身僅重662克

▲或是將螢幕完全翻至另一側,作為平板電腦使用。

Minibook高、低階版的預定售價為美金670、539元(約合新台幣20,960、16,860元),預定上市時間為2019年9月。

雖然2者的價格相差約新台幣4,000元,但效能的差距確相當明顯,尤其在繪圖顯示器的規格更是相差1倍,因此在預算充足的情況下,就不用考慮直接選擇高階版了。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Raspberry Pi 4突擊現身,價格不變升級USB 3、雙頻Wi-Fi、雙4K輸出!

$
0
0
原本謠傳將於2020年登場的Raspberry Pi 4,在毫無預告的情況下,突然於官方網站發表了上市資訊,讓大家感到相當驚喜。與前代產Raspberry Pi 3 Model B+相比,在處理器規格的提升並不顯著,但是在I/O部分卻有著誠意滿滿的升級,甚至能夠支援2組4K、FPS 60幀超高畫質影像輸出。

處理器架構升級時脈小漲

Raspberry Pi是由英國的Raspberry Pi Foundation(樹莓派基金會)所開發的開發板(也可以視為迷你電腦),該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提供低價硬體,並整合自由軟體資源,刺激基本電腦科學等相關教育。

Raspberry Pi 3 Model B於2016年3月發售,它採用的Broadcom BCM2837 SoC,具有4個時脈為1.2GHz的Arm Cortex-A53核心,而於2018年3月發售的加強版Raspberry Pi 3 Model B+,則將時脈推升至1.4GHz,並強化部分I/O規格。

這次推出的Raspberry Pi 4 Model B則採用Broadcom BCM2711 SoC,搭載4核心Arm Cortex-A72處理器,並將時脈小幅提升至1.5GHz,雖然官方說明中提到它將帶來3倍的處理效能,不過並沒有明確指出是與何代產品進行對照,不過單從規格來看,其效能表現應該不會真的有爆炸性的成長。

而其繪圖處理器也從初代至Raspberry Pi 3都未曾更換的Broadcom VideoCore IV升級至VideoCore VI,對於OpenGL ES的版本支援也從2.0提升到3.0,雖然官方沒有說明繪圖處理器時脈,但可預期效能會有所提升。

影片硬體解碼部分,也能支援4K、FPS 60幀的HEVC影片,可以在多媒體應用領域發揮長才。

Raspberry Pi 4 Model B的尺寸與先前例代產品相同。

最大的改變就是處理器升級為Cortex-A72,繪圖處理器也升級為VideoCore VI。

I/O超有感升級

相比於Raspberry Pi 3 Model B+僅有4組USB 2.0端子,以及傳輸速度被限制為300 Mbit/s的半殘GbE乙太網路,Raspberry Pi 4 Model B具有USB 2.0、USB 3.2 Gen1各2組,GbE乙太網路也可以跑滿1Gbit/s,並同樣支援PoE 網路供電(Power-over-Ethernet),以及雙頻IEEE 802.11ac無線網路、藍牙5.0、低功耗藍牙(BLE)等無線通訊功能。

在影音輸出部分,也從舊款單一HDMI 1.3端子,升級至2組Mini HDMI 2.0端子,可同時輸出2組4K、FPS 60幀畫面,大幅提升輸出的畫質與功能,同時也保留先前的音訊、RCA視訊複合端子。

電源輸入則改為USB Type-C端子,最高支援5V、3A電力輸入,並建議至少使用5V、2.5A的電源供應器,可見耗電量較先前產品高。

為了維持與其他周邊裝置的相容性,Raspberry Pi 4 Model B採用與先前定義相同同的40-pin GPIO端子,2通道MIPI DSI視訊端子、2通道MIPI CSI攝影機端子,讓使用者可以延用先前的周邊裝置。

Raspberry Pi 4 Model B的I/O功能有顯著提升。

其中2組USB端子升級為USB 3.2 Gen1規格。

影音輸出升級為2組Mini HDMI 2.0端子,支援4K、FPS 60幀畫面輸出。

電源輸入改為USB Type-C端子,建議搭配5V、2.5A電源供應器。

由於I/O端子改變很多,所以外殼與前代產品並不相容。

Raspberry Pi 4 Model B現已上市,並提供1GB、2 GB、4 GB等不同的記憶體容量版本,價格分別為美金35、45、55元(約合新台幣1,090 、1,400、1,715元),使用者可以依需求選購。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3DMark 大全套特價65元,慶祝 PCIe 頻寬測試工具新上市!但官方也承認頻寬對遊戲效能幫助有限

$
0
0
UL於大約2週前宣布了將推出3DMark PCIe測試工具的消息,如今則透過更新將該功能提供給3DMark進階版與專業版使用,如果讀者有興趣嘗試卻還沒購買3DMark的話,也可以趁現在以新台幣65元的價格購買。

PCIe頻寬測試工具開放下載

如同筆者先前所介紹,3DMark PCIe頻寬測試工具的目地在於測量電腦與顯示卡之間的PCIe頻寬,在實際運作時會將畫面內大量的頂點和紋理資料上傳到顯示卡,以填滿PCIe匯流排的可用頻寬,並以測試期間達成的平均頻寬作為測試成績。

需要注意的是它僅能用於測試支援DirectX 12 API的內接的獨立顯示卡,不能用於內建顯示卡或外接顯示卡,而且在多顯示卡的環境中,僅能測試主顯示卡的表現。

雖然AMD在Radeon RX 5000系列顯示卡發表會上以頻寬翻倍的PCIe 4.0當作宣傳亮點,但UL卻在發表3DMark PCIe頻寬測試工具時補充,在現實的即實3D繪圖情況下,PCIe頻寬對遊戲效能的影響並不大,而測試工具主要的功能在於提供準確可靠的方法,以便比較不同世代PCIe的頻寬,並測量不同硬體配置下的效能表現。

▲PCIe頻寬測試工具的執行畫面,程式會透過傳輸大量頂點和紋理資料測試可用頻寬。

3DMark大全套特價僅需65元

搭上Steam夏季特價的時間,3DMark進階版目前正在進行特價促銷,讀者能以新台幣65元的價格在Steam商店購買,或是以美金4.49元(約合新台幣140元)在UL官方商店購買。

以Steam版本為例,使用者可以在購買後免費下載Time Spy、Night Raid、Fire Strike、Sky Diver、Cloud Gate、Ice Storm、API Overhead Feature Test、PCI Express Feature Test等等擴充功能。

對於想要測試顯示卡對應於實際遊戲效能的話,則比較推薦使用利用DirectX 12的Time Spy,或是以特價新台幣27元的價格加購可以4K解析度進行測試的Time Spy Extreme項目衡量效能表現。此外使用者也能以不需額外購買的Fire Strike進行DirectX 11效能測試,進階版已經包括之支援Full HD、2K、4K解析度的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等不同項目。

如果想要挑戰光線追蹤的話,則需以新台幣66元加購Port Royal,,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它需要在64位元版Windows 10 1809(2018年10月更新)以後的作業系統中執行,此外顯示卡也需要支援DirectX 12的DirectX Raytracing光線追蹤功能。

Steam販售的3DMark即為進階版。

Steam平台3DMark進階版至2019年7月10日前特價僅需新台幣65元。

使用者可以透過DLC的形式取得許多免費的擴充測試功能。

上述這些測試項目都比PCIe頻寬測試工具更能反映顯示卡的整體效能表現,相信在Radeon RX 5000系列顯示卡正式上市後,都會成為互相比較的重點,製於實際成績如何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Netgear Nighthawk AX12 RAX120 導入 5Gbps 有線網路!Qualcomm Wi-Fi 6/802.11ax 初探測試

$
0
0
市面上的 Wi-Fi 6/802.11ax 無線網路路由器,絕大多數均採用 Broadcom 解決方案,受限於網路 SoC SGMII+ 介面僅能加裝 2.5Gbps 有線網路。Netgear Nighthawk AX12 RAX120 則換裝 Qualcomm 解決方案,IPQ8074 支援 USXGMII 安裝 5Gbps 有線網路,無線網路晶片更支援 8 空間流。

5Gbps 和 8 空間流

今年可以說是 Wi-Fi 6/802.11ax 無線網路產品問世元年,不僅許多網路大廠均已在消費市場推出無線網路路由器,Samsung Galaxy S10 系列智慧型手機也成為率先支援的終端裝置,接著由於 Intel 力推 802.11ax 規格,Wi-Fi 6 AX200 無線網路卡售價相當便宜,不少 AMD X570 晶片組均會率先搭載。如果讀者尚未了解 Wi-Fi 6/802.11ax 可帶來的速度與頻譜利用率等好處,可以先行參考我們電腦王所製作的專題

目前市面上第一批上市的家用消費級無線網路路由器,絕大多數採用 Broadcom 解決方案,網路 SoC 採用 BCM4908,內建多埠 GbE 級實體層,另有 SGMII+ 媒體層與實體層連接介面,能夠額外加裝 2.5Gbps 實體層晶片,再考量產品定位,安裝 2 個或是 3 個 BCM43684 無線網路晶片,製作成雙頻或是 3 頻路由器。

Netgear Nighthawk AX12 RAX120 則有些不一樣,改採 Qualcomm 解決方案,透過 USXGMII 介面,提供 5Gbps 有線網路規格,無線網路晶片設計與組成也相當有意思,除了一般認知安排 1 個晶片負責 2.4GHz,5GHz 卻是安排 2 個晶片負責同頻段 8 空間流規格,值得好好玩味。

▲ Netgear Nighthawk AX12 RAX120 外包裝採用與先前 RX8 RAX80 相同的外包裝設計風格,AX12 字樣放大標示,採用 Qualcomm 解決方案總共提供 12 條空間流(2.4GHz 與 5GHz 加總)。

▲ 包裝背面以圖示強調 4 大特色,分別為 802.11ax 12 空間流、8 支高效能天線、2.2GHz 四核心處理器,5Gbps 有線網路。

▲ Netgear Nighthawk AX12 RAX120 包裝附屬多張說明書,以及 1 個能源效率達 VI 級的 19V/3.16A/60W 變壓器。

▲ 贈送的網路線為扁平式 Cat.5e 規格,按照表面起伏推測,內部應施作絞線處理。

Netgear Nighthawk AX12 RAX120 規格

  • 網路 SoC:Qualcomm IPQ8074 2.2GHz 四核心
  • 無線網路晶片:Qualcomm QCN5024 x 1、Qualcomm QCN5054 x 2
  • 天線:3.29dBi x 4(2.4GHz)、3.32dBi x 4(5GHz、4TX+4TX) or 11.72dBi(5GHz、8TX),內建式
  • 有線網路:10/100/1000Mbps x 5、100/1000/2500/5000Mbps x 1
  • 無線網路:802.11 b/g/n/ax、4T4R、802.11 a/n/ac/ax、8T8R
  • 記憶體:DDR3 1GB
  • 其它:USB 3.1 Gen1 x 2、無線網路按鈕、WPS 按鈕、LED 開關
  • 尺寸:310 x 190 x 145(mm)

宇宙戰艦外型

Netgear 旗下 Nighthawk 系列高階產品線,進入 Wi-Fi 6/802.11ax 時代之後,不僅是先前已評測過的 Nighthawk AX8 RAX80採用類似宇宙戰艦的外型,就連這篇文章的主角 Nighthawk AX12 RAX120 也不例外,只是尺寸略有增減。

Nighthawk AX12 RAX120 機身 2 側翼行收合結構,依舊安排 2.4GHz 和 5GHz 天線於內部,合頁仍然採用金屬材質,確保多次收合依舊能夠保證耐用性。機身頂部前方安排 WPS 和 Wi-Fi 無線網路按鈕,略為後方的位置則可從通風網孔見到 1 個散熱風扇,此散熱風扇未到一定溫度不轉動,即便是劇烈操駕測試也不曾啟動。

▲ Nighthawk AX12 RAX120 採用類似宇宙戰艦的外型,2 側翼型結構能夠收合。

▲ Nighthawk AX12 RAX120 轉軸合頁依舊選用金屬材質,確保長期使用的穩定度與耐用性。

▲ 單側翼型結構內部安排 2 個偶極 2.4GHz/5GHz 天線和 2 個 5GHz 天線。

▲ Nighthawk 系列標誌以亮面蝕刻方式位於機身頂部左側前方。

▲ Nighthawk AX12 RAX120 機身頂部前方安排 WPS 按鈕以及 Wi-Fi 無線網路啟閉按鈕。

▲ 透過機頂的通風口,隱約可以看見內部安排 1 個排風扇。

▲ Nighthawk AX12 RAX120 每個介面均有 LED 狀態指示燈,包含 2.4GHz 和無線網路、GbE 級有線網路和 Multi-Gig 有線網路,以及 2 個 USB 連接埠。

有線網路實體連接埠包含常見的 GbE 級 1WAN+4LAN 設計,另外再安排 1 個額外支援 2.5Gbps 和 5Gbps 的網路埠,透過網頁管理介面可指定作為 WAN 或是 LAN。2 個 USB 3.1 Gen1 連接埠也位於機背處,還有 1 個滑動開關負責 LED 狀態指示燈,以及 1 個按壓式開關負責電源開關。

▲ 機身底部部分區域開設通風口,4 個角落安排橡膠防滑墊,未設有壁掛孔,規格標籤貼紙印有預設網頁管理帳號密碼以及無線網路密碼。

▲ Nighthawk AX12 RAX120 機身背部實體連接埠一覽,包含 GbE 級 1WAN+4LAN 配置(可於網頁管理介面選擇 2 個埠 Link Aggregation 作為 WAN 或是 LAN)、1 個支援 2.5Gbps 和 5Gbps 的 Multi-Gig 網路埠(可指定為 WAN 或是 LAN)、2 個 USB 3.1 Gen1。

Qualcomm 方案大不同

Nighthawk AX12 RAX120 內部晶片採用 802.11ax 無線網路路由器產品當中,仍舊屬於少數派的 Qualcomm 解決方案,各晶片功能和連結拓樸與 Broadcom 解決方案相當不同。被多種晶片環繞的處理中心網路 SoC 選用 IPQ8074,內含 Arm 架構 Cortex-A53 64 位元四核心 2.2GHz 處理器,並針對網路應用,增加雙核心 NPU。IPQ8074 採用在家用網路產品當中較為先進的 14nm FinFET 製程製造,電源供應管理則需使用自家 PMP8074 整合式晶片。(註:根據 Qualcomm 官方資料,IPQ8074 Cortex-A53 為 2.0GHz,NPU 為 1.5GHz;IPQ8078 Cortex-A53 為 2.2 GHz,NPU 為 1.7GHz,本文採用 Netgear 的規格資料 2.2GHz。)

▲ Nighthawk AX12 RAX120 電路板正面,可見體積相當大的散熱片和 50mm 散熱風扇。

▲ 50mm 散熱風扇採用 Delta Electronics 台達電產品,型號 EFB0505LA 最大轉速 3500RPM,選用壽命較長的滾珠軸承。

▲ Nighthawk AX12 RAX120 電路板背面同樣安排散熱片,電路板邊緣小型金屬屏蔽蓋內部為無線網路前端模組晶片。

▲ 褪去散熱片,可見多處採用金屬屏蔽蓋預防干擾,並設有導熱墊引導廢熱。

▲ 網路 SoC 晶片 IPQ8074,內含 Cortex-A53 四核心 2.2GHz 處理器以及雙核心 NPU。

▲ IPQ8074 電源供應管理需要使用專用整合式晶片 PMP8074。

Netgear Nighthawk AX12 RAX120 導入 5Gbps 有線網路!Qualcomm Wi-Fi 6/802.11ax 初探測試
▲記憶體安排 2 個 Nanya NT5CC256M16EP-EK DDR3L-1866 512MB,共 1GB 容量。

▲ 負責存放韌體的 SLC 快閃記憶體為 Winbond W29N04GZBIBA,容量 4Gb。

IPQ8074 內部已經整合 GbE 等級有線網路實體層,不過 Nighthawk AX12 RAX120 依舊安排 1 個 5 埠交換器實體層晶片 QCA8075,與 IPQ8074 透過 PSGMII 相互連接。額外支援 2.5Gbps 和 5Gbps 的 Multi-Gig 埠,則透過 USXGMII 連接 Aquantia AQrate AQR111 實體層晶片。

▲ QCA8705 負責 GbE 級 RJ45 有線網路埠。

▲ 支援 2.5Gbps 和 5Gbps 的 Multi-Gig RJ45 網路埠,則由 AQR111 負責。

無線網路為 Qualcomm 解決方案較為複雜的部份,為了達成 2.4GHz 和 5GHz 共計 12 個空間流規格,5GHz 頻段交由 2 個 QCN5054 各自負責 4 空間流和 80MHz 頻寬,因此 5GHz 頻段最高可以提供 802.11ax 8 空間流/80MHz 或是 4 空間流/160MHz;2.4GHz 則透過 QCN5024 提供 4 空間流/40MHz 規格。

由於 5GHz 頻段需要 2 個無線網路晶片共同協力,因此 2 個 QCN5054 之間有著主次之分。3 個 QCN5024/ QCN5054 晶片均透過 2 條 PCIe 通道/4 條 WSI 和 IPQ8074 連接,其中 1 個 QCN5054 裝有 96MHz 晶體震盪器,倍頻至 192MHz 再提供訊號給 QCN5024 和另外 1 個 QCN5054,另外 1 個 QCN5054 同時也會接受來自主要 QCN5054 的同步訊號。

▲ 2.4GHz 無線網路採用 QCN5024 晶片。

▲ 2.4GHz 射頻前端模組晶片選用 Skyworks SKY85333-11。

▲ 5GHz 採用 2 個 QCN5054 晶片合作的方式,最高可以提供 8 空間流/80MHz 或是 4 空間流/160MHz。

▲ 由於 5GHz 採用 2 個晶片,因此前端模組晶片共有 8 個 SKY85747。

一般而言,802.11ac/802.11ax 無線網路晶片 MU-MIMO 最多能夠同時服務的設備數量,與該晶片最大空間流數量有關,雙空間流晶片可以同時服務 2 個設備,3 空間流晶片可以同時服務 3 個設備……以此類推。QCN5054 雙晶片組成單一 5GHz 無線網路的特殊性,因此在 8 空間流/80MHz 傳輸模式時,MU-MIMO 最多僅能同時服務 4 個設備。

 

(下一頁:軟體功能與實測速度)

網路設定+USB 儲存裝置

這款 Nighthawk AX12 RAX120 無線網路路由器,筆者測試的韌體版本為 V1.0.0.84,內部主要依舊以網路相關設定為主,額外附加功能僅有針對 USB 連接埠,配置 ReadySHARE 相關功能以及 DLNA 伺服器……等,對於頂級產品而言略少,希望 Netgear 未來能夠加強此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當無線網路區域選擇台灣時,應該是內部表單對應沒有更新的關係,無法使用 DFS 頻道,需更改成美國地區才可使用。查詢 NCC 認證號碼,得知這款產品確實有通過台灣 DFS 測試,因此這一部分同樣有待韌體更新過後,於台灣選項加入 DFS 頻道可用性。

整體而言,Nighthawk AX12 RAX120 提供的網路選項算是相當詳盡,無線網路已提供 WPA3 加密功能,亦可啟用訪客無線網路,或是選擇是否開啟 MU-MIMO 功能,更支援 IPv6 和 AP、橋接(無線轉有線)運作模式。有線網路部分,甚至還提供 RIP 傳播方向以及 VLAN 虛擬區域網路設定,下方使用以圖帶文的方式介紹 Nighthawk AX12 RAX120 功能特色。

▲ Nighthawk AX12 RAX120 使用近期 Netgear 網頁管理介面風格,相當的簡潔,並分成基本與進階 2 大分頁。

▲ RJ45 有線網路提供多種 WAN、LAN 組合與功能,迎合多國網路環境變化。

▲ 無線網路已提供 WPA3-Personal 加密支援。

▲ 若選擇台灣,Nighthawk AX12 RAX120 尚未提供 DFS 無線網路頻道,可暫時選擇美國地區避開此問題。

▲ Nighthawk AX12 RAX120 的 QoS 採用標準過濾篩選方式,依照 TCP/UDP、埠號進行辨識。

▲ USB 外接儲存裝置由 ReadySHARE 功能負責,可以提供區域網路或是網際網路存取方式,進階頁面亦提供 DLNA 媒體伺服器功能。

▲ VPN 用戶端支援 PureVPN 廠商服務(需另外申請和訂閱費用)。

▲ LAN 區域網路的 RIP 路由協議,可選擇傳播方向與協議版本。

▲ ReadySHARE 功能其中之一為 ReadySHARE Vault,在電腦上安裝軟體之後,即可自動備份檔案至 Nighthawk AX12 RAX120 外接儲存裝置。

▲ 可透過網址關鍵字封鎖網站,亦可另外設定內部網路 IP 位址白名單。

▲ 封鎖服務透過 TCP/UDP 協定、通訊埠號進行攔截。

▲ Nighthawk AX12 RAX120 支援手動上傳韌體檔案,或是交由無線路由器自行上網下載更新。

▲ Nighthawk AX12 RAX120 支援路由器模式、AP 模式、橋接(無線轉有線)模式。

▲ 若是玩家已開通 IPv6 網際網路服務,Nighthawk AX12 RAX120 也能夠支援此協定。

▲ VLAN 虛擬區域網路,玩家可以直接選擇使用介面分組的方式,抑或是透過 VLAN 表頭標記自動分組。

▲ 不僅是對外 WAN 網路支援 Link Aggregation,Nighthawk AX12 RAX120 內部 LAN 也可以支援 Link Aggregation,並支援 802.3ad 動態或是靜態群組。

無線網路突破 1Gbps

Wi-Fi 6/802.11ax 無線網路規格剛剛進入市場交接階段,相對應的終端裝置還不是相當普及,在此選擇 Asus ROG Rapture GT-AX11000 並設定為媒體橋接器模式,充當為無線網路卡使用。由於 Nighthawk AX12 RAX120 802.11ax 無線網路最高速可以使用 8 空間流/80MHz 或是 4 空間流/160MHz,但 ROG Rapture GT-AX11000 僅支援後者,因此 802.11ax 測試只有 4 空間流/160MHz 的成績。

測試軟體選用 iperf,額外施加的參數為 -t 30 -i 5 -w 2048KB -P 8,將 TCP window 加大為 2MB、並同步使用 8 條連線進行測試。另外 ROG Rapture GT-AX11000 有線網路最高僅提供 2.5Gbps 速率,與 Nighthawk AX12 RAX120 最高可提供 5Gbps 不對等,部分測試結果有可能受制於此,敬請讀者留意。

Nighthawk AX12 RAX120 多數結果測試良好,透過 5Gbps 有線網路,讓 802.11ax 5GHz 無線網路傳輸頻寬不再受限突破 1Gbps。唯有 upstream 上傳方向出現 108Mbps 過低速率,推測應該是 802.11ax 上市初期的廠商相容性問題,有賴 Qualcomm 和 Broadcom 共同解決。

為了驗證筆者的想法,另外以前一世代 PCE-AC88 無線網路卡進行額外測試,此時傳輸速度回復水準,Nighthawk AX12 RAX120 Qualcomm 晶片和 PCE-AC88 Broadcom 晶片相處融洽,上傳方向甚至出現 1170Mbps 的好成績。

▲ 前一世代 802.11ac 規格 PCE-AC88 無線網路卡進行測試,Broadcom 晶片和 Nighthawk AX12 RAX120 的 Qualcomm 晶片相處融洽。

▲ Nighthawk AX12 RAX120 具備 Cortex-A53 四核心 2.2GHz 處理器,接上 USB 3.1 Gen1 外接儲存裝置,可以測到不錯的讀寫速度。(讀寫測試目標為 2.5 吋、7200RPM 外接硬碟)

8 空間流、5Gbps 唯一選擇

目前已經推出並採用 Broadcom 晶片解決方案的 Wi-Fi 6/802.11ax 無線網路路由器,受限於該方案網路 SoC 對外提供 SGMII+,有線網路最高僅能採用 2.5Gbps 傳輸速率,而 Nighthawk AX12 RAX120 選擇的 Qualcomm 解決方案,其網路 SoC 可提供 USXGMII,有線網路最高可達 10Gbps,而本款選用加裝的實體層晶片 AQR111 則達 5Gbps。

Nighthawk AX12 RAX120 內部晶片數量眾多,相對而言也會墊高成本,因此目前台灣可以見到新台幣 18,100 元的售價;售價定位其來有自,802.11ax 5GHz 頻段 8 空間流和有線網路 5Gbps 在市場上並無競爭對手。多方因素考量,Nighthawk AX12 RAX120 較為適合追求規格的頂級玩家,不僅手邊多款裝置已升級成 802.11ax 規格,也相當程度看重有線網路傳輸速度。

 

產品資訊

Netgear Nighthawk AX12 RAX120

延伸閱讀

測試平台

  • PC1
  • 處理器:Intel Xeon E3-1230 v3
  • 主機板:Asus Z97-WS
  • 記憶體:Micron DDR3-1600 8GB x 4
  • 網路卡:Asus XG-C100C、Asus PCE-AC88
  • 系統碟:Plextor M6V 512GB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7 Ultimate 64bit
  • PC2
  •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 Extreme
  • 記憶體:Team Group T-FORCE NIGHT HAWK Legend RGB DDR4-3200 8GB x 2 @DDR4-2666
  • 網路卡:Aquantia AQC111C
  • 系統碟:Plextor M9 M9Pe(G) 512GB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809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5G釋照之後電信三雄在搶什麼?原來是想爭取高速頻寬

$
0
0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於先前發表將於12月釋出3.5GHz與28GHz等頻段之執照,以利進行5G網路佈署,而根據聯合新聞網的報導,各大電信業者對這次釋照所提供的頻段有些微詞,其中重點莫過於釋出的頻段太少,恐造成標金飆高的後果。

頻寬是什麼?想像成馬路就對了

根據全球行動通訊供應商協會(Global Mobile Suppliers Association,GSA)統計,截至2018年4月,在全球172個5G測試案例中,最廣為業界選擇的頻段為 28GHz,其次依序則為3.5GHz、4.5GHz、1.5GHz與3.6~3.8GHz。

而根據NCC所提供的新聞稿,這次釋照的項目包括針對5G應用的3.5GHz頻段釋出270MHz頻寬、28GHz頻段釋出2500MHz頻寬,以及前次4G第三波釋照未釋出之1800MHz頻段20MHz頻寬,總計共釋出2790MHz頻寬,並將於2019年12月進行競價釋照。

NCC表示,本次釋出的2790MHz頻寬中,3.5GHz及28GHz頻段均為各國推出5G服務中經常使用之頻段,將成為5G服務的重要基礎,除可進一步提升一般用戶上網速率外,更可促使網際網路的應用服務(如遠距醫療、居家保全、行動支付、線上學習等)發展,讓全體民眾共享行動寬頻所帶來的各種便利生活。

這邊提到的頻寬為無線電波傳輸時所使用的頻率範圍,舉例來說,這次NCC適出的3.5GHz頻段總計有270MHz頻寬,這個270MHz等於是通訊過程中電波可以行經的道路寬度,當頻寬越大能夠同時傳輸的資料量或是容納的裝置數就越多。

這就跟6線道與4線道的馬路相比,6線道能夠容納更多車在上面行駛,而且行駛速度比較快,也比較不會塞車。

如果我們假設每25MHz的頻寬代表1個車道的話,150MHz的頻寬就代表6線道的大馬路,可以讓交通更為流暢。

而100MHz頻寬則代表4線道馬路,流量比較有限也容易發生塞車的情況。

5G釋照問題在於頻寬不足

就這次NCC釋出的3.5GHz頻段而言,共有270MHz頻寬,每間電信業者得標上限為100MHz。

根據上述聯合新聞網的報導,電信三雄對針對這次釋照表達了不同看法,遠傳電信考量國際電信業者的趨勢為採用連續大頻寬,幾乎每張執照都是80MHz以上,因此認為這次釋照應規劃為3張頻寬為80~100MHz的執照。

台灣大哥大認為100MHz得標上限是很好的規劃,但如果沒有規劃下限的話,可能會造成拿到10MHz、20MHz的業者無法充份發揮5G優勢,通訊速度可能不如4G,因此認為NCC應該規定60MHz的下限。

中華電信則表示德國、英國、義大利等國因為許多新業者加入,造成5G標金飆高的災難性後果。這個狀況對消費者來說可不是個好消息。

競價釋照雖然是讓5G使用的頻寬回到市場機制,讓出價較高的業者取得使用權,但也可能會因標金膨漲,而轉嫁至消費者身上。

由於NCC這次釋出的頻寬只270MHz,若以100 MHz的上限計算,等於只有2.7家業者能得標,而若以台灣大哥大建議的60MHz下限計算,也只能容納4.5間業者,不但沒有空間給新進業者,對目前國內5大電信業者來說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可以預期年底競標的過程或許會相當激烈。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Intel Wi-Fi 6 AX200 無線網路卡測試,802.11ax 雙空間流高速傳輸與價格實惠兼得

$
0
0
一反 Wi-Fi 5/802.11ac 時代的牛步,Intel 對於 Wi-Fi 6/802.11ax 規格相當積極,甚至超越 Broadcom、Qualcomm、MediaTek、Realtek 等競爭對手,率先於消費市場推出 Wi-Fi 6 AX200/AX201 無線網路卡,更將出貨價格壓在美金 10 元~17 元,CNVi 版再少 1 元,積極搶食市場。

積極切入 802.11ax

若是讀者對 802.11n 轉進 802.11ac 時代有些印象,應該還記得市場轉換並非如此順利,一方面是 802.11ac 僅能在 5GHz 運作,與過去 802.11n 2.4GHz/5GHz 雙頻頻段有些不同,一方面則是廠商依舊在摸索該標準實作方式,不僅需要應付更高的調變技術/頻率頻寬,802.11ac 導入 MU-MIMO 更讓人頭疼。

進入 802.11ax 世代,無線網路路由器解決方案依舊是由 Broadcom 打頭陣,多家廠商已在消費市場推出相關產品,但除了仰賴手機廠商導入相容晶片,一般電腦也有亟欲轉進高速、多工、善用頻譜資源 802.11ax 的理由。引頸期盼許久,消費市場第一張 802.11ax 網路卡由 Intel Wi-Fi 6 AX200/AX201 打頭陣,一反 802.11ax 時代牛步。

簡單而言,已知 Intel Wi-Fi 6/802.11ax 網路卡共有 2 款,分別為 Wi-Fi 6 AX200 和 Wi-Fi 6 AX201,前者為 PCIe+USB 介面,後者則是需搭配自家晶片組使用的 CNVi 介面版本,每款型號再往下分為 M.2 2230 插卡式與 M.2 1216 焊接式,另外也有其它同晶片特殊版本,例如 Rivet Networks 將會利用這款網路卡推出 Killer Wireless-AX 系列。

▲ 受測品 Intel Wi-Fi 6 AX200 外觀為 M.2 2230 形式,採用 PCIe 和 USB 介面與電腦相互連結。

這次進入電腦王編輯部的版本為 Wi-Fi 6 AX200 M.2 2230,採用 PCIe+USB 介面,主要提供筆記型電腦或是小型電腦主機使用,搭配轉接卡也可以安裝在一般桌上型電腦主機。有個小地方須注意的是,一般主機板 PCIe 插槽並沒有 USB 訊號針腳,轉接卡需額外提供線材接駁至主機板 USB 2.0 前置面板針腳,才能使用 Wi-Fi 6 AX200 藍牙功能。

Intel Wi-Fi 6 AX200 AX200NGW 規格

  • 無線網路晶片:Intel Wi-Fi 6 AX200
  • 天線:I-PEX MHF 4 x 2
  • 無線網路:802.11 a/b/g/n/ac/ax、2T2R、Bluetooth 5.0
  • 連接介面:PCIe+USB(M.2 2230)
  • 尺寸:22 x 30 x 2.4(mm)
  • 重量:2.33g

雙空間流、160MHz

無論是 Wi-Fi 6 AX200 或是 Wi-Fi 6 AX201,均可於 2.4GHz 或是 5GHz 頻段支援雙空間流規格,預留天線線材連接器 I-PEX MHF 4 也正好是 2 個。由於 802.11ax 可於 2.4GHz 和 5GHz 頻段運作,經過計算一翻之後,2.4GHz 頻段最高連線速度可達 574Mbps,5GHz 則是 2402Mbps。

▲ Wi-Fi 6 AX200 無線網路卡 M.2 介面插槽具有 Key A 和 Key E 缺口,不相容一般主機板提供 PCIe x4 通道的 Key M。

Wi-Fi 6 AX200 使用頻譜部分,台灣 2.4GHz 沒有懸念只能使用 1~11 頻道,最大使用 40MHz 頻寬,5GHz 則根據 NCC 形式認證資料,可以使用 5150MHz~5350MHz(36~64)、5470MHz~5725MHz(100~144)、5725MHz~5850MHz(149~165)。其中 802.11ac/802.11ax 若要使用 160MHz 頻寬,僅有 5250MHz/50 和 5570MHz/114 這 2 個頻道可以選擇,而 5250MHz~5350MHz、5470MHz~5725MHz 已具備 DFS 動態頻率選擇功能。

▲ Wi-Fi 6 AX200 無線網路卡另外一隅具備 2 個 I-PEX MHF 4,可直接相容 Dual Band Wireless-N/AC 7265、Dual Band Wireless-AC 8260/8265、Wireless-AC 9260 原有天線線材。

▲ 網路卡背面相當平坦,並未擺放 SMD 零件。

Intel 無線網路卡自從前一代 Wireless-AC 9260 就已經拋棄 Windows 8/8.1 以及更早的作業系統、Windows 32 位元作業系統的支援能力,Wi-Fi 6 AX200 僅支援 Windows 10 64bit、Chrome OS、Linux 等 3 種作業系統。

▲ 對於我們最熟悉的 Windows 作業系統,Wi-Fi 6 AX200 僅支援 Windows 10 64bit 版本。

▲ Wi-Fi 6 AX200 內容選項可調整雙頻可支援的 802.11 規格。

▲ 5GHz 頻段也可以單獨指定最高相容的 802.11 規格。

▲ Wi-Fi 6 AX200 提供 SMPS 和 U-ASPD 省電選項。

▲ 傳輸加速採用 packet bursting 技術搶占無線網路頻寬,預設值為停用。

高速傳輸又便宜

測試環境選用一般桌上型電腦平台,將 Wi-Fi 6 AX200 放入轉接卡後,向 Asus PCE-AC88 借用天線模組,其天線模組於 2.4GHz 增益值為 1.86dBi、5GHz 增益值為 1.97dBi。搭配使用的無線網路路由器,請來我們 802.11ax 評測文章已出現多次的 Rapture GT-AX11000。

測試軟體和測試方式依舊,透過開放原始碼 iperf 軟體進行,並額外增加 -t 30 -i 5 -w 2048KB -P 8 命令參數,將 TCP window 加大至 2MB,並同步使用 8 條連線測試,測試結果如下圖。

▲ Intel Wi-Fi 6 AX200 無線網路卡傳輸速度結果。

由測試結果得知,雖然 Wi-Fi 6 AX200 僅是支援雙空間流的無線網路卡,但測試成績無論是 upstream 上傳方向或是 downstream 下載方向均十分理想,5GHz 頻段甚至比 2 台支援 4 空間流的 Rapture GT-AX11000 對連傳輸速度更高,達到 1610Mbps 之譜。

目前正規管道取得 Wi-Fi 6 AX200 無線網路卡存在 2 種方式,其一為隨著 AMD 即將發售的 X570 晶片組主機板以內建方式獲得,或者是透過 Intel 第九代、第十代 Core 處理器筆電取得。另外也有耳聞國內部分廠商也會推出 Wi-Fi 6 AX200、轉接卡、天線套裝版本,但詳細時程未知。

Intel 官方網站指出,Wi-Fi 6 AX200 無線網路卡以千張為販售單位,每 1 張販售價格為美金 10 元~17 元,折合新台幣約為 310 元~530 元左右,若再加上轉接卡和天線的成本,最終價格可能會落在新台幣 1,000 元~1,500 元左右。無論是僅有網路卡或是套裝模組,Wi-Fi 6 AX200 的價位可說是相當親民,沒有新款/新技術產品的溢價情形,實測更有不錯的成績,因而在此送出編輯推薦。

▲ Wi-Fi 6 AX200 售價幾乎等同於現行的 802.11ac 網路卡,但卻帶來 Wi-Fi 6/802.11ax 連線能力和更高的傳輸速度,因而獲得編輯推薦。

 

產品資訊

Intel Wi-Fi 6 AX200

延伸閱讀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 Extreme
  • 記憶體:Team Group T-FORCE NIGHT HAWK Legend RGB DDR4-3200 8GB x 2 @DDR4-2666
  • 網路卡:Aquantia AQC111C
  • 系統碟:Plextor M9 M9Pe(G) 512GB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903
  • 無線路由器:Asus ROG Rapture GT-AX11000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RetroArch迎來PS2模擬器與讀取光碟功能,可望在單板電腦上玩原版光碟遊戲

$
0
0
RetroArch萬用模擬器將在近期的更新中,納入以Sony PlayStation 2為對象的Play!模擬器,這是RetroArch首次整合PlayStation 2模擬器,將顯著提升可模擬遊戲陣容的數量。此外還有在Windows、Linux等電腦支援直接讀取遊戲光碟的功能,讓模擬器使用更加方便。

Play!登陸RetroArch

Play!是款仍在開發中的PlayStation 2模擬器,雖然它的相容性並不是很理想,目前大約僅能流暢執行約14%的PlayStation 2遊戲(詳見相容性列表),模擬程度遠遠不如PCSX2超過95%的偉大成就,但仍是相當值得期待的後起之秀。

Play!最大的優勢在於它橫跨Windows、Linux、MacOS、Android、iOS等多種作業系統,它採用OpenGL或OpenGL ES3繪圖API,讓玩家也能在能在電腦版RetroArch甚至是行動裝置執行PlayStation 2。

或許大家會想到Android平台上同樣以PlayStation 2為對象的呆萌模擬器(Damon),但它只是個竊取PCSX2原始碼並且未遵照GNU授權條款的「程式小偷」,PCSX2也曾公開譴責這個狀況。

至於PCSX2是否也會登陸RetroArch,則取決於社群開發者的力量。目前社群已發起將PCSX2移植到libretro API並支援RetroArch的懸賞活動,目前獎金已攀升至美金625元,期望重賞之下有勇夫出手。

▲在Play!執行《跑車浪費旅3 A-Spec》的狀況堪稱良好,但有些許停頓。

▲《永恆之戒》的執行狀況也很好,但字幕部分存在圖像錯誤而無法閱讀。

終於可以直接讀光碟啦

先前RetroArch不支援光碟讀取功能,因此要遊玩光碟版遊戲之前,需手動將光碟轉換為映像檔,才能順利載入並執行。現在RetroArch開發團隊也發起光碟計劃(Disc Project),讓RetroArch能直接讀取遊戲的原版光碟。

在初期的版本中,RetroArch能支援Sega Mega Drive CD與初代Sony PlayStation的光碟,並可能存在無法讀取音軌的Bug,而且尚無法繞過光碟保護機制,雖然在目前的情況看來可以支援內建與外接光碟機,但內建光碟機的相容性比較理想。

即將推出的版本僅支援Windows與Linux,但開發團隊表示未來將讓支援更多不同平台的遊戲光碟,也會持續改善相容性,並計劃將功能移植到更多不同的硬體平台與專為模擬器設計的Lakka作業系統。

讓人高興的是,開發團隊也表示這個功能雖然不是一開始就以完美的型態推出,但絕對會隨著時間進步,並且會有很大的機會移植到Raspberry Pi等單板電腦,讓RetroPie這類模擬器前端程式也有機會能享受這個功能。

▲開發團隊展示了執行PlayStation版的《惡魔城X 月下夜想曲》光碟。

▲《太空戰士8》光碟也可以直接在RetroArch執行。

考量到目前以有許多如Odroid XU4或Odroid N2等單板電腦,其效能已經足以執行PlayStation、Sega Saturn等32bit世代遊戲主機,再加上Mega Drive CD、NEC PC-Engine CD-Rom^2等等光碟遊戲,讓人不禁期待光碟讀取功能日後能的移植到單板電腦。

開發團隊也表示Play!與初期光碟讀取功能將於近日推出,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先在電腦版RetroArch嘗試這些新功能。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Android版3DMark更新,重新納入違反規範而被除名的Huawei

$
0
0
先前Huawei曾因違反3DMark測試規範,而被開發公司UL撤銷多款智慧型手機的成績,而Huawei也在事後表示原因為手機的AI系統「太聰明,進而導致在執行測試的過程中「自動」啟動效能模式。在事件平息後,UL重新將Huawei手機成績加入排行榜,但這次加註了是否啟動效能模式。

把Huawei成績打回原形

基本上智慧型手機都具有電源管理功能,可以針對執行中的程式套用不同的系統設定,以兼顧效能與續航力表現。

例如在執行3D遊戲時可以切換為效能模式,將處理器調至全速運作,但可能會加速電力消耗,而播放音樂時則將速度放慢,以延長電池續航力。

為了維持3DMark測試成績的公正性,UL限制在進行效能測試時,不得啟用效能模式,需要在與其他App在一樣的環境中執行3DMark,來衡量手機在預設情況的效能表現。

在2019年9月時,Huawei手機因為透過AI辨識執行中的程式,並會在執行3DMark時啟用效能模式而被UL判定為違反規範,進而遭到除名。

而在最新的3DMark Android v2.0.4608更新中,使用者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開啟效能模式,而在測試完成後,系統也會自動在成績表的手機名稱旁加註是否在測試中啟用效能模式,這個改變讓Huawei手機得以重新返回成績排行榜。

以2019年6月份的3DMark Sling Shot排行榜為例,排在冠軍的智慧型手機為啟用效能模式的Huawei Mate 20 Pro,成績高達4947分,然而在關閉效能模式之後,成績驟降至2696分,一下子掉了約45.5%,可見先前灌水幅度之大。

先前Huawei Mate 20 Pro曾因違反規範3DMark的測試規範而被撤銷成績,現在靠「效能模式條款」重回榜首。

但是關閉效能模式之後成績降低45.5%,可以說動手腳的痕跡相當明顯。

修正Mali繪圖處理器問題

3DMark近期的更新除了解決了Huawei的問題之外,也一併修正Arm Mali-G72、Mali-G76等繪圖處理器的相容性問題,但所造成的副作用為會降低搭在這些繪圖處理器裝置在Sling Shot Extreme測試的成績,而測試和裝置則不受影響。

最新的版本也提供64bit版本,讓支援64bit運算的裝置可以完全發揮效能優勢。除此之外更新後的版本也修正了一些Sling Shot和Sling Shot Extreme中的繪圖Bug,並且會在測試結果中加註軟體版本號,以利分辨不同版本的測試成績。

更新3DMark之後,會對Mali-G72、Mali-G76等繪圖處理器的Sling Shot Extreme成績造成負面影響,但仍應以最新版成績作為比較基準。

讀者可以從Google Play商店免費下載Android版3DMark。

Android版3DMark為免費軟體,可以直接從Google Play商店下載,如果讀者手上有Huawei智慧型手機,可以自行嘗試透過最新版3DMark測試,並比較開啟、關閉效能模式之間的成績差異,看看是否如官方排行榜所揭露的具有如此之大的落差。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Super 一下!NVIDIA GeForce RTX 2060/2070 Super 升級版 Founders Edition 顯示卡效能測試

$
0
0
因應合作晶圓製造商 TSMC 製程成熟,再加上防堵 AMD Radeon RX 5700/RX 5700 XT/RX 5700 XT 50th Anniversary Edition 於未然,NVIDIA 搶在對手正式發表新一代顯示卡之前,先行推出 RTX 2060/2070 Super 版本顯示卡。

3 款 Super 生力軍

或許是晶圓製造商 TSMC 12nm FFN 製程掌握度提升、成熟,也或許是為了防堵 AMD 即將推出的 Radeon RX 5700/RX 5700 XT/RX 5700 XT 50th Anniversary Edition 系列顯示卡,NVIDIA 遂於今日正式推出 GeForce RTX 2060/2070 Super 顯示卡,直接使用升級 CUDA 數量、提升頻率手段增加效能,不久還有 GeForce RTX 2080 Super 款式。

依照原先 GeForce RTX 2060/2070/2080 各款所採用的晶片設計不同,有些開放剩餘的 CUDA 串流處理器供運算使用,部分則是升級成上一級晶片。以 GeForce RTX 2060 Super 而言,CUDA 數量從原先 1920 個升級為 2176 個,連帶擴增 GDDR6 匯流排頻寬至 256bit;GeForce RTX 2070 Super 則是從 TU106 升級成 TU104 2560 個 CUDA,詳細比較請見下表圖片。

▲ GeForce RTX 2060/2070/2080 Super 版本與原先版本規格比較表。(點圖放大)

▲ GeForce RTX 2060/207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版本,雙風扇中央的金屬飾板調整為亮面設計,並於型號後方加上綠底 super 字樣。

▲ GeForce RTX 2060/207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背部金屬保護飾蓋也加上相同的綠底 super 字樣。

▲ GeForce RTX 206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需要額外連接 1 個 PCIe 8pin 輔助電源,GeForce RTX 207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則需要 1 個 PCIe 6pin 和 1 個 PCIe 8pin。

▲ 下方 GeForce RTX 207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視訊輸出埠選用 1 個 HDMI 2.0b、3 個 DisplayPort 1.4、1 個 Type-C,上方 GeForce RTX 206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因應市場不同等級需求,將其中 1 個 DisplayPort 1.4 換成 DVI-D。

▲ 由於 GeForce RTX 2070 Super 晶片升級為 TU104 家族,因此也同步獲得 NVLink 橋接器連接能力,可支援 2 張顯示卡 SLI 共同運算。

GeForce RTX 206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和 GeForce RTX 207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供電設計部分,各自與先前 GeForce RTX 2060 Founders Edition 和 GeForce RTX 2080 Founders Edition 相同,繪圖顯示晶片主要供電分別採用 6 相和 8 相設計。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觀看電腦王先前的評測文章,內有較為詳盡的說明,亦有關於 Turing 架構的探討。

FrameView 測試版

在 GeForce RTX 2060/2070/2080 Super 版本推出的同時,NVIDIA 除了以硬體性能提升做為號召,連帶推出 FrameView 紀錄軟體活絡市場話題性。FrameView 主要是顯示卡畫面數量紀錄與分析軟體,目前的測試版本已可做到畫面數值紀錄、功耗數值紀錄,並輸出 .csv 報表功能,但僅支援 Windows 10 作業系統。

由於 FrameView 採用標準 API 抓取顯示卡相關資訊,因此也同步支援 AMD 或是 Intel 顯示卡,但 NVIDIA 表示 FrameView 抓取的 AMD 功耗數值介於 TDP(顯示晶片功耗)和 TGP(整張顯示卡功耗)之間。

▲ FrameView 目前還在 Beta 測試版本階段,已可支援 DirectX 9/10/11/12、OpenGL、Vulkan 等 API,亦支援多顯示卡共同運算。

▲ FrameView OSD 疊覆畫面示意(畫面右下角),OSD 資訊在 DirectX 9/10、Vulkan API 將不會顯示(數值紀錄功能可正常運作),另外為了避免影響效能,測試記錄期間也會關閉 OSD。

▲ FrameView 測試版已可輸出 .csv 報表,未來還會加上樞紐分析圖。

功耗依舊亮眼

NVIDIA 這一次 GeForce RTX 2060/2070 Super 顯示卡仍然使用與台灣 TSMC 密切合作的 12nm FFN 製程,繼續承襲 Turing 世代架構優點與特色。使用 FurMark 對 2 張顯示卡施加運算壓力,GeForce RTX 206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燒機溫度為 73 度、GeForce RTX  207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燒機溫度則為 75 度。

此時這 2 張顯示卡的自動 Boost 頻率可分別來到 1470MHz~1485MHz 和 1590MHz~1605MHz,風扇轉速分別為 1793RPM 和 1940RPM,雖可聽到風切聲但不吵雜。與 Intel Core i9-9900K 處理器和 Asus ROG Maximus XI Extreme 主機板搭配時,FurMark 燒機平台消耗功率為 252W 和 301W,透過 FrameView,則可得知整張顯示卡 TGP 為 177W 和 215W。(NVIDIA 內部人員另外談到 Radeon RX 5700/RX 5700 XT/RX 5700 XT 50th Anniversary Edition 所使用的 Navi 10 晶片設計,能源效率大致等於自家 Pascal 世代。)

▲ GeForce RTX 2060/207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分別採用 5 根 6mm 熱導管和整片均熱板設計,FurMark 燒機溫度壓在 75℃ 以下。(室溫 25℃)

▲ 平台功耗由電源供應器市電輸入端量測,GeForce RTX 206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FurMark 燒機功耗為 252W,GeForce RTX 207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為 301W。

▲ GeForce RTX 2060 Super Founders Edition的Power Limit 上限設定範圍為 71.4%~122.9%,溫度上限設定範圍為 65℃~88℃,預設 83℃;GeForce RTX 207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的 Power Limit 上限設定範圍為 58.1%~120.9%,溫度上限設定範圍與預設值則相同。

▲ GeForce RTX 206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功耗上限最大可以調整成 215W,GeForce RTX 207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則為 260W。

 

(下一頁:Super 版效能實測)

效能升級 15%

目前編輯部並未留有原始 GeForce RTX 2060 Founders Edition 或是 GeForce RTX 2070 Founders Edition 顯示卡,因此下列測試將以 GeForce RTX 206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和 GeForce RTX 207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獨立測試為主。以 NVIDIA 釋出的資訊,前者平均效能提升 15%,最高為 22%,後者平均提升 16%,最高為 24%。

▲ GeForce RTX 207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的 3DMark API Overhead 驅動程式額外開銷,比起 GeForce RTX 206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略高一些。

▲ NVIDIA 自從進入 Turing 架構世代之後,Ashes of the Singularity:Escalation 的 DirectX 12 和 Vulkan API 的表現相對 Pascal 較佳,但整體依舊以 DirectX 11 API 的效能最高。

▲ 無論是 GeForce RTX 206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或是 GeForce RTX 2070 Super Founders Edition,均無法達到 VRMark Blue Room 建議值 109FPS,雙方表現分別為 59.45FPS 和 70.37FPS。

遊戲效能整體而言,GeForce RTX 206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依舊將目標放在 1080p 解析度與超高畫質,相對 GeForce GTX 1660 Ti 增加 RTX 技術支援即時光線追蹤與自家 DLSS 反鋸齒技術。GeForce RTX 207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則能夠將解析度上推至 1440p 等級,但部分遊戲表現遊走於 50FPS~60FPS 之間,可能需要將畫質從 Ultra/Ultra High/Highest,下調至 High 以便獲得穩定 60FPS 畫面速率。

▲ GeForce RTX 206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和 GeForce RTX 207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於 8 款遊戲、3 種 API 的效能表現長條圖。

廠商相爭、玩家得利

NVIDIA 這次為何突然推出 Super 版本顯示卡,相信大家也很清楚,就是受到 AMD 即將正式販售的 Radeon RX 5700/5700 XT/RX 5700 XT 50th Anniversary Edition 壓力。以廠商自行公布的資料而言,Radeon RX 5700 XT 效能應該勝過 GeForce RTX 2070 約 10%,於是 NVIDIA 就推出效能提升 15% 的 GeForce RTX 2070 Super。

建議售價資訊,GeForce RTX 2060 Super 和 GeForce RTX 2070 Super 建議零售價從美金 399 元和 499 元起跳(包含 Founders Edition),折合新台幣約為 12,400 元和 15,500 元,7/9 正式上市;GeForce RTX 2080 Super 則是稍晚 7/23 才會上市,建議售價從美金 699 起跳,折合約新台幣 21,700 元。

此外 GeForce RTX 系列等級最低和最高的 GeForce RTX 2060 和 GeForce RTX 2080 Ti 建議售價則分別為美金 349 元和 999 元,折合新台幣約為 10,850 元和 30,950 元。為了慶祝 Super 系列上市,購買 3 款型號尾綴 Super 字樣的顯示卡或是桌上型電腦,將贈送 Wolfenstein: Youngblood「德軍總部:血氣方剛」遊戲 1 套,這套遊戲亦可支援 NVIDIA 強打的即時光線追蹤效果。

 

產品資訊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Super

NVIDIA GeForce RTX 2070 Super

延伸閱讀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 Extreme
  • 記憶體:Team Group T-FORCE NIGHT HAWK Legend RGB DDR4-3200 8GB x 2 @DDR4-2666
  • 系統碟:Plextor M9 M9Pe(G) 512GB
  • 資料碟:Micron Crucial MX500 1T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SS-1000XP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903
  • 顯示卡驅動程式:431.16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Intel Wi-Fi 6 Gig+ 工作坊,Wi-Fi 6 AX200/AX201 網路卡配套 WAV600 無線路由器

$
0
0
在 Wi-Fi 6 AX200/AX201 無線網路卡即將大舉進攻之際,Intel 於台北南港舉辦 Wi-Fi 6 Gig+ 工作坊,會中不僅闡述無線網路 802.11ax 帶來的技術革命,亦同時展示自家無線網路卡與無線路由器/閘道器解決方案 WAV600 產品,以及與它牌產品相容性。

許多人對 Intel 的印象依舊是 x86 處理器老大哥,其實在處理器之外,Intel 也是系統平台全方位解決方案提供者,包含玩家熟悉的 SSD 產品與今日重點網路類產品。Intel 昨日於自家台北辦公室舉辦 Wi-Fi 6 Gig+ 工作坊,除了今年下半年令人期待的 Ice Lake 行動平台處理器,Wi-Fi 6 所帶來的技術演進也將是自家產品連接性重心。

市場上使用 Wi-Fi 6 語彙包裝,以 802.11ax 規格為核心的無線網路標準產品,消費者預期帶來傳輸速度提升,並同時支援傳輸距離較遠 2.4GHz 頻段,以及頻譜資源較多、速度較快的 5GHz 頻段。也針對家庭使用環境越來越多的無線裝置,802.11ax 導入 RU/OFDMA、BSS Color 等針對多裝置使用環境加強的技術,若是讀者想進一步認識 802.11ax,可以觀看先前電腦王撰寫文章

▲ Wi-Fi 6/802.11ax 不僅是提升最高連線速率,同時也導入如 RU/OFDMA、BSS Color 等因應多裝置同時連線傳輸需求的技術,提升頻譜使用效率。

▲ 左邊為 M.2 1216 外觀形式 Wi-Fi 6 AX201 無線網路模組,右側為我們已經實測過的 Wi-Fi 6 AX200 M.2 2230 形式無線網路卡。

Wi-Fi 6 AX200 無線網路卡可單獨使用,透過 M.2 2230 插槽(Key A 或 Key E)採用 PCIe 與 USB 介面連接電腦,Wi-Fi 6 AX201 則須搭配自家晶片組使用。由於 Wi-Fi 6 AX201 介面改採 CNVio2,目前已知僅能搭配未來第 10 代 Core 系列處理器筆電,先前 300 系列晶片組無法相容,須使用 Wi-Fi 6 AX200;相反的,CNVio2 可向下相容 CNVi,如第 10 代 Core 系列處理器筆電可以搭配前代 Wireless-AC 9560 無線網路卡。

有了無線網路卡,也要有相對應的無線網路路由器/閘道器共同搭配,Intel 在此推出的解決方案為 WAV600 系列晶片組,採用該晶片組的 Netgear Nighthawk AX4 RAX40 無線網路路由器已在台販售。Intel 表示自家 802.11ax 網路卡或是 WAV600 系列晶片組,將成為 Wi-Fi 聯盟 Wi-Fi CERTIFIED 6 認證所使用的硬體之一,因此使用者無須擔心相容性問題。

▲ Intel 公司現場為開放環境,自家解決方案可提供約 1.1Gbps 以上的實際傳輸速度。

▲ Intel Wi-Fi 6 工作坊現場可見採用自家解決方案的 Netgear Nighthawk AX4 RAX40 無線網路路由器,額外同步示範與 Asus Rapture GT-AX11000 Broadcom 解決方案的相容性。

▲ Intel 將加強 Wi-Fi 6 產品的宣傳力道(比擬 Centrino 時代?),未來採用 Intel Wi-Fi 6 晶片的產品將可見到如圖所示貼紙。

目前 Intel 以 Wi-Fi 6/802.11ax 雙空間流產品為其主打,避免高階 4 空間流產品價格過高不親民。會中同時透露 Intel 亦有可能推出高階 4 空間流產品,只是目前尚未正式定案以及相關時間表。

 

延伸閱讀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GPD P2 Max迷你筆電升級再出發,終於換裝M.2固態硬碟

$
0
0
GPD P2 Max是以我們先前介紹過的GPD Pocket 2為基礎所開發的迷你筆記型電腦,它不但將螢幕尺寸從原本的7吋推升至8.9吋,解析度也一舉提升為2560 x 1600,而且將原本的eMMC儲存媒體替換為M.2介面固態硬碟,不但能帶來更出色的效能,也增加了升級的彈性。

換裝第8代Core m處理器

新款P2 Max的機身尺寸為21.3 x 15 x 1.42公分,比起舊款Pocket 2的18.1 x 11.3 x 1.4公分的機身約略大了50%,但重量僅從515公克增加到650公克,並不會造成額外的攜帶負擔。

然而機身變大的最大的好處,就在於螢幕尺寸也會跟著一起成長。P2 Max搭載8.9吋解析度為2560 x 1600的IPS面板螢幕,並支援10點觸控與感壓式觸控筆,能帶來更出色的使用體驗。

在處理器部分,P2 Max採用Amber Lake Y世代(第8代)的Intel Core m3-8100Y處理器,它與Pocket 2採用的Kaby Lake世代(第7代)Intel Core m3-7Y30處理器在規格上相當接近,2者都是2核4緒架構,基礎時脈也都是分別為1GHz、1.1GHz,然而P2 Max處理器的Turbo時脈卻從2.6GHz大幅躍進至3.4GHz,成長幅度約為30%,可望帶來顯著的效能成長。至於內建顯示部分,2者都採用具有24個處理單元的Intel UHD Graphics 615,最高時脈可達900Mhz。

此外P2 Max還具有採用Intel Celeron 3965Y處理器的低階款,該處理器是2核2緒架構,時脈僅為1.5GHz(不支援自動超頻),內建顯示一樣為UHD Graphics 615,但最高時脈僅為800Mhz。

P2 Max的記憶體一樣維持使用LPDDR3,高階版容量為16GB,低階版則維持8GB。

P2 Max是款重量僅有650公克的迷你筆記型電腦。

它的尺寸大約比2台Apple iPad mini 4疊在一起大一點。

升級至8.9吋的螢幕能帶給文書工作或娛樂更好使用體驗。

P2 Max的螢幕支援10點觸控與感壓式觸控筆。

硬碟效能大躍進

P2 Max的另一大特點,是儲存媒體從eMMC升級為M.2 2280介面固態硬碟,並支援PCIe Gen 3 x4、SATA傳輸介面,以及NVMe 1.3、AHCI等傳輸協定,高、低階版分別搭載512GB、256GB容量PCIe Gen 3 x4介面固態硬碟。這項改變不但存明顯提升取效能有,而且使用者也可以自行升級固態硬碟,以滿足對更大容量或更高效能的需求。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P2 Max並沒有內建microSD讀卡機,必需額外透過USB介面讀卡機才能使用SD記憶卡,讓使用者少了1種擴充「內建於機身內部」儲存容量的方式。

在操作介面方面,P2 Max搭載QWERTY鍵盤,整體鍵盤布局與Pocket 2接近,受益於機身尺寸變大的關係,因此也有空間納入了觸控板,讓操作更加方便。

在周邊裝置的連接能力部分,P2 Max總共搭載3組USB端子,其中2組為USB 3.2 Gen1 Type-A型式,另外1組具電源輸入功能的USB Type-C型式,但官方並無說明是否支援Alternate Mode影音輸出。此外它還支援雙頻Wi-Fi 5無線網路(IEEE 802.11 a/b/g/n/AC)與藍牙4.2,並具有Mini HDMI、3.5mm耳機端子等影音輸出介面。

升級為M.2固態硬碟後,小檔傳輸效能明顯提升。

P2 Max加入了觸控板,鍵盤布局則沒有太大的改變。

機身右側具有USB Type-A、USB Type-C、Mini HDMI端子各1。

左側則有USB Type-A、3.5mm耳機端子各1與內建麥克風。

P2 Max的預定上市時間為2019年9月,高、低階版預定售價分別為美金842、653元(約合新台幣26,410、20,480元),由於2者在處理器時脈的落差很大,而且低階板並不支援超執行緒技術,因此直接攻上高階版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Atmosphère 0.9.2加入圖型設定介面,在Switch上建立虛擬系統更方便

$
0
0
針對任天堂Switch開發的非官方韌體Atmosphère日前更新至0.9.2版,不但強化了在記憶卡建立虛擬系統的功能,搭配的Hekate開機引導程式也加入更簡單易用的圖型設定介面,讓玩家可以使用觸控螢幕選擇要啟動的系統、設定虛擬系統,或是進行主機系統備份與還原,大幅提升使用與操作的方便性。

日臻成熟的開源非官方韌體

Atmosphère是款Switch專用的非官方韌體,它能讓玩家在主機上執行多種自製程式與外掛軟體,例如玩家可以安裝RetroArch萬用模擬器,或是EdiZon遊戲修改金手指等等程式。

然而Atmosphère需利用存在於主機SoC(可視為處理器)中的Bootrom漏洞,並透過Fusée Gelée引導程式執行。雖然這個漏洞無法經由軟體升級的方式修正,但任天堂早已推出修正版的硬體,因此只有早期的主機能使用。

在開發者m4xw與CTCaer的合作下,Atmosphère於0.9.0版首次加入實驗性的虛擬系統功能,它主要的功用為將主機內建NAND(即儲存韌體用的快閃記憶體)的路徑指向microSD記憶卡,也就是說玩家可以建立多組虛擬系統的韌體檔案,並讓主機讀取這些虛擬系統而非真實的韌體系統,在概念上與沙盒系統相近,其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在不觸及真實系統的前提下,對虛擬韌體進行各種修改,大幅降低失敗後所造成的損壞與風險。

Atmosphère是開源且免費的非官方Switch韌體。

更好上手的虛擬系統

在Atmosphère 0.9.2版的更新中,除了修正許多虛擬系統的Bug之外,還加入了檔案基礎的運作方式(File-Based Emummc),雖然運作效能會比先前使用分割區基礎(Partition- Based Emummc)的方式低落,但不需手動切割記憶卡的儲存磁區,且管理起來比較方便,玩家可以自由選擇想要使用的方式。

此外新版韌體也大幅翻新虛擬系統的電源管理功能、支援低電壓模式,並改善關機流程,以避免檔案系統毀損,此舉也有助提升microSD卡的相容性,此外虛擬系統的穩定性也獲得改善,讓玩家能有更好的使用體驗。

另一方面,Hekate開機引導程式(Bootloader)也獲得了更新,它的功能包括啟動非官方韌體、Linux以及主機系統備份、還原。

在更新到最新的5.0版之後,Hekate不但加入了具備圖形化介面的Nyx選單,並可透過觸控螢幕操作,也支援Atmosphère的虛擬系統。玩家可以透過圖形選單選擇要使用的酬載檔案(Payload)以啟動不同韌體環境或系統,或是透過虛擬系統管理員建立檔案基礎或分割區基礎的虛擬系統,也能將既有虛擬系統的檔案格式轉移成另一種。

Hekate 5.0版整合了Nyx圖形化介面選單。

玩家還可以自行更改介面的視覺設定。

選單本身也有許多設定可以修改。

玩家可以直接在選單中選擇並載入多種不同酬載檔案,以進入不同的系統。

此外也能在管理員的協助下建立、管理虛擬系統。

想要嘗試這些功能的讀者,可以到Atmosphère以及Hekate的GitHub下載最新版本的程式,並參考網頁上的說明進行操作。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AMD Ryzen 7 3700X、Ryzen 9 3900X、X570 晶片組主機板實測,Zen 2 微架構的首場戰役

$
0
0
終於到了 7 月 7 日 AMD 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系列的解禁時間,這次不僅透過 chiplet 設計將主流市場核心數量上推至十二核心,單執行緒 IPC 效能追上 Intel Coffee Lake,配套 X570 晶片組更連帶升級至 PCIe 4.0,頻寬翻倍!

chiplet 彈性調配

AMD Zen/Zen+ 世代主流市場處理器採用 SoC 設計,到了這一代 Zen 2 改採 chiplet 設計,主流市場產品採用 1 個主要負責輸入/輸出以及包含記憶體控制器的 IOD(I/O Die),搭配 1 個或是 2 個 CCD(Core Chiplet Die),IOD 已確定採用 GlobalFoundries 12nm 製程,CCD 則是選擇 TSMC 7nm。

1 個 CCD 內部包含 2 個 CCX 和 die-to-die Infinity Fabric,1 個 CCX 為實體四核心八執行緒設計,單一 CCD L3 快取共有 32MB。根據 AMD 釋出的資料,IOD 晶粒面積約為 125mm2,內含 20 億 9 千萬個電晶體;CCD 晶粒面積約為 74mm2,內含 39 億個電晶體。

▲ AMD 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系列,AM4 腳位封裝內部各晶粒的功能方塊圖。

製程進化到 7nm,處理器微架構也進化到 Zen 2。簡而言之,Zen 2 前端分支預測變更為 TAGE 設計、µOp 微運算快取增至 4096 個條目、2 組浮點運算 Mul 和 Add 單元寬度翻倍至 256bit……等,造就更高 IPC 性能。若是讀者對 Zen 2 微架構有著濃厚的興趣,想了解與 Zen/Zen+ 的異同,可以參考電腦王先前的專題報導

▲ Zen 2 微架構較高層次的功能方塊圖。

另外一個重點,就是每個 CCD 最高可以擁有 32MB L3 快取,縱使此代依舊是 victim 架構,從 L2 排除的指令或是資料才進入 L3 快取,但能夠有效解決 chiplet 設計和 Infinity Fabric 記憶體存取延遲。AMD 表示此類大型快取設計將以「Game Cache」進行市場行銷,遊戲效能提升程度甚至比記憶體頻率來得有效。


▲AMD GameCache 宣傳影片。

▲ 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系列 Ryzen 7 以下採用與過去相同的包裝形式,Ryzen 9 則有新版包裝。

▲ Ryzen 9 3900X 採用硬質紙盒,內容物沒有變動,包含 1 顆處理器、Ryzen 貼紙、說明書,以及 1 個 Wraith Prism 散熱器。

▲ Wraith Prism 散熱器側邊仍舊保留 L 低轉速與 H 高轉速指撥開關,亦可透過 +12V、G、R、B 或是 USB 連接方式同步控制發光效果;散熱器採用 4 根 6mm 熱導管直觸設計,並預先塗上散熱膏。

多種功能強化

自動頻率調節部分,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系列繼承 Precision Boost 2 和 XFR 2 特色,Precision Boost 2 可根據目前執行緒數量以及運算吃重程度,自動調整各核心的運作頻率,讓單執行緒、雙執行緒、3 執行緒~多執行緒運作狀況均可擁有最佳的效能表現。XFR 2 則是型號尾綴 X 的專屬功能,若是玩家採用較強的散熱器,則能夠自動超頻至比原廠規格更高的時脈(以 25MHz 為最小調整單位)。(註: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系列無 tCtl 溫度偏移值設定。)

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 則以主機板處理器供電轉換輸出能力有關,主機板可回報供電轉換區最大輸出功率,若是供電轉換可提供更多的電流,處理器核心同樣也可以自動超頻至更高的運作時脈(最高 +200MHz)。AMD 最新資訊指出,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Ryzen 5 以上)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 不僅止於 X570 晶片組,先前已發售 300 系列或是 400 系列晶片組主機板,只要完成 UEFI BIOS 更新能夠安裝新款處理器,自然擁有 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 功能。


▲AMD 資深技術行銷經理 Robert Hallock 說明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系列 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 與主機板 VRM 供電能力關係式。

第二代 Ryzen 與 Ryzen Threadripper 處理器,官方記憶體支援性提升至 DDR4-2933,倘若是玩家自行挑戰更高的記憶體時脈,則因處理器 Infinity Fabric fclk 時脈與 DDR4 memclk 等效時脈相互掛勾,造成 DDR4 記憶體超頻性不佳。

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系列處理器官方支援記憶體頻率,一舉提升至 JEDEC DDR4-3200 規格,在 4 條 DIMM 均插滿記憶體的情況下,single rank 模組可達 DDR4-2933、dual rank 模組可達 DDR4-2667。ECC 類型記憶體模組仍然在處理器支援列表當中,但交由主機板製造商決定是否加入。

▲ 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系列處理器記憶體頻率對照表。

為了增加 DDR4 記憶體時脈超頻支援性,當記憶體等效時脈調整成超過 DDR4-3733、DDR4-3866 以上時,Infinity Fabric fclk 時脈與 DDR4 等效時脈自動改採 1:2 除頻比例。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系列處理器可藉由 1:2 獲得更好的 DDR4 時脈支援性,但此時 Infinity Fabric 運作時脈下降,不見得可以擁有更好的記憶體讀寫效能。

▲ 當 DDR4 記憶體等效時脈達 DDR4-3866 以上,Infinity Fabric 運作時脈將只有記憶體等效時脈一半,雖然因此獲得更高的記憶體頻率,但整體效能不見得線性成長。

與此同時,已知 Micron 和 Samsung 開始大量出貨原生 JEDEC DDR4-3200 記憶體顆粒,由於 Samsung 原廠記憶體模組並未在台販售,因此使用者可以期待接下來幾個月,Micron/Crucial 與其它記憶體模組廠陸續推出原生 JEDEC DDR4-3200 記憶體模組。

AMD 同時趁此機會,將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系列 PCIe 規格升級為 4.0,傳輸介面採用 16GT/s 速率,單通道單向頻寬約為 1969MB/s,為前一代 PCIe 3.0 的 2 倍。只是顯示卡採用 PCIe 3.0 x16 相較 PCIe 2.0 x16 效能進步幅度不大,PCIe 4.0 x16 預計也不會有所變化。

▲ GIGABYTE AORUS NVMe Gen4 SSD 2TB 在 PCIe 4.0 和 PCIe 3.0 規格的速度差異。

▲ 首批支援 PCIe 4.0 x4 的 SSD 均採用 Phison PS5016-E16 控制器,GIGABYTE AORUS NVMe Gen4 SSD 額外附加 1 組純銅散熱器。

話雖如此,升級至 PCIe 4.0,可使用一半通道數量達成與 PCIe 3.0 相同的介面頻寬,因此對於 PCIe 通道數量較少的介面卡、SSD 而言,PCIe 4.0 依舊有其意義。另一層級的考量,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系列能夠將預計予顯示卡使用的 PCIe 4.0 x16 通道,往下拆分成 4 組 PCIe 4.0 x4 分給 SSD 使用,藉此達成原先只能在 HEDT 平台出現的高速儲存應用。

▲ 在 GIGABYTE X570 Master 的 UEFI 介面當中,可將處理器 PCIe 4.0 x16 通道拆分成 4 組 PCIe 4.0 x4。

AM4 平台預計使用至 2020 年,AMD 也信守承諾維持此平台相容性,過去 300 系列晶片組(A320 除外)、400 系列晶片組可以安裝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系列,但僅提供 PCIe 3.0 規格。X570 晶片組主機板也能夠相容至第二代 Ryzen 桌上型系列處理器,但因處理器與 X570 之間採用 PCIe 3.0 連結,即便 X570 晶片組仍舊可以透過 PCIe 4.0 連結週邊裝置或是 SSD,但頻寬會被侷限於 PCIe 3.0 x4。

▲ AMD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系列與 300 系列、400 系列、X570 晶片組的相容性列表。

Ryzen Master 進化

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系列 AM4 內部分成 1 個 IOD 晶粒與 1 個或是 2 個 CCD 晶粒,以及些許的功能變動,在 Windows 作業系統負責超頻工作的 Ryzen Master 軟體也隨之改版。

處理器核心超頻部分,Ryzen Master 依照 CCD>CCX>實體核心方式排列,使用者亦可自由選擇各核心、各 CCX、各 CCD 超頻時是否連動。若是內含 2 個 CCD 的處理器型號,同樣有著 Creator Mode 核心數量全開,或者 Game Mode 僅開啟單一 CCD 享有全部 TDP 餘裕。

▲ 主機板 UEFI BIOS 可調整超頻選項,Ryzen Master 幾乎全部包下,並隨著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系列略為修改畫面排版。

▲ Ryzen Master Control Mode 分為 Default、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Auto Overclocking、Manual 等 4 種。

▲ 最具超頻淺力的核心依舊採用金星、銀星方式標註,玩家亦可選擇核心、CCX、CCD 超頻頻率是否連動調整。

▲ Memory Control 提供連動開關選項,Coupled Mode:ON 表示 Infinity Fabric 時脈跟隨記憶體等效時脈,Coupled Mode:OFF 表示採用 1:2 比例。

更貼心的軟體變化,在於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系列上市之前,AMD 即與 Microsoft 合作,Windows 10 May 2019 1903 版本能夠針對處理器的核心拓樸結構,調整工作排程器的行為。UEFI 導入的 CPPC2 ACPI 電源管理介面,能夠讓處理器自行依據工作負載量選擇運作時脈,相對於透過作業系統 pState 選擇方式,將調整延遲從約 30ms 下降至  1ms~2ms。

 

(下一頁:X570 晶片組主機板設計)

新式主機板設計

隨著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系列上市,所搭配的 X570 晶片組主機板也有多種變化,其中最大的亮點依舊在 PCIe 4.0 標準,為此必須強化相關料件選用與佈線設計,其中之一為電路板材質。過去經常使用的 FR4 介電常數已不符合高速訊號傳遞需求,必須變更為 mid-loss 或是 low-loss 材質,此材質不僅墊高成本,相對透光率也較差,過去可以在主機板背部安置 LED,並以不塗佈防焊漆強調接地層隔離的作法,未來也會消失。

▲ 過去音效處理區類比接地與數位接地之間,不塗佈防焊漆並焊上 LED 強調接地層隔離的作法,因應 PCIe 4.0 而採用介電常數較低的電路板材質較不透明,未來將會消失。

另一方面,改用 mid-loss 或是 low-loss 材質電路板,記憶體訊號完整性間接受惠,加上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賣點之一為記憶體超頻性,多款主機板記憶體 DIMM 插槽佈線轉換至 Daisy Chain 而非 T-Topology,目前已有非極限超頻狀態,空冷即可支援 DDR4-5000 以上的數據傳出。

▲ 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將記憶體頻率支援性列為改進重點之一,多款 X570 晶片組主機板記憶體 DIMM 插槽佈線採用 Daisy Chain。

另一方面,因應 PCIe 4.0 而更換電路板材質還不夠,引導 PCIe 通道至不同插槽的快速切換器須改用支援 16GT/s 以上的版本,並且視各插槽最終量測到的訊號完整性狀況,可能還必須加上 Redriver 加強訊號品質。當然,多個晶片也就多一分成本,因此 X570 晶片組主機板相對過去 X470 時代,價格自然有所成長。

▲ 負責切換 PCIe 通道至不同插槽的快速切換器,須採用支援 16GT/s 以上的型號版本,甚至還要加上 Redriver 加強訊號品質。

供電轉換規模升級

因應即將於 9 月推出的實體十六核心 Ryzen 9 3950X 處理器,並提供超頻餘裕,無論 X570 晶片組主機板的市場定位或高或低,處理器供電轉換規模再次得到加強,可能是 PWM 控制器輸出 6/7 相再透過倍相器升級成 12/14 相、或是直接採用並聯 2/3 個 MOSFET 加強單相電流輸出能力。

▲ ASRock X570 Taichi 主機板處理器核心供電轉換,由 Renesas ISL69147 輸出 6 相 PWM 訊號于 6 個 ISL6617A 倍相器,再擴展成 12 相規模,單相由 1 個最高支援 50A 電流的 Vishay SiC634 負責。

說到處理器核心供電轉換,最為兇猛的設計當屬 GIGABYTE X570 AORUS XTREME 和 X570 AORUS Master,採用今年 Infineon 剛推出不久,目標伺服器市場的 XDPE132G5C 數位 PWM 控制器,最多能夠直接輸出 16 相 PWM 訊號,避免以往多相電源轉換需經過倍相器,造成訊號延遲惡化暫態反應速度。

▲ Infineon XDPE132G5C 數位 PWM 控制器原本的目標為伺服器市場,GIGABYTE 取其作為 X570 AORUS XTREME 和 X570 AORUS Master 主機板的處理器供電 PWM 控制器。

X570 AORUS XTREME 主機板處理器核心供電規模達 14 相,次一階的 X570 AORUS Master 主機板核心供電規模則是 12 相,雙方處理器 SoC 供電均為雙相規模設計。X570 AORUS XTREME 單相交由 1 顆最大支援 70A 的 TDA21475,X570 AORUS Maste r則是改採單顆最大支援 50A 的 IR3556。

▲ X570 AORUS Master 處理器供電轉換單相採用 1 顆 IR3556。

MOSFET 散熱片設計,GIGABYTE 這 2 張主機板並未如同其它廠商以美觀優先,採用成本較高、散熱效果較好的鋁鰭焊接設計,內部安排 1 條 6mm 熱導管,採用直觸式設計透過 Laird 導熱墊直接擺在 MOSFET 上方。如此一來,即便玩家在處理器採用水冷散熱方式,也不用怕供電轉換過熱影響功率輸出。

▲ GIGABYTE 從 X570 AORUS XTREME 至 X570 AORUS PRO 為止,處理器供電轉換散熱器均為最大化表面積的鋁鰭焊接設計。

X570 發熱量不小

X570 晶片組相對前一世代 400 系列而言,連接規格可謂大幅度躍升,不僅與處理器採用 PCIe 4.0 x4 規格相互連結,甚至連對外 PCIe 通道也升級成 PCIe 4.0 規格,遑論 USB 介面規格也是 USB 3.2 Gen 2,平台規格一舉超越 Intel。PCIe 通道數量和 SATA 介面數量更是改善重點,前一世代晶片組主機板可見到大量切換器晶片的盛況不再。

▲ X570 晶片組平台通道數量與規格示意圖。

只是塞了這麼多高規格的介面通道,X570 晶片組 TDP 具聞也竄升至 15W,甚至比 Intel 小核心 Gemini Lake 設計 Pentium Silver J5005 的 10W 還多,因此絕大多數主機板廠商均替晶片組加裝 1 個薄型風扇,高階版本甚至還會有熱導管、水冷設計。當然,StoreMI 加速技術依舊可以繼續在 X570 晶片組主機板免費取得授權。

▲ AMD X570 晶片組規格與通道數量均有提升,採用被動散熱片不足以排除廢熱,多數廠商均會加上薄型風扇。

Multi-Gig 與 802.11ax

對價格敏感的消費市場而言,1 個新規格的普及,或許不在於能夠帶來多大的好處,而是導入成本可以多便宜。10Gbps 有線網路晶片價格仍然高企,積極推動 5Gbps/2.5Gbps 的 Aquantia 同樣如此,最終還是要靠台灣螃蟹 Realtek 幫忙。RTL8125 支援 2.5Gbps 有線網路,型號尾綴 AG 字樣表示提供 Dragon 網路傳輸優先權調整軟體,讓研發工程師更開心的是,RTL8125 只需 1 條 PCIe 2.0 通道即可,佈線相對容易。

▲ Realtek RTL8125/RTL8125AG 最高支援 2.5Gbps 有線網路,成本相較它廠更便宜。

適逢 Intel 推出便宜的 802.11ax 雙空間流 Wi-Fi 6 AX200 無線網路卡,多款 X570 主機板趁勢直接投入 802.11ax 標準的懷抱,5GHz/160MHz 可提供 2402Mbps 連線速度,藉此增加產品賣相。

▲ 由於 Intel Wi-Fi 6 AX200 無線網路卡報價對比前一代 Wireless-AC 9260 僅高出美金 1~2 元,若是廠商原本就要為主機板加裝無線網路卡,多數直接選擇升級至 Wi-Fi 6/802.11ax 世代。

 

(下一頁:3700X、3900X、2920X、9900K 同場較勁)

發熱不難解決

首先為讀者送上 Ryzen 7 3700X 和 Ryzen 9 3900X 耗電量與燒機溫度測試,搭配 GIGABYTE AORUS X570 Master 主機板、G.SKILL Trident Z Royal F4-3600C16D-16GTRG 8GB x 2 記憶體、NVIDIA GeForce RTX 2080 Ti Founders Edition 顯示卡等零組件時,於室溫 25℃ 的 Windows 10 桌面待機溫度分別為 35℃ 和 43℃。(處理器散熱器為 MSI Core FROZR L)

AIDA 64 FPU 與 Blender Benchmark 燒機 10 分鐘,Ryzen 7 3700X 溫度分別是 75℃ 和 71℃,平台耗電量為 146W 和 148W;Ryzen 9 3900X 採用同樣的燒機方式,溫度分別為 88℃ 和 87℃,此時平台耗電量為 212W 和 221W。由於 Core FROZR L 只是中階等級處理器空冷散熱器,燒機時可將 Ryzen 9 3900X 壓制在 90℃ 以下,想必使用高階空冷或是入門水冷,將會有更好的溫度表現。

▲ Ryzen 7 3700X 和 Ryzen 9 3900X 的耗電量與燒機溫度數據。

避免 1:2 時脈比例

ASRock 另外送來 UEFI 已經更新為 1.21 版的 X570 Taichi 主機板,內部預先針對 Trident Z Royal F4-3600C16D-16GTRG 記憶體模組調校,能夠直接套用 DDR4-4200 16-18-18-38 1.45V 設定檔,筆者就改用這款主機板,比較與 XMP DDR4-3600 16-16-16-36 1.35V 效能差異。

由下列圖片可以得知,DDR4-3866 以上 Infinity Fabric 運作時脈僅有記憶體等效時脈一半,即便 DDR4-4200 時脈較高、時序 16-18-18-38 也不差,但處理器展現出來的效能就是無法比 1:1 的 DDR4-3600 還要好。

▲ AMD 平台搭配測試的記憶體模組為 G.SKILL Trident Z Royal F4-3600C16D-16GTRG 8GB x 2。

▲ Ryzen 9 3900X 的 CPU-Z 測試項目,DDR4-3600 表現比 DDR4-4200 來得好。

▲ HWBOT x265 Benchmark 影片壓縮,Ryzen 9 3900X 同樣是以 Infinity Fabric 運作時脈較高的 DDR4-3600 勝過 DDR4-4200。

▲ 3DMark Fire Strike 得出相同結論,Ryzen 9 3900X DDR4-3600 的 Infinity Fabric 時脈與記憶體等效時脈同步運作,效能比 1:2 比例 DDR4-4200 還要好。

Hello There,9900K!

Ryzen 7 3700X 的假想敵為 Intel Core i7-9700K,Ryzen 9 3900X 的假想敵則是 Core i9-9900K,目前編輯部僅有 Core i9-9900K,因此下列效能比較僅出現 Ryzen 7 3700X、Ryzen 9 3900X、Core i9-9900K,並取後 2 者進行效能增幅比較。

需注意的是,記憶體等效頻率選用雙方能達到的最高 JEDEC 標準,Intel 陣營選擇 DDR4-2666,搭配測試 Asus ROG Maximus XI Extreme 主機板自動選擇 15-17-17-36 時序;AMD 陣營則是選擇 DDR4-3200,GIGABYTE AORUS X570 Master 主機板選擇 22-22-22-53 時序。

▲ Ryzen 9 3900X 實體核心數量較多,SiSoftware Sandra 2018 SP4c 28.69 多項測試可贏過 Core i9-9900K 幅度達 25% 以上,但後者依舊在部分科學分析、影像處理項目佔有優勢。

▲ CPU-Z 內建測試,Ryzen 9 3900X 單執行緒相差 Core i9-9900K 約有 3.7%,多執行緒則依賴 24 執行緒勝過 50%。

AIDA 64 記憶體與快取頻寬測試出現有趣的現象,封裝內部僅有 1 個 CCD 的 Ryzen 7 3700X 出現記憶體寫入效能機近腰斬的數據,但是額外測試 Sandra 2018 SP4c 28.69 Memory Bandwidth 卻沒有太大的差異(Ryzen 7 3700X:31.85GB/s、Ryzen 9 3900X:34.82GB/s),有可能是 AIDA 64 無法針對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系列最佳化,抑或者是這一代處理器藏有些許眉角。

▲ L1、L2、L3 快取頻寬和記憶體頻寬,多由 Ryzen 7 3700X、Ryzen 9 3900X 取得上風,但記憶體存取延遲依舊是 Intel 單晶片架構和 ring bus 較為有利。

▲ 7-Zip 沒有太大的懸念,由 AMD 平台完全取勝。

▲ 影片壓縮測試,無論是 x264 或是 x265,Ryzen 9 3900X 表現均比 Core i9-9900K 為佳。

繪製渲染 3D 場景測試,Ryzen 9 3900X 同樣以更多的核心、執行緒數量技壓 Core i9-9900K。值得注意 Cinebench R15、Cinebench R20 這組測試結果,Ryzen 9 3900X 在此單執行緒效能有勝有負,更能夠善用當代處理器進階指令集的 Cinebench R20 表現較佳。

評估電腦整體效能的 PCMark 10,Ryzen 7 3700X、Ryzen 9 3900X、Core i9-9900K 分數互有高低,總分依據上述排列逐漸增長,整體而言相差不多,均可提供不錯的日常應用體驗。在此項目當中,AMD 平台因應 PCIe 4.0 規格採用 GIGABYTE AORUS NVMe Gen4 SSD 2TB 做為系統碟,Intel 平台則是繼續搭配老朋友 Plextor M9Pe(G) 512GB。

▲ Ryzen 7 3700X、Ryzen 9 3900X、Core i9-9900K 3 款處理器平台於 PCMark 10 表現相近,表示使用者在日常應用當中,其實感受不到差異性。

各位讀者最關心的遊戲效能表現,選用 3DMark 進行比較。由於 Core i9-9900K 單執行緒 IPC 效能仍舊高出一些,因此 Cloud Gate 測試場景壓力不在顯示卡身上時,Core i9-9900K 在繪圖子項目可以拿到較高的分數。Ryzen 7 3700X 繪圖子項目分數比 Ryzen 9 3900X 更高,則又是另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

▲ Core i9-9900K 在 3DMark 依舊能夠稱霸,但 Ryzen 7 3700X 和 Ryzen 9 3900X 則緊追在後。

上打自家 2920X

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系列 Ryzen 9 3900X、Ryzen 9 3950X 提供實體十二核心與十六核心規格,再次刷新主流市場處理器核心數量紀錄,各位讀者應該也會好奇,Ryzen 9 3900X 與實體十二核心 Ryzen Threadripper 2920X 相比有何差異。

以實測結果探討,Ryzen 9 3900X 歷經微架構升級以及提升時脈,絕大多數的運算表現均比 Ryzen Threadripper 2920X 來得優秀,但也別忘了 HEDT 平台有其不可取代的部分,譬如更多記憶體插槽、更多 PCIe 通道,端看玩家比較在乎運算能力,或是記憶體容量與 PCIe 通道數量。

▲ Ryzen Threadripper 2920X 擁有四通道記憶體擴充能力,因此記憶體讀寫頻寬勝過 Ryzen 7 3700X。

IPC 逼近、核心數超車

經過以上的介紹與效能測試,採用 Zen 2 微架構的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系列能夠理出幾個方向。整體而言,該產品單執行緒 IPC 效能已經相當接近 Intel Coffee Lake 微架構,部分測試則因雙方內部設計不同產生較大的差距。而核心數量一直都是 AMD 的殺手鐧,多工應用或是單一運算工作能夠拆成多個較不相互依賴的執行緒,Ryzen 9 3900X 的效能就相當突出。

正式解禁之前,台灣通路已出現 Ryzen 7 3700X 和 Ryzen 9 3900X 零售報價,分別約為新台幣 12,000 元和 18,000 元左右,前者相較 Core i7-9700K 便宜約 1,500元~2,000 元,後者相較 Core i9-9900K 多出 1,500 元。這次零售通路沒有神奇匯率的問題,反倒是 X570 晶片組主機板導入 PCIe 4.0 所增加的成本,有可能推升整台電腦的組裝價格。

由於 AM4 的相容性,玩家也可以選擇 400 系列晶片組主機板搭配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系列,此時能夠獲得 Zen 2 微架構的運算能力,週邊通道連結性則會降至 PCIe 3.0 以及 PCIe 2.0,玩家們可要好好衡量。隨著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系列正式上市,AMD 同時也會舉辦促銷活動,隨產品附贈 3 個月 Xbox Game Pass for PC。

 

產品資訊

AMD Ryzen 7 3700X

AMD Ryzen 9 3900X

延伸閱讀

測試平台

  • AMD PC1
  • 處理器:AMD Ryzen 7 3700X、AMD Ryzen 9 3900X
  • 散熱器:MSI Core FROZR L
  • 主機板:GIGABYTE AORUS X570 Master
  •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F4-3600C16D-16GTRG 8GB x 2 @DDR4-3200
  • 系統碟:GIGABYTE AORUS NVMe Gen4 SSD 2T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SS-1000XP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903
  • AMD PC2
  • 處理器: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20X
  • 散熱器:Enermax LIQTECH TR4 240
  • 主機板:MSI MEG X399 Creation
  • 記憶體:G.SKILL Sniper X F4-3400C16D-16GSXW 8GB x 2 @DDR4-2933、G.SKILL Flare X F4-3200C14D-16GFX 8GB x 2 @DDR4-2933
  • 系統碟:Plextor M9 M9PeY 512G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SS-1000XP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903
  • Intel
  •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 散熱器:Cooler Master X6
  •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 Extreme
  • 記憶體:Team Group T-FORCE NIGHT HAWK Legend RGB DDR4-3200 8GB x 2 @DDR4-2666
  • 系統碟:Plextor M9 M9Pe(G) 512G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SS-1000XP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903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AMD Radeon RX 5700/RX 5700 XT 顯示卡測試,升級 RDNA 架構與 TSMC 7nm 製程

$
0
0
今天除了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系列效能解禁,另外 1 款同樣採用 TSMC 7nm 製程的 RDNA 架構顯示卡 Radeon RX 5700/RX 5700 XT 同步問世,AMD 藉此更新中階至中高階娛樂用顯示卡產品線,繪圖效能相較過去 GCN 架構產品更具能源效率。

換裝 RDNA、7nm

AMD 今年多數新產品均使用 TSMC 7nm 製程,包含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系列處理器,以及目標使用玩家較多、較具意義的中階、中高階市場 Radeon RX 5700 系列顯示卡。與前一世代相較,除了先前我們所報導過的 RDNA 與 GCN 世代差異,導入新製程更有明顯效益,電晶體數量幾乎翻倍,但是晶粒面積僅增大約 8.2% 左右。

幾乎倍數成長的改進尚有 ROP 單元,負責計算圖像資訊最終呈現於螢幕畫面的顏色;記憶體也導入 GDDR5 下一世代 GDDR6,雙方可說是 DDR3 和 DDR4 的變形,資料匯流排為 CK 時脈的 4 倍、WCK 時脈的 2 倍為手段,傳輸速度大幅提升。原本 GDDR5 的匯流排 32bit 寬度更可拆成 GDDR6 16bit 雙通道,增加讀寫效率,各通道預取則進步至 16n。

Radeon RX 5700 XT 50th Anniversary、Radeon RX 5700 XT、Radeon RX 5700 與前一世代 Radeon RX 顯示卡規格比較

公版鼓風扇設計

這次 AMD 寄至電腦王編輯部的 Radeon RX 5700 系列顯示卡共有 2 張,1 張為中階主流市場 Radeon RX 5700,另外 1 張為中、高階市場 Radeon RX 5700 XT,寄送產品均為俗稱公版卡的版本,Radeon RX 5700 XT 50th Anniversary 則需等到今年 9 月。這 2 張顯示卡均需佔去主機板介面卡雙槽,鼓風扇散熱設計則可確保廢熱確實排出至機殼外部。

Radeon RX 5700 公版參考設計採用雙層盒裝,有點類似雙層喜餅盒的包裝手法

Radeon RX 5700 XT 公版參考設計採用略為特殊的包裝形式,抽取外層硬質紙盒上蓋,即可見到 Radeon RX 5700 XT 猶抱琵琶半遮面放置於緩衝材當中。移除上蓋之後,紙盒中央紅色裝飾條出現「BEND THE RULES」字樣,以近期對手變相降價的狀況而言,確實為市場帶來一些變化。

Radeon RX 5700 XT 公版參考設計外盒採用上下分離設計,Radeon RX 5700 XT 顯示卡則位於中央緩衝材當中,紅色裝飾帶印有「BEND THE RULES」字樣。

Radeon RX 5700 和 Radeon RX 5700 XT 公版參考設計尺寸相同,但外觀設計稍有差異,Radeon RX 5700 散熱器為霧面灰色金屬飾蓋,並於正面、側面印有 RADEON 字樣;Radeon RX 5700 XT 散熱器灰色金屬飾蓋則有凹陷裝飾,AMD 表示此凹陷可略為降低風扇低轉速噪音。

Radeon RX 5700 公版參考設計外觀較為簡潔,風扇四週採用亮面銀邊裝飾,散熱器飾蓋印有紅色 RADEON 字樣。

Radeon RX 5700 XT 灰色金屬飾蓋同時設有凹凸線條起伏,可以增加與空氣接觸的面積,側邊還有 RADEON 的 LED 字樣飾板,開機時發出紅光。該顯示卡背部另外加裝金屬防護飾板,同樣印上 RADEON 字樣和凹凸線條起伏。

Radeon RX 5700 XT 公版參考設計外觀增加些許設計,包含風扇附近的外蓋凹陷處,以及金屬外殼表面起伏線條,部分線條還畫上在賽車場經常可以見到的 2 條紅線。

Radeon RX 5700 XT 公版參考設計側邊 RADEON 字樣發光示意。

Radeon RX 5700 XT 背部多出 1 片金屬保護飾板。

這 2 款公版參考設計需要額外連接 1 個 PCIe 8pin 和 1 個 6pin 輔助電源,原廠均建議搭配 600W 電源供應器,而在 Radeon 驅動程式設定面板 WattMan 當中,Radeon RX 5700 電源限制最高可提升 20%,Radeon RX 5700 XT 則可提升 50%。

Radeon RX 5700 和 Radeon RX 5700 XT 均需要連結 1 個 PCIe 8pin 和 1 個 6pin 輔助電源。

Radeon RX 5700 和 Radeon RX 5700 XT 視訊輸出埠採用相同配置,選用 3 個 DisplayPort 1.4 和 HDMI 2.0,沒有 DVI-D 以便最大化廢熱出風口。

Radeon 驅動程式設定面板,Radeon RX 5700 的 WattMan 電源限制可提升 20%,Radeon RX 5700 XT 則是 50%。

Navi 10 多項視訊硬體解碼升級至 8K 解析度

散熱器細節略有不同

這 2 款採用 Navi 10 晶片的顯示卡,散熱器的基礎設計也相同,均為 1 個覆蓋 GDDR6 記憶體、MOSFET 的金屬支撐中框,加上 1 個以銅質均溫板為底、鋁質薄片為散熱鰭片的模組。除了常見的導熱墊以外,均溫板中央與 Navi 10 晶片接觸之處,採用與 Radeon VII 相同的石墨導熱片。

Radeon RX 5700 和 Radeon RX 5700XT 散熱器的基礎設計相同,均為金屬支撐中框加上均溫板散熱鰭片模組,但細節有所差異。

風扇選擇 Delta Electronics 台達電子 BFB1012SHA01 直徑 80mm 鼓風扇。

均溫板與晶片接觸之處,並非採用散熱膏,而是使用石墨導熱片。

Radeon RX 5700 XT 散熱器金屬外殼具備 1 個 LED 發光模組。

Radeon RX 5700 XT 散熱器末端另外增添散熱鰭片。

6+1 相與 2 相

Radeon RX 5700 和 Radeon RX 5700 XT 採用同一張電路板設計,但因為這 2 款顯示卡的效能與些許功能差異,造成焊接零件數量有所不同,其中 Radeon RX 5700 顯示晶片採用 6+1 相設計,並透過 Infineon IR35217 控制。GDDR6 記憶體供電同樣交由另外 1 個 IR35217 負責,具備 2 相供電轉換設計。

Radeon RX 5700 顯示卡電路板正面。

Radeon RX 5700 顯示卡電路板反面。

Navi 10 顯示繪圖晶片。

電路板共有 2 顆 IR35217 PWM 控制器,分別負責顯示晶片以及 GDDR6 記憶體。

顯示晶片 6+1 相以及 GDDR6 2 相,單相均採用 1 顆 ON Semiconductor FDMF3170 Smart Power Stage,最大耐電流 70A,並內建溫度與電流監控機制。顯示晶片與 GDDR6 供電轉換前端均加上數量不等的 Panasonic 導電性高分子鉭固態電容 POSCAP,後端則加上導電性高分子鋁電解電容 SP-Cap,積層陶瓷電容 MLCC 數量自然不在話下。

Radeon RX 5700 顯示晶片與記憶體供電規模相數、電力來源示意圖。(綠色提供顯示晶片,紅色提供記憶體)

Radeon RX 5700 顯示晶片與記憶體供電轉換,單相均採用 1 個 FDMF3170,最大通過 70A 電流,並內建溫度與電流偵測。

電路板並無圓柱形的電解電容或是固態電容,取而代之的是大量 Panasonic 導電性高分子鉭固態電容 POSCAP、導電性高分子鋁電解電容 SP-Cap、積層陶瓷電容 MLCC。

Radeon RX 5700 顯示卡記憶體選用 Micron MT61K256M32JE-14 GDDR6 記憶體,單顆容量 8Gb、介面寬度 32bit、速度 14Gbps。

5700 XT 再加 1 相

由於 Radeon RX 5700XT 的 Navi 10 晶片開放更多的串流處理器,因此在耗電量需求增加的情況下,AMD 決定為顯示晶片供電轉換增加 1 相,變更為 7+1 相。其餘用料並未有太大的變化,單相 MOSFET 依舊採用 1 個 FDMF3170。

Radeon RX 5700 XT 顯示卡電路板正面。

Radeon RX 5700 XT 顯示卡電路板反面。

Radeon RX 5700 XT 顯示晶片與記憶體供電規模相數、電力來源示意圖。(綠色提供顯示晶片,紅色提供記憶體)

Radeon RX 5700 XT 顯示卡記憶體改採 Samsung K4Z80325BC-HC14 GDDR6 記憶體,單顆容量為 8Gb、介面寬度 32bit、速度 14Gbps。

 

(下一頁:Radeon RX 5700/RX 5700 XT 上機實測)

溫度、耗電、PCIe 4.0 效益

進入測試之前,先來看看 Radeon RX 5700 和 Radeon RX 5700 XT 的溫度以及耗電量表現。室溫 25℃ 環境之下,雙方 Windows 10 桌面待機分別為 38℃ 和 43℃,FurMark 燒機 10 分鐘則為 71℃ 和 88℃,此時時脈約在 1446MHz~1459MHz 和 1525MHz~1542MHz 之間跳動。

Radeon RX 5700 FurMark 燒機時,平台耗電量約為 273W(Ryzen 9 3900X、GIGABYTE AORUS X570 Master、G.SKILL Trident Z Royal F4-3600C16D-16GTRG),WattMan 回報 152W,此時風扇轉速約為 2115RPM;Radeon RX 5700 XT FurMark 燒機平台耗電量則是 309W,WattMan 回報 181W,風扇轉速約 2111RPM。

▲ 由於 Radeon RX 5700 和 Radeon RX 5700 XT 採用相同的散熱解決方案,因此在 FurMark 燒機時,後者溫度高出 17℃。(室溫 25℃)

▲ Radeon RX 5700 和 Radeon RX 5700 XT FurMark 燒機平台耗電量分別為 273W 和 309W。

PCIe 頻寬效益,利用 3DMark 新增的 PCI Express feature test 進行測試,雙方在 PCIe 4.0 標準之下,16 條通道可量測到 24GB/s 以上的頻寬,若是退回到 PCIe 3.0 標準,則頻寬只剩下接近 14GB/s。

▲ Radeon RX 5700 和 Radeon RX 5700 XT 導入 PCIe 4.0 標準,雖然頻寬測試並非 PCIe 3.0 的 2 倍,卻也提升 73%~74%以上。

▲ 以 Radeon RX 5700 XT 執行 3DMark Time Spy 測試,PCIe 4.0 相較 PCIe 3.0 總分得分成長約 0.4%。

驅動程式成熟度待提升

前幾天 NVIDIA 以突襲方式,推出 GeForce RTX 2060 和 GeForce RTX 2070 的 Super 升級版,Super 版平均效能提升 15% 以上,因此 Radeon RX 5700 和 Radeon RX 5700 XT 原本預計的對手瞬間變了調。

不過 AMD 本身也有需要加油的地方,那就是供媒體測試的驅動程式版本(Adrenalin 19.7.1/26.20.13001.6011)似乎尚未最佳化,Radeon RX 5700 XT 應有 GeForce RTX 2060 Super 和 GeForce RTX 2070 Super 之間的效能表現,但部分測試結果不如預期,甚至出現 Radeon RX 5700 和 Radeon RX 5700 XT 表現相同的狀況。

▲ 3DMark API Overhead 按照往例,DirectX 11 多執行緒未達 NVIDIA 水準,其餘 API 則是五五波平手。

▲ Radeon RX 5700 XT 在 Ashes of the Singularity: Escalation 的 DirectX 11 和 DirectX 12 表現介於 GeForce RTX 2060 Super 和 GeForce RTX 2070 Super 之間,但 Vulkan 則是屬於 Radeon RX 5700 和 Radeon RX 5700 XT 的戰場,均比對手 Super 版為佳。

▲ Radeon RX 5700 和 Radeon RX 5700 XT 在 VRMark 的 Cyan Room 表現分別為 175.09FPS 和 195.55FPS,Blue Room 則為 48.05FPS 和 53.67FPS,均未達建議值 109FPS。

撇除明顯表現異常的遊戲測試結果,Radeon RX 5700 和 Radeon RX 5700XT 能夠在 1080p 解析度使用 Ultra 畫質設定遊玩,部分畫面較不複雜的遊戲,甚至能夠上推至 1440p 解析度。Metro Exodus「戰慄深隧:流亡」,Radeon RX 5700XT 無論是 DirectX 11 或是 DirectX 12 API,均可在 1080p/Ultra 畫質設定以 60FPS 低空飛過順暢遊玩門檻。

▲ 應該是驅動程式尚未最佳化的關係,Radeon RX 5700 和 Radeon RX 5700XT 部分遊戲結果測試不如預期,明顯異常的結果以「*」加註。

上市售價更親民

筆者前一次在 NVIDIA Super 版顯示卡測試的最後結語,下了「廠商相爭、玩家得利」用語,Radeon RX 5700 XT 公版參考設計外盒也有「BEND THE RULES」字樣,具有打破市場壟斷的意味存在。Radeon RX 5700、Radeon RX 5700 XT,以及未來即將推出的 Radeon RX 5700 XT 50th Anniversary,不僅迫使 NVIDIA 變相降價推出 Super 版本,AMD 更頗為大方地調降上市售價,並維持原先贈送 3 個月 Xbox Game Pass for PC 的促銷活動。

原先 Radeon RX 5700、Radeon RX 5700 XT 的 7 月 7 日上市建議售價訂在美金 379 元和 449 元,如今降價至美金 349 元和 399 元,折合約新台幣 10,900 元和 12,450 元,Radeon RX 5700 XT 正好直接對上 GeForce RTX 2060 Super。AMD 這次的大力進擊,讓處理器和顯示卡 2 家對手動了起來,玩家們才有甜頭可以嘗,市場更起了不小的漣漪。

 

產品資訊

AMD Radeon RX 5700

AMD Radeon RX 5700 XT

延伸閱讀

測試平台

  • 處理器:AMD Ryzen 9 3900X
  • 主機板:GIGABYTE X570 Master
  •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F4-3600C16D-16GTRG 8GB x 2 @DDR4-3200
  • 系統碟:GIGABYTE AORUS NVMe Gen4 SSD 2TB
  • 資料碟:Micron Crucial MX500 1T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SS-1000XP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903
  • 顯示卡驅動程式:26.20.13001.6011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玩家土砲《噴射廣播電臺未來版》,畫質有感提升還能多人連線!

$
0
0
《噴射廣播電臺》最初是由Sega於2000年在Dreamcast主機上推出的遊戲,它結合了直排輪與塗鴉等街頭文化元素,是款相當具有特色的作品,並已移植到PC、Android、iOS等平台,而《噴射廣播電臺未來版》則是於2002年在Microsoft Xbox推出的續作,然而它始終沒有移植到到其他平台。

從零開始土砲重製

根據在開發者screenracer在Gamejolt上的介紹,這款名為《JSRFMP》(Jet Set Radio Future Multiplayer,噴射廣播電臺未來版多人版)的遊戲是他利用Unity引擎開發,而且是從頭開始獨立製作,並非由現成遊戲修改而來。

遊戲支援單人離線與多人線上進行,目前提供16張地圖,並具有自由、塗鴉、競速、搶旗等多種模式。由於筆者在測試過程中一直無法在遊戲伺服器遇到玩家,因此無法進行多人遊戲,僅測試單人遊戲。

受益於Unity引擎,玩家可以自由設定遊戲的繪圖品質與解析度,讓遊戲畫質超越原作表現,而其操作也與原作相當接近,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攝影機的視角轉換不太流暢,導致操作上有些不便。

《JSRFMP》是由玩家獨自開發的土砲遊戲。

顧名思義,遊戲內容原作《噴射廣播電臺未來版》相同,但加入了多人模式。

目前的開發中版本提供多達16張地圖與26名角色可供選擇。

遊戲的畫面呈現相當理想,畫質優於原作表現。

▲《JSRFMP》的整體遊玩體驗與《噴射廣播電臺未來版》接近,讓喜歡這款作品的玩家能在PC上再次體驗它的醍醐味。

目前《JSRFMP》的開發進度停留在0.39.2 Alpha,公開測試版則為0.3.9.1,開發者表示因為遊戲僅有他自己1人開發,所以進度比較緩慢,更多關於《JSRFMP》的資訊可以至Gamejolt查詢。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美型土砲遊戲機再進化,Lyra塞入Raspberry Pi 3軟體選擇更多元

$
0
0
來自英國倫敦Creoqode先前曾推出2048Pyxa等等土砲遊戲機,它們分別採用ATmega 2560 R3、ATmega328P等控制晶片作為硬體核心,在軟體的部分比較選擇比較貧乏,而新推出的Lyra則採用Raspberry Pi Compute Module 3 Lite,能夠相容於Raspberry Pi 3現有的軟體資源,讓主機使用更簡單。

瘦長身型主機再一發

Lyra的外觀與先前的2048、Pyxa相當類似,都是橫向布局的掌上型遊戲主機,不過Lyra的內裝可是經過大幅翻新,最大的特色就是將硬體核心更換為Raspberry Pi Compute Module 3 Lite(以下簡稱CM3L)。

CM3L的尺寸與筆記型電腦用的SODIMM DDR2記憶體模組相同,本身除了200pin匯流排之外並沒有其他I/O端子,可以視為迷你版的Raspberry Pi 3 Model B。2者階採用Broadcom BCM2837 SoC,具有4個時脈為1.2GHz的Arm Cortex-A53處理器核心、Broadcom VideoCore IV繪圖處理器,以及1GB記憶體。

Lyra搭載5吋、解析度為800 x 480的DPI介面TFT LCD螢幕,顯示比例為15:9,能夠完整顯示比例為4:3的640 x 480畫面,但對於16:9的比例來說,需要將854 x 480的畫面左右各裁切27個像素。

Lyra並沒有內建儲存裝置,需透過microSD記憶卡儲存作業系統與檔案,在其他I/O部分,除了內建的螢幕與喇叭外,還具有3.5mm耳機端子以及輸出數位影音訊號的HDMI端子,並可透micro USB連接外部裝置,或為內建的3000mAh電池充電。

Lyra採用橫向布局,外觀與先前的2048、Pyxa相近。

它搭載解析度為800 x 480的15:9螢幕,顯示比例並非標準的16:9。

Lyra以CM3L作為硬體核心,主機板以黑色與金色營造強列對比的視覺風格。

由於CM3L本身並沒有I/O端子,因此它們都設置於主機板上。

更適合懷舊遊戲

Lyra具有完成品版與套件版等2種購買選擇,前者顧名思義就是組裝完成品,而後者則為包含所有需要的零件,玩家只需花大15分鐘就能完成組裝,過程不需焊接,所以難度並不會很高。

Lyra與先前2代產品最大的不同,在於它能夠相容Raspberry Pi生態圈中的軟體與開發工具,不但有豐富的現成資源,玩家也能自行開發各種軟體或遊戲。

如果想要在Lyra回味懷舊遊戲的話,可以透過整合眾多模擬器的RetroPie作業系統,輕鬆執行超過50種平台的遊戲。此外玩家也能安裝具有圖型化介面的Raspbian作業系統或Android作業系統,將Lyra當作迷你電腦使用。

完成品版開箱後就可直接使用。

套件版則需玩家自行組裝後才能使用。

Lyra可以執行各種相容於Raspberry Pi的遊戲或透過RetroPie執行各種模擬器。

除了可以在主機上遊玩,還可透過HDMI將畫面輸出至電視。

多位玩家可以在大畫面同樂。

搭配Raspbian等作業系統還能將Lyra當作迷你電腦使用。

Lyra預定上市時間為2019年12月,完成品版與套件版的預定售價分別為英鎊255、210元(約合新台幣10,200、8,400元),如果玩家不介意花15分鐘組裝的話,可以省下1,800元的套件版顯然是比較划算的選擇(組裝時薪換算7,200元,超賺XD)。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記憶體恐將漲價!二戰問題擴大至貿易戰,日本加強管制半導體製程原料輸出至韓國

$
0
0
消費者好不容易等到記憶體價格下探,近期玩家陸續補貨 DDR4 記憶體,加上 AMD 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推出,可讓廠商銷售更快速度版本的記憶體,但卻因日、韓 2 國在二戰徵用工賠償問題談不攏,導致日本加強輸出 3 款半導體製程材料的出口管制。

近期因為記憶體市場生產端與市場消費端供需不平衡,致使數年懸宕在高點的記憶體價格,今年開始見到較為明顯的降幅,一般符合 JEDEC 標準的 DDR4 記憶體模組已可見到 1GB 新台幣 100 元附近的價位,XMP 超頻記憶體不定時也有特賣活動,再加上 AMD 甫推出第三代 Ryzen 桌上型處理器系列,不僅將 JEDEC 支援標準上推至 DDR4-3200,記憶體超頻支援性也連帶增加。

可惜因為日本與韓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遭日本企業強制徵用的韓國勞工賠償問題喬不攏,韓國認為日本企業應賠償一定金額,日本則認為已在 1965 年的相關協定當中解決。日本經濟產業省遂於 7 月 1 日公布,自 7 月 4 日起,對韓輸出 3 種半導體製程原料--氟聚醯亞胺(面板)、光阻劑(光線透過光罩照射後可印出線路)、高純度氟化氫(蝕刻製程),剔除於簡化出口待遇品項之外。

▲ 日本、韓國對於二戰強制徵用工賠償問題看法不一,導致日本經濟產業省開始加強管制 3 項半導體製程原物料對韓國的出口。

7 月 4 日之後,韓國若想從日本進口以上 3 款類別產品,須向日本政府申請許可,並載明相關用途,以及不得用於武器類產品相關製造的承諾,此舉將導致進口時間拉長。由於目前韓國企業手邊都會有一定的原料庫存量,加上在工廠、倉庫、通路的成品/半成品,今年第三季應該還不至於有較大的價格波動,最多反應預期性漲價趨勢與配貨狀況,倘若日韓雙方仍未達成共識,第四季就可能出現較大的變數與波動。

與消費者較為直接的關聯,則是好不容易等到的記憶體降價情況,可能反轉往上飆去。電視、螢幕,或是需要搭載面板的筆電、手機等產品,未來廠商採購的數量也可能不足或是漲價,進而推升市場終端售價。當然,Samsung、SK hynix、LG 也不是沒有對應措施,包含向它國進口相關原物料,以及拉抬在中國製造的比例,但就看韓國減少的產能,能否在短時間內由它處補齊。

說了這麼多,若是讀者最近有升級平台或是增加記憶體的想法,建議看狀況一次買齊未來所需,避免日本、韓國之間的看法分歧,導致雙方利用貿易戰模式打擊對手,導致面板、記憶體相關產品漲價,記憶體模組價格又回到過去買不下手的地步。

 

圖片均取自 Samsung Semiconductor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pi‑top [4]不只是機殼,還是完整的Raspberry Pi 4開發平台

$
0
0
pi‑top [4]是專為Raspberry Pi 4設計的整合式外殼,它不但整合了外部直流電與內部電池等供電選項,還提供了豐富的擴充與連接功能,讓使用者能夠輕鬆連結各種外部裝置,相當適合用於開發各種物聯網裝置,此外還能搭配專屬的螢幕與鍵盤,將它當作簡易筆記型電腦使用。

採分離式底座設計

pi-top [4]整合了硬體連接與軟體開發功能,讓Raspberry Pi 4的使用者能更方便地連接多樣周邊裝置,並搭配pi-topCODER等軟體開發工具,打造各種物聯網裝置。

pi-top [4]的機殼部分除了可以裝入Raspberry Pi 4之外,還整合了SoC散熱片、風扇、中控電路板、GPIO集線器、單色OLED螢幕、4個可程式化按鍵、12V直流電輸入、電池等元件。雖然開發團隊沒有明確指出散熱系統能將SoC控制在多少溫度,但表示能讓原本運作時脈為1.5GHz的處理器穩定超頻至1.7GHz,可見具有一定散熱能力。

至於底座部分,則有基本盤與擴充盤2種選擇。基本盤具有8組數位端子(包含PWM、UART各1組)、4組類比端子、4組I2C端子。擴充盤則保留基本盤的功能以及Raspberry Pi的40-pin GPIO,內建9自由度慣性測量單元(IMU),並加入直流、伺服馬達控制端子各4組、12V直流輸入、5-pin感應器端子等功能。

pi‑top [4]是專為Raspberry Pi 4設計的整合式外殼。

它具有許多擴充功能並內建電池。

SoC散熱片與風扇有助於提升系統穩定性。

機殼上的OLED螢幕可用於顯示各式資訊或動畫。

基本盤僅提供少量I/O端子。

如需連接更多外部裝置可使用功能更豐富的擴充盤。

改造應用彈性大

pi‑top [4]除了有美型的外觀外,連接外部裝置與改造的功能也相當豐富,除了內附的6種感應器與彩色LED之外,想要進一步製作自走車的使用者還可以購買pi-top [AVK]套件,自由拼裝出各種造型與功能各異的自走車。

此外使用者也能透過專用的螢幕與鍵盤把pi-top [4]當作簡易筆記型電腦,並搭配官方提供的pi-topOS作業系統,在電腦上利用pi-topCODER學習、編寫程式,或是透過Minecraft Pi Edition暢遊《當個創世神》的世界,並學習Python程式。

pi‑top [4]也提供多種感應器,可用於打造各式裝置。

感應器可以直接連接至基本盤或擴充盤底座。

感應器具有磁吸或Lego積木等固定方式,方便安裝在不同位置。

 包含攝影機、馬達、輪子的pi-top [AVK]套件可用來製作自走車。

pi-top自走車的外觀完成度很高,比較沒有「土砲味」。

自走車可以自由改造成不同的外型。

pi-top還有專屬的螢幕與鍵盤。

連接之後就可以把pi-top [4]當作簡易筆記型電腦。

pi-top [4]的預定售價為美金279元(約合新台幣8,760元,需自備Raspberry Pi 4),搭配pi-top [AVK]套件或螢幕、鍵盤的價格分別為美金429、449元(約合新台幣13,475 、14,100元),預定上市時間為2019年11月。

加入電腦王Facebook粉絲團
Viewing all 616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